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第一节 无之形上学所由生

    吾人于上章论与现象主义形上学相对反之超现象主义之形上学,可思超现象之形上界为一“大实有”,亦可思之为一杳冥之虚无,或无形之“无”。吾人在上章所论者为前者,本章则将进而论后者。

    此种以超现象之形上界,为一杳冥之虚无或无形之“无”之形上思想,亦由吾人之能泯除超越形形色色之现象之差别相而生。吾人泯除超越形形色色之现象之差别相后,吾人之心思,可更有其所思之实有或存在,故可有上章之形上学。然吾人之心思,亦可由一切形形色色之现象,超越解脱后,而彷徨于无何有之乡,更无所思。亦可思:吾人上章所谓唯一恒常之大实有,既非现象,即不可以“由吾人之认知现象所形成的,有一定内容之概念”加以规定,因而可谓其同于一无形、无相、不可知之大混沌。亦可思在此形形色色之现象外之无何有之乡,只是一寂寥虚旷之世界。又可思吾人所见之形形色色之现象,即自此无形之混沌,冉冉而生。亦可思此形形色色之现象,乃自始是呈形于此寂寥虚旷之世界中,如浮云之在天。而凡此等等,皆可导引吾人之心思达于无思,而再产生种种“思无”与“有生于无”之形上学思想,而为形上学之一种。

    此种形上学之思想,在西方除以前之神秘主义者,曾有以上帝为“神圣之黑暗”(Devine Darkness),或同于“无”之思想之外,盖极少有人视为形上学之一型者。唯现代之海德格《何谓形上学》一文,曾由论及一切科学知识之范围,而及于一切知识所及之范围外之“无”(Nothingness),而谓形上学当思此“无”,并追问“何以世界,不只是无而是有”?然此思无之形上学,实以东方为大宗。佛家般若宗之现象主义,言有复言空,亦可称为思无之形上学之一型。而此外之印度哲学及中国哲学中之老庄及儒家思想之一部分,皆涵极深邃之“思无”之形上学。吾人今取法乎中,先征引一印度之无有歌,及老庄中片断之言为据,以略释此中之义。

    第二节 创造之歌及老庄之言

    印度之创造之歌可名无有歌(Nasadasiya Sukta)(梨俱吠陀一〇一二九) [6] ,兹据英译重译如下:

    (一)惟时何所有,无无亦无有。寥润无元气,隐约无苍穹。伊谁藏在里?伊谁作护持?渊渊深不尽,探测果何为?

    (二)惟时无死亡,亦复无永生。黑夜与白昼,未兆更何分。太一自呼吸,天风不可寻。彼自超然在,彼外复何存。

    (三)玄冥隐何处?隐处亦玄冥。洪波无涯畔,是名为沧溟。万物化欲作,还被虚空覆。煦煦一阳生,太一从兹出。

    (四)太一在太初,倏忽生尘欲。尘欲为始种,思虑由之育。圣者发睿智,自探其衷曲。昭然有所见,“有无原相索”。

    (五)光辉自流行,还渡彼玄冥。太一在何所?上下试追寻。有势能生生,有力能润生。潜能藏在下,“生意满天庭”。

    (六)此义孰能信?此义孰能宣?太一由何生?造化由何成?既有此造化,乃有诸神明。吁嗟此太一,孰知其自生?

    (七)造化何自起?知者更无人。太一果生物?抑或无所生?伊彼妙观察,高居在苍。惟彼能真知,或共“不知行” [7] 。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魄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庄子《庚桑楚篇》: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秋水》篇: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

    《田子方》篇:消息满盈,一晦一萌,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乎有所萌,死乎有所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非是也,孰为之宗?

    第三节 由无出有由有入无之切近义

    《无有歌》与老子、庄子这类的话,从深处讲,可以有不同的讲法。但是我们亦须有一浅近的讲法,使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逐渐升进我们之世界观,以凑泊其义。我们可说这一类的话,都可由我们在眼前所见之世界中之形形色色之现象或事物之皆先无后有,复归于无处,去体会了解。此与上章之“大实有”,当自一切现象或事物之共同的实有性存在性上,去体会了解,乃一不同而相对反的了解体会现象或事物之方式。

    试想,我们之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日出而作,即时时刻刻与形形色色之外界事物之现象相接,而吾人自己之生活本身,亦显出种种之起居食息之现象,于我们自己之自觉之前。但是到日入而息,夜深人静,沉然入梦,则白日所见之一切之日照月明,山青水绿,及吾人自己之起居食息,谈笑读书之种种现象,即顿归于寂,而悄然无声,杳然无形。而今日思明日,则明日之事在今日虽可有种种打算预期,然未来之事,毕竟未来,其来也亦不必如今日之所期。此上章所已言。则对今日而言,明日之世界,即恍惚迷离,亦悄然无声,杳然无形。一日如此,一年可知;一年如此,一世可知。而吾人试思,在我未生之前之世变如何,我此生之后之世变,又如何?我们无论如何遇事不忘,读史万卷,或料未来事如神,然除此眼前景象,宛然在目,余皆同在杳冥之中。已逝与方来,皆如梦如寐。而当前者之宛然在目者,原来自杳冥、交臂之间,即向杳冥中去。来自杳冥,是由无出有;向杳冥中去,是由有入无。由此以观,则此眼前所遇,亦即在一杳杳冥冥,亦混混沌沌茫茫昧昧之氛围中。一切现象,皆由之浮出,还沉没其中。于此,吾人欲求体会亲切,便须于此眼前景象中,白云之一舒一卷,窗帷之一开一敛,身旁之人之一颦一笑、一呼一吸、与吾之一喜一悲,一思一想,皆同须逐一观其同自杳冥、混沌、茫昧中来,还向杳冥、混沌、茫昧中去,同是来也无迹,去也无痕。而克就其如是如是而来,此情此景以观,皆自昔所未有,亦永不能再遇。亦可谓前空千古,后绝万世,四无依傍,而只暂有于一无限之虚无之面上。吾人如再本此对眼前情景之亲切体会,放眼观其他之万物,以及上天下地,此天地万物,其存在之量,固各有大小,其存在之时,亦各有久暂;然我们只须能以小观大,视久如暂,则天地之成毁,亦如眼前人之一颦一笑之来自杳冥、混沌、茫昧,而归于杳冥、混沌、茫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