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第一节 共相、概念与共名

    在常识中,我们大皆承认在知识中,须用到各种普遍的概念。普遍的概念之内容,可称为共相。其表达于语言,可称为共名。我们在求知识之历程中,明似随时都要去认识各种事物之共相,由之以形成概念,再以共名表之。而我们同时亦由他人所用之共名,而知其有对某种共相之概念。

    譬如我们随便说一句话,说桃花是红而美丽的。此桃花即可指一切具体存在的一一特殊的个体之桃花,而为一共名。此共名之成立,应当由于我们对一切桃花之共相,有所认知,而对桃花有一概念。所谓红与美丽,亦即二共相。我们认知红与美丽,又即对红与美丽各有一概念,而有红与美丽之共名,以遍指一切红物,如朝霞大火之红,及一切美人与美物之美。即“此是红而美丽”中之“是”与“而”,亦明为一共名。“是”可见于一切肯定之句子中,如“人‘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死”中。“而”可见于一切并举二事物之句子中,如“孔子是温‘而’厉,恭‘而’安”。由此而“桃花是红而美丽的”一句中之文字,即全是由共名组成,而我们亦可说,此句子所表之知识,全由共相之概念所结合而成。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则我们亦有专指个体事物之专名,如人名地名之类。而一切共相,亦似皆只是特殊个体事物之共同的性质或关系等之相。我们用概念共名,以指示事物,成就知识时,我们所指示之事物,亦恒为特殊个体事物。如我们以桃花是红而美丽,指当前之桃花。此当前之桃花即为特殊个体之事物。我们亦似有理由说,一切抽象普遍之知识,最后都须用来指特殊个体之事物。我们通常亦只承认特殊个体之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如这一株桃花,那一株桃花,这一个人,那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至所谓共名所表之概念,共相之自身,如红、美丽、桃花之概念共相之自身,则似不能自己存在,而只是用以形成我们对具体事物之知识者。这一种常识中对于共名、概念、共相,及特殊具体事物之是否实在之观点,亦是我们在以前诸章中论知识之性质,知识与语言,知识之分类等问题时,所设定者。表面看来,其中似无什么哲学问题存在。但是我们一细推求共名、共相、概念之是否为实在,及其与个体事物之关系,则可引出种种严重复杂的哲学问题,为东西古今之哲学家,所同乐于讨论,及今未决者。

    第二节 东西哲学中之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关于共相、共名、概念之问题,从哲学史上看,有似针锋相对之二派主张。一为唯名论者Nominalist之只承认有共名,而否认有所谓共相之真实存在之说;一为由共名及概念之存在,以推论共相亦为一实在之实在论者Realist之说。但在东方之中国之哲学中,几无彻底之实在论与彻底之唯名论。在中国先秦诸子如墨家,与儒家孟荀,皆重类之观念。类即共相,类名即共名,对类之“意”即概念。但二家皆不以共相或类,能离一类中之个体事物而存在。唯公孙龙子重分别诸共名之异,如白马与马之异,坚与白之异,及名之所指与事实之异。其说似可解释为:肯定共名所指之共相自身,亦为实在者 [21] 。然此解释未必谛当。在印度哲学中,则对于共相、共名、概念之问题之讨论,虽极复杂;但除胜论有以共相为自己存在之思想,近于实在论,及佛家之三论宗,有以一切共名共相,皆是“假”非实,近于唯名论外;其他各派,皆非彻底之唯名论或实在论。而此一问题,在东方哲学中之重要性,似不如其在西方哲学中之重要性。

    在西方哲学中,对此问题之一最早而直影响至今之一主张,即柏拉图之实在论。彼乃由对人类之共同知识与共名之反省,而进以主张共名所表之理念(即概念或共相 [22] )自身为真实,且较现实之个体事物为更真实者。其目标乃在成立一形上的理念世界之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上。此为一力求超越于常识之见之说,而将此问题之重要性,加以凸显者。

    柏氏之此种主张,明与常识极相远者。亚里士多德即提出反对之论,谓共相不能离个体事物而存在。然亚氏亦同时承认有只存在于上帝心中之共相,并有“种类”永存之论,此实与柏氏之说不相远 [23] 。中世之哲学之实在论者,即承此说,而视一切人及物,皆依于上帝心中之人及物之原型Archytype 而造,并以此原型为实在者。而中世末期之唯名论,则循亚氏之言共相不能离个体事物之义,进而主张,共相及认知共相所成之概念,不能如个体事物之为实在,而只有共名者。而近世之经验哲学家,更提出种种理由,以指出共相概念之不能为我们思想之所对,由此以归到一经验主义之唯名论。而在现代逻辑家,更济以种种逻辑上之技术,将吾人运用共名之语句,或将表达我们对类之知识之语句,化为表达我们对个体事物之知识之语句,而使一普遍知识命题,皆化同于我们对一类中一一个体事物之一一单个的知识命题之集合。由此以归到一逻辑的唯名论。然而在另一方面,则理性主义、理想主义及直觉主义、实在主义之哲学家,亦提出种种之论据,以反驳唯名论。由是而此问题之重要性,遂贯于西方之整个哲学史中。而其争辩之烈,亦远较东方哲学中为甚。但我们以下不拟叙述此问题在东西哲学上之争辩之历史。而唯试一先分析唯名论者之所以以共相概念,不能与个体事物同为实在,而只有共名为成就知识之工具之主要理由。然后再进而依据实在论者及反唯名论者之主张,以说明共名与概念共相,在知识之成就历程中之地位,而对此问题,作一疏导之工作,与暂时之答案。

    第三节 唯名论反对共相概念为实在之理由

    (一)唯名论者以共相与概念不能与个体事物同为实在之理由,首是依经验主义立场说,我们并不能将共相与概念作为想象之所对而认识之。譬如巴克来(Berkeley)曾说,我们试反省,我们想三角形之概念时,我们心中所想的是什么。抽象的三角形之概念,乃指一切三角形之共同之处。故抽象的三角形之概念,既非指直角三角形,亦非指两等边三角形,或三等边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但我们试问:我们能否想象一抽象三角形呢?实际上我们在想三角形时,如不是想此三角形,即想彼三角形。而每一人所能想的三角形,如非直角者,即两等边者,或三等边者,或不等边者,且必为有一定角度,一定大小之三角形,决无一抽象的三角形,能为吾人思想之所对。由此类推,则我们想人时,非想张三即想李四;想桃花时,非想此树桃花,即想彼树桃花。故一切概念共相本身,皆不能成我们想象之所对。而其本身亦即非实在者。故我们不能说,我们真有由对共相之认识所构成之抽象概念;而只可说,有重复的用以指各特殊个体事物之共名。如我们以一三角形之共名,指一一三角形,以人之名,指一一人 [24] 。

    (二)第二种可以说明概念共相等,不能视同个体事物之实在之理由,是如佛家之分假法与实法。实法乃有实作用者,而假法则无实作用者。一切概念共相等本身,正是假法。一实际存在之个体事物有实作用;如当前之一袭衣,穿了可使人暖,一碗饭,吃了可使人饱,是有实作用的。当前一株桃花,可使人生某一感觉,生某一情绪,亦是有实作用的。然关于衣之共相,衣之概念,饭之共相,饭之概念,则衣之不暖,食之不饱。桃花之共相概念,与桃花之红与美丽之共相概念,亦不能使人生一感觉情绪。便皆是无实作用者,因而亦非实在者。

    (三)第三种可以说明概念共相之非实在之理由,即一切指“类”或“抽象之性质关系”之语言,皆可翻译为指一一个体事物之语言 [25] 。如所谓“凡人皆有死”之一语言,初为指人类而说,而人类为一概念。但我们可说,所谓“凡人皆有死”即指张三、李四、赵大、钱二等一一个人之有死之和。吾人即可以“张三有死,李四有死,赵大有死……”之语,代替“凡人皆有死”之语。此语中之“凡”与“人”之共名即可不用;而其所指之人类之概念,与为此概念内容之共相,亦即无单独之实在性可说。如吾人说蓝是颜色,此似是表示我们对一抽象普遍的蓝之一知识。但我们可说,这句话之意义,乃是说“对任何个体事物如果他是蓝的,则他是有色的。”又如我们说凡人皆有死,这句话之意义,乃是对“对任何个体事物,如他是有人性的,则他是有死的。”至如我们说“猫比狗多”一类的话,则情形诚较复杂。因此时吾人所说是全体之猫之数,比狗之数多,此非是说的关于某一个体之猫与个体之狗的话。此中之猫与狗,皆普遍之类名,表示类概念者,因而此语所表者,似只为一对猫类与狗类数量关系之一抽象知识。但是我们在说猫比狗多时,我们所想的可即是:“有一只猫,不必有一只狗,”“有二只猫,不必有二只狗”,“有百只猫,不必有百只狗”……之种种情形。则猫比狗多一语,可翻译为“或至少有一猫,而不至少有一狗;或至少有二猫而不至少有二狗……或至少有百只猫而不至少有百只狗。……。而在此一串话中,即将“猫比狗多”一语,所指种种情形表出。而所谓“猫比狗多”之一语似表示人之抽象普遍的知识之语言,即化为表示:一特殊具体的猫与狗之集合在一起,被思想所把握时之一一特殊具体的情形之语言。而此语所说者,即:或是“有一猫而非有一狗之情形”,或是“有二猫而非有二狗之情形”,或是“有百猫而非有百狗之情形”,或是“有千猫而非有千狗之情形”……。此中,每一情形,皆是一具体特殊情形,亦即一具体特殊事物。于是更无抽象普遍的猫类与狗类之概念,为猫比狗多之一句之所指。而此语,亦非对“抽象的普遍的‘猫类之数’与‘狗类之数’的数量之关系”之知识,而唯是对于可能有的一一之特殊具体情形之一种知识,或一种陈述。

    依类似于上述之逻辑技术,我们即可以从原则上说,一切“表示人对于抽象的性质、关系、种类之知识”之语言,都可翻译为“表达人对其所指之特殊具体事物之性质、关系之知识”之语言,而我们最后亦即实无“以抽象之性质、关系、种类等,为我们之认识所对”之知识。

    第四节 实在论者及非唯名论者以有共名必有概念共相之理由

    上述各种唯名论所提出之理由,从一方面看,似皆可以成立的。但是我们是否即可由此以真正归到唯名论,而谓在知识历程中,只须有共名而不须有概念、共相之存在?又我们是否真正能在实际上将我们对概念、共相之知识,化为对一一个体事物之知识?此皆是成问题的。吾人如主张在知识历程中,必须有概念、共相之存在,及人可有纯粹的对共相、概念本身之知识,亦有下列之理由可说:

    (一)如果唯名论者主张在知识历程中,吾人所须有者,只是以一共名,指各特殊事物,如以一“三角形”之共名,指一一特殊之三角形,以“人”之共名指一一特殊之人,则吾人可问:吾人如何能知一共名之运用,是适切的?即毕竟我们之用一共名于一对象,是否有一内在之标准?如无标准,则吾人何以于某一形,名之三角形;于某一生物,名之为人,而不名之为其他?如我们承认有共相,有概念,则此共相与概念,即为一标准。我们可说一三角形与他三角形,有同一之共相,一人与他人,有同一之共相,故我名之为三角形或人。我们亦可说,此形合于我们之三角形之概念,此生物合于我们之人之概念,故名之为三角形与人。若我们否认共相与概念之有,则特殊之物,既为个个不同者,吾人何以不只以个个不同之名名之,而必须以一共名名之?此共名之成为“共”,其根据在何处?若无根据,则不能有共名;而一切须用到共名之知识,即不可能。且吾人如承认有共名,岂非即已承认“一名之可用于不同之特殊具体事物之本身”为一名之共性共相?若名可有共性、共相,而吾人对名之此共性、共相,可有一概念;则其他事物岂可即无共相?吾人岂不亦可有其他概念?

    (二)一种唯名论者,对上列问题之答复。是说:我们之用一共名于不同之特殊对象之根据,唯在此各特殊对象间,或我们对之之观念间,有某一种相似之关系。因一人与他人相似,故我们同名之为人。一三角形与三角形相似,故同名之为三角形。此中并不必须设定:有同一之共相,存于不同之事物中,亦不须设定:我们对不同事物,有同一概念,以为我们用同一之共名之根据;而只须设定:我们能认识各特殊事物,各种特殊观念之相似之关系即足。此即休谟之主张。

    但是此种只承认有特殊事物或特殊观念之相似,而否认有对同一之共相之认识所成之概念,为用同一之共名之根据之说,又有其他之困难。即我们在常识中说,二物相似时,即指其有一部分之同一,此部分之同一即其共相。如因猫与虎同有某共相,故猫虎相似。二物之同一之点愈多者,即其同表现之共相愈多,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