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第一节 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

    我们在前章中,谓中文中之知之最广义,乃指一切心觉之有所向而有所注入之事,而恒是通于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知识之知,则只是知之一种,乃指一种纯理智的,关于事理名物之分辨之知,而其中有明显之能知与所知之分别的。如从此最广义之知说,则我们可说,人生之一切情志之活动中,皆几于莫不有知。然此知,可是先于知识之知,亦可说后于知识之知。如我们在通常用语中,说人感痛感痒,而搔痒去痛,为知痛痒;小孩能吮乳走路,为知吮乳走路;少年春情初动,为知识初开,久病思食为知饮知食。都是先知识之知的知。而我们通常说,知古先圣贤之故事,再生崇仰之情,为知崇仰圣贤;知国家之种种实际情形,而生忧国报国之心,为知爱国;已有种种知识而爱知识,为知好学,则是兼后于知识之知的知。关于后于知识之知的情形,比较复杂,但亦可与先于知识之知,有同类之性质。我们今要明白知识之通性,最好以之与先于知识之知,作一此较。此先于知识之知之最原始者,我们可说是一种感觉知觉,而通于情感意志行为之知。此可称为一直接经验之知,或亲知或独知。而上所举之知痛痒之知,则为最浅近之一例。而我们即可以此一例,来说明此种知之性质。

    (一)譬如我们在知痛痒时,试反省此知之状态如何?当然我们可说此时有一感觉。但此感觉却同时是连着情感上之不快,与意志上之欲搔痒去痛之行为的。此三者间,并无截然的界限,而此时感觉与其所感觉,亦不得分为二;即此中并无能知与所知之分别。我正知痛痒时,此知初不在痛痒之上或之外,而是即在痛痒之中,痛痒亦在知中。此处只有整个之一感觉,一痛痒之知。如人在痛痒时,忽忘此痛痒,则知不在,而痛痒亦不在;痛痒不在,而其中之知亦不在。此知,如只是痛痒中之一明觉。此明觉,如自痛痒之中心,以照澈此痛痒,而未尝以此痛痒为一明觉所对之对象。而由痛痒之感觉,连于情志行为上之不快与搔痒去痛等,此知此明觉,亦即贯注至此情志行为。人去除痛痒时,亦自知其痛痒之渐轻渐减。故此知、此明觉,乃内在于此“由感觉至情志行为”之具体的人生经验事,而处处与其所知,直接相渗,浑然无间,而一体流转之一知、一明觉。此即此种先知识之知之第一性质。此可称为此知之内在于具体之人生经验事,而“能”“所”不二性。

    (二)与此种先知识之知之“能所不二性”,相连之一性质,我们可称之为“超言说性”。谓此知具超言说性,即由此知之为内在于具体之人生经验事,而能所不二而来。因一具体之人生经验事,皆为特殊而唯一无二的。而言说之事,如真是对一事有所说,而不只是一呼唤命令,或只是对一事物以一名指之,则必依对此事与他事之共同性相————即共相————之知,而用共名。而此共名,亦只能表达其对共相之知,而不能切合的表达内在于此特殊而唯一无二之事,之特殊而唯一无二之知。如人知痛痒时,人说此痛痒是那一类之痛痒,即一正式之言说。说此痛痒是那一类之痛痒,即是依对此痛痒与其他痛痒之共相之一种知而起。但此知,不是人正痛痒时,在痛痒中之知。其所以不是,即因在痛痒中之知,可无将此痛痒,与其外之痛痒,加以比较,而知其为何类之痛痒之意。而人在感痛痒最深时,人亦无暇作此比较,且将排斥此去比较之念。由此而亦即可无此痛痒属何类痛痒之知,同时可无说其为何类痛痒之语言。而他人之说其为何类痛痒之语言,亦即成为不能切合的表达其在痛痒中之知者。此之谓此种知之超言说性,或不可言说性,此在宋明儒,则程子有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说,“谈虎色变”之喻;王阳明有“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若要知此苦,还须汝自吃”之说 [2] 。而吾人如假定,在现有之耳目等感官之视听等感觉,与其相连之情志行为以外,忽新增一感官一感觉,另有其相连之情志行为,则此等等中,仍可有一知,而其初非吾人之言语所能切合的表达,亦彰彰明甚。

    在此人易发生之二问题,是说这种知,虽在人生之具体事中,不能用一般依乎抽象的共同之认识,而生之语言来表达;但是我们说其皆是一种知,皆具有此能所不二性及超语言性二种性质,便仍是表达其共相之语言。但是这种驳难,实际上是不相干的。当然,我们可说此种种知都是知,他们皆有此二性质。此二性质,皆可说是此种知之共相。但是我们在说“知痛痒”,“知冷暖”皆是知之时,我们同时亦知道“痛痒之知”,不等于“冷暖之知”,亦不等于其为“知”之共相,更不等于我们对其为知之“知”,与说其为知之“说”。故我们虽一面说其为“知”,并知其为知,我们仍并未说:可以“知”之概念,概括其为知,以“知之一语言”,切合的表达其为知。而我们上文之所以有说其具此二性质之一段话,亦正兼由我们之知其不能只以“知之一语言”,说尽其所以为知者,亦不能以我们通常所谓“能知所知之分别之语言”,以说明其为知而来。故上文一段话,并未正面的切合的说及其所以为知之具体的,积极的性质,而只是普泛的说及其为知之抽象性质,及其与一般之知对照,而显出之反面的抽象的消极的性质。如不与一般之知对照,则无此二性质可说。而我们若不从事知识论之反省,我们亦可不说其皆为知。故以上的话,都不是非说不可者。然而无论我们之说与不说,无论我们之是否知“知痛痒”“知冷暖”之皆为知,而知痛痒中有一种知,知冷暖中有一种知自若。

    (三)这种内在于具体人生之经验事中,通感觉情志行为之超言语性之知,我们前谓其为直接经验之知、亲知、或独知,而谓其为独知,亦即谓其有一绝对之主观性。谓此独知为具绝对主观性,非谓其他人必不能亦有之,而是说:在我们正有此知时,我们可并不知他人有之与否。如人在梦中之知,即为独知,然此亦不碍他人之或有作同类之梦者。而我在时时刻刻之生活中,我亦时时刻刻有此独知,此亦并不碍他人与我共同生活时,有同类之独知。此中之要点,唯在我有此知时,我不必同时知他人之有此同类之知。而我在知他人有此同类之知时,我之知他人之有此同类之知之知,初仍只是我之独知。由此而我们可说,我们总是先住于一独知之世界中。而即在我们知他人之所知时,我们亦未尝全离开此绝对主观之独知世界。

    第二节 直接经验之知或独知世界之相貌

    我们在论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后,我们可进而一描述此知之世界或独知之世界之相貌。我们只须有一粗略之反省,我们都可发现,此世界中之种种知或直接经验,是来来往往的。如忽而见此色,忽而闻彼声,忽而知此痛痒,忽而痛痒消逝,忽而月东出,忽而月西没。此世界中之种种直接经验,皆不断的消逝,亦不断的生起。从其不断消逝方面说,我们可称之为此世界之无常性。从其不断生起方面说,我们可称之为此世界之创新性。从无常性方面看,则一切生起者,皆一度生起,由消逝而继续的向下沉沦。从创新方面看,则此直接经验之世界之前面一端,如永是不断的向前面开展,我们如永不知何处是其界限之所在,而其前途亦不可测。要而言之,即此为一变化无方之世界。此即此直接经验之知或独知之世界之一相貌。

    第三节 知识之知之性质

    我们了解了直接经验之知之性质,即可由对较而了解知识之知之性质。

    (一)我册说知识之知之第一性质,为超越于当前之直接经验而有所知;此所知者,为当前直接经验之所指,或所涵,而通于其他直接经验者。今姑且暂举日常生活中之最简单之知识之知为例,以便说明。如我见茅舍炊烟为直接经验,而知其下有人烧饭,此所知,即茅舍炊烟之所指。见电光闪闪是直接经验,而知空中有无数电子跳动,此所知,即电光闪闪之所指。飞机过三峡,见蜀江水碧蜀山青,是直接经验,而知夔府孤城在侧,即水碧山青之所指。此外如闻弦歌而知雅意,与一切由文字语言,而知其所表之意义,皆是由直接经验之弦歌与文字语言之如是形、如是声,以知其所指。然吾人知此乃茅舍非华屋,此乃炊烟非暮霭,此乃电光非原子弹光,此乃蜀山蜀水非吴山楚水,此是弦歌非鼓乐,则是就直接经验,而知其所涵,而分辨其所属之类。凡所指者,皆在当前直接经验外。此或为其他个体事物,如当前茅舍中之人家之烧饭;或为一类之事物,如一群电子之跳动;或为非事物之意理,如弦歌之雅意。而凡所涵者,皆不只在当前之直接经验之事物内,而兼在非直接经验之其他同类事物内者。故知一事物之所涵,而辨其类之知,乃通接于全类之事物者。如见茅舍而知其为茅舍,则“见”虽只及当前茅舍,而此“知”其为茅舍之“知”,已纳此茅舍于一切茅舍所成之类中,而“知”通接于全茅舍之类矣。见三峡之水碧山青,而知为蜀山蜀水,则“见”虽止于目前之水碧山青,而“知”其为蜀山蜀水之知,则匪特遥接于平生往来于三峡,所见之水碧山青,亦通于剑阁峨嵋之山,岷沱嘉陵之水,所合成之蜀山蜀水之类矣。是证凡知一直接经验事物内容之所涵,此所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