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最新章节!

    长水沙门子璇录

    第十四疏初标章

    若无菩萨者。指疑起处。此同第十二于十一中来,但起则同时,断则次第也。

    诸佛下。顺他以立理也。既无菩萨即无此事,无佛不成菩提,即是生不入涅槃,但约凡圣分于因果故。下结疑之处则合而言之。

    何故下。结成疑也。意云:若无菩萨,则度生严土之者,是何人哉?

    失念。经意可知。但亦如是言,是蹑起疑处之文,非次前文也。

    偈云下。兼释后段严土之义,以文意钩锁故联而引之也。初句标,次二句释,后一句结。意云:真界平等拟心即差,既生其心岂非颠倒?经中作如是言即生心也,是意言故。

    无人。经徴意云:何故作是念便不名菩萨?释意云:但约无我无人、真如清净,名为菩萨,非谓别有一法故。下文云:若作是念则不名菩萨也。疏文可知。

    前说。经意云:以是义故,佛常宣说一切诸法,皆无我人等相。然一切诸法本无我人,但违之则是众生,顺之则是菩萨。

    失念。经意准前可知。

    释所以。经徴意,同前。释云:如来说庄严佛土者,非有能严所严。则严与不严等无有二,是真严也。今既异此,故非菩萨。

    释成菩萨。经意可知。

    论云下。通释前段。以偈文通标在前,论文通释于后,前后相望理则昭然。

    起何下。约论徴也。

    故经下。引经释也。

    无著下。可知。

    问:“此与第六皆言严土,义何别耶?”

    答:“前则对无取疑有取,此则对无人疑有人。然此与第十二皆从十一中起。以彼文云无发菩提心者,佛意但是拂于我人之心,不是泯于菩萨。空生不达此意,将谓我人与菩萨不异,由是空生起疑之处则云若无菩萨,如来断疑之处则言无人,彼此媕含未尝显说,直至此处方乃?通。经文特言:‘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五疏初标章

    前说菩萨下。指疑起处。此从十四中来,以前云我度众生、我严佛土,皆非菩萨,斯则不见自他之义。若通而言之,亦兼从正答问,及第十一疑中来也。

    若如是下。结成疑也。以闻不见自他等相,便谓如来都无智眼,故成疑也。

    疏断之下。二、引论彰意。

    偈云下。先述断疑意也。初句纵,次句夺,第三句明能见五眼体常,故言实也。末句明所见诸心体妄,故云颠倒。然若干种心,是智所知境。今配为所见境者,以如来知见无二体故。约眼为见,在心曰知,故十八住中合为一住处也。

    断疑。意云:菩萨但离能所分别故云不见,诸佛岂无真实智眼?此显正断其疑。下但随文科释。

    疏文五下。三、依经断疑。

    肉眼。经问答文意可知。

    肉团等者。谓四尘名肉,清净眼根依肉而住,名为肉眼。如《楞严》云:“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清净眼根依此发也。

    障内下。约所见分齐以结名也。依肉之眼名为肉眼。

    佛具下。或问曰:“佛为至圣,何以同凡有肉眼耶?”故此通之。然但约具诸根处说有肉眼,非谓如来是血肉身。故经云:“舍无常色,获常色等。”

    肉眼边等者。谓作观行,依肉眼处想外境界,观想成故见障外事,名为天眼,如阿那律等。

    《大般若》下。克就佛说。前但约名通解,故云障外。今约佛位而言,故云人中无数等。

    除见天下。结成分齐。亦显二眼体同,以佛眼体是一而有五用故。

    根本者。能生后得故,亦名正体智。真智如理智,以能照真故名慧眼也。

    后得者。从根本后方得起故。亦名遍智、俗智、如量智,由能达俗,故名法眼也。

    问:“据前一二先浅后深,云何三四先深后浅?”

    答:“前约眼之次第,此约证之次第,以达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也。”

    疏于内文二。初、局释当文。

    前四等者。佛有此眼,故云佛眼。以前二眼通凡夫,二乘无法眼,菩萨虽具且劣,若在于佛四皆殊胜,总名佛眼。是则佛眼之外无别四眼也。其犹四河归海失本名耳。

    四皆胜者。谓凡夫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佛眼见无数世界,二乘天眼唯见一三千界,佛天眼见河沙佛土,二乘慧眼唯照生空,地上菩萨亦皆分证,佛之慧眼圆照三空洞彻真性,菩萨法眼所知未尽,地地之中各有分限,佛之法眼所知障尽,无法不知、无生不度,故四皆胜也。

    又见下。以所见是佛性,此眼能见故。如《涅槃》云:“声闻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犹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等故,了了见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斯不亦圆极之义乎。

    问:“菩萨、声闻定慧互阙,于其佛性则何以声闻不见,菩萨分见耶?”

    答:“以定慧望于佛性,慧是因、定是缘,因亲缘疏故使然也。又声闻但有偏空慧无中道慧,故云慧少,菩萨有中慧故见佛性也。又此五中,唯第三持业释,余皆依主释也。”

    无著下。二、通前总显二

    初、引无著义总释

    净胜者。非颠倒故,超诸圣故。

    四种者。举所以摄能,明于分齐。如以六境摄六识,色摄即肉、天二眼。论云:“色摄有二,一法果二修界。”法即肉眼,以从过去业法之所感故。修即天眼,谓是定果,修所得故。二眼同见色法,色法最粗故先明也。第一义即真谛境,摄慧眼也。世谛即俗谛境,摄法眼也。

    一切种者。一切种种差别境也。

    一切摄者。摄佛眼也。即无所不了,是一切种智故。论云:“一切种无功用智名为佛眼。”

    古德下。二、约古德重结。可知。

    智净中五段从狭至宽,展转而数,谓数沙数、河数、界数、生数、心,欲明如来之智微妙能知,故约所知之境广多以显,经皆可见。

    标悉知。经文可知。

    共欲者。染也。欲谓五欲,即色等五尘,心与欲合故名为共。又欲谓贪欲,是心所摄,举初该后,意兼瞋等,心与贪等相应,故云共也。前约与境相应,此约与烦恼相应,皆为染也。

    离欲者。净也。即不与六尘境烦恼相应,名之为净。染净之心各有无量,故曰若干也。

    释悉知。经徴意云:以何义故,能悉知之?释意云:彼等诸心皆是妄识,妄识即空故云非心,以即空故真心不灭,故云是名真心。体同故能悉知。

    大云下。释出能知所以也。以诸心是真心中所现少分之法,今证真体,岂不能知?

    诸心下。牒释。可知。

    与此殊者。以云说兼真,论言唯妄,故不同也。论释为正。若以科疏观之,却以云释为正也。

    请详种种颠倒识者。释经中诸心也。魏本云:“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是名为心住。”论释意云:诸即种种,住谓颠倒,以八识皆能缘境,有取着故,或约前六名为种种,缘粗显境相续不断,故名为住。

    以离等两句。释皆为非心住也。离与不住盖是一义,智与实念亦无别体,意明不住大乘四念处故,若住于此即是实念实智,既住六尘即颠倒识也。

    是故说颠倒者。释是名为心。此但结归颠倒识也。

    释非心。经徴意云:所以说诸心为颠倒识无体者。何谓也?释意云:以于过现未来求不得故。

    已灭下。释三世不可得所以也。论文、《净名》、《华严》并同,但释现在有少异耳。论云:“现在虚妄分别故。”《净名》云:“现在不住。”《华严》云:“现在空寂。”然文异而意不异也。然此独于现在之中。

    言第一义者。以无著释经皆约二谛。既五眼文中不言眼即非眼,又以见智二种其体不殊,故于最后安立第一义。第一义即是空寂,空寂即是不可得义,意皆同也。

    第十六疏初标章

    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十五中来。

    心住者。指魏经。如上所引。颠倒者。指偈文。皆不可得者,指经文。

    若如是下。结成疑也。意云:众生心是颠倒,福德依心而成,岂非颠倒?颠倒既同,何名善法?既非善法,修福何益?

    问答福。经可知。

    以是下。释多所以。以如来举因缘以问,空生牒因缘以答,因缘无性福亦无性,乃成无漏,是故多也。此文但标,下文即释。

    反顺释。经意云:若是住相之福,我不说多,以是无住之福,是故说多也。

    疏一。初、引论正释。

    偈云下。标也。

    论云下。释也。意云:心识住故,故成颠倒,颠倒故福皆虚妄。佛智无住,依之作福,即非颠倒,非颠倒故皆真实也。取相者,是有漏福,故不说多。离相者,是无漏福,故说多也。

    问福下。二、问答解妨。问意可知。

    违顺等者,谓一法界心本来无住,本来空寂,佛智空而无住故言顺,妄识住而不空故言违,所言不空但妄识,不空非真实不空也。苟忘怀而达之,则无所不喻也。

    第十七疏初标章

    若诸佛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

    云何下。结成疑也。

    此约下。出疑所依。意云:既言无相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

    现身。经问答可知。徴意云:以何义故,不以色身见佛?释意云:以约胜义非世谛故,由此不应定以色身见于佛也。

    随形好者。八十种也。法数如常即小相也,随其身形一一皆好,故八十好即色身。

    镜中下。喻明也。故知镜中有物却不能现物,如凡夫虽有法身不能现相好者,盖缘有物。所言物者,妄身心也。

    论云下。约性相拣收也。

    毕竟等者,约体拣。

    然相好下。随相收也。

    此二下。释相好为佛之由。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

    是故下。约存泯会释经文。

    言无者。约体而说,释即非色身。

    言有者。随相而说,释是名色身。

    成就者。魏经即是今文具足义。

    现相。经如前。

    三十二相者,法数如常,即大相也。

    一一等者,前从镜中无物已下,义意并同,前文已明,今不别释也。

    第十八疏初标章

    若如来下。指疑起处。此与前疑同时,于第三中起,起则同时,断成先后,非从次前文来。

    若言从彼来者。已悟非身之身,何疑无说之说?思之可见。

    云何不,结成疑也。意云:声不自声依色而发,既无所依之色,何有能依之声?故成疑也。

    遮错解。经文可知。

    谷中下。喻明也。意云:以有外声遂有响答,谷中实无作响之者。说法亦尔,法身实无能说之者,以机感故,遂见如来有所说法。又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据此却由无念故,方能说法。是故遮云勿谓等也。

    释所以。经徴意云:以何义故,令我不作是念?释意可知。

    世尊下。疏如文。可解。

    示正见。经意如疏。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