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最新章节!

    朋友:

    去年張東蓀先生在《東方雜誌》發表過兩篇論文,討論獸性問題,並提出理智救國的主張。今年李石岑先生和杜亞泉先生也為著同樣問題,在《一般》上起過一番辯論。

    一言以蔽之,他們的爭點是:我們的生活應該受理智支配呢?還是應該受感情支配呢?張、杜兩先生都是理智的辯護者,而李先生則私淑尼采,對於理智頗肆抨擊。

    我自己在生活方面,嘗感著情與理的衝突。近來稍涉獵文學哲學,又發見現代思潮的激變,也由這個衝突發韌。屢次手癢,想做一篇長文,推論情與理在生活與文化上的位置,因為牽涉過廣,終於擱筆。在私人通信中大題不妨小做,而且這個問題也是青年急於瞭解的,所以趁這次機會,粗陳鄙見。

    科學家討論事理,對於規範與事實,辨別極嚴。規範是應然,是以人的意志定出一種法則來支配人類生活的。事實是實然的,是受自然法則支配的。

    比方倫理、教育、政治、法律、經濟各種學問都側重規範,數、理化各種學問都側重事實。規範雖和事實不同,而卻不能不根據事實。

    比方在教育學中,「自由發展個性」是一種規範,而根據的是兒童心理學中的事實;在馬克思派經濟學中,「階級鬥爭」和「勞工專政」都是規範,而「剩餘價值」律和「人口過剩」律是他所根據的事實。

    但是一般人制定規範,往往不根據事實而根據自己的希望。不知人的希望和自然界的事實常不相伴,而規範是應該限於事實的。規範倘若不根據事實,則不特不能實現,而且漫無意義。比方在事實上二加二等於四,而人的希望往往超過事實,硬想二加二等於五。既以為二加二等於五是很好的,便硬定「二加二應該等於五」的規範,這豈不是夢語?

    我所以不滿意張東蓀、杜亞泉諸先生的學說者,就因為他們既沒有把規範和事實分別清楚,而又想離開事實,祇憑自家理想去訂規範。他們想把理智抬舉到萬能的地位,而不問在事實上理智是否萬能;他們祇主張理智應該支配一切生活,而不考究生活是否完全可以理智支配。

    我很奇怪張先生以柏格森的翻譯者而抬舉理智,我尤其奇怪杜先生想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去抨擊李先生,而不知李先生的學說得自尼采,又不知他自己所根據的心理學早已陳死。

    祇論事實,世界文化和個人生活果能順著理智所指的路徑前進麼?現代哲學和心理學對於這個問題所給的答案是否定的。

    哲學家怎麼說呢?現代哲學的主要潮流可以說主要是十八世紀理智主義的反動。自尼采、叔本華以至於柏格森,沒有人不看透理智的威權是不實在的。

    依現代哲學家看,宇宙的生命,社會的生命,和個體的生命都祇有目的而無先見(Purposive Without Foresight)。

    所謂有目的,是說生命是有歸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進的。所謂無先見,是說在未歸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預知歸宿何所。比方母雞孵卵,其目的在產小雞,而這個目的卻不必預存於母雞的意識中。理智就是先見,生命不受先見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這是現代哲學上一種主要思潮,而這個思潮在政治思想上演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其一為英國保守派政治哲學。他們說,理智既不能左右社會生命,所以我們應該讓一切現行制度依舊存在,它們自己會變好,不用人費力去籌劃改革。

    其一為法國工會主義(Syndicalism)。這派激烈分子說,現行制度已經夠壞了,把它們打破以後,任它們自己變去,縱然沒有理智產生的建設方略,也決不會有比現在更壞的制度發現出來。

    無論你相信哪一說,理智都不是萬能的。

    在心理學方面,理智主義的反動尤其劇烈。這種反動有兩個大的傾向。第一個傾向是由邊沁的樂利主義(hedonism)轉到墨獨孤的動原主義(Homic Theory)。

    樂利派心理學者以為一切行為都不外尋求快感與避免痛感。快感與痛感就是行為的動機。吾人心中預存何者發生快感、何者發生痛感的計算,而後才有尋求與避免的行為。換句話說,行為是理智的產品,而理智所去取,則以感覺之快與不快為標準。

    這種學說在十八、十九兩世紀頗盛行,到了現代,因為受墨獨孤心理學者的攻擊,已成體無完膚。依墨獨孤派學者看,樂利主義誤在倒果為因。快感與痛感是行為的結果,不是行為的動機,動作順利,於是生快感,動作受阻礙,於是生痛感;在動作未發生之前,吾人心中實未曾運用理智,預期快感如何尋求,痛感如何避免。行為的原動力是本能與情緒,不是理智。

    這個道理墨獨孤在他的《社會心理學》裡說得很精闢。

    心理學上第二個反理智的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潛意識心理學。依這派學者看,心好比大海,意識好比海面浮著的冰山,其餘汪洋深湛的統是潛意識。意識在心理中所佔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識中所佔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極微末的。

    通常所謂理智,大半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結果,理智之來,常不在行為未發生之前,而在行為已發生之後。行為之發生,大半由潛意識中的情意綜(complexes)主持。吾人於事後須得解釋辯護,於是才找出種種理由來。這便是理性化。

    比方一個人鍾愛一個女子,天天不由自主的走到她的寓所左右。而他自己所能舉出的理由祇不外「去看報紙」、「去訪她哥哥」、「去看那棵柳樹今天開了幾片新葉」一類的話。

    照這樣說,不特理智不易駕馭感情,而理智自身也不過是感情的變相。維護理智的人喜用弗洛伊德的昇華說(Sudlimation)做護身符,不知所謂昇華大半還是潛意識作用,其中情的成分比理的成分更加重要。

    總觀以上各點,我們可以知道在事實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極微末、極薄弱的,尊理智抑感情的人在思想上是開倒車,是想由現世紀回到十八世紀。

    開倒車固然不一定就是壞,可是要開倒車的人應該先證明現代哲學和心理學是錯誤的。不然,我們決難悅服。

    更進一步,我們姑且丟開理智是否確能支配情感的問題,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確比情感的生活價值來得高。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假定理智能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盡善盡美的。第一個假定,我們已經知道,是與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相矛盾的。現在我們來研究第二個假定。

    第一、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如果純任理智,則美術對於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音樂祇是空氣的震動,圖畫祇是塗著顏色的紙,文學祇是聯串起來的字;如果純任理智,則宗教對於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自然沒有神奇,而冥感靈通全是迷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