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黑格尔最新章节!



    黑格尔的确以他的方式意识到了《精神现象学》的任务之独特性,而且没有低估本质性的困难,否则他就不会给这部著作写一个内容特殊的“导言”,并在这个“导言”之前再写一个“序言”,像这样的事情在西方思想之历史上绝无仅有。

    “序言”或“导言”,如果通常本该介绍些什么的话,那就应该给“门外汉”指出进入著作的通路。在为科学著作而做的“导言”中,完成这种任务并不困难,因为日常概念或科学思维坚持直接面对存在者的态度。在哲学 思维中不可能有某种“导言”;因为这里不 会经常或意外地发生从日常思维向思想家的思想的飞升,由于这种思想讨论的是存在,而存在根本或从来都不会在作为某个存在者的存在者之中被遇到。这里只 有跳跃和跃入,“导论”在这里只能用于为跳跃做准备,就是说,把面对存在者的态度和对存在的思想之间必须被跳过的鸿沟带入视野之中,使跳跃开始时不至于太过仓促(这种跳跃为什么是可能的?前哲学的存在之领会)。而“在”“哲学”“中”的任何导言,都还必须明智地与不——居于——其中的内容取得一致,并进入领会它们 的视域之中,因此,“导言”总是或必然要与其本来的意图相悖。

    尽管导言无须徒劳地为跳进思考存在者之存在的思想做准备,但现在,不仅应该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在一般德国观念论 的形而上学中————去思考存在,而且在这里必须以绝对 的方式,绝对地去思考存在者其作为 绝对的存在。这里需要一种还必须跳过它本身的跳跃:绝对地跳入绝对中。《精神现象学》的展现就是在冒险完成这种跃入。

    通过这些说明就清楚了,我们讲解《精神现象学》的这些尝试,在所有方面都还是令人生疑的。此外,当我们现在既没有先行确定著作本身的,也还没有确定其“序言”和“导言”的知识的时候,我们下面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以黑格尔本人借“导言”给他的著作所提供的说明作帮助,当然,我们为此必须坚持把这不多的几页,事先当作最终必然被熟悉或把握的东西来对待。它们是对前面所提到的、位于整个著作之前 的那个 标题的解释,标题原来叫作:“意识经验的科学”黑格尔在排印期间恰恰删掉了这个 标题,它只是在第一版的统稿样本中被保留着,在被删除了的标题的位置上,黑格尔填上了最终的措辞:《精神现象学的科学》。在通常被使用的《现象学》全集版中(1832年),看不到被删除了的标题,而与其相关的、少了这 方面明确说明的“导言”仍然保留着,在其中提到了这件事。与显得宏大的“序言”不同,“导言”反正也是作为微不足道的东西,以至于人们充其量只会偶尔从中摘引某个段落或另一段落作为“引文”————而这些引文同样总是不被人所理解。“导言”说明了为什么“ 意识经验的科学”必然存在,以及由于其必然性的原因它本身之所是。如果我们对照第二个 标题《精神现象学的科学》,那么,我们马上就会看到,即便首先只是在形式上,后者的“精神现象学”就是“意识的经验”。解释“精神现象学”,因此就意味着:基于“导言”说明当黑格尔在这里,即在绝对形而上学或“思辨”的领域内谈到“经验”时所思考的东西,意味着要说明,如何去理解“意识的经验”所意指的东西,意味着要说明,“意识经验的科学”必须要在什么意义上被思考(见,下文第101页及以下)。由此我们就清楚了,这里首先需要一个解释,说明在近代形而上学中“意识”这个称谓指的是什么。

    “意识”对于conscientia(共知)来说,即对于那种 与人的一切行为方式一道被共知的知识来说,并不是完全清楚的名称,就其如前面所提到的,与mens(心灵、精神)或“精神”相关。“精神”表达自身,即作为自己 而表达自己,它由此而说“我”。如果意识一并知道其所知和其知的活动都“是”与自己相关的话,它就是自我意识 。意识之本质就是自我意识;每一个cogtio(我思)都是一种ego cogtio me cogitare(我思考“我思”),videre(看)或ambulare(走)同样是一种cogitare(思),只要它们是真实的,即确定地,以cogitatum im cogito me videre,cogito me ambulare(对“我看”之思考和对“我走”之思考中的思想)的方式而存在。因此,笛卡尔1646年在《哲学原理》的第一部分第9节中这样说:cogitation nominee,intelligo illa omnia,quae/nobis consciis/in nobis fiunt,quatenus eorum in nobis conscientia est. (16) “在‘思想’(‘意识’)的名义下,我理解所有那些在我们内心发生的、我们自己共 知的、发生过的事情,更确切地说,是就 我们心中对所有那些事情都有某种共知而言 。”

    意识不是单纯的perceptio(把握),把握着摆到——面前的活动(Vor-stellen),而是apperceptio(统觉),一种随我们 一同把握着的、设立到我们 面前的活动。而这样一同被表——象出来的本己,依其本性并非附加性地除了指向通常所意识到的东西之外,还进入向来直接指向诸物的意识之中。自我意识就其内容而言,不仅仅是被本己的表——象所充实的 意识,而且对于诸物的意识就是本质性的 或真正的自我 意识,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那样一种意识,即那个本己没有被特意地表——象出来或以某种方式被忘掉了的意识。自我意识中的本己首先 是意识与被意识到的东西之关系的一个方面 ,而同时 ,即真正说来 又是整个关系本身。这种关系包含了意识的基本状况,黑格尔称之为“反思”,但这个名称不能心理学地理解为反应,而是要存在论地理解为一切所意识到的东西本身的,因此在本己中的意识之真实的折射或反射的结构性关系。黑格尔不是把“反思”理解为目光 的回转,而是理解为发着光的或显现着的东西,即光 本身的折射。(“反思”在康德的“反思概念之歧义”中就已经被形而上学存在论地思考了,而不是主体——心理学地思考。)(“反思”和否定性的本质统一;意识就是作为在自身和他物中的同一个反思的精神。)

    由于意识本质上就是自我意识,而且必须从本己出发而得到把握,而本己从 自身出发走向 对象,并且以这种走出的方式展示或显现自身,所以,作为自我意识的意识就是显现着 的知识。意识,从其本质上理解,就是知识之显现的要素 或以太 ,本身只不过就是作为自我认识的东西,即作为mens sive animus(精神或思想),即精神而存在 。

    人是他自己,能够说“我”,本身就知道自己而且具有“自我意识”,这些情况对于西方思想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赫拉克利特说(残篇101): (17) “我————追随着我的本己————听从这个本己。”但灵魂的这种“自言自语”,在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中,同样在奥古斯丁的“独白”中,根本不同于作为自我意识或自我确定性的“意识”,意识构成了近代所理解的真理之本质,即现实性或对象性。黑格尔在他关于比较晚近的哲学史讲座中,在讨论了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和雅克·波墨 (Jakob Böhme)之后说:“我们现在才第一次真正达到了新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始于笛卡尔。从他开始,我们真正地踏入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知道:它独自从理性而来,而自我意识 是真实的东西之本质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我们到家了,就像水手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可以高呼‘陆地’了那样;笛卡尔是那些使一切都重新开始的人中间的一个;近代的文化、思想都是从他开始的。” (18) ————“在这个新的时代,原则就是那思想 ,从自身出发的思想。” (19)

    用我们的话也可以这样说:意识现在是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一切存在都是“意识”的对象性。近代形而上学通过意识的要素而成其所是,因此,当黑格尔为了某个时刻给这部近代形而上学在其中完成的著作加上“意识经验的科学”这样的标题时,那么,我们就不能放过这个时刻所闪现的光芒,而是必须从其出发尝试去澄清这部著作。这种必然性之所以先于一切而无法回避,是因为尽管上述标题再次消失了,但是在著作的进程中,在关键的段落中随处都有关于“经验”的话题。所以,我们要追问:在绝对形而上学及其无条件思辨的领域内,这里的“经验”意味着什么?“意识的经验”意味着什么?

    借助导论讲解“意识经验的科学”这个标题,在目前的场合下当然不可能如其必需的那样,通过正规的、连续的解释导论文本来进行。对“导论”之结构的概览或了解必定满足于权宜之需。“导论”由十六节组成(1-16),我们将其分为五大块(Ⅰ-Ⅴ),这里只讲解最开头的四部分(1-15)。

    * * *

    (1) 《黑格尔著作集》,黑格尔去世后由他的一个老朋友团体出版的完整版,第Ⅰ-ⅪⅩ卷,Berlin1832——1845年和1887年。

    (2) 同上,第Ⅱ卷,《精神现象学》,由Johannes Schulze出版,Berlin1832年,第2版,1845年。

    (3) 黑格尔的《科学的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Bamberg和Würzburg,bey Joseph Anton Goebhardt,1807年。

    (4) 《逻辑学》,黑格尔,Nürnberg,bey Johann Leonhard Schrag,(2卷本)1812——1813年和1816年。

    (5) 《精神现象学》1807年第一版全名为《科学的体系,第一卷,精神现象学》(System der Wissenschaft.Erst band.Die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1832年再版时只叫作《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标题删掉了冠词“die”,汉语翻译无法表达出这个意思。————译者注

    (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根据Johannes Hoffmeister出版的原版文本,Leipzig1937年,Verlag von Felix Meiner,出版者引言,第ⅩⅩⅩⅧ页。

    (7) 见,黑格尔,耶拿实在哲学(自然和精神哲学),Ⅰ,1803——1804年讲座,出自Johannes Hoffmeister出版的手稿,Leipzig1932年,Verlag von Felix Meiner。

    (8)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用于其讲座》,黑格尔,Heidberg,Verlag August Owald,1817年。

    (9)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用于其讲座》,黑格尔,Heidberg,Verlag August Owald,1817年,(第一版)序言的开始。WW Ⅵ,Leopold v.Henning出版,Berlin140年,第Ⅲ页。

    (10)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用于其讲座》,黑格尔,Heidberg,Verlag August Owald,1817年,(第一版)序言,WW Ⅵ,第Ⅳ页以下。

    (11) 《黑格尔著作集》,老朋友团体出版的完整版,第ⅩⅧ卷,《哲学概论》,Karl Rosenkranz出版,Berlin1840年。

    (12) WW ⅩⅧ,第1、77、121页。

    (13) WW ⅩⅤ,内容通告,第Ⅺ-ⅩⅥ页。

    (14) WW ⅩⅤ,内容通告,第209页。

    (15) 《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用于其讲座》,黑格尔,第二版,Heidberg,Verlag August Owald,1827年。————前面提到的就职演说被收录于朋友团体出版的著作集第ⅩⅢ卷中。参见,同上,第ⅩⅢ卷,关于历史哲学的讲座,第一卷,Karl Ludwig Michelet出版,Berlin 1833年,第6页。

    (16) 笛卡尔,Principia philosophiae《哲学原理》,第9节。OEuvres de Descartes.Publ.par Charles Adam et Paul Tannery.Paris 1897——1910.Vol.Ⅶ,1,p.7.

    (17) Hermann Diels,《前苏格拉底残片,希腊的和德国的》,第5版,Walther Kranz出版,第一卷,Berlin 1934.年,第173页。

    (18)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座》,WW 第ⅩⅤ卷,Karl Ludwig Michelet出版,Berlin1836年,第328页。

    (19)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座》,WW 第ⅩⅤ卷,Karl Ludwig Michelet出版,Berlin1836年,第328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