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黑格尔最新章节!

    人们简称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这部著作,在1807年出版时的完整标题是:“科学的体系,第一卷,精神现象学”。著作原来的主体部分从一个“思考”开始,在紧接着的著作全集版 (1) 再版时仅有短短的30页,而且这里被明确地加上了一个“导论”(WW Ⅱ,59-72)的标题 (2) 。我们可以有所保留地称这个思考为“导论”,尽管在第一版中没有这个标题。在第一版的“导论”之前本就写有一个内容丰富的“序言”(WW Ⅱ,3-58),占用了那里41页的篇幅。在第一版的统稿样本 (3) 中,序言之后 和“导论”之前 有一个针对整个 著作的扉页,标题是“意识经验的科学”。在排印期间,黑格尔用“精神现象学的科学”代替了这个标题。在黑格尔死后立刻就开始了的,由其学生整理的其著作全集中,这部著作1832年出版时被冠以“精神现象学”的标题。(这个标题已经被黑格尔本人用于《逻辑学》的导论,1812年,第Ⅹ页 (4) 。)那个明确的和决定性的冠词“die” (5) 也被删除了,由于黑格尔在他快去世前不久就开始审查这部著作了,所以可以断定,标题的这种改变与插入一个“导论”的标题一样,都可归于他本人的意图。

    标题的改变有其重要的原因。《精神现象学》必然丧失其作为体系之“第一部分”的“角色”,因为此时“体系”本身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科学》构成其第一部分的那个 《科学的体系》而言,按照由黑格尔 本人撰写的,1807年10月28日发表在《耶拿大众文学报》的告示,第二部分的计划是:“第二卷 将包含作为思辨哲学的逻辑学 体系,以及哲学其余的两部分,自然 和精神 的科学 ”。 (6)

    实际上,五年之后所预告的“思辨”逻辑学出版,确切地说,标题是“逻辑的科学”。这个标题与1807年《科学的体系》之“第一部分”的标题————《精神现象学的科学》相符合。只是,1812年出版的《逻辑的科学》已经不 再冠以涵盖性的标题《科学的体系》了,《逻辑的科学》也同样不再如他本人1807年所预告的那样,充当体系的“第二 卷”或“第二 部分”。在1812年和1813年间,两卷本的逻辑学第一卷出版,其中包含“客观逻辑”;1816年出版了第二卷,以“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结束这部著作,1807年他本人预告的“体系”第二部分连同所计划的“自然和精神的科学”根本没有出版。虽然我们知道,黑格尔在耶拿授课期间(1801——1806)就多次深入地做过关于自然和精神哲学的报告, (7) 出自这些讲座的部分内容,在《精神现象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尽管作用发生了变化。“自然和精神的科学”之所以没有以1807年体系的第二部分发表,并不是因为黑格尔还没有研究过这个领域,而是出于另外的某种本质性原因。

    在1807年到1812年期间,《精神现象学》构成其第一部分的体系必然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把从《精神现象学》出发而确定的体系简称为“现象学——体系”。《逻辑学》在1812年到1816年之间出版,但本身并没有作为特定的部分被明确安排在一个体系之中,在它完成的一年之后,黑格尔1817年发表了一部著作,标题是《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用于其讲座》。 (8)

    黑格尔于1816——1817年冬季学期在海德堡授课,就是从关于《哲学全书》的讲座开始的。《哲学全书》几乎同时出版 ,虽说“需要”是“最急切的原因”,“听众需要一本教科书”“以备使用”, (9) 但出版的内在 原因是,体系转变成了那样一种 形态,黑格尔认为它是最终的 形态,也的确将其作为 这样的形态而坚守。《哲学全书》的前言中同样有这个意思:“然而就一个纲要而言,如果已经有了某些假定的或熟知的内容,它们应该有意地被简化的话,那么这只不过实现了对考察结果的整理和编排的外在目的 。眼下的表述却不是这样,而是要按照一种方法对哲学进行一种新的处理,这种方法正如我所希望的,还将被承认为唯一真实的,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所以,如果情况允许我事先在哲学的其他部分做些更加详尽的工作的话,正如我有关整体的第一部分,即《逻辑学 》所呈献给公众的那样,可能会对公众更有益。” (10)

    通过这段说明,决定性的事情趋于明朗:

    1.《哲学全书》其实根本就不是教科书,而是新的或最终的体系之形态,我们简称之为“哲学全书——体系”。

    2.对于这个体系来说,现在要求《逻辑学》作为其第一部分,而不再是《精神现象学》。

    3.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的前言中明确提到了一年前完成的《逻辑的科学》,所以表面上它占有一个模棱两可 的位置,它似乎暂时还是现象学——体系的第二部分,而在其出版时实际上就已经是新的、哲学全书——体系的第一或奠基的部分了。

    4.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的前言中不再提及《精神现象学》;因为它现在不但不再是体系的第一部分,而且根本就不再是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了。

    通过不再沿用《科学的体系》这个总标题以及缺少了作为“第二”部分的标志,可以猜测到,在《现象学》出版五年之后,在1812年《逻辑学》出版时,现象学——体系已经被放弃了。从卡尔·罗森克朗茨 (Kral Rosenkranz)1840年在第ⅩⅧ卷出版的《哲学概论》 (11) 著作中可以推断出,在1808到1811年间哲学全书——体系就已经确立了。此外,黑格尔《哲学概论》中教学素材的分布————他在纽伦堡当高级中学教师时就作过有关报告————非常清楚地表露出哲学全书——体系的优先地位。

    第一阶段,初级:法、义务和宗教的学说;

    第二阶段,中级: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

    第三阶段,高级:概念论和哲学百科全书。 (12)

    在这里,看来甚至逻辑学的真正完成才被当作哲学全书——体系的开始和基础,而此时在这个体系中,精神现象学还没有完全被去掉,它以变化了的功能被纳入全书——体系中,这个体系分三部分:

    A.逻辑的科学;

    B.自然哲学;

    C.精神哲学。

    这第Ⅲ部分又被三重划分为:

    第1部分:主观精神;

    第2部分:客观精神;

    第3部分:绝对精神。

    体系第Ⅲ主要部分的第1部分,主观精神的哲学,再次被规划为三节:

    A.灵魂;

    B.意识;

    C.精神。 (13)

    在体系第Ⅲ主要部分的第1部分引导性的第307节中这样写道:“主观精神[是]

    (a)直接的,自然精神 ————通常所谓的人类学 的对象或灵魂 ;

    (b)作为在自身和他物中的同一个反思的精神,关系 或特殊化————意识 ,精神现象学 的对象;

    (c)自为存在着的精神 ,或作为主体 的精神————通常所谓的心理学 的对象————在灵魂 中觉醒了 的意识;意识把自身设定 为理性 ;主观理性通过其活动解放自身而成为客观性。” (14)

    主观精神这三重区别通过对anima(灵魂)、animus sive mens(思想或精神),以及ratio(推理、规则、理性)的区分而被历史性地阐明。

    现在,《精神现象学》变成了体系第三主要部分中第一部分的中间章节,而不像以前那样被计划或规定为体系系统的第一部分,现在,《精神现象学》在最终的体系系统内消失在同一个体系的角落中。《精神现象学》仍然被保留在其同样的教学内容中,但它在新的体系中具有另外的且非常有限的系统功能。

    黑格尔在接下来几年里,实质性地构建了哲学全书——体系。与1817年的所谓海德堡全书的最初形态不同,1827年的第二版本质性的内容更加庞大,1830年第三版又一次进行了扩充。在第二版中,黑格尔采纳了1818年10月22日在柏林授课时针对听众的开场白作为序言,这个序言的结论 表明了哲学全书——体系的基本立场 ,并由此根本性地表明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最初隐藏或封闭着的宇宙万物之本质,本身无力对抗认识的勇气,它必然要在其面前显现出来,并将其广度和深度摆到认识眼前以供享受。” (15)

    哲学全书——体系的构造,表明了朝着目前的形而上学基本结构的决定性回转。Metaphysica generalis(一般形而上学)对应着《逻辑的科学》的优先位置,Metaphysica specialis(下属形而上学)的最后部分(康德意义上真正的 形而上学),即理性神学,对应着绝对精神的哲学,Kosmologia rationalis(理性宇宙学)对应着自然哲学,而Psychologia rationalis(理性心理学)对应着主观和客观精神的哲学。虽然这个传统的基本结构,对于现象学——体系来说就已经确立了,但那还只是就体系的第二部分而言的。

    指出这些变化,当然只是外在地标画了从现象学——体系到哲学全书——体系的转变 。关于这种转变的内在 必然性问题及其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关于两个体系在黑格尔形而上学中隐秘的平等资格和共同归属性问题,关于近代一般形而上学本身所突显的体系特征的本质和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处于“历史的”黑格尔研究的视野范围之外。而目前对《精神现象学》所尝试进行的阐释,只是想在这种思考的范围内先行说明或指出,这种形而上学现在和将来都同样直接地,犹如西方思想最古老的箴言那样侵袭着我们。

    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宇宙万物”的言论,即对于黑格尔来说同样是关于绝对的言论的结论中,当他说宇宙万物本身没有抵抗的力量,面对形而上学认识所表现的勇气而坚守其封闭着的本质时,就会产生问题,为什么 对于绝对来说缺失这种抵抗力呢?答案是:由于绝对依其本性就不可能抗拒展现活动,而是相反,它本身就想要 展开。这种自我展示的意愿是它的本性,显现是精神的本质意愿,正是出于对绝对的这种本质意愿的洞见,黑格尔才说了那句话。所以,对绝对的这种本质规定是哲学全书——体系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前提本身情况又怎样呢?如果体系基于某个前提之上,而前提本身还没有得到论证,更确切地说,被绝对地论证的话,那么,它有资格提升为绝对体系吗?黑格尔实际上已经实施了对绝对的这种本质的论证,而这种实施就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完成的。如果 绝对想要展开是由于其本身就有显现的意愿的话,那么,这种自行展开,即显现活动就必然 属于绝对之本质,本质和显现在这里是同一的。这个绝对就是精神,精神就是自身认识着的知识,是在这种认识中本身要求着它自己的、本身作为一切存在者之本质根据的知识。精神就是绝对知识。但由于显现属于其本质,绝对知识就必然表现为显现着的知识。绝对知识就是这样从自身 出发给予人的认识之勇气以可能性,为 这种认识活动而展开,并根本上在 这种认识活动所认识到的东西中 存在。反过来,所有人的认识活动就其了解绝对而言,都是事先将显现着的知识之自行展现活动付诸实施。然而,显现着的绝对之自行展现的这种实现,只有当它与绝对相适应时 ,本身才可能成为绝对的 。科学必须把这种绝对的自行展现从它那方面付诸绝对的实现。如果《精神现象学》就是这种实现的话,那么冠以这样一个标题的著作就是在冒险完成一项形而上学的任务,它以前根本无须承担,而以后也根本不再可能承担这样的任务。所以,这部“著作”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某种特别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历史的特殊时刻,我们借助这部“著作”所指的不是作为某个人的黑格尔的思想上的成就,而是作为一段历史之事件的“工作”,在这段历史中或对于它来说,一切人的成就都被要求具有某种特有的持久性或规定(此——在之迫切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