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研究最新章节!

“气”之本质也,活动之端绪也。观此益见“气”之与“几”,意义相合。然则彼视“几”之有善恶,等于“气”之有阴阳,无可疑也。

    周子之说“诚”也,曰:“诚者,圣人之本……纯粹至善者也。”(《诚上第一》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下第二》 )盖以此示“诚”之“人极”,有“诚”为绝对的之善,而非如“几”之善之对恶而言者也。故与其谓之曰“善”,不如谓为“至性”之为蔽(按,疑当作“愈” )。张子曰:“养其气,反其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善恶混。……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诚明篇》 )可谓能得周子之意者矣。

    周子就“理”之方面,即体之方面(对用而言),而说“诚”之“无为”、“无思”,曰:“寂然不动者,诚也”(《圣第四》 );“无思,本也”(《思第九》 );“诚,无为”(《诚几德第三》 );“故诚,则无事矣”(《诚下第二》 )。是即述“无(意)识”之原理者也。彼又就“气”之方面,即用之方面,而说“诚”之神化,曰:“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思第九》 )“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诚几德第三》 )是皆谓“几”为发动之端,而为“诚”之神妙的活动者也。以为“理”以为体观之,则静;以为“气”以为用观之,则动:一无而一有也。然虽一静一动,一无一有如此,然静之内自有动焉,动之内自有静焉。若夫静则无动、动则无静者,此普通有限的事物之动静,非可适用于“诚”(即“太极” )之绝对的原理者也。周子说之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动静第十六》 )即此可知“诚”之为诚,乃至动而兼至静,至静而兼至动者。无无静之动,无无动之静。于是朱子所谓“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可见其意义之深。而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之语,益可以玩味矣。

    周子又阐明其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之义,曰:“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一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理性命第二十二》 )此与张子“一万物”之语,非皆说明All-Ein之真理者乎?彼之本体论之形而上学,大略如此。彼以“诚”为“人极”之本体。观其“理”的方面,则为“无为”、“无思”之至性,即彼之所谓“纯粹至善”者也。而一旦“几”动,则善恶以立,于是本然之性去,而气质之性生,或贤或狂,或智或愚,其现象千差万别,遂不可殚诘矣。然其本源既为至性之“诚”,故其宜复归于至性,自无待论。又为人者,须琢磨其天赋秀灵之素,而归复于乡国者也。其说复归于“诚”之道者,则道义论是。

    周子之道义论

    谓本然之至性,完全圆满,无际无别,此非海格尔(今译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 )所谓Gott Vor der Schöpfung der Welt(按,创造世界之神 )乎?其一旦由“几”之动而发为现象的状态也,则所谓“诚”者,演神化之通,而极无穷之变。周子曰:“元、亨,‘诚’之通。”(《诚上第一》 )即“诚”之发现,而成有象的世界者也。此非与海格尔视现象为Offenbarung Gottes(按,上帝的启示,神之外现 )者,恰相符合乎?其在现象世界,善恶立焉,正邪别焉,矛盾存焉,及调和此等矛盾而再得本来之天德,即复归于“太极”。此非海格尔所谓元始之状态,即复归于神者乎?而其复归也,仍由我固有之力而来,即“诚”之至德之所自焕发者也。曰:“利、贞,‘诚’之复。”(《诚上第一》 )称其德也。抑周子于本来之“诚”,与既入现象的万化,而后复归本源之诚,似有区别之意。究令不然,亦以本无搅乱而安然居于本有之德者,与方在搅乱中而务欲复于至性之德者,截然别之为二,曰:“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诚几德第三》 )盖其一即本来之“诚”;其一则欲复归于“诚”,而努力向上者也。此与佛教所说“本觉”与“始觉”,何其相似耶?吾人欲由气质之性而达于本然之至性,则当努力勤勉,以效贤者之所为。若夫吾人之果得为圣人乎,此勿待多问者。何则?吾人之本体既为圣人也,苟方法之得宜,则复圣亦易易耳。故曰:“‘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圣学第二十》 )此谓复圣之道,在无欲而得其中正也,彼于《太极图说》曰:“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即不外“无欲”之工夫耳。惟中庸而保正,始可以得“无欲”之德。此“中”实至性之天气也。故曰:“[性](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师第七》 )又曰:“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道第六》 )此所谓“道”与“德”,者何?周子说之曰:“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按,《慎动第五》 )盖谓能“正”而“和”,则道以成、德以全也。然而欲得其正与和,则不可不慎动。凡正邪善恶之所由歧,无不在“几”[德](动)之际,故圣人最慎动。周子曰:“‘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乾损益[道](动)第三十一》 )又曰:“君子慎动。”(《慎动第五》 )即此可见周子之伦理主义专在慎动,而程朱所以以“敬”之一字为修身第一义者,其渊源所自,盖不难恍然矣。

    * * *

    [1] 本篇刊于1906年9月《教育世界》133号。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