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提军队的名字。君王受伤、国君被俘虏,而不说军队被打败了。孔子说:“只有上天是伟大的,只有唐尧才能效法上天。”唐尧所效法的是上天。孔子还说:“崇高呀!只看见他伟大事业的成功。”这是说他尊敬上天而取得成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不尊敬周王室,就不能够称霸于诸侯;三代圣人不效法天地,就不能够统一天下。由此看来,可以知道天地的尊贵了。

    夫流深者其水不测,尊至者其敬无穷。是故天之所加,虽为灾害,犹承而大之,其钦无穷(1),震夷伯之庙是也(2)。天无错舛之灾(3),地有震动之异。天子所诛绝,所败师,虽不中道,而《春秋》者不敢阙(4),谨之也。故师出者众矣,莫言还。至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独言还(5)。其君劫外(6),不得已,故可直言也。至于他师,皆其君之过也,而曰非师之罪(7),是臣子之不为君父受罪,罪不臣子莫大焉(8)。

    【注释】

    (1) 钦(qīn):恭敬,敬重。

    (2) 震夷伯之庙:雷电震击了夷伯的宗庙。震,雷电震击。夷伯,指春秋时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信任的家臣。《春秋》僖公十五年:“己卯晦,震夷伯之庙。”《公羊传》:“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

    (3) 错舛(chuǎn):差错。舛,错乱、违背。

    (4) 阙(quē):通“缺”,缺少、空缺。

    (5) “至师及齐师围成”三句:事见《春秋》庄公八年。《公羊传》:“还者何?善辞也。此灭同姓,何善尔?病之也。曰师病矣,曷为病之?非师之罪也。”何休注:“明君之使重在君,非师自汲汲。”

    (6) 其君劫外:鲁国国君受到齐国的胁迫而包围盛国。其君,指鲁庄公。劫,受到胁迫。外,指齐国。

    (7) “至于他师”三句:苏舆注:“言他师未尝非君之过,而师固皆为之受罪。若夫围成非师罪者,以其久于外,上已有师次于郎及祠兵之文,君意显然著明,故直言之。”苏说可从。

    (8) 罪不臣子莫大焉:犯了不臣、不子的罪而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罪,犯罪。不臣子,即不臣、不子,指做臣下的不像臣下,做儿子的不像儿子。苏舆注:“臣子不肯为君父受罪,是即不臣子之罪大。”苏说是。

    【译文】

    河流深的则它的水量不可测度,地位极高的则他受到的恭敬无穷无尽。因此上天所给予的,即使是灾害,《春秋》也还是承受它并加以赞美,《春秋》的恭敬是无穷尽的,雷电震击了夷伯的宗庙就说明了这一点。上天没有发生差错的灾害,大地有震动的怪异现象。天子所责备并与之断绝关系的人,所打败的军队,即使不完全合乎道理,但是作《春秋》的人不敢遗漏,态度上十分谨慎。因此《春秋》所记载的出兵事件很多,但都没有记载军队回来的事。至于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包围盛国,盛国向齐国军队投降,《春秋》却单独记载鲁国军队回来。鲁国国君受到齐国的胁迫而包围盛国,是出于不得已,因此可以直接说出来。至于其他的出兵事件,都是他们国君的过错,而不说是军队的过错,这是臣、子不替君、父承担罪过,因此犯了不臣、不子的罪而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

    夫至明者,其照无疆;至晦者,其闇无疆。今《春秋》缘鲁以言王义(1),杀隐、桓以为远祖(2),宗定、哀以为考妣(3),至尊且高,至显且明,其基壤之所加(4)、润泽之所被(5),条条无疆(6)。前是常数十年,邻之幽人近其墓而高明(7)。大国齐、宋离,言会(8);微国之君,卒葬之礼,录而辞繁(9);远夷之君,内而不外(10)。当此之时,鲁无鄙疆(11),诸侯之伐哀者,皆言我。邾娄奔我(12),邾娄大夫,其于我无以亲(13),以近之故,乃得显明;隐、桓,亲《春秋》之先人也(14),益师卒而不日(15);于稷之会,言其成宋乱,以远外也(16);黄池之会,以两伯之辞(17),言不以为外,以近内也(18)。

    【注释】

    (1) 《春秋》缘鲁以言王义:《春秋》依据鲁国的历史来表明王道的意义。苏舆注:“缘鲁言王义者,正不敢自居创作之意。孔子曰:‘其义窃取。’谓窃王者之义以为义也。托鲁明义,犹之论史者借往事以立义耳。”康有为《春秋董氏学》:“缘鲁以言王义,孔子之意,专明王者之义,不过缘托于鲁,以立文字。”

    (2) 杀(shài):降低等级,减少。

    (3) 考妣(bǐ):指已故的父母。亡父曰“考”,亡母曰“妣”。

    (4) 基壤:土壤。

    (5) 被:施及,覆盖。

    (6) 条条无疆:畅达而没有穷尽。条条,通达的样子。

    (7) “前是常数十年”二句:卢文弨云:“文讹不可晓。”刘逢禄曰:“语当有脱误。”卢、刘之说是,此二句文意不明,故暂不强解出译。

    (8) “大国齐、宋离”二句:齐国和宋国两个大国会盟,《春秋》把这叫做相会。离,同“俪(lì)”,成对、成双。《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二国会曰离。”故知两国相会叫做“离会”。“离”下,旧本有“不”字,凌曙注曰:“无‘不’字者是。”卢说是,今据删“不”字。

    (9) “微国之君”三句:《公羊传》以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三世为所见之世,托于太平,因此对于像邾娄国、杞国、滕国、薛国等小国君主的“卒葬之礼”皆详尽记录。

    (10) “远夷之君”二句:《公羊传》以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三世为所见之世,托于太平,因此对于夷狄诸君皆加以亲近而不疏远,远近大小若一。内而不外,亲近而不疏远。

    (11) 鲁无鄙疆:鲁国没有疆界。这里是说,“《春秋》缘鲁以言王义”,表明鲁国的王道教化广布流行而没有疆界。

    (12) 邾娄奔我:旧本作“邾娄庶其、鼻我”。卢文弨云:“疑‘庶其’衍文。”惠栋校“鼻”作“奔”。钟肇鹏案:“《春秋》哀公二十一年:‘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公羊传》:‘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襄公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公羊传》:‘邾娄鼻我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也。’何诂:‘以奔无他义,知以治近升平世也。所传闻世,见治始起,外诸夏,录大略小,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迈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见于邾娄者,自近始也。’苏注:‘董以哀、定、昭为所见世,颜安乐断自孔子生后,以襄二十三年鼻我与昭二十七年同传为证,此文引鼻我盖参用颜说。庶其又在孔子未生之前,卢以为有衍脱是也。’襄公为所闻世,渐近升平,小国有大夫,故书邾娄鼻我自近始。今据卢、苏校删‘庶其’,据惠校订为‘邾娄奔我’。‘奔’、‘鼻’形近而讹。‘邾娄奔我’即包括鼻我与快来奔之事,文从字顺。”钟说于义为长,今从钟说校改为“邾娄奔我”。

    (13) 无以亲:卢文弨校曰:“无以亲,疑当作‘无亲’。”卢校可从,今据删“以”字。

    (14) “隐、桓”二句:按照亲近的关系来说,鲁隐公和鲁桓公是《春秋》所记载的鲁国的先人。

    (15) 益师卒而不日:鲁隐公元年鲁国公子益师死亡了而《春秋》却不记载具体日期。事载《春秋》隐公元年。《公羊传》:“何以不日?远也。”何休注:“孔子所不见……于所传闻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浅,大夫卒,有罪无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师无骇卒是也。”

    (16) “于稷之会”三句:事见《春秋》桓公二年。钟肇鹏《春秋繁露校释》:“《春秋》有亲近远外之例。宋华督弑殇公,又杀孔父而取其妻,稷之会不能惩治华督反而以华督为相,以成就宋国之乱,故《公羊传》曰:‘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目言’,即明斥之意。桓公在所传闻世,距孔子远,故明书其恶以斥之。”钟说是,可从。稷,春秋时楚地,在今河南桐柏。成,促成、导致。

    (17) “黄池之会”二句:《春秋》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公羊传》:“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两伯(bà),两个霸主。伯,通“霸”,春秋时期诸侯的盟主。

    (18) “言不以为外”二句:这表明不疏远吴国国君,由于时代近而亲近他。钟肇鹏《春秋繁露校释》云:“此言不以吴为外,因在所见世,时代很近,故亲之,内外如一。”钟说是。

    【译文】

    极光明的东西,它的光照是没有穷尽的;极幽冥的东西,它的昏暗是没有穷尽的。现在《春秋》依据鲁国的历史来表明王道的意义,降低隐公和桓公的亲近等级而以他们为远代祖先,尊奉定公和哀公而以他们为已故的父母,他们极为尊贵和崇高,极为显明,他们所增加培育的土壤和施及的恩泽,畅达而没有穷尽。齐国和宋国两个大国会盟,《春秋》把这叫做相会;小国的君主,死亡丧葬的礼节,《春秋》会把它们文辞详尽地记录下来;对于远方夷狄的君主,亲近而不疏远他们。当这个时候,鲁国没有疆界,凡是诸侯讨伐哀公的,都说是讨伐我们鲁国。邾娄国的大夫来逃奔我们鲁国,邾娄国的大夫跟鲁国没有什么亲近关系,因为时代较近的缘故,他们逃奔鲁国的事情才变得明显;按照亲近的关系来说,隐公和桓公是《春秋》所记载的鲁国的先人,但是鲁隐公元年鲁国公子益师死亡了而《春秋》却不记载具体日期;桓公二年鲁桓公跟齐侯在稷这个地方相会,《春秋》说这促成了宋国的内乱,因为时代久远而显得疏远;哀公十三年鲁哀公在黄池与晋侯及吴子会盟,《春秋》在文辞上说是哀公与两个霸主相会,这表明不疏远吴国国君,是由于时代较近而亲近他。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