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仁义法,即仁与义的法则、标准。本篇阐述了《春秋》的宗旨,强调:“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作者赞赏“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外”,并且提出“鸟兽昆虫莫不爱”的观点。《繁露》别篇强调仁,此篇则仁义并举,以免统治者偏于治人,不知自治。

    《春秋》之所治(1),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2)。以仁安人(3),以义正我(4),故仁之为言人也(5),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6)。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7),而以义设人(8),诡其处而逆其理(9),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10),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11)。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12),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注释】

    (1) 治:研究,处理。

    (2) “所以治人”二句:《易·系辞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墨子·天志中》:“今天下之君子欲为仁义者。”《庄子·天下篇》:“孔子曰:‘要在仁义。’”

    (3) 以仁安人:用仁爱思想安抚别人。

    (4) 以义正我:用义的原则要求自己。《汉书·杜钦传》杜钦对策:“王者法天地,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克己就义,恕以及人,《六经》之所以上也。”董仲舒讲义与我,在训诂学上是有根据的。义,繁体字为“義”,上羊下我。形近。义、仪、我,古音相同。在形音方面有相同者,多可互训。

    (5) 仁之为言人:仁是用来表述怎样对待别人的。

    (6) 言名以别:一说出名称,就已经区别开来了。名,名称文字。以,通“已”,已经。

    (7) 以仁自裕:讲仁是为了自己享受。

    (8) 以义设人:以义的原则来要求别人。设人,对待别人。设,施、对待。

    (9) 诡其处而逆其理:用错了地方而违背了道理。诡,违背、违反。

    (10) 凡以闇于人我之分:全句大意是说,分不清人与我的区别。

    (11) 不省仁义之所在:不清楚仁义应该分别用于何处。

    (12) 被:蒙受。

    【译文】

    《春秋》所研究的,是别人与自我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与自我关系的范畴,是仁与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我,所以仁是用来表述怎样对待别人的,义是用来表述怎样对待自我的,一说出名称就已经区别开来了。用仁对待别人和用义对待自我的关系,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相反讲仁是为了自己享受,而用义的原则来要求别人,用错了地方而违背了道理,这样社会就很少有不混乱的。所以人们是不愿意社会混乱的,社会却常常很混乱,大都是因为人们不明白别人与自我的分别,不清楚仁义应该分别用于何处。所以《春秋》提出仁义的法则,仁的法则在爱别人,不在爱自我;义的法则在端正自我,不在端正别人。自己不正,即使能端正别人,他也不能算义;别人没有蒙受到他的爱,他即使非常爱自己,也不承认他为仁。

    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1),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2),不爱人也。质于爱民(3),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巂,《传》无大之之辞(4),自为追(5),则善其所恤远也。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蚤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至矣。非尧、舜之智,知礼之本,孰能当此?故救害而先知之,明也。公之所恤远,而《春秋》美之。详其美恤远之意,则天地之间,然后快其仁矣。非三王之德,选贤之精,孰能如此?是以知明先,以仁厚远。远而愈贤、近而愈不肖者,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6),危者爱及旁侧(7),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8),盖爱独及其身者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注释】

    (1) “晋灵公”二句:膳宰,掌管膳食的小官。淑,善,此处作动词用,改善的意思。《公羊传》宣公六年:“膳宰也,熊蹯(fán)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支解,使人弃之。”又:“灵公为无道,使诸大夫皆内朝,然后处乎台上,引弹而弹之,己趋而避丸,是乐而已矣。”《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ér)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晋灵公想吃熊掌,厨子煮熊掌未熟,灵公急于吃却吃不成,就将厨子打死,肢解后,让人抬走并抛弃掉。为了自己的吃而杀人,对自己厚爱,却不爱别人。在台上用弹丸打入朝的大夫,看到他们的躲避之举而以此取乐,也是厚爱自己而不爱别人的表现。

    (2) 淑:好,善良。

    (3) 质:同“挚”,诚恳的意思。

    (4) “巂(xī),《传》无大之之辞”二句:巂,春秋时齐国地名,亦作“酅”,在今山东东阿西南。《传》,指《公羊传》。大之,称赞这件事。《春秋》僖公二十六年载:“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巂,弗及。”《公羊传》:“其言至巂弗及何?侈也。”侈,也是称许的话,但程度不及“大”。

    (5) 自为追:卢文弨云:“庄公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传》曰:‘大其为中国追也。’又曰:‘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今案:此亦当有‘公追戎于济西’六字,方可接下文。”卢说可从。意即:鲁庄公追逐戎狄到济西,是自己主动追逐的。这是赞扬预防为先。济西,济水之西,在今山东菏泽东南。

    (6) 安者爱及封内:使国家安定的君王只爱他本国的人民。封内,即国内。封,疆界。

    (7) 旁侧:指身边的人,左右的亲信。

    (8) 梁亡:《春秋》僖公十九年载:“梁亡。”《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梁,国名,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亡于鲁僖公十九年(前641)。

    【译文】

    从前,晋灵公杀死他的厨子以便改善饮食,用弹弓弹大夫而以此取乐。这不是他不爱自己,但不能算善良的人,因为他不爱别人。真诚地爱护人民以及万物,以至于对鸟兽昆虫也没有不爱护的。没有爱心,怎么能说是仁呢?所谓仁,就是爱人的概念名称。鲁僖公追赶齐军到巂地,《公羊传》谈到这件事时没有使用高度称赞的话,鲁庄公追逐戎狄到济西,是自己主动追逐的,《公羊传》就赞美他忧虑长远。像鲁僖公那样等敌人已来侵犯边境,才去拯救,就不赞美他;像鲁庄公那样在敌人未到的时候,预先防备,就赞美他,这是赞美他能事先防止祸害。在祸害产生之前就防止它,那么祸害就无从产生,天下就没有祸害了。这样看来,《春秋》的心志就是:观察事物的运动,事先发现苗头,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尚未成形的时候。这种智慧真是高明到了极点。如果不是具备尧、舜那样的智慧,知道礼的根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事先防止祸害,这是智慧高明的表现。鲁庄公所忧虑的十分长远,《春秋》就赞美他。如果仔细地体会《春秋》对鲁庄公忧虑长远进行赞美的意旨,那么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会因为他们的仁爱而感到快乐了。如果不是具备三代圣王的德行,不是从贤才中选出来的精英,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智慧高明就能事先知道事物的发展,仁爱深厚就会施及远方的人。施与得,越远就越贤能,越近就越不肖,这就是爱。所以能成圣王的人,他的爱远及四方夷狄,能成霸主的人会爱其他的诸侯,使国家安定的君主只爱他本国的人民,使国家危难的君主只爱他身边的人,使国家灭亡的君主只爱他自己。只爱他自己的人,即使处于天子、诸侯的位置,也不过是独夫罢了,没有臣民愿供他差遣。这样的人,别人不去灭亡他,他自己也会灭亡。《春秋》没有说征伐梁国的国家而说梁国灭亡了,因为梁国君主是只爱他自己的人。所以说:仁人爱护别人,而不在于爱护自我,这就是仁的法则。

    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虽有乱世枉上(1),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2),齐桓公执袁涛涂之罪(3),非不能正人也,然而《春秋》弗予,不得为义者,我不正也。阖庐能正楚、蔡之难矣(4),而《春秋》夺之义辞,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于诸侯(5),无所能正,《春秋》予之有义,其身正也,趋而利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夫我无之而求诸人(6),我有之而诽诸人(7),人之所不能受也。其理逆矣,何可谓义?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8),以此操之(9),义之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

    【注释】

    (1)...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