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春秋繁露译注最新章节!

法。《大戴礼记·易本命篇》:“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羽者脂而无后齿。”《吕氏春秋·博志篇》:“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bēi)。”

    (10) 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圣明的人仿照上天的行为制定制度。作者谓圣,述者为明。篇名《度制》,意为度的制订。此处“制度”,意为制订具体的度。虽然颠倒,未必需要纠正。象天所为,指不兼利。按这个原则来制订度。

    (11) “使诸有大奉禄”三句:《汉书·董仲舒传》引《对策》:官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取尽了,以便遗留一些给百姓。”《诗经》上说:“那里有遗落的禾把,这里有未收的禾穗,这些都是寡妇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种谷,打猎就不捕鱼,按照季节选择饮食而不力求珍异,大夫不坐羊皮,士不坐狗皮。《诗经》上说:“采摘葑菜,采摘菲菜,不要连根拔掉。美好的话语不要违背,我就与你生死与共。”用这些道理来规范人民,人民还有忘记道义而争夺利益,以致丧失生命的。上天不会重复地给予好处,有了角的动物不能再有上齿。所以已经拥有大的利益,就不能再拥有小的利益,这是天数。如果已拥有大的利益,又要兼有小的利益,上天也不能满足他,何况人呢?所以圣明的人仿照上天的行为制定制度,使那些拥有高俸禄的人,也都不能兼有小利、去跟人民争夺利益,这是符合天理的。

    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于大(1)。圣人章其疑者(2),别其微者(3),绝其纤者(4),不得嫌,以蚤防之(5)。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6),谓之度制,谓之礼节(7)。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书》曰(8):“轝服有庸,谁敢弗让,敢不敬应?”此之谓也。

    【注释】

    (1) “凡百乱之源”四句:大凡各种祸乱的根源,都出于嫌疑细微的小事,而渐渐发展,以至酿成大祸。嫌疑纤微,指细小。渐寖(qīn)稍长,逐渐发展。乱象从小渐大,有一发展过程。

    (2) 章其疑者:使有怀疑的问题明白了。章,明确。

    (3) 别其微者:分别微小的现象。微小的现象,哪些可能导致大乱,能够辨别出来。

    (4) 绝其纤者:消灭纤小的苗头。绝,消灭、根绝。纤,纤小,指乱的萌芽状态。

    (5) 蚤:同“早”。

    (6) “圣人之道”二句:圣人之道就是社会伦理的堤防。《汉书·董仲舒传》引《对策》:“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7) “谓之度制”二句:度制与礼节都是圣王创造的防止乱的措施。谓,为也。

    (8) 《书》曰:下引文源出《尚书·皋陶谟》。引文大意为:“赏赐车子和衣服给他们享用,谁敢不谦让,谁敢不恭敬地响应号召?”“轝(yú)服有庸”在今本《尚书》中作“车服以庸”。轝,同“舆”,车。庸,用。

    【译文】

    大凡各种祸乱的根源,都出于嫌疑细微的小事,而渐渐发展,以至酿成大祸。圣人使疑惑不定的东西明显起来,把隐微的东西区分开来,根绝纤小的苗头,不使人有嫌疑,以便及早预防。圣人的主张,就像各种堤防一样,为人民制订了制度,制订了礼节。所以贵贱有一定的等级,衣服有一定的制度,朝廷有一定的位置,地方上有一定的次序,这样人民就会有所礼让而不敢争执,这就是用来统一人民的办法。《尚书》上说:“赏赐车子和衣服给他们享用,谁敢不谦让,谁敢不恭敬地响应号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饰文章者(1),非以为益肌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2),使教亟行(3),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4)。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5),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6),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7)。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数不能相足(8),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9)。古者天子衣文(10),诸侯不以燕,大夫衣禒(11),士不以燕,庶人衣缦(12),此其大略也。

    【注释】

    (1) 五采:也称“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也泛指各种色彩。

    (2) 伦:条理,顺序。

    (3) 亟(jí):赶快,急速。

    (4) 为治为之:为治理国家而制订它们。

    (5) 从(zònɡ):同“纵”,放纵、纵容。

    (6) 靡(mí):浪费,奢侈。

    (7) 遂:苏舆注:“遂,犹‘由’也。”苏说可从。遂,从、由。

    (8) 数:苏舆本误作“势”,今据凌本、卢本、殿本校正。

    (9) 反之制度:反求于制度,即恢复制度。

    (10) 衣文:穿着有文采的衣服。也即本书《服制篇》所说的“服文有章”。文,文采、花纹。

    (11) 禒(tuàn):衣服边缘的装饰。

    (12) 缦(màn):没有花纹图案的布帛,后引申为,凡无文饰者皆曰缦。

    【译文】

    所有衣服的制作,都是为了遮盖形体、温暖身躯。但是在衣服上染上各种色彩和花纹,不是用来增益肌肤和血气的,而是用来尊重贵人、尊敬贤者,明白地分别上下等级次序,使得教化得到迅速推行,并使其易于成功,这些都是为了治理国家而制订的一系列制度。如果废弃这些制度,使每个人都放纵他的欲望,称心快意,以至无穷无尽地追逐快乐,这样就会使人伦大乱而浪费社会的财富,从而就丧失掉在衣服上装饰文采的本意了。上下的等级次序不加分别,这样势必不能够进行治理,因此就会饱受祸乱之苦;嗜好的东西没有穷尽,这样在数量上就不能够满足每个人的要求,因此就会饱受贫穷之苦。现在想要使祸乱得到治理,使贫穷者变得富有,非得恢复服饰制度不可。古代的天子穿着有文采的衣服,诸侯闲居时就不能够穿而只是在祭祀时能够穿着有文采的衣服,大夫穿着有边缘装饰的衣服,士闲居时就不能够穿而只是在祭祀能够穿着有边缘装饰的衣服,平民穿着没有花纹图案的衣服,这些就是服饰制度的大致情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