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生命的奇迹最新章节!

高尚的理想”,并由此为其基督的信仰赢得支持,这徒足以证明这班人不大知道盖推和谢来尔的意见是大相违背的。盖推明明的说他自己是个“出教的非基督徒”。就盖推著的《浮士德》《普罗米修斯》《上帝和世界》,以及其他一百多篇宏丽的诗词上看来,这位“伟大的异端”盖推的信条,是纯粹的一元论,含有我们所认为唯一正当的泛神论的特性————就是万物有生论(hylozoism),他与何尔巴哈和加尔·瓦格特之一偏的唯物论、莱布尼兹和阿斯特瓦德之极端的物力论都差得很远的。谢来尔对于事物绝不会也抱这样的现实的意见,他的那理想的意见飞驰到自然以外的精神界里去了。然而我们这理论上的万物有生论并不排斥那实际的理想论,由盖推的全部生涯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至于那些王公贵人以及高僧们的生活,往往反倒可以证明那理论的理想论极容易和实际的唯物论,即快乐主义、肉欲主义(hedonism),联袂偕行哩。

    (康德的批评)康德在其所在世纪里那样受人尊崇赞颂,那许多科学家,在晓得了他的唯心论是传播近世一元的自然哲学之绝大的障碍后,必然对此觉得很奇怪的。但是这个道理也并不难解释。第一层,我们要晓得,康德的哲学体系里所包含的那许多矛盾的见解,个个人都能在康德的著作里寻得着一些恰合自己所信的话,一元派的物理学家可以读得着贯通全部可知世界的自然法则之机械的支配力,二元派的形而上学家可以读得着精神世界里神灵的目的之自由的行动。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呢,看康德在他那纯粹理性批评里绝不容有上帝存在、灵魂不灭、意志自由的证据,必然看得很满意的。法学家和神学家呢,看康德在他那实际理性批评里又把这三大中心的教义认作必要的假定,也是一样的满意。康德的哲学体系里,这些无可调和的矛盾,都是由于一个心理上的变态,这番话我在《宇宙之谜》的第六章里已经说到过了。

    康德哲学之久受一般人的赞颂,就因为他的哲学里彻头彻尾的这许多矛盾。受过教育的人士,想要立一个人生观的,肯去读他那晦涩难懂的原书的是很少的,大抵都只是从那些“精华录”上,或是从哲学史上,看这位康宁斯堡(Knigsberg)的思想家居然能化圆作方,把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三大中心教义拉拢到一起。那些居心赞成这种教义的“权要”,因为康德的学说闭塞真理的路径,防止独立的思想,所以很欢迎他。德意志帝国主要的两邦————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那些教育大臣们尤其是如此的。他们那样公然的要叫学校服从教会,第一件就是想要叫实际理性居尊————就是叫纯粹理性降服于信仰和天启。在今日德国的大学校里,对于康德的信仰竟成了一种研究哲学的入门券了。读者诸君要知道这种“对于康德的官样信仰”,于科学知识的进步上有如何的恶影响,最好是读一读包尔·李氏留下的著作里那些精审的批评。

    (实质法则)面对这在学院哲学里(尤其是在德国的学院哲学里)很盛行的二元论,我们必定要把我们一元的系统置于实质法则的普遍性上才行。这个法则,把物质不灭的法则和能量不灭的法则和合无间的连到一起。我在《宇宙之谜》的第十二章里,把我自己关于这个法则的观念,已经详细说过了,我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关于物质和力的关系,无论再有什么学说,这个法则总不会动摇的”。何尔巴哈和布什纳的唯物论偏重于物质,莱布尼兹和阿斯特瓦德的物力论偏重于力。免去这两派的偏倚,把物质和力解作实质之分不开的两样属性,就是纯粹的一元论,像盖推和斯宾挪莎的系统里的。如此说来,我们可以不要实质(substance)这个名称,而照赫尔门·克理阿尔(Hermann Crll)那样,用力质(force-matter)这个名词来代之。关于物质之物理学上的概念,随他将来如何改变,于这条法则总绝无关系的。

    (物质的属性)实质的这两个可知的属性,两种不可移易的特性,离了他们,实质就想不明白的,在斯宾挪莎谓之“广延”(extension)和“思想”(thought),在我们谓之“物质”(matter)和“力”(force)。那广延的(占空间的)即是物质,并且斯宾挪莎所谓“思想”并非是指人类脑筋的一种特殊机能,乃是作最广义的“能量”解的。万物有生论派的一元论,照这样的意义,把人的灵魂认为能量的一个特别形式,而现今通行的二元论,即活力说,却仗着康德的威权,硬要主张精神的力和形质的力是在本质上大有分别的,说精神的力是属于非物质界的,形质的力是属于物质界的。汪德于1892年所倡导的那心物平行论最足以明确表示这种的二元论,据他说来,“形质的过程恰合着个个精神的现象,但是二者都是全然相互独立的,并无自然的因果关系”。

    (感觉物质)这种流行极广的二元论,其最大的依据,就在“感觉的过程难于和运动的过程直接联合”,所以就把一个认为能量之精神的形式,一个认为能量之形质的形式了。外界的刺激(光波、音波之类)之转变为内部的感觉(视、听),一元的生理学认为是一种能量的转变,认为是光的能量或声的能量变为特种的神经能量。约翰尼斯·缪来尔所编的那知觉神经之特种能量的学说,成了这两界之间的一道桥梁。然而这种感觉所引起的观念,即思想器官里把这些印象引入意识的那中心作用,世人大都还认为是一种不可解的神秘。我却已经在《宇宙之谜》的第十章里,证明意识的自身也只是神经能量的一个特别形式。阿斯特瓦德后来又在他的那《自然哲学》里把这个学说发挥起来了。

    (感觉能力)每一次能量的形式变为别个形式时之运动过程,即每一次潜能量之变为现实能量,都服从一般机械法则的。二元的形而上学,说机械的哲学未曾发见此等运动之内里的原因,这倒说得很对的。不过他们要在什么精神力里去求这种原因。据我们一元的原理说来,这都不是非物质的力,乃是基于实质之一般感觉的,我们谓之“赛珂玛”(psychoma),加到能量和物质上去,算实质的第三个属性。

    (物质之三位一体)从感觉上除去了能量的观念,并且把他限于机械论,来使运动成为实质之第三个根本属性,与物质(广延的)、感觉(思想的)并列,于是我们的一元论和斯宾挪莎的实质说就不难联合了。我们又可以把能量分为主动的(等于萧本豪埃尔的所谓意志)和受动的(等于广义的感觉)。考其实际,那近世能量论所视为一切现象之源的能量,在斯宾挪莎的系统里,于感觉之外,不更有独立的地位,思想(精神、灵魂、力)的属性兼包并容他两个。我确信感觉也像运动一般,是一切物质里都有的,并且这种实质的“三位一体”为近世一元论之最稳固的根基。我可以把他编作三条: (一) 没有无力、无感觉的物质。(二) 没有无物质、无感觉的力。(三) 没有无物质、无力的感觉。这三大根本的属性,在全宇宙里,在每个原子每个分子里,联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这个见解,对于我们的一元论之万物有生论的体系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最好是把这三个属性连着实质法则逐个的研究一番。

    甲 物质 物质算广延的实质,占无限的空间,并且每个个体为宇宙的一部,算真实的本体。据“物质不灭的法则”说,物质的总量是永久的,并且是不变的。这条法则,对于我们叫作“化学元素”的各种物质,即可秤量的物质,以及对于那充满原子分子间的“以太”,即不可秤量的物质,都一样的适用。那故意的贱视物质(以及因此轻蔑唯物论),以及把物质和“精神”相对,一半是由于自来把“物质”都作“生糙的”和“死的”物质解,一半是由于我们由蛮荒的祖宗遗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神秘主义不容易摆脱干净。

    乙 能量 实质之充满无限空间的一切部分,都作永久不变的运动。每起一个化学的作用,每起一个物理的现象,那构成物质的分子之位置,都随着有个变迁。据“能量不灭的法则”说来,在宇宙间无时不动作的那能量,其总量是不变的。一种化学上化合物之构成和分解时,其物质的分子总都运动的,并且在每个机械的、热力的、电气的以及其他的作用里也都如此。无论在有机体或是无机体里,所起的变化都是靠能量之永远不绝的变迁,能量的这一个形式转变为那一个形式,其全量一点都不会消失的。这条力量不减的法则,近来通称做“能量不灭”(或称“能量原理”),所以“力”和“能量”的观念,在物理学上分别得愈加清楚了,现在惯把“能量”的界说定为“力之产物和方向”。然而有一层定要注意,就是“能量”(energy)这个词[在物理学上等于做功(work)],也像“力”(force)这个词一般,还当许多样的意义用。另有许多人,把“能量”的界说定作“做功或是一切由做功来的,并且可以转变为做功的”。汪德一派的意志说(voluntarism),把能量之原动力归之于意志。1744年克卢修斯(Crusius)说: “意志是世界上的支配力。”萧本豪埃尔把世界(即实质)认作“意志和表象”。

    丙 感觉 把感觉(最广义的)列为实质的第三个属性,并且把“感觉的实质”由能量上分开,作为“动的实质”,这是我在《宇宙之谜》第十三章里论有机界和无机界里感觉的时候已经讲过的,这里毋庸再细说了。要不把物质分子的运动归之于无意识的感觉,我就连那极简单的化学的过程和物理的过程都想象不出来了。化学家天天说“敏感的反应”,照相师天天说“敏感的干片”,都是从这样的意义。化学上和亲力的观念,就是指各种化学上的元素知道别样元素之性质上的差异,与之相接触的时候,起“快感”或是“不快感”,并且因此而行其特殊的运动。原形质对于各种刺激的感觉性,即高等动物里所谓“灵魂”,也不过是实质之一般刺激性之高级程度而已。埃姆培德克理兹和那许多泛精神论派的学者,说万物的感觉和努力,都用同一样的意义。雷吉理说道: “如果微分子具有一点什么类乎感觉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与感觉相去得如何之远,既有了这种类乎感觉的东西,能从其‘好’‘恶’,就一定舒服,强迫其‘好其所恶’‘恶其所好’,就一定不舒服。这就是一切物质的现象里一个共通的精神上的纽结。人的精神,也只是那鼓动全部自然界的精神作用之最高的发展而已。”这位植物学大家的这些意见,和我的一元原理全然符合的。

    (感觉之不灭)广义的感觉(像赛珂玛)与物质和能力联合起来做实质之第三属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实质永存”之普遍的法则,推广到他的三个属性上去。我们由此推论出来,全宇宙间感觉的总量也是永久不变的,每一个感觉之变化,只是“赛珂玛”的这个形式转变为那个形式。我们若是由我们自己的直接感觉和思想出发,眺望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就看得出其一切连续的发展里,有个“赛珂玛”的“永久不变”,赛珂玛的这种不变性,其根源是在每个个体的感觉里。然而原形质在人的脑子里建的这种最高的功绩,起先也是在下等动物的感觉里发达起来的,并且下等动物的感觉又是由无机元素之更简单的感觉经了很长的一串进化阶级发达出来的,那种更简单的感觉,可以于化学的和亲力上见之。亚尔布理希特·劳(Albrecht Rau)的《感觉与思想》(1896年著的)里说道: “知觉或感觉,是自然界里一个普遍的过程。并且‘思想的自身也可以归之于这种普遍的过程’,这层意思也包含在里面了。”近来埃尔恩斯特·马哈(Ernst Mach)也在他著的那《感觉之分析和形质的与精神的之关系》里说道: “感觉是一切可能的形质上和精神上事件之共通的要素,并且简简单单的只是起于各种要素结合方法之不同,和其互相倚伏的关系。”马哈之偏重感觉之主观的要素,诚然要形成和维尔佛尔浓、亚维拿刘斯(Avenarius)等近代的物力论派相类似的精神一元论,但是他的哲学体系之根本的性质却是纯粹一元的,和阿斯特瓦德的能量论一般。

    (心和物)照这样把感觉作为实质的一个属性同物质和力联合起来,我们就组成一个一元论的三位一体,并且能把二元论者所斤斤相持的那些精神和形质之争,或是物质界和非物质界之争,都一扫而空。三大一元的哲学系统里,唯物论过于狭隘,偏重物质的属性,要把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归之于原子的机械作用,或是归之于其最后微分子的运动。唯心论偏重于能量的属性,其狭隘也不亚于唯物论,他之说明一切的现象,不是照能量论那样,用什么自动力或是能量的式样,就是照泛精神论那样,把一切现象都归之于精神的机能,归之于感觉或是精神的作用。我们这万物有生论的哲学体系免去这两个极端的弊病,照斯宾挪莎和盖推的意味,断言“形神相即”2这个哲学体系把思想(即能量)的属性分为感觉(赛珂玛)、运动(机械作用)两个同等的属性,免去旧式形神相即论的许多困难。

    1即《宇宙发展史概论》。————本书编辑注

    2“形神相即”四个字出于范缜的《神灭论》,就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的意思。————译者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