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最新章节!

其古老性

    自然我们要被引导着去追问,当我们的祖先从狭鼻猴类系统分歧出来的时候,人类在那一进化阶段的诞生地是在哪里呢?他们属于这一系统的事实明确地指出,他们那时是栖居于旧世界的;但不是澳洲,也不是任何海洋岛,从地理分布的法则可以推论出这一点。在世界各个大区内,现存哺乳动物和同区绝灭物种是密切关联的。所以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绝灭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而且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经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但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推测是无益的;这是因为有两三种类人猿,其中之一为拉脱特命名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⑵,同人差不多一样大,而且同长臂猿的亲缘关系密切,曾在中新世生存于欧洲;再者,还因为地球从一个如此遥远的时代以来,肯定发生过许多重大变迁,并且对极大规模的移居会有充分时间。

    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当人类最初失去其覆毛的时候,很可能是栖居于一处炎热地方的;根据类推来判断,人类那时以果实为生,所以那里大概是适于这种情况的一种环境。我们远远不知道,人类在多久以前才最初从狭鼻猴系统派生出来,但可能是发生于始新世那样远古的时代;因为森林古猿的存在阐明,早在后期中新世高等猿类就从低等猿类派生出来了。我们完全不晓得,生物————无论在等级上多高或多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以怎样的速度发生变异;然而我们知道,有些生物经过漫长的时间还保持了同样的形态。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在家养下发生的情况,我们知道,同一物种的共同后裔在同一期间内,有些可能完全不变化,有些可能稍微变化,这些则可能大大地变化。因此,人类也可能是这样情形,同高等猿类比较起来,人类在某些性状上曾发生过大量变异。

    在生物链上人类同其最近亲缘种之间的巨大断裂是无法由绝灭的或现存的物种连接起来的,这常常被提出来作为一种重大理由来反对人类起源于某种低等类型的信念;但对那些根据一般理由相信一般进化原理的人们来说,这种反对理由看来并没有多大分量。在生物系列的所有部分常常出现断裂,有些是广阔的、突然的和明确的,其他断裂则较此为差,程度有种种不同;例如,猩猩和其最近亲缘种之间————跗猴(Tarsius)和其他狐猿科动物之间————象和所有其他哺乳动物之间,都是如此,而鸭嘴兽(Ornithorhynchus)或针鼹(Echidna)和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情况就更加显著。但是,这种断裂仅仅被绝灭了的亲缘类型数量所决定。在将来的某一时期,以世纪来衡量这一时期不会很远,人类的文明种族几乎肯定要在全世界内消灭和取代野蛮种族。同时,譬如沙夫豪森教授所说的,⑴类人猿无疑也将被消灭。那时人类和其最近亲缘种之间的断裂将更加广阔,因为现在的断裂在于黑人或澳洲土人和大猩猩之间,而那时的断裂,将在文明状态甚至高于白种人的人类————如我们所期望的————和低于狒狒的某种猿类之间。

    关于连接人类和其似猿祖先之间的化石遗骸的缺乏,凡是读过莱伊尔爵士论述⑵的人,谁都不会过分注重这一事实,他指出在所有脊椎动物纲中发现化石遗骸乃是一个很缓慢而偶然的过程。我们也不应忘记,地质学者们迄今还没有探查到那样的地区,在那里最可能提供一些连接人类和某种绝灭的似猿动物之间的遗骸。

    人类系谱的较低诸阶段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看来是从狭鼻猴类、即旧世界猴类派生出来的,而后者在此之先又是从新世界猴类派生出来的。现在我将努力追溯一下人类系谱的古远遗迹,这主要依据各个纲之间和各个目之间的相互亲缘关系,也要稍微涉及他们相继出现于地球之上的可以确定的时期。狐猴科接近猴科,而位于其下,组成了灵长类中一个很独特的科,或者,根据赫克尔和其他人士的看法,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目。这一类群的歧异和断裂已达到异常程度,其中包括许多畸变类型。所以,它很可能大量绝灭了。大部分残存者都生活在像马达加斯加和马来群岛那样的岛屿上,在那里它们所面临的竞争并不像在生物繁多的诸大陆上那样剧烈。同样地,这一类群也呈现许多等级,这些等级之多,就像赫胥黎所述说的,“从动物界最高顶峰的生物缓慢地同下直到最低等的哺乳动物————同那些胎盘哺乳动物中最下属的、最小的而且智力最低的生物看来仅仅只差一步”。⑶从这种种考察看来,猴科很可能原本就是从现存的狐猴科祖先发展而来的;而狐猴科又是从哺乳动物系列中最低等类型发展而来的。

    有袋类在许多重要性状上都低于胎盘哺乳动物。有袋类是在较早的地质时期出现的,它们以往的分布范围要比现在广阔得多。因此,一般假定胎盘类(Placentata)起源于无胎盘类(Implacentata)、即有袋类;但不是起源于密切类似现存有袋类的类型,而是起源于有袋类的早期祖先。单孔类同有袋类的亲缘关系显然密切,前者在哺乳动物的大系列中形成了第三个还要更低的部门。今天它们仅以鸭嘴兽和针鼹为其代表;而这两个类型可以安全地被视为更加大得多的类群的残遗,其代表种在澳洲由于某些共同起作用的环境条件而被保存下来了。单孔类是显著有趣的,因为它把若干重要的构造特点引向爬行动物纲。

    当我们在哺乳动物、因而在人类的系列中向下追踪其系谱时,将会愈来愈大地卷入暧昧不明之中;但是,正如一位最有才能的评论家派克(Parker)先生论述的,我们有良好的理由可以相信,在动物由来的直接系统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鸟或爬行动物。凡是想知道才智和学识能起多大作用的人,不妨请教一下赫克尔教授的著作⑴。我很愿意举出少量的一般论述。每一位进化论者都会承认,五个大的脊椎动物纲,即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都是从某一个生物原型传下来的;因为它们有许多部分是共同的,尤其在胚胎状态下是如此。由于鱼类的构造是最低等的,而且出现于其他几类之前,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脊椎动物界的一切成员都是从某一种似鱼的动物派生出来的。如果相信性质如此截然不同的动物,如一种猴、一种象、一种蜂鸟、一种蛇、一种蛙和一种鱼等等,完全来源于相同的双亲,那么对那些没有注意到博物学晚近进步的人们来说,这一信念就显得荒谬绝伦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信念意味着以前曾经存在过一些环节把所有这等现今完全不相像的类型紧密连接在一起。

    尽管如此,肯定有些类群的动物曾经存在过,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着,多少紧密地把几个大的脊椎动物纲连接在一起了。我们已经看到,鸭嘴兽逐渐向着爬行类变化;赫胥黎教授发现,并为科普(Cope)及其他人士所证实,恐龙类(Dinosaurians)在许多重要性状上,介于某些爬行类和某些鸟类之间————这里提到的鸟类是指驼鸟族(它本身显然是一个较大类群的广为分布的残余)和始祖鸟(Archeopteryx),这种奇异的次级鸟具有一条蜥蜴那样的长尾。再者,按照欧文教授的说法⑵,鱼龙类(Ichthyosaurians)————具有鳍状肢的大型海蜥蜴————同鱼类表现有许多亲缘关系,根据赫胥黎的意见,更确切地是同两栖类有许多亲缘关系;两栖动物纲在其最高部分包含着蛙类和蟾蜍类,它显然同硬鳞鱼类(Ganoid fishes)密切近似。光鳞鱼类在较古的地质时期非常繁盛而且其构造是所谓一般的基本模式,这就是说,它同其他生物类群表现有各式各样的亲缘关系。南美肺鱼(Lepidosiren)同两栖类和鱼类也非常密切近似,以致博物学者们长期以来都在争论应该把它分类在哪一纲;肺鱼类,还有某些少数硬鳞鱼类由于栖居在作为避难所的河湾,免于完全绝灭,而被保存下来了,这些河湾同大洋的关系正如岛屿同大陆的关系一样。

    最后,巨大而变化多端的鱼纲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员,叫做文昌鱼(1ancelet),它和其他鱼类如此不同,以致赫克尔主张它在脊椎动物界中应该形成一个独特的纲。这种鱼以其反面的性状而著称;简直不能说它有脑、脊柱或心脏等等,所以先前的博物学者们曾把它分类在蠕虫中。许多年以前,古德瑟(Goodsir)教授发现文昌鱼同海鞘类(Ascidians)表现有某种亲缘关系,而海鞘类乃是无脊椎的、雌雄同体的水生动物,永久附着在一个支持物上。它们简直不像动物,体部为一种简单的、粗糙的、坚韧的囊,具有两个突出的小孔。它们属于由赫胥黎命名的拟软体动物门(Mulluscoida)————位于软体动物(Mollusca)大界的较低部分;但是,最近有些博物学者把它放在蠕形动物中。它们的幼体在形状上同蝌蚪多少类似⑶,具有自由游动的能力。柯瓦列夫斯基(M.Kovalevsky)⑷最近观察到海鞘类的幼体在其发育方式上,在神经系统的相对位置上,而且在一种同脊椎动物的脊索(chorda dorsalis)密切相似的构造上,都同脊椎动物相关联;库弗尔(Kupffer)教授后来证实了这一点。柯瓦列夫斯基教授从那不勒斯(Naples)写信给我说,他现在对此正做进一步观察,如果他的结果充分地得到证实,那将是一项价值极大的发现。这样,要是我们可以依据胚胎学————从来就是分类的最稳妥的指南,看来我们最终就会得到一条追踪脊椎动物起源的线索。⑴于是,可以证明我们持有如下的信念是有道理的,即,在极其遥远的时代,曾有一动物类群存在过,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同现今的海鞘类幼体相类似,海鞘类曾分为两大枝————一枝在发育上退化了,产生海鞘类现在这一纲,另一枝产生了脊椎动物,因而上升到动物界的顶峰。

    在其相互亲缘关系的帮助下,我们对脊椎动物的系谱,就大略地追踪至此。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存的人类;我想,我们能够部分地恢复人类早期祖先在相继时期内的构造,但不是按照适当的时间顺序。根据人类依然保持的残迹器官,根据通过返祖在人类中时而出现的一些性状,并且在形态学和胚胎学的帮助下,我们是能够做到上述那一点的。我在这里将要提到的各种事实曾在以上各章叙述过。

    人类的早期祖先一定曾经一度全身被毛,男女都长胡须;他们的耳朵大概是尖形的,并且能够活动;体部有尾,有适当的肌肉。那时他们的四肢和体部还有许多对其起作用的肌肉,现在只是偶尔重现,但在四手类中却是正常存在的。在这一时期或某一更早时期,上膊骨的大动脉和神经是由上颗孔穿过的。盲肠要比现在的大得多。从胎儿的大拇趾来判断,那时的脚是能抓握的;我们的祖先无疑有树栖的习性,并出没于温暖的、覆盖着森林的地方。男性生有巨大的犬齿,用做锐利的武器。在更加早得多的时期,子宫是双重的;粪便由泄殖腔(cloaca)排泄出来;而且有第三眼睑、即瞬膜来保护眼睛。在还要更早的时期,人类的祖先一定具有水生的习性;因为形态学明显地告诉我们,人类的肺是由一种改变了的鳔(swim-bladder)构成的,后者一度作为浮囊之用。人类胎儿颈部的裂隙表明那里曾经一度有鳃存在。在我们每月或每周定期运转的机能中,还清楚地保有我们原始诞生地的痕迹,那里曾是潮水冲击的滨岸。大约在与此同样早的时期,真肾是由伍夫氏体(Corpora Wolffiana,中肾)来代替的。心脏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搏动器;脊索代替了脊柱。在朦胧时代的遥远过去,如此看来,这等人类早期祖先的构造一定像文昌鱼那样简单,或者,甚至比文昌鱼的构造还要简单。

    还有另外一点更加值得充分注意。长期以来就知道,在脊椎动物界中,某一性别生有属于生殖系统的各种附属部分的残迹物,这等部分本来是属于另一性别的;现在已经确定,在很早的胚胎时期,雌雄两性都有真正的雄性腺和雌性腺。因此,整个脊椎动物界的某一遥远的祖先看来曾经是雌雄同体的。⑴但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特别的难题。在哺乳纲中,雄性在其前列腺囊(Vesiculae prostaticae)中具有子宫及其连接管道的残迹;它们还有乳房的残迹,而且某些有袋类的雄者有袋囊。⑵还可以再举出另外一些与此近似的事实。那么,某种极其古代的哺乳动物在获得这一纲的主要特征之后,因而在它从脊椎动物界的较低诸纲分出来之后,我们还能假定它继续是雌雄同体的吗?这似乎是很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势必指望在鱼类————脊椎动物界中最低的一纲里去寻找依然是雌雄同体的类型。⑶每一性别所固有的附属部分,如果在相反性别处于残迹状态,对此可做如下解释,即,这等器官逐渐由某一性别获得,然后以多少不完全的状态遗传给另一性。当我们讨论性选择时,我们将遇到无数这样遗传的事例,————如雄鸟为了战斗或装饰获得了距、羽毛以及耀眼的色泽,这等性状则以一种不完善的或残迹的状态遗传给雌鸟。

    雄性哺乳动物具有功能不完善的乳房器官,从某些方面看是特别奇妙的。单孔类动物有一种正常泌乳的腺和孔口,但没有ru头;由于这等动物在哺乳动物系列中位于最底层,所以哺乳纲的祖先很可能也是只有泌乳腺,而没有ru头。已经知道它们的发育方式支持了这一结论,因为特纳(Turner)教授根据克利克尔(Klliker)和朗格尔(Langer)的权威材料告诉我说,在胚胎中,当ru头一点也看不到之前,就可以明显地查出乳腺;而个体的相继诸部分的发育一般代表着同一个由来系统的相继诸生物的发展,二者正好一致。有袋类同单孔类的差别在于前者有ru头;所以很可能是有袋类在从单孔类分出来并高于其上之后,最先获得了这等器官,然后传给了有胎盘的哺乳动物。⑷在有袋类大致获得了它们现今这样的构造以后,没有人会假定它们依然保存着雌雄同体状态。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雄性哺乳动物还有乳房呢?可能是乳房先在雌者得到发展,然后传给了雄者,但从下述情况看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根据另一种观点,也可提出如下的看法,即,在整个哺乳纲的祖先久已停止雌雄同体以后,雌雄两性还都泌乳,这样来养育它们的幼仔;在有袋类的场合中,雌雄两性都有养育幼仔的育儿袋。看来这好像是并非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下述情形:现存的海龙类(syngnathous fishes)的雄鱼把雌鱼的卵放在它们的腹囊内,进行孵化,如有些人所相信的,此后还在其中养育幼鱼⑴————某些其他种类的雄鱼在口中或鳃腔中孵卵;————某些雄蟾蜍从雌者那里取来卵环,放在自己的大腿周围,使其风干,一直到把它们孵化成蝌蚪为止,————某些雄鸟完全担负起孵卵的任务,还有,雄鸽以及雌鸽都用嗉囊中的分泌物来饲喂雏鸽。但是,我最初想到上述看法,是由雄性哺乳动物的乳腺所引起的,其乳腺要比其他附属生殖部分的残迹物发达得多,这等附属生殖部分虽然为某一性别所固有,却见于另一性别。像现在雄性哺乳动物所有的乳腺和ru头实际上简直不能称为残迹的;它们只是没有充分发育而且机能活动力不强而已。在某些疾病的影响下,它们可以变得像雌者的同类器官那样地合用。它们常常在出生时或在青春期泌出少数几滴乳汁:这一事实曾在以前提到的一个奇妙事例中发生过,这一事例就是一个男性青年具有两对乳房。在男人和某些其他雄性哺乳动物中,这等器官据知有时变得如此充分发育,以致可以泌出丰富的乳汁。于是,如果我们假定,在先前一个长期内,雄性哺乳动物帮助雌者去哺育后代,⑵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如由于产仔数量的减少),雄者不再提供这种帮助,那么器官在成熟期的不使用将会导致它们变得不活动;而且根据两项众所熟知的遗传原理,这种不活动状态很可能在相应的成熟期中传递给雄者。但是,在一个较早的时期,这等器官大概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在雌雄两性的幼仔中它们差不多是同等充分发育的。

    结  论

    冯·贝尔(von Baer)解释生物等级的提高或增进比其他任何人都好,他的解释是以一种生物的几个部分的分化程度和特化程度为依据的,————我愿补充一点,即这等部分是达到成熟期的。那么,由于生物通过自然选择缓慢地对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变得适应了,它们的一些部分由于从生理分工得到利益,也会在各种功能上变得越来越分化和特化了。同一部分好像常常最初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改变了,于是经过长期以后又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发生了改变;这样,所有部分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但是每一种生物依然保持着其最初祖先的一般构造模式。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我们转向地质学的证据,全体生物似乎在整个世界上都以缓慢而中断的步骤向前进了。在脊椎动物这个大界中,到人类便达到顶点。然而,千万不要假定,一旦生物类群产生其他更加完善的类群之后,它们就永远被取代而消失。更加完善的类群虽然胜过它们的先辈,但可能不会变得更好地适应于自然组成中的一切地方。有些古老类型由于栖居在有保护的处所,看来还会生存下来,在那里它们没有遇到很剧烈的竞争;这等类型可以使我们对既往消失的种群得到一个合理概念,于是在构成人类的系谱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但我们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认为任何体制低等类群的现存成员都是它们古代先辈的完全代表。

    我们对脊椎动物界中的最古老祖先虽然只能有一种模糊认识,但它们显然是由一个同现存海鞘类幼体相类似的水生动物类群组成的。⑴这等动物很可能产生了像文昌鱼那样低等体制的鱼的类群;从此一定又发展出硬鳞鱼类以及像肺鱼那样的其他鱼类。从这种鱼再向前做很小的迈进,就会把我们带到两栖类。我们已经看到,鸟类和爬行类一度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而且单孔类现在已经轻微地把哺乳类和爬行类连接起来了。但是,今天谁也无法说出三个比较高等而关联的纲、即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怎么通过生物由来的系统从两个较低等的纲、即两栖类和鱼类派生出来的。在哺乳纲中,从古代的单孔类到吉代的有袋类所经过的步骤,再从此到胎盘哺乳类的步骤,是不难想象的。这样,我们便可以向上追溯到狐猿科;再从此到猴科,其间隔并不很广阔。于是猴科分为两大支,一为新世界猴类,一为旧世界猴类;在一个遥远的过去时期,人类————宇宙的奇迹和光荣————从旧世界猴类产生出来了。

    如上所述,我们曾指出人类有一个非常悠久的系谱,但或者可以说,他并不具有高尚的品质。人们常常说,这个世界为了人类的到来好像作了长期的准备: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的诞生要归功于祖先的悠久系统。这条链索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从来没有存在过,人类大概就不会同现在完全一样。除非我们故意闭上双眼,那么根据我们现有的知识,我们大致可以认识我们的来历,我们无须为此感到羞耻。最低等的生物也远比我们脚下的无机尘土高出许多;一个人如果不持偏见,研究任何生物,无论其低等到何等地步,也不会不被它的奇异构造和性质所深深打动。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