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最新章节!

,她似乎应当把动作速度逐渐放慢。但只见她在飞跃的过程中,突然抓住一根树枝,把身体举起,就像是玩魔术一样,忽然又用脚握住树枝,便安稳地坐在枝上。接着她又突然继续向前跳跃。

    下面提到的事实,将显示她的某些动作多么灵活和敏捷。人们把一只活鸟自由地放飞在她住的笼里;她在凝视鸟的飞行时,同时向远处的树枝做远距离的飞跃,只见她在飞跃过程中一手抓住这只鸟,另一手则握住那一树枝。她同时很成功地达到既抓住鸟又抓住树枝这两个目的,就好像她把注意力只集中到一个目标那样。还得补充说明的是,她抓住鸟后,马上把鸟头咬断并将其羽毛拔掉,然后随手扔掉,并不打算将它吃掉。

    在另一种情况下,这一动物从她栖息的树上,跃过至少12英尺宽的通道而撞向一扇窗户,人们不禁猜想那扇窗玻璃是否会被打破,但事实并非如此。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只见她用手抓住窗玻璃之间狭窄的窗框,不一会儿就以相当的冲力又跳回她原来离开的笼子。这说明,完成上述动作不但需要很大的力气,而且还需要最大的精准度。

    长臂猴的性情似乎很温和,但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它被惹怒时,便会凶猛地咬人,如有一只雌性敏捷长臂猿曾用她那长长的犬齿凶猛地将一位男子咬成重伤并致其死亡;而且,她还伤害过其他很多人,为了防备起见,人们便将她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牙齿锉平。但是,一旦当她遭到威吓时,她还会对饲养员怒目而视。长臂猿吃各种各样的昆虫,但一般似乎并不吃动物性食物。可是,贝内特先生曾看见过一只长臂猿捉到一只活蜥蜴,并贪婪地将它生吞。长臂猴喝水时,通常将手指沾在水中,然后舐指头上的水。人们断定它们是坐着睡觉的。

    迪沃歇肯定,他曾见过很多雌性长臂猿把幼儿带到水边,替幼儿洗脸,而且不顾幼儿的啼哭和反对。贝内特先生曾作为一个趣闻,告诉过我们,它们在遭到囚禁时,仍显得温顺可爱,就像被宠坏的儿童那样喜欢搞恶作剧,爱耍脾气,决不缺乏某种是非观念。贝内特所饲养的长臂猿好像有一种喜欢把小屋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怪癖。它对其中的一块肥皂特别感兴趣,由于挪动这块肥皂,曾一再遭到贝内特的责骂。贝内特说:“有一天早晨,我正在写字,这只长臂猿就在小屋里,当我用两眼盯住它时,我看见这个小家伙正拿着那块肥皂。我趁它不注意便盯着它的一举一动,而它也不时地向我坐的地方窥视。我装作在写字的样子,它看我正在忙我的事时,便用爪抓住那块肥皂偷偷跑掉了。当它跑到屋子中间时,我以一种不让它受惊的声调轻轻地和它说话。它发现我看见了它,就马上走回来,并把那块肥皂放回到与原处接近的地方。从它的举动看来,肯定存在着某种超越本能的意识。即从最初偷走肥皂到最后送回肥皂的行动中,它明显地流露出做错事的意识,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一种意识在作怪,还能有什么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由萨洛蒙·米勒博士和施勒格尔博士合著的《荷兰殖民地博物史(1839——1845)》,是当前对猩猩最详尽的博物学记述,而我讲述的有关猩猩这一课题,几乎完全根据上述两位作者在其论著中的记述。同时我还从布鲁克、华莱士和其他作者的著作中,引用过一些重要的细节,补充到各个章节里。

    猩猩的身高看来似乎很少超过4英尺,但其身材却很庞大,据测量它的身围,是身高的三分之二[36],见图9。

    一方面,猩猩仅分布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但它们在这些岛屿也不常见。它们常住在这两岛低矮平坦的平原上,而从未在山区发现过。猩猩喜欢栖居在从海岸延伸到内地的极为茂密的森林中。因此,猩猩只在苏门答腊东部有森林分布的地方才可以见到,尽管偶尔也发现它们游荡到西部地区。

    另一方面,在婆罗洲,除了在山区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外,其他地区一般均有猩猩的分布。在适宜的地区,猎人如果运气好,则一天内可以遇到三四只猩猩。

    除了在交配期,老年雄猩猩常常是独居生活,而那些老年雌猩猩则和未成年的雄猩猩往往三五成群。年老的雌猩猩偶尔有小猩猩陪伴着,但是怀孕的母猩猩通常是分居的,且有时分娩幼仔后仍继续分居。小猩猩似乎得到母猩猩极长时间的抚养,这可能是由于小猩猩生长缓慢的缘故。当母猩猩在攀登时,总是把小猩猩抱在怀里,这时小猩猩就紧紧抓住母猩猩的毛[37]。至于究竟到几岁时小猩猩才具有生殖能力,以及母猩猩和小猩猩一起究竟要住多久,都不太了解,但看来很可能要到10岁或15岁才成年。在巴达维亚,有一头饲养了5年的雌猩猩,还没有达到野生雌猩猩身高的。很可能当它们成年后,还要继续生长。尽管长得较慢,但它们可以活到四五十岁。据戴耶克人(Dyaks)[38]称,那些年老的猩猩,不但满口牙齿都已脱落,而且攀登时也显得相当困难,它们靠那些被风刮落下来的果实和多汁的野草来维持生活。

    图9 一只成年的雄性猩猩

    (依据米勒和施勒格尔)

    猩猩动作迟钝,完全不像长臂猿那样,具有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似乎只有饥饿才能激发它们。可是,一旦吃饱肚子,便故态重演,又进入懒洋洋的状态。当它坐下来时,便弯腰俯首,两眼直盯着地面。它们有时用手抓住树枝,有时却把两手无力地垂在体侧,甚至可以在原地几乎不动,以同一姿势呆上好几个小时,而且还不时地发出深远而低沉的吼叫声。在白天,它常常是从一棵树梢攀缘到另一棵树梢上。只有在晚上,它才从树上爬到地面。万一遭到危险威胁,它便立即躲藏到树底下的阴暗处。如果不被猎人所袭击,它可以长时间逗留在同一地方;而且有时可在同一棵树上,呆上好几天,并在树枝间找一个坚实的地方,作为它睡觉的床。猩猩很少在大树的顶上过夜,这可能是由于树顶风太大又冷的缘故。一旦夜幕降临,它便从树的高处下来,在树的较低和较暗的地方,或者在树叶多的树枝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床”就寝。在这些小树中,它们偏爱尼帕棕榈、露兜树,或那些使婆罗洲原始森林显现特有景观的寄生兰中的一种。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它确定要睡觉之后,它就为自己搭建一个巢。这种巢选用小树枝和树叶,铺在它选定地点的周围,然后它将树枝弄弯,和叶子相互交叉在一起,再铺上蕨类、兰类和露兜树、尼帕棕榈及其他植物的大型叶子,以使床铺变得柔软。米勒所看见的那些巢,多数是最近才搭建的,它们位于离地面10英尺到25英尺的高处,而其周边长度平均为二三英尺。有的巢竟填了几英寸厚的露兜叶,另外一些,显然仅仅是把折断的树枝,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铺设成一个规则的平台。詹姆斯·布鲁克(James Brooke)爵士说:“他提到的在树上所建成的简陋茅舍,既没有屋顶,也没有任何遮盖,将其称之为坐席或巢更为合适些。它们造巢之敏捷,真令人感到吃惊。我曾经有机会见到一只受伤的雌猩猩,只见它仅用了一分钟,就把树枝编在一起,然后就坐在其上。”

    根据婆罗洲的本地人戴耶克人说,猩猩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和在大雾被驱散之前,难得离开它们的床舍。它们每天大约上午九时起床,大约下午五时就寝,但有时一直推迟到黄昏以后才入睡。它有时仰睡,或者转向左侧或右侧而睡,将两腿向躯体收缩,把手枕在头下。当夜间寒冷、刮风或下雨时,它常常把建造床铺时用的露兜树、棕榈、蕨类等大量叶子,覆盖在身上,而且特别注意将头埋在树叶里。就是这种遮掩身体的习性,也许是导致猩猩能在树上建造茅舍的传说的起因。

    虽然猩猩在白天大都栖息在巨树的树枝之间,却很少见到它们像其他类人猿,特别是长臂猿那样,蹲在一根粗大的树枝上。相反,猩猩只栖息在细小、长满叶子的枝丛中,所以它栖居在树顶上的身影刚好能落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生活方式跟猩猩后肢的构造,尤其是跟它臀部的构造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它的臀部不像许多低等猿类,甚至像长臂猿那样具有胼胝,它们那称之为坐骨的骨盆,在表面形成了坚固的骨架,猩猩坐着的时候,身体就靠这个骨架支撑,它的骨盆不像其他具有胼胝体的猿类那样张开,倒是更像人类的骨盆。

    猩猩在攀登时,是那样地缓慢,而又小心翼翼,[39]它的动作看来更像人而非猿。它在攀登时,特别注意自己的双脚,似乎要比其他猿类更经不起受伤的样子。长臂猿在树枝间来回摆动时,主要是靠它的前臂;而猩猩不像长臂猿,它甚至从不做最短距离的跳跃。在攀登时,它的手脚交互向前移动,或者用手紧紧抓住树枝之后,将两足一同收缩。在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时,它总是要找到两棵树枝接近或者是两枝交叉的地方。就是当它被紧追时,它那小心翼翼的模样也实在令人惊叹:先摇一摇树枝,看它是否能载得起自己,然后才逐渐地把自己的体重靠在一根悬垂的树枝上,使树枝压弯形成一座桥,然后从这棵树爬到另一棵树上。[40]

    猩猩在地面上总是靠四肢行走,显得既费劲,又摇摇晃晃。刚起步时,它比人要跑得快,但不久之后就会被人赶上。当它奔跑时,它那长长的双臂只稍作弯曲,身体明显地站立起来,姿势就好比一个驼背老人扶着拐杖走路一样。猩猩在行走时,身体通常一直向前,不像其他猿类那样,在奔跑时身体多少向两侧倾斜;除了长臂猿以外,它在行走方式和其他很多方面,都明显与其他的猿类有别。

    猩猩不能把它的双足平踩在地面上,而是靠脚底外缘来支持其体重。脚跟更多着地,而弯曲的脚趾通过其第一个关节的上部着地,双脚的最外侧两趾则完全着地。它的双手则以相反的方式起到支撑作用,亦即手的内侧成为主要的支撑力量。手指以这样一种方式弯曲,即手指的前面关节,尤其是最内侧两个手指[41]的前面关节以上部分着地,而可以伸直和自由活动的大拇指指尖,不过作为一个辅助支点而已。

    猩猩从来不是单靠它的后肢站立,可是,所有的插图都把它画成后腿站立,而且还错误地认为,它是用棍棒来防护自己的;其他类似的插图,也同样是虚构的。

    猩猩的长臂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不但用于攀登,而且可以从不能支持其体重的树枝上采集食物。无花果、各种花和不同类型的嫩叶都是猩猩的主要食物。但是曾在一只雄猩猩的胃里,发现过两三英尺长的竹片[42]。还没有听说过它们曾吃活的动物。

    猩猩在幼小时被活捉后加以饲养,会逐渐变得驯服。它们似乎的确想融入人类社会。尽管在外观上显得迟钝不够活泼,但它毕竟是一种非常粗野而又胆怯的动物。婆罗洲本地的戴耶克人曾断言,当老年雄猩猩仅受箭伤时,有时竟然离开树林,并愤怒地向它们的敌人冲击。在这种时刻,它的敌人出于安全只能马上奔逃,否则如果被抓住,肯定会遭到猩猩的杀害。[43]

    尽管猩猩力大无比,但却少有自卫企图,特别是当它们受到火器攻击时。它们遇到这一情况,便尽力隐匿自己,或者沿着树梢逃逸。它一边逃,一边折断树枝,并将断枝掷下。当它们受伤后,便逃到树梢的顶端,而且发出一种怪叫,声音单调,最初是尖厉、刺耳,经过较长时间后,便转为发出像豹子那样低沉的吼声。当猩猩发出高音时,便把自己的嘴唇,突出成漏斗状;而当发低音时,就把嘴大大张开,同时它的大喉袋囊也变得膨胀起来。

    据婆罗洲本地的戴耶克人说,能与猩猩较量高低的动物仅有鳄鱼。当猩猩到水边时,偶尔会被鳄鱼捉住。但是当地人说,猩猩要比鳄鱼凶猛,它或者将鳄鱼打死,或者把鳄鱼的上下颚扯成两半,致使其喉咙撕裂。

    上述的大部分情节,可能是米勒博士从婆罗洲戴耶克猎人的报告中得来;但据说有一头身高4英尺的大雄猩猩,经过他一个月的饲养观察后,才知道它有一种非常坏的性格。

    另一方面,华莱士先生证实他曾多次亲眼看到猩猩被追赶时将树枝掷下来。“的确它并非将树枝掷向某一个人,不过是把树枝垂直地掷下来而已,这是因为从很高的树顶上,显然不可能将树枝掷得很远。有一次,有一只叫米埃斯的雌猿待在一棵榴梿树上,连续不断地将树枝和重而带刺的果实(大的重达32磅)投掷下来,至少持续了10分钟之久。它就采用这种举动有效地使我们无法接近它所栖之树。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折断和掷下树枝时所表现的各种激怒的样子,它还不时地发出和啷筒一样高昂的哼声,这种样子分明是一种恶作剧。”————参阅1856年《博物学年鉴》中“猩猩的习性”一文。你将会注意到这一叙述和外交官帕尔姆信中所包括的上述引文是完全一致的。

    米勒说:“它是一种非常野蛮的野兽,既健壮无比,又极其狡诈;如有人走近它跟前时,它就缓慢地站起来,并发出一种低沉的咆哮,两眼紧紧盯住它要攻击对象的那个方向,并慢慢地把手从笼子的横杆间伸出,迅即伸出长臂,进行突然袭击,通常抓住人的脸部。”它从来不用嘴咬人(尽管猩猩彼此间互相对咬),它的双手就是它进行攻击和防卫的重大武器。

    猩猩的智力是非常高的。米勒认为,尽管猩猩的能力曾被高估,但是,如果居维叶看过这一标本,就不会认为它的智力只不过比狗的智力稍高一些而已。

    它的听觉相当敏锐,但是视觉似乎不太完善。它的下唇是重要的触觉器官,而且在喝水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唇向外伸出时,犹如一个水槽,既可以盛住正在下的雨水,也可以接纳半瓢椰壳容量的水,用来满足猩猩本身喝水的需要。而且,猩猩喝水时,它就把瓢里的水,倒入由下唇突出而形成的槽内。

    在婆罗洲的马来人,把猩猩叫做“奥兰乌旦”(Orang-Utan),戴耶克人称之为“米埃斯”(Mias),戴耶克人把当地的猩猩分为几个种,如帕潘米埃斯(Mias Pappan)或济莫(Zimo),卡苏米埃斯(Mias Kassu)及兰比米埃斯(Mias Rambi)。但是上述提到的几个种,是否归为不同的种,或者仅仅是不同的种族(races),以及其中无论哪一种与苏门答腊的猩猩的相似程度究竟怎么样(华莱士先生认为帕潘米埃斯和苏门答腊的猩猩是相同的),这些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而且这些大猿的变异范围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实非易事。华莱士先生[44]对于那个叫做“帕潘米埃斯”的猩猩观察记述如下:

    它以身材高大和脸面侧向膨胀形成颞肌上脂肪质的隆起或隆脊这些特征,而为人们所熟知。因为这些隆起完全柔软平滑并具伸缩性,曾被误称为胼胝(Callostities)。我所测量的5只猩猩的数据有所不同,如从脚跟至头顶的高度,仅有4英尺1英寸~4英尺2英寸;而它的身围为3英尺~3英尺7英寸半;两臂伸展时的范围为7英尺2英寸~7英尺6英寸;脸的宽度从10~13英寸。毛发的颜色和长度亦随个体不同而异,即使同一个体也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变化。有的在大脚趾上有发育不全的爪,而其他的却一点也没有。但它们在其他方面并未显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甚至足够依据其来划分为变种的差异。

    可是,当我们鉴定这些个体的头骨时,还发现它们在形状、各部分的比例和大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没有两个头骨是完全一样的。面部侧面的斜度,口鼻部的突出程度,连同头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就犹如人类之中,高加索人和非洲人的头骨之间,彼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样。眼眶的高度和宽度均有差异;颅骨脊或单或双,或充分发育或发育很差。颧骨孔的大小变异很大。头骨在比例上的这一差异,使我们能满意地解释具单脊突与双脊突头骨所形成的明显差异,也就是根据两种不同的头骨,曾经被认为足以证明两种大型猩猩的存在。头骨外表大小的变异相当大,而颧骨孔和颞肌也存在同样的差异;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块小的颞肌常长在大头骨表面,同样,小头骨上也会长大颞肌。具有最大和最强的颌和最宽颧骨孔的那些头骨,颞肌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头骨的顶部会合,由此形成的骨脊将两边的肌肉分隔,而且最小的头骨表面形成的骨脊最高。如头骨面积大、颌较弱小和颧骨孔小,则两侧颞肌就达不到头顶,便在肌肉之间留下1~2英寸的间隙,而且沿着肌肉的边缘,即两肌之间,形成了小小的骨脊。还发现一些中间类型,其骨脊仅在头骨的后部相会。因此,骨脊的形状与大小和年龄无关,有时,年幼猩猩的骨脊反而很发达。特明克教授认为,莱登(Leyden)博物馆收藏的一系列头骨,亦表明了相同的结果。

    华莱士先生观察了两只成年雄猩猩(婆罗洲戴耶克人称为卡苏米埃斯),他发现它们和其他猩猩的区别非常明显,为此决定将它们归为不同的种。这两只猩猩的身高分别为3英尺8英寸和3英尺9英寸。面颊不具瘤状隆起,但其他方面都和大猿相似。头骨虽无中矢脊,但具有两根骨脊,彼此相距1~2英寸,与欧文教授的莫林奥猩猩(Simia morio)相似。但是,它们的牙齿却很大,相当于或超过其他种的牙齿。据华莱士先生的意见,这两种猩猩雌性虽然没有颊瘤,并与较小的雄猩猩类似,但其身高矮了1~3英寸,而且犬齿比较小,呈半截状,基部膨大,这点和所谓的莫林奥猩猩相似,完全有可能的是,在同一物种内,雌性头骨与较小的雄性头骨类似。据华莱士先生的意见,这一较小种的雄性和雌性,可以根据其上颌中央门齿的相对大小这一特征来区分。

    据我所知,还没有人对我上述有关两种亚洲产的类人猿习性所作的精确叙述提出过异议。假如果真如此,那么无可置疑的是,这种类人猿具有如下特征:

    1.它们可以作直立或半直立姿势,沿着地面从容行走,无须靠两臂的直接支撑。

    2.它们可以发出极其响亮的声音,以致在一二英里远处都能清晰地听到。

    3.当它们被激怒时,可能做出极其恶劣和粗暴的举动,尤其是成年的雄猩猩更是如此。

    4.它们能搭建供睡眠的巢。

    这就是对亚洲产的类人猿所公认的事实。单凭类比原则,也许我们有理由推想,非洲产的类人猿种也可以单独或共同具有与亚洲类人猿相似的特征;或者无论如何总可以驳倒那些故意刁难这些直接证据的反对意见,正是这些证据可以支持它们的存在。而且,如果可以证实任何一种非洲猿的躯体结构,要比亚洲猿,更适于作直立姿态和进行有效的攻击,那么对于非洲猿有时采取直立姿态或作侵略性行动,就更没有理由加以怀疑了。

    自泰森和托尔披乌斯两人之后,出现大量有关饲养条件下幼小黑猩猩的习性方面的报道和评述。但是关于成年黑猩猩,在萨维奇博士的论文发表以前,对它们原来生活于森林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几乎没有确实可靠的证据。这篇论文我已在前面引用过。文中包括萨维奇博士当时住在贝宁湾(Bight of Benin)西北边界的帕尔马斯角(Cape Palmas)时,亲自观察所做的笔记,和他认为由可信的来源所搜集到的资料。

    根据萨维奇博士的测量,成年黑猩猩的身高从未超过5英尺,尽管雄黑猩猩身高几乎可达到5英尺。

    黑猩猩在休息时,通常采取坐姿。有时人们可以见到它们站着行走,一旦被人发现,就立即四肢着地,迅速地从观察者所在的地方逃走。它们的躯体结构使它不可能直立,而只能前倾。因此,人们见到它们在站立时,常把两手紧托在头顶的后方,或用手叉着腰,以便使身体保持平衡或舒适的姿势。

    成年黑猩猩的脚趾弯曲得很厉害,向内弯转,不能完全伸直。如果强使脚趾伸直,其脚背的皮肤就会挤成厚厚的褶皱,这就表明,脚趾的完全伸直对它来说极不自然,但对于步行来说,这又是必不可少的。它的自然的姿势是四肢着地、身体重心向前落在指关节上。这些指节非常膨大,其皮肤隆起,而且变厚,就好像是厚厚的脚底那样。

    从它们的躯体结构来看,可以推想它们是善于攀登的。它们在嬉闹跳跃时,可以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而且跳得很远,跳姿如此敏捷,着实令人惊叹不已。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老年人”(一位观光者这样称呼)蹲在树下品赏美味的水果,彼此亲密地聊天,“孩子们”围着它们跳跃,而且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热闹无比。

    就这里所见的情况来看,黑猩猩不能认为是群居的,很少发现它们的数目超过五只,或者最多只有十只聚在一起。据可靠的权威人士说,偶尔可看到它们结成大群聚结在一起进行喧闹和嬉戏。一位向我提供情况的人士告诉我,他有一次亲眼看到,至少有50只黑猩猩聚集在一起,大声地叱咤叫喊,而且四肢都能同样灵巧地握住棍棒,像擂鼓般地敲打陈旧的原木。它们似乎从未有过攻击行为;假如真正有过的话,也很少有过防卫行动。当它将要被人捉住时,它便用双臂抱住对手,尽力把对手拉近,以便用它们的牙齿来进行抵抗。(以上引自萨维奇的《黑猩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的观察》一书的384页)

    关于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点,萨维奇博士在另一处,也有非常明确的记述:

    咬是它们进行防卫的主要本领,我曾看见过有一个人的脚被咬成重伤。

    成年的黑猩猩长有非常坚强有力的犬齿,这似乎表明它们具有一种食肉癖性;即使在驯养的情况下,也未能改变它食肉的癖性。起初它虽拒绝吃肉,但后来便很容易养成吃肉的嗜好。它们的犬齿在幼小时就已发育,表明它是防卫武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和人接触时,咬人几乎就是它的第一个动作。

    它们回避人的住地,在树上建造自己的居所。其居所的构造更像是“巢”,而不像是某些博物家所误称的“茅舍”。它们一般将巢建在离地面不远的树上。它们在建造时,把粗枝和小枝弄弯,或将部分树枝折断,并将树枝交叉铺设,整个巢就靠一根大枝,或一个叉枝支撑。有时可发现巢是建造在离地面20英尺或30英尺高处长满叶子的粗枝末端上。最近我曾见到有一个巢是建造在离地面40英尺以上的高处,很可能是建在50英尺高度的树上。但是这样高的巢是非常罕见的。

    它们的住处并非永久性的,为了求得食物和幽静,根据环境情况,它们会随时迁移。我们常常见到它们住在地势高的地方,因为低地更适于当地人开垦稻田,这些地方的树木总是多次受到砍伐,以致几乎总少有可供它们造巢用的合适的树枝……在同一棵树上或者在毗邻的树上,很少看到有超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巢;虽然我们亦见到五个巢,建在上面提到的那种环境中,但这是一种罕见的情况……

    黑猩猩习性肮脏……在当地人中流行着一种传说,认为它们一度曾是自己部落的成员,由于它们具有不卫生的恶习,于是被当时的部落所驱逐。而且由于它们脾气极坏,恶习不改,以致堕落成为现在的境地,形成如今这样的躯体结构。当地人把它们的肉当做食物,而且,据说将它的肉和椰子的油及果肉一起烹调,是一种非常美味的菜肴。

    在习性方面,黑猩猩显示出优越的才智,作为母亲的黑猩猩还深爱着它们的幼仔。所描述的第二只雌黑猩猩,当第一次被猎人发现时,她正好和其配偶及两只幼仔(一雌一雄)一起待在树上。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从树上爬下,并和其配偶及小雌仔逃到密林中。但小雄仔却还在树上。于是她很快就回来营救这个幼仔。她爬上树后,用双臂抱住幼仔。就在这一瞬间,它挨了枪,弹丸穿过幼仔的前臂,击中了这位母亲的心脏……

    在最近一次情况中,当这位母亲再次被猎人发现时,她待在树上,注视着猎人的一举一动。当猎人向她瞄准时,她就用和人类同样的举止,用手势示意,让猎人住手并要他走开。当伤势还未致命时,猎人们看见她正用手按住伤口,以便止住流血,当不奏效时,便马上采用树叶和草来止血……当受到枪击后,它们突然发出一声尖叫,就像一个人在突然感到剧痛时所发出的尖叫声一样。

    但是,黑猩猩平常的发音,经证实是一种粗哑的喉音,并不十分响亮,有点像“呼呼”(Whoo-whoo)的声音。

    一方面,黑猩猩的造巢习性和造巢方法,和猩猩相似,这一点特别有意思。另一方面,它的活动状况和爱咬等习性,却与长臂猿多少有些相似。再者,黑猩猩从塞拉利昂到刚果均有发现,在地理分布上和类人猿中的长臂猿比较相似,而不像其他类人猿。跟长臂猿的情况一样,在这一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内,似乎还可能发现好几个种。

    上述有关成年黑猩猩习性的论文,引自卓越的观察者萨维奇博士,他的这部著作于15年前出版[45]。文中对大猩猩(图10)的记述中所提到的主要观点,都为后来的观察者所证实。实际上,过去对于他的论文,只作过很少的补充。因此,为了表示对萨维奇博士著作的评价是公正的,我将他的记述几乎全部引用如下:

    必须记住的是,我的记载是根据加蓬地区的当地居民的陈述写成的。关于此事,我认为还有必要指出的是,我曾作为常驻传教士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从与当地居民的平常交往中,了解到非洲人的想法和性格。我深切地感觉到,我有可能从当地人的陈述中,加以辨别和取舍,以便去伪存真。此外,由于我对大猩猩的一个有趣的近似种,即黑猩猩的历史和习俗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能够把当地人对这两种动物的陈述加以区分。因为这两种动物栖居于同一地方,具有相似的习性,致使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容易将两者混淆。特别是只有极少数深入非洲腹地的商人和猎人,才能亲眼见到这一未弄清楚的动物。

    我们对这一动物的了解来自姆庞奎人(Mpongwe),这一部落的领地变成了大猩猩的栖居地,它们占据了加蓬河的两岸,从河口起一直到上游50或60英里的地方……

    如果“庞戈”这一词的来源是出自非洲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姆庞奎”这个词的误传。这是定居在加蓬河两岸部落的名称,因此就用来称呼他们所栖居的地区了。黑猩猩的地方名是恩契埃科,通常的‘焦科’这一名称有可能就是来自于此,只不过后者更接近于英语表述。姆庞奎人对黑猩猩这一新同类的称呼是恩济埃纳(Engé-ena),将第一个母音拖长,而把第二个母音稍稍轻读。

    图10 大猩猩(依据沃尔夫)

    恩济埃纳的栖居地位于几内亚腹地,而恩契埃科的栖居地则靠近滨海地区。

    大猩猩的身高约5英尺,以至肩宽与其不成比例,身上长满黑色粗毛。也就是说,毛的排列和恩契埃科相似;黑毛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变为灰色,正是这一特点导致有关误传,亦即这两种动物都有不同的颜色。

    头部————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脸部既宽又长,臼齿深埋,下颌分支很深并向后伸展,颅部较小,眼睛却很大,据说和恩契埃科的眼睛相似,呈淡褐色;鼻宽且扁,接近鼻根部微微隆起;口鼻部宽大,突出的嘴唇和下巴上长着稀疏的灰毛;下唇非常灵活,一旦愤怒时,下唇便向下伸长,以致悬在下巴上。脸上和耳朵的皮肤光滑无毛,毛是接近黑色的深褐色。

    头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沿着矢状缝有一个高脊或毛脊突;在头的后面有相同但不明显的横脊,从一个耳朵的后面绕到另一耳朵的后面,并和上述的高脊相接。大猩猩能把头皮任意向前、向后牵动。据说,它在发怒时,能将头皮强烈地收缩到额部,于是就把毛脊拉下来,而毛就向前突出,以致显出一种难于形容的凶残面目。

    颈部粗短而多毛,胸和双肩都很宽,据说其宽度足足是恩契埃科的两倍。它双臂很长,可伸到膝盖的下面,前臂却是短得多,双手非常大,拇指要比其他手指大得多……

    它步行时步态缓慢,身体向前移动时,从未像人类那样直立行走,而是向前弯曲,多少向左右转动,或左右摇摆。它的双臂比黑猩猩长,在步行时与其相似,但弯曲程度较小,并像黑猩猩那样把两臂向前伸出,双手放在地面上,于是两手支撑身体,半跳跃半摇摆地向前。据说,在做这个动作时,它不像黑猩猩那样弯曲着手指,用指关节来支撑身体,而是把指头伸直,用手作为支点。当大猩猩采取走路的姿势时,据说它尽量弯着身体,通过双臂向上弯曲,来保持庞大身体的平衡。

    大猩猩过着群居的生活,但是数量并没有黑猩猩那样多。雌性一般要比雄性数量多。我得到的所有情况都一致确认,在一群里面只有一只成年的雄性大猩猩,当雄性幼仔长大时,就会因争夺配偶而引起冲突,结果最强者便把其他雄性杀死或驱逐出去,它就成了这一群大猩猩的头领。

    萨维奇博士否定了关于大猩猩掠夺妇女和击败大象的故事,然后他作了如下的补充:

    它们的住所(假如可以这样叫的话)和黑猩猩的住所相似,仅仅是由几根木棒和带叶的树枝搭成,并由粗的树枝和枝杈支撑着。这些住所并没有什么遮盖,仅在夜间供睡眠用。

    它们是极其凶猛的动物,而且总是具有攻击的习性,从不像黑猩猩那样见人就跑。对于当地居民说来,这是一种恐怖的动物,仅当人们在自我防范时,才会与这种动物遭遇。俘获的极少数大猩猩是被猎象人和当地的商人所杀死的,这是他们在通过森林时突然发现的。

    据说只要雄性大猩猩一发现有人,就会发出一种可怕的呼喊声,在广阔的森林里回响,其声音类似克——阿(Kh-ah)!克——阿!具有拖长而尖厉的声调。它巨大的下颚在每次呼气时张得很开,下唇垂在下巴上,头上的毛嵴和头皮缩牵到额上,显出一副难以形容的凶相。

    图11 大猩猩正在行走

    (依据沃尔夫)

    雌性大猩猩和幼仔在听到第一声呼喊后,便迅速隐藏起来。然后,雄性大猩猩显出非常愤怒的样子扑向敌人,并快速连续地发出可怕的叫声。猎人把枪准备好,等待着大猩猩的接近。假如他没有瞄准好,就会被大猩猩握住枪身,接着它就习惯性地把枪放到自己口里,这时猎人便开枪。如果万一枪哑火,它就用牙齿把枪身(普通旧式步枪的枪身细小)咬碎,猎人就难免很快遭到它的杀害。

    在野生环境中,大猩猩的习性一般和黑猩猩相似,在树上搭建松散的巢,以类似的野果为生,并根据环境情况来迁移自己的栖居地。

    萨维奇博士的观察得到了福特(Ford)先生的证实和补充。福特先生于1852年,向费城科学院投寄了一篇关于大猩猩的饶有兴趣的论文。他对这种最大的类人猿的地理分布做了如下的记述:

    这种动物栖居在横贯几内亚(Guinea)境内的山脉中,地理学家将之称为水晶山(Crystal Mountain),它北起喀麦隆(Cameroon),南至安哥拉(Angola),向内陆延伸约100英里。我对动物分布的北界或南界的情况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它的界线是在加蓬河以北相隔一段距离的地方。从我最近到莫尼河[亦叫丹戈河(Danger)]河源的一次考察中,可以肯定上述事实。这条河从这里经过约60英里便流入海中。我曾听说(我认为是可信的)有很多大猩猩栖住在这条河流的发源地,而且是在更加靠北的山脉中。

    在南方,这一种动物的分布范围可延伸到刚果河流域,正是那些到过加蓬河和刚果河之间滨海地区的本地商人告诉我这一情况的。除此以外,我没有听到有其他方面的报道。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动物仅见于离海岸较远的地方。据确切的报道,在这条河的南面,离海约10英里处就发现过大猩猩,但在其他地方,却从未见到过离海这么近的栖居处,不过这仅仅是最近的情况。据姆庞奎部落中一些老年人告诉我,以前只在这条河的发源处见过大猩猩,但是,现在他们在离河口约半天的路程内,就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从前,它栖住在布希曼人(Bushmen)独居的山岳地区,但是现在它却能大胆地接近姆庞奎人的耕作地。无疑这是在过去多年里,很少见到大猩猩报道的原因。然而现在要得到这一动物情况的机会并不缺乏。百年以来,商人们常在这条河的附近地区来来往往。最近一年来,如将带回到家里的各种标本进行展出的话,我想就连最笨的人,都会对此引起应有的重视。

    福特先生检查的一具大猩猩标本,体重达170磅,这还不包含胸、腹部的内脏,其胸围为4英尺4英寸。虽然作者从未诈称自己曾亲眼目睹大猩猩遭到攻击的情景,但他却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为了和其他的记述作比较,我把他论文中这一部分的全文转录如下:

    虽然大猩猩在接近对手时,做弯腰的姿势,但在攻击时,两足总是站立着。

    它虽然从不埋伏以待,可是当它听到、看到或嗅到有人来时,便马上发出特有叫声,严阵以待,而且总是先声夺人。它所发出的叫声与其说是咆哮,倒不如说更像是号叫。与黑猩猩在发怒时所发出的叫声相似,但却更为响亮。据说这种声音能传得很远。它在准备进行袭击时,先把常与自己相伴的雌性大猩猩和幼仔,领到稍远的地方。它很快以一种脊突直竖并向前突起、鼻孔扩张和下唇下垂的姿态返回;同时,它发出了特有的叫声,似乎企图以此来威胁对手。除非它被瞄准的弹枪击中而丧失战斗力,否则它就会马上反击,用手掌猛击对手;要不然就用双手紧紧抓住对手,使之无法逃脱,并将其击倒在地,然后用它的大牙齿将其撕裂。

    据说它抓住一把小型旧式步枪,马上就用牙齿将枪身咬碎……这一动物的凶猛天性,可以从带到此地的一只大猩猩幼仔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它表现出无法平息的绝望之情。它刚被俘获时,年龄很小,被驯养了四个月,在这期间,用尽各种办法来驯服它,但都无法改变它的凶恶本性。就在它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咬过我。

    福特先生否定了关于造屋和逐象的故事。他说当地受过良好教养的人,从来不相信这些故事,这不过是哄小孩的一种谎言而已。

    我还可以从附在杰弗瑞·圣·希莱尔论文中的M.弗朗凯和高蒂尔·拉布莱(Gautier Laboullay)的书信中,举出有类似意思的其他例证,我曾引用过它们,但在我看来,这些信件的斟酌和挑选还不够严谨。

    如牢记你所知道的有关猩猩和长臂猿的情况,那么,我认为,基于这样的前提,对萨维奇博士和福特先生的描述进行指责是不恰当的。如据我们所知,长臂猿易于采取直立姿势,可是如果和长臂猿相比,大猩猩躯体结构更加适于这种姿势。如果长臂猿的喉囊,极有可能是使其发出响亮声音的一种重要构造的话,以至它的声音在半里格(一英里半)处都能听到,那么具有类似和更加发达的喉囊,并且躯体大小又比长臂猿大四倍的大猩猩,它的声音有可能在两倍距离处的地方,还可以清楚地听到。假如猩猩是用手进行搏斗,而长臂猿和黑猩猩是用牙齿的话,那么大猩猩仅用手或仅用牙齿可能就足够了,或者两者并用。如果证实猩猩有造巢技能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来否定黑猩猩或大猩猩也同样具有造巢的能力。

    所有这些证据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0年到15年的时间。最近有一位旅行者,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对大猩猩的情况,除了重复萨维奇和福特的描述以外,只作了很少的补充。然而,他们的描述却遭到那么多严厉的责难,确是出人意料。如果不计以前所了解的情况,那么M.迪·夏吕(M. Du Chaillu)根据自己的亲自观察,对大猩猩的概况和实质只确认了一件事,即这一巨兽在发动攻击之前,会用双拳猛捶自己的胸膛。我认为以上这一陈述,并非难以置信或者值得大加争辩。

    关于非洲其他类人猿,由于M.迪·夏吕的认识有限,他对于普通黑猩猩的情况完全没有谈及。但是他谈到一个秃头的种或变种,即博佛希埃果(Nschiego mbouve),它能为自己建造窝棚。他还提到另一稀有种类,脸部相对较小,却具有大的颜角,并发出像“枯罗”(Kooloo)那样特别的叫声。

    根据杰出和可信赖的观察家萨维奇博士的记述,猩猩用粗陋的树叶建造窝棚,普通黑猩猩能发出像“呼——呼”的声音。如此看来,对于M.迪·夏吕的记述加以笼统的否定,实在令人不解。

    如果我避免引用M.迪·夏吕的著作,并不是因为我看出他对类人猿的说法本来就不确切,也不是由于我对他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而是在我看来,只要他的叙述依然像现在那样不加解释并且混乱不堪,他的著作就不配作为有关类人猿问题的原始根据。

    也许他的这种说法是真的,但并不是证据。

    从左至右依次为大猩猩、猩猩、长臂猿、黑猩猩的手。

    注 释

    [1]葡萄牙人和当地人称这个非洲王国为刚果(Congo),《刚果王国见闻记》是皮加费塔所著。其内容摘自曾亲历其境的埃杜瓦多·洛佩斯的意大利文笔记的拉丁文译本,译者是莱纽(Reinio),书中生动的插图是西奥多里(The odori)和德·布里兄弟为该书新配的杰作。该书于1598年在法兰克福出版。

    [2]原书中对“猿”一字的用法,极为混乱,它不仅指现今的四种猿类,有时泛指所有猿类,甚至于最低等的灵长类如狐猴等。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译时尽量按内容所指,加以正确理解和改正。————译者注

    [3]“除了他们的腿上没有小腿肚子之外都一样”(1626年版)。而且在边缘标注为:“这些大型猿类称为庞戈(Pongo)。”

    [4]1里格=3英里,下同。————译者注

    [5]据珀切斯记载,内格罗角位于南纬十六度。

    [6]据珀切斯页缘注解,庞戈是一种巨型猿。巴特尔在一次会议中曾告诉过我:“在这些庞戈中,有一个庞戈将一个黑人的小孩掳去后,共同居住了一个月。庞戈并不伤害那些无意袭击它的人,除非他们监视它就会有危险。他还提到庞戈的身高和人相仿,但它们的身围要比人的身体大一倍。我曾见过那位黑人的小孩。巴特尔忘了告诉我另一怪兽该是什么样子。而这些记录在他死后才落入我的手中。要不然,在我经常与他开会见面时,便可以向他询问。也许他所指的另一种怪兽,是他上面提到的能杀人的矮小庞戈(Pigmy Pongo)。”

    [7]1英寻(Fathom)=6英尺————译者注

    [8]博物馆档案,第10卷。

    [9]指现今的印度尼西亚,下同。————译者注

    [10]见图2,原书漏注————译者注

    [11]见图6,即为霍皮乌斯(Hoppius)按照原图所描绘的复制品

    [12]我要感谢在切尔藤汉(Cheltenham)地方工作的赖特博士,由于他的古生物研究工作非常出色,才使我了解到这一有趣的骨骼的情况。据说泰森的孙女和切尔藤汉地方的著名医生阿勒代斯博士(Allardyce)结婚,就将这个矮人骨骼作为陪嫁品带到新郎家。阿勒代斯博士将那件骨骼捐献给切尔藤汉博物馆。而我通过我的朋友赖特博士的帮助,才承蒙博物馆当局允许我借用这一也许是最为著名的陈列品。

    [13]“曼特立儿”似乎具有“类人猿”的含义,在英国古时候曾用“特立儿”(Drill)来表示猿或狒狒。因此,布朗特(Blount)于1668年出版的第五版《难字词典》(一本用于解释现今通用的纯正英语中所有难字的字典),这一字典对于那些要求理解他们阅读的书是有用的。在字典中我查到:“特立儿是一种石工用作在大理石上钻小洞等的工具;他们也把个子长得过大或过高的大猿和狒狒称为“特立儿”。“特立儿”在查尔顿(Charleton)1668年出版的《动物字典》(“Onomasticon Zoicon”)中亦有同义的解释。至于布丰(Buffon)所说的这个字的单一语源,似乎并不确切。

    [14]见图5,原书漏注。————译者注

    [15]此处指林奈。————译者注

    [16]《自然史》增刊,第七卷,(1789)。

    [17]《坎佩尔文集》第一卷,56页。

    [18]Borneo,即现在的加里曼丹,下同。————译者注

    [19]Galen, 130——200年,古罗马的著名医生和解剖学家。————译者注

    [20]Batavia,即现在的雅加达,下同。————译者注

    [21]《巴达维亚学会论文集》第二节,第三版,1826。

    [22]“冯·武尔姆先生和冯·沃尔佐根男爵先生的书信,戈塔,1794”。

    [23]见图7,原书漏注。————译者注

    [24]参阅布卢门巴哈著的《自然历史图解》(Abbildungen Naturhistorichen Gegenstände)第12卷,1810年,和蒂勒修斯的《首次漫游俄罗斯帝国的自然历史成果》,第115页,1813年。

    [25]总而言之,我对是否存在好几种猩猩的问题,并无成见。

    [26]参看汤姆士·萨维奇著的《黑猩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的观察》和M.D.杰弗里斯·怀曼写的“有关类人猿的组织”(《波士顿自然历史》第四卷,1843——1844年);和相同作者们写的“类人猿大猩猩的外部特征、习性和骨学”,杂志同上,第五卷,1847年。

    [27]图8,原文漏注。————译者注

    [28]即现今的泰国。————译者注

    [29]指恒河流域,下同。————译者注

    [30]后来发现我国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也属于长臂猿分布区。————译者注

    [31]指萨洛蒙·米勒。————译者注

    [32]《人类和猴类》,423页。

    [33]其全名为沃特豪斯·霍金斯(Waterhouse Hawkins)。————译者注

    [34]《新南威尔士漫游记》第2卷,第八章,1834年。

    [35]见《波士顿博物学杂志》第1卷,1834年。

    [36]据特明克引用的资料,最大的猩猩直立时的高度为4英尺;但他提到他刚收到一个最近捕获的猩猩的消息,这只猩猩的身高为5英尺3英寸。据施勒格尔和米勒称,他们的一只最大的老年雄猩猩,直立时高为1.25爱尔(el,荷兰度量单位————译者注),从头顶到脚趾末端的高度为1.5爱尔。最大的老年雌猩猩站立时身高为1.09爱尔。在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的一副根据直立姿态而还原的成年猩猩骨架,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为3英尺6~8英寸。汉弗莱(Humphry)博士根据两只猩猩得到的平均身高为3英尺8英寸。华莱士先生根据两只猩猩测得的平均高度也为3英尺8英寸。华莱士先生观察了17只猩猩,其中最大的一只,从脚后跟到头顶高为4英尺2英寸。但斯潘塞·圣·约翰(Spencer St. John)先生在他的《远东林中生活记》一书中,报道了一只猩猩,从头到脚后跟的全高为5英尺2英寸,脸宽15英寸,手腕粗达12英寸。看来圣·约翰先生的数据并不是他亲自测量的。

    [37]参看华莱士在1856年发表于《博物学年鉴》的一篇有关一只小猩猩幼儿的论文。华莱士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用水牛皮做了一只假的母猩猩。但这一欺骗手法挺有效。幼崽的全部经验是当它一旦碰到毛就联想到ru头。它触到水牛皮上的毛后便尽全力在上面找ru头,但终归落空。

    [38]婆罗洲的本地人。————译者注

    [39]詹姆士·布鲁克伯爵在《动物学会会报》(1841)的一文中说:“它们是所有猿猴类中行动最迟缓、活动最少的动物,而且它们的动作是惊人地笨拙和粗鲁。”

    [40]华莱士先生关于猩猩步行方式的论文和这里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

    [41]食指和中指。————译者注

    [42]原文如此。————译者注

    [43]1841年出版的《动物学会会报》中,发表了詹姆士·布鲁克爵士致沃特豪斯先生的一封信。信中说:“从我能观察到的有关猩猩的习性来看,我们能很好地觉察到,它们显得十分迟钝和呆慢,当它们被追赶时,从来也跑不快,因此,在通过一片不很稠密的森林时,我能很容易地追上它们;即使途中遇到某种障碍(如涉水没及颈部),使它们能赶到我们前面一定的距离,可是它们却肯定要站着不动,从而使我能赶上它们。我从未看到猩猩具有丝毫的防御企图。在追踪的过程中,有时树枝因经不起猩猩的重量而被折断,于是我们耳边传来了啪啪的声音,但是它们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把树枝掷过来。但是,如果它们被追得很紧时,那么帕潘[Pappan,猩猩的地方名称————译者注]就会变得更加的凶猛可怕。有一位倒霉的人,他随着一伙人正要活擒一只大猩猩,结果丧失了两个手指,而且脸部也被猩猩严重咬伤,猩猩终于把所有追捕它的人打退,然后逃之夭夭。”

    [44]关于大猩猩或婆罗洲的米埃斯刊于1856年《博物学年鉴》。

    [45]大猩猩的外部特征及其习性.《波士顿博物学杂志》,1847。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