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人生哲学最新章节!

    我在第二章里面,已经说明了中国宇宙论的精义,在第三章里面,则提到了中国人性论的要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如舞台,人生如戏剧”,这不只是门面话而已,《剧场艺术》一书的作者柯瑞格(Gorden Craig)说得好:“剧场,是整个生命之美展现的地方,它不只代表世界的外在美,也蕴含着内在美与生命意义。”(注一)

    宇宙好比一个剧场,美轮美奂,背景华丽。剧场中的色彩配合线条,线条配合剧情,在在都为了加强效果、拓展美感,促使一切栩栩如生,令人顿兴神思,产生种种优雅、庄严或雄奇的情绪。人类好比这剧场里面高贵的演员,人性则好比可歌可泣的剧情,透过诗词一般丰富的感情、散文一般考究的美姿,或歌唱一般丰富的感情,而得以淋漓尽致地表露无遗。换句话说,剧情必须适应舞台,而舞台也必须配合剧情。一出戏剧若要表演精彩,剧情与舞台便必须搭配得当、相互辉映,同样的情形,宇宙与人生也应如此————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否则人类将会与他们的住所扞格不入,倍感疏离。

    关于这一层,我愿再以中国的学说与西方思想对照比较。我认为人和宇宙的关系可以分成下列几种看法:

    (一)从希腊人看,人和宇宙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和谐,譬如在主调和谐中迭合各小和谐,形成“三相迭现”的和谐。

    (二)从近代欧洲人看来,人和宇宙的关系则是二分法所产生的敌对系统,有时是二元对立,有时是多元分立。

    (三)从中国人看来,人与宇宙的关系则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中道。

    上面的讲法可能看似抽象,那就让我们再用具体的比喻。假定有一个圆心系统,其中包括九个同心圆,外面的三个分别代表:(1)神性的超绝领域;(2)特定的星球系统;(3)包括地球在内的星球系统。这三个圆圈合起来的次序就是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注二)。而中间的三个圆圈合起来则代表社会的整体。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所说,这整体又由三个分明的阶层形成,里面的三个小圈则代表人性的三分法“知”“情”“意”,共同在公正的原则下和谐搭配。

    柏拉图对此说得很清楚:“我们教导各城邦要公正,促使城邦的三大阶层都能各尽其责。”“个人亦然,我们可以假定在人类灵魂中也有与城邦相同的三大原理。”(注三)“因为他的心已经安顿在真实的万有上,所以不会轻视地球上的事务,也不会怨天尤人、与人为敌;他的眼睛望着永恒不变的理型界,在那上面他既不会看到彼此斫丧,也不会看到相互残害,而是所有事体都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根据理性而井然有序地运转;所以他也奋然效法,正己尽性,据此以肯定他自己。”“哲学家驰神入幻,怡然与太虚次序相合,所以自己也能秩然有序,浃化神性。”(注四)

    所以,希腊人视宇宙为含三为一的和谐,天包其外,人居环中,国家、社会则连系其间,形成“一体三相”的和谐。也就是说,宇宙里面有三个圆圈,分别代表社会三阶层,再里面还有三个圆圈,代表人性三要素。如此宇宙包括社会,社会又笼罩个人,大圈套中圈,中圈套小圈,相互连环,恰像一曲优美的音乐旋律。三相贞夫一体,这就是部分与全体互相配合的和谐。在这种情形之下,诸位可以看出,用这三层连环套来图解希腊的宇宙论可说相当贴切。

    但对近代欧洲人来说,自然与人性之间却永远有一条鸿沟。在他们的思想习惯中,看不到宇宙和人生还能彼此融通的道理,在科学与哲学中更是如此。我在第一章中已经充分地指出了这点,唯一的例外倒是有些诗人因为天才式的灵机,才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合一:

    我恳切地确认,

    在伟大的自然力量中————

    不论它有生命或无生命,

    是部分或全体,

    都能与我血脉相连,一体互通。(注五)

    然而,即使是诗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也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发现。柯勒律治(Coleridge)在一七九七年写给塞沃尔(Thelwall)的信中便曾说道:“宇宙的本身,只是一些小事物的累积……但我心中的感觉,却认为宇宙是伟大的,仿佛是浑然一体、不能分割的。”雪莱虽然说过:“道德的伟大之处在爱,在奉献忘我,在浃化至美,但这种至美只存在于冥思、懿行或高洁的人格,并不属于我们自己所本有。”但即使是这一点客观倾向,也在《失利安和马达洛》(Julian and Maddalo)一诗中荡然无存了:

    除了在我们的心灵中,哪里还能找到真理、纯爱与至美呢?

    所以我曾指出,“对立感”乃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特性,影响所及,促使他们的生命虽然充满起伏之趣,但更充满紧张与苦恼(注六)。本文并不打算在此深入讨论,然而我们却可以拿孩童的跷跷板比喻这种对立感,虽然跷跷板中间的厚板在维持平衡,但孩童的乐趣却在使它不平衡。当孩子们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跷跷板的两头便会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起落不已。固然,在这种对立状态也可以感受到某种一体性,正如下面这首歌所唱的————

    看那自然界大化流行,无穷无尽,

    促使万物阴阳对称,

    再看那生命之流,

    最小的单位,也成对偶性。(注七)

    只不过,在上述跷跷板的游戏中,这种对偶之爱又能持续多久?它可以永久保持对立而不相互冲突吗?当一对孩童玩腻跷跷板后,任何一位都有可能不耐烦而去,那时将会如何?随便哪一端都会突然上冲或下跌,可想而知,那时留下来的将是哭闹、争吵,甚至打架。

    我们不妨再举个例子。当人们围桌聊天时,若是知己谈心,自会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但若走入乒乓球的比赛场,就会觉得气氛完全不同了。一旦开球之后,两个朋友或两个选手登时展开拉锯战,此时他们不再是朋友,而成了“敌人”,互相攻击。双方都是剑拔弩张、钩心斗角,为了求胜而要打败对方。这时,不只比赛的双方是“死敌”,要拼个你死我活,即使参加的啦啦队,也都是壁垒分明、抗争不休。

    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向具这种“二分法”的本能,所有事物都一分为二,彼此敌对。所以,整全的人格被划出“身”“心”之分,便很难再贯通,像近代知识论的理论即然。另外,完整的国家也被分化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仿佛两者永远在对立与互斗,试看西方近代史即知。全体宇宙又被割裂成表象与实体、现象与本体,或者自然与超自然,不论名目如何,都是先一分为二,然后便很难再和谐沟通。这种思想,一旦执而不化,便会使西方人与自然格格不入。

    然而,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人与宇宙的观念,却是充满圆融、和谐的。人的小我生命一旦融入宇宙的大我生命,两者同情交感一体俱化,便浑然同体、浩然同流,绝无敌对与矛盾,这种广大的同情很难言传。所以,我愿以一首情词来作比喻,这首情词是元代才女管仲姬送给她丈夫名画家赵孟頫的: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试看上面所说的情侣,是何等浓情蜜意、如漆似胶!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人和宇宙的关系,也正是如此浓郁亲密、毫无隔阂。诸位在中国哲学几乎处处可看到这种想法。为了证明这点,我下面愿先引述一些原典作为例证,然后再阐述其中的通性: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注八)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注九)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注十)

    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注十一)

    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注十二)

    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注十三)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注十四)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注十五)

    天大、地大、人亦大。(注十六)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注十七)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知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注十八)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注十九)

    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及上类。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注二十)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注二一)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者也。(注二二)

    中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故曰大本;和者,化育之所以形也,故曰达道,此天命之全也,人之所受,盖亦莫非此理之全。……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注二三)

    人盖未始离乎天,而天亦未始离乎人也。(注二四)

    人本与天地一般大,只为人自小了,若能自处以天地之心为心,便是与天地同体。(注二五)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注二六)

    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则人之性亦即天地之性。(注二七)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注二八)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注二九)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注三十)

    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注三一)

    “尔只在感应之几上看……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心……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注三二)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注三三)

    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注三四)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序,礼至着也;条理之截然,义至着也,以是见天地之常。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故曰继之者善也。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明乎天地之顺者可与语道;察乎天地之常者可与语善;通乎天地之德者可与语。”“天地之德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已矣!人之心其亦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已矣!”(注三五)

    上面引述了许多的原典,足以证明在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了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这个和谐关系正是传统中所说的“天人合一”。若进一步分析,则又可看到不少类型。在张采田先生的《史微·内篇》中,他曾指出中国思想的发展,在汉代是个很大的分水岭:在那以前是纯正、伟大的哲学思想,对“人”的看法并没有妄自菲薄,人与天地一般大、没有自小;但从汉代以降,异论杂陈,樊然殽乱,哲学慧命不复纯正、清澈,才开始有阳儒阴杂的思想贬抑人性。这些史实对我们讨论的主题很有意义。

    一般而言,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天人和谐的关系可分成六类,其中一半属于早期儒、道、墨三家伟大的系统,另一半则是汉代以后所次第完成,仍以儒家为主,而涵摄其他各种和而不同的思想。

    前者与后者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其和谐关系都建筑在天人合德、生生不息之上,这个天人合德的关系可称为“参赞化育”之道。简单地说,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道之生命力翕含辟弘,妙契宇宙创进的历程,所以两者足以合德并进、圆融无间。为求简明,我将以一系列的图例来说明这些关系。

    图示一

    (一)原始儒家:人类参赞化育,浃化宇宙生命,共同创进不已。

    图示二

    上图代表广大和谐的宇宙,人(M)不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是创造中心,以宇宙之心为其心,作为创造的原动力,然后沿着CM线,向前创进不已。上面的半圆代表“天”的领域,由天之道挟其无穷生意以贯注万物,一切物质与精神乃能在此生机弥漫之中浩然同流。上面小圆的中心H,代表无穷的原动力,沿CH线表现其原始的生命冲动,也就是万物资始的“大生之德”,然后沿着HE线渐次贯注地面,使之渐渍感应,继承不绝。而地面在不断承受天的创造力量后,在E————地球————所代表的孕育力量,一方面沿EH来绵延持养原始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沿CE表现其化育万物的“广生之德”。如此合天地生生之大德,遂成宇宙,盎然充满生机。而HE与EH中间所包容之处,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