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人生哲学最新章节!

类度类,……以道观尽。”(《荀子·非相》篇)从自我生命的体验,转而同情于他人的生命,和顺于人人的生命,旁通于物物的生命,浃化于大道的生意,见到无一物、无一人的生命及其善性,不与我的生命及其善性合体同流,这便是恕的功夫。《易》之无妄,《中庸》之至诚,《大学》之藏心以恕,正心以诚,无所不用其极,也是透澈发挥忠恕一贯之道。

    体忠恕以直透生命之原,合外内以存养生命之本,善由是生,仁由此成。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最胜义,我们体会到此种胜义,又怎能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知性知天,存心养性,成己成物,轰轰烈烈,完成至善的道德品格,以参于天地,赞其化育?

    从此可知,大宇宙少不得我一人,我一人不生,便是宇宙有缺点,便是生命不周遍,也便是客观的道德、价值止而不流,或流而不畅。我一人更少不了大宇宙,大宇宙不立,便是自我无基础,便是生命真茫然,也便是人人的心性善念,虚妄假立,游离无据。陆九渊说得好:“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中国先哲的道德价值,纯是建立于无一事而非生,无一物而非仁的学说上。

    儒家之道德精义约如上述。现在请推论道家的学说。司马谈论道家之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后人不解其意,遂谓道之体真个是虚寂冥无,道之用真个是因任自然,于是把道家的哲学讲成颓废的思想,真是大不幸。

    实则老子本人,参透道体,认为是生生之原,周行宇宙,溥博和同,虚而不竭,动而愈出,无一物失道之本体,无一处缺道之妙用。这个大道真正是普遍流衍的生命,深微奥妙,创造不息。

    老子最怕人类锢蔽自私,见小失大,不能法天之无不覆帱,法地之无不运载,法道之无不生成,故教人去私以息争,退身以存公,所以他反复阐明,“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一则曰:“自见者不明。”二则曰:“自是者不彰。”三则曰:“自伐者无功。”四则曰:“自矜者不长。”

    这正和孔子绝四之旨,若合符节。不自见是毋意,不自是是毋必,不自伐是毋固,不自矜是毋我。四者全免,乃能行忠恕而不违道,合外内不悖德,所以他又说:“同于道者道亦同之,同于德者德亦同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洞见生天生地,衣养万物之大道,乃能成其为大人。这正是孔子所谓“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存其大者为大人”之意。儒家主张人与天一贯,人与己一贯,己与物一贯,必做到民胞物与之功夫,才认识生命,才贯通道德,才力行仁义。

    老子和庄子见得大道所涵养的生命是大方无隅,大公无私,相待而有,一往平等。故执道之大象,守道之大中,以齐物论之是非,居善地,如水之澄明,心善渊,如水之湛深,与善仁,如水之不竭。故常善体道,使道不失道,常善守德,使德不失德,常善救人,使人无弃人,常善救物,使物无弃物。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明乎此而犹谓道家真要弃绝仁义,其谁能信?

    从这种精神里面流露出来的道德,其一贯的标准,就是我在前面所谓慈惠。所以,老子认慈为三宝中之大宝。什么叫作“慈惠”?《说文解字》:慈、爱也。《尔雅·释诂》:惠、爱也。《说文解字》:惠、仁也。《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广雅·释诂》:惠爱恕利。人、仁也。《庄子·天地》篇云:“爱人利物之谓仁。”慈惠与忠恕是同样的精神,其要点就是以仁心度物,以慈惠爱人,所以老子尝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有这种慈惠的精神,才能见道无执,善贷且成。天地有生物之心,我能忖度之,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我亦能忖度之,老子以道观尽,故能“贵以(章太炎云:以、用也)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贵用身为天下,爱用身为天下。

    老子因为有这种伟大的慈惠心,所以他谈到修身、修家、修邦、修天下,处处以身观身如其身,以家观家如其家,以乡观乡如其乡,以邦观邦如其邦,以天下观天下如人人之天下。这样说来,老子据慈惠以言仁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说到此处,我们马上连类及于墨子。墨子发明兼爱之旨以言仁义,其能洞见一贯的道德标准,也与儒道两家相同。关于此层,他自己说得非常具体而透彻。《墨子·法仪》篇曰:“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试问这里所谓法仪,与孔子“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大德,和老子大道泛生,天地长生,以及圣人尊道法天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之玄德,更有什么差别?墨子之体天志,儒家之参天地,道家之法天道,正是如出一辙。所不同者,名而已矣。

    墨子思想循名责实,说得比儒道两家更是活灵活现:“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此言天志在爱利之博施普及,而人德亦以兼爱利为极致。

    《墨子·尚贤中》篇说得好:“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这不是与《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之说若合符节吗?“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又尚同一义于天,岂不是老子抱一以为式之说吗?是知墨子之尚同一义,与老子之抱一为式,得一致一,孔子之动必贞夫一,真可谓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了。

    抑孔、老、墨三宗宗旨之齐同,更有进于此者。孔子贯忠恕之道,行忠恕之德,故消极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地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子思在《中庸》里更申之以尽己、尽人、尽物之性。《大学》为孔门之遗书,再阐之以絜矩之道,以藏恕喻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孟子更进一步,从而发挥之,主张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他所谓尽心,盖求以一心而同万善。这正是贯忠恕至道,贯到穷根澈底处。行仁亲美德,行到纤微无憾处。

    墨子主兼爱,也是从正反两面说得无微不至。“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墨子于人类不兼爱、不交利之弊,深恶痛疾,以为这是不仁不义者之穷凶极恶,故主张“仁者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使人个个“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为人之国若为其国”“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也”“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为万民之身若为吾身”。

    准此以谈,墨子之爱利正是老子之慈惠,亦即是孔子之忠恕。兼相爱,交相利正是贵用身为天下、爱用身为天下,只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观到内思毕心,中能应外,知中知外,尊道贵德,才能兼相爱交相利以行仁义之实。忠恕贯道,慈惠体德,与夫兼爱以为仁,交利以正义,正像佛典所谓“一月三舟”,一月在天,三舟在水,何尝真有差别呢?

    孟子之辟墨,墨子之非儒,以及宋儒之诎老、墨,皆于中国民族一贯的道德标准未全领悟。所以,我在这个演讲里面,毫不惮烦,反复详明,以求袪除诸位青年的疑惑,借以领略中国道德之完美。至于各个特殊道德名目,如仁义礼智忠信诚敬等之分析,前人都有专书讨论,恕我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提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