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新原道最新章节!

这三点批评不是说,你们讲仁义是错底,你们不应该讲仁义,或你们讲底不是仁义。墨家对于儒家讲仁义,在原则上是赞同底。本来儒家讲仁义,墨家亦讲仁义。墨家所谓“兼相爱”,就是行仁的方法,亦可以说,就是仁的内容。墨家所谓“交相利”,就是行仁义的方法,亦可以说就是义的内容。

    儒家虽亦说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但对于墨家主张兼爱,却有直接底批评。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孟子对于墨家底此等批评,大概是就墨家所主张的“爱无差等”说。《墨子·耕柱篇》云:“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我爱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吾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巫马子是一个儒者。他说他不能兼爱,因为他不能“爱无差等”。可见爱无差等,是墨家兼爱的要点。孟子引墨者夷之亦说:墨者,“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上》)。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这便是儒墨之间底一大不同点。

    巫马子说:他爱他自己,比爱他的父母更甚。这一点大概是墨家的纪述,过甚其词。因为这与儒家所注重底孝道是不合底。除此一点外,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人的爱本来就是有差等底。孟子问夷之,说:“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人亲他的兄的儿子,自然比亲他的邻人的小孩为甚。人本来爱他自己的父母,胜于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于爱别人的子女。照儒家的说法,这是无须改正底。人所须注意底只是: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你应该念及,别人亦爱其父母。你爱你的子女的时候,你应该念及,别人亦爱其子女。如此念时,你应该设法使别人亦能爱其父母,别人亦能爱其子女。你至少不应该妨碍别人爱其父母,别人爱其子女。这就是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推其所为”。孟子说:“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滕文公上》)从“老吾老”推其所为,以及人之老;从“幼吾幼”推其所为,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从一本推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是行仁的方法。充分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行仁也不是矫揉造作。因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行忠恕之道、行仁,就是此心的充分底扩充。儒家亦主张“兼相爱”,不过以为爱应有差等。

    “爱有差等”并不是不爱别人,不过是更爱其亲。孔子说:仁是“爱人”。这是墨家所赞成底。但仁者更爱其亲,这是墨家所不赞成底。墨家的爱无差等的办法,是爱别人等于爱其亲,或爱其亲等于爱别人。这种办法,可以是将爱别人底爱加多,也可是将其爱其亲底爱减少。无论如何,一个人爱别人与爱其亲中间底差别,是没有了。如此,则不足以见其亲之为其亲。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也就是孟子所谓“二本”。严格地说,爱无差等,是爱每一个人均相同。如此,则每一个人是一本。朱子说:“爱无差等,何止二本?盖千万本也。”(《孟子纂疏》引)

    墨子可以说:我们虽主张“爱无差等”,但亦主张“施由亲始”。儒家可以问:为什么施由亲始?如果因为在原则上,你本来应该先爱你的亲,这就是你视你的亲,重于别人,这就不是爱无差等了。如果因为在事实上,你的亲在你附近,所以你应该先爱他,这个应该就是有条件底了。假如你的亲不在你的附近,你就可以不必“施由亲始”。如此说,则“施由亲始”救不了“爱无差等”的毛病。

    墨家讲兼爱与儒家讲仁,有如此底不同。这是孟子所已指出,并且是前人所常讲底。此外尚有一点更重要底不同,虽孟子亦未指出,前人亦未讲到。我们于下文论之。

    仁是“爱人”,这是孔子说底,也是墨家所赞成底。但是如果我们问:仁者为什么爱人?对于这个问题,儒墨的答案就有不同。儒家的答案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将仁之端“扩而充之”,即是仁人。仁人本其恻隐之心,不忍见一人不得其所,所以他爱人利人。

    墨家的答案是:兼爱之道,“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他们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则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非人者必有以易之”,“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墨子·兼爱下》)。这就是墨子教人兼爱的理论底根据。他的理论,是功利主义底。功利主义,正是儒家所反对底。

    墨家所有底主张的理论底根据,都是功利主义底。例如墨家主张薄葬短丧,其理论底根据是:“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已成者,挟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创而求其寿也。”(《墨子·节葬下》)儒家主张厚葬的理论底根据,与此完全不是一类底。孟子告诉墨者夷之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上》)厚葬只是求人心之所安,犹如久丧是求人心之所安。(《论语·阳货》孔子告宰我说)并不是考虑计算如是有利,所以才厚葬久丧。

    墨家论国家社会之起源,亦是用功利主义底说法,他们说:“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相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国家社会的起源如此,所以其存在的根据,亦是因为有之则有利,无之则有害。这种说法,是功利主义底。

    儒家的说法又不同。孟子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尧)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有人伦是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国家社会,起于人之有人伦,因为不如是则近于禽兽。

    或可问:墨家所以主张兼爱,是因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公利。上文第一章说:儒家以为公利为义的内容。如此,则墨家教人兼爱,亦正是教人行义。此与儒家又有何别?

    这一问是很好底。不过对于以上所说儒墨的答案,我们还可以追问一句。再一追问,即可以看出儒墨的不同。

    儒家说:“仁者爱人。”因为他有不忍人之心,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所以爱人。我们再追问一句:一个人为什么应该扩充其不忍人之心?儒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不忍人之心,是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孟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既是人,就应该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扩充他的不忍人之心,就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是因为如此,他个人可以得什么利益。

    墨家说:人应该兼爱,因为,兼爱“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一句,人为什么应该求“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的答案是:因为求“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求一个人的自己的利益的最好底方法。墨家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不但此也,照墨家的说法,行兼爱底人,上帝赏他、鬼神赏他、国家赏他,他可以得到许多赏。不兼爱底人,上帝罚他、鬼神罚他、国家罚他,他要受许多罚。所以就一个人自己的利益说,行兼爱则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兼爱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照儒家所谓义利之辨,一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兼爱,其行为虽是爱人,但严格地说,他仍是为利,不是行义。人应该行兼爱,因为行兼爱于他自己有利,如此说,则此应该即是有条件底,行兼爱也就是有所为而为了。儒墨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此。《孟子》书中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如何?’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告子下》)孟子对于墨子,亦可以如此说。

    照我们于《新原人》中所说底标准说,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兼爱底人,其行为是合乎道德底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他的行为虽合乎道德,但他的境界是功利境界。

    我们可以说,墨家只讲到功利境界。照“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墨家的学说,不合乎“高明”的标准。

    这并不是说,墨子本人或墨家中有些人的境界,都只是功利境界。就墨子本人说,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的境界,至少是道德境界。但听他的话,为求得自己的利益而行兼爱底人,其境界是功利境界。墨子的学说亦只讲到功利境界。

    这也并不是说,人应该不兼爱。如墨家所说底兼爱,尚且不可,何况不兼爱!这正如道家批评儒家,要绝仁弃义。他们并不是教人不仁不义,他们是说:如儒家所说底仁义尚且不可,何况不仁不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