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医入门最新章节!

,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

    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

    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症,不满不胀的为虚症;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溏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黏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小便

    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频数不禁为虚症;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症;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凡泄泻病人小便必少,小便渐长则泄泻将愈。

    7﹒饮食

    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食易饥为胃强,食入难消为脾弱;饮食喜冷为胃热,喜温为胃寒;食入即吐为热症,朝食暮吐为寒症。小儿恣食,腹痛,形瘦,多为虫积;孕妇见食恶心,为恶阻,此乃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有火,口甘为脾有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泛,口淡多清水为胃寒。

    8﹒胸

    胸膈满闷多为气滞;懊 嘈杂多为热郁;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为胸痹症。询问胸部症状必须联系脘腹两胁,如脘痛属胃,得食胀痛为实,食后痛缓为虚。腹痛属肠,痛而拒按为实,痛时喜按属虚。胁痛属肝,暴痛在气,久痛入络。

    9﹒耳聋

    暴聋多实,为肝胆之火上逆;久聋属虚,为肝肾阴分内亏。耳聋初起往往先有耳鸣,如潮声风声的为风热;如蝉声联唱的为阴虚;也有流脓作胀,似鸣似聋的为肝经湿热。

    10﹒口渴

    口干能饮为真渴,胃中有火;不能饮,饮亦不多,为假渴,胃中有湿。渴喜凉饮者为胃热,反喜热饮者为内寒。

    在问诊中,睡眠好坏,也应注意。如失眠多为虚弱症;眠短易醒为神不安;睡中多梦为相火旺;梦中惊呼为胆气虚;胸膈气闷,寐不得安为湿痰内阻。

    此外,记忆力是否衰退、性欲是否正常、有无遗精等,只要与病症有牵涉,都应问及,不厌求详。

    对于女病人,在问诊时,当问其月经调与不调,如经期超前,色鲜红者多属热;经期落后,色瘀紫者多属寒;经行量少色淡者多属虚;经前腹痛,涩少挟瘀者多属气滞。倘经行感冒发热,或发热中经水来潮,神识不清,为热入血室。在一般情况下月经停止,已婚者须考虑是否受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这是因为一般不能直接听到病孩主诉的缘故。但也不能放松问诊,必须详询病孩的家长。除了询问发病时间、病情经过等外,对于曾否种过牛痘、患过麻疹,也应注意。

    四、切 诊

    切诊以按脉为主,并包括其他触诊在内。

    1﹒切脉

    切脉采取两手寸口即掌后桡骨动脉的部位,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按、重按、或单按、总按,以寻求脉象。每手分三部,以掌后高骨作标志,定名为“关”,关之前名“寸”,关之后名“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称为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这六部分都是候测内脏之气的。左寸候心和心包络,左关候肝和胆,左尺候肾和膀胱、小肠;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和胃,右尺候肾和命门、大肠。

    一般的说,脉象分二十八种,它的名称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这些脉象,大多是相对的,如以浮和沉分表里,迟和数分寒热,涩和滑分虚实,其它均从这六脉化出。例如:浮而极有力,如按鼓皮为革;浮而极无力,如绵在水为濡。沉而按之着骨始得为伏;沉而坚实为牢;沉而无力,细按乃得为弱。浮中沉均有力,应指愊愊然为实;浮中沉均无力,应指豁豁然为虚;浮取大、按之中空,如慈葱为芤。迟而细短,往来涩滞为涩;一息四至,往来和匀为缓;缓而时止为结;数而在关、无头无尾为动;数而时一止为促;每一息七至八至为疾;迟数不定、止有常数为代;至数不齐、按之浮乱为散。滑而如按琴弦为弦;来往有力如转索为紧;不小不大,如循长竿为长;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为洪;涩而极细软、按之欲绝为微;如微而细为细;如豆形应指即回为短。因此,浮沉、迟数、涩滑是二十八脉的纲领,学习切脉应当先从这六个纲领入手,比较容易体会和理解。兹列表如下:

    二十八脉极少单独出现,常见的兼脉有如下几种: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大。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迟缓、迟涩。滑数、弦数、洪数、细数。濡数、濡细、濡滑、濡涩、濡缓。虚细、虚数、虚弦。微细、微弱。弦紧、弦细。细紧、细迟。以及三种脉同时出现的如浮紧数、浮滑数、沉细而微,等等。

    根据脉象来诊断病症,主要如下:

    浮脉主表症,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主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主寒症,有力为积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滑脉主痰症、热症。

    涩脉主血少、血寒。

    虚脉主虚症、伤暑。

    实脉主实症、火邪。

    短脉主元气虚少。

    洪脉主热症、阳盛阴衰。

    微脉主亡阳、气血两虚。

    紧脉主寒症、痛症。

    缓脉主无病、湿气。

    芤脉主大失血。

    弦脉主肝气、痰饮。

    革脉主表寒、中虚。

    牢脉主坚积。

    濡脉主阳虚、湿病。

    弱脉主阴虚。

    细脉主血少、气衰。

    散脉主肾气衰败。

    伏脉主病邪深伏。

    动脉主惊症、痛症。

    促脉生火亢。

    结脉主寒积。

    代脉主脏气衰败。

    疾脉主阳邪亢盛、真阴欲竭。

    诸脉各有形象,各有主症,因多错综出现,必须进一步探求,才能应用于临症。如:浮紧为伤寒,浮缓为中风,浮虚为伤暑,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沉细为虚寒,沉数为内热,沉紧为冷痛,沉弦为伏饮,沉迟为痼冷。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少,迟缓为寒湿。滑数为实热,弦滑为肝火,细滑为阴虚内热,浮滑为风痰,沉滑为宿食,滑大为胃热。细缓为湿痹,缓弱为气虚。这都是显示邪正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发病的部位,故必须与症候密切结合,观察其是否脉症符合为要。

    辨别二十八脉不是简单的事,必须通过临症慢慢体会。兹录前人二十八脉总括以便记诵:“浮行皮肤,沉行肉骨。浮沉既谙,迟数当觉,三至为迟,六至为数。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迟数既明,部位须识,濡浮无力,弱沉无力(即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沉极为牢,浮极为革,三部皆小,微脉可考,三部皆大,散脉可会,其名曰伏,不见于浮,惟中无力,其名曰芤。部位既明,至数宜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数止曰促,缓止曰结。至数既识,形状当别,紧粗而弹,弦细而直,长则迢迢,短则缩缩,谓之洪者,来盛去衰,谓之动者,动摇不移,谓之滑者,流利往来,谓之涩者,进退艰哉,谓之细者,状如丝然,谓之代者,如数止焉,代非细类,至数无时,大附于洪,小与细同。

    二十八脉之外,尚有七怪脉:一曰雀啄,连连凑指,顿有顿无,如雀啄食之状;二曰屋漏,如残溜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三曰弹石,来坚而促,来迟去速,如指弹石;四曰解索,脉来动数,随即散乱无序;五曰鱼翔,脉来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六曰虾游,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复来;七曰釜沸,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这些脉象均为心脏极度衰竭,表示生机已绝,多属死候,在《内经》称做“真脏脉”,言其毫无冲和之象,表示胃气已绝。

    2﹒触诊

    一般是触按胸腹和手足,如心下满症,按之坚实疼痛的为结胸,按之濡软不痛的为痞气。又如腹满拒按,按之作痛的为实为热;喜按,按之不痛的为虚为寒;腹胀叩之如鼓者为气胀,皮肤薄,按之如糟囊者为水胀。

    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阴虚;手足温者病轻,手足冷者病重;足肿按之 然不起者为水;趺阳脉按之微细者为后天生气衰弱。

    切脉之道,比较精微,非深入体会,不易辨别。开始临症切脉,有两点应当注意。首先,心神安定,切忌浮躁,先举、后按、再寻,举是轻手取脉,按是重手取脉,决定其浮沉,然后不轻不重寻求其形象。其次,从症候来结合脉象,是否相符,比如阳症应见阳脉,阴症应见阴脉,是为脉症符合;如果外感症而脉见细弱,或虚弱症而脉见滑大,脉症不符,预后一般不良,临症时切宜注意。

    四诊必须联系,四诊与症候也须密切结合,前人有舍脉从症,也有舍症从脉,作为治疗的紧急措施。实际上这种措施,是根据四诊的结果,通盘考虑后所作出的决定。四诊中又以切脉和望舌最重要,如欲进一步学习,一般可阅《四诊抉微》、《濒湖脉诀》和《伤寒舌鉴》诸书。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