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呻吟语译注最新章节!

此,即使没有奖赏也会努力做事,不用激励就会奋发向前。一句话就能使民众拼死效力为他拼命,这是真诚待人的结果。

    32.人君者,天下之所依以忻戚者也。一念怠荒,则四海必有废弛之事;一念纵逸,则四海必有不得其所之民。故常一日之间,几运心思于四海,而天下海有君门万里之叹。苟不察群情之向背,而惟己欲之是恣。呜呼!可惧也。

    【译文】君主,百姓所依托指望的人。一个念头懈怠玩忽了,天下就有荒废松弛的事;一个念头放纵安逸了,天下就有了无家可归的人。因此,在一天之内,多次为天下操心,而天下的人仍有离君主很远的感叹。如果还不去了解民情的向背,而只是放纵自己的私欲,唉!太可怕了。

    33.圣人联天下为一身,运天下于一心。今夫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吾身也,痛痒之微,无有不觉、无有不顾。四海之痛痒,岂帝王所可忽哉?夫一指之疔如粟,可以致人之死命。国之存亡不在耳目闻见时,闻见时则无及矣。此以利害言之耳。一身麻木若不是我,非身也。人君者,天下之人君;天下者,人君之天下。而血气不相通,心知不相及,岂天立君之意耶?

    【译文】圣人把天下与自己连为一体,一心关心天下的事情。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是自己身体上的一部分,一丁点痛痒,不会没有感觉,不会不管。天下的痛痒,难道帝王就可以忽视了吗?一个指头上长了一粒粟米大的疮,就可以要人的命。一个国家的存亡不表现在能听见看见的事情上,等到听见看见时就晚了。这是从利害方面来说的。一个人身体麻木了,好像不是自己的身体了。君主,是天下人的君主;天下,是君主的天下。如果两者血脉不相通,心智不相连,这难道符合上天确立君主的本意吗?

    34.用威行法,宜有三豫,一曰上下情通,二曰惠爱素孚,三曰公道难容。如此,则虽死而人无怨矣。

    【译文】用威势来推行法令,应该预先做好三种准备:一是上下感情相通,二是在平时恩惠仁爱,三是不容忍不公道的事情发生。做到这样,即便是死也没有怨恨了。

    35.第一要爱百姓。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父母相称谓。试看父母之于赤子是甚情怀,便知长民底道理。就是愚顽梗化之人,也须耐心渐渐驯服。王者必世而后仁。揣我自己德教有俄顷过化手段否?奈何以积习惯恶之人,而遽使之帖然我顺,一教不从,而遽赫然武怒耶?此居官第一戒也。有一种不可驯化之民,有一种不教而杀之罪。此特万分一耳。不可以立治体。

    【译文】为官之道,第一是要爱护百姓。朝廷把民众付托给你,而民众把你称做父母,试看父母对待子女是用什么样的情感,就明白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即便是愚钝顽固不化的人,也必须要有耐心,要渐渐地使他驯服。实行王道的君主至少也得30年才能使仁政大行于天下。考虑自己的德政教化是否有顷刻之间改正错误?怎么能使作恶成性的人马上就顺服于我呢,一次的教育不顺从就勃然大怒呢?这是做官的人首先要警戒的事。有一种不可训导教化的人,有一种不必教育就可杀头的罪行。但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不能以此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36.治道尚阳,兵道尚阴;治道尚方,兵道尚圆。是惟无言,言必行;是惟无行,行必竟。易简明达者,治之用也。有言之不必行者,有言之即行者,有行之后言者,有行之竟不言者,有行之非其所言者,融通变化,信我疑彼者,兵之用也。二者杂施,鲜不败矣。

    【译文】治国之道崇尚阳,用兵之道崇尚阴;治国之道崇尚方正,用兵之道崇尚圆融。要么就不说话,说了就要实行;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就要坚持到底。容易、简单、明白、畅达,是治国有用的方法。有说了不必做的,有说了马上做的,有先做后说的,有做了不说的,有做的和说的不一样的,法融会贯通,灵活变化,让我方的将士相信,而让敌人产生怀疑,这是用兵的方法。把治国和用兵的方法混合起来使用,很少有不失败的。

    37.任人不任法,此惟尧、舜在上,五臣在下可矣。非是而任人,未有不乱者。二帝三王非不知通变宜民、达权宜事之为善也。以为吾常御天下,则吾身即法也,何以法为?惟夫后世庸君具臣之不能兴道致治,暴君邪臣之敢于恣恶肆奸也。故大纲细目备载具陈,以防检之,以诏示之。固知夫今日之画一,必有不便于后世之推行也,以为圣子神孙自能师其意。而善用于不穷,且尤足以济吾法之所未及。庸君具臣相与守之而不敢变,亦不失为半得。暴君邪臣即欲变乱,而弁髦之犹必有所顾忌。而法家拂士亦得执祖宗之成宪,以匡正其恶,而不苟从。暴君邪臣亦畏其义正事核也。而不敢遽肆,则法之不可废也,明矣。

    【译文】使用人治而不使用法治,这只有尧、舜二帝在位,大禹、后稷、契、皋陶、伯益这五位贤臣在下辅佐才可以。如果不是使用人治,就没有不出乱子的。尧、舜二帝和夏禹、商汤、周文王这三王并非不知道通达权变对民众和治事都有好处,只是认为自己经常治理天下,自己就是法律,还制定法律干什么呢?但又怕后世的庸君和不称职的大臣不能治理好国家,暴君邪臣任意妄为,所以将法律的条目内容详细地记载了下来,以防备和检查这样的君臣,来公布世人。二帝和三王知道今天统一的法律,必定有不便于后世推行的地方,认为后世圣子贤孙一定能效法他们的本意而妥善地加以运用,并且补足原来法律没有涉及到的方面。那些庸君和不称职的臣子也能遵守而不敢改变,也算是达到了一半的目的。暴君邪臣即便想要篡改或废弃这些法律,必定还要有所顾忌。那些执法的人,也可以拿着祖宗制定的成法,来纠正恶行,不必苟且顺从。暴君邪臣也畏惧他们所说的正义,不敢任意妄为。法律不可废弛是很明显的。

    38.居上之患,莫大于赏无功,赦有罪;尤莫大于有功不赏,而罚及无罪。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任是非,不任毁誉。所以平天下之情,而防其变也。此有国家者之大戒也。

    【译文】君主的祸患,没有比奖赏没有功劳的人,赦免有罪过的人更大的了;没有比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而无罪的人却受到了惩罚更大的罪过了。所以,君王只论功劳罪过,不论个人的喜怒行事;只看是非,不看人们的诲谤或赞誉。这是为了安抚天下人的心,防止他们生变。这是治理国家的人要引以为戒的。

    39.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婴儿之于慈母,无小弗达。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间隙,无微不入。如此而天下乱亡者,未之有也。故壅蔽之奸,为亡国罪首。

    【译文】民情能够传到君主那里,就好像婴儿和慈母之间一样,没有一件小事不被注意的。君主把恩德施于百姓,就像流水进入缝隙一样,无孔不入。做到这种程度,天下还混乱或灭亡的听说过,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说,那些堵塞上下之间的德政言路的奸臣,是使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40.不齐,天之道也,数之自然也。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而世之任情厌事者,乃欲一切齐之,是益以甚其不齐者也。夫不齐其不齐,则简而易治;齐其不齐,则乱而多端。

    【译文】不整齐划一,是天的运行法则,是自然的变数。所以,万物在不齐中生长,而在整齐中灭亡。而世上任意妄为的人却想把一切都整齐划一,反而使得一切更加不齐了。以不同的方法对治不同的事物,就简单且容易治理;以统一的方法对治不齐的事物,就容易混乱多事。

    41.宇宙有三纲,智巧者不能逃也。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论。可畏哉!

    【译文】宇宙有三种纲常,聪明灵巧的人也不能避免。一是王法,二是天理,三是公论。使人敬畏啊!

    42.既成德矣,而诵其童年之小失;既成功矣,而笑其往日之偶败。皆刻薄之见也。君子不为。

    【译文】已经成就了德业,还去说他小时候的小过失;已经成功,还去嘲笑他以前的偶然失败。都是刻薄的见解,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43.公论,非众口一词之谓也。满朝皆非,而一人是,则公论在一。

    【译文】所谓的公论,并不是大家都赞同的话。满朝的人都说错了,只有一个人说得对,那么这一个人所说的就是公论。

    44.使众之道,不分职守,则分日月。然后有所责成而上不劳,无所推委而下不奸。混呼杂命,概怒偏劳。此不可以使二人,况众人乎?勤者苦,惰者逸,讷者冤,辩者欺,贪者饱,廉者饥。是人也,即为人下且不能,而使之为人上。可叹也夫!

    【译文】役使众人的方法,不是从每个人的职位上要求,而是限定完成工作的日期。然后才能督责他按时完成任务,而位高的人就不会劳累,做事的人也不会推委责任或耍奸滑。如果胡乱支使、乱下命令,对所有的人都发怒,只让一部分人劳累,这样做,连两个人都无法役使,何况很多人呢?让勤奋的人受苦,让懒惰的人安逸,让口讷的人受冤,让善辩的人欺骗,让贪婪的人饱食,让廉洁的人挨饿。这样的人,做一个下属都不称职,却让他居于人上管理政事,真是可叹啊!

    45.治病要择良医,安民要择良吏。良吏不患无人,在选择有法。而激劝有道耳。

    【译文】治病要选择好的医生,安抚百姓要选择好官吏。不用担心没有好的官吏,只要选择的方法得当,再加以劝导就行了。

    46.藏人为君守财,吏为君守法,其守一也。藏人窃藏以营私,谓之盗。吏以法市恩,不曰盗乎?卖公法以酬私德,剥民财以树厚交,恬然以为当然,可叹哉!若吾身家,慨以许人,则吾专之矣。

    【译文】管理府库的人为国君守护财物,官吏为君主守护法律,他们守护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如果管理府库的人私自拿国库财物占为已有,这就叫做盗窃。官吏出卖国家的法律来换取别人的感恩之情,难道就不是盗窃吗?出卖国家的法律来换取私人的赞誉,剥夺民众的财产来结交党羽,还不以为然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真让人叹息啊!如果是我自己把身家性命都慷慨地许给了别人,那么我一定会专心致志地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47.整顿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气。而今提纲挚领之人,奄奄气不足以息,如何教海内不软手折脚、零骨懈髓底!

    【译文】整顿世界,关键在于鼓舞天下人的心。而要鼓舞人心,首先要使自己振作起来。如今那些掌握大权的人,自己奄奄一息、毫无精神,怎能让天下的人不软手折脚、有气无力呢!

    48.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万政举;百姓不足,万政废。孔子告子贡以“足食”。告冉有以“富之”。孟子告梁王以“养生、送死、无憾”。告齐王以“制田里、教树畜”。尧、舜告此无良法矣。哀哉!

    【译文】让百姓丰衣足食,这是实行王政的根本。百姓丰衣足食,各种政事都能振举;百姓衣食不足,各种政事都会废怠。孔子告诉子贡为政之道是“给百姓充足的衣食”,告诉冉有的是“要让百姓富足起来”。孟子告诉梁惠王要把让民众“养生、送死、没有遗憾”作为王政实行。告诉齐王要“制备田地、栽种树木饲养牲畜”。就算是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实在是可悲啊!

    49.法至于平,尽矣。君子又加之以恕。乃知平者,圣人之公也;恕者,圣人之仁也。彼不平者,加之以深;不恕者,加之以刻,其伤天地之和多矣。

    【译文】法律能够做到公平,就发挥到应有的作用了。而君子又在平等的基础上提倡宽容待人。知道公平,是圣人的平等心;懂得宽恕,是圣人的仁爱心。执法者不公平,又加重不公平的程度;不宽容,反而更加的苛刻,这样就会破坏天地之间的和谐气氛。

    50.天地之财要看他从何处来,又看他归宿处。从来处要丰要养,归宿处要约要节。

    【译文】社会中的物产资财要看从哪里得来的,又要看它用在了什么地方。物产的来源地方要使它丰富加以保护,使用时要节约俭省。

    51.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讲信修睦。其次远驾长驱。其次坚壁清野。其次阴符智运。其次接刃交锋。其下叩关开市。又其下纳币和亲。

    【译文】抵御外族的办法,上策是用德行来感化他们。其次是讲究诚信维持友好关系。其次是把他们驱逐到很远的地方。其次是修筑坚固的城墙来坚持防守。其次是运用兵法谋略来抵制他们。其次是兵刃相见。下策是打开关门进行贸易往来。最下策是送给他们钱财妥协示好并和他们联姻。

    52.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孚。第二要令行禁止。令不行,禁不止,与无官无政同,虽尧、舜不能治一乡,而况天下乎?

    【译文】为政之道,第一要用德来感化人、用诚心使人信服。第二要推行政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与没有官员和政府一样,即使是尧、舜也无法将一个乡治理好,何况整个国家呢?

    53.防奸之法,毕竟疏于作奸主人。彼作奸者,拙则作伪以逃防。巧则就法以生弊,不但去害,而反益其害。彼作者十,而犯者一耳。又轻其罪以为未犯者劝。法奈何得行?故行法不严,不如无法。

    【译文】防备奸邪的法律,终究会有疏漏不管用的时候。作奸犯科的人,笨一点儿的是制造假象来逃避防备,巧一点儿的是利用法律的疏漏多生事端,结果不但没消除祸害,反而增加了害处。作奸犯科的人有十个,而被抓到的罪犯却只有一个。又从轻处罚他的罪行,以此来规劝没有抓到的罪犯,法律怎么能执行好呢?所以说,如果执行法律不严厉,不如没有法律。

    54.纪纲法度,整齐严密,政教号令,委曲周详。原是实践躬行,期于有实用,得实力。今也自贪暴者奸法,昏惰者废法,延及今日,万事虚文。甚者迷制作之本意而不知。遂欲并其文而去之。只今文如学校,武如教场,书声、军容,非不可观、可听,将这二途作养人用出来,令人哀伤愤懑欲死。推之万事,莫不皆然。安用缙绅簪缨塞破世间哉?明王不大振作,不苦核实,势必乱亡而后已。

    【译文】国家的纲纪法度整齐严密,政教号令完备周详,本来要用于实践当中,希望有实际的效用,获得实际的效果。如今,贪婪残暴的人破坏法律,昏庸怠惰的人废弛法纪,时至今日,所有的法令规定都变成了一纸空文。甚至有的人连制定法令的意图都不清楚,就想把这些法令都废掉。现在,文的方面如学校,武的方面如教场,读书声和军容不是不可观、可听,只是通过这两个途径培养出来的人才,用出来时,真是令人哀伤愤懑欲死。以此来推断其他事情,全都是如此。那些权高位重的显贵之人充满了世间又有什么用呢?明君如果不努力振作,不多方面考察核实,必会延续到国家混乱灭亡才停止。

    55.安内攘外之略,须责之将吏。将吏不得其人,军民且不得其所,安问夷狄?是将吏也,养之不善,则责之文武二学校;用之不善,则责吏兵两尚书。或曰:“养有术乎?”曰:“何患于无术?儒学之大坏极矣,不十年不足以望成材;武学之不行久矣,不十年不足以求名将。至于遴选于未用之先,条责于方用之际,综核于既用之后,黜陟于效不效之时。尽有良法,可旋至而立有验者。”

    【译文】制定安内攘外的策略,必须责成那些将官去完成。将官选用不当的话,军民就不能有自己的归宿,还用去管蛮夷民族吗?对于将官,培养得不好就应该责备文武两个学校;用得不好就应该责备吏部、兵部的尚书。有人问:“有培养将官的办法吗?”回答说:“怎么会怕没有方法呢?儒学已经颓败到了极点,没有十年不足以培养成材;武学的废弛也已经很久了,没有十年不能得到名将。至于在没有任用之前谨慎选拔,在使用之际根据有关法令制度提出各种要求,在任用之后进行综合考核,有没有功劳政绩决定升迁或是罢免。这些好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还可以立刻就收到效果。”

    56.人情不论是非利害,莫不乐便己者,恶不便己者。居官立政,无论殃民,即教养谆谆,禁令惓惓,何尝不欲其相养相安、免祸远罪哉?然政一行,而未有不怨者。故圣人先之以躬行,浸之以口语,示之以好恶,激之以赏罚,日积月累,耐意精心,但尽薰陶之功,不计俄顷之效。然后民知善之当为,恶之可耻,默化潜移,而服从乎圣人。今以无本之令,责久散之民,求旦夕之效,逞不从之怒,忿疾于顽,而望敏德之治,即我且亦愚不肖者,而何怪乎蚩蚩之氓哉?

    【译文】人之常情,无论是非厉害,没有不喜欢给自己带来方便的事情,讨厌使自己不便的事情。当官处理政事不应该祸害民众,即便是对他们谆谆教诲,苦口婆心的劝导,又何尝不是想让民众相安无事,免除灾祸,远离犯罪呢?然而政令一旦实行,就没有不会抱怨的人。因此,圣人推行政令之前会以身作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教诲他们,展示给他们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再用奖赏和惩罚来激励、劝勉他们,长时间耐心地进行教诲,尽自己最自大的努力去熏陶感化他们,不打算很快就见到效果。这样民众才知道好事是可以做的,坏事是非常可耻的,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慢慢地服从圣人的教导了。如今没有任何依据的政令,强加于长期涣散的民众,还想着很快就收到成效,不服从就发怒,对那些顽顿愚鲁的人大发脾气,还希望天下快速得到德化的治理。殊不知,自己尚且还是愚昧缺少才能的人,又怎么能去责怪那些普通的民众呢?

    57.骤制则小者未必贴服。以渐则天下豪杰皆就我羁靮矣。明制则愚者亦生机械。默制则天下无智巧皆入我范围矣。此驭夷狄、待小人之微权。君子用之则为术知,小人用之则为智巧,舍是未有能济者也。或曰:“何不以至诚行之?”曰:“此何尝不至诚?但不浅露轻率耳。孔子曰:‘机事不密则害成。’此之谓与?”

    【译文】如果突然去治服,即便是弱小的人也不会服帖。如果用渐进的方法,即便是天下豪杰也都会受我的约束。如果明着去治服,愚蠢的人也会反抗;如果暗中去治服,那么天下所有的没有智慧的人都会被我掌控。这是驾驭外族、对待小人的小权术,君子运用起来就是道术才智,小人运用就是机智巧诈,除此之外没有成功的方法。有人问:“为什么不采用至诚之道呢?”回答说:“这何尝不是至诚呢?只是不轻易显露罢了。孔子说:‘机密的事如果不严密就会造成危害。’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58.天之气运有常。人依之以事作,而百务成;因之以长养,而百病少。上之政体有常,则下之志趋定,而渐可责成。人之耳目一,而因以寡过。

    【译文】天的气运有一定的规律,人按照天的规律来办事,那么各种事务都可以做好;如果按照天的规律来休养生息,疾病就减少了。上面所实行的政令体制稳定有规律,下面人的心志就趋于稳定了,就渐渐可以在一些方面取得成功。人的认识统一了,就可以减少过失。

    59.事有便于官吏之私者,百世常行,天下通行。或日盛月新,至弥漫而不可救。若不便于己私,虽天下国家以为极,便屡加申饬,每不能行。即暂行亦不能久。负国负民,吾党之罪大矣。

    【译文】对官吏私人有利的事,千百年也会盛行,全天下都能通行。甚至会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以至于充满整个世间而无药可救。如果是对于官吏自己不利的事,就算全世界都认为极其便利,屡加告诫要去实行,却也是每每不能通行。即便暂时得以执行了,也不会长久。辜负国家、辜负民众,这些官吏的罪责就大了。

    60.上德默成示意而已。其次示观动其自然。其次示声色。其次示是非,使知当然。其次示毁誉,使不得不然。其次示祸福。其次示赏罚。其次示生杀,使不敢不然。盖至于示生杀,而御世之术穷矣。叔季之世,自生杀之外无示也。悲夫!

    【译文】上德之人,德化民众,国家便无为而治。其次要观察,按自然规律行事。其次以礼乐教化。其次让他们明辨是非,知道该怎么做。其次让他们知道荣辱、毁誉,使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其次让他们知道祸福的由来。其次是奖赏或惩罚。其次是表现生杀大权,使人们不敢不这样做。如果到了用生杀来约束治理民众的地步,那么治理天下的手段也就用尽了。在王朝的末世,除了生杀的手段就没有其它的了。真是可悲啊!

    61.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在上者慎以权与人。

    【译文】权力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利益所归附的地方。圣人用权力来推行仁道,而小人用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君主应该谨慎的把权力给予别人。

    62.天下事,不是一人做底,故舜五臣,周十乱,其余所用皆小德小贤,方能兴化致治。天下事,不是一时做底,故尧、舜相继百五十年,然后黎民于变。文、武、周公相继百年,然后教化大行。今无一人谈治道,而孤掌欲鸣;一人倡之,众人从而诋訾之;一时作之,后人从而倾圮之。呜呼!世道终不三代耶?振教铎以化,吾侪得数人焉,相引而在事权,庶几或可望乎?

    【译文】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舜有五位大臣辅佐他,周朝有十位经时治世的能臣,此外还有一些德行和才能都比较小的人,如此才能治理好整个天下。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一时就能完成,所以尧、舜前后一百五十多年,黎民百姓的生存状况才得到了改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前后又有一百年,教化才得以大行于天下。如今没有一个人谈论治国之道,却想要一个人办好所有的事情;一个人提倡,大家出来诽谤诋毁;一时完成了的事情,后人又将它倾覆推翻。唉!世道真的没有延续夏、商、周三代的教化吗?如果振兴教化来感化我们这些人,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掌握教化的大权,也许多少还有些希望吧?

    63.守令于民,先有知疼知热,如儿如女一副真心肠,甚么爱养曲成事业做不出。只是生来没此念头,便与说绽唇舌,浑如醉梦。

    【译文】郡守县令对于自己的民众,首先要有一颗知疼知热、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的真诚心肠,如果这样,还有什么爱护民族、扶养民众、艰难困苦的事业会做不成呢?只不过生来就没有这个念头,就算你磨破了嘴皮子,也像喝醉了酒在睡梦中一样。

    64.当事者,须有贤圣心肠,英雄才识。其谋国忧民也,出于恻怛至诚;其图事揆策也,必极详慎精密、踌躇及于九有,计算至于千年。其所施设,安得不事善功成、宜民利国?今也怀贪功喜事之念,为孟浪苟且之图。工粉饰弥缝之计,以遂其要荣取贵之奸。为万姓造殃不计也,为百年开衅不计也,为四海耗不计也,计吾利否耳。呜呼!可胜叹哉!

    【译文】当官掌权的人,要有圣贤一样的心肠和英雄一样的才识。他们为国家出谋划策为百姓担忧,都是出于至诚同情之心;谋划事情,计议策略,都会极其详细周密,反复地从多方面进行谋划思考,着眼到千秋万代以后的事业。如果这样,他们的行为又怎么不会使事情成功、有利于国家民众呢?如今他们只是贪功好事的念头,做放荡苟且偷安的图谋。忙于粉饰偷巧的心计,满足他追求荣华富贵的奸计。不考虑给百姓带来的灾祸,不顾给百年大计开启事端,不管耗费天下财力劳力,只考虑这样做对自己是否有利。唉!真让人感叹不尽啊!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