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呻吟语译注最新章节!

谁?吾以为恂恂之颜子,其次鲁钝之曾子而已。馀无闻也。

    【译文】性格刚毅之所以可贵,在于能用刚毅来战胜自己,而不是用它来战胜别人。子路不能战胜自身好勇的特点,反被勇字所折服,最后也没能成为刚毅的人。圣人的弟子里谁能够称得上刚毅的人呢?我认为是忠信诚实的颜渊,其次是笨拙迟钝的曾参了。其他人就没有听说过了。

    6.贤人之言视圣人未免有病,此其大较耳。可怪俗儒见说是圣人语,便回护其短而推类以求通;见说是贤人之言,便洗索其疵而深文以求过。设有附会者从而欺之,则阳虎优孟皆失其真,而不免徇名得象之讥矣。是故儒者要认理。理之所在,虽狂夫之言,不异于圣人。圣人岂无出于一时之感,而不可为当然不易之训者哉?

    【译文】贤人所讲的话对于圣人来说不免会有缺点,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奇怪的是那些庸俗的读书人,一听说是圣人所讲的话,就会竭力回避维护他的错误,还妄加推测让它通达正确;一旦听说是贤人说的话,就想尽办法来吹毛求疵,并且旁征博引来证明它的错误。假如有的人喜欢附会蒙骗别人,以为阳虎貌似孔子、优孟貌似孙叔敖就以貌取人,这就难免会认错人而受到别人的耻笑。所以作为读书人应该认清事理。有力的地方,就算是狂人胡言乱语,也不会比圣人所讲的逊色。圣人难道就没有因一时感慨而说出的话,而不能当做千古不变的训诫的言论了吗?

    7.尧、舜、禹、文、周、孔,振古圣人,无一毫偏倚。然五行所钟,各有所厚。毕竟各人有各人气质。尧敦大之气多,舜精明之气多,禹收敛之气多,文王柔嘉之气多,周公文为之气多,孔子庄严之气多。熟读经史自见。若说天纵圣人,如太和元气流行略不沾着一些四时之气,纯是德性,用事不落一毫气质,则六圣人须索一个气象无毫发不同方是。

    【译文】尧、舜、禹、文、周、孔,自古以来的圣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偏倚之处。然而五行所赋予人的,各有各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尧的敦厚宏大之气较多,舜的精明洞达之气较多,禹的内敛蕴含之气较多,周文王的柔和美好之气较多,周公的文章作为之气较多,孔子的庄严之气较多,熟读经史典籍就会发现。如果说天道操纵圣人,如同天地之间元气的流行那样,一点也不沾染四季之气,纯粹是以德性来用事,行事不受一点气质的影响,那么这六位圣人就应该是同一个气象,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才对。

    8.读书要看圣人气象性情。《乡党》见孔子气象十九。至其七情,如回非助我。牛刀割鸡,见其喜处;由之瑟,由之使门人为臣,怃然于沮溺之对,见其怒处;丧予之恸,获麟之泣,见其哀处;侍侧言志之问,与人歌和之时,见其乐处;山梁雌雉之叹,见其爱处;斥由之佞,答子贡“君子有恶”之语,见其恶处;周公之梦,东周之想,见其欲处。便见他发而皆中节处。

    【译文】读书要能够看到圣人的气象性情。读《论语·乡党》篇,对孔子的景况情态可以看出十之八九。至于孔子的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如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又说“割鸡焉用牛刀”,可以看出孔子高兴的情态;“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路使门人为臣”、“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发怒的情态;颜渊死后,孔子的悲恸,鲁哀公时,打猎捕获了麒麟,孔子为麒麟哭泣,这些可以看出孔子悲哀的情态;弟子在孔子的身边侍奉他时,孔子让他们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志向,别人唱歌,孔子相和的时候,可以看到孔子欢乐的神态;孔子赞叹山梁上雌野鸡的美丽,可以看出他喜爱时的神态;孔子斥责子路是佞人,回答子贡关于君子是否有厌恶之情的话,可以看出他厌恶的神态;孔子梦见周公,向往东周时代,可以看出他的心愿之所在。这些可以看出孔子所发出的情感都合乎节度。

    9.或问:“孔孟周流,到处欲行其道,似技痒底?”曰:“圣贤自家看底分数真,天生出我来,抱千古帝王道术,有旋乾转坤手段。只兀兀家居,甚是自负,所以遍行天下以求遇夫可行之君。既而天下皆无一遇,犹有九夷、浮海之思,公山、佛肸之往。夫子岂真欲如此?只见吾道有起死回生之力,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必得君而后术可施也。譬之他人孺子入井,与己无干,既在井畔,又知救法,岂忍袖手?”

    【译文】有人问:“孔子、孟子周游各地,到处想推行他们的主张,好像是技痒难忍似的,是这样吗?”回答说:“圣贤把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之事看得很真切,认为老天把自己生下来,怀有千古辅佐帝王之术,有扭转乾坤的本事,如果只是静静地在家中坐着,就辜负了这身才能,因此才走遍天下希望遇到能够施行其道的君主。但普天之下却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君主,因此有了远走九夷、乘船渡海的想法,还想到叛臣公山弗扰和佛肸那里去。难道真心想到那里去吗?只是认为自己的治国之道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天下到处都是垂死挣扎的百姓,而只有受到君主的重用,这些治国之道才能施行。这就好像是别人的孩子掉入了井中,本来与自己无关,既然就在井边,又知道挽救的办法,怎么能够忍心不管呢?”

    10.平生不作圆软态,此是丈夫。能软而不失刚方之气,此是大丈夫。圣贤之所以分也。

    【译文】一生也没有表现出圆滑软弱的态度,这是丈夫。能够柔和又不失刚直方正的气概,这是大丈夫。圣人和贤人的区别也就在这里了。

    11.圣人于万事也,以无定体为定体。以无定用为定用。以无定见为定见。以无定守为定守。贤人有定体,有定用,有定见,有定守。故圣人为从心所欲,贤人为立身行己,自有法度。

    【译文】圣人对于世上的事情,以没有定体当做定体,以没有定用当做定用,以没有定见当做定见,以没有定守当做定守。而贤人有定体,有定用,有定见,有定守。所以,圣人做事随心所欲,贤人做事立身行己,都有自己的法度。

    12.圣贤之私书,可与天下人见;密事,可与天下人知;不意之言,可与天下人闻;暗室之中,可与天下人窥。

    【译文】圣贤人的私人书信,可以拿给天下所有的人去看;隐秘的事情,可以让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无心的言论,可以拿来让天下所有人去听;在暗室之中的一举一动,可以让天下所有人去窥探。

    13.好问、好察时,着一“我”字不得,此之谓能忘。执两端时,着一“人”字不得,此之谓能定。欲见之施行,略无人己之嫌,此之谓能化。

    【译文】喜好提问,善于观察,不带有个人的意见,这就叫做能忘。执两端而用中的时候,不要考虑别人的看法,这就叫做能定。把自己的主张付诸行动时,没有为人为己的嫌疑,这就叫做能化。

    14.积爱所移,虽至恶不能怒,狃于爱故也:积恶所习,虽至感莫能回,狃于恶故也。惟圣人之用情不狃。

    【译文】自己长期以来所深爱的人,即使非常坏也不会发怒,这是因为习惯了爱的缘故;自己长期憎恶的人,即便是用真情感动,也无法改变对他的厌恶,这是因为习惯于痛恨厌恶的缘故。只有圣人在用情时不受约束。

    15.圣人有功于天地,只是人事二字。其尽人事也,不言天命。非不知回天无力,人事当然,成败不暇计也。

    【译文】圣人对天地的功劳,只体现在“人事”这两个字上面。努力做事,不说天命。这并非是不知道回天无力,而是因为人事必须要求这样做,没工夫去计较成败得失罢了。

    16.君子立身行己有法度,此有道之言也。但法度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只有一个。譬如律令一般,天下古今所共守者。若家自为律,人自为令,则为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法度。故以道为法度者,时中之圣;以气质为法度者,一偏之圣。

    【译文】君子立身处世有自己的尺度和准则,这是很有道理的话。但是,法度自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以来,就只有一个。就好比法令、条文,是古今天下的人所共同遵守的东西。假如各家都自订法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法令,那就是伯夷、伊尹、柳下惠他们那些人的法度了。因此说,把道当做法度的人,是任何时候都能按道理来行事的“时中之圣”人;把气质当做法度的人,就是偏向一方的圣者。

    17.圣人是物来顺应,众人也是物来顺应。圣人之顺应也,从廓然大公来。故言之应人如响,而吻合乎当言之理;行之应物也,如取诣宫中,而吻合乎当行之理。众人之顺应也,从任情信意来。故言之应人也,好莠自口,而鲜与理合;事之应物也,可否惟欲,而鲜与理合。君子则不然,其不能顺应也,不敢以顺应也,议之而后言,言犹恐尤也;拟之而后动,动犹恐悔也。却从存养省察来。噫!今之物来顺应者,人人是也,果圣人乎?可哀也已!

    【译文】圣人是事物来临了就顺应着行事,普通人也是事物来临了就顺应着行事。圣人的顺应行事,是从廓然大公出发的,因此回答应承别人的问话时,应答得如同炮响,又合乎应当说的道理;行为举止适应事物,好比从宫中取来各种物品,且又符合当行之理。而众人的顺应,却是从任情随意中来的。因此应答别人的话时就好话丑话胡说乱道,很少与道理相吻合;行为举止适应事物,是否合适也是随心所欲的,且很少与理相适应。君子就不是这样,不能顺应的时候,就不敢去顺应它,讨论了之后才敢说,说了之后却仍怕有错;计划好了之后才行动,就是行动开始了仍担心会后悔。这一切都是从修养和省察中得来的。唉!如今事情来临而顺应的人,人人都能做到,都能成为圣人吗?那真是可悲呀!

    18.为宇宙完人甚难。自初生以至属纩,彻头彻尾无些子破绽尤难。恐亘古以来不多几人。其余圣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绽,后来修补。以至终年晚岁,才得干净,成就了一个好人,还天付本来面目。故曰汤、武反之也。曰反,则未反之前便有许多欠缺处。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译文】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非常困难,要想从降生到死亡不犯一点儿过错那就更难了,恐怕从古到今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人来。除了这以外的圣人,都是半截的圣人。前半生所犯的错误,留待后半生来修正补过,等到了晚年,才清清白白,成为一个好人,恢复本来的样子。因此说,商汤、周武王也是返璞归真才成为圣人的。所谓返璞归真,就是说在没有返归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过失和错误。如今的人有了一点过错便自暴自弃,认为再也不能修养到圣人的境界,却不知道连盗贼都允许其改过自新,有了一点儿过失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只需看看最后的结果是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前的过错都是可饶恕的。

    19.圣人低昂气化,挽回事势,如调剂气血,损其侈不益其强,补其虚不甚其弱。要归于平而已。不平则偏,偏则病,大偏则大病,小偏则小病。圣人虽欲不平,不可得也。

    【译文】圣人参与气化,挽回时势,如同调剂气血,减损其多余的地方而不使其更强,补充其虚弱的地方而不让他更加虚弱,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求得平衡。不平衡就会出现偏差,出现偏差就会犯错,出现大偏差就会犯大错,出现小偏差就会犯小错。圣人即便想不求得平衡,也是无法做到的。

    20.圣人绝四。不惟纤尘微障无处着脚,即万理亦无作用处。所谓顺万事而无情也。

    【译文】圣人克服了自身的四种毛病,这就是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做到了这些,不仅纤尘微障无处落脚,即使是万事万理也不能起作用。这就是所说的顺应万事而不带有个人的私情。

    品 藻

    1.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卒时看不破。惊忧骤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译文】一个人,如果他独处的时候人看不透,悠闲自在的时候不人看不透,疲劳倦怠时人看不透,着急仓促时人看不透,吃惊紧张时人看不透,独当大事时人也无法理解,我一定会认为他是圣人。

    2.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译文】圣人做的都是德行的表现,贤人做的都是气质的表现,众人做的都是习俗的表现,小人做的都是私欲的表现。

    3.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不失为小人。

    【译文】有一种人难以使他高兴,也难以同他共事,只是因为心胸狭小,不能说不是君子;有一种人容易共事,也容易使他高兴,但贪婪软弱,不能说不是小人。

    4.富于道德者不矜事功,犹矜事功,道德不足也;富于心得者不矜闻见,犹矜获见,心得不足也。文艺自多,浮薄之心也;富贵自雄,卑陋之见也。此二人者,皆可怜也。而雄富贵者更不数于丈夫。行彼其冬烘盛大之态,皆君子之所欲呕者也。而彼且志骄意得,可鄙孰甚焉!

    【译文】富于德行的人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如果仍然夸耀自己的功劳,是道德修养还不够;富于心得的人不会夸耀自己的见闻,如果仍然夸耀自己的见闻,是心得不足的缘故。具有文艺的才能就非常自负,这是轻浮浅薄之心;有钱有势就自命不凡,是卑鄙浅陋的见识。这两种人都是可怜虫。而因为有钱有势就傲视他人的人就不属于大丈夫之列了。这种人的那种糊涂迂腐端着架子的神态,君子见了就感到恶心呕吐了,而他却还是洋洋自得,还有比这更为可鄙的人吗?

    5.藏名远利,夙夜汲汲乎实行者,圣人也。为名修,为利劝,夙夜汲汲乎实行者,贤人也。不占名标,不寻利孔,气昏志惰,荒德废业者,众人也。炫虚名,渔实利,而内存狡狯之心,阴为鸟兽之行者,盗贼也。

    【译文】隐藏美,名远离利益,日夜都在踏实做事的人,这些是圣人。为修美名,为得利益,日夜都在实实在在做事情的人,这些是贤人。不懂得争名求利,昏昏沉沉思想懒惰,荒废道德功业的人,这些是普通人。炫耀虚名,谋取实利,而心怀狡黠的心,私下做一些禽兽不如的事情的人,这些人是盗贼。

    6.阳君子取祸,阴君子独免;阳小人取祸,阴小人得福;阳君子刚正直方,阴君子柔嘉温厚;阳小人暴戾放肆,阴小人奸回智巧。

    【译文】具有阳刚之气的君子容易遭到祸殃,阴柔的君子却能幸免;阳刚的小人容易遭到祸殃,阴柔的小人却能得福;阳刚的君子刚正方直,阴柔的君子温厚沉稳;阳刚的小人暴戾放肆,阴柔的小人奸诈狡猾。

    7.上士宜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辞章,斗筲之人重富贵。

    【译文】上等的读书人看重道德,中等的人看重功名,下等的人看重辞章,才识浅薄、气量狭小的人看重富贵。

    8.人流品格,以君子小人定之。大率有九等:有君子中君子,才全德备,无往不宜者也。有君子,优于德而短于才者也。有善人,恂雅温朴,仅足自守,识见虽正,而不能自决;躬行虽力,而不能自保。有众人,才德识见俱无足取,与世浮沉,趋利避害,禄禄风俗中无自表异。有小人,偏气邪心,惟己私是殖,苟得所欲,亦不害物。有小人中小人,贪残阴狠,恣意所极,而才足以济之,敛怨怙终,无所顾忌。外有似小人之君子,高峻奇绝,不就俗检。然规模弘远,小疵常颖,不足以病之。有似君子之小人,老诈浓文,善藏巧借,为天下之大恶,占天下之大名,事幸不败,当时后世皆为所欺,而竟不知者。有君子小人之间,行亦近正而偏,语亦近道而杂,学圆通便近于俗,尚古朴则入于腐,宽便姑息,严便猛鸷。是人也,有君子之心,有小人之过者也,每至害道,学者戒之。

    【译文】人的品格,以君子小人来评定,大概可以分为九等:有君子中的君子,他们德才兼备,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有君子,道德方面高尚而才能有所欠缺。有善人,温和娴雅,只能够做到自守,思想虽然中正,然而却不能自我决断,虽然认真去做,但是却不能自保。有普通人,才能、品德、见识都没有可取之处,与世事沉浮,趋利避害,在禄禄的风俗之中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有小人,心思不正,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偶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会构成什么伤害。有小人中的小人,贪婪残忍、阴险狠毒,恣意妄为,然而其才能足以做到,对于别人的怨恨,无所顾忌。有外表像小人的君子,他们高峻奇绝,不随流俗。然而其胸襟宽阔宏大,常犯一些小错误,但不足以之为病。有外表好像是君子的小人,奸诈善辩,善于伪装自己,做天底下十恶不赦的大恶,却占尽天底下的美名,自己的所作所为侥幸没有失败,当时的人和后世的人都被他蒙蔽欺骗而不知道。有处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人,他们的行为近于中正而有所偏差,言语近于正道而驳杂,他们的学问圆通却近于世俗,崇尚古朴又落入陈腐,宽容就会变得姑息,严厉就会变成猛鸷。这种人,有君子的用心,小人的过错的人,往往会迫害正道,学者要以之为戒。

    9.上才为而不为,中才只见有为,下才一无所为。

    【译文】有才能的人做了好像没有做,中等才能的人只知道做,下等才能的人什么也做不了。

    10.心术平易,制行诚直,语言疏爽,文章明达,其人必君子也。心术微暖,制行诡秘,语言吞吐,文章晦涩,其人亦可知矣。

    【译文】心术平和简易,行为诚恳正直,语言直率爽朗,文章明白晓畅,这样的人一定是君子。心术隐微暖昧,行为诡秘,语言吞吞吐吐,文章晦涩难懂,这种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11.有涵养人,心思极细。虽应仓卒,而胸中依然暇豫,自无粗疏之病。心粗便是学不济处。

    【译文】有涵养的人,心思细密。即使事出仓促,但心中依然有时间来做准备,自然就没有粗心疏忽的弊病。粗心疏忽就是学问不足的表现。

    12.观人括以五品:高、正、杂、庸、下。独行奇识曰高品,贤智者流。择中有执曰正品,圣贤者流。有善有过曰杂品,劝惩可用。无短无长曰庸品,无益世用。邪伪二种曰下品,慎无用之。

    【译文】看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看,就是高、正、杂、庸、下。具有独行奇识的人是高品,这是贤能智慧的人。处理任何事物都合乎中道而又有所执持是正品,这是圣贤一类的人物。有善行善德也有过失的人是杂品,这类人,通过鼓励、惩戒还可以任用。没有短处也没有长处就是庸品,对社会没有作用。奸邪、虚伪的人为下品,对这类人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任用。

    13.气节信不过人。有出一时之感慨,则小人能为君子之事。有出于一念之剽窃,则小人能盗君子之名。亦有初念甚力,久而屈其雅操,当危能奋,安而丧其平生者。此皆不自涵养中来。若圣贤学问,至死更无破绽。

    【译文】在危难或紧急时表现出来的气概和节操,不能完全让人相信。因为小人有时出于一时的感慨,小人也能做出君子的事情。有出于一时的剽窃的念头,小人就会盗用君子的名义。也有当初的念头很好,也很努力,但时间长了这种努力就松懈了,危难时能够奋起,而在安定中丧失了平生的志向。这些人的气概和节操都不是从长期的修养中得来的。至于圣贤的学问,至死也不会出现破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