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呻吟语译注最新章节!

是拖沓;做时要坚韧,怕的是脆弱;心机要深沉,怕的是浅露;应变要机警,怕的是迟疑。

    62.君子动人事,十利而无一害,其举之也必矣。然天下无十利之事,不得已而权其分数之多寡,利七而害三,则吾全其利而防其害,又较其事势之轻重。亦有九害而一利者,为之,所利重而所害轻也,所利急而所害缓也,所利难得而所害可救也,所利久远而所害一时也。此不可与浅见薄识者道。

    【译文】君子干大事,如果有十利而无一害,他必然决定干。然而天下无十利之事,不得已只好权衡利害的多少,如果利占七分害占三分,那么我就尽力地保全其利而防备其害。还有通过比较事情形势的轻重后,即使有九害而只有一利,也要干的。所以要干,是因为利比较重,而害比较轻;利能很快得到,而害发生得缓慢;利难以得到,而害还可以挽救;利能延续久远,而害只是暂时的。这些都不能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

    63.当需莫厌久,久时与得时相邻。若愤其久也而决绝之,是不能忍于斯须而甘弃前劳,坐失后得也。此从事者之大戒也。若看得事体审,便不必需,即需之久,亦当速去。

    【译文】凡是值得去做的事就不要怕花费长久的工夫,时间长了自然就离成功不远了。如果因为害怕时间用得久而不去做,这是不能忍受一会的工夫从而甘愿放弃前面的劳苦,白白失去了后来即将得到的东西。这是干大事的人应该引以为戒的。如果看清了事物本身不一定非做不可,即便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也应当马上就放弃。

    64.天下之祸非偶然而成也,有辏合,有搏激,有积渐。辏合者,杂而不可解,在天为风雨雷电,在身为多过,在人为朋奸,在事为众恶遭会,在病为风寒暑湿,合而成痹。搏激者,勇而不可御,在天为迅雷大雹,在身为忿狠,在人为横逆卒加,在事为骤感成凶,在病为中寒暴厥。积渐者,极重而不可反,在天为寒暑之序,在身为罪恶贯盈,在人为包藏待逞,在事为人敝极坏,在病为血气衰羸、痰火蕴郁,奄奄不可支。此三成者,理势之自然,天地万物皆不能外。祸福之来,恒必由之。故君子为善则籍众美,而防错履之多,奋志节而戒一朝之怒,体道以终身,孜孜不倦,而绝不可长之欲。

    【译文】天下的所有祸事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有各种原因聚集凑合形成的,有突然爆发的,有逐渐积累而成的。各种原因聚集凑合而成的,原因复杂,没有办法解释,在天上表现为风、雨、雷、电的形成,在自身就表现为许多过失,在人与人之间就是朋比为奸,在事情上就会表现为各种邪恶都聚集在一起,在病痛上就表现为风、寒、湿、暑,集合而形成了瘫痹之症。突然爆发而成的,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在自然之中就表现为迅雷、大风、冰雹,在自身就表现为暴戾、愤恨,在人与人之间就表现为突然飞来的横祸,在事情上就表现为骤然发生的凶事,在疾病上就表现为中暑、受寒、突然昏厥。逐渐积累而成的,天长日久,积重难返,在自然中表现为寒暑四季的更替,在自身表现为恶贯满盈,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包藏祸心等待得逞,在事情上表现为极大的弊病,在病痛中表现为血气衰弱、痰火蕴积,奄奄待毙。以上三方面,都是道理和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天地万物都不例外。祸福的到来,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因此君子为善就应该多做好事,来防止犯过多错,振奋志向和节操,戒掉一时的冲动,用一生来体会其中的道理,孜孜不倦地学习,一定要杜绝那些不可滋长的欲望。

    65.在我有余,则足以当天下之感;以不足当感,未有不困者。识有余,理感而即透;才有余,事感而即办;力有余,任感而即胜;气有余,变感而不震;身有余,内外感而不病。

    【译文】给自身留有余地,就足以应对天下之事,而以不足来应对天下之事,没有不困厄的。识见有余,遇理即透;才能有余,遇事能办;力量有余,任事能成;气概有余,遇到变化也不会震惊;健康有余,内外交感也不会生病。

    66.语之不从,争之愈觔,名之乃惊。不语不争,无所事名,忽忽冥冥,吾事已成,彼亦懵懵。昔人谓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予以为动声色则不能措天下于泰山矣。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在言语上别人不听从自己,就会争论得越来越激烈,如果最后定一个事名,对方才会感到惊慌。不讲话也不争论,不贪图名声,不动声色的,自己的事情已经办成了,而别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前欧阳修说过,不动声色就把天下治理得如泰山一样的安定。我认为动声色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如泰山般安定。所以说:“在静默之中就把事情做成,不说话就能够使人们信服,这都存在于自身的德行之中。”

    67.天下之事,在意外者常多。众人见得眼前无事,都放下心,明哲之士只在意外做工夫,故每万全而无后忧。

    【译文】天下之事出于意料之外的很多。普通人见眼前无事就放心了,而明哲之士却注重在防止意外上下工夫,所以他们做事常常万无一失而没有后顾之忧。

    68.不以外至者为荣辱,极有受用处,然须是里面分数足始得。今人见人敬慢,辄有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译文】不以从外界所得到的作为荣或辱的标准,这是非常有益的,但这需要自己内心具有相当的修养才行。现在的人,见到别人对自己恭敬或傲慢,心里就产生欢喜或恼怒,这都是看重来自外界的荣辱。不破除这种迷惑,心里一生都不会好受。

    69.才犹兵也,用之伐罪吊民,则为仁义之师;用之暴寡凌弱,则为劫夺之盗。是故君子非无才之患,患不善用才耳。故惟有德者能用才。

    【译文】运用才能和用兵打仗一样,如果用它讨伐暴君,慰问百姓,就是仁义之师;用它欺侮弱小,就是打劫的强盗。所以君子不怕没有才能,只怕自己不善于运用才能。因此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善于运用自身的才能。

    70.今人见前辈先达作事,不自振拔,辄生叹恨,不知渠当我时也会叹恨人否?我当渠时能免后人叹恨否?事不到手,责人尽易,待君到手时,事事努力,不轻放过便好。只任哓哓责人,他日纵无可叹恨,今日亦浮薄子也。

    【译文】现在的人只看到前辈先达所做的事业,不能发奋努力,而是恨生不逢时,不知他们处于我这样的境地时,是否也会叹恨他人?我处于他们的时代能否免于后人的叹恨呢?自己没有接手某件事情的时候,要求别人怎么做很容易,等到自己遇到了这样的事,就应该竭尽全力,不要轻易放过才好。如果只知道喋喋不休地责备别人,即便将来没有让人叹恨的地方,今天也是个浅薄的人。

    71.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即得之未必荣,而况无益于得,以博小人之名,又小人而愚者。

    【译文】两位君子之间不会互相争夺,这是因为他们互相谦让的缘故。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之间也不会互相争夺,这是因为君子宽容大度的缘故。相互争夺的只会是两个小人。有见识的人怎么会把自己置于小人的境地呢?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未必光荣,况且取得没有任何益处。又落得个小人的名声,这又是小人中极为愚蠢的人。

    72.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故曰“泛爱众”,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党”,曰“周而不比”,曰“爱人”,曰“慈样”,曰“岂弟”,曰“乐只”,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只恁踽踽凉凉,冷落难亲,便是世上一个碍物。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亦非用世之才,只是一节狷介之土耳。

    【译文】方正严肃是与人相处的大毛病,圣贤处世离不开“温厚”这两个字。所以《论语·学而》说对人民要“博爱”,《论语·子路》说“和谐但不相同”,《中庸》说“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论语·卫灵公》说“合群而不拉帮结派”,《论语·为政》说“广泛团结而不偏袒”,又说要“爱他人”,又说要“慈祥”,《诗经·小雅·青蝇》说要“和乐平易”,《诗经·周南·穋木》说要“快乐”,又说要“亲民”,要“对人宽容”,又说“万物一体”,又说“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如果只是孤独寂寞,对人冷漠难以亲近,便是世上一个碍事的东西,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也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只是一个拘谨自守、难于变通的人罢了。

    73.谋天下后世事,最不可草草,当深思远虑。众人之识,天下所同也,浅昧而狃于目前。其次有众人看得一半者,其次豪杰之士与练达之人得其大概者,其次精识之人有旷世独得之见者,其次经纶措置、当时不动声色后世不能变易者,至此则精矣,尽矣,无以复加矣,此之谓大智,此之谓真才。若偶得之见,借听之言,翘能自喜而攘臂直言天下事,此老成者之所哀,而深沉者之所惧也。

    【译文】谋划天下以及世间的事,最不可草率行事,而应该深谋远虑。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大致都是相同的,愚昧浅薄而又只顾眼前的利益。其次是众人之中能看清事情一半的人。其次就是一些英雄豪杰之士与洞明练达之人能看清事情的大概。再其次就是对事物有独特认识的精识之人。再往后就是有能够筹划治理国家大策的人,在当时虽没有轰轰烈烈地表现,但这些大策在后世都不会改变。只有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至精至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了。这就叫做大智,这就叫做真才。如果是偶然得来的见识,道听途说之言,就沾沾自喜而对天下大事高谈阔论,这是老成的人感到悲哀的事、深沉的人感到可怕的事。

    74.天下事要乘势待时,譬之决痈,待其将溃,则病者不苦而痈自愈。若虺蝮毒人,虽即砭手断臂,犹迟也。

    【译文】做天下大事要及时抓住有利的形势和时机,就好像治疗恶性的脓疮一样,如果等到它将要溃烂时再下手,患者就不会感到痛苦而脓疮也自然会痊愈。但如果是被毒蛇咬伤了,即便立刻就砍断受伤的手臂,也太迟了。

    75.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

    【译文】吃饭时不要不咀嚼就咽下去,走路时不要不看路就走,交朋友不要不加选择就与之结交,说话不要不经过大脑就说出来,做事不要不思考就去做。

    76.两相磨荡,有皆损无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终日断割,必有缺折之时;砥石终日磨砻,亦有亏消之渐。故君子不欲敌人,以自全也。

    【译文】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碰撞,双方会都受到损害,不可能双方都完好无损,只是损害有大小、时间长短的区别而已。锋利的刀刃整天切割东西,必然会有缺折的时候;磨刀石终日被摩擦,也会渐渐地亏损消耗。所以君子不想与人为敌,就是为了保全自己。

    77.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译文】与其能够看到前面千里之外的事物,不如能够看到自己背后的一寸之遥的事物。所以说要做到评论别人并不难,而要做到反观自身就难了;看到能够看到的东西不难,而要看到不能看到的东西就难了。世上的人对于这一点都感到迷惑,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得到。

    78.上士会意,故体人也以意,观人也亦以意。意之感人也深于骨肉,意之杀人也毒于斧钺。鸥鸟知渔父之机,会意也,可以人而不如鸥乎?至于征色发声而不观察,则又在“色斯举矣”之下。

    【译文】高明的人善于领会别人的意愿,所以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体谅别人,体谅别人的意愿观察别人。用心意感动人可以深入骨髓,用心意杀人就比大刀斧子还要狠毒。海鸥能知道渔父的杀机,是领会了渔夫的意思,人怎么会还不如海鸥呢?至于对表现出来的迹象、颜色、声音、言论不注意观察,就不如《论语·乡党》所说的“看到人的脸色不善就振翅飞走的鸟”聪明了。

    79.士君子要任天下国家事,先把本身除外。所以说“策名委质”,言自策名之后,身已非我有矣,况富贵乎?若营营于富贵身家,却是社稷苍生委质于我也,君之贼臣乎?天之僇民乎?

    【译文】士君子要承担天下大事,就要先忘掉自身,所以《左传》说,一旦你的名字登记在政府的书策上,你的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何况是富贵呢?如果只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这就成了社稷苍生委身于我了,这是国君的贼臣,上天的罪人啊!

    80.圣贤之量空阔,事到胸中如一叶之泛沧海。

    【译文】圣贤之人有宽阔宏大的气量,无论任何事情到了心里都像漂浮在沧海之中的一叶小舟那样渺小。

    81.圣贤处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轻徇一己之情,以违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是故道有不当直,事有不必果者,此类是也。譬之行道然,循曲从远,顺其成迹,而不敢以欲速适己之便者,势不可也。若必欲简捷直遂,则两京程途,正以绳墨,破城除邑,塞河夷山,终有数百里之近矣,而人情事势不可也。是以处事要逊以出之,而学者接物怕径情直行。

    【译文】圣贤之人处理天下大事,往往采用迂回渐进的方法,不轻易滥用私情,而违背天下人的愿望,破坏天下的纲纪。因此走路有时候不一定非得走直路,办事也不一定非要取得成果,就是这个原因。比如走路,如果总是走曲折的道路而绕远,顺着前人踏出的道路走,不敢走适合自己的便捷的道路,这是形势所不允许的。如果一定要求简捷直达,那么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用绳墨直着量一量,拆毁城市,堵塞河流,夷平山脉,那就只有数百里的路程了,但这样做从人情上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为人处世要谦逊、退让,而做学问的人,待人接物怕的就是直截了当。

    82.胸中无一毫欠缺,身上无一些点染,便是羲皇以上人,即在夷狄患难中,何异玉烛春台[1]上?

    【注释】[1]玉烛春台:《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引申为君主如果有美如宝玉的德行,就可以使得四季的气候得到调和。春台,在春日登临远眺的游览胜地。

    【译文】如果心中没有一毫欠缺,身上没有点缺点,这便是伏羲氏以上的人,这种人即使处于夷狄或患难之中,也如同处于四时气候调和的境地,如同春日登临游览的胜地。

    83.圣人掀天揭地事业只管做,只是不费力;除害去恶只管做,只是不动气;蹈险投艰只管做,只是不动心。

    【译文】圣人只管做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是不浪费任何气力;只管做除害去恶的事,只是不动任何火气;也只管做有艰难险阻的事情,只是不动任何心性。

    84.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作事无痕迹,甚浑厚,事既有成,而亦无议。

    【译文】圣贤使用刚毅,只要能够完成那件事就行了;使用洞明,只要明了那件事情就行了,至于分外的就不会剩下一分一毫。所以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露痕迹,非常浑厚自然,事情成功了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85.坐疑似之迹者,百口不能自辨;狃一见之真者,百口难夺其执。此世之通患也。惟圣虚明通变吻合人情,如人之肝肺在其腹中,既无遁情,亦无诬执。故人有感泣者,有愧服者,有欢悦者。故曰惟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不能如圣人,先要个虚心。

    【译文】如果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即使自己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清楚;如果只拘泥于一次看到的真实情况,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服他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是世人的通病。只有圣贤的能够明了通达符合人情,如同人的肝肺长在自己的腹中一般,既没有隐情,也没有诬陷固执。因此,有为之感动流泪的人,有为之心服口服的人,有为之快乐高兴的人。所以《周易》说“只有圣人能打通天下人的心志”。如果不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先要做到谦虚。

    86.君子所得不同,故其所行亦异。有小人于此,仁者怜之,义者恶之,礼者处之不失体,智者处之不取祸,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

    【译文】君子的修养和德行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现在有一个小人在这里,仁爱的人会怜悯他,讲求道义的人会厌恶他,讲求礼法的人和他相处会不失大体,明智的人和他相处不会为自己招惹祸端,讲究诚信的人用诚心来对待他而不计较利害关系,只有圣人才会恰当的和小人相处。

    87.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我尝自喜行三种方便,甚于彼我有益:不面谒人,省其疲于应接;不轻寄书,省其困于裁答;不乞求人看顾,省其难于区处。

    【译文】在官场上如果只靠应酬,对为人处世没有什么好处。应酬的功夫占去了八分,还有什么精力去做正经事呢?我常常喜欢用以下三种方法处理,对于彼此都非常有好处。一是不亲自拜访人,省得别人疲于应接;二是不轻易给人写信,省得对方被回信的事所困扰;三是不乞求别人看护、照顾,省得对方有为难之处。

    88.士君子终身应酬不止一事,全要将一个静定心,酌量缓急轻重为后先。若应穋箱情,处纷杂事,都是一味热忙,颠倒乱应,只此便不见存心定性之功、当事处物之法。

    【译文】士君子一生需要应酬的不只是一件事,就全靠有一个静定的心态,要先分清事情的轻重。如果碰到错综复杂、难以处理的事务,如果只是一味的忙活,胡乱地应承,从这一点就看不到他有平心定性、妥善的处理事情的方法。

    89.处天下事,先把“我”字搁起,千军万马中,先把“人”字搁起。

    【译文】处理天下大事的时候,要先把自己放在一边;拼死作战在千军万马之中的时候,要先把个人的性命放在一边。

    90.处毁誉,要有识有量。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是识不定。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恶在我,毁誉于我无分毫相干?

    【译文】对待别人的批评或称赞,要有见识和度量。现在做学问的人,只有向上的心思,看见别人的称赞就趋向它,看到别人的批评就躲开它,这样做只能说明他没有一定的见识。听到人家称赞我就高兴,听到人家批评我就发怒,只说明他的气量太窄。其实优点和缺点都客观存在于我的身上,别人的批评或称赞都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91.某平生只欲开口见心,不解作吞吐语。或曰:“恐非‘其难其慎’之义。”予矍然惊谢曰:“公言甚是。但其难其慎在未言之前,心中择个是字才脱口,更不复疑,何吞吐之有?吞吐者,半明半暗,似于‘开成心’三字碍。”

    【译文】我平生只想说开门见山的话,不会说吞吞吐吐的话。有人说:“恐怕这不符合《尚书》所说的‘要严谨要慎重’的意思。”我急忙惊讶地回答说:“您说得很对。但要严谨慎重是指在没有说话之前,如果心里已经想好然后才开口,这就没有再需要怀疑的了,怎么会吞吞吐吐呢?说话吞吞吐吐的人,是因为他说话说一半藏一半,而不是以诚相待。”

    92.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待人接物,要温和而有原则;处理事情,要精细而又果断;认识道理要不偏不倚,而又灵活多变。

    93.天下之事,常鼓舞不见罢劳,一衰歇便难振举。是以君子提醒精神,不令昏眩;役使筋骨,不令怠惰,惧振举之难也。

    【译文】做天下大事,要一鼓作气才不会出现停息劳累,一旦衰竭了就很难再振作起来。所以君子要时刻提起精神,不要头昏眼花;要经常活动筋骨,不要松懈懒惰,这是害怕将来再振举时会很困难。

    94.听言之道,徐审为先,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其失一也。惟圣人能先觉,其次莫如徐审。

    【译文】听别人说话的方法,最好先慢慢地思考,如果采用完全不信或是完全相信的态度,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只有圣人对于别人所说的话能够先知先觉,其他的人都不如先慢慢地思考审视。

    95.君子之处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长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

    【译文】君子做事,要主动去找事做,而不要等事情来找自己;君子管理民众,应该主动接近民众,而不要等民众来接近自己。

    96.上智不悔,详于事先也;下愚不悔,迷于事后也。惟君子多悔。虽然,悔人事,不悔天命,悔我不悔人。我无可悔,则天也、人也,听之矣。

    【译文】智慧的人做事不会后悔,这是因为他们事先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准备;特别愚蠢的人做事也不会后悔,这是因为他们即使在事后也还处于迷惑的状态。只有君子做事经常会后悔。即便如此,君子是后悔没有尽到人事而不是抱怨上天;是后悔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抱怨别人。如果我自己没有什么可值得后悔的,那么无论天命也罢、人事也好,我就都只是听之、任之而已。

    97.某应酬时,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后点检,点检后辄悔吝;闲时慵懒,忙时迫急,迫急后辄差错。或曰:“此失先后着耳。”肯把点检心放在事前,省得点检,又省得悔吝;肯把急迫心放在闲时,省得差错,又省得牵挂。大率我辈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心。一谨之不能,而谨无益之谨;一勤之不能,而勤无及之勤。于此心倍苦,而于事反不详焉。昏懦甚矣!书此以自让。

    【译文】我在应酬事务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做事之前总是疏忽大意,而在事后才自我检点,检点之后就会后悔;平常的时候懒惰,到了忙的时候才知道着急,着急了就容易出现差错。有人说:“这是分不清事情轻重缓急的缘故。”如果能在事前准备好,就省去了事后的检点,又省得悔恨;把着急的心思放在空闲的时候,到忙的时候省得出现差错,又省得牵肠挂肚。大体说来,我们这些人不是因为事情而累心,而是被心拖累。在应该谨慎的地方不去谨慎,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谨慎;应该勤奋的时候不勤奋,却在来不及的时候才勤奋。因为这些才更加辛苦,做起事情来反而会不周全。这实在是昏懦得太厉害了!我记下这些用来提醒自己。

    98.无谓人唯唯,遂以为是我也;无谓人默默,遂以为服我也;无谓人煦煦,遂以为爱我也;无谓人卑卑,遂以为恭我也。

    【译文】不要看到别人对自己唯唯诺诺,就以为是赞成自己;不要看到别人沉默不语,就以为是佩服自己;不要看到别人温柔可亲,就以为是热爱自己;不要看到别人谦卑恭顺,就以为是尊敬自己。

    99.我不能宁耐事,而令事如吾意,不则躁烦;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不则谴怒。如是则终日无自在时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损,此谓至愚。

    【译文】我做事没有耐心而又总想让事情合乎我的心意,不然就急躁烦恼;我不能包容别人而又总想着让别人合乎我的心意,不然就谴责发怒。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整天都没有轻松自在的时候。而事情最终会失败,人们最终也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怨恨,我最终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这就叫做最大的愚蠢。

    100.有由衷之言,有由口之言;有根心之色,有浮面之色。各不同也,应之者贵审。

    【译文】有发自内心的话,也有随便说说的话;有发自内心的面貌,有只是浮在脸上的面貌。这些表现都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它们的人要善于仔细观察。

    101.富贵,家之灾也;才能,身之殃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藉也。故惟处顺境为难,只是常有惧心,迟一步做,则免于祸。

    【译文】荣华富贵,有时候是一个家庭的灾害;才能出众,有时候会为自己带来灾祸;声誉名望,是产生诽谤的源泉;欢乐快意,有时候会产生悲哀。所以说,只有处在顺境的时候是难事,只要常怀恐惧之心,什么事情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迟一步去做,才能避免灾祸。

    102.中繁地,顽钝人,纷杂事,迟滞期,拂逆时,此中最好养火。若决裂愤激,悔不可言;耐得过时,有无限受用。

    【译文】处于繁华热闹的地方,遇到愚蠢迟钝的人物,处理纷乱繁杂的事情,碰到迟缓延滞的期限,遭遇悖逆不顺的时势,这些境况是最容易使人产生火气的。如果用十分激愤的态度去对待,最后都会后悔;如果能够忍耐过去,就会获益匪浅。

    103.当繁迫事,使聋瞽人;值追逐时,骑瘦病马;对昏残烛,理烂乱丝。而能意念不躁,声色不动,亦不后事者,其才器吾诚服之矣。

    【译文】如果遇到繁乱紧迫的事情,使用的却是又聋又瞎的人;正赶上需要奋力追逐的时候,骑的却是又瘦又弱的马;对着昏暗残留的烛光,整理坏烂繁杂的东西。这时如果能够做到内心不烦躁,声色不动,而且不误事的人。他的才能和气量我就真心佩服了。

    104.妙处先定不得,口传不得。临事临时,相几度势,或只须色意,或只须片言,或用疾雷,或用积阴,务在当可。不必彼觉,不必人惊,却要善持善发,一错便是死生关。

    【译文】处事的好办法不能预先确定下来,不能口头散播。要临事临时,审时度势,或是只需要用眼色示意,或是只需要几句话,或用疾雷般迅速的办法,或用暗中积累的办法,务必都要适当可行。不要让对方发觉,也不要惊扰别人,但一定要妥善掌握、妥善实行,这时,一旦出现错误,就会事关生死。

    105.养定者上交则恭而不迫,下交则泰而不忽,处亲则爱而不狎,处疏则真而不厌。

    【译文】那些修养高深的人,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恭敬而不窘迫,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安定而不忽视,和自己亲近的人相处慈爱而不狎昵,和关系疏远的人交往就真诚而不感到厌烦。

    106.有进用,有退用;有虚用,有实用;有缓用,有骤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此八用者,宰事之权也,而要之归于济义。不义虽济,君子不贵也。

    【译文】有进用,有退用;有虚用,有实用;有缓用,有急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这八种权用,是主宰事物者的权变之术,其主旨是为了要匡正正义。如果不合乎义,就算会有帮助,君子也不会认为它可贵。

    107.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今子弟受父兄之责也,尚有所不堪,而况他人乎?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此语不止全交,亦可养气。

    【译文】责备别人要含蓄,切忌太苛严;要委婉,切忌太直接;要模糊有度,切忌太真实。现在的孩子受到父亲兄长的责备,尚且还觉得受不了,何况是他人的责备呢?孔子说:“对别人提出忠告要好好说,如果这样不奏效的话,就应该停止。”这样不只是可以保全交情,也可以用来涵养气质。

    108.柔胜刚,讷止辩,让愧争,谦伏傲。是故退者得常倍,进者失常倍。

    【译文】温柔的人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少言的人能够让雄辩的人停止说话,退让能够使争夺的人感到羞愧,谦逊能使傲慢的人折服。因此谦退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更多,而争夺的人常常失去的更多。

    109.应万变,索万理,惟沉静者得之。是故水止则能照,衡定则能称。世亦有昏昏应酬而亦济事,梦梦谈道而亦有发明者,非资质高,则偶然合也,所不合者何限。

    【译文】应对时势的千变万化,探索天地间的一切道理,这些只有那些沉静的人才能够做得到。因此水面在静止的时候就能够映照出万物,秤在平衡的时候才能称量物品。世上也有一些浑浑噩噩而把事情办好了的人,也有一些夸夸其谈而有所阐明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资质高,就是巧合罢了,但不凑巧的次数的就数不清了。

    110.祸莫大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

    【译文】祸患没有比不体谅别人内心的隐私而又苦苦相逼更大的了,仇恨没有比不避讳指责别人的短处而又进行揭发攻击更深的了。

    111.不怕千日密,只愁一事疏,诚了再无疏处。小人掩著,徒劳尔心矣。譬之于物,一毫欠缺,久则自有欠缺承当时;譬之于身,一毫虚弱,久则自有虚弱承当时。

    【译文】不怕千日的谨慎缜密,只怕在一件事情上疏忽大意。只要心诚,就再也没有疏忽大意的地方。小人对于疏漏的地方总想掩饰起来了,最后就只能使自己白费心力而已。比如一件物品,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欠缺,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为这种欠缺承当责任的时候;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只要有丝毫的虚弱,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为这种虚弱承担不好的结果的时候。

    112.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译文】将自己置身于是非之外,而后才可以对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断;将自己置身于利害之外,而后才可以看清楚利害关系。

    113.善用人的,是个人都用得;不善用人的,是个人用不得。

    【译文】善于用人的人,认为人人都可以用;不善于用人的人,认为每个人都不能用。

    114.得了真是非,才论公是非。而今是非不但捉风捕影,且无风无影,不知何处生来。妄听者遽信是实,以定是非。曰:“我无私也。”噫!固无私矣,《采苓》止棘、暴公《巷伯》,孰为辩之?

    【译文】只有看清了真非好坏,才能公正地判断是非。而现在的人不但看不清是非对错,而且无风无影,不知道这些是非是如何产生的。而那些妄听的人又立刻信以为真,并且以此来判断是非,还要说:“我是没有私心的啊。”唉!固然是没有私心,《诗经》中《采苓》这一篇写晋献公听信谗言,《巷伯》这一篇写寺人孟子因为遭受谗言而最终被害,这些遭受谗言诽谤的人,谁来为他们辩护呢?

    115.谦忍皆居尊之道,俭朴皆居富之道。故曰:卑不学恭,贫不学俭。

    【译文】谦虚忍让是居于尊位的处世之道,节俭朴素是居于富位的处世之道。所以说:地位卑下的人不要学谦恭之态,家境贫寒的人不要学俭朴之态。

    116.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译文】水遇到极恶劣的阻碍就会产生逆流,火遇到激烈的阻碍就会横向蔓延,人被激发就要作乱。所以君子要慎重地运用激烈的办法。有时候采取使对方感到羞愧的方法,能够让小人变成君子;而如果用激烈的方式,就可能会使君子变成小人。

    117.说尽有千说,是却无两是。故谈道者必要诸一是而后精,谋事者必定于一是而后济。

    【译文】尽管说法有许多种,但正确的道理却只有一个。因此谈论道理的人必须紧紧抓住一个正确的道理然后才能够精益求精,谋划事情的人必须确定出一个正确的方案然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118.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译文】世间的各种事情都有其各自恰到好处的地方,遇到事情谨慎一分的就能收获一分,疏忽一分的就会失去一分,假如能够全都谨慎就会全部得到,而如果全都疏忽就只能是一无所获。在小事上,多会产生疏忽,就会因小失大;在容易的事上,多会产生疏忽,结果就会因为疏忽了容易的而将难得的也一并失去。留心的君子自然会从自身的实践中有所感悟。

    119.到一处问一处风俗,果不大害,相与循之,无与相忤。果于义有妨,或不言而默默转移,或婉言而徐徐感动。彼将不觉而同归于我矣。若疾言厉色,是己非人,是激也,自家取祸不惜,可惜好事做不成。

    【译文】到一个地方就要问这个地方的风俗,如果没有什么害处,要入乡随俗,不要相抵触。如果真的违背道义,或者不说话而默默地离开,或者婉言相劝使其慢慢被感化,对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自己想法相同了。如果疾言厉色,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这是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自己会惹来祸端自然不用说,可惜的是好事也做不成了。

    养 生

    1.夫水遏之,乃所以多之;泄之,乃所以竭之。惟仁者能泄,惟智者知泄。

    【译文】流动的水,堵塞它,它就会聚积更多;疏泄它,它就会流走枯干。只有仁者能够疏泄恰到好处,只有智者知道如何疏泄。

    2.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今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予有一室,题之曰“远美轩”,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猩猩见酒不见人,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一淡,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夫能知困穷、抑郁、贫贱、坎坷之为详,则可与言道矣。

    【译文】天地间害人的,就是“多”;让人想多要的,就是“美”。美味让人多吃,美色让人多欲,美声让人多听,美物让人多贪,美官让人多求,美室让人多居,美田让人多置,美寝让人多逸,美言让人多听,美事让人多恋,美景让人多留,美趣让人多思,这些都是灾祸的媒介。不美则人不会多要,不多则不会带来灾祸。我有一室,题名为“远美轩”,其中有一匾题“冷淡”二字。我不是不爱美,而是害怕灾祸临头。鱼只看见鱼饵而看不见鱼钩,虎只看见羊而看不见陷阱,猩猩只看见酒而看不见人,不是真看不见,而是因为迷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无暇顾及其余。人心只要一冷,那么热闹之景就不能进入;只要一淡,那么艳冶之物就不能使我动心。如果能认识到困穷、抑郁、贫贱、坎坷是吉祥,那么就可以和他谈道了。

    3.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噫!举世之自爱而陷于自杀者,又十人而九矣。

    【译文】拿美味的食品让儿女吃而想不到会伤害他们的身体,姑息溺爱儿女而不怕他们败坏品德,甚至生病而死,犯下杀头的大罪而不知悔恨,这都是妇人之仁。唉!举世之人因过分自爱而陷于自杀的,十人中有九人啊!

    4.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嵇康[1]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为养生哉?

    【注释】[1]嵇康:人名,三国时代的人。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译文】现在养生的人,服药、练气、逃避危险、躲开危难、慎时、寡欲,确实是重要的方法。不过,嵇康是善于养生的人,但他的死却出乎意料之外。由此可知,养德是养生中第一重要的。如果我有很高的品德,即使被刀枪杀死,怎能说没有养生呢?

    5.盗为男戎,色为女戎。人皆知盗之劫杀为可畏。而忘女戎之劫杀。悲夫!

    【译文】盗贼就像拿着凶器的男人,美色就像带着暗器的女人。每个人都知道盗贼杀人劫物是多么可怕,却并不知道美色也照样可以劫财杀人。实在是可悲呀!

    6.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

    【译文】饥寒痛痒,这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即使父母也不能察觉;衰老病死,只有自己担当,即使妻子儿女也不能代替。自爱自全的方法,如果自己不留心,还将依赖什么人呢?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