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呻吟语译注最新章节!

自己行动的准则,就好比是用镜子照手一样的见识。如果自己不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么即使借助天下人的所看、所听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47.义、命、法,此三者,君子之所以定身,而众人之所妄念者也。从妄念而巧邪,图以幸其私,君子耻之。夫义不当为,命不能为,法不敢为,虽欲强之,岂惟无获?所丧多矣。即获亦非福也。

    【译文】道义、性命、法度,这三个方面,是君子用来立身的,而普通的人却妄想出不切实际的念头。有了虚妄的念头,就会做出邪恶的行为,就会投机取巧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君子以这种做法为耻。凡是在道义之下不该做的事,性命之中不能做的事,法度之内不能做的事,如果勉强去做,怎么会不一无所获呢?只不过失去的更多罢了。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了也并非就是福气。

    48.避嫌者,寻嫌者也;自辩者,自诬者也。心事重门洞达,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珑,毫无遮障,则见者服,闻者信。稍有不白之诬,将家家为吾称冤,人人为吾置喙矣。此之谓洁品,不自洁而人洁之。

    【译文】避嫌的人,往往会被怀疑;自己为自己辩解的人,反而会诬陷自己。只有把心中之门完全打开,一点儿也不回避,做起事来光明磊落,一点儿也不遮遮掩掩,这样的话,看到的人才会佩服,听见的人才会相信。即使稍有不白之冤,也将会是家家为你喊冤,人人为你说话。这种人叫做洁品,不用自夸,别人就会夸赞你。

    49.善之当为,如饮食衣服然,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人未闻有以祸福废衣食者,而为善则以祸福为行止;未闻有以毁誉废衣食者,而为善则以毁誉为行止。惟为善心不真诚之故耳。果真、果诚,尚有甘死饥寒而乐于趋善者。

    【译文】做人就应该时常做善事,这就好像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没有听说过因为祸福的影响而不穿衣吃饭的人,然而做善事却要考虑是得福还是得祸才决定做不做;没有听说过有因为别人的毁誉而不吃饭穿衣的人,然而做善事却要受到别人的毁谤或称赞的影响。这些都是自己的为善之心不够真诚的缘故。如果是真心为善的人,即使是忍饥挨饿也会乐于去行善的。

    50.“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则千态万状一毫加损不得。圣王为治,当使民得其本分,得本分则荣辱死生一毫怨望不得。子弒父,臣弑君,皆由不知本分始。

    【译文】“本分”这两个字的妙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君子立身处世不能不知道本分,知道本分就会在做事的时候有分寸。圣贤的君主治理国家,应当使子民知道他们的本分,知道自己的本分之后就不会对生死荣辱产生一丝一毫的奢望和怨恨。子女杀害自己的父亲,臣子杀害自己的君主,都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么。

    问 学

    1.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直而后尽。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不相然诺承顺,所谓审问明辨也。故当其时,道学大明,如拨云披雾,白日青天,无纤毫障蔽。讲学须要如此,无坚自是之心,恶人相直也。

    【译文】学问必须相互讲述然后才能明白,讲述必须相互质疑辩论然后才能弄清是非。孔门师友询问、讨论问题喜欢穷根究底,不轻易同意或顺从对方的意见,这就是所说的“审问明辨”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所处的时代,先圣之学大放光彩,好比拨开云雾,只见白日青天,没有丝毫的障碍遮蔽。讲论学问就要这样,不要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也不要害怕别人质疑。

    2.“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锐意极力”,此四字德业之要务;“有渐无已”,此四字德业之成务;“深忧过计”,此四字德业之终务。

    【译文】反复思考、谨慎对待,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首要;锐意进取、竭尽全力,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重要条件;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关键;深思熟虑、反复琢磨,这是成就品德学问的最终保证。

    3.静是个见道底妙诀,只在静处潜观,六合中动底机括都解破,若见了。还有个妙诀以守之,只是一,一是大根本,运这一,却要因时通变。

    【译文】心静才是寻找道体的秘诀,只有在静中潜心观察,世上各种事物运行的奥秘才能被解开,就好像看到了一样。还有一个妙诀要遵守它,这个妙诀就是一,一是个根本,利用这个一还要根据时势灵活变通。

    4.学者只该说下学,更不消说上达。其未达也,空劳你说;其既达也,不须你说。故“一贯”惟参、赐可语,又到可语地位才语,又一个直语之,一个启语之,便见孔子诲人之妙处。

    【译文】做学问的人劝学,只应该说学习从一般的知识、道理学起,不用说通达那些高深的道理。如果没有通晓那些高深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别人也听不懂;如果他人已经通晓了那些高深的道理,不用去你宣扬,别人也就知道了。所以孔子历来只与曾参和子贡谈论“我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而且是到了可以和他们谈论的时候才谈论的,和曾参谈论的时候是直接说的,而和子贡谈论的时候却采用了启发式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巧妙之处。

    5.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世之所抵死奔走者,皆假也。万古惟有真之一字磨灭不了,盖藏不了。此鬼神之所把握,风雷之所呵护。天地无此不能发育,圣人无此不能参赞。朽腐得此可为神奇,鸟兽得此可为精怪。道也者,道此也;学也者,学此也。

    【译文】能辨别真假是一种大学问。世上的人拼命为自己所追求的,实际上都是虚假的。万古只有“真”这个字磨灭不了,掩盖不了。“真”是鬼神掌握、风雷呵护的东西。天地如果没有“真”就不能发育万物,圣人如果没有“真”就不能参赞造化。腐朽的东西得到“真”可变为神奇,鸟兽得到“真”可以变为精怪。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就是这个“真”;要学习的,也就是这个“真”。

    6.上吐下泻之疾,虽日进饮食,无补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学,虽日事讲究,无益于身心。

    【译文】如果患了上吐下泻的病,即使每天照样吃饭,也改变不了憔悴消瘦的面容;学习若是只过耳目,学过了就忘,就算天天读书,对自己的身心也没有半点儿好处。

    7.天地万物只是个“渐”,理气原是如此,虽欲不渐不得。而世儒好讲一“顿”字,便是无根学问。

    【译文】天地万物都是渐渐形成的,理和气原本就是这样,即使想快也是难以办到的。但世上的读书人都喜欢讲一个“顿”字,那只不过是没有根底的学问罢了。

    8.我信得过我,人未必信得过我,故君子避嫌。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诚恻怛之意,如火热水寒,何嫌之可避?故君子学问,第一要体信,只信了,天下无些子事。

    【译文】我信得过自己,别人未必信得过我,所以君子要避嫌。但如果能以青天白日般的正大光明之心处事,又以火热水寒般至诚同情之意待人,还有什么嫌疑可避的呢?所以君子做学问,第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信。只要做到了诚信,天下自会太平无事。

    9.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1],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2]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

    【注释】[1]《千字文》:南朝梁萧衍命周兴嗣编写的一本儿童读物,用了一千个不同的字。[2]《三坟》:远古时代的书籍。另一种说法是指伏羲、黄帝写的书。

    【译文】做学问贵在领悟与认识,不必去读尽古今所有的书籍,只要读一部《千字文》,就能让自己终身受益。如果不去体会和认识,就算把《三坟》以来的每一卷书都背的滚瓜烂熟,充其量也只算是博学的人,只能是供人谈资、浪费文笔、增添盛气、助长骄傲自满之心而已。所以君子做学问贵在领悟与认识。

    10.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识见议论,最怕小家子势。

    【译文】求学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器量太小。议论事物,发表见解,最怕气量狭小。

    11.学者只是气盈,便不长进。含六合如一粒,觅之不见;吐一粒于六合,出之不穷,可谓人人矣。而自处如庸人,初不自表异;退让如空夫,初不自满足,抵掌攘臂而视世无人,谓之以善服人则可。

    【译文】求学的人只要气盛,便不会有长进。如果含纳天地六合如含一粒米,却寻觅不见;吐出一粒米到天地六合中,又出之不穷,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大人了。然而自处时同普通人一样,起初并没显示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退让时好像一个腹中空空无任何学识的人,开始时也没有自满自足的表现,却抵掌攘臂而视世无人,这样的人只能说他是以善服人。

    12.心术、学术、政术,此三者不可不辨也。心术要辨个诚伪,学术要辨个邪正,政术要辨个王伯。总是心术诚了,别个再不差。

    【译文】心术、学术、政术,这三者不可不分辨清楚。心术要辨别出是真诚还是虚伪,学术要辨别出是邪说还是正理,政术要辨别出是个王道还是霸道。总之,如果心术是真诚的,其他的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13.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道理只有从心中体会出来才精确,所以应当潜心沉思。不然,只不过是听到说了而已。做事要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做到识见广博。不然,只不过是随心所欲地杜撰。

    14.天是我的天,物是我的物,至诚所通,无不感格,而乃与之扦隔抵牾,只是自修之功未至。自修到格天动物处,方是学问,方是工夫。未至于此者,自愧自责不暇,岂可又萌发出个怨尤的意思?

    【译文】天是我的天,物是我的物,只要用至诚之心去感通,无不为之感通。而有的人却与天和物格格不入、互相抵触,这是因为自我修养的功夫还不够。自我修养到能感动天地万物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功夫。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自愧、自责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萌发出怨天尤人的意念呢?

    15.扶持资质,全在学问,任是天资近圣,少此二字不得。三代而下无全才,都是负了在天底,欠了在我底,纵做出掀天揭地事业来,仔细看他,多少病痛!

    【译文】保持天资、品格,全在于学问。即使你天资接近圣人,也少不了学问这两个字。三代以后没有全才,都是亏负了天生的资质,亏欠了自我品格的修养,纵然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仔细一看,他身上的毛病又有多少!

    16.万仞峻增而呼人以登,登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平,贤者之道峻。穴隙迫窄而招人以入,入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博,贤者之道狭。

    【译文】山高峻险拔,如果招呼大家去攀登,攀登的人一定很少。所以圣人的道路平坦,贤者的道路艰险。洞穴的通道非常狭窄,如果招呼人们进去,进去的人一定很少。所以圣人的道路宽广,贤者的道路狭窄。

    17.怠惰时看工夫,脱略时看点检,喜怒时看涵养,患难时看力量。

    【译文】在懈怠懒惰时可看出一个人修持的工夫,放任轻慢时可看出一个人省察的功夫,高兴或恼怒时可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处忧患艰难时可看出一个人的力量。

    18.圣人以见义不为属无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属无知;圣人体道有三达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个。不知谁说得是?愚谓自道统初开,工夫就是两项,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盖不精则为孟浪之守,不一则为想象之知。曰“思”曰“学”,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问察”曰“用中”,曰“择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艰,惟行之艰”,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曰“知及之,仁守之”,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译文】圣人认为见义不为是不勇敢,世上的儒者认为知而不行是无知;圣人体察之后认为道有三种大的品质,叫做智、仁、勇;世上的儒者认为知和行是同一种事物。不知道究竟是谁说得对呢?我以为自从道传播以来,修道的功夫就有两项,一个是“惟精”,讲的是体察,一个是“惟一”,讲的是固守。几乎所有的圣人所传授坚持的,都是这个原则。如果不精心辨察那就是鲁莽放肆,不专一就是凭空想象的知。这就是《论语》所说的“思考”和“学习”,《大学》所说的“通达道理”和《中庸》所说的“亲身实践”,“达到明辨”和“力争完善”,“虚心询问,用心体察”和“不偏不倚,坚持中庸”,“服膺中庸可避免过失”,《尚书》所说的“要懂得认识并不难,只有行动才难”,《论语》所说的“不要以为有了认识就可以满足,应该不断进取”,“既然具备了认识,就应该坚持不变”,《孟子》所说的“要知道没有明察仁善,自身就到不了真诚境地”的道理。

    19.自德性中来,生死不变;自识见中来,则有时而变矣。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德性坚定则可生可死。

    【译文】从德性中生发出来的,无论生死都不会改变;从识见中生发出来的,有时会改变。所以君子要用识见来修养德性。德性坚定了,才能经得起生死的考验。

    20.学问之功,生知圣人亦不敢废。不从学问中来,任从有掀天揭地事业,都是气质作用。气象岂不炫赫可观?一入圣贤秤尺,坐定不妥贴。学问之要如何?随事用中而已。

    【译文】做学问,就算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不敢荒废。假如不是从学问出发,就算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只不过是气质的作用。伟大的事业怎么会不夺目耀眼呢?但只要一用圣贤的标准来衡量,就肯定还有不妥之处。学问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坚守中庸之道。

    21.学者,穷经博古。涉事筹今,只见日之不足,惟恐一登荐举,不能有所建树。仕者,修政立事,淑世安民,只见日之不足,惟恐一旦升迁,不获竟其施为。此是确实心肠、真正学问,为学为政之得真味也。

    【译文】求学的人,要通读经书、博览古籍、涉足世事、筹划时务,只感到时间紧迫不够用,只担心一旦被举荐做官,不能有所建树。为官的人,要治理政务、树立政绩、改造世风、安定百姓,只担心时间紧迫不够用,只担心一旦升迁,不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实在的心肠,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才算体会到了为学为政的真正意味。

    22.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

    【译文】提升品德、钻研学业在少年时期,明白道理、成就道德在中年时期,精通义理、谙熟仁道在晚年时期。如果五十岁以前还不能使自己的德性坚定,五十岁以后就会更加懒惰散漫,更加昏聩、懦弱,哪还有什么由衰弱到振奋的力量?

    23.世间无一件可骄人之事。才艺不足骄人,德行是我性分事,不到尧、舜、周、孔,便是欠缺,欠缺便自可耻,如何骄得人?

    【译文】世上没有一件事可以让人骄傲自大。才华技艺不值得骄傲,道德品性是我本性中应该具备的,不达到尧、舜、周公、孔子的境界,就是在德行上有欠缺,有欠缺自己就该感到羞愧,哪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24.天下至精之理、至难之事,若以潜玩沉思求之,无厌无躁,虽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译文】天下最精辟的道理,最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进行深入地研究、认真地思考,不厌倦、不急躁,即使这个人的资质在中等人以下,没有得不到的。

    25.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学者万病,只个静字治得。

    【译文】做学问最重要的工夫,就是要戒除掉浮躁之气。学者身上的种种弊病,只要一个静字,便能医治所有。

    26.读书能使人寡过,不独明理。此心日与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

    【译文】读书不只是能使人明白道理,还能使人少犯错误。每天心中所想的都能和道相符,邪恶的念头自然不能乘隙而入。

    27.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外面者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注重在内心的修养上下工夫,所以体现在外表上的同他具有的高尚品德相符合;现在求学的人,只是在表面上下工夫,同他内心所想的完全相反,因而有损于德行。

    28.事事有实际,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处法,所贵乎学者学此而已。无地而不学,无时而不学,无念而不学,不会其全、不诣其极不止,此之谓学者。今之学者果如是乎?留心于浩瀚博杂之书,役志于靡丽刻削之辞,耽心于凿真乱俗之技,争胜于烦劳苛琐之仪,可哀矣!而醉梦者又贸贸昏昏,若痴若病,华衣甘食而一无所用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

    【译文】件件事中都有实情,句句话中都蕴含着妙境,每个事物中都包含着至理,任何人都有与人相处的方法,学者最可贵的,就是能学这些而已。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学,没有一个时刻不在学,没有一个念头不在学,不全部学会、不达到顶点不停止,这才叫学者。现在的学者果真能做到这样吗?他们留心于浩瀚、繁多、芜杂的书籍,用心于靡丽、雕琢、险僻的文辞,沉迷于穿凿附会、以假乱真、扰乱世俗的技巧,争胜于烦劳、苛刻、琐碎的仪式,真是可悲啊!而那些处于醉梦之中的人又贸贸昏昏、若痴若病,华衣甘食,而对什么事都无所用心,不是更可悲!所以学者所贵的是好学,尤其可贵的是知道该学什么。

    29.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夫才学非有之为难,而降伏之难。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学如剑,当可试之时一试,不则藏诸室,无以炫弄,不然,鲜不为身祸者。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无一幸免,可不忧哉?

    【译文】无才无学,是读书人的耻辱;有才有学,是读书人的忧患。想要拥有才学不是难事,驾驭才学才是难事。君子所贵的是使才学能够成就自身,而不是用来炫耀自己;是为了匡时济世,而不是用来夸耀于人。所以说才学如剑,在可用的时候要用,不用的时候就藏在剑鞘中,不要炫弄,不然,很少有不成为自身祸患的。自古以来,那些爱炫耀自己才学的人,十人中有十人,百人中有百人,无一人可以侥幸免除祸患,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

    30.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

    【译文】每个人生下来以后都有好的地方,也都有不好的地方。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什么,只是培养自身那些好的地方,纠正弥补自身不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31.道学不行,只为自家根脚站立不住。或倡而不和,则势孤;或守而众挠,则志惑;或为而不成,则气沮;或夺于风俗,则念杂。要挺身自拔,须是有万夫莫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译文】道德学问不能推行,只是因为自己的脚跟站立不稳。或者因为自己提倡而无人应和,就会势单力孤;或者因为自己坚守而众人阻挠,就会意志昏惑;或是因为努力去做没有成功,就会灰心丧气;或者因为受风俗影响,就会产生杂念。要想挺身自拔,必须要有万夫莫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整天只是三五人在一起聚谈,即使谈得唇焦舌敝,又能成就什么事业呢?

    32.涵养不定底,自初生至盖棺时凡几变,即知识已到,尚保不定毕竟作何种人。所以学者要德性坚定,到坚定时,随常变、穷达、生死只一般,即有难料理处,亦自无难。若平日不遇事时,尽算好人,一遇个小小题目,便考出本态,假遇着难者、大者,知成个甚么人?所以古人不可轻易笑,恐我当此,未便在渠上也。

    【译文】涵养没有形成的人,不知道从生到死会发生多少变化,即便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学者的德行修养一定要稳定。只有自己的涵养稳定了,就会把正常和变化、贫困和发达、生存和死亡都看得很平常,就算碰到意料之外的事情,也不会觉得有多难。假如平常没有遇到什么事的时候还是个好人,一旦碰上一个小小的麻烦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如果碰上大事、难事,那又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古人不会轻易地嘲笑别人,就是因为恐怕自己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未必就会比人家做得好。

    33.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厌妻子,然后谓之真学、真养。勉强于大庭广众之中,幸一时一事不露本象,遂称之曰贤人君子,恐未必然。

    【译文】简陋的房屋却可以使鬼神信服,在家中不厌烦妻子儿女,这才算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修养。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中,勉强凭借一时一事侥幸没有露出本来面目,就称之为贤人、君子,恐怕未必是这样的。

    34.这一口呼吸去,万古再无复返之理。呼吸暗积,不觉白头。静观君子,所以抚髀而爱时也。然而爱时不同,富贵之士叹荣显之未极,功名之士叹事业之末成,放达之士恣情于酒以乐余年,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遗后嗣。然犹可取者,功名之士耳。彼三人者,何贵于爱时哉?惟知道君子忧年数之日促,叹义理之无穷,天生此身无以称塞,诚恐性分有缺不能全归,错过一生也,此之谓真爱时。所谓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者,皆救火追亡之念,践形尽性之心也。呜呼!不患无时,而患弃时。苟不弃时,而此心快足。虽夕死何恨?不然,即百岁,幸生也。

    【译文】这一口呼吸过后,万古以来也不会有再返回来的道理。每天一呼一吸,不断地积累,不觉头发就白了。所以冷静地观察这一现象的君子,会拍着大腿感叹时光的易逝而爱惜时光。然而爱惜时光是各不相同的,富贵之士感叹荣华显贵没能达到极点,功名之士感叹事业还没有成就,放达之士纵情于美酒以乐余年,贪鄙之士苦心经营家业以留给子孙。这里尚可取的,只有功名之士而已。其他的三种人,他们的爱惜时光又有什么可贵的呢?只有求道的君子忧虑年岁一天天过去,感叹义理的无穷无尽,上天生下自己的身体没有使义理充塞,唯恐性分有所欠缺不能全部归还上天,而错过了一生。这才叫真正爱惜时光。平时所说的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的话,都是勉励人要有救火追亡般的紧迫感,要有尽力体现人的天赋资质、修养完满心性的意念。啊!不要忧虑时光不多而要担心浪费时光。如果不浪费时光而心情愉快满足,即使晚上就死,又有什么遗憾呢?不然,即使活一百岁,也是苟且偷生。

    35.身不修而惴惴焉,毁誉之是恤;学不进而汲汲焉,荣辱之是忧,此学者之通病也。

    【译文】不加强自身的修养,整天惴惴不安,只为个人的毁誉而担心;不努力求学,成天急切奔忙,只为个人的荣辱而忧心。这是求学人的通病。

    36.冰见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炽炭铄坚冰,必舒徐而后尽;尽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后温;温为沸汤,又必待舒徐而后竭。夫学岂有速化之理哉?是故善学者无躁心,有事勿忘从容以俟之而已。

    【译文】当坚冰遇到烈火,我们都知道它很容易就融化了。然而用热炭来融化坚冰,就必须要慢慢地进行;等到坚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必须要经过缓慢的过程而逐渐加温;温水沸腾以后,又必须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蒸发熬干。那么做学问怎么会有速成的道理呢?因此,善于学习的人不要急于求成,遇到事情不要忘记从容淡定,要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

    37.与人为善,真是好念头。不知心,无理路者,淡而不觉;道不相同者,拂而不入。强聒杂施,吾儒之戒也。孔子启愤发悱,复三隅,中人以下不语上,岂是倦于诲人?谓两无益耳。故人声不烦奏,至教不苟传。

    【译文】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的确是一个好想法。可是那些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总是觉察不到这些;道不相同的人,根本就听不进去。强迫别人听从并且实施多种手段,这是儒家应该引以为戒的。孔子提倡“启愤、发悱、复三隅”,意思是在他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他想说话的时候再去启发他,教授给他知识就要求他能够举一反三。“中人以下不语上”,意思是对于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传授给他高深的学问,孔子这样做难道是对于教导别人感到厌倦吗?只是认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美妙的音乐不怕重复演奏,深奥的教义也不能随随便便地传授给别人。

    38.罗百家者,多浩瀚之词;工一家者,有独诣之语。学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津涯;以鲁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蕴奥,岂不难哉?故学贵有择。

    【译文】涉猎百家学说的人,说起话来大多是滔滔不绝;专心钻研一家学说的人,往往会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些做学问的人想凭借自己有限的精力,博采众长穷尽所有的学说;以一种鲁莽急躁的心态,来探究各种学说中所蕴藏的奥妙,岂不是很困难吗?所以,做学问的人贵在对于学习的内容有所选择。

    39.学识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须是冲开,要一点碍不得。涵养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气质,譬之烧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烟不止,须待灼透,要一点烟也不得。

    【译文】学问有一分不到位,就会有一分障碍,就好比是挖河分界,只要有一段界土没有挖开,水就流不过去,要想让水流过去,就要一儿点障碍也没有。人的涵养功夫只要有一分欠缺,就会有那么一点气质,就好像把木头烧成炭,只要木头有一点还没烧透,就会不停地冒烟,必须要等到木头完全烧透了,不冒一丝烟了才行。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