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呻吟语译注最新章节!

sp;  3.人子之事亲也,事心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译文】儿子侍奉父母,最重要的是体谅他们的心,其次是照料好他们的身体;再次一点的是只照料饮食而不体谅他们的心;最差的是只说空话而连他们的身体都不照料。

    4.进食于亲,侑而不劝;进言于亲,论而不谏;进侍于亲,和而不庄。亲有疾,忧而不悲;身有疾,形而不声。

    【译文】在侍奉父母吃饭时,只陪伴在身边使他们吃得高兴,而不要劝他们多吃;向父母提意见时,只讲道理,不要规谏;服侍父母起居时,态度和蔼而不要严肃呆板。父母有病时,心中忧伤但不要悲泣;自己有病时,顺其自然但不要声张。

    5.待疾,忧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待疾,不孝之大者也;居丧,羸而废礼,不如节哀而慎终。此身不能襄事,不孝之大者也。

    【译文】侍奉生病的父母忧愁得吃不下饭,不如尽力进餐。如果因不吃饭自己也生了病而不能侍奉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为父母居丧时,悲伤得瘦弱不堪,不能依丧礼行事,不如节制自己的悲哀情绪而谨慎地依礼办好父母的丧事。不能亲身办理丧事,这也是最大的不孝。

    6.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译文】雨水过多,是万物的灾难;恩宠超过礼制,是臣子和妻妾的灾祸;恩爱超越了义,是子孙后代的灾祸。

    7.人心喜则志意畅达,饮食多进而不伤,血气冲和而不郁,自然无病而体充身健,安得不寿?故孝子之于亲也,终日干干,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头。自家既不惹起,外触又极防闲,无论贫富、贵贱、常变、顺逆,只是以悦亲为主。盖“悦”之一字,乃事亲第一传心口诀也。即不幸而亲有过,亦须在悦字上用工夫。几谏积诚、耐烦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若直诤以甚其过,暴弃以增其怒,不悦莫大焉。故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译文】如果一个人内心高兴,他的情绪自然就会舒畅通达,食欲增加而不会伤害身体,气血通畅而不会忧郁,自然就没有毛病而且身强体壮,怎么会不长寿呢?所以孝子对自己的父母整天都会特别小心,恐怕有丝毫的不高兴的事让父母烦心。自己不能惹父母不高兴,又要尽力防范外界的干扰,不管自己富贵、贫贱、坎坷、顺境还是逆境,让父母高兴最重要。也许“悦”这个字就是子女侍奉父母的第一秘诀。即使父母有什么过失,也应该在让他们高兴上多下功夫。规劝应该诚心诚意,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婉转柔和,自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直言不讳地指责父母的过失,或是对他们不理不睬来增加他们的愤怒,那样会使父母很不高兴。因此说:不孝顺父母,就不能为人子女。

    8.长者有议论,唯唯而听,无相直也;有咨询,謇謇而对,无遽尽也。此卑幼之道也。

    【译文】长辈在谈话时,要恭敬而顺从地去听,不要提出质问;有所询问时,要慢慢地耐心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地一下就说完了。这是地位低的、年纪小的对待地位高的、年长者的态度。

    9.古称君门,远于万里,谓情隔也。岂惟君门?父子殊心,一堂远于万里;兄弟离情,一门远于万里;夫妻反目,一榻远于万里。苟情联志通,则万里之外,犹同堂共门,而比肩一榻也。以此推之,同时不相知,而神交于千百世之上下亦然。是知离合在心期,不专在躬逢。躬逢而心期,则天下至遇也:君臣之尧舜,父子之文周,师弟之孔颜。

    【译文】古人说君门远于万里,这是指感情的距离太远。岂只君门如此?如果父子不同心,就是同处一堂也远于万里;兄弟离情,就是同在一门也远于万里;夫妻反目,就算同在一榻也远于万里。假如情相连志相通,相距万里之外也如同堂共门、比肩一榻。以此类推,有的生在同一时代而互不了解,有的相距千百世而神交心通也,是同样的道理。以此可知离合是指两心是否相期许,而不专指亲身相遇。亲身相遇加上两心相许,这是天下的至遇:如君臣中的尧、舜,父子中的周文王、周公,老师弟子中的孔子、颜渊,就是至遇的典型。

    10.“隔”之一字,人情之大患。故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上下之交,务去隔。此字不去而不怨叛者,未之有也。

    【译文】隔阂是人情交往的大阻碍。所以,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上下的交往中,务必要去掉隔阂。不去掉隔阂而又不出现怨恨、背叛的事,还不曾有过。

    谈 道

    1.有处常之五常,有处变之五常。处常之五常是经,人所共知;处变之五常是权,非识道者不能知也。不擒二毛,不以仁称,而血流漂杵,不害其为仁;二子乘舟不以义称,而管、霍被戮,不害其为义。由此推之,不可胜数也。嗟夫!世无有识者,每泥于常而不通其变;世无识有识者,每责其经而不谅其权。此两人皆道之贼也,事之所以难济也。噫!非精义择中之君子,其谁能用之?其谁能识之?

    【译文】有处于正常环境的仁义礼智信,有处于权变之际的仁义礼智信。处常之仁义礼智信是常行的义理,人所共知;处变之仁义礼智信是权变之法,不识事理的人是不能理解的。春秋时宋国与楚国开战,宋襄公主张不俘虏年纪大的敌人,但后世并不认为他是“仁”;而周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但仍认为周武王是“仁”。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为了不拂逆父志而争死,并不能称为“义”;而周公杀管叔放蔡叔,不能不称为“义”。以此类推,这类事情不可胜数。唉!世上那些没有看清事物本质的人,每每拘泥于常态而不懂变化;世上那些不能理解有识之士的人,每每要求他们按常理办事而不理解他们的权变之法。这两种人都会损害道,所以事情也就难以成功。唉!不是精于义理而又能择其中道而行的君子,有谁能把常和变远用好?又有谁能识别何时用常何时用变呢?

    2.庙堂之乐,淡之至也,淡则无欲,无欲之道与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则无文,无文之妙与本始通。

    【译文】庙堂里的音乐,最为清淡,清淡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才能与神明相通;最为朴素,朴素就没有什么文采,没有文采的妙处在于它与本色相通。

    3.真器不修,修者伪物也;真情不饰,饰者伪交也。家人父子之间不让而登堂,非简也;不侑而饱食,非饕也,所谓真也。惟待让而入,而后有让亦不入者矣;惟待侑而饱,而后有侑亦不饱者矣,是两修文也。废文不可为礼,文至掩真,礼之贼也,君子不尚焉。

    【译文】真正的器物不需修饰,修饰以后就成了伪物了。真情也不需粉饰,粉饰就是伪交了。家人、父子之间,进屋时不必谦让,这不是简慢;吃饭时不必劝而吃饱,这不是贪吃,这就是“真”。只有等谦让后才进来,以后就会有谦让也不进来的人了;只有等劝吃后才吃饱,以后就会有劝吃也吃不饱的人了,这是双方都在文饰的缘故。废弃了应有的礼节就不合礼仪,过分了又会掩盖真情,这都是危害礼的东西,君子不崇尚这些。

    4.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业,是人臣太平;五谷丰登,是百姓太平;大小和顺,是一家太平;父母无疾,是人子太平;胸中无累,是一腔太平。

    【译文】老百姓能各得其所,君主就会安宁无事;君主和民众能安居乐业,朝廷官员就会安宁无事;五谷丰收,老百姓就太平无事;老少和睦,一家人就会安宁无事;父母没有疾病,做子女的就能安宁无事;心中无牵无挂,心境平静,内心就会安宁无事。

    5.除了个中字,更定道统不得。傍流之至圣,不如正路之贤人。故道统宁中绝,不以傍流继嗣,何者?气脉不同也。予尝曰:“宁为道统家奴婢,不为傍流家宗子。”

    【译文】除了这个“中”字,就没有办法确定道系了。旁流之中的最高圣人,也不如正统之中的一个贤人。所以,道统宁可半途断绝,也不会让旁流的人来继承,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气血经脉不同。我曾经说过:“宁可做道统家的奴隶,也绝不做旁流家的世子。”

    6.自然者,发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才说是当然,便没气力。然反之之圣,都在当然上做工夫,所以说勉然。勉然做到底,知之成功,虽一分数境界,到那难题试验处,终是微有不同,此难以形迹语也。

    【译文】所谓“自然”,就是事物生成以后不能抑制,禁止时也不能停止,才说是“当然”,就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了。然而经过后天修养而达到至善之性的圣人,都是在“当然”上做工夫。所以说他们是尽力而为,尽力做到底,修养成为圣人,虽然和天生的圣人达到了同一境界,但遇到艰难困苦检验时,最终还会微有不同。这一点难以从形迹上讲清楚。

    7.愚不肖者不能任道,亦不能贼道,贼道全是贤智。后世无识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示天下以大中至正之矩,而但以贤智者为标的。世间有了贤智,便看得中道寻常,无以过人,不起名誉,遂薄中道而不为。道之坏也,不独贤智者之罪,而惟崇贤智,其罪亦不小矣。《中庸》为贤智而作也,中足矣,又下个庸字,旨深哉!此难与曲局之士道。

    【译文】愚蠢和才能平庸的人,不能担负起道的大任,也不能损害道。损害道的人,都是一些才智超群的人。后世无知的人,没有明察道的本来面目,就向世人宣布至大至中至正的准则,只是以贤明睿智的人的意见为标准。世界上有了贤明睿智的人,便把中道看得很平常,认为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也不能增加人的声誉,于是就看轻中道而不去实现。道的败坏,不只是贤明睿智的人的罪过,推崇他们的人罪过也不小。《中庸》是针对贤明睿智的人提出的,“中”本来已经足够了,又加了一个“庸”字,含意是很深的。这番道理很难向见识浅陋的人说清楚。

    8.道者,天下古今共公之理,人人都有分底。道不自私,圣人不私道。而儒者每私之,曰“圣人之道”。言必循经,事必稽古,曰“卫道”。嗟夫!此千古之大防也,谁敢决之?然道无津涯,非圣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时势,非圣人之制所能尽。后世苟有明者出,发圣人所未发,而默契圣人欲言之心;为圣人所不为,而吻合圣人为之事,此固圣人之深幸而拘儒之所大骇也。呜呼!此可与通者道,汉唐以来鲜若人矣。

    【译文】道,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共同的规律,每个人都有份。道本身不自私,圣人也不把道据为私有。而儒者每次把道据为己有时,会说这叫“圣人之道”。说话必然引经据典,行事必定征引古代,并把它称作“卫道”。唉!这是从古到今的最大的防范啊,谁敢不遵守呢?然而道是无边无际的,不是圣人的几句话所能概括的;事情有时间和形势的变化,也不是圣人所能控制的。后世如果能出现一个圣明之人,能够说出圣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并互相默契,能够做出圣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事业,并互相吻合,这固然是圣人的大幸,但也会让拘泥经典的儒生很害怕。唉!这个道理可以和学识渊博、通情达理的人说,然而汉、唐以来像这样的人太少了。

    9.在举世尘俗中,另识一种意味,又不轻与鲜能知味者尝,才是真趣。守此便是至宝。

    【译文】在尘世间能发现另一种趣味,却又不轻易给很少能品尝出这种味道的人品尝,这才是真正的趣味。能够把握住它,便是获得了最宝贵的财富。

    10.道在天地间,不限于取数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无所得。假使天下皆圣人,道亦足以供其求。苟皆为盗跖,道之本体自在也,分毫无损。毕竟是世有圣人,道斯有主;道附圣人,道斯有用。

    【译文】道存在于天地之间,不限制人们得到多少,心性勤奋的人得到的就多,心性懒惰的人得到的就少,而头脑昏暗、愚昧的人会一无所得。假如天下的人都是圣人,道也足够这些人的需求;如果都是盗跖,道的本体也是自然存在的,并不会有丝毫的损伤。毕竟世间有了圣人,道才有了主人;道只有依附于圣人,才能够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11.或问:“中之道,尧、舜传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余叹曰:“只就我两人眼前说,这饮酒,不为限量,不至过醉,这就是饮酒之中;这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这作揖跪拜,不烦不疏,不疾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事得中,就是一事底尧、舜。推之万事皆然。又到那安行处,便是十全底尧、舜。”

    【译文】有人问:“中之道,尧舜等圣人代代相传,必然有至玄至妙之理吧?”我感叹地说:“就说我们二人眼前饮酒这件事,不限制酒量,也不至喝醉,这就是饮酒之中。我们现在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这作揖跪拜,不烦不疏,不疾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件事做得中,就是这件事的尧舜,推之万事皆然。如果到那无所要求而安然行事的程度,便是十全的尧舜。”

    12.理路直截,欲路多岐;理路光明,欲路微暧。理路爽畅,欲路懊烦;理路逸乐,欲路忧劳。

    【译文】天理之路直截,人欲之路多崎岖;天理之路光明正大,人欲之路幽隐黑暗。天理之路让人清爽舒畅,人欲之路使人懊恼烦躁;天理之路让人安逸快乐,人欲之路使人忧虑劳神。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