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实知。实知如实,而定然不移。则实知本身,即为一宇宙人生中之一实事。而人之求知,是成就知识,亦即成就此实知之实事。而此实知之实事,则为宇宙人生全部之实事之一。

    我们如果了解知识依于实事,亦归于成就一“如实知之实事”,则可知我们如只是提举我们之求知之心,以求知种种其他实在事物为对象,而只自觉以成就种种抽象知识为目标,我们之求知之心,乃尚未落实者。必待吾人自觉的求成就吾人之一一如实知之实事,并知此实事,亦只为宇宙人生中之一事,吾人之求知之心,乃不特以实事为对象,且以成就实事为归宿而落实。而当其落实时,则人知实事之范围大而知识小。而知“此实事之范围大而知识小”之知,即兼通于“知识之知”与非知识之“知实事之知”,而知其异者,遂不可只以知识之知名之。亦非必待知识论而后建立者。道途乡里之人,固无不知其生活中之其他种种实事,非皆为求知识之事,及其生活中全部实事之范围,大于其求知识之一实事也。

    吾人如真扣紧“实事大而知识小”之一义以用心,则知形上学初并不须在知识论上立根,而可直接在其所接之一一实事上立根。其求知一一实在事物之共同普遍之理或道,初尽可直接以此理此道,为所向往之对象,而一方求知此理此道;一方亦同时欲由此知,以接触实在事物,而非只以成就形上学之知识为目的者。其成就形上学知识,亦只是由形上学要求所发出之全部思想活动、精神活动之中间一段事。至于形上学知识之成为知识论所研究讨论之知识之一种,则为形上学知识既成后之一事。形上学知识,固不待知识论之加以研究讨论而后有者也。

    诚然,知识论可研究讨论形上学之知识之所以为知识,而形上学知识,亦必可为知识论所讨论之一对象,故可说知识论居于一更高或在先之理论层次。然吾人如自上述求知识之事,为宇宙人生中之一实事而论,则知识论之讨论知识,亦不外讨论一宇宙人生中之一实事而已。形上学乃以研究一切实在事物之共同普遍之理或道为目的者,则形上学之范围岂不广于知识论?知识论岂不可只视为形上学之一章?然自形上学之不只为知识言,则形上学又不能只视为知识论之一章。若然,则形上学之概念,岂非可包括知识论之概念,而应居于更高亦在先之理论层次?

    第四节 形而上学之问题

    我们如果了解形上学不须根据知识论而建立,知识论亦可只为形上学之一章之义,则我们在讨论形上学问题时,可暂忘我们上部之所论,而直接以求知一切实在事物之普遍之理或道为目标;并同时考察我们之认知实在事物之种种态度,以及认知之方式,是否切合于实在事物。而此考察,乃唯所以达形上学之目标,而非在求得吾人对于此认知之态度方式之知识论的知识者。又由形上学之知识,恒与人之超知识非知识之人生行为等相连,故论人生行为之理想与价值在宇宙中之地位,亦可属于形上学中。由此而形上学之问题,遂约可说有下列数者。

    (一)对各类存在事物,即上文之实在事物,之普遍的认知态度之决定问题。如直观之态度,及以概念规定事物之态度,只看现象之态度,及探求现象之后之本质与实体之态度。此即引起现象与本质及实体之形上学问题者。

    (二)各类存在事物之普遍的性质之问题。如物质性、生命性、心灵性、精神性之问题。

    (三)各类存在事物之普遍的范畴之问题。如有无、变化、数量等问题。

    (四)每一个体存在事物之个体性之原理问题。吾人说每一个体存在事物为具个体性,然此个体性本身,则为一切个体事物所具,故其本身亦为一普遍者或普遍概念。

    (五)存在之个体事物为多,是否可通为一,即一元多元之问题,或一本万殊之问题。

    (六)各存在事物所共在之时空之问题。

    (七)各类存在事物或各种普遍的性质,如何关联之问题。如物质性事物、生命性事物、及心灵性事物之如何关联;人之物质性、生命性的身体,与其心灵性之如何关联之问题。

    (八)存在事物之变化与不变或常,及动与静之问题。

    (九)存在事物于变化中,恒显出种种自由变化之可能,则事物之可能与其现实如何关联,成一问题。此变化乃由后面之原因决定,或由一前面之目的决定,或由存在事物自由决定者?亦为一问题。

    (十)存在事物所表现之性质、范畴,所共在之时空本身,是否亦为一存在,或为一种实有之问题。

    (十一)宇宙中各存在事物之变化中之秩序与方向之问题。如直进之秩序,或循环之秩序,连续之秩序,或不连续之秩序,保存与创造之秩序,封闭的系统与开放的系统中之秩序等。

    (十二)人之理想中所欲实现之价值,在宇宙之地位之问题。

    (十三)宇宙有无一最高之主宰或神之问题。

    (十四)宇宙之最后的真实为何,与最后之归宿为何之问题。

    (十五)人在宇宙之究竟地位如何,及人之不朽性之问题。

    凡此等等问题,不必能穷尽形上学之问题,吾人以后亦不必能一一讨论。然此类问题,皆为具普遍性之问题,而或直接与人之理想要求相关者。又吾人对此类问题,如有一确定之答案,即可本之以解释吾人当前所遇之任何事物,此答案,皆可不以一事物之特殊情形之为如何,而成为假或错误者。吾人亦即可于所遇之任何事物,皆得印证吾人对之所知之一真理,而使吾人时时觉真理之呈现于目前,而知“道”,体“道”。吾人对此类问题之与吾人之理想相关者,有一确定之答案,则对于此理想与其所关联之事物,在宇宙间之地位,亦即有一确定的认识,足以增强吾人对理想之自信,或以免除吾人缘理想而生之幻想。由是而吾人之理想,亦可由之而更确定。吾人持此理想以与现实世界之事物接触,亦即当更求逐渐实现之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此亦即中国先哲所谓知“道”体“道”而行“道”之事也。

    第五节 形而上学之系统性与本部各章之次第

    我们在上节虽举出种种形上学之问题,但吾人在本部中,并不拟一一依次讨论。吾人之举出此诸问题,惟所以使吾人知形上学之意义或性质。而实际上人之从事形上学的思维,亦并非必须经历此全幅之问题。在任一问题中,所包涵之问题,与由问题及问题之相联系而生之问题,亦无人所能一一加以举出者。实际上人之从事形上学之思维,恒只由一问题或少数问题开始。在开始时,人亦恒姑假定某种答案为真;而由此某种答案,以引绎出或关联于对其他问题之答案,并不断去除其不一致而相矛盾处,及思想中之多余或驳杂之成分,以归于贯通与纯一。由此而形上学之思维,即有一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之系统性。形上学思想之价值之高下,亦不重在其对一一问题之答案之是否为真,而在其如何透过种种思想上之困难,遵循种种新异不同之道路,依据严密之论证,或凭借独到之洞识与超妙之智慧,以凑泊一答案。浸至一答案成,而其他问题之答案,亦或缘之而成,如一结解而百结皆解;或使其余之问题之本身,亦化为乌有,而不答即同于答。故一切形上学,皆恒为一家之形上学。家之为家,或为寒门,或为巨室。寒门可茅屋数椽,巨室可千门万户。然亦各有其起居食息之室,而皆足养生送死。然彼此亦不能相乱,各成一房屋之系统。游观之士,亦当分别观之。如以此一椽与彼一椽,以此一柱与彼一柱,析而观之,则兴趣索然。故学者诚有志于形上学,必须就历史上之形上学系统,取其性之所近者若干,藏焉、息焉、修焉、游焉。以观其千门万户,回廊曲道,缘何而通,又由何而入,由何而出。能入能出,再至另一家门,亦如是观之。及对数家建筑之图案,皆历历了然于心,乃能慢步前山,择清静地,冥然凝虑,意构吾将如何筑室而居。

    唯形上学虽各家自成系统,然就其根本之观点及中心之观念而论,亦可分为若干类型或派别。至如何加以分别,亦可有不同之观点。有以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为二大类者,有以唯心唯物为二大类者,有以一元多元为二大类者。而凡吾人上所举之任一问题中之不同答案,亦皆可扩充为分别形上学类型之根据,亦皆可为初学之士,借以分别了解不同之形上学系统之构造之一种方便。

    唯依类型之分,以了解不同之形上学系统,则不同形上学系统间,其问题之相沿相仍之迹,又不能彰显。而学者徒知各系统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亦不能引导其思想,以达于逐渐深入之途,由此而哲学史之研究尚焉。盖惟由哲学史,人乃能知一哲学思想之缘何而来,向何而往,而此哲学思想之变迁之迹,亦即前后之大哲,在思想上之出出入入之迹;而助吾人之出入于大哲之门庭,以进而自建树其思想者也。

    吾人以下对东西形上学作概论式之论述,乃兼取类型之分,与历史之线索之二观点。并力求说明其问题之相承而起之迹,以导学者之思想,由切近以及于深微。

    (一)吾人以下于本部之第一章,首论纯现象主义之形上学,此可称为反形上学之哲学。然亦可称为形上学之一种。理由后详。纯现象主义与非纯现象主义,为形上学之二大类。除此章所论者外,其余各章所论,皆非纯现象主义之形上学也。

    (二)第二章论以“有”为形上学之第一概念之形上学,第三章论以“无”为形上学之第一概念之形上学,第四章论以变化及阴阳五行为形上学之主要概念之形上学。此乃为直就呈现之现象,而谓其另有根原,或陈其共相,而未确定划分形上实在与现象为二界之形上学。

    (三)本部第五章论理型论,第六章论有神论之形上学,此为确定现象界及自然世界与形上实在之分,而扬后者以抑前者之形上学。

    (四)本部第七章论唯物论,此为肯定自然世界之最低层之物质之存在,而视为最根本之实在者。

    (五)本部第八章,论宇宙之对偶性与二元论,第九章论泛神论兼及泛心论。此为求销解自然世界与形上实在之二元论,或对宇宙之二元现象,求加以综合的把握,并加以肯定之形上学。

    (六)第十章论一多问题。多元论为一肯定一切多之实在、一切现实之个体存在之实在之形上学,此乃异于上述各派形上学,只重肯定普遍者之理型、或遍在之神、或物质、或心灵之实在者。

    (七)第十二章论对宇宙之大化流行之解释及斯宾塞之进化哲学,第十三章论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第十四章论突创进化论,皆为论变化之哲学,而以近代西方之有关进化论之哲学思想为主。第十五章论相对论之哲学涵义,第十六章论怀特海之有机哲学,此皆为着重以关系之概念说明动变者。此四章所论皆属于西方哲学中所谓宇宙论之问题,皆可称之关于变之哲学(Philosophy of Change),而与由第六章至第十一章所论者,主要属于西方哲学中之本体论之问题,皆可称为存有之哲学Philosophy of Being者不同。

    (八)第十七章论西方哲学中之唯心论或理想主义,第十八章论印度传至中国之佛学之唯识宗之哲学,第十九章论中国儒家伦理心性论之形上学涵义。此皆为直指吾人之人心(亦即吾人能研究哲学与形上学之心),而谓其亦即宇宙之究竟真实之形上学。三者皆为摄外返内而求诸己之形上学。而其中之印度之佛学与中国先儒之形上学,则为能真知人之修养之工夫与行为本身,即人之能真知形上实在之一条件,而亦为形上学之一部分者。依中国之哲学,尤重人之立人道以知天道,由此而形上学亦为人道论之一章;吾人即可过渡至本书第四部之人道论或价值论之讨论。

    形而上学之意义 参考书目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一章。此文代表东方重体证之形上学观。

    W.James: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2.The Problems of Metaphysics.G.Collingwood:An Essay on Metaphysics,pt.I.

    柯氏以形上学乃反省知识之最后的预设“presuppositions”之学,彼谓此乃直承亚氏形上学之原义者。

    A.E.Taylor:Elements of Metaphysics,ch.I.Problems of Metaphysics,New York,Macmillan, 1909.

    泰氏之形上学观,以形上学为研究究竟实在与现象之关联,代表客观唯心论之形上学观。

    A.N.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ch.I.New York Macmillan,1929.

    S.Alexander:Space-Time and Deity,Vol.I.pp.1-31,Macmillan Company,1950.

    怀亚二氏之形上学代表非唯心论,而重现实宇宙之构造之形上学观。

    J.Maritain:Degree of Knowledge,first Part,V.Metaphysical Knowledge.Geoffrey,London 1959.

    A Preface to Metaphysics,Sheed & Ward,London,1949.

    马氏为今之新多玛派名家,前一书为其代表著,后一书为讲演稿,彼乃承亚氏及圣多玛之说,以形上学为研究实有者。

    M.Heidegger:What is Metaphysics,见W.Block:Existence and Being,pp.355-392,London,Edward & Charles Straker,LTD,1949.

    M.Heidegger: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ch.I.tr.by R.Manheim,YaleUniv,1959.

    W.Kaufmann:Existentialism,pp.207-221,New York Meridian Books,1957.

    海氏之论形上学代表重实有Beings与虚无Nothing之交界之形上学观。

    D.F.Pears ed:The Nature of Metaphysics,first ch.and last ch,Macmillan & Co.LTD,London,1957.

    此小书为一讨论集,读之可知现代英美哲学界对形上学之性质之讨论。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