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哲学概论最新章节!

为。由此即见,表现于人之求知之活动中之理性的信仰之宗教价值,乃亦兼涵正反二面,亦尚不足以成就人其他非理性超理性之宗教信仰者。

    我们上所说知识活动对人之审美活动及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所表现之负价值,乃依于一共同之义。即:人之求知识之活动,在本质上,为欲将一切存在之事物,无论是属于外界自然或人生内部之事物,皆化为反省之对象,并以种种概念共相加以规定界划;而此共相概念,亦即成为所知之对象,与能知之心灵间之媒介与间隔者。于是即使人所直觉之美的世界,与生活于其中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皆可外在化为自己对面之一对象。由此而人亦即可丧失其所体验之美、善、神圣之价值,只体验一种知识上之真理之价值。此真理之价值,依我们上述之第一理由,又为人在原则上,所不能完全无限的加以实现者。人欲求无限之知识之目的,乃包涵一虚幻性之目的者。由此而人之一往求知识之态度中,亦即为同时表现一负价值者。而此所表现之负价值,与其所表现之正价值,如有限之真理之求得,知识系统之美之欣赏,私欲之超拔,及理性的信仰之形成,互相抵消后,即使人之求知识之事,在价值上成为中性之事。而其毕竟是否能有价值,则全系于具有知识之人,如何限定知识在人生中之地位,及对于知识以外之价值,如何加以体验而定。而人若能于知识活动所已外在化为对象之人生活动等,再加以内在化,则人之由知识活动所生之负价值,亦可被超化。于此则人之将人生活动等,加以外在化为对象之事,亦可成为人对此诸人生活动之价值,求进一步的加深其自觉,而对之有一真正之同情而兼智慧的了解之前一步之事;而其价值,亦可再被肯定。

    知识之价值 参考书目

    《庄子》书中,多反对求无涯之知,而主知止乎其所不知。此为一最能使人自觉知识价值之限度之书。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

    王阳明此文,谓闻见、记诵、与知识,皆须隶属于德行,否则“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即吾人本章之归趣所在。

    B.Russell:Sceptical Essays.罗素此书,有中文译本,商务版,名《怀疑论集》。此书中若干文,皆论不求实用、不依附宗教信仰之纯粹求真理知识之态度,对人生文化之价值。

    J.Dewey: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杜威此书有许崇清译本,名《哲学之改造》。此书论哲学与文化生活之关系,亦即论知识与文化生活之关系;其结论为知识之价值,乃在包涵知识之生活中表现。

    * * *

    [1] 此为吾人之见与逻辑经验论者如卡纳普等之以哲学只为逻辑之一支之说不同者。

    [2] 宋明儒此诸言,本所以喻德性之知,此常为指后于知识之知而通于情志之知。今则还以直指先于知识之知。

    [3] 关于知名之义,亦为知识之一种。见知识之分类一章第三节。

    [4] V.C,Aldrich:Pictorial Meaninng and Picture thinking,Sellars Readings in Analytic Philosophy。此文论图像式之意义与思考,后之逻辑经验论者竞引用此名为贬辞,实则此并非皆可贬。西哲如W.M.Urban:Language and Reality一书第八章论Language of Metaphysics处,论此问题远较世俗之见为精深。

    [5] Pap:Elements of Analytic Philosophy.p.311以Carnap之Expression Desigh与Type相当Expression event与Token相当。

    [6] 罗素于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 第一章称这、那、等为非“对象字Object Word 之“命题字”。于其《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限度》(Human Knowledge:Its Scope and Its Limit)第四章则称“这”“那”“过去”“现在”“未来”等为自我中心之字Egocentric Word。但其所据之立场,与本书所陈者异。

    [7] 现代重逻辑分析之哲学初起时,恒欲求一单位语言文字之最后的确定而限定的意义。如罗素穆尔及早期之维根斯坦,皆向往于此。然晚期之维根斯坦于其《哲学研究》中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中,则归于文字语言之意义,唯当在人实际之用法中了解,而极反对其早期之说。I.Passmore:A Hundred years Philosophy.Ch.18.至于语言在指实在对象时,其意义非限定的,而为开放的,则称为Open texture of language,乃现代数理哲学家Waismann所特重。I.Passmore:A Hundred years Philosophy.pp.455-458.

    [8] 此种语言文字之游移性滑动性,称为difficulty of slipery slop.Hospers philosophical Analysis,p.41.

    [9] 《韩非子外储说》:“郑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

    [10] 金是黄之“是”表属性,孔子是叔梁纥之次子之“是”,表全同一。孔子是人之“是”,表一个体属于一类,人是动物之“是”,表一类包括于一类,时间是金钱之“是”,表示如果有时间,则可工作以得金钱之“若果、则”之关系。

    [11] “当今之英国之王是女性”中之主辞存在,“当今之法国王是男子”中之主辞不存在。

    [12] 西方逻辑家有分语言之定义,为语言的定义Verbal Definition及唯名的定义Nominal Definition二种者。谓后者纯指以简单符号代复杂符号,以别于一般之语言的定义之为以定义者界定被定义者。然此分别乃不重要者。

    [13] 此名为现代西哲C.I.Stevenson之所用,但其义较吾人今之用此名为狭。

    [14] 柏拉图论教育及各学科之意义价值,主要见于Republic,Book VII.

    [15] Aristotle:Metaphysics,Book I.

    [16] 培氏之学术分类观,见其《学问之进步》Advancement of Learning及De Augmentis Scientiarum中。前者有中文译本。尤佳章《译西洋科学史》(W.Libby: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s)四十六页————五十七页,对培根之科学分类法,有一介绍。

    [17] 关于科学分类之说,此外尚多。可参考Encyclopedia Britanica科学及有关之项目。中文可参考何兆清《科学思想概论》及李石岑《哲学概论》,皆较本章所述为详。

    [18] 见本书本部第十五章。

    [19] 此种学习,乃人对语言之自觉的学习。除自觉的学习外,尚有不自觉的学习。此即唯由一交替反应所构成之“语言之刺激,与他物或行为之连结”而来。此乃类似于动物之由学习而对符号作某种之反应者。然人不能由人亦有此种学习语言文字之方式,以否认人于此种学习外,或此种学习中,兼有自觉的学习:即自觉的建立“语言与意义之连结”之事。此乃人之学习与动物之学习不同者。

    [20] 参考本书本部真理论之一章《论实用主义之知识论》之一节。

    [21] 如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史论》公孙龙子即如此解释。

    [22] 柏氏之理念,可视为概念,亦可只视为共相。大约依西方之唯心论者之解释,则视之为概念;依西方之实在论者之解释,则只视之为共相。

    [23] 史特士(W.T.Stace)著《批评的希腊哲学史》(有中文译本)论此点颇清晰易解,读者可参考。

    [24] G.Berkeley之说之简单说明,见《人类知识原理》Principle of Human Knowledge导论中第十段至第十一段。

    [25] 此即逻辑的唯名论者之说,如蒯因(Quine )之所持。Pap:Element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pp.89-91有一简单之介绍。

    [26] Bradley于Principle of Logic,Vol.I论相似与部分的同一之处,甚精,可参考。

    [27] 《墨辩》谓“以说出故”。故即谓由,由说出理由,而知者,即推理之知。

    [28] 依荀子《正名篇》,物为大共名,鸟兽为大别名。然对物言,则鸟与兽皆为较小之共名。而各种鸟对鸟,即较小之别名,各种兽对兽,亦较小之别名。凡可以别名或较小之共名表之者,皆可以较大之共名表之。如是鸟兽者必是物。由是而吾人即可由A之是鸟以推知其是物,此即一最简单之推理之知。至于荀子之以类度类,即由同类者之一以推其他,如以一人之情推他人之情等,此即今所谓类推也。

    [29] G.H.Randall,J.Buchle: Philosophy,An Introduction 第七章,经验与理性,分析西文中之经验理性二字之诸义,可供参考。

    [30] 马哈《感觉之分析》,与皮尔逊之《科学典范》,皆有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31] 洛克(Locke)《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第二卷。

    [32] 本部第三章《语言与知识》第八节及第六章《普遍者与知识》第四节。

    [33] 关于西方之权威主义之知识论之陈述,以孟泰苟之W.Montague《认知之方法》Ways of Knowing之第一章所论为扼要,有施友忠译本,商务版。

    [34] R.Descartes:Rule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Rule Ⅲ.

    [35] J.Locke: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BK.IV.ch.2.

    [36] 关于因果问题,本书中较详之讨论,在因果原则与知识一章。

    [37] 本节及下节将素朴实在论及代表实在论之特色,分为六点,以便相比较之说,乃根据Bahm: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1953。此书知识论之部,专讨论能知所知之关系论之诸说。于每一说,皆分为六点,以便比较,读者可参看。

    [38] 洛克《人类悟性论》承认感觉中之直觉确定性,但其他代表实在论者如笛卡尔,则初曾怀疑此点。

    [39] 巴克来于其《人类知识原理》之开端,即分别一般观念Idea,与能知观念之心或精神或灵魂之自身。

    [40] D.Hume:Treatise of Human Nature.Book I.Pt.Ⅱ.SectionⅥ论无印象观念以外之外物。又同书Pt.Ⅳ.SectionⅥ论由反省人无“自我”可得。

    [41] 对此新实在论之主张,除后文所列之参考书外,中文中施友忠所译英人约德(C.E.M.Joad)所著之《物质生命与价值》Matter,Life and Value 1929. Oxford Press一书及《饭后哲学》一书,皆加以介绍,二书皆清晰可诵。

    [42] 批判实在论之二派中之一派,谓此性相之丛兼存在于心灵中或外物中,但不承认其能离心灵与外物,而成为一潜在,另一派则承认其能离心灵与外物,以自成为一潜在。

    [43] 我们之行为施于一定情境下之某物,此行为之本身,亦属于一广义之情境中,而为其中之一成分。

    [44] 此派论可能不可能分三种。一为逻辑的,二为经验的,三为技术的。逻辑上之不可能,及经验上之不可能者,为无意义。至于一时技术上之不可能,则尽可为原则上可经验,在逻辑上亦可能者,而亦有一意义者。Readings in Analytic Philosophy.H.Feigl Operationism and Scientific Method。此即与老实证主义者如孔德之以涉及一切技术上不可能加以证实之命题皆无意义者不同。(如孔德以研究天上行星之化学构造为无意义,见同书H.Fiegl Logical Empiricism之一文)

    [45] 如“某甲A、某时T、观察得某现象P,于某地位L”Carnap及Neurath名之为一基原命题Protocal Proposition.Ayer则以直接陈述经验之命题为Basic Proposition义实无别。

    [46] 关于何谓有意义之命题有各种说法Hospers:Philosophical Analysis 第一二章可参考。

    [47] C.G.Hempel: Problems and Changes in The Empirist Criterion of Meaning L.Linsky 所编Seman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1952. pp.163-185.I.Passmore: A Hundred Years Philosophy十六章-十八章。

    [48] 此派学者如英之艾耳(Ayer)于其《经验知识之基础》Foundation of Empirical Knowledge一书亦承认叙述一物之陈述辞,不能销归为叙述吾人直接所经验之感相之陈述辞。然彼仍谓前者由后者构造出,并以二种陈述辞之别,唯是语言之问题(I.Passmrse: A Hundred Years Philosophy.pp.390-393)。依吾人之见,则此处二种陈述辞之语言之不同,即表示有二种对象之不同。

    [49] 超越的统觉之涵盖性与超越性,详论见本书第三部第十七章第四节。

    [50] Caird: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Ch.IX特重说明此义。

    [51] 箭头表示整个知识世界经验世界之不断开辟而成就。

    [52] 大率在常识中,人在从事解释时,总想把一特殊之事物化为常见事物中、一般目的、语言规则、或普遍原理下之一例;而在推理时,恒是由我们所知事物之如此,以推事物之其他方面或他事物之如彼。而事物之“如此”,亦只须可作为吾人推其他方面或他物之“如彼”之充足理由,而不须为其必须理由,故亦不能逆转,而由“如彼”以推“如此”。但常识对其如何解释及如何推理之历程恒不自觉,吾人亦可暂不深论。

    [53] 若所观察之例,皆为压力与温度同时变,如压力变大时温度亦变大,则未变前与已变后,其体积可相等,则吾人不能知压力温度与体积之关系。

    [54] 罗素亦承认此点,故在其《人类知识之范围及其限度》一书之末,终于谓归纳原则为一设定Postuiate,此即略同下列第四说。

    [55] 此即今之逻辑经验论之说。H.Feigl:The Logical Character of Principle of Induction.H.Reichenbach:On The Justification of Induction,Readings in Analytic Philosophy.Pt.V.

    [56] 此所谓事相,可指事,亦可指事中之相,如性质关系之共相等,故事相与事相之关系,包括事与事之因果关系,及其相与相之函数关系。

    [57] 西文之Probability 或译为盖然,今译为概然。按盖为虚辞,概有平均之义。概本为平斗斛之木,所以衡满,管子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一切概然率之计算,系于正例与负例之相衡,故今译为概然。

    [58] 可参考龙树所著之《中论》卷五,及柏拉得来之《现象与实在》(Appearance and Reality)第一卷第五章。关于二家思想之相同处,拙著有《三论宗与柏拉得来》一文发表于北平出版之《哲学评论》(民国廿三年)。

    [59] 以上诸说之讨论,见本书第三部第六章及第十一章。

    [60] 石里克M.Schilick:Causality in Everyday Life and in Recent Sciene归于以因果为承续之规则性Regularity of Sequence.

    [61] 如Pap:Element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p.226.即指出事物有因果可发现,唯是人之愿望。

    [62] 本书本部第八章第六节。

    [63] 在因果关系有所谓与果并存之因,即果生而因仍不消逝者,此除所谓形上学中之因果关系,非今所论及外,世间之因果关系中亦似有之,如以人为因而生之镜中之影,即似为因果并存,果生而因不消逝者。但吾人如以因果为二事时,则未有果事存而因事不消逝者。因如因事与果事真为同时并在,则吾人应可称为一事,而上述之例中,人之光至镜面,镜乃反映影,则此中仍是由前者之消逝,乃有后者之生。

    [64] 人之留下此一习惯,可说留于一潜意识中,人之由“无某习惯之潜意识状态”,至“有某习惯之潜意识状态”,亦可说为由一前者之消逝而有后者之生起。又在潜意识习惯之再表现于意识中,亦可说为“其在潜意识状态”之消逝,而存在于意识中,以成为“兼在意识中之存在”。此即下文:“吾人之遇一印象观念即思及其他”之事。

    [65] 在形上学上说,客观世界可无新变化,此一切变化亦可如幻影。然在此情形下,则人可不求知事物之因果,而人亦可不以因果方式思维世界,而因果之问题,亦根本取消。

    [66] 如世间事物,由互相冲突而互相毁灭,以消逝净尽,世间固可只有一片空虚。但吾人仍可说,此世界之成一片空虚之事,为事物之冲突毁灭而消逝净尽之事之果。至于此后之世界,若长在空虚中,而另无新事之生起,则吾人亦再不能以因果方式思维世界,而因果之问题亦取消。

    [67] 此段释亚氏三律之意义,未全照亚氏原文。

    [68] 见柏氏Phaedo篇100-101节。

    [69] 按洛克之论数,见其《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十六章,论数之无限问题,见第二卷十七章。彼只及于数之由逐渐加一而成,亦未明说此依于继续之观念。但实际上是依于继续而有加一。至于吾人下文之说,则纯为吾人依洛克之思想所作之引申。

    [70] 本部第十一章第四节。

    [71] 康德原用判断二字,义同于命题。

    [72] D.Gasking:Mathematics and the World 载 A.G.K.Flew所编Logic and Language之第二集,亦论此问题,可与本章所论相参证。

    [73] 如依联合律(x+y)+z=x+(y+z)则(1+2)+3=1+(2+3),(2+3)+4=2+(3+4)……(10+30)+70=10+(30+70)……。此皆为依同一之方式而作之运算。

    [74] 如布鲁维(Brouwer)主排中律可去掉,卡纳普(Carnap)以逻辑中无道德,并以人可自由约定逻辑名词之意义,以另造逻辑系统,下文将讨论之。

    [75] 如卢卡色维克(Lukasiewicz)即以未来事之未定论三值逻辑。

    [76] W.V.Quine: Truth by Convention(Readings in Analytic Philosophy.pp.264-266)一文,即指出如P则~P,可因符号意义之另作约定而成为真。

    [77] 本书第一部第五章。

    [78] 黑格尔之以综合与分析相辅为用之说之简略讨论,见其《小逻辑》227节。然此精神则贯注其全部哲学。后之新黑格尔派善论此二者之相辅为用者,有柏拉德来之《逻辑原理》Principle of Logic Vol.I.Pt I.第一章The General Nature of Judgement.

    [79] 参考本书本部第十二章〈论因果原则〉。

    [80] 普氏之数学,见其《科学与假设》一书,其中即怀疑数学只为同语重复之说。

    [81] 对逻辑经验论之严分命题为分析的与综合的二种之说,与此派接近之现代西哲,亦有以此二者毕竟不能严格划分者。如亨培尔(C.G.Hempel),蒯因(W.V.Quine),怀特(M.G.White)(掳菲格尔H.Fiegl《证实性与证实》一文Confirmability and Confirmation,Wiener:Readings of Science p.527).

    [82] 如在1 2 3 4 5 6……之无限数系列中抽取其偶数之一部亦可成一无限数之系列如2 4 6 8 10 12……而二系列之项皆可有一与一之对应,如2 4 6 8 10 12…

    1 2 3 4 5 6…而彼此相等。

    [83] J. Nicod:《知觉世界中之几何》Geometry in the Perceived World第一章,论纯粹几何为一逻辑之练习。见维纳(P.P.Wiener)所编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p.21-23.

    [84] 据云一德国哲学家因惧一切判断之误,至只称其妻为一“有”或“物”,而不敢再加一字。J.G. Brennan:The Meaning of Philosophy(p.97)所引。

    [85] 此乃取W.Stace于Refutation of Realism中所举之例。见Readings in Analytic Philosophy.唯今改之作怀疑论之思想之例。

    [86] 亨培耳(C.G.Hempel)《几何学与经验科学》 Geometry and Empirical Science,见维纳(Wiener) 所编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pp.41-42。

    [87] 数学之知识本身可为绝对确定者,然其应用于计量,则非必能达绝对确定之标准者。故爱因斯坦尝谓当数学之律涉及于实在时即非确定的。当为其确定的时,则并不涉及实在。 As far as the lаws of mathematics refer to reality,they are not certain;and so far as they are certain;they do not refer to reality. Wiener:Readings in Philosiophy of Sciencs. p.51所引。

    [88] A.N.Whitehead:Adventure.of Ideas.p.303.

    [89] Herbart of Cherbury (1581-1648)论真理有四种:一、物自身之一致。二、物与其表象之一致。三、概念与被概念所指之物之一致。四、概念与概念之一致。(日人《认识论之根本问题》,罗干青译,商务出版)

    [90] L.S.Stebbing: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Logic,Ch.4.

    [91] 参考本章第十一节《实用主义之真理论》之第三型态。

    [92] 罗素之《人类知识》一书中曾举一例,谓人如说“我是叔父”,则如远地之伯见忽生一子,此语便成为真,然实则此真,亦无知识意义者,因我并不知其真。

    [93] A.Tarski: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ruth 一文,下列二书皆加以选载。Linsky:Seman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ellerss: Reading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94] Brightman: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第二章所引。

    [95] E.G.Spaulding:New Rationalism,p.181征引斯宾塞(H.Spencer)《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pp.420-437.Cf.J.S.Mill:Logic.Ⅱ.Vol.1-4.

    [96] 此即西方传统逻辑中所谓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

    [97] Spaulding:New Rationalism.p.182.谓以反面之所预设Presupposition by Denial为真理之说最好之论述为P.Coffey:Logic,1912.Cf.Jevons:Principle of Science云。

    [98] 上文谓如一切知识,有其所共依赖共同之真理,则如吾人由否定一知识而连带否定此一共理时,则我们可说一假则一切假;反之,如肯定一知识,而连带肯定此一共理时,则我们可说一真则一切真。然此共理未被指证出之先,吾人乃不能说一切知识皆有共理者。而此共理之指证,则必待于形上学。故在知识论范围中,泛说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仍可为一不切实之说。

    [99] 本部第十章知识之对象问题下第九节论实用主义之知识对象论,即发挥上述数语之涵义者。

    [100] 参考本章第八节。

    [101] 此理论为杜威哲学之根本立场,其简单之说,可参考其《作为一社会问题之科学统一观》。The Unity of Science as a Social Problem,载于由Neurath,Carnap,Morris合编之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 vol.I.中。

    [102] J.Hospers:Philosophical Analysis中有一章于当代哲学中所谓“有意义之原则”,曾详加讨论。但彼忽略当代之逻辑经验论者之所谓无意义本身,常为无意义者。

    [103] 此所谓知识之实用价值,乃自知识之实际上的对外之价值说。此固实用主义者之所重。然此与实用主义之真理论,谓一观念或知识能助吾人达其目标即为真,乃纯从人之求知历程之内部看,而自一观念或知识之具有“可使人达其目标之效用”上,以说其为真理者,又略不同。二者须加以分别。

    [104] 贝德E.A.Burtt《近代物理学之形上学基础》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Modern Physics一书,论此点最详尽。

    [105] Reichenbach: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Relativity(见维纳Wiener: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p.61).

    [106] Einstein:Science,Philosiphy,and Religion(见同书p.607).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