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类,凡此等等之物,无不有象、亦有数。汉代之为易学者之用心,即求其数之可相配合而对应,于一切事物之一般视为分属天文、地理、地上、人间之不同类者,亦见其在八卦系统或五行系统者上言,未尝不同类。此八卦系统之分一切物类为八,与五行系统之分一切物类为五,亦可由其所表物类自身之同一,以设法求其象其数之相配合而对应。故此汉人之易学思想,即盘桓于象与象间、数与数间、及象与数间,求其配合对应之思想。诚可谓标准的象数之学也。

    至于就此汉代易学之传而论,则上文已言汉易传自齐人田何,即初为齐人之易学,亦即受阴阳家之影响之易学。此一易学,初盖由民间兴起。秦以易为卜筮之书,于民间所藏之易经之书,任其流行,则必有人缘之以发展出易学思想者。易原为卜筮之书,其初之为易学者,自亦初当是为占卜之用。占卜未来之事,必知时序之运,即必与历法、天文之知识为缘。故有孟喜之六十四卦,配四时与年日之“六日七分”说。然卜筮之事,本有验有不验。以易经为卜,而卜得某卦某爻,谓其当有某自然之事,或某人事,或某事吉凶如何,而或不验;则人必求更为之解释。于是人即或说此乃由于此卦之属何宫,当如何变为他卦,一卦之内外卦如何相应,一卦所伏者何卦,飞于上者何卦,以为解释。此即成京氏易中所谓世、应、飞、伏、等说。本此世、应、飞、伏等,以为占卜之事,即于易卦,另开种种解释之门,亦即无异于占卜不验者,另开种种之遁辞之门。然人之占卜,而作较具体之断定者,则即本此世应飞伏之说,另开种种解释之门,以为遁辞;然其可能有之解释与遁辞之范围,仍为有穷,而其占卜仍可不验。于此即见占卜之可虚妄。京房以易为占卜,终遭杀身之祸,盖亦由其占卜之有不验也。故此由孟喜至京房之以易学为占验,其中包含种种之迷信,毋庸讳言。东汉之费氏易学,遂转而只以十翼解释易经经文为事,是为易之古文学,以别于孟喜以降之易之今文学。大率凡经学中之为今文学者,气象皆较阔大,喜比类而推,能编造系统。然亦多任想像,作擅断,为预言,夸大而无实。古文学家则较朴实,重征验,不敢轻易任想像,作擅断,更不为预言。故当阴阳家与今文学家之浮夸之论,为人所厌,其所为之擅断预言或占卜,又多不验时,而在西汉之末,古文之经学遂兴。桓谭、张衡反今文家所信之谶,扬雄作太玄拟易,而不以之为占卜,皆古文经学之精神。费直之易学,只求解释易经之文句,亦朴实读书之旨。后之荀爽易注,重释易经文句,正承费氏之学。荀氏易注,唯直对一卦之卦德,与爻之位之当升降,为之注。四库提要所谓,“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后之王弼注易略近。荀氏易不重观一卦如何变为他卦,或如何旁通他卦。郑玄易注亦然。但郑亦采用今文家之言,足解释本文者。其爻辰之说,以易爻配二十八宿,亦类似孟喜、京房,以易卦言天之气候之论。故世称郑氏兼采今古文。然郑氏易注,目标则只在注明经书,与今文易学家之先凭虚架构一系统者,仍有所不同。为欲解释经文之辞,郑玄已用互体之说。左传中之言及易象者,固亦早有互体之说。至于虞翻之易,则三国志虞翻传,言虞翻之高祖,即治孟氏易。虞翻既承家学,又读荀马郑诸家注,见其不能尽释一一卦爻之辞,使一一字句皆有着落,乃兼取半象、旁通之说以注易。上文已言“旁通”,即谓一卦之旁通于阴阳爻相反之卦之谓。此旁通之说,出于孟喜、京房之爻变之说。虞氏更大用此旁通以注易。半象者,如 为兑 之半象,又为为震 坎 离 之半象。即一卦之二爻皆可为四卦之半象。用半象亦是对卦爻所系之辞,大开方便解释之门。然易经之卦爻所系之辞,何以于此处须用旁通解释,何以于彼处,又不必用旁通解释;又何以或只视某二爻为四卦中之一之半象,而不视为余三卦之半象;则虞氏易并无一定之原则,先加以规定。则其用旁通半象,既为一方便解释,亦即无异遁辞。而其不能更说明何以必用此解释,而不用其他解释,亦即其遁辞之所穷。由此以观汉易之发展,至虞氏易,谓之能于易卦爻之辞,一字一句,皆使之有着落固可,然谓其实未能使此一字一易,皆有着落,而其易学为一失败,亦可。此即其时之王弼之所以反对汉人之象数之易学,谓其“巧愈弥甚”“义无所取”(周易略例),而宋明清之易学,皆由不满汉易而生之故也。

    四 汉代易学之价值,在以易卦虚涵天地万物之变化,而提出种种观之之方式范畴,及汉易之二宗

    然自另一面言之,则汉易亦自有其所得。此所得,不在用之为占验,与释经文,首当在诸易学家之有一“以易之八卦,六十四卦,范围天地之化,或自然宇宙、与其中之人事之变化”之一精神态度;并将此自然宇宙,与人事之变化中之历程与关系,加以一节度化,概念化的说明,而亦连接之于五行系统思想中,若干有哲学价值有哲学意义之概念。汉易之八卦之论、与五行之论,皆使中国人之心思,注意及时间、空间、数及天文类、地上物类、人事类之存在,而使人之心思求范围此自然宇宙或天地之化;其于不同类之天上地中人间之事物,求见其相类处,于不同之数,求见其所表示者,乃一自然宇宙或一天地之化。即使人恒想念及天与人之相应,及此自然宇宙或天地之化之为一全体,而又有其内在之节度者,此汉代之易学,正为形成此心思人所宜有之一训练,此易学之用于占验与释经文,固皆可谓之失败。然即上章所谓孟氏之易学,以六十四卦表一周而复始之时序之运,即已可使人于想像六十四卦所形成之圆圈时,只见此由一一爻,次第铺于卦之六位之图像,而虚涵此时序中之盛衰升降生壮老死之万物。而吾人之透过之,以观万物,而与之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即可使人之心灵,升至所观万物之上一层面;于其他之汉代易学,吾人以同样态度观之,亦皆见有同样之价值。人于此若将此虚涵万物之六十四卦,着实于特定之时序物类,以为预断或占卜之事,固可导致种种迷信。然吾人若只凌空提起此六十四卦,如循孟喜之说,而谓六十四卦之圆圈,只表示万物之变之周而复始,其中有物之升降盛衰见阴阳消长之节度;或藉京房八宫之说,而谓物类之变有其次序,虽变出诸类,仍属于一元始类;或由京房之上下爻相应之说,以谓物之有相随而动之因果关系;由飞伏之说,以谓存在之物有隐显二面;则此“周而复始”、“阴阳消长”、“物类”、“次序”、“隐显”皆普遍的思想方式或范畴,人可用之以观物,而其自身不包含错误者也。

    至于后此之荀氏易言阳当升、阴当降,君子当升,小人当降,则要在言自然物与人事之有一趋向或一目的之向往,而观自然人事之当有其趋向或目的,亦同可为人之一思想方式范畴。无论自然物与人事之事实现状如何,亦永容许人之谓其当有何趋向目的。此说其当有何趋向目的之言,固人所永不能谓之为非,亦非人据任何事实上之现状所能否认,复为人可用之以观物,而其自身不包含错误者也。至于后郑氏易之重互体义,其所直接表示者,是一卦中之三爻,可合为一卦而观;其间接表示者,则为此一卦所由合成之内外卦所代表之二物,其发生关系时,此二物之中任一部分,亦可与他物之一部分,发生特殊关系,以合为一物。此亦为吾人可用之以观物之普遍的方式或范畴。虞氏之言旁通,吾人固谓以之释经文,无一定之原则。然谓一卦可旁通相反之卦,其所间接表示者,即为一物之可变为一相反之物,如今之辩证法之所论。今谓一物终可于其变化历程中,变为其反对者,亦同为吾人可用之以观物之一普遍的方式或范畴也。若不言如何用之以释经文,则此旁通之启发人之辩证法的思维之用,固至大也。又虞氏言半象,吾人上亦谓以释易经经文,乃随意取用,亦不见其应用之一定原则。然于世间之物,吾人见像之半时,固可想像其除之半。此想像有各种可能,而吾人即思其有各种可能。此“可能”之自身,固亦为一思想之方式范畴,人于见一物半像时,更谓其外可能有另一半之像,以合为一全象,此思想固人所当有,亦为其自身不包含错误者也。

    由上所论,则汉易之贡献,即可说在发现种种人之观宇宙之种种方式或范畴。凡汉易中所言之时、空、数、类、序以及万物之“变化”,其变化为“周流”,物类之变化依“次序”变,而不离其“元类”,一变动必与其他之变动“相应”,物之存在有隐显二面,二物之一部分,可合成一物,物可化为其反对物,物之半像可暗示全像等,皆人可普遍的应用于人所知之自然宇宙,以形成人之自然知识与思想之方式范畴,而皆可容人之永加以应用,以求真理,而其自身中,皆不包含错误者也。其用之而导致错误,唯由于人用之之时,兼限制其范围于特殊类之物中之故。如谓物有变,不错,然谓某物必变为另一物,则可错。汉人为易学者,用此等等于占卜、于释经,固恒多有错。然吾人如谓其易学之价值,在发现比诸方式范畴;而不在其应用之之时之限制其范围于某特殊类之物,则此汉代易学,固于宇宙万物之易道,大有所发明,而非先秦学者之只泛言观万物与其变化,所能及者也。

    然吾人可普遍的应用,以观宇宙之思想方式或范畴,毕竟有多少,则在西方哲学中,固人各异说。在中国之易学之流中,亦有种种之说。此亦皆同不能不及于象数。如在由荀爽、郑玄、至王弼之易学中,则其观一卦之象,重其所表示之一卦本身之卦德。此卦德由卦名而表示,赤由一卦所由合成之二卦之关系而见。如屯卦之卦德为艰屯,此亦由屯卦所由成之坎震二卦之关系而见。此中坎为水为险,而在上在前;震为雷为动,而在下在后。动乎险中,即有艰屯之象,故此卦之卦德,即艰屯。王弼易学重一卦自身之卦德,而其注易即重以本卦释本卦,而不重观本卦所变成之卦,或旁通之卦,更取其辞以释卦之辞者。此盖为费直之古文易,为荀爽、郑玄至王弼易学之所承者。吾观中国之易学之大分野,盖即一为重以本卦释本卦,一为重以其所变通之卦释本卦。古文易之传,重以本卦释本卦,王弼更重本卦之主爻。后之程伊川王船山之易学,亦承此传统。然今文京氏易以至虞氏之易,则重一卦所变通之卦。明之来瞿塘用错综以言卦变,清焦循之更申此旁通之义,以言其卦之依时行比例以旁通言卦变,又皆有一定之次序法则,则皆同为重一卦所变通之卦,以论易之流。此二流之分,始于汉之荀氏易与京氏易之不同。京氏易出于孟氏易,荀氏易始于费氏易,故亦即始于费氏易与孟氏易之不同。张惠言虞氏易事,以言爻变为孟氏易,爻变即由爻之变,以成卦变也。此于一卦观其所变通之卦之思想方式,即包含于一正面之卦,观其反面之卦之思想方式,亦即观一事物之由自而他、由正而反之变之辩证法的思想方式。依此以观事物之变动,又恒趋于更观其外所引起之相应之变动。此动为因,其外所引起之相应之动为果,反之亦然。则其因果关系为外在的因果关系。在京氏虞氏易中,皆可见此重外在因果之思想方式。于此种思想方式,吾人亦可说为向外开拓,向前进展之广度的“思想方式”。然在重以本卦言本卦之古文易学之传,则其思想初只集中于本卦,故吾人可说其思想方式,为向内凝聚的,向后反溯的,亦为强度的。而依此方式之思想,即不同于前一今文之易学之流。此要在直观一卦之自身与结构等,所表示之本质意义或德,而非重其能通于他卦之功用。此所代表之观宇宙事物之方式,乃视由二卦合成之一卦,代表一具体之情境,或事物之有其内在之结构者。而一卦之六爻之次第,即代表事物之内在的结构之“次第形成”,或“终始”之历程。在此终始之历程中,其前之启后,即表示一事物之内部的发展或内在的因果。此前后之关系在卦爻中,即如王弼所言之承乘之关系。所乘者即其前因,所承者即其后果。此所乘所承之爻,皆为最近者。此最近者与事物自身之连续,即表示事物自身之发展,与内在的因果之连续。后之程伊川、王船山言易,重一卦本身之内在的结构,所表示之本质或德,而以之代表具体之情境,或事物之本质或德,更依之以观其诸爻所代表之“此事物之内部发展之诸阶段诸次序间”之内在的因果之连续,亦与王弼之易学相似。在此一易学之流中,其思想之方式,重在观事物之内在结构之本质或德,与事物之依其本质或德,而次序发展。故其论易,不言其卦之可由变通而生出相反之卦等,其观事物,亦不重观其如何由自而他,由正而反之一面。至多只谓事物之顺其德其本质之次第发展,至于尽头处,即自然变为另一物。然此乃不须在观一事物自身内部之发展时,所必须论列者。亦非于论一卦之所以为一卦,其所直接代表之事物为何事物时,所必须论列者。此一流之易学,亦初未尝木连于卦之象数,以为论,唯不同他流易学之象数耳。后文于王弼之易学,当更稍详之。

    五 略说后世言象数之易学之流变,及其循汉易之道路,而更进之义

    宋人之易学,其本河图洛书,而言先天图者,自别为一传,盖出自后之道家。周濂溪太极图,亦源自道家。河图之圆,所以像事物变化之周流。洛书之方,所以像事物之变化中其形数之互为增减,而其和未尝不相等值以见一平衡。此二者亦皆可为人思想宇宙之方式。先天图之重乾坤坎离之在四方之对称,不同于后天图之无此对称者,亦即各代表一对八卦之分布于方位之思想方式。太极图之既表阴阳之相反相生,又表阳或阴次序增盛,必至极而后阴变阳、阳变阴。正为兼重观互为正反之阴阳之变通,与阴阳之自身之次序增盛时之恒自如其德者。此正为上述之重观正反互变之易学,与“重观卦之恒自如其德”之易学之综合,所成之观宇宙之方式。宋之邵康节,更言八卦本于四象,四象本于两仪,以言八卦之原;而提出两两相对,以观宇宙之思想方式。明之来瞿塘言卦之错综。其错即相反之卦爻之相错,如坎离乾坤之相错。其综则上下卦爻之位颠倒,如屯为上坎下震,蒙为下坎上艮,而艮震之爻位,上下互相颠倒,坎之位在二卦中,亦上下相颠倒是也。此一观世间事物之位之高下可相颠倒,如君子小人之位可相颠倒,一切价值次序之可相颠倒,自亦可成为人之一思想之方式。而毛奇龄之仲氏易,则有五易之说。一曰变易,阳变阴、阴变阳也。二曰交易者,阳交乎阴、阴交乎阳也。画卦用变易,重卦用交易。三曰反易,如屯 之转为蒙 。四曰对易,如需 讼 与晋 明夷 对,以地对天,以火对水。五曰移易,如泰 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成损 。此仲氏易之旨,亦即在言人之观事物可有观其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不同之思想方式。此与来氏易,皆重卦变之流也。

    至于清初之胡煦周易函书兼采汉宋易 [6] 。其书由观事物之由“内”而“外”之“生”、“成”,以言事物之“始”、“终”、“微”、“盛”;乾坤之首尾相函,其元亨利贞之“连”、“断”、“分”、“合”;事物之“形”、“气”所居之“时”、“位”;以及“相交”、“相配”、“往”、“来”及“见”、“伏”、“动”、“变”等;则无非言具体事物之“生成与交配之历程”中之种种存在范畴,而亦为人之观此事物之思想的范畴或方式之所在者。其易学盖先观本卦之始终,而亦及于卦变。焦循易学三书,言易卦之变通,谓卦之变必先在本卦之内部变,使爻之不当位者,互相易位,初与四易,二与五易,三与上易,以成本卦内部之互易;然后旁通于他卦。其旁通他卦而成其变,亦须本卦之初通于他卦之四、二通于五、三通于上;又必二五二爻先变,而后上下之初四、三上之变应之,方为合于时行之道,而得道;否则为不合道而失道。失道而更变通之,则为改其失道之过,以再得道而时行,以成其顺序之变通。焦循于卦之变通,又言比例。比例者,言一卦之如此变通,与另一卦之如彼变通,其所成者乃同一之卦,即见此二卦虽不同类,而依不同之方式以变通,又可归于同一之卦,而见其同类者也。此焦循之易学之言卦变,必先本卦而后他卦,必二五先行,以形成一次序之变通、或时行,而不同于虞氏言卦变之未尝立此规则者。此盖即所以使人观万物之变通以由正而反之事时,知其初乃一物在其内部自相感通,以自变其各部之地位,然后与他物交感而变;而其与他物之交感,亦有其一定之次序,乃先有其主要部分,即二五爻之所代表者之相感;然后有其附从之部位(即初四爻、三上爻所代表者)之相感。又无论内部之自相感通,及与他物之感通之事,亦皆可有迷失道路,颠倒当有之次序而失道之时。失道之后,则又当转回正道。此亦整个可合为吾人观万物之由感通而变化之思想方式或范畴。而焦氏之卦变之说,较虞氏之卦变之说为全备者,则在其说,虽亦重阴阳爻互易而有之变通,以成为一广度的由内而外之开展历程,然既初先有本卦内部之互易,乃更旁通于他卦,故其说中亦摄有王弼一流之易学重观本卦之义旨在。至于其言比例之义,则无异于言不同类物像,只需其可变为同类,即其变之结果、所归向之目的之同类者,皆可相比例而观,以言其有同类之义。此则为重观事物之结果,所归向之目的之同类,以通异类之物之思想道路,而亦可视为一人之思想世界之物之一范畴或方式者也。对此焦循之易学,吾人虽谓其不属于以本卦说本卦以言易之流,因其言旁通、时行、比例之说,皆必通他卦以为言。其易学所代表之思想道路,仍为广度的,向外开展的,非向内凝聚的、强度的。然以其中亦摄有先于本卦言变通之义,即先于一物之本身看其内部之感通之义;又有顺序之义,以规范其变通之历程,以求合道,而改其失道,即有一价值之意义;再有比例之义,以由诸异类之物之变通,所同归向之目的;从通此异类之物,而视之为同类,并见其皆有实现其所归向之目的之价值意义。故其说在历代易学中最为弘通,亦最有条理者。然其对易学之贡献,亦同当由其易学之能启示人之观事物,可以此旁通、时行、比例等为其思想方式或范畴而见。若吾人徒观其用此等等,以释易经之经文,则吾人虽可见其似无不可通,然实则依此旁通、时行、比例,以变通卦爻,固原可由一卦爻,以及其余一切卦爻,而无不通,而于其辞之异而相反者,自亦可无不通。于此,吾人对焦循之以旁通、时行、比例等释易经经文,仍可问其于不同经文何以于此只须变通若干次,即见其比例,以见其所系之辞之所以相类,于彼则需少几次,或多几次,乃见其比例,及其所系之辞之相类,则此中亦不见有一定之理由。则其所谓能于经文之辞无不通者,亦正如善遁者之可无所不遁,而其易注,乃以遁辞为之,亦犹汉人之易注也。

    吾人上言汉代易学之为象数之学之价值,与其所开启之后世言象数之易学之价值,皆不在其用以占卜与释经文,而在其所用之概念,亦同时为可用以观宇宙之种种思想方式或范畴。此方为诸易学之言易道,真有哲学价值,亦有哲学意义之一部分。由此以言易学中所用之五行之说之价值,吾人亦将言其有哲学意义与价值之部分,不在助成易之用于占卜,与助成易之经文之解释,而在五行之论之诸概念,可成为人之观宇宙之思想方式或范畴,而易学家取之,亦即可充实其所用之思想方式或范畴矣。此当于下章论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