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宗伯主礼乐祭祀,司马主兵马,司寇主刑法,司空主营造。此中以天官冡宰配天,而于董子视为属西方,而当为秋官之司徒,改为地官,以见理地上万民之官,高于专主某类事之官。又益以宗伯之官,以掌礼乐祭祀之事为春官。此盖依于特有见于礼乐祭祀之事,对人之生命精神,有加以生发开启之价值而来。此亦甚契于儒家以礼乐祭祀之事为重之旨。其以司马属夏官,与董子同。兵马军威之盛,亦固与夏之草木怒生相应者也。周礼以司寇主刑法,为秋官,与董子之视北方之官为冬官者不同。然依董子言天之刑,亦当始于秋,而非始于冬,则司寇之官,固宜为秋官也。营造之事,乃人之克伐土木之事,此即人之由以刑法施人,而更以刑法施于自然之土木。此刑克之事之极,亦如严冬为秋之刑克之极。此亦较董子之以营造之事,属中央之官者为合理。此一周礼之于政治上设六官,以配天地四时,更于六官之中,分设种种之官职,以掌一切天下国家之事,而亦重各官职间之事,相辅相连之关系,以使之相依为用;即形成一极繁富之人间之官职之世界,以与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人事之繁,求加以应合者。周礼一书,亦即由一“求天人间之一一事制度化”之理想之所鼓舞而写成。王莽之欲依此书所陈之理想以为政,虽归于失败,然此书仍为后之学者所重视。至南北朝时代,北周之熊安生治周礼,影响及于隋唐之政制之建立。隋唐所设六部中,吏部即周礼之冡宰之遗,户部即司徒之遗,礼部即宗伯之遗,兵部即司马之遗,刑部即司寇之遗,工部即司空之遗。此六部之制度,更为唐以后各时代之官制之所沿袭。此六部之制,固原于周礼。周礼之设官,则固表现在人之欲求应合于天地之道,以为政之一理想也。

    此上述之重设官分职,并使人间之官职,与天地四方四时相对应,以成一天人合一之政治,可谓汉儒所共持之一大政治理想,为汉代今古文之经师所共有。但落到实际事实上之需要,毕竟应设若干类之官,若干等级之官?其爵位、俸禄当如何而定?又是否人当有其子孙世守一官职?再如何对政治上开创一新朝之功臣之为官者,或王室之子孙,未承天子之位者,封以土地与爵禄,并使荫及其子孙?此封土之大小等级如何?爵禄高下多少之等级如何?此则皆有种种具体之政治问题。秦虽废封建,然汉初亦再有封建之事,而秦以前之政治则有封建,其制实如何?其原有种种官职之制,其政治意义与价值何在?是否可取用于今?则皆有种种之问题。今文家之以王制公羊为宗者,与古文家之以周礼左传为宗者,则为一大分野。两汉之石渠阁白虎观两次经术之会,皆以讨论此有关礼制或政治之问题,为一中心。然经两次之会以后,汉末之经师,仍相争不已,并延及后世。然由汉代经师之聚讼,亦正见汉人之思想之重设官分职,与所连及之爵禄封建之问题。此设官分职,则在建立一人间之官职之世界,以与天地之四方四时相对应,以成一天人合一之政治。此则为一基本上之政治之道,亦一政治哲学之基本之观念也。

    三 秦汉学者之辨人物之才德才性之品鉴之道,与魏晋人对才德才性之表现所成之人物风度之品鉴之道

    人之行事之成,必赖其才。人之自处其才,即见其德。于人之不同才德,知所辨别,而更为之类分,亦盖与人之历史文化俱始,故书经臯陶谟有九德之分,洪范有三德之分。由国语左传之书,吾人所见之状人之才德之名更多。孔子虽要在以仁孝教学者,然论语中,亦有其他种种德目之名。至若冉求之“艺”,祝鮀之“佞”,宋朝之“美”,孔文子之“文”,则皆专状人之才之名也。以人之德之不同,而有贤、不肖、君子、小人之品。人欲成其德,以为君子,其道有种种,并可列举其数。故论语季氏章言君子之九思、三畏、三戒,益者之三友、三乐。成德之道不同,而所成之德,亦即可说为非一。人之于德,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或困而不学;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亦见人之品。故对人之才德,加以分类,为人之品定高下,孔子早已有之。后之孟子,恒言仁义礼智之四德,亦言五伦之德。孟子除以君子对小人说之外,更喜以大人对小人说,而于圣人又为之定清、任、和、时之四品。荀子于人更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俗人等,以见德行之品,又分人为士、农、工、商等,以见其才任之品。后之中庸言三达德,五达道,易传依元亨利贞之四天德,以言仁义礼智之四人德。墨辩于仁义忠任之德,成功利民之才能,皆有所言及。然法家则只重人之才能而轻贤德。道家喜言大德、至德、玄德、全德,与“才全而德不形”或“上德不德”之德。至于观人之德之言,则左传已多记春秋时人,如季札之观乐声以知德,及其他由辞气容貌以观德之言。孔子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知人之德之语,孟子有观人眸子以观人之语。庄子列御寇托孔子言观人当“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等。逸周书大戴礼,并有文王官人之篇。则观人之德有种种之不同,固其原甚远也。

    在两汉之学者,多是综合先秦诸家之义以为论。大体而观,则于道家所言之道德,亦视之如一德,亦如儒家之仁义等之各为一德。法家之严赏罚,而尚公正,亦自为一德。其刻薄寡恩,则为一负面之德。综述各种之德,而分其大类,则更为汉代学者之所喜为。此则如贾谊新书言德有六理,更有六法、六术、六行,以与天地之六合、音之六律、人之六亲相应合。贾谊之贵六,亦如秦政之贵六。上文已及之。董仲舒则重申五帝五德之说,以配五行。传于汉世之周礼,亦有六德、六行之分。而谓人之德行有高下之不同,联于人之才性以言人有上中下种种之差别,则为董仲舒、王充、荀悦、以至汉魏之论才性者之所重,如吾在原性篇所论。汉代政府初有举孝廉、贤良方正与文学之士之制,后有九品官人之制,则表示对社会上有不同之德行才能之人,能察其品类,而加以举拔。此则为秦以前所未有之制度,而见汉人于具不同类之才德之各品类之人,乐加以辨别,而更加以推重或任用,以形为社会之风尚,助成政治上之设官分职之一时代精神者。汉代学者中,最能重此一不同人物有具不同类之才德之品类,分别肯定其在人类历史文化中之地位,更对之一一求有同情的了解,而或更加以赞叹者,实莫如司马迁。至于能就人之才德、才性之有种种品类,而广开政治上之用人之道,浸至魏晋时代之用人不拘一格,对具不同才性、才德之人,皆能加以欣赏赞美者,则为汉魏之际之才性之论,与魏晋人之品鉴人物之言。此皆不可不一略说。

    司马迁之史记,乃以传为主,即人为主。其传中有帝王传之本纪,有世家,有列传。本纪中如于五帝,固言其大德。世家中于吴太伯、鲁周公、及孔子,亦盛称其德行。在列传中,司马迁更明似意在对具不同品类之才德之人作传,以见其各有其可称美或赞叹之处。其列传中首伯夷叔齐之传。此即孟子所谓圣之清,亦求自洁其身,而避世之道家型之人物。其次之管晏列传,则近孟子所谓圣之任,而担负政治责任之人物,亦理想之法家人物。商鞅,则急功近利之法家人物也。酷吏传,则汉代之尚刑之法家人物也。游侠与刺客列传之人物,尚意气、重然诺、轻死生、而急人之难,此皆为能有信义之道于朋友之间者,乃儒墨而侠者。龟策列传,则阴阳家方士之为占卜者之流。货殖列传乃经商致富之流。滑稽列传则以诙谐之言讽世之流。此皆显然属不同品类之人,而各有其不同之才或德者。然司马迁皆分别为之传,而寄其叹赏之情。其七十列传之人物,今固不能言其各代表一型之人物。然亦多是自有其人品,以使后世读者由其所为之传,以想见其为人者。司马迁于此不同类之人品,未尝专依先秦诸家中之一家之说,以评论其善恶与高下,而只就其一生之事之如是如是,见其为人之有可观者焉,即同情地理解之、叙述之、嗟叹之、欣赏之。此有类于孔子之于尧、舜、文、武、周公、伯夷、叔齐、管仲、晏子、子贡、颜渊等不同之人物,皆能加以称美。然孔子固未能如司马迁之一一于其所称美之人,皆为之传也。自司马迁对历史上之人物,分别其品类,而为之传;而后世之史书,亦莫不于人物分为种种之品类,以为之传。此中之人物之品类之分,乃人之个性、思想形态之分,亦恒是其所连之人文领域之分。如上述之管晏之在政治领域中,货殖列传中人在经济领域中,史记中之老庄申韩孟子荀卿、史记汉书之儒林传中人,在学术领域中,史记之司马相如传与后世之文苑传中人,在文学领域中是也。故此史书之分种种传,所以别人物之品类,亦所以见人物之品类,连于人文之品类。吾人前已言于学术人文,开为不同之种类,乃汉代之精神。今当更言别人物之品类,并于其中见人文之品类,亦是汉代之精神。史书之有志以纪人文之别,有列传以别人物之品类,亦即自具有为“成就此人文世界、人物,世界之合为一全体”之一道,亦如政治上之设官分职,以应合于天地四时,更察不同人物之品,而用之以任官职,为一成就此社会之人物连于政府中之人物之一道也。

    然克就司马迁之论人物而言,则其中之历史人物,如在伯夷与货殖列传中人,初皆非任政治上之官职者,即见其论人物之观点,更为广大。后王充论人物,谓汉之人物,皆多不亚古人,亦重人之气质之殊,而各有其才德。汉魏之际之论才性者,如锺会、刘劭之论人之才性,有种种同异之品类,则盖趋向于一更广大之对人物之观点,以用人任官职者。如刘劭之书言人物有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十二类之分。其言“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此非指隐者之徒,乃指人之以德行胜者。又言“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此即建立政治制度者。又言“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此即指能在政治上应变者。更言三材皆备,为国体,如伊尹、吕望。三材皆微,为器能,如子产、西门豹。至于“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是谓臧否。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凡此八业,皆以三才为本”。此则由对三材之全备与否,及其所偏至,更分五类之人物。其下文更言“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辩不入道,能应对资给,是谓口辩。……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则纯依人所偏能之文武之事,以更分为四种。下文更言“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德立,而十二材,各得其任也。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法家之才,司寇之任也;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臧否之材,师氏之任也;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则主德在善用此十二才,使任官职,有主德者与有此十二才者,合为十三类之人物。即见其对人物之种类之分,与其用于政事之各有所宜,最能取一广大之观点;而不同于王充、荀悦之偏重在以狭义之德行上之善恶,对人之才性作三品、九品之分者。三国时曹操诏令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之才为用,亦正由其时之才德之观念之转变,乃至于“崇奖跅弛之士”,此顾亭林所叹息为“东汉风俗之美,自此而坏”(日知录卷十三)。然自另一方观之,则史亦载曹操之知人善任之种种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尝列举之)三国时之刘备、孙权与曹操,共争天下,共用人唯才,盖皆不拘一格,并有其豁达大度之处。吾尝爱读袁宏之三国名臣序赞(文选卷四十七)言当时之“赫赫三雄,并回乾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凤不及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亭菊”。其中论当时之三国名臣,魏九人,蜀四人,吴七人之风格,与其君臣之遇合,以见“才为世出,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之辞,皆甚美。读者可取而观之,便可想见三国之时代其取人才德、不拘一格之风。刘劭人物志书,又由人物之材性之不同,而论其所见理之不同,而或为道理之家,或为义理之家,或为事理之家,或为情理之家,及各种人才其相接识,或相了解、欣赏、遇合之情形之不同。魏晋以降对不同个性之人之才德,互相品鉴、欣赏赞美之风,如世说新语所载,正是缘此以自然形成。今可对世说新语一书之内容,略加分析,亦可见其时人之尚不同形态之人物之品鉴。

    世说新语首卷之载其时人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乃初不出孔门四科之遗者,然其后诸卷之言其时人之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宠礼、企羡,即纯就人之能包容了解,而欣赏赞美此不同才性之人格,而即以此见其为人之德者。其豪爽、容止、自新之篇,则为就人之表现其才德之态度、容貌、或自新其德之事,而加以赞赏者。其捷悟、夙慧、巧艺之篇,则记当时人对天生之才之赞赏者。伤逝之篇,则言对所交游之人格之怀念。余如其任诞、简傲之篇记个性强之人格任才傲物之事。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之篇,则记不同形态人格之相诋排、相黜免、而假饰以相交之事。至于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诸篇,则记人之不德之事与情,唯足资谈助为鉴戒者。总而言之,则此世说新语,乃代表魏晋以降人对人之表现才德性情之事,有多方面之包容、了解、品鉴、赞赏之书。盖在汉魏之际之论才性者,已知人之才性原有种种之不同。由此进一步,遂知每一人皆可有其独特之个性之表现,此则唯有由记其事,更加以具体地了解品鉴,以见之。于此当说一人之独特之个性,固有各方面之表现,以分属于各类,故亦宜更分别记之于各类之中,此即世说新语之所为。其所依之观人之观点,固更有进于汉魏之只将人之才性分为各类,以一人只能属一类者也。

    此世说新语之记人之才性之表现,乃就其零散之表现,而散记之,以见一人之风度,故不同一般史传之记一人一生之事者。世说新语之重见人之风度,亦不同于后之高僧传之为不同类之高僧作传,重见其宗教性之功德者;再不同于宋明人之纪圣贤之言行,重在使人想见其圣贤之气象者。于风度可只加品鉴、欣赏,或赞美;于功德,则当更继之以顶礼崇敬;于气象,更当就而涵濡浸润于其中。此后二者,固非即魏晋人之所知,然要必先能有魏晋人之对人之风度能加以品鉴为其始,然后可进而知高僧之功德,圣贤气象之庄严,更合之以见不同人格所合成之人格世界之真实存在。求见有此人格世界之真实存在,正为中国数千年之文化精神之一中心所在。其源可远溯至尚书虞夏书之“知人曰哲”、“敬敷五教在宽”、秦誓之贵“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之教,孔子之言仁者之心,当无所不感通之教,以至道家之言“德无不容”,中庸言“道并行不悖”等义。近则原于秦汉以来于九流之学,皆重其可融通为用之处,重设官分职之能各得材,以成就此人文世界,而重人之才性个性之论。其流则及于中国以后二千年之历史,皆一直以人物为历史之中心。故史书皆以本纪列传之人物为主。此遂使中国人文历史之世界,在本质上为一人物之世界、或人格之世界。此固不容轻加以忽视者,故引申而言之如此。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