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可只自其对我表现功用而说。人于此,如只本一自私之心,以享受其对我之功用,即功用只是功用,而不见其德。人于此若不本自私之心,以观其对我能表现功用,即皆可见其乃依一形上之道,而自己超越其自己,以有贡献其功用于我之德。由此以遍观天地万物之相感应而生之变化,即皆可见此中之有一至德流行于其中。于此人若无自私之心,亦不自私其心为我所独有,将此心亦还诸天地,而观凡此天地之所在,即吾之心知、吾之神明之所运所在,天地皆此心知神明中之天地;则天地之现于前者无穷,此心知神明,亦与之无穷。合此天地与心知神明而观之,则天地正未始无心;而吾人由天地之始生一物,即皆可见天地之心之一始。故复卦彖辞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今本此意,以观一切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之自然物之相聚相感,而“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说卦),“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刚柔相摩,……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系传)以成其变化而生物,更观“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成乎艮”(说卦);则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之生万物、成万物,固皆见其德,而亦见天地之心之生万物、成万物,天地之神明之无所不在矣。故说卦传将象此八者之八卦,分配于八方,而言其运行于八方,由震而始,如帝之始出乎震之东方,以至于其余之七方也。唯此非西方之超神论以帝为在万物之上者,亦不同西方泛神论之说,以神帝遍在万物者。盖依此易传之思想,而以道观物,则物之体见于其用、其德;其用、其德,亦见于其变化;而即在由此变化而生起之物之不可测处,言神,故言神曰“妙万物”。妙为少女,未为母而能为母以生育,而其所生者为谁,尚不可测者也。故谓神曰妙,而不言神超万物,以计划生万物;亦不言神遍在于万物。以计划生万物,则皆有定限而可测者也。遍在万物,乃就万物之已成者而言其遍在。此与言神妙万物,即就神之运于方生者之不可测,言其妙,固不同也。

    由此八卦所代表八种自然物,皆在其相感应相结合之际,分别具德;故由其相感应相结合,各成为一自然界之事情,而各以六十四卦之一卦代表时,此一事情,即为二自然物之德之凝聚。如蒙卦由外卦艮、内卦坎所合成。艮为山、坎为水,则此蒙代表山下出泉之一事。而此一事,即山之德与泉之德之一凝聚。师卦为外卦坎内卦坤所合成,坎为水,坤为地,则师卦代表地中有水之事情。此事情中,即有地与水之德之凝聚也。由此类推,则知六十四卦,即为八卦所代表之八种自然界可能有之结合方式,亦即八卦所代表之物之德,所可能有之凝聚方式。自然界既有此八种物,而恒相感,即必有此六十四种之物之结合方式、与其德之凝聚方式;而此六十四卦之全体,与其相互之间之卦变,即可代表“此自然物之德之凝聚,而流行于此自然界之全体”之事。此即六十四卦可以“范围天地而不过”也。

    由此六十四卦所分别代表之自然界之事情之具德,故易之大象传,于每一卦,言其代表一种自然界之物之结合外,更举一当有之德行上之事为说,以见人与天地万物之可合其德。如于蒙卦言其为山下出泉之外,更言君子以果行育德,此即言君子之蒙以养正,而果行育德,亦如山之不断出泉也。师卦中于言地上有水之外,更言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此即言先王之“建万国、亲诸侯”之相比,如地中之水之相比也。由此而人于见山下有泉时,即当念果行育德,如山之出泉。人于见地上有水时,即当念万国诸侯之相亲比,如水之行地。此外如咸卦代表山上有泽,君子念之,则当学“以虚受人”,如山高而能受水。谦卦代表地中有山,君子念之,则当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中逾”,而自假想如山之降于地下。大畜卦,代表天在山中,君子念之,则当学山之畜天,而“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泰卦代表上天下地之交泰,而万物通,君子念之,则当使“上下交而其志同”,“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由此而人在观自然界之物之相感,或想象自然物可能有之相感时,皆可一面见自然物之德之凝聚,一面自求有其德行,与之相应;而后一切自然界之事,无不启示人一当有之德行,而亦无不显为一有德行意义之自然,亦无无德行意义之纯粹之自然矣。

    严格言之,上所谓自然界之物与物相结合之事,有其德之凝聚,可启人一德行之意义,当不能只限于二种物之相结合。众多之物之相结合,自亦有众多之物之德之凝聚。一自然界之事所启示之德行意义,亦可自不同观点,而有其不同。故于易之彖辞与大象之辞之义,亦不能执定之而说。然要之易传之文,可合以表现一“随处在自然物之结合中,发现有自然物之德之凝聚,而启示人以某一德行上之意义”之教。此即可形成一人之观自然界之物之相感之一态度。人能时时保此态度,则人不特可学于诗书礼乐等由历史传来之人文,亦可随处学于自然,而见自然之变化无非教。如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语“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在中国后之学者,亦善于随处由自然得其所启示于人之德行上之意义。此则固其原甚远。而此易之大象传之附于易经之原文,其影响之及于后世者,亦固不可忽也。

    至于统此大象传于六十四卦中所言之“人当由六十四卦所代表之自然物,而当有当学之德行”以观,则除于乾卦下,兼以孟子所恒言之人之“仁、礼、义、智”之德,乃人所以合天之“元亨利贞”之德者,及坤卦下言“敬义”之德,乃人所以合地之德之外;则乾卦下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下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乃与中庸所谓“高明配天,博厚配地”之义,不甚相远者。此外在各卦项下,又分别言君子所以自修其德,而自居其位,以为学、施教,以化民为政之道。如蒙之言“果行育德”,小畜之言“懿文德”,大畜言“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升言“顺德积小以高大”,益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小过言“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晋言“自昭明德”,蹇言“反身修德”,家人言“言有物而行有恒”;恒言“立不易方”,坎言“常德行,习教事”,否言“俭德避难”,大壮言“非礼弗履”,颐言“慎言语,节饮食”,损言“惩忿窒欲”,震言“恐惧修省”,皆君子自修其德之言也。至于鼎言“正位凝命”,艮言“君子思不出其位”,需言“饮食宴乐”,随言“向晦入宴息”,大过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皆言君子之居位而乐之之事也。至若同人言“类族辨物”,未济言“辨物居方”,兑言“朋友讲习”,离言“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则言君子之学。蛊言“振民育德”,临言“教思无穷”,无妄言“对时,育万物,贤德善俗”,观言“圣人以神道设教”与“省方观民设教”,则言君子之成教。屯言“君子以经纶”,困言“致命遂志”,既济言“思患而预防”,归妹言“永终知敝”,萃言“除戎器,戒不虞”,明夷言“莅众用晦而明”,遁言“远小人,不恶而严”,大有言“遏恶扬善”,咸言“感人心”“以虚受人”,睽言“以同而异”,谦言“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同人言“通天下之志”,则皆是言君子致命遂志,以成其事业与待人之道。比言“建万国,亲诸侯”,履言“辨上下,定民志”,师言“容民畜众”,颐言“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剥言“剥上以厚下安宅”,泰言“内君子而外小人……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革言“治历明时”“革命以顺乎天应乎人”,豫言“作乐崇德”,涣言“享于帝立庙”,姤言“施命诰四方”,巽言“申命行事”,节言“制数度、议德行”,井言“劳民劝相”,则皆言君子之王道之政。至于噬嗑言“明罚饬法”,贲言“明庶政,无敢折狱”,解言“赦过宥罪”,丰言“折狱致刑”,旅言“明慎用刑,而不留狱”,中孚言“议狱缓死”,豫言“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皆使刑罚轻且清为善政之言。合此以见易之大象传之旨,皆不出儒家自昔所常言之义之范围;其特色,唯在分隶之于六十四卦之下,而与六十四卦分别代表之自然界之事情中之德,相配应而说,以见人之德与天地之德之相合,以使人之“观乎人文”之化成天下者,与人之“观乎天文”所察之时变,亦相对应,如贲之彖辞之所言者耳。

    易传除上下系辞传,乾坤文言传,彖象传以外,更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说卦传在说卦象,而明白指出八卦之每一卦,能兼象各类之物,如乾象天、象父、象首、象马;坤象地、象母、象腹、象牛。依一般之说,天地为自然物之类,父母为家庭中人之类,首腹为人体中之物之类,马牛为动物类,此各类互不相通。然在易经,则由天、父、马、首,皆在有健之德上为同类,而皆为乾之象。由地、母、牛、腹,皆在有顺之德上为同类,而皆为坤之象。是则由于见德之同,而忘其形之别。物之德即物之情,故以八卦象物类,即皆所以“类物之情”者也。序卦传在说上下经之卦排列之序,杂卦传在说卦之相反对而相杂。序卦传之言卦之排列之序,即所以见天地万物,与人事之演生之有序。卦之有反对,即以见天地万物之有相反,而可合相反者为一全、为一大中。此中序卦传以上经乾坤之卦始,而屯、而蒙、而讼、而师……,即言由天地、而万物、而人类社会之事之演生之序。又以下经之由咸恒之卦始,即言由男女夫妇、而有人伦之事之演生之序。此中一切事物之演生,皆有所自始,更由顺承其始而发展,至乎其极;乃更转变至其相反者,由相反以见相成。如其言物生必蒙,而始于蒙,于是物不可不养而有需,由需而有讼,由讼而有众有师,由师而有比,由比而有所畜,有礼可履,有履而后安泰,即皆一顺承其始之发展。然由泰而否,更言,“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序卦传),则皆为言正面直转变至反对面之事。就此序卦之文,整个观之,则言顺承之发展之义者多,而言正反之直相转变者少。故与西方之辩证法,直下以正反相转变为第一义者,其说初不同。凡顺承其始之发展,皆见生而又生以成易,亦即所以见乾健而坤顺以相承之义。至于其言正反之相转,以见正反之相成,亦不必与西方辩证法之由事物之有正反之相转变,以见事物有内在矛盾者同其说。此则皆可由吾人读序卦之文可自得者也。为避繁文,不更详释,读者可自取序卦而读之。

    * * *

    [1] 吾写上段文既毕,偶读湛甘泉文集卷二十六玉泉书堂诸章,释孟子此章,亦言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其实一段工夫,即尽即存”,并评及朱子以养心知性为圣人之境之说,但未提及阳明之说耳。

    [2] 朱子语类百二十五除引及将欲取之言外,又谓老子“窥得些道理,将来窃弄,如所谓代大匠斫则伤手者。如人之恶者,不必自去治他,自有别人与它理会。只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又谓“老子之学最忍,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处,发出来,更教你支梧不住。张子房是也。……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个便是他柔弱之处,可畏可畏。”

    [3] 此句似明有错字,严灵峰陶鸿庆老子王弼注勘误(无求备斋出版)二十页,谓主为王之误。盖是。

    [4] 高亨老子正诂(中华书局出版)六十三页。

    [5] 朱谦之老子校释(一九五八年上海龙门联合书店出版)六十页所引。

    [6] 奚侗老子集解(民国二十五年自刊本)上二十一页。

    [7] 此“子”可能有其他之意义,如指由道而生之玄德,然谓指天地万物亦可。因天地万物在此第三层面,即表现道,而有得于道之玄德者也。见下文。

    [8] 清人熊赐履学统卷四十二列荀子学为杂学,并录程朱责荀之言,可供参考。

    [9] 此只字难解。俞樾校改作奚,人多从之。陈柱于公孙龙子集解引章从益云:“夫,一右也,所谓只也。”

    则变只,犹问在右与左合之情形下,所谓变是变那一只?故下文答以:“变右”。则不改亦通。

    [10] 公孙龙子指物之指,注家最多异释。如谢希深旧注,以物我相指为相是非,乃以庄子义释公孙龙。王时润公孙龙子校诠,取俞樾说,以指为“指目”。然亦半取庄子义,以注其文。章从益公孙龙注以指为指归。陈沣公孙龙子注谓指为以手指物之指。(并见陈柱《公孙龙子注集解》所引)。章太炎齐物论释,以指为能指,即识,物为所指,即境。乃以佛家唯识义释公孙龙。友人徐复观先生《公孙龙子讲疏》,则谓指为映象。此外则或为谓对物之指定,而属于物之一种抽象(王琯公孙龙子悬解),或谓指为代名词(金受申《公孙龙子释》)或谓为物之表德(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为名(钱穆《惠施公孙龙子》),为共相,(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为类,(劳思光《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证》,见崇基学报六卷一期)及Chmie1eWshi(中国名学注释)为意义,(张东荪〈公孙龙的辩学〉,见燕京学报三十七期。Graham公孙龙论意义与物)为指涉活动,(成中英公孙龙逻辑与本体论。夏威夷《东西哲学》杂志二十卷第二期。上引二西人说亦见此文)。然凡此所谓心识、映象、物之德业或共相、类、意义,与指目、指涉、有所是非之活动,并涵在人用名时之“一面表意、一面指物之一事”中。析而论之,固亦可说有此种种。此种种亦实未尝不相连,故皆未尝不可说,而诸说亦可互转。(试自思之)然在公孙龙则只统之于“以名指物”之一事中,未尝于此更分析说。今更分析之,而指定一义,为公孙龙之“指”之义,视为互相排斥,以相争辩,而人对指物论原文之解释,亦更多 。至于由此而入或以公孙龙之思想同于西方之无本体之现象论,或共相实在论,或唯意象观念论,或唯名论,或唯物论者,则似皆可说,而亦皆不能作定说。诸说亦自相抵消。不如谓公孙龙之思想,原无后人之一套问题,亦不如后人之多分析之功,而后人之说,皆并包涵公孙龙之“以名指实”之一语中。而此公孙龙之原旨,亦最为宏通而简易,以自有其旨趣所存也。

    [11] 章太《炎齐物论释》,谓物莫非指之指为所指。上注之陈柱书引伍非百说亦谓“物,所指也;指,能指也。”然章又谓“指非指”中之上一指字,为所指之境;下一指字,为能指之识。以境识解,乃不必要。又以二句相对成文,上句之“非指”与下句之“非指”中之“指”,皆同在宾位,宜同作所指解。

    [12] 按公孙龙以名指实之“指”之自身,亦是一名(而“非指”亦是一名)。但此指之名则非一般之名,亦非实物。此即初是表人之指之情意活动之名也。若无此表情意活动之名,则于指(或非指)之一名,即甚难安顿之于其他之名中,可试思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