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哲学原论最新章节!

    一 晚周之学术融合之趋向,及圣王之名义之变迁

    周秦思想之发展,大约儒道墨法诸家之思想,皆相沿而次第兴起。此即由诸家之对名用名之道之演变而可见。然此儒墨道法诸家之学派既立之后,亦互相影响吸收,以终趋于融合。庄子外杂篇中,固多以道德为本,以涵摄仁义礼乐名法之论。荀子言心,亦有取于道家之义;其以礼言法,并以王道统霸道,即以儒家之义统法家义也。其重儒效,兼言义与利,亦涵墨家义也。韩非子之言法,可以道家之虚静之论为用。编管子书者,更兼取法家儒家道家言,以成书。亦见一思想融合之趋向。今存庄子中之天下篇,统论古今之道术,而位庄子为百家之学之最高者,盖非必庄子所著。当是道家之徒缘道家思想之线索,而更开阔其心胸,以概括古今学术,而综贯论之之文。至于儒家之礼记中之礼运、乐记、大学、中庸等与易传,则其中所包含儒学之观念理想,固多可上溯至孔孟与孔门弟子,亦多明本于荀子,又兼取道墨诸家所常用之名辞,并旁通于其义以为论。则其成书,当多在荀子以后。唯此诸文,与韩非之法家思想,则又似全无关系。故此诸文,当多是晚周或周秦之际之著。而非如秦汉学者其心目中,已先有韩非之法家思想在念,而后有之著,如吕氏春秋、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淮南子、董仲舒书等,意在将此法家思想与儒道之思想,加以融通,或以儒家义道家义统法家义者。故即此诸书,乃成书于汉初,亦当是七十子之门人后学,历当世之遽变,而仍向往在上继孔孟荀所传之文化与思想,以守先待后者之所为。则其思想史上之地位,仍当属于晚周或周秦之际也。

    对于上所提及之庄子天下篇,及礼记中大学、中庸、乐记、礼运等篇及易传,今拟视为各表现一综贯的论学术之著,亦各有其综贯的论学术之观点,或基本观念之所在者。兹试一一分别论之。读者能将此所一一论者,再通而观之,即可见晚周或周秦之际之学术之融合之大趋向所存矣。

    庄子天下篇一文,乃以内圣外王为基本观念,亦即以此为其观今古学术之地位之观点。此一圣王之名,初为墨子书所及。然在墨子之书中,此圣王即圣的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故重点在王字上。而墨子之言义道,乃归于一同天下之义于天子,即谓尽此义道之责在王。墨子之学,以上法天志,下利万民为义,故终成义外之论。其王道亦真可谓外王之道也。至孟子言王道,则本于仁心,乃将外王之道之根据,立于此内在之仁心。然孟子之理想人物,唯名曰圣。王者能循圣人之心,以为政治之道,即名王道。则王道与圣道、王与圣不必相连而说。王而不循圣人之道,以为政,则王只是一夫或一人而已。在孟子亦未尝如墨子之用圣王之名。至荀子,则重圣德之客观表现。圣人必兼尽伦亦尽制,以为王,而圣王之一名,遂为荀子所常用。此则转近于墨子。唯荀子亦重圣之如何成其内心之德之学,故又不同于墨子之不重成此内心之德之学者。此如何成德之学,与如何建立王者之制之学,在荀子,固当兼备于一人之身。然其学其道,亦固可分别而论,如其书之所为。在荀子圣自是成德之名,而不必为王,故亦有圣臣;王是圣而为王者。此亦不同于墨子之圣王,只是圣的王者也。至在韩非子,则其所言之圣人,即明主、明王。此明主之名,荀子书已偶用之。其义盖同于荀子之圣王,而亦具德者。韩非书所谓明王、明主,则唯是能本其聪明之智,用法术而核名实者。此王则除能自虚静其心,以有明察之外,可别无其他内心之德者,此乃吾人论韩非时所已及。今庄子天下篇之言内圣外王之道,以圣有所生,王有所成并举,有似荀子。然或谓天下篇为荀子之徒所作,则又不可。因庄子天下篇非深知庄子之学者不能作。而其文章之气象、境界、义理,皆不同于为荀学者,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有开有合。合则为一道术之全,开则有种种方面层次之别,以与天下篇所分别论述之不同学术,分别相应。此即又异于荀子之自王必先为圣,圣必求为王,以言圣王之道为一,而未尝更开之,以论天下之学术者也。

    二 天下篇论道术之规模

    对庄子天下篇论慎到、田骈、彭蒙之学、与老庄之学之不同,吾前于论道家思想之源流及庄子处,尝一一分析其文句。然对整个天下篇之旨,则尚未能及。按庄子天下篇所谓古之内圣外王道术之全中,开之则包含三支之学:其一为在数度者,此即实际之政治行政中之“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而“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其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以养民之学。此即法家言之所自出。其二为在诗书礼乐者。此即自古相传之人文之学。此中之诗乐可导人之心志情感,书使人知历史上人之行事,礼所以自正其当下之行为,易以知天地之阴阳变化,与吾人在世间之进退行止,春秋以知人在其名分上之所当为。故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人之得为世之君子,皆不可不有此礼乐之学,并兼有为礼乐之本之仁义之德等。故曰“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也。天下篇谓此一支之学,“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此明是指儒学之传。至于天下篇所谓第三支之学,则为所谓散于天下之百家之学。按上述之数度之学,其基础在政府;诗书礼乐之学之基础,在社会之邹鲁之士、缙绅先生;而此百家之学之基础,则在私家以师弟相传,而散于天下者。此百家之学,要在各有一套学术之理论,与对于宇宙人生之看法、态度、及行为生活之方式。故在思想之范围内说,其所言及者,较只言政治之事者,与诗书礼乐之人文之事,更为广远。观天下篇之论此百家之学之分为五宗,而附及惠施与辩者,则又见此诸家之对内圣外王之道术之全,各偏重其一端。然又皆有其所以对己、对人、对物、对世俗、对天下、对生死之态度、对心知与情等之看法、观念,以说其所分得于之道术之全者、与其所成之德。天下篇之此文,分别就此等等,以对诸家之学比对而观其异同,原文甚明,唯以其行文之摇曳变化,而或为读者所忽。今试略分析其文句,以证上之所说。

    按天下篇言墨翟、禽滑厘之学曰:不靡于“万物”。言宋钘、尹文子之学曰:不饰于“物”。言彭蒙、田骈、慎到之学曰:趣“物”而不两、于“物”无择。言关尹、老聃之学曰:以“物”为粗,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常宽容于“物”。言庄周之学曰:“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不敖倪于“万物”。言惠施之学曰:历“物”之意,强于“物”,散于“万物”,厌逐“万物”而不返。此皆就诸家思想之所以对“物”,言其学之异也。至于天下篇言墨翟、禽滑厘之学曰: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言“自”苦为极。言宋钘、尹文之学曰: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人”“我”之养,毕足而止,其为“人”太多,“自”为太少。言彭蒙、田骈、慎到之学曰:“公”而不“党”,易而无“私”。言老聃、关尹之学曰:澹然“独”与神明居,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言庄子之学曰: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于惠施之学曰:以反“人”为实、胜“人”为名,“自”以为最贤。此皆就诸家思想之所以对人、对自己、对世俗,而言其学之异者也。

    再天下篇于墨翟、禽滑厘曰:反“天下”之心,真“天下”之好。于宋钘尹文曰:以此周行“天下”,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于彭蒙、田骈、慎到曰:非“天下”之大圣,笑“天下”之尚贤。于关尹、老聃曰:为“天下”溪、为“天下”谷,受“天下”之垢。于庄子曰:以“天下”为沈浊。于惠子曰: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皆就诸家思想之所以对天下,而言其学之异者也。

    又言墨翟、禽滑厘曰:“生”不歌,“死”无服;言宋钘尹文曰:愿天下安宁,以“活”人命,我必得“活”哉。言彭蒙、田骈、慎到曰: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言关尹、老聃曰: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言庄子曰:“死”与“生”与,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此皆就诸家思想之所以对“生死”,而言其学之异者也。

    再于墨翟、禽滑厘曰:其道不怒,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使人“忧”、使人“悲”。于宋钘、尹文曰:以此白“心”、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于彭蒙、田骈、慎到曰:不顾于“知”,不谋于“知”。于关尹、老聃曰:与“神明”居,其静若镜,其应若响。于庄子曰:“神明”往欤。此皆就诸家思想对心之知、精、神、明之看法观念、以言其之学之异者也。至于天下篇每节前所言,而以古之道术有在是者,一语提说之者,即各家所分得于道术之全者。如“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即墨翟、禽滑厘所得之道术。“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人命,至人我之养,毕足而止”,即宋钘、尹文所得之道术。“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即田骈、彭蒙、慎到,所得之道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即老聃、关尹所得之道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欤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即庄子所得之道术。其言墨翟为天下之好,谓宋钘、尹文之言“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言彭蒙、田骈、慎到,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言关尹、老聃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而为博大真人。言庄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充实不可以已;其于本也,宏大而辟,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则皆言此诸家于其道术之所得,所成之德者也。此中唯不言惠施之对生命、对心之知情神明等之态度,亦不言惠施之所承于古之道术与其德之所在者。盖以惠施之学,只知历物,其道舛驳,而无可说。惠施只有“以其知与人辩,以胜人”之心,而未尝知此心之知、情、神、明等之为何若。其学只以口谈逞雄,而无心上之道术以自宁。故曰“施存雄而无术”。无道术而只历物,亦无真实之德。故谓其“强于物而弱于德”,只以善辩为名也。

    三 圣王之道术之全

    上文之就天下篇文句,一一指出其论此道术之散为百家之学者,而一一分别就其对物、对人、对己、对天下、对生死之态度、对心之观念,以说其所得之道术、与其为人之德。此即为一自极广阔之角度,论此百家之学之观点。其由散于天下之百家之学之道术,及道术之在政治之数度者,及在社会文化中之诗书礼乐者,以观由古至今之道术之全,与古之圣王之为人之德之全,即形成一极博大崇高之道术,与人德之理想。此即为天下篇首所谓“无乎不在”,由神明之降之出、而有之道术,与所生所成之圣王之德也。天下篇之言曰:“古之道术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百官……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口鼻,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虽然不赅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一段文之意,明是以古之道术之全,见于古之天人、神人、至人、圣人、下贯至君子、百官之人者;而其道术之内容,则包括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由本数至末度。而上述之百家之学,唯老聃、关尹、庄子,能与神明居,有神明之往,然尚未必已能使神明出、神明降。神明之出降,必由“本数”贯至“末度”,由天人、神人、至人,贯至君子与百官,然后为内圣外王之道之全。天下篇言百家之学,固皆未言其有君子之诗书礼乐,与百官之数度之学;则老聃、关尹之与神明居,非神明之出;庄子之神明往,亦非神明之降,皆尚未合于此圣王之道术,直原于神明之降出者也。至于所谓“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则不外上所谓百家之学之对生命、对心之知情、对物、对人、对己、对世俗、对天下之态度中之所涵。其中墨翟、禽滑厘,能求利天下,以泽及百姓,而其对己之道太觳,则有外王,而全无内圣。宋钘、尹文,略有自为之内圣工夫,以自白其心,仍为人、为天下太多,而自为之内圣工夫不足。慎到、田骈、彭蒙,能自弃知去己,则内圣工夫更多。然慎到等之外王之学,只任势,则无为人之功;弃知去己,至于同无知之物,则亦内无所有;笑天下之贤圣,而亦不能自为贤圣。此则其道在外王与内圣之间,又左右失据,二者兼非者也。至于老子则能与神明居,以为真人,亦知“以本为精”之义,能上希于“不离于精”之神人矣。然又尚未能如庄子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直至神人之境,更能“于宗”求“调适上遂”也。然上遂于宗,尚未必即已“不离于宗”,而为天人也。则此百家所达之境,下则只如墨子之外王之学,能泽及百姓,而其道又太觳,尚未至于和天下者。上则老子为真人,而非神人,庄子上遂于宗,而未必不离于宗,亦即未必已成天人。纵已是天人,亦尚未能至于“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以上通内通于天人、神人、至人之境,更‘兆于变化’,以下通、外通于君子、百官之学”之“圣人”,以兼备内圣外王之学者也。则百家之学,皆同不免于“得一察焉以自好”,为“不赅不遍”之“一曲之士”、“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而只各得其一端;而非能“和天下、育万物”,以如古人之全备天地之美,而与“神明之降与出之容”相称者也。天下篇之文,明以天下之治方术者,与古之道术,相对成名,故言“百家之学……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则百家之学,即高至于老子、庄子,犹是方术,即道术之一方面,而非道术之全,而为道术之裂于天下之所成者也。是见此天下篇之文,如为庄子所作,或庄子之门徒所作,亦是由一般之庄学,而更超进一步之所成。以理推之,则此文以“方术”与“道术”对举,盖由于方士之方术,既著于晚周之后,而为此文者,遂以此不美之名,施于当时之为百家之学者。则此文之著,盖当在晚周之末、或秦汉之际。然此文于孟荀,皆未尝提及。孔孟皆可称为邹鲁之士,此可不论。然其不论及荀卿,则此文之著者,盖或未见荀卿书,或著于荀子之前。此皆难有一定论。然要之为此文者,其心胸至博大而高卓,而所向往之古之道术,亦为六通四辟,而至全备,而能称神明之容者。故其文章,亦见一超出于诸子之上,而更加以涵盖之气象,而为一综贯诸子之学,而论之之大文也。

    四 礼记之成书,与对其前儒家思想之承继

    至于在礼记中,吾人之所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