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小窗幽记译注最新章节!

明屠隆《娑罗馆清言》。

    时时检点 学问真谛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1],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2]。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3]

    今译

    闲暇时反思自己是否有杂乱的念头,

    忙碌时思考自己是否有浮躁的意气。

    得意时检查自己言行举止是否骄慢,

    失意时反省自己是否只知怨天尤人。

    一个人能时时这样检查自己的身心,

    使不良的心念由多而少,由有到无,

    这才算是真正地得到了学问的真谛。

    注释

    [1]骄矜:骄傲自负。

    [2]怨望:怨恨,心怀不满。

    [3]本则摘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贫者临终如释重 富者临终似担枷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1]

    今译

    贫贱的人一无所有,

    临终时,因为厌倦贫贱而产生超然解脱感;

    富贵的人什么都有,

    临终时,因为迷恋名利而生起痴迷贪恋情。

    穷人死时结束了对贫贱的厌倦,

    死亡对他而言好像放下重担般轻松;

    富人死时生起了对富贵的贪恋,

    死亡对他而言如同戴上枷锁般沉重。

    注释

    [1]本则摘自南宋倪思《经鉏堂杂志》。

    看透名利小休憩 勘破生死大休歇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1];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2]

    今译

    勘得透名利关,才是人生的暂时休憩;

    跨得过生死关,才是人生的彻底解脱。

    注释

    [1]休歇:停止。禅宗指觉悟。

    [2]本则摘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少躁 少畏 少欲 少言 少勇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今译

    心性浮躁的人,一定没有幽邃深刻的思想;

    胆小怯懦的人,一定没有超群振俗的见解;

    嗜欲太重的人,一定没有意气激昂的志节;

    言语饶舌的人,一定没有切身实行的决心;

    勇猛粗豪的人,一定没有文学辞采的风雅。

    心灵之约 快乐无忧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今译

    将心中的棘刺丛林全部芟除,

    开放坦诚直率的心胸,以便与人交往,

    是天下最令人欢喜快乐的事情。

    会心之语不解 无稽之言不听

    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今译

    别有会心的话,应当用心领神会的方式来悟解;

    毫无根据的话,应当用流风过耳的态度来对待。

    佳思忽来书下酒 侠情动处云赠人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1];侠情一往,云可赠人[2]。

    今译

    美好的情思突然来临,对着好书就可以下酒;

    豪迈的情怀忽然生起,即使白云也可以赠人。

    注释

    [1]书能下酒:用苏舜钦以《汉书》下酒典。苏舜卿好饮酒,在岳父家中每晚读书,总要饮一斗酒。岳父心中疑惑,派人观察。原来,苏舜卿在读《汉书·张良传》,看到“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就拍案叫道:“惜乎夫子不中!”说完满饮一杯。又读到“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与,其难如此。”又饮一大杯。岳父听说,哈哈大笑,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苏子美饮酒》。

    [2]云可赠人:南朝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此反用其意。

    人生若不悟禅道 难透生老病死关

    人不得道,生老病死四字关[1],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今译

    如果不能了悟禅理而大彻大悟,

    对生老病死这四道生命的关卡,

    痴迷的人们又怎么能够看得破?

    特别是当看到风华绝代的美人,

    以及叱咤风云功业盖世的名将,

    他们那种衰老疾病的悲惨情状,

    更令人心生怜悯,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注释

    [1]生老病死:佛教以生老病死为人生四苦,每个人都难以摆脱。

    能脱俗 不合污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今译

    能够摆脱世俗的纠缠就是奇特;

    能够不与人同流合污就是清高。

    本来很聪明却表现得十分愚笨,

    本来很明白却表现出非常糊涂,

    在动荡环境中同样能极度沉静。

    未断尘世缘 亦是修道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攀援[1];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2]。[3]

    今译

    招待逸客,挽留佳宾,欢乐又欣喜,

    这是没有割舍尘世的牵绊;

    浇灌花草,种植树木,嗜好虽然清雅,

    这仍然是修行成道的障碍。

    注释

    [1]攀援: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佛家认为,攀缘是一切烦恼之根源。世俗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

    [2]道人:指修行向道之人。魔障:佛家语。修身的障碍。

    [3]本则摘自明屠隆《娑罗馆清言》。

    常想病时尘心减 常想死时道念生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1]

    今译

    一个人如果能常常想到生病的悲愁痛苦,

    则贪恋红尘沉迷于物欲的心思就会减轻;

    一个人如果能常常想到早晚会走向死亡,

    追求真实而永恒生命的心念就油然而生。

    注释

    [1]本则摘自明屠隆《娑罗馆清言》。

    须看透世事浮名 且追求至情至性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1],是以常寻乐地。

    今译

    真正放荡不羁,不一定非要饮酒狂歌作乐;

    假意庄重自持,偏偏喜欢在大庭广众炫耀。

    只要能将无常的世事看透,

    自然不会执迷虚幻的功名;

    只要随时随地将真情投入,

    就能进入快乐的禅天禅地。

    注释

    [1]认得当下真:即禅宗“立处作主,随处皆真”意。

    待足何时足 得闲始是闲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今译

    人生如果一定要追求最终满足,何时才能真正满足?

    在没衰老的时候能有清闲心境,这才是真正的清闲。

    真身非形骸 自性异情识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1],方知情识是戈矛。[2]

    今译

    在云烟影里看到了原本的真实自己,

    这才明白肉体之身原来是拘束人的枷锁;

    在鸟鸣声中听见了原有的纯明本性,

    就会知道幻情妄见原来是戕害人的戈矛。

    注释

    [1]自性:指自体的本性。佛教认为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2]本则摘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美色如霞转瞬空 弦歌如水弹指灭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1];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2]。

    今译

    绚烂的云霞色虽然颜状绚美十分可爱,

    但是就在你欣赏的时候早已转瞬成空;

    潺潺的流水声虽然如同天籁十分动听,

    但是当你聆听过了之后就不要再耽恋。

    一个人能用观赏明霞的心来欣赏美色,

    那么就不会去贪恋美色而使业障减轻;

    如果能用聆听流水的心境来聆听弦歌,

    那么置身红尘欢场中也不会损害性情。

    注释

    [1]业障:罪孽。意为前世所作种种恶果,成为今生的障碍。业,指过去所作。障,障碍。

    [2]性灵:性情。泛指精神生活。本则摘自明屠隆《娑罗馆清言》,深得金刚般若无往生心之旨。

    随遇而安 自得清闲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

    今译

    有人说上天不禁止人富贵,

    却要禁止人享受清闲之福,

    实际上是人不肯清闲下来。

    如果能够安于所处的环境,

    不计划将来发生的事,不追念过去发生的事,

    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又怎么可能闲不下来呢?

    恩爱害人 富贵累人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

    今译

    欢情爱意是我的仇敌;富贵荣华能拖累身心。

    无毁于后 无忧于心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今译

    与其生前让人赞美自己,不如死后不被人说坏话;

    与其在身体上得到快乐,不如在心灵里无忧无虑。

    寒灰有活火 浊流有清泉

    寒灰内,半星之活火[1];浊流中,一线之清泉。

    今译

    在冷却的灰烬之中,也可能有半点活火;

    在污浊的流水之中,也可能有一股清泉。

    注释

    [1]“寒灰”二句:用佛眼禅师悟道事。《五灯会元》卷十九佛眼禅师传:“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活火,喻佛性。

    胸无火炎冰兢 时有月到风来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1];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今译

    能拨开人世的污染与干扰,

    心中就不会像火炙一般焦躁,像踩着薄冰一般恐惧;

    能除去胸中的卑鄙与吝啬,

    眼前就不时有清风明月到来,契合澄澈无瑕的心境。

    注释

    [1]冰兢:恐惧,谨慎。语出《诗经·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平易 深沉 充实

    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1],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2]

    今译

    喜好炫耀奇特的毛病,

    用培养简易平实的心性来医治;

    故意表现才智的毛病,

    用培养深刻沉潜的心性来矫正;

    言行阔大无当的毛病,

    用培养充实丰富的内涵来纠正。

    注释

    [1]英发:才华外露。

    [2]本则摘自明吕坤《呻吟语》。

    可羞 可恶 可叹 可悲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今译

    贫穷并不值得羞耻,贫穷而无志向才值得羞耻;

    卑贱并不值得厌恶,卑贱而无能力才值得厌恶;

    年老并不值得叹息,年老而虚度了才值得叹息;

    死亡并不值得悲伤,死亡而无贡献才值得悲伤。

    梦中作醒语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1]。

    今译

    世人往往光天化日说荒唐的梦话。

    如果能反过来在梦中说清醒的话,

    可以说是常常保持着清醒的状态。

    注释

    [1]惺惺:清醒,不受蒙昧。唐玄觉《禅宗永嘉集》:“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五灯会元》卷十八以栖禅师传:“若是个惺惺底,终不向空里采花,波中捉月。”

    浮云有常情 流水多浓旨

    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1];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今译

    观看人情世态变幻无常,

    反而会觉得变幻的浮云,比世态还更有常情可循;

    咀嚼世间滋味昏昧空洞,

    反而会觉得淡泊的流水,比世味还更加甘甜静美。

    注释

    [1]浮云转有常情:唐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己情不可纵 人情不可拂

    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1]

    今译

    自身的凡情俗念不可放纵,

    应当逆着自己的欲望来限制,

    根本的原则在于一个“忍”字;

    别人的愿望要求不可拒绝,

    应当顺着对方的要求来限制,

    根本的原则在于一个“恕”字。

    注释

    [1]本则摘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昨日之非不可留 今日之是不可执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今译

    对以前的错误不能抓住不放,

    否则会使已经改正的错误再度萌生,

    凡心俗情会使高华的理趣受到牵累;

    对今日的正确不可过于执着,

    否则正确之事会变成糟粕不能消散,

    高华的理趣反而转化为欲望的根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