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娑罗馆清言译注最新章节!

滕王阁序》。相传阎伯屿前一天晚上让女婿作好了一篇序,第二天想让女婿在客人前出风头。因此席间拿出纸笔请客人写序,只是做个样子罢了。没想到王勃年少气盛,毫不推辞,使得都督心生不满。后来他见王勃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好,就改变了看法,大加称赏,极欢而罢。《滕王阁序》中有“都督阎公之雅望”之句。

    [2]“明主”二句:玄宗诏令李白赴长安为翰林学士,李白性格孤傲,相传曾令高力士脱靴,终因高力士等人的谗毁而被玄宗疏远,“赐金放还”。

    应酬虽繁忙 不与权贵近

    盈庭满座,断结驷于贵人[1];累牍连篇,绝八行于政府[2]。

    今译

    我的客人满屋满座,但没有一个是朝中显贵;

    我的文字写得再多,也没有一篇去交结官场。

    注释

    [1]结驷:用四马并辔驾一车。此指乘驷马之高官显贵。

    [2]八行:指书信。旧时信笺每页八行,故称。

    外影何如内照 世瑶原是家珍

    情尘既尽,心镜遂明[1],外影何如内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瑶原是家珍[2]。

    今译

    情感的尘埃扫荡净尽,心灵的镜子自然发亮,

    与其追逐虚幻的外影,何如回过头返观自心;

    虚幻的物像消除无余,佛性的宝珠自然明朗,

    方知世人珍视的宝藏,原来早在自家里珍藏。

    注释

    [1]心镜:指心。众心之心犹如明镜,能映照种种物象,故称为心镜。《大乘起信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2]家珍:自家中之珍宝。禅林中,转指人人本具之佛性。《无门关自序》:“岂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缘得者,始终成坏。”

    吐语伤于过绮 为德不可太损

    善谑浪,好诙谐,吐语伤于过绮,取快佐欢,亦无大害;扬隐微,谈中冓[1],为德无乃太凉?积愆消福,吾戒之。

    今译

    喜欢戏谑诙谐,说话过分绮艳,

    但只是贪图一时快意,还没有什么大的伤害;

    传播别人的隐私微垢,谈论人家的内室秽行,

    他的德性岂非太刻薄?

    积累罪愆会消减福分,我们须切切引以为戒!

    注释

    [1]中冓:内室。《汉书·文三王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一说冓为“垢”、“诟”的假借字,中冓,犹言内室诟耻之言。后讥讽人妻有外遇为中冓之羞。

    恩里生害 妙处转关

    人生于五行[1],亦死于五行,恩里由来生害;道坏于六贼[2],亦成于六贼,妙处只在转关[3]。

    今译

    人的生命由五行聚合而成,

    也因五行失调而最终毁灭,

    恩惠里从来能够产生祸害;

    道德修炼因六贼诱惑而毁,

    也因抵御六贼而有所成就,

    妙处只在于能不能转换机关。

    注释

    [1]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

    [2]六贼:指能够产生烦恼根源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

    [3]转关:指转换六贼使之成为修行入道的助缘。僧璨《信心铭》:“六贼不恶,还同正觉。”

    聪明修洁登天府 文采贪残堕地狱

    聪明而修洁,上帝固录清虚;文采而贪残,冥官不爱词赋。

    今译

    聪明颖慧而修为洁净,

    上帝自然会把他登录在清虚天册;

    文采斐然却贪婪残忍,

    冥官不会因爱他文章而加以赦免。

    凡夫迷真而逐妄 圣人悟妄而归真

    凡夫迷真而逐妄,智慧化为识神[1],譬之水涌为波,不离此水;圣人悟妄而归真,识神转为智慧,譬之波平为水,当体无波[2]。

    今译

    凡夫俗子迷却真心,追逐妄念,

    使得真如智慧化作了分别妄识,

    好像水涌为波,不离原来的水;

    圣人智者了悟虚妄,归向真理,

    使分别妄识又化作了真如智慧,

    好像波平为水,当体浪静波平。

    注释

    [1]识神:分别妄识及虚幻之神魂。《无门关》:“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一:“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物想也。”

    [2]“波平”二句:《楞伽经》卷一形容了如来藏转为分别识的过程:“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如来藏本来澄明湛寂,因内外境风的吹荡,这寂然清净的本体,便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汹涌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楞伽经》卷一又云:“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飘荡心海,识浪不断。”禅宗修行,就是要将这股识浪返还于平静无波的如来藏海。《五灯会元》卷二《保唐无住》:“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

    桐叶散为一院阴 鸟声唤起半窗日

    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

    今译

    楼前梧桐叶叶,遮蔽烈日炙烤,

    浓浓的荫凉已经布满了一院子;

    枕上鸟鸣声声,唤起睡眠中人,

    暖暖的阳光早已照射进了窗棂。

    一泓濠上 片石林间

    一泓濠上,便同庄叟之观[1];片石林间,堪下米颠之拜[2]。

    今译

    在濠上看到一泓清澈潭水,

    便如同庄子一样知鱼之乐;

    在林间看到一块奇特石头,

    便如同米芾一样对之下拜。

    注释

    [1]庄叟之观:《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之知乐与否。

    [2]米颠之拜:北宋书画家米芾别号。因其行为放荡不羁,故人称“米颠”。米芾知无为军时,州治有立石颇奇,芾见之大喜,说:“这块石头值得接受我下拜!”便穿戴好衣冠下拜,呼石为兄。世称米颠拜石。

    日月如电 生命无常

    天上两轮逐电,昼夜不休;人间二鼠啮藤[1],刹那欲断。

    今译

    天上日走月飞,时光如闪电迅速而逝;

    人间二鼠啮藤,生命如枯藤刹那欲绝。

    注释

    [1]二鼠啮藤:比喻人生命无常。二鼠喻昼夜(时间),藤喻生命。昼夜相继,岁月迁流,人命转瞬届终,犹如黑白二鼠之争相啮藤。佛经中说:有一个人在旷野行走,突然遇到一只大恶象,被象追赶,大惊失色,狂奔乱走,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靠。走投无路之际,忽然看到一座丘井,他攀着树根,到井中躲藏。只见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在啃啮着树根;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正准备对他发起致命的攻击,井的底下更为可怖:三条毒龙垂涎吐瘴,张嘴等着人肉的美味。他既担心四边的毒蛇,又畏惧井下的毒龙。而那被他攀着的树,根部已摇摇晃晃了。树上有蜜五滴,正好落到他的口中。由于树的摇晃,蜂窠受震,恼怒的蜂群开始拼命地报复他。正在这时,野火又烧着了枯树……这是《宾头卢王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中关于人生的悲剧性的描绘。据《翻译名义集》五,这段寓言中各个名称所喻指的对象分别是:旷野————生死,人————凡夫,恶象————无常,丘井————人身,树根————人命,二鼠————日月昼夜,四毒蛇————四大,三毒龙————三恶道,蜜————五欲,众蜂————恶觉观,野火————老病。这则充满了天才式想像的故事寓意是:芸芸众生,轮回于生死,为“无常”所逼迫,执着身命,愚痴迷妄。人命日夜减损,身体复多病扰。凡夫又贪着“五欲”之乐,导致种种恶报。老死之后,还免不了入“三恶道”中。与此故事大体相似的传说还有一则。《维摩经·佛国品》“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鸠摩罗什注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象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妄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不畏苦也。”据《五灯会元》卷七,有僧问道闲禅师:“前是万丈洪崖,后是虎狼狮子,正当这么时如何?”师曰:“自在!”

    立雪断臂 擘面拦胸

    立雪断臂[1],只缘艺压当行;擘面拦胸[2],直是酒逢知己。

    今译

    立在大雪中,斩断左手臂,

    只缘达摩大师禅法世无双;

    劈面一巴掌,拦胸踏一脚,

    简直好像酒逢知己一样爽。

    注释

    [1]立雪断臂:北魏时,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慧可为了求得道法,于隆冬雪夜站在达摩的门外,坚立不动,积雪过膝。为了向达摩表示自己的信念,慧可用利刃自断左臂,终于感动了达摩,从他那儿接受了禅宗衣法。

    [2]擘面拦胸:禅师为点化学人而采取的峻烈手段。《五灯会元》中“拦胸”屡见。如卷四《子湖利踪禅师》:“被师拦胸踏倒。”又,“拦胸”与“拦腮”相类,可参考《五灯会元》卷二十《华藏宗演禅师》:“劈面三拳,拦腮一掌,灵利衲僧,自知痛痒。”《无门关》:“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拦腮劈面拳,直下会便会。”都是形容石火电光般的机锋。

    食奇字于腹 遗好音于世

    啖饭着衣[1],生世无补;饰巾待圹[2],顾影多惭。庶几哉。白鱼蠹简[3],食奇字于腹中;黄鸟度枝,遗好音于世上。

    今译

    穿衣吃饭,生在世界上对别人却没有帮助;

    戴巾等死,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到十分惭愧。

    但愿啊,我能做这几件事:

    像一只蠹鱼,畅游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林中,

    把天下奇文异字全部吃到肚子里充实自己;

    像一只黄莺,跳跃在生命之树的青青枝头,

    给这绚丽多彩的世界留下清婉悦耳的歌声。

    注释

    [1]啖:吃饭。

    [2]饰巾:戴头巾,不加冠冕。圹:墓穴。

    [3]白鱼:蠹鱼。衣服、书籍中的一种蛀虫。

    香严圆通 桃花悟道

    比丘鼻嗅荷香,来池神见斥[1],童子乃以香严而圆通[2];元卿目玩宫卉,为天神所呵[3],古德有因桃花而悟道[4]。

    今译

    僧人用鼻子闻荷香,招来池神的斥责,

    殊不知童子正是因闻香气而修成正果;

    元卿用眼睛看宫卉,招来天神的呵斥,

    殊不知灵云正是因见桃花而了悟大道。

    注释

    [1]“比丘”二句:《大智度论》卷十七:“有一比丘,在林中莲花池边经行,闻莲花香,其心悦乐,过而心爱。池神语之言:‘汝何以故舍彼林下禅净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使卧者皆起。’”

    [2]“童子”句:《楞严经》:“香严童子白佛言: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无明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蜜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3]“元卿”二句:《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姓吴氏,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天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

    [4]“古德”句:五代禅僧志勤,初住大沩山,因见桃花而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志勤后住福州灵云山,故法号灵云。禅林将此公案称为“灵云桃花悟道”。古德,佛教徒对教门先辈的称呼,此指灵云禅师。

    无人亦是悠然

    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是悠然。[1]

    今译

    茶煮开了,香气清雅,有客人来固然值得欣喜;

    鸟儿啼鸣,花瓣飘落,没有人来也能自得其乐。

    注释

    [1]鸟啼花落: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衲衣染松云 石磬沉蕉雨

    翠微僧至[1],衲衣全染松云[2];斗室经残[3],石磬半沉蕉雨。

    今译

    僧人从缥缈的青山中来,僧衣上染着松林的云烟;

    斗室里的经书还没读完,磬声融入雨打芭蕉之声。

    注释

    [1]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

    [2]衲衣:僧衣。用旧布拼缀而成的旧衣。

    [3]斗室:极小之室。残:此处意为没有全部读完。

    幽居景致别 逍遥兴正长

    水色澄鲜,鱼排荇而径度;林光澹荡,鸟拂阁以低飞。曲径烟深,路接杏花酒舍;澄江日落,门通杨柳渔家。

    今译

    水色澄明鲜丽,鱼儿冲开荇藻直接跃过;

    林光摇曳荡漾,鸟儿擦着楼阁低低飞翔。

    曲折的小路,烟笼雾罩,

    路尽头是隐藏在杏花丛的酒店;

    澄明的江上,红日低垂,

    门前通往掩映在杨柳中的渔家。

    品高心自远 岂为生计谋

    催租吏只问家僮,知主人之不理生产;收稼奴迳达主母,笑先生之向如外宾。

    今译

    催租子的官吏只管问家僮,

    知道主人从来都不问谋生之业;

    收庄稼的奴仆直接找主母,

    可笑先生一直都像个生疏客人。

    寄兴持螯 托名泛蚁

    八关斋久何敢然[1],寄兴于持螯[2];五斗量悭聊复尔[3],托名于泛蚁[4]。

    今译

    早已奉持八种斋戒,岂敢再犯,

    放弃了斋戒而寄情于持螯之欢;

    五斗的酒量不为多,勉强凑合,

    怎能以这样的酒量来博饮之名。

    注释

    [1]八关斋:可以戒除八恶的斋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华餯璎珞,不习歌舞伎乐。

    [2]持螯:指食蟹。蟹,蟹的代称。晋毕卓嗜酒,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3]五斗量:隋王绩能饮酒至五斗不醉,因自号五斗先生。聊复尔:聊复尔耳,姑且如此。悭:不多,稀少。

    [4]泛蚁:浮于酒面上的泡沫。后作酒的代称。

    不能孙登穴居 颇似何点野逸

    侣猿猴,友虎豹,不能孙登之穴居[1];驯鸟雀,畜凫鱼,颇似何点之野逸[2]。

    今译

    不能像孙登一般,与猿猴为伴,

    与虎豹为友,在洞穴里面居住;

    却颇似何点那样,来驯养鸟雀,

    畜养鸭与鱼,得到了闲情野趣。

    注释

    [1]孙登之穴居:三国魏人孙登,隐居汲郡山中,居住在土窟里,好读《周易》。

    [2]何点之野逸:梁朝人何点,与兄并绝婚宦,时人号为通隐。何点不入城府,有时乘柴车,蹑草鞋,恣心所适,致醉而归。

    高人品格 名士风流

    高人品格,既有愧井丹洁身[1];名士风流,亦不至相如慢世[2]。

    今译

    论起高人品格,有愧于像井丹洁身自好;

    追求名士风流,也不致像相如玩世不恭。

    注释

    [1]井丹洁身:井丹字大春,后汉人,性清高,不慕权贵。通五经,善谈论,京城盛传其名。一生洁身自好,不喜为官,不问世事。时人邀请井丹,谢绝不至。皇后之弟信阳侯阴就,用重金使人劫持井丹来府,井丹终不为所动,隐居不问人事。

    [2]慢世:玩世不恭。《世说新语·品藻》“长卿慢世”注引嵇康《高士传·司马相如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指其与卓文君私奔事。

    天讨有罪 世弃不才

    天讨有罪,生来幸免马驴;世弃不才,隐去敢云鸿豹[1]。

    今译

    上天惩罚有罪之人,我没有造罪,

    生来幸而没有投到马胎牛腹里面;

    世界抛弃不才之人,我即是不才,

    隐居岂敢说是像鸿豹般修养心性。

    注释

    [1]鸿豹:鸨的别名。汉焦赣《易林·渐之比》:“文山鸿豹,肥腯多脂。”

    赢人一筹 至要在我

    有分有限,耗星临宫[1],顾我论万事,总不如人;无虑无忧,天喜坐命[2],赢人只一筹,至要在我。

    今译

    凡事皆有命定,命中有灾星降临,

    回顾我所做的各种事情,总是不如别人;

    无忧愁无思虑,天喜星降临命里,

    超过别人只在一次决定,关键在于自己。

    注释

    [1]耗星:古代星命术所说的一种星煞,主破损耗财。宫即命宫,人的主命之宫。

    [2]天喜:星相术士的迷信说法,日支和月建相合,如寅月逢戌日,卯月逢亥日,都叫天喜,是吉利的日子。

    儒者实可笑 高人不可信

    持论绝无鬼神,见怪形而惊怖[1]。平居力诋仙佛,遇疾病而修斋[2]。儒者可笑如此。称柴数米,时翻名理于广筵[3]。媚灶乞墦[4],日挂山林于齿颊[5],高人其可信乎?

    今译

    口头宣称无鬼神,看见了怪形就丧魂落魄。

    平时极力攻仙佛,遭遇上疾病就修斋念佛。

    读书人的可笑大多都像这样。

    称柴数米来做饭,却常在盛宴上高谈名理;

    巴结权贵求残唾,却天天把隐逸挂在嘴边,

    所谓的高人难道值得去相信?

    注释

    [1]“持论”两句:晋阮瞻持无鬼论。

    [2]修斋:会集僧徒,供应斋食,请他们作佛事。

    [3]名理:指魏晋及其后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4]媚灶:喻巴结权势。乞墦:有人在东郭睩(坟冢)间向守墓人乞讨上墓剩余的祭品,却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夸耀自己是在达官贵人那里吃饭。典出《孟子·离娄下》。墦,坟墓。

    [5]齿颊:牙齿与脸颊。

    为龙为蛇我自知 呼牛呼马随人意

    为龙为蛇[1],生既谢阳秋于太史[2];呼牛呼马[3],死亦一任彼月旦于时人[4]。

    今译

    是成就大材或者是小器,

    活着的时候岂管史学家褒贬;

    叫我牛也好喊我马也罢,

    死去之后尽管让时人去评判。

    注释

    [1]为龙为蛇:《史记·晋世家》:介子推在辅助重耳回国后,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文公论功行赏,忽略了介子推,介子推遂与母俱隐。“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见后,即欲行赏。时介子推已隐于绵山,文公封之。另外有史籍记载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来,放火烧山,子推不出,被烧死。文公后悔,遂下令于这一天不得生火,寒食的典故由此而来。“为龙为蛇”中的龙,喻得志;蛇,喻隐居。

    [2]阳秋:孔子所著《春秋》。晋时因避晋简文帝郑后阿春讳,改春为“阳”。《春秋》有褒贬,此指褒贬之意。太史:史官名。

    [3]呼牛呼马:《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成《疏》:“忘物我,遣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名。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庄子·天道》:“老子曰:……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证道歌》:“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4]月旦:即胆评,品评人物。

    寄居佛寺里 著出千秋文

    以文章为游戏,将希刘勰逃禅[1];看齿发之衰颓,自信鲍照才尽[2]。

    今译

    把撰写文章看成是游戏,

    我将模仿刘勰住在佛寺来构想奇文;

    看到牙齿松落头发斑白,

    自己终于感觉到不世才华已经耗尽。

    注释

    [1]刘勰逃禅:刘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在佛寺里居住,凡十余年,博通经论。其《文心雕龙》十卷,论古今文体及文章的工拙,是古代最精密的文艺批评评论集。逃禅,逃至禅中,谓学佛。

    [2]鲍照才尽:南朝宋鲍照文辞瞻逸,有名于时。孝武帝好作文章,认为别人比不上他。鲍照知道他的意图后,写文章多鄙言累句,当时的人就说鲍照才尽。

    万事都是命 一毫不由人

    荆扉才掩,便逢客过扫门[1];饭粟一空,辄有人求誉墓[2]。万事从来是命,一毫夫岂由人?

    今译

    柴门刚刚关起来,就有客人来访,百般殷勤求见;

    粮食刚刚不够吃,就有客人相求,只好卖文誉墓。

    万事都是命中定,一毫岂由人安排?

    注释

    [1]扫门:汉魏勃欲见齐相曹参,乃扫齐相舍人门外,因得见参,荐为齐国内史。后因以扫门作求谒权贵的典故。此指相求者百般殷勤的行为。

    [2]誉墓:犹谀墓。在墓志中过分赞扬故去的人。唐李商隐《刘叉》:“因持(韩)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言韩愈为人作碑铭,多谀辞得厚酬。后称阿谀死人为谀墓。

    常念他人不如我 无聊之情可渐消

    家坐无聊,不念食力担夫[1],红尘赤日;汝官不达,尚有高才秀士[2],白首青襟[3]。

    今译

    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闲坐感到无聊,

    不妨想想靠出卖力气谋生的担夫,

    尚在烈日浓尘下辛勤劳累地奔走;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官做得不够大,

    且看看世间多少德行优异的人才,

    一直熬到头发白了还是个穷书生。

    注释

    [1]食力:靠劳力而生活。

    [2]秀士:德才优异之士。

    [3]青襟:青领,古时学子所穿的服装。借指学子。

    一拳便是名山 半亩不亚金谷

    峰峦窈窕,一拳便是名山;花竹扶疏[1],半亩何如金谷[2]。

    今译

    峰峦幽深,一只拳头之大就可称作名山;

    花竹繁茂,虽然只有半亩也不亚于金谷。

    注释

    [1]扶疏:繁茂分披貌。

    [2]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有水流经此地,谓之金谷水。晋太康中石崇筑园于此,极其繁华,世称金谷园。

    少文五岳兴 元亮一园趣

    少文五岳兴[1],聊托于卧游[2];元亮一园趣,果成于日涉[3]。

    今译

    宗炳游览五岳的兴致,

    勉强可以寄托于欣赏山水画卷;

    陶潜寄情田园的趣味,

    果然要在天天涉足田园中实现。

    注释

    [1]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好琴书,善画,精玄理。武帝领荆州,辟为主簿,不就。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因病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将自己所游历过的名山大川,都画成图,挂在房里,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见《宋书·宗炳传》。

    [2]卧游:欣赏山水画以代替游览。

    [3]日涉: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

    佛寺秋夜 感发人心

    月出青松,光映琉璃夜火;风摇翠筿[1],寒生窣堵秋烟[2]。

    今译

    月亮从青松林后升起来,

    她的光辉映照着在佛寺宝殿的琉璃瓦上;

    风儿摇动着青翠的竹子,

    笼罩着佛塔的秋烟顿时给人幽寒之感。

    注释

    [1]翠筿(xiǎo):翠竹。筿,小竹,细竹。

    [2]窣(sū)堵:梵语佛塔。

    出入逍遥 纵横自在

    虚空不拒诸相[1],至人岂畏万缘。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逆顺境中,纵横自在。竹密何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2]。

    今译

    心如虚空的禅者,不排斥各种相状;

    修养成熟的至人,岂担心万缘侵扰?

    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逆顺境中,纵横自在。

    竹子茂密,不能妨碍流水经过;

    山峦崇高,岂可阻挡白云飞去?

    注释

    [1]虚空:心如虚空,广大无际,能容受一切诸法。《宗镜录》卷六举出虚空的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诸相: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据《维摩经·弟子品》,相,指诸法之形相状态。诸相是对一切有差别的形相事物的总称。《楞严经》卷四:“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诸相发挥。”《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八《龙门佛眼》:“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宝镜无形,岂碍群形顿现。”

    [2]“竹密”二句:喻指参禅者只要心无阻碍,就随处可通。《五灯会元》卷六《永安善静》:“师问曰:‘上座既是辞去,今何在此?’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师曰:‘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五灯会元》卷十五《披云智寂》:“问:‘如何是不迁义?’师曰:‘山高不碍白云飞。’”川禅师颂《金刚经》“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云:“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金刚经集注》)茂密的竹林、耸峻的高山,象喻现象界的诸相;流水穿竹,白云度山,呈现着透脱质碍的精神生命的自由。

    孔孟以经常治世 释老以妙道度人

    孔孟以经常治世,不欲炫奇怪以骇时;释老以妙道度人,故每现神通以耸众。

    今译

    孔子孟子这些儒家的圣人,

    用纲常伦理来治理这世界,

    不想炫耀奇异来惊世骇俗;

    佛祖老子这些佛道的圣者,

    用奇妙的道法来济渡众生,

    常常显示神通来惊动世人。

    一身莫缠为葛藤 四大须等于枯木

    凡情自缚[1],则抟沙捻土[2],一身缠为葛藤;空观一成[3],则割水吹毛,四大等于枯木[4]。

    今译

    沉湎世俗的感情自我束缚,

    如同握沙成团、捻土成块,

    生命似葛萝藤蔓般地缠绕;

    观想诸法皆空的禅法修成,

    如同割水听断、吹毛任分,

    身体似枯木顽石不惹凡情。

    注释

    [1]自缚:《祖堂集》卷二记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请求“解脱法门”:“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五灯会元》卷十二《宝应法昭》:“聪明博学,记持忆想,向外驰求,与灵觉心转没交涉。五蕴壳中透脱不过,顺情生喜,违情生怒。盖覆深厚,自缠自缚,无有解脱。”《五灯会元》卷十七《开元子琦》:“个个男儿大丈夫,何得无绳而自缚?”《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怀海》:“自生知见,无绳自缚。”同上卷四十五《云庵真净》:“本自天然,何须自缚。”

    [2]抟沙:喻易散。宋苏轼《二公再和亦再答之》:“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

    [3]空观:佛教语。指观想一切诸法皆空之观法。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观此空寂无相之理即为空观。

    [4]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够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按《圆觉经》的说法,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

    薰蒸德香灵根长 熬煎欲火恶趣现

    薰蒸德香[1],则果未成,而灵根渐长;熬煎欲火,则目未瞑,而恶趣现前[2]。

    今译

    薰染道德的香气,虽然没有修成正果,

    而心中灵觉的根苗可以渐渐修养成熟;

    煎熬情欲的烈火,虽然没有闭目长逝,

    而死后悲惨的归处已经分明呈现眼前。

    注释

    [1]薰蒸:薰习。佛教认为,以德修身,如同以香薰衣。薰,薰染。

    [2]恶趣:也称恶道。指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所。一般以地狱、畜生、饿鬼三趣为三恶趣。《无量寿经》下:“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吃菜莫生拣择 作善莫求自高

    吃菜而生美好拣择[1],则吃菜不异吃荤;作善而求自高胜人[2],则作善还同作恶。

    今译

    吃素而感觉良好,觉得胜人一等,

    那么吃素与吃荤又有什么区别;

    行善而自命不凡,认为超过别人,

    则行善与作恶实在是完全相等。

    注释

    [1]“吃菜”句:句意旨在养成无拣择的平等不二的禅心。吃素(悟禅)之人,如果在吃素(修行)时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了,自己比别人强,悟性高,觉得胜人一筹,那么他的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所以下句说:“则吃菜不异吃荤。”吃菜,此指吃素。

    [2]“作善”二句:梁武帝吃斋念佛,起寺度僧,人称佛心天子。达摩来华时,武帝问达摩自己有何功德,达摩断然说:“无功德!”即是因为武帝行善而求为人知,尚非真正行善的缘故。

    悟道随境皆安 不悟触途成滞

    人若知道,则随境皆安;人不知道,则触途成滞。人不知道,则居闹市生嚣杂之心,将荡无定止,居深山起岑寂之想,或转忆炎嚣。人若知道,则履喧而灵台寂若[1],何有迁流,境寂而真性冲融[2],不生枯槁。

    今译

    人如果通达了大道,处处都可安然;

    人如果不懂得大道,处处都会困惑。

    人如果不通达大道————

    身居闹市就会生起喧嚣纷乱的心念,

    将飘飘荡荡无归宿;

    身居深山就会生起寂寞难耐的感觉,

    会怀念起尘世喧嚣。

    人如果通达了大道————

    置身闹市而仍然会保持宁静的心态,

    不会随境变迁流转;

    置身寂境而内心淡泊平和安乐舒适,

    不会有寂灭的心念。

    注释

    [1]灵台:心。

    [2]真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是人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所具之性本无二致。见《楞严经》卷一。冲融:冲和,恬适。

    英雄未能降自心 大将不能调六气

    英雄降服劲敌,未必能降一心[1];大将调御诸军,未必能调六气[2]。故姬亡楚帐[3],霸主未免情哀;疽发彭城[4],老翁终以愤死。

    今译

    英雄可以降服强劲的敌人,

    未必能够降伏自己的内心;

    大将能够调御数百万雄师,

    未必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所以虞姬在楚帐饮剑而亡,

    西楚霸王都难免哀恸欲绝;

    所以范增在彭城毒疽发作,

    这睿智老者终于忧愤而死。

    注释

    [1]“未必”句:修行的根本问题是修心,也就是降伏妄心。所以一部《金刚经》也就是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金刚经》的这两句话,使千古高人,同声一叹!降心实在太难。

    [2]六气:古代医学用语。《左传·昭公元年》记医和以阴、阳、风、雨、晦、明为六气。此处当指人的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

    [3]姬亡楚帐:《史记·项羽世家》:“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疽发彭城:楚汉相争中,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削弱了他的得力谋士范增的兵权,范增大怒,请求回家为民。项王许之。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音闻两寂 色相俱空

    来鸣禽于嘉树,音闻两寂[1],悟圆通耳根[2];印朗月于澄波,色相俱空[3],领清虚眼界[4]。

    今译

    鸟儿啼鸣在美好的树间,听到声音却仍觉得宁静,

    使人顿悟到融通的耳根;月色映照在澄澈的水中,

    颜色相状竟是一片空无,使人领略到清虚的眼界。

    注释

    [1]音闻:声音的传播。

    [2]圆通耳根:遍满一切,融通无碍。佛家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楞严经》卷六载,楞严会上,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誉为最上,并称赞耳根圆通说:有止息、动静之时,亦不失闻性,有声则有闻,无声则不闻,然不论声之有无,其闻性皆湛然常住而了无生灭。

    [3]色相: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

    [4]清虚眼界:指眼中清净虚无。《五灯会元》卷十六《云峰志璿》:“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妙用无碍 自性真如

    雨过天清,会妙用之无碍;鸟来云去,得自性之真如。

    今译

    雨过之后天色清朗,

    让人领会到心体作用的通达无碍;

    鸟儿飞翔云彩聚散,

    让人感悟到本来佛性的永恒不变。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