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爱的作为最新章节!

在满足爱。然而这却是陶冶的唯一方式。但在善意的热忱中,为了摧毁和陶冶,人们忘记了:在最终没有任何人能够把爱的根本埋进另一个人的心中。

    看,在这里恰恰显示出,爱所实践的建设技艺,也就是在使徒保罗(《歌林多前书》13)的信中备受赞美的段落中有所描述[29]的那种建设技艺,有多么艰难;因为在那之中所说的关于爱的东西,恰恰就是“这爱在陶冶(at opbygge)上是怎么做的”的进一步定性。“爱是恒久忍耐”[30],它通过这样的方式陶冶;因为恒久忍耐恰恰就是“预设爱仍是在根本之中的”中的耐性。那论断的人,尽管这慢慢地发生[31],那论断另一个人缺少爱的人,他拿掉了地基————他无法陶冶,但是爱通过恒久忍耐来陶冶。因此“爱是不嫉妒”[32],也不“计算别人的恶”[33],因为“嫉妒”和“计算恶”否认在另一个人身上的爱,并且通过这种否认就(如果可能的话)腐蚀掉了地基。相反,陶冶着的爱则承受着另一个人的误解,他的不知感恩,他的愤怒,这已经是够多的东西要承受了,爱怎么又能够再去“嫉妒”和“计算恶”!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地被分配的:那“嫉妒”和“计算恶”的人,他就不承受另一个人的担子[34],而那有爱心的人,不嫉妒也不计算恶,他承受这些担子。每个人承受自己的担子,嫉妒的人和有爱心的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成为烈士,因为,就像一个虔诚的人说过:嫉妒的人也是一个烈士————但是魔鬼的烈士[35]。“爱不求自己的益处”[36],因此它陶冶。因为那求自己的益处的人,他必定把所有其他事情推到一边,他必定去摧毁以求为他所想要陶冶的自己的益处找到位置。但是爱预设了“爱在根本之中在场”,因此它陶冶。“爱不喜欢不义”[37],但是那想要摧毁的人,或者说,那想要通过“有必要摧毁”的意见来使自己变得重要的人,他必定可以说是喜欢不义————否则的话就没有什么可摧毁的东西了。相反爱因预设“爱在根本之中在场”而喜欢,因此它陶冶。“爱凡事包容”[38],因为,什么是凡事包容,凡事包容就是最终在一切之中还是找到那被预设在根本中的爱。如果我们说一个有着非常强劲的体质的人,他相对于吃喝能够包容一切,那么我们就是在说,他的健康甚至在那不健康的东西之中都能汲取营养(正如病者甚至因健康的食物而受害),我们是在说,他的健康从那看起来最没有营养的东西中获得营养。爱以这样的方式凡事包容,不断地预设着“爱在根本之中还是在场的”————并且通过凡事包容来陶冶爱。“爱凡事相信”[39],因为凡事相信恰恰就是:尽管看不见“爱是在场的”,甚至尽管所看见的是相反的事实,仍然去预设“爱在根本之中还是在场的”,甚至是在迷途者身上,甚至是在败坏者身上,甚至是在那最可恨的人身上,也是如此。不信任正是通过预设“爱不在场”来拿走地基,因此不信任无法陶冶。“爱凡事盼望”[40],但是,凡事希望,这正是:尽管看不见[41],甚至尽管所看见的是相反的事实,仍然去预设“爱在根本之中还是在场的”,去预设“它必定是会显现出来的”,在步入歧途者身上、在迷途者身上,甚至在迷失者身上。看,那迷失的儿子的父亲[42]也许是唯一的一个不知道自己有着一个迷失的儿子的人,因为父亲的爱凡事希望。他兄长马上就知道他毫无希望地迷失了。但是爱陶冶;父亲重新赢得了迷失的儿子,正因为凡事希望的他预设“爱在根本之中是在场的”。尽管儿子进入迷途,从父亲这一边没有任何断绝(断绝恰恰是陶冶的对立面),他凡事希望,因此他真正地通过自己的父性的原宥在进行陶冶,正因为儿子完全活生生地感受到父亲的爱相对于他进行了包容而不放弃他,所以才不曾有任何断绝。“爱凡事忍耐。”[43]因为凡事忍耐恰恰就是预设“爱在根本之中是在场的”。在我们说“母亲忍耐孩子的所有顽皮”时,难道我们就此是在说,她作为女人来看是在忍耐地承受邪恶吗?不,我们是在说某种别的东西:她作为母亲一直不断地记着,这是孩子,并且因此而不断地预设着:这孩子还是爱她的,并且这必定会显现出来。否则的话,我们则也谈论关于忍耐之心怎样凡事忍耐[44],而不是爱怎样凡事忍耐。忍耐之心凡事忍耐并且沉默,而如果母亲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忍耐孩子的顽皮,那么我们其实就是以此在说,母亲和孩子相互倒是成了陌生人。但是爱凡事忍耐,忍耐地沉默————但在所有的沉默之中预设了“爱到底还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场的”。

    爱就是这样陶冶着。“爱是不自夸[45]。爱不张狂[46]。爱不轻易发怒[47]。”它不在这样的意义上的自夸:它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创造爱;它不是愤愤然而张狂地,没有耐性地,几乎是毫无希望地忙于那它首先要摧毁然后再要陶冶的东西。不,它不断地预设“爱在根本之中是在场的”。因此,看着爱陶冶,这无条件的是陶冶的景象,一种甚至让天使得以陶冶的景象,并且这因此无条件的是最具陶冶性的,如果一个人成功地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谈论“爱怎样陶冶”的话。有着许许多多友好的景象,慈善的景象,迷人的景象,吸引人的景象,崇高的景象,引人入胜的景象,具有说服力的景象以及诸如此类;但是陶冶性的景象只有一个:看爱陶冶。因此,不管你在世上看见了什么样的可怕或者可憎之事,是的,因为这种事情会摧毁你的勇气和信心,会给予你对生活的反感和对生活下去的厌恶,所以你希望能够忘却这种事情,不管怎样,你要考虑到爱是怎样陶冶的,你被陶冶了去生活。有那么多不同的对象可谈论,但只有一种陶冶性的:爱如何陶冶。因此,不管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哪怕是如此苦涩以至于你会希望自己从来不曾出生并且越早越好地湮灭在死寂之中[48],不管怎样,你要考虑到爱是怎样陶冶的,你会再次被陶冶了去说话。只有一个陶冶性的景象,并且,只有一种陶冶性的对象;然而一切都能够被说成和做成陶冶性的,因为在一切有着“那陶冶性的”的地方都有着爱,在一切有着爱的地方都有着“那陶冶性的”,并且,一旦爱在场,它就陶冶。

    爱通过预设“爱是在场的”来陶冶。你自己不曾经历过这个吗,我的听众?如果曾有过什么人以这样的方式对你说话,或者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你,让你由此而真正觉得受到了陶冶,那么,这是因为,你确实活生生地感觉到了他是怎样预设了“爱在你身上存在”的。或者,你想象一下那真正能够陶冶你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会希望他有着洞见和知识和天赋和经验,然而你却不会认为这是决定性的方面;相反,决定性的方面在于他是一个可靠的有爱心的人,亦即,确实的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此,你认为,对于陶冶,决定和本质的方面是在于在这样一种程度上有爱心或者有着爱,以至于一个人能够觉得这是可以信靠的。但是,爱又到底是什么呢?爱是预设爱;具有爱就是在别人那里预设爱,有爱心就是预设别人是有爱心的。让我们相互明白吧。一个人能够具备的各种品质,必定要么是他为自己而具的品质,尽管他针对别人来使用它们,要么就是为他人而具的品质。智慧是一种为自己而在的品质,权力、天赋和知识等同样也是为自己而在的品质。有智慧不会意味了预设别人有智慧,相反如果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认定“绝非所有人都是智慧的”,那么,这倒可以是非常智慧而真实的。确实,因为“有智慧的”是一种自为的品质,在思想之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你去认定:可能会有一个这样的智慧者活着或者曾经活着,他认定所有别人都是没有智慧的。在这种想法(有智慧并且认定所有别人没有智慧)之中没有任何矛盾。在生活的现实之中,这样的一种表达会是傲慢,但是在这单纯的思想本身中则没有任何矛盾。相反,如果一个人想要认为,他是有爱心的,但也认为所有别人是没有爱心的,那么我们就要说:不,停下,这里在这想法本身之中有着一种矛盾;因为,“有爱心”恰恰就是认定,预设,其他人是有爱心的。爱不是一种自为的品质,而是一种“通过它或者在它之中你是为他人”的品质。在日常的谈话中,在我们要列举出一个人的各种品质时,我们确实会说:他有智慧、明智、有爱心————我们并不察觉在最后的这个品质和前面的品质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他的智慧,他的经验丰富,他的明智是他为自己而具有的,尽管他用它们来做出有利于别人的事情;然而,如果他确实是有爱心的,那么这就并不(像是他有着智慧那样地)是他有着爱,而“预设我们其他人有着爱”恰恰就是他的爱。你赞美他是有爱心的人,你认为这是他所具的一种品质,正如这也确实是他的品质,你因他而觉得受到陶冶,正因为他是有爱心的,你却并不察觉,这说明的是:他的爱意味了“他预设你身上有爱”,而正是通过这个你受到陶冶,正是通过这个你身上的爱被陶冶出来。如果事情确实是“一个人能够有爱心但这并不表明是在别人身上预设爱”,那么你也就不会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感觉到你得到了陶冶,不管这“他有爱心”是多么可信,你不会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觉得你受到了陶冶,正如你在最深刻的意义上不会觉得你受到了陶冶,不管“他有智慧、明智、经验丰富、博学”是多么可信的事实。如果有这个可能,他在事实上能够有爱心但这并不表明是在别人身上预设爱,那么你就也不能完全地信靠他,因为有爱心的人身上的可信靠性恰恰就是:就算是在你自己对自己存疑、不确定你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爱的时候,他有着足够的爱心来预设你身上的爱,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那预设这爱的有爱心者。

    但是你就是这样要求的:一个人要真正地去陶冶,他就必须真正地有爱心。而现在则显示出,“有爱心”意味着:在他人身上预设爱。那么你就是在说着与这讲演所阐述的完全相同的东西。

    这样,这审思就又回到了它的初始。陶冶就是预设爱,有爱心就是预设爱;只有爱陶冶。因为陶冶是从根本上建起什么东西,但是,在精神上,爱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人能够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埋下爱的根本,然而,爱却是根本,并且你只能从根本上出发进行陶冶,因此你就只能够通过预设爱来进行陶冶。把爱拿走,那么就没有什么陶冶的人,也没有什么被陶冶的人。

    * * *

    [1] [歌林多前书8:1。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引自《歌林多前书》(8:1):“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中文圣经之中(丹麦文译为:opbygger)译作“造就”的,如果不是直接对圣经引用的话,在丹麦文关联中,我译作“陶冶”。

    [2] [是给有耳可听的人的] 指向耶稣讲完一个比喻时常用的说法,可见《马太福音》(11:15):“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也可参看《马太福音》(13:9)、《马太福音》(4:9)、《马可福音》(8:8)和《路加福音》(14:35)。

    [3] [圣经常常使用……去陶冶] 在圣经中出现的这个词,在中文版中以各种不同的汉译词出现,比如说,“建立德行”《罗马书》(14:19)、(15:2),“造就”《歌林多前书》(8:1)、(14:3)、(14:12)、(14:26)、《歌林多后书》(10:8)、(12:19)、(13:10)、《以弗所书》( 4:29)、《犹大书》(1:20),“建造”《歌罗西书》(2:7)、《彼得前书》(2:5),“建立”《帖撒罗尼迦前书》(5:11)。

    [4] [那个以少量储备为人众供食的奇迹……丰盈的剩余] 指耶稣在沙漠中为五千人供食的故事。《马太福音》(14:13——21):“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说,拿过来给我。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另外也可参看《马太福音》(8:1——10)。

    [5] [通过感恩而真挚地去……与这旧有的熟识建立一种新的相识关系] 指向《终结中的非科学后记》(1846)中“最初和最终的解说”中的终结语,在之中,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想要独自再一次尽可能以一种真挚的方式把那些个体的人性的存在关系的原始文本、那旧有的熟识的、从神父们那里传下来的东西通读一遍。”

    [6] [玩着陌生人游戏] 小孩子的游戏,参与者之中有一个要假扮一个人物,其他人要猜这个人是谁。

    [7] 在丹麦语中,“陶冶”(opbygge)是“向上建起”(opbygge)的转义。

    [8] 阿棱,丹麦语alen。1 alen = 0.6277米。三十阿棱就是十九米不到一点的高度。

    [9] [因此圣经也说及那糊涂人……风暴无法动摇它] 见《路加福音》(6:46——49):“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阿,主阿,却不遵我的话行呢。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作因为盖造得好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得很大。”

    [10] [“他能把塔楼盖得多高”] 指向《路加福音》(14:28——30):“你们那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

    [11] [这塔楼,如果有这个可能,升起高过云霄] 暗示巴别塔。见《创世记》(11:1——9)。

    [12] [自为之在] 根据黑格尔的“自为之在”(fürsich——Sein)这是指一种为自己的在,对立于“为他者之在”。在后面克尔凯郭尔对之有自己的定义。

    [13] [“做一切都当陶冶”] 指向《歌林多前书》(14:26),在之中保罗说:“弟兄们,这却怎么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

    [14] [将祝福置于一小点资源之中以至于这资源变得对所有人都足够] 见前面的关于耶稣在荒漠中为五千人供食的注脚。

    [15] [丰富之中受饿] 就是说,尽管自己有着极大财富,却因为挑剔而仍然挨饿。

    [16] [保罗说,一个人没有爱……也依旧像呜的锣、响的钹一般] 指向《歌林多前书》(13:1)中的爱歌。

    [17] [知识自高自大] 指向《歌林多前书》(8:1)。

    [18] [保罗有时候不也是这样颂扬自身吗] 指向《歌林多后书》(11:29——30),之中保罗写道:“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我若必须自夸,就夸那关乎我软弱的事便了。”也比较《歌林多后书》(12:5)。

    [19] [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陶冶] 保罗在多处谈论陶冶,谈论“为陶冶”而做一切;这里也许是指向《歌林多后书》(12:19),保罗写道:“你们到如今,还想我们是向你们分诉。我们本是在基督里当神面前说话。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事,都是为造就你们。”这之中“造就”亦即“陶冶”。

    [20] [在引言里所论述的东西] 见“爱陶冶”这一讲演的前三页。

    [21] [那个他自己就是爱的人] 见《约翰福音》(4:7——8)和(4:16)。

    [22] “爱出爱来”,之中的第一个“爱”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也可以说“把爱爱出来”(而在这说法中,则第一个“爱”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

    [23] [驾驭自己的意念比攻克一座城更艰难] 参看《箴言》(16:32):“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24] [如果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没有预设前提条件地开始,是艰难的] 见前面的关于“像那些高飞的思想家们那样没有预设地开始”的注脚。

    [25] [在人睡觉的同时,自然的各种力量不管在白天还是在黑夜都不睡觉] 指向耶稣在《马可福音》(4:26——29)中的比喻:“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26] [以感官的肉眼看见上帝] 见《巴勒的教学书》。第一章“论上帝及其性质”第三段“圣经中关于上帝及其性质的内容”§ 1:“上帝是一种精神,或者说一种无形的生灵,有着理智和自由意志,但没有身体,不是由任何部分构成。因此他无法被肉体的眼睛看见,也无法以任何图片标示。”

    [27] [拿走它们,拿走这刺] 指向《马太福音》(7: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28] [爱多的人,对于他来说,被赦免的事情多] 见《路加福音》(7:47):“所以我告诉你,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他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29] [在使徒保罗(《歌林多前书》13)的信中备受赞美的那个段落中有所描述] 克尔凯郭尔常常指向的爱的赞歌,《歌林多前书》13:“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呜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30] [“爱是恒久忍耐”] 引自《歌林多前书》(13:4)。

    [31] [尽管这慢慢地发生] 也许是指向《雅各书》(1:19):“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32] [“爱是不嫉妒”] 引自《歌林多前书》(13:4)。

    [33] [“计算别人的恶”] 引自《歌林多前书》(13:5)。

    [34] [他就不承受另一个人的担子] 指向《加拉太书》(6:2——5):“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人若无有,自己还以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因为各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

    [35] [一个虔诚的人说过:嫉妒的人也是一个烈士————但是魔鬼的烈士] 指向乌利希·梅格尔勒(Ulrich Megerle,1642——1709),奥地利神父和作家,以修道士名Abraham a Sancta Clara知名。克尔凯郭尔所翻译的这句话出自Abraham a St.Clara′sSämmtlicheWerke bd.1-22,Passau 1835-54,ktl.294-311;bd.10,1836,s.392:《Der Neidigeistein Martyrer,aber des Teufels》.

    [36] [“爱不求自己的益处”] 引自《歌林多前书》(13:5)。

    [37] [“爱不喜欢不义”] 引自《歌林多前书》(13:6)。“不义”,正常翻译就是“不公正”。

    [38] [“爱凡事包容”] 引自《歌林多前书》(13:7)。

    [39] [“爱凡事相信”] 引自《歌林多前书》(13:7)。

    [40] [“爱凡事盼望”] 引自《歌林多前书》(13:7)。“盼望”,正常翻译就是“希望”。

    [41] [尽管看不见] 指向《希伯来书》(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42] [那个迷失的儿子的父亲] 见前面关于“他就像那个迷失的儿子的父亲”的注脚。

    [43] [“爱凡事忍耐”] 引自《歌林多前书》(13:7)。

    [44] [忍耐之心怎样凡事忍耐] 戏用成语“忍耐之心克服一切”。

    出处可见:nr.2639 i N.F.S.Grundtvigs Danske Ordsprog og Mundheld,s.100.

    [45] [“爱是不自夸”] 引自《歌林多前书》(13:4)。

    [46] [“爱不张狂”] 引自《歌林多前书》(13:4)。

    [47] [“爱不轻易发怒”] 引自《歌林多前书》(13:5)。“轻易发怒”,正常翻译就是“生怨恨”。

    [48] [希望自己从来不曾出生并且越早越好地湮灭在死寂之中] 戏用著名的古典希腊文学中的句子“最大的幸福是没有被生出来,其次是在人被生出来之后尽快地死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之中也用到过,睿智的森林之神西伦以这些言辞来简述其知识:“对于人,最好的是‘从来不曾出生’,其次好的是‘马上死去’。”)。可参看比如说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底浦斯在克罗诺斯》中诗句第1225——1228句。

    德文译本:J.J.Donner SophoklesTragoedien,Heidelberg 1839,ktl.1202,findes sentensen i v.1217——1220:《Niegeborenzusein,besiegt/Alle Wünsch’;und,wofern du lebst,/ Ist das Zweite,mit möglichster/Eilezufliehen,woher du kamest》.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