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名家批注周易最新章节!

bsp;正当大家左右为难之时,蔺相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见秦王。如果他真的拿十五座城来交换,我就把璧给他。如果他不肯给我们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对我们动武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派他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着璧,爱不释手,但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说:“这块璧有一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连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现在璧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块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撞碎了,连忙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应当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住处,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了。等到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我已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真有诚意的话,就先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取来,决不食言。不然的话,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们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无奈,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原文】

    九三,高宗①伐鬼方②,三年克③之。小人勿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国名。乾为高宗,坤为鬼方;乾二之坤五。故‘高宗伐鬼方’。坤为年,位在三,故‘三年’。坤为小人,二上克五,故‘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④也。

    【注释】

    ①高宗:殷高宗,名武丁,殷代最著名的帝王之一。

    ②鬼方:殷代边境民族建立的方国。

    ③克:战胜。

    ④惫:极度疲乏。

    【译文】

    九三,殷高宗征伐鬼方,经三年苦战获胜利。莫任用小人。

    《象传》说:“经三年苦战获得胜利”,说明已是疲惫不堪。

    【解说】

    高宗是殷代中兴的英明帝王,名武丁。鬼方是殷代边疆的异民族。从前殷高宗讨伐鬼方,经过三年的苦战,才得以战胜,但对有战功的小人,只给以重赏,不予重用。

    克之,就是既济、完成,不用小人是有防患。九三在互坎中,坎为劳,故“惫也”。九三刚而不中,与上六小人有应,所以不用。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坐在夫差原来坐过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其他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一旁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曾给夫差进谗言,除掉了伍子胥,帮助了勾践,应该得到封赏。

    勾践对伯嚭说:“你过去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我的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像伯嚭这样的小人,只会见风使舵,不可能对君主忠诚,因此,勾践杀了他,实为明智之举。

    既济一卦贯天地四时图

    既济一卦中,六二为阴爻,其爻位也为阴,又处于下卦之中,因此象征地;九五为阳爻,其爻位为阳,因此象征天。其余四爻中初六象春,九三象夏,六四象秋,上六象冬。所以既济一卦含天地四时之象。

    【原文】

    六四,繻①有衣袽②,终日戒。[王弼注:“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履得其正,而近不与三五相得。夫有隙之弃舟,而得济者,有衣袽也。邻于不亲而得全者,终日戒也。”]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有所疑’者,释所以‘终日戒’。”]

    【注释】

    ①繻:通“襦”,短袄。

    ②袽:破衣败絮。

    【译文】

    六四,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衣服,应当整天警惕戒备灾祸。

    《象传》说:“应当整天警惕戒备灾祸”,说明有所疑惧。

    【解说】

    繻是棉衣,在此当作濡讲。袽是破衣。“繻有衣袽”,是如舟有濡,用衣袽填塞。六四居于互坎之上,上坎之下,险之又险,坎为忧,所以终日戒备疑虑。六四柔顺中正有应,既济时防备着不济。

    晋武帝司马炎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位之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一位医官献给晋武帝一件色彩绚丽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确实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欣赏。大家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下令一把火将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件衣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以儆效尤。他还下诏说,今后谁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这对纠正当时社会奢侈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文】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①,实受其福。[王弼注:“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②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注释】

    ①禴祭:古代一种比较简单的祭祀活动。

    ②时:适时、及时。

    【译文】

    九五,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大祭,不如西边的邻国举行简朴的祭礼诚敬,更能实在地承受神灵施降的福泽。

    《象传》说:“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大祭”,是说不如西边邻国简朴的祭礼诚敬合于时宜。“更能实在地承受神灵施降的福泽”,说明吉祥将滚滚涌来。

    【解说】

    禴祭是夏祭,此时五谷还没有丰收,祭祀简单。东是阳的方位,九五在东方,西是阴的方位,六二在西方。东邻(九五)杀牛举行大的祭祀不如西邻(六二)的薄祭受福,是因为九五居上中得正,但陷入坎险之中,六二虽居下,但处离明之中,有上升之势,故九五虽有中正之德,但已过,不如六二所处之时。九五为阳,阳为大,“吉大来也”,是说六二之吉自九五而来。九五处于既济的盛事中,祭祀礼重,而心不如六二薄祭的心诚,所以实际承受上天福分的是六二(实受其福)。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到了陈国。当时陈侯正命人建造陵阳之台,由于工程逾期,他下令把数十位工匠处死。孔子见到这种情形,便与陈侯一起登上陵阳之台,并告诉他,过去周文王建造灵台之时,百姓都是自愿来参加建设的,从来没有听说周文王杀过造台的民众。陈侯听罢,自惭形秽,于是下令放人。因为造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恩泽百姓,如果因此杀人,则说明君王只是注重形式,而背离了初衷。

    【原文】

    上六,濡①其首,厉②。[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乾为首,五从二上在坎中,故‘濡其首,厉’。位极乘阳,故‘何可久’。”]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注释】

    ①濡:沾湿。

    ②厉:危险。

    【译文】

    上六,渡河被水淹没了头,有危险。

    《象传》说:“渡河淹没了头,有危险”,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

    【解说】

    濡,沾湿。上位为首,所以说“濡其首”,也就是全身失陷,故“厉”。上位是既济之终,居高处盛的顶端,而上六以阴柔不正居之,当之、受之,肯定不会长久,而有覆没的危险。

    杨广之死,就是一个例子。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见天下大乱,局势已无法挽回,便准备迁居到丹阳宫(今南京)。随驾的都是从关中出来的卫士,他们思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人,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举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迫隋炀帝自尽。这个奢侈腐化一生的帝王,死后竟然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后来由萧后和宫人拆卸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把他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