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神仙传译注最新章节!

    河上公

    【题解】

    据今人考证,河上公可能为东汉中后期人,其注解的老子《道德经》,又名《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为最早的《道德经》流行注本。河上公的主要贡献是将《道德经》分成八十一章,并用极简单的语言从养生之道的角度阐说《道德经》义理,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注本通行于道教中,被道士所广泛使用,与通行于文人系统的王弼注《道德经》齐名。

    另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中曾记载的一个“河上丈人”,相传为仙人安期生的老师,曾被很多人误认作是河上公,但如果按照史书所述,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年代相差约有三百年,所以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本篇主要讲述汉文帝向河上公请教老子《道德经》义理的故事,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黄老之学兴起,老子《道德经》在社会上十分流行。文帝、景帝遵照老子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从而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本篇的历史背景。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 (1) 。汉文帝时 (2) ,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3) 。

    帝读《老子经》 (4) ,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 (5) ,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6) 。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 (7) ,躬问之。

    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 (9) 。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注释】

    (1) 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 汉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性好节俭,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与其子汉景帝刘启所统治的时期一起在历史上被合称为“文景之治”。他深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死后谥曰孝文皇帝。 (3) 庵:圆形草屋。河之滨:历史上,包括葛洪等人都认为河上公即《史记》中记载的河上丈人,而传说中河上丈人修仙得道之处在琅邪(今山东日照)天台山,故“河之滨”可能指此处。 (4) 《老子经》:即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深刻的辩证思想和养生、治国等内容,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过深刻影响。 (5) 敕(chì):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6) 赍(jī):怀抱着,带着。 (7)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 (8) “普天之下”几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9)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出自《老子·二十五章》,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有版本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译文】

    河上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在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用茅草盖了座小屋居住。

    汉文帝经常诵读《老子经》,十分喜欢这本书,就下令王孙和大臣们都要诵读,但是他对书中有几处不理解,当时的人也说不明白。文帝听到当时社会都在传言,说河上公能解释《老子经》的意义和要旨,就派使者带着他不明白的问题去询问。

    河上公说:“道德是最尊贵的东西,是不能够隔着遥远的距离询问的。”文帝就来到他的茅草屋,亲自向他请教。

    文帝说:“全天下都是帝王的领土;凡是在水土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为尊贵,帝王即是其中之一。你虽然是有道之人,但依然属于我的臣民,你怎么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反而显得比我还要高贵呢?”

    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 (1) ,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 (2) :“朕以不德,忝统先业 (3) 。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 (4) ,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

    公乃授素书二卷 (5) ,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 (6) ,天地泯合 (7) 。帝甚贵之。

    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 (8) 。

    【注释】

    (1) 冉冉:慢慢升起。 (2) 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为恭敬的。 (3) 忝(tiǎn):有愧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4) 暗昧(mèi):愚昧。 (5) 素书:泛指道书。 (6) 晦冥(mínɡ):光线昏暗。 (7) 泯(mǐn)合:指天地被黑暗笼罩成一片的状态。泯,消灭,丧失。 (8)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四十九章》,这里的“圣人”指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

    【译文】

    河上公拍了下手掌,坐在那里腾空而起,慢慢升到虚空中,离地几丈高,低头看看又抬头答到:“我上不触天,中不连及别人,下不居住地面,有哪个可以让我做臣民呢?”文帝于是下车来跪拜道:“我没有什么德行,勉强统领着先祖们的大业。才能不足却责任重大,一直忧虑自己不堪重任。我虽然治理着国事,但是心里敬道,只是因为生性愚钝,很多事都不明白,十分希望有道的您能教导我。”

    河上公于是传授给汉文帝两卷书,对他说:“深入去研读它,《老子经》的疑问就都会明白的,不需要多说什么。我注解这本经书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只传授过三个人,加上你就四个了,不要把它拿给不适合的人看。”说完,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云雾把天地变得一片昏暗,天地都被笼罩在了一起。汉文帝十分珍重那本书。

    评议此事的人认为汉文帝喜欢老子的书,但他那个年代的人还不能都弄通其中的意思,所以神人才特意下凡来教授他,又担心汉文帝内心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才对他演示神通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没有自己一贯的想法,他始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念当成他的想法”吧。

    刘根

    【题解】

    刘根在魏晋时影响较大,除本篇外,其事迹也见于葛洪同时代的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刘根原为汉代方士,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传下》引述了《搜神记》的内容,说他是颍川人,在嵩山隐居,有召鬼之术。本篇对刘根事迹描述较为详细,应该是葛洪根据当时的有关传说加工而成。

    魏晋时嵇康作《答难养生论》,曾提到“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约为东晋前后有《刘根列传》一篇流传,未题撰人。唐高适诗《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中有“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句,可见其在魏晋之后依然有一定影响。

    刘根者,字君安 (1) ,京兆长安人也 (2) 。

    少明五经 (3) ,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 (4) ,除郎中 (5) 。

    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石室 (6) 。峥嵘峻绝之上 (7) ,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其颜色如四、五十岁人,深目多须,鬓皆黄 (8) ,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玄衣,人不觉换之时。

    衡府君自说 (9) ,先祖与根同岁者,至王莽时 (10) ,频使使者请根,根不肯往。衡府君使府掾王珍问起居 (11) ,根不答,再令功曹赵公往山达敬 (12) ,根唯言谢府君,更无他言。

    后颍川太守高府君到官 (13) ,郡民大疫 (14) ,死者过半。太守家大小悉得病,高府君复遣珍往求根,请消除疫气之术。珍叩头述府君之言,根教言,于太岁宫气上 (15) ,掘地深三尺,以沙著其中,及酒沃之 (16) 。君依言,病者悉愈,疫气寻绝,每用有效。

    【注释】

    (1) 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详见《河上公》篇注。 (2) 京兆:又称京兆尹。汉武帝时,京兆为长安的一个辖区,相当于郡级行政单位,与右扶风、左冯翊并称三辅,共治长安。长安:长安地名始于秦朝,是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3) 五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原为六经,《乐》因亡于秦末战火,所以到汉朝时,只剩五经。 (4) 汉孝成皇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在位时荒于酒色,使得外戚擅政,农民起义爆发,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绥和:汉成帝的第七个年号(前8——前7),汉哀帝即位沿用至年末,次年改元建平。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代以孝治国,认为任用官员“德”比“才”重要,所以地方官都有向中央举荐地方孝子以供任用的职责。详见《王远》篇注。 (5) 除:此处指任命官职。郎中:古代官职名称,始于战国,秦汉沿置,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隋唐至清,各部皆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清末始废。 (6) 嵩高山:即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是道教五岳圣地的中岳,属伏牛山系,地处河南登封西北。嵩山历史文化深厚,其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少室山中以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佛教的象征。 (7)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8) 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9) 府君:汉代对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由周代至秦,郡比县大,周时一郡含四县。 (10)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属于西汉外戚。他早先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因社会动乱,王莽篡汉成立新朝,为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至23年在位。他在位时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终未成功,后在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11) 掾(yuàn):佐助,后为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12) 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主吏即为功曹。功曹除掌人事外,还参与一郡或县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唐时,在府的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13) 颍(yǐnɡ)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前230)置。以邻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14) 大疫(yì):流行瘟疫,是跟年时有关的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古代中医用五运六气解释流行病的发生,叫作“运气学说”,主要内容是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会对地球产生周期性的影响,从而对地球上物候产生周期性改变,同时也影响人体相关脏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的产生,在某些年份,运气运行到某个点产生叠加效应时,就会有大的流行病。 (15) 太岁宫气:指木星当年所在的方位所属的宫中。大约自秦、汉时起,人们把太岁所在方位视为凶方,无论是谁都不敢与太岁所在的凶方相对立,如建屋造房,或迁徙、婚嫁等,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将可能招致祸殃,而古代的方士则认为只要用相应方法压制太岁的影响,就可解除相关灾祸。太岁,又称太岁星君,简称“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祇。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并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计年。这十二等分后来又发展成根据天上星座确定的十二宫,每宫中都有对应的宫神,并对应陆地上的分野,如“磨蝎宫丑次,星纪神君,宰吴越扬州分野,统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将”。 (16) 沃(wò):灌溉,浇。

    【译文】

    刘根,字君安,是京兆长安人。

    他年轻时就通晓儒家五经,在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被举荐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职。

    刘根后来放弃世俗生活去学道,进入嵩山的石洞中。那石洞在陡峭的绝壁之上,下临地面有五千多丈高。他四季都不穿衣服,身上的毛长有一两尺,容貌看起来像四五十岁的人,他眼窝深陷,胡须浓密,鬓角发黄,有三四寸长。当有人陪他一起坐谈时,他有时忽然变成戴着高帽穿着黑色衣服的样子,别人都觉察不出他什么时候换的衣服。

    衡府君亲自说过,他的先祖跟刘根同龄,到王莽在位的时候,他不断派遣使者来邀请刘根,刘根却不肯去。衡府君让府吏王珍去问候刘根的生活起居,刘根也不答话,又派功曹赵公到山里去向他表达敬意,刘根只说了句感谢府君,就再也没别的话了。

    后来颍川太守高府君为官上任,遇到本郡发生严重的疫病,死了一多半人。太守家里大大小小都得了病,高府君又派王珍去向刘根求助,请教他消除疫病的办法。王珍向刘根磕着头转述府君的话,刘根告诉他说,在太岁宫所在方位之上,在地上挖个三尺深的坑,用沙子填满,再用酒来浇满它。高府君按他的话做了,得病的人就都好了,疫病也很快消失了,以后每次这样做都有效。

    后太守张府君 (1) ,以根为妖,遣吏召根,拟戮之 (2) 。一府共谏府君,府君不解。如是诸吏达根,欲令根去,根不听。

    府君使至,请根。根曰:“张府君欲吾何为耶?间当至耳,若不去,恐诸君招咎,谓卿等不敢来呼我也。”根是日至府时,宾客满座,府君使五十余人持刀杖绳索而立,根颜色不变。

    府君烈声问根曰:“若有何道术也?”答曰:“唯唯 (3) 。”府君曰:“能召鬼乎?”曰:“能。”府君曰:“既能,即可促鬼至厅前,不尔当大戮。”根曰:“召鬼至,易见耳。”

    借笔砚及奏案 (4) , 然作铜铁之声 (5) ,闻于外。又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6) 。须臾,厅上南壁忽开数丈,见兵甲四五百人,传呼赤衣兵数十人,赍刀剑,将一车,直从坏壁中入来。又坏壁复如故,根敕下车上鬼,其赤衣便乃发车上被。

    见下有一老翁老姥,大绳反缚。囚之,悬头厅前。府君熟视之,乃其亡父母也。府君惊愕流涕,不知所措。鬼乃责府君曰:“我生之时,汝官未达,不得汝禄养 (7) 。我死,汝何为犯神仙尊官,使我被收,困辱如此,汝何面目,以立人间!”府君下阶叩头,向根伏罪受死,请求放赦先人 (8) 。根敕五百兵将囚出,散遣之。

    车出去,南壁开,后车过,壁复如故。既失车所在,根亦隐去,府君惆怅恍惚 (9) ,状若发狂。妻登时死,良久,乃苏。云见府君家先捉者,大怒,言汝何故犯神仙尊官,使我见收,今当来杀汝。其后一月,府君夫妇男女皆卒。

    【注释】

    (1) 张府君:东晋干宝《搜神记》中作“史祈”。 (2) 戮(lù):杀。 (3) 唯唯:答应的声音。 (4) 奏案:放奏章的几案。案,古时狭长的桌子。 (5) (qiānɡ):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等响亮﹑清脆之声。 (6) 悚(sǒnɡ): 害怕,恐惧。 (7) 禄(lù):古代官吏的俸给。 (8) 赦(shè):免除或减轻刑罚。 (9) 惆(chóu)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译文】

    后来的太守张府君,认为刘根属于妖妄之人,就派遣捕吏去召他过来,准备杀了他。整个郡府的官吏都来劝说府君不要那样做,府君不答应。这样官吏们都来告诉刘根,想叫刘根逃走,刘根没有听从。

    张府君的使者来了,请刘根过去。刘根说:“张府君找我有什么事呢?我一会儿就过去,要是不去,怕给你们招来麻烦,说你们不敢来喊我过去。”刘根当天到府上时,宾客把郡府都坐满了,府君安排了五十多个人拿着大刀、木棍、绳索等站立两旁,刘根面不改色。

    府君大声喝问刘根:“你有什么道术?”刘根回答说:“不敢不敢。”府君说:“你能召来鬼吗?”刘根说:“能。”府君说:“既然能,就马上把鬼召到厅前来,做不到就杀了你。”刘根说:“召鬼来,很容易就看到。”

    刘根跟府君借了毛笔和砚台,还有放奏章的长桌子,弄得 作响,像铜铁撞击的声音,屋外都能听到。刘根又长啸一声,啸音非常清脆响亮,听到的人都不自觉的恭敬起来,所有的客人都十分震惊害怕。过了一会儿,大厅上南边的墙壁忽然分开几丈远,看到有穿着盔甲的士兵四五百人,相传招呼着穿红衣服的士兵几十人,拿着刀剑,押着一辆车,径直从崩开的墙壁里出来。很快崩坏的墙壁恢复原样,刘根喝令车上的鬼下来,穿红衣服的士兵就把覆盖在车上的被子拿开。

    众人看到从车上下来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被很粗的绳子反绑着。士兵们押着他们,在大厅前低着头。张府君仔细看了看,竟然是他已经去世的父母。府君吃惊地流下泪,呆立不知所措。两个鬼开口责怪府君说:“我们在世的时候,你还没做大官,没有享受过你的俸禄供养。我们死了,你怎么得罪尊贵的仙官,连累我们被收押,这样被捆住受辱,你还有什么脸面,在人间立足啊!”张府君走下台阶向刘根磕头,承认自己有罪愿意受死,求刘根先把自己的父母赦免放走。刘根命令五百个士兵将囚犯带出去,把他们遣散走了。

    囚车出去时,南边的墙壁又打开了,等囚车过去,墙壁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车子消失不见,刘根也隐身不见了,府君心情抑郁,志意恍惚,像要发疯的样子。他的妻子随即就昏死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说是看到府君家之前被捉拿的家人,他们都很愤怒,说你们为什么要得罪神仙,让我们被收监,马上就会来杀死你们。其后一月之内,府君夫妇和他们家子女都死了。

    府掾王珍,数得见,数承颜色欢然时,伏地叩头,请问根学仙时本末。

    根曰:“吾昔入山精思 (1) ,无所不到,后如华阴山 (2) ,见一人,乘白鹿车,从者十余人,左右玉女四人 (3) ,执采旄之节 (4) ,皆年十五六。余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 (5) 。’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余乃自陈曰:‘珍少好道而不遇明师,颇习方书,按而为之,多不验,岂根命相不应度世也 (6) ?有幸今日得遇大神,是根宿昔梦想之愿。愿见哀怜,赐其要诀。’神未肯告余,余乃流涕自搏 (7) ,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见吾耳。汝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息肉沮 (8) ,故服药行气,不得其力。必欲长生,且先治病十二年,乃可服仙药耳。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 (9) ;有游行五岳者;有服食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 (10) 。凡修仙道,要在服药。药有上下,仙有数品。不知房中之事 (11) ,及行气导引 (12) ,并神药者,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 (13) ,服之,皆立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有云母、雄黄之属 (14) ,虽不即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次乃草木诸药,能治百病,补虚驻颜,断谷益气 (15) ,不能使人不死也。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也。’余顿首曰:‘今日蒙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长生,先去三尸 (16) ,三尸去,即志意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见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 (17) ,上天白人罪过,司命夺人算 (18) ,使人不寿。人身中神,欲得人生,而尸欲得人死。人死,则神散无形之中,而成鬼。祭祀之,则得歆飨 (19) ,故欲人死也。梦与恶人斗争,此乃尸与神相战也。’余乃从其言,合服之,遂以得仙。”

    【注释】

    (1) 精思:属于道家内修方法,指精诚存思,修身炼性。详见《伯山甫》篇注。 (2) 华阴山:即五岳的西岳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在陕西西安以东一百二十公里处。华山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就有“华山”之名,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所以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相传黄帝曾在此召集部落联盟的会议,历史上也多有君王来此祭拜。华山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截至2013年,华山有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二十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3) 玉女:指仙女或美女。 (4)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5) 韩众:也有版本作“韩终”,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具体事迹不详。历代文献中对他的记述也不统一。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中有:“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王逸注:“众,一作‘终’。”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记载其为秦始皇采药的使者:“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引晋王隐《蜀记》记载韩众在德阳炼丹,遇到刘根,传授给他五道神方。后世以“韩众”泛指神仙,如唐李白《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6) 度世:度脱人世苦难,得道成仙。 (7) 自搏(bó):自己捶打自己。 (8) 沮(jǔ):坏,败坏。 (9) 蹑(niè):踩,踏。 (10)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表现形式多种。详见《王远》篇注。 (11) 房中之事:即房中术。详见《彭祖》篇注。 (12) 行气导引:呼吸配合肢体运动,有时配合意念活动的一种导引养生术。详见《老子》篇注。 (13) 九转还丹:外丹名词,是用矾石、空青、白石英、丹砂、雄黄、雌黄、水银等药物烧炼而成的丹药,炼制方法见《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后世也用作内丹术语,指内丹修炼时的火候调节尺度。太乙金液:道家的外丹,具体成分和炼制法不详。 (14) 云母:硅酸盐类矿物,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说其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等,道教认为按法服食可以长生。雄黄:别名石黄、黄石,为含硫化砷的矿石,也是一种中药,道教认为炼制后服用可以成仙。《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等等。炼食之,轻食神仙。 (15) 断谷:又称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教一种修炼神仙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吃五谷,但是往往要配合服用药物及锻炼导引、服气等。 (16) 三尸: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称三尸在人身中,“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并说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死则他们就能做鬼,享受人们祭祀的物品了。还说三尸在每年的庚申之日,上天庭报告,诉说人在世间的罪过,所以魏晋道教视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阶段,求仙者必须先要去除三尸,然后才能修炼得道成仙。后世道教又把三尸叫做三虫、三彭、三尸神、三毒,并发展出上中下“三尸九虫”等说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有《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涌动,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气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则称“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所述作为大同小异。从内涵来看,“三尸”实是人体的生理衰老及种种欲望等,道教将其概念化并赋予人格。 (17) 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18) 司命:指天上掌管人寿命长短的神仙。 (19) 歆飨(xīn xiǎnɡ):祭祀鬼神时所用的祭品、香火。

    【译文】

    府吏王珍,好几次见到刘根,每次见他心情愉悦时,就跪地磕头,请问他学仙求道的本末经过。

    刘根说:“我以前到山里练习精思,没有哪里没去过,后来到华山,看到一个人,坐着白鹿拉的车,随从有十几个,左右各有四名少女,拿着牦牛尾做的旗子,年龄都在十五六岁。我一再向他跪拜磕头,求他对我说句话。那个神人于是对我说:‘你听说过韩众吗?’我说:‘听说确实有这个人。’神人说:‘我就是。’我于是自我介绍说:‘我年轻时就向往学道但一直没遇到高明的老师,自学过很多方书,按照书上说的去做,很多却没有效验,难道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得道成仙吗?今天有幸遇到大神,是我长久以来梦中都在期待的愿望,万望您可怜我,把修仙的要诀赐给我。’神人还是不肯告诉我,我于是捶胸痛哭,再次恳请。神人说:‘你坐吧,我跟你讲。你有成仙的骨相,所以才有机会见到我。你现在骨髓不满,血不温暖,少气,脑力不够,筋肉松弛衰败,所以虽然你服药和练习行气法,但是却没有收获。一定想要长生不死,你必须先用十二年来治病,然后才能服用仙药。神仙的道术有在天空踏着祥云飞行的;有在五岳山川之间自由穿行的;有通过服食而变得长生不死的;还有通过尸解的方式成仙而去的。凡是想修炼成仙得道,要诀都是必须服食丹药。药也分上品和下品,仙也分好几品。不知晓房中术,还有行气、导引法,以及神药的炼制法,也不能成仙。上品的丹药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服用了它们,就可以立即登天成仙,不需要积累时间去修炼。其次有云母、雄黄之类,虽然服用了它们不能立即乘云驾龙飞升,但也可以获得驱使鬼神的能力,得到变化之术并长生不死。再次一等就是用草木之类的药,它们能治疗各种疾病,补益人体虚损,延缓衰老,帮助人辟谷和增长气力,但不能让人长生不死。最多能让人活到几百岁,一般也就是保全人的健康而已,不能长久的依赖它们。’我磕头下拜说道:‘今天承蒙您的指教,真是天意啊。’神人说:‘一定想要长生,得先除去身体内的三尸,三尸去除后,人的志意才能安定,各种欲望也就没有了。’神人于是传授我五篇神方,并说道:‘人体内潜伏的三尸经常在望、晦、朔这几天上天报告人所犯的罪过,司命就会根据人的罪过来减损人的岁数,让人不能长寿。人身中的神,希望人能长生,但三尸却希望人早死。人一死,则人的神就离散消失于无形之中,变成了鬼。人们祭祀鬼,三尸就得到祭祀品享用,所以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有时做梦梦到跟坏人打斗,那就是体内的伏尸和身中的神在打架。’我依照他说的去做,炼成神药服用,就得道成仙了。”

    珍又每见根书符了,有所呼召,似人来取。或数闻推问,有人答对,及闻鞭挞之声 (1) ,而悉不见其形,及地上时时有血,莫测其端也。

    根乃教珍守一行气 (2) ,存神坐 (3) ,三纲六纪 (4) ,谢过上名之法 (5) 。

    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6) 。

    【注释】

    (1) 挞(tà):用鞭棍等打人。 (2) 守一行气:道家修养之术,即用入静的方式,把精神意念置于一处,以培养身中真气,该方法可使人体身心和谐,促进健康长寿,具体修炼方法须人指导。 (3) 存神:道家静坐修养的方法,又名思神、存思、存想、冥想等等,主要内容为存思人体之中、天地之间各种“神灵”。《太平经》中说:“万神……皆随人盛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太平经》中同时提到的存思“五脏神”的方法,认为可使外游人体的五脏神复归人身,起到“万疾皆愈”的作用。存神法后与道教仪式等结合,变得比较繁琐。该法起于汉代,盛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行方法,该派的存神练法也多达几十种,《黄庭经》为其代表著作。 (4) 三纲六纪:道教帮助飞升成仙的修炼方法,是按照星宿设计的一种步法,练习时须配合呼吸及咒语。《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太上飞行九神玉经》中“反行法”篇有介绍,并说:春步七星名曰“步三纲”,夏步七星名曰“蹑六纪”。 (5) 谢过上名:即向上天报告姓名,忏悔罪过,是道家斋戒仪式。道教认为不能持斋戒及有罪之人,不能升天成仙。《云笈七签·斋戒·特斋》引《无上秘要》说,有一修仙人,因未能持斋,死后被派遣做千年树精,不能升天成仙,后家人为其建斋,请道士烧香念经,为他谢过三日,才得以升天。 (6) 鸡头山:位于甘肃庆阳镇原开边镇政府东约一公里处,因形似鸡头而得名,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秦始皇都曾登临此山。

    【译文】

    王珍又看见刘根每次画完符,就对着什么人招呼了一下,然后就好像有人来取走了。有几次听到他在审问,有人回话,还能听到鞭子抽打的声音,但都看不到人形,有时地上会经常看到血迹,都猜不出是怎么回事。

    刘根教给王珍守一行气,存神静坐,三纲六纪,谢过上名斋戒的方法。

    刘根后来进入鸡头山中成仙走了。

    李仲甫

    【题解】

    关于李仲甫的事迹主要见于此篇,按文中所述,他学道于王君(即王远),所以应该也是东汉晚期人。

    葛洪《抱朴子·内篇·辨问》云:“仲甫假形于晨凫”,与篇中仲甫变化为鸟情节对应。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道教相承次第录》说:“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就是说他曾在三国时教授过左慈,但此说未见有其他佐证。

    李仲甫者,丰邑中益里人也 (1) 。少学道于王君,服水丹 (2) ,有效。兼行遁甲 (3) ,能步诀隐形 (4) 。年百余岁,转少。

    初隐百日,一年复见形,后遂长隐,但闻其声,与人对语、饮食如常,但不可见。

    有书生姓张,从学隐形术。仲甫言:“卿性褊急 (5) ,未中教。”然守之不止,费用数十万,以供酒食,殊无所得。

    张患之,乃怀匕首往。先与仲甫语毕,因依其声所在,腾足而上,拔匕首,左右剌斫 (6) 。仲甫已在床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宁得杀耶?我真能死汝,但恕其顽愚,不足问耳。”

    使人取一犬来,置书生前,曰:“视我能杀犬否?”犬适至,头已堕地,腹已破。乃叱书生曰 (7) :“我能使卿如犬行矣!”书生下地叩头。乃止,遂赦之。

    仲甫有相识人,居相去五百余里,常以张罗自业 (8) 。一旦,张罗得一鸟,视之,乃仲甫也。语毕,别去。是日,仲甫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