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神仙传译注最新章节!

    白石先生

    【题解】

    白石先生,又称白石生、白石子,相传为上古仙人,到彭祖时已经二千多岁了,因为不愿上天为官,所以一直隐居在人间,其事迹主要记载于此篇,后世所引也多源于此。

    从此篇可以看出,白石先生本来是个普通的凡人,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得以成仙,并且他淡泊名利,不愿上天为官,只愿常驻人间。此篇把一个有个性的普通凡人的成仙经历描绘得具体而生动。

    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 (1) 。至彭祖时,已二千有余岁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其所据行者,正以交接之道为主 (2) ,而金液之药为上也 (3) 。初以居贫,不能得药,乃养羊牧猪,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乃大买药服之,常煮白石为粮 (4) ,因就白石山居 (5) ,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亦食脯饮酒 (6) ,亦食谷食。日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四十许人。性好朝拜事神,好读《幽经》及《太素传》 (7) 。彭祖问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故时人呼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 (8) ,亦犹不求闻达者也。

    【注释】

    (1) 中黄丈人:道家仙人,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曾在青城山“礼谒中黄丈人”,可知为黄帝时人,署名唐王松年《仙苑编珠》中引《神仙传》作“中黄大夫”,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所引,作“中皇丈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录有《中黄丈人经》。 (2) 交接之道:即房中养生术。 (3) 金液之药:指服用的外丹药物。唐张九垓《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释金液篇》中说:“若修金液,先炼黄白,黄白得成,乃达金石之理……药金若成,乃作金液,黄赤如水,服之冲天。”黄白即是黄金和白银,因为金液丹药需要用黄金白银去炼制,故而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 (4) 常煮白石: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五中说:煮白石自有方也。白石之方,白石生所造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六九引《仙经》说:煮石方,东府左卿白石先生造也,皆真人所授,但未见真本,世有两本,以省少者为佳。就是说煮食白石,有一定的方法。白石,中药阳起石异名,有温肾壮阳的功效。 (5) 白石山: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虢州(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朱阳县柏谷,白石先生隐此得仙。故白石山应在此地。 (6) 脯(fǔ):肉干。 (7) 《幽经》:指《相鹤经》,明周履靖有辑佚本,南朝梁萧统《文选·鲍照〈舞鹤赋〉》:“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李善注:“《相鹤经》者,出自浮丘公,公以经授王子晋。崔文子者,学仙于子晋,得其文,藏于嵩高山石室,及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北宋林逋《山中寒食》有诗:“有客新尝寒具罢,据梧慵复散《幽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仙经》”。《太素传》:陶弘景《真诰》中称:“《太素传》者,道书也。学此应奉太上老君、上清皇人。” (8) 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陶弘景《真诰》卷五中称白石先生,“又名白石子,为东府左仙卿”。这个官职应该是后世所演绎的。

    【译文】

    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到彭祖的时候,他已经有两千多岁了。他不肯修炼升上天宫的道术,只修炼不死之身而已,这样就不会失去人世间的欢乐。他所依据的修行方法,就是以男女交接之道为主,同时服用上好的金液之药。他最初因为家里贫穷,不能获得药物,于是饲养和放牧猪羊,十几年间,节约衣服日用等,储存了万金的货资,于是大量购买药物服用,经常煮白石做粮食,因为在白石山居住,当时的人称呼他白石先生。

    他也吃肉喝酒,也吃稻谷做的食物。一天能走三四百里路,看上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他生性喜欢朝拜和侍奉神仙,喜欢读诵《幽经》及《太素传》。彭祖问他:“为什么不服用升天的药呢?”他回答说:“天上的快乐哪能比得过人间,只要不使自己老死就行了。天上多是身份尊贵的神仙相互共事,比人间更加苦啊。”所以当时的人称呼白石先生为隐遁的仙人,因为他不急着升上天宫做官,也就像不愿被别人知道他的名字。

    皇初平

    【题解】

    皇初平,又名黄初平,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皇初平为东晋时人,南宋末倪守约在《金华赤松山志》中指其生于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皇初平出生于浙江金华兰溪黄湓村(一说浙江金华义乌赤岸镇),原是当地一个放羊的牧童,后传说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其事迹最早见于《神仙传》,后《金华府志》《金华县志》《浙江通志》及《兰溪县志》等都有记载。

    民间传说皇初平擅长炼丹,知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劝善,有求必应,故对其信仰一直不衰。据《金华赤松山志》记载,金华山在东晋时即建有祭祀他的赤松宫,此宫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更名“宝积观”,后因1951年建山口冯水库,使此观沉入水底。宋朝时,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和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皇初平分别得到“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两次封号,在今传说其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有金华观,金华观辖朝真、冰壶、双龙三洞,香火一直很旺盛。

    黄大仙的信仰在清末被传入广东,后又传入香港、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影响甚大,各地分别建有坛祠,其中香港九龙的黄大仙区、黄大仙祠颇有名。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 (1) 。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 (2) ,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仙道如此,吾可学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 (3) ,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临行,以方授南伯逢 (4) 。初平改姓赤氏,号松子 (5) ,初起号赤须子 (6) 。其后服此药得仙者数十人。

    【注释】

    (1) 丹溪:具体地点不详,后世传说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也有说是浙江义乌赤岸镇。丹溪也指仙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三国魏曹丕《典论·论却俭等事》:“适不死之国,国即丹溪。” (2) 金华山:现浙江金华山,又名长山、常山。广义上指金华北部的山脉,狭义上指金华市区北面山峰(壶瓶山),属道教名山胜地,主峰海拔一千三百余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间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华洞元洞天”。金华山有一山峰名赤松山,传为古仙人黄初平修道成仙之地。山上有金华观、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观及道教古迹,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 (3) 松脂:主要是松树或松类树干分泌出的树脂,古人认为久服可轻身、不老延年,又名松膏、松肪,药用主治恶疮头疡、白秃等。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药用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古人认为茯苓是千年松脂或松根所化,久服可不饥、延年或不死。 (4) 临行,以方授南伯逢:此句原无,今据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〇九所引《神仙传》补入。南伯逢,相传为黄初平弟子,事迹不详。 (5) 初平改姓赤氏,号松子:此处原文句有错讹,今据署名唐王松年《仙苑编珠·上卷》引《神仙传》校补。 (6) 初起号赤须子:原文为“初起改字为鲁班”,意不甚通,今据《仙苑编珠·上卷》引《神仙传》校改。

    【译文】

    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去放羊,有个道士看他善良憨厚,就把他领到金华山的石洞中,他一待就是四十多年,也不想念家乡。他的哥哥叫皇初起,进山寻找他,好几年也没找到。后来在街市上见到一个道士,皇初起就向他打听:“我有个弟弟叫皇初平,因为让他放羊,而走失了四十多年,不知他的死活,也不知在哪里,恳求道长给算一卦。”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皇字初平,是你的弟弟没错了。”皇初起听后,就跟着道士去找弟弟,于是得以相见。兄弟两人悲喜交加一番交谈,初起就问初平羊哪里去了,初平说:“就在附近东边的山坡上。”初起去查看,没看见,只看到一堆白石头,就回来了,对初平说:“东边的山坡上没有羊啊!”初平说“羊都在的,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初平就和哥哥一起去看,初平对着白石堆大声喝道:“羊儿起来!”于是那堆白石头立刻就变成了几万头羊。初起说:“弟弟你竟然学到这样的神仙道术,我能学吗?”初平说:“只要一心向道,就可以学成。”初起就离弃了妻子儿女,留在初平那里住了下来,跟着初平学道。他们一起服用松脂、茯苓,活到了五百岁,他们能坐在那里忽然消失,在太阳下行走而不见影子,而且面容像少年一样。后来他们一起回到家乡,发现所有的亲戚族人差不多都死光了,于是就又回去了。临走的时候,他们把仙方传给了南伯逢。初平后来改姓赤,号松子,初起号赤须子。后世服用他们的药而成仙的有好几十人。

    王远

    【题解】

    王远为汉代较有影响的一位仙人,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欲“委桑梓,适嵩岳以寻方平、梁公之轨”。这里的方平就是王远,可见葛洪本人对他也比较崇敬,《抱朴子·内篇·登涉》中还记有“王方平雄黄丸”。

    王远、麻姑和蔡经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列异传》,但是都比较简略,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至葛洪创作《神仙传》时,才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并丰富了故事情节。

    本篇是葛洪对当时关于王远等人的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加工,从中可以看出民众神仙信仰的主要内容,如长生不死以及种种神通变化的能力。王远的修道成仙,成仙官后再掌管人间事务的经历,对后世的神仙传说影响较大。后世在本篇基础上又衍生了很多传说,如麻姑的故事等。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 (1) 。举孝廉 (2) ,除郎中 (3) ,稍加中散大夫 (4) 。学通五经 (5) ,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 (6) ,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 (7) ,如观之掌握。后弃官,入山修道。道成,汉孝桓帝闻之 (8) ,连征不出。使郡国逼载 (9) ,以诣京师 (10) 。远低头闭口,不答诏。乃题宫门扇板四百余字 (11) ,皆说方来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外字适去,内字复见,墨皆彻板里,削之愈分明。

    【注释】

    (1) 东海:郡名,秦时所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2) 举孝廉: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符合儒家“孝顺”道德的子孙和清正廉明的官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通常情况下,孝廉又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两汉的官员任用是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3) 郎中: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4) 中散大夫:官名,简称中散。西汉王莽时置,或称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 (5)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东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6) 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中国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图谶(chèn):古代方士或儒生结合《河图》《洛书》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属于带有政治色彩的迷信活动。其说始于秦,盛于东汉。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光武苻坚》载:“苻坚禁图谶之学,尚书郎王佩读谶,坚杀之,学谶者遂绝。”《河》《洛》:《河图》《洛书》的简称。在先秦原指圣人帝王所接受的祥瑞之物,在两汉逐渐将《河图》与创制八卦联系起来,将《洛书》和《尚书·洪范》的九畴联系起来,并发展出“龙马负图,神龟贡书”的神化情节,后经东汉光武帝刘秀把《河图》《洛书》作为继承皇位的天命根据,使《河图》《洛书》演变发展成为有文字、成篇章的书籍,而且和谶纬之学融合在一起,名之曰图谶。至宋朝,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又出现一大转变,陈抟、刘牧、王安石、苏轼、朱熹、蔡元定等名儒以“图十书九”等图式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出现了各种图式和图说,后人称之为图书学派;而欧阳修、程颐、薛季宣、林至等人则疑古辨伪,认为自汉至宋的所谓《河图》《洛书》皆为附会之作,不足为凭,后人称为反图学派。 (7) 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8) 汉孝桓帝:即东汉汉桓帝刘志,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母亲系刘翼妾匽明。他十五岁被梁冀迎立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和”,以后又换了六个年号。在位二十一年,死后谥号孝桓皇帝,庙号为威宗。 (9)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10) 诣(yì):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 扇板:即门板。

    【译文】

    王远,字方平,汉代东海郡人。由举孝廉入仕,被任命为郎中,逐渐升为中散大夫。王远学识渊博,精通五经,对天文、图谶以及《河图》《洛书》等深有研究,他对天下的兴衰变化,全国的吉凶祸福之事,均能先知先觉,了如指掌。后来,他辞去官职,入山潜心修道。修道成功后,汉桓帝听闻了他的事,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出山相见。桓帝于是让郡守强行把王远送上车,接进了京师。见到桓帝,王远低着头,闭口不言,不回答桓帝的问话。后来他在皇宫的大门上题写了四百多字,内容都是关于未来的事。桓帝很不喜欢这些题字,就叫人把字削掉。但是刚削去表面的字迹,里面的字迹就显现出来,写字的墨水都透进了木板里面,越削字迹越清晰。

    远无子孙,乡里人累世相传供养之。同郡太尉陈耽 (1) ,为远营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未言学道也。远在陈家四十余年,陈家曾无疾病死丧,奴婢皆然。六畜繁息 (2) ,田桑倍获 (3) 。远忽语陈耽曰:“吾期运当去,不得久停,明日日中当发。”至时远死。耽知其仙去,不敢下著地,但悲啼叹息曰:“先生舍我,我将何怙 (4) ?”具棺器烧香,就床衣装之。至三日夜,忽失其尸,衣冠不解,如蛇蜕耳。远卒后百余日,耽亦卒。或谓耽得远之道化去;或曰,知耽将终,故委之而去也。

    【注释】

    (1) 郡:古代行政区域,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陈耽(dān):字汉公,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汉灵帝时任司徒,以忠著称,历位三司。他因进言帝宦官十常侍祸国殃民,被诬下狱,与刘陶俱遭十常侍谋杀。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灵帝纪》,陈耽于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月官太尉,五年(176)五月罢免,在位约有两年。 (2) 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家畜。 (3) 田桑:种田和养蚕。泛指农事。 (4) 怙(hù):依靠,仗恃。

    【译文】

    王远没有子孙,他家乡的人一代接一代地供养他。同郡有个做过太尉的叫陈耽,为王远建了一间修道的房子,早晚过来朝拜,但是只是跟他祈福,没有说要学道。王远在陈家待了四十多年,陈家一直没有人生病或死去,连奴婢都这样。陈家六畜繁衍不息,农耕桑蚕都有成倍的收成。有一天,王远忽然对陈耽说:“我应当离开的日子到了,不能长久在这停留,明天中午应该就会出发。”一到时间,王远就死了。陈耽知道王远成仙而去,不敢马上入土埋葬,只是一边悲伤痛哭一边叹息道:“先生离我而去,我还能依靠谁呢?”于是准备好棺材烧着香,就用王远生前在床上穿的衣服连人一起装了进去。到了第三天夜里,忽然不见了王远的尸体,但是他穿的衣服帽子都在,也没有解开过的样子,就像蛇蜕皮走了一样。王远死后一百多天,陈耽也去世了。有人说陈耽是得到了王远的仙术化身走了;也有人说,王远知道陈耽即将命终,所以就假借死亡离他而去。

    初,远欲东入括苍山 (1) ,过吴 (2) ,住胥门蔡经家 (3) 。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仙 (4) ,远知之,故住其家。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 (5) ,欲取汝以补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去,当为尸解 (6) ,如从狗窦中过耳 (7) 。”于是告以要言,乃委经而去。经后忽身体发热如火,欲得冷水灌之。举家汲水灌之,如沃燋石 (8) 。如此三日,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之,视其被内,唯有皮,头足具,如蝉蜕也。去十余年,忽还家,容色少壮,鬓发鬒黑 (9) 。语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其日可多作饮食,以供从官。”

    【注释】

    (1) 括苍山:在今浙江丽水东南,是浙江名山之一,史书载,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 (2) 吴:今江苏苏州。 (3) 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蔡经:传为王远弟子,《天地宫府图》记载:“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丹霞洞(在今江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为蔡经得道之处,属蔡治之。”今苏州洞庭东山、吴山一带相传曾为蔡经炼丹隐居之处,曾被命名为蔡仙乡。 (4) 骨相当仙:指相骨术,属于古代相术的一种,主要通过观察或揣摸骨骼来断人命禄的看相方法。古代相学中曾有“相人之身,以身为主”的说法,因此有人把看相就称为相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相骨”一章,即泛指相学。现有史料证明,相骨术至晚起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代,此后历代不衰,且与整个相术体系融合,成为相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5) 度世:指离开世间而成仙。 (6)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此处是蔡经成仙的一种手段。道教中描述尸解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的尸解时遗体与生前没有什么变化;有的尸解时遗体会消失,只留下衣服;有的尸解时,遗体的骨骼部分会消失,只留下其他组织;有的尸解时会留下头发,身体不见。又白天尸解的叫“上尸解”,夜晚尸解的叫“下尸解”。 (7) 狗窦(dòu):狗洞。 (8) 燋(zhuó):同“灼”。意为用火烧。 (9) 鬓发鬒(zhěn)黑:鬓发稠密浓黑。

    【译文】

    王远自从离开陈耽家后,起初想去东边的括苍山,他经过苏州,住在胥门附近的蔡经家里。蔡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天生骨相应该成仙,王远心里清楚,所以才住在他家。王远对蔡经说:“你生下来就命中注定要离世成仙,上天想让你去补天宫官职的空缺。但是你年轻时不知修炼的道术,现在气少肉多,不能升天而上,只能用尸解的办法了,尸解就像从狗洞中钻过去一样。”于是王远把秘诀告诉了蔡经,就留下蔡经走了。蔡经按秘诀修炼后,有一天忽然身体像着火一样发热,想要用冷水浇灌自己。蔡经全家取水浇他身上,就像泼在烧热的石块上一样。这样折腾了三天,蔡经瘦得只剩下骨头,于是到屋子里,用被褥把自己全身盖上。忽然他的身体不见了,掀开被褥看时,只有一具皮囊,脚和头都在,像蝉留下空壳一样。蔡经走后十多年,忽然有一天回家来了,看起来很年轻强壮,鬓发稠密浓黑。他对家人说:“七月七日,王远仙师会来,那天要多做些吃喝,好供养他的随从官。”

    至其日,经家乃借瓮器 (1) ,作饮食百余斛 (2) ,罗列布置庭下。是日,王君果来。未至,先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比近皆惊,莫知所在。及至经舍,举家皆见远冠远游冠 (3) ,朱衣,虎头鞶囊 (4) ,五色绶带剑 (5) ,黄色少髭 (6) ,长短中形人也。乘羽车 (7) ,驾五龙 (8) ,龙各异色,前后麾节、幡旗导从 (9) ,威仪奕奕 (10) ,如大将军也。有十二伍伯 (11) ,皆以蜡封其口,鼓吹皆乘龙,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衢 (12) 。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独见远坐耳。

    【注释】

    (1) 瓮(wènɡ)器:古代用于盛放酒菜等的陶器。 (2) 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3) 远游冠:古代头冠,秦汉以后历代沿用,至元代始废。为太子诸王所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道家仙人往往也用之。 (4) 虎头鞶(pán)囊:用虎头装饰的小皮囊,一般围在腰侧,以作盛物之用。 (5) 五色绶(shòu)带: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用来拴印章或剑柄等。五色绶特以彰显高贵。 (6) 髭(zī):嘴上边的胡须。 (7) 羽车:用羽毛装饰的车子,常用来指道教神仙乘坐的车子。 (8) 五龙:即五色龙,分别为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由五方神、五行神变化而来。 (9) 麾(huī)节:指挥旗和作为指挥调度信用象征的符节。幡(fān)旗:旗帜。 (10) 奕奕:盛大、众多的样子。 (11) 伍伯:亦作“伍百”。指役卒,多为舆卫前导或执杖行刑。 (12) 道衢(qú):大路,道路。

    【译文】

    到了那一天,蔡经家借了许多盛酒菜的瓮器,做了一百多斛饭菜,在院子里依次摆好。这一天,王远果然来了。人还没到,先听到传来锣鼓箫管的演奏声和人马喧哗的声音,远近的人听到了都很吃惊,都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等队伍来到蔡经家,全家就看到王远戴着远游冠,穿着朱红的衣服,腰里围着一个虎头鞶囊,挎着一把系着五色绶带的宝剑,面色微黄,嘴上有少许胡须,是个不高不矮中等身材的人。王远乘坐的是用羽毛装饰的车子,驾着五条神龙,每条龙的颜色都不一样,前后有人拿着旗帜、符节引领开路,威严隆重,像个大将军一样。有十二个杂役人员跟随,都用蜡涂在嘴上,吹奏乐器的人员也都乘着龙,从天而降,悬空聚集在院子里。还有些随从的仙官,身高都有一丈多,但没从大路上过来。等到队伍都来齐了,那些随从的仙官就隐身不见了,也不知道藏在哪里,只看到王远一个人坐着。

    须臾,引见经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 (1) ,亦莫知麻姑是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久不到民间,今来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须臾信还,不见其使,但闻信语曰:“麻姑载拜,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拜敬无阶。烦信承来,在彼食顷即到。先受命当按行蓬莱 (2) ,今便暂往,如是当还,还便亲觐 (3) ,愿未即去。”

    【注释】

    (1) 麻姑:见本书《麻姑》篇。 (2) 蓬莱(lái):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3) 亲觐(jìn):朝见地位尊贵的人或朝拜圣地。

    【译文】

    一会儿,蔡经向王远一一引见自己的父母和兄弟。王远要派遣人去请麻姑来相会,蔡经也不知道麻姑是什么人。传信的使者向麻姑汇报道:“王方平敬报,因为他很久不到民间来了,今天来到蔡经家,想问下麻姑能不能抽空来聊聊?”一会儿报信的人就回来了,但看不到人,只听他传过来麻姑的话说:“麻姑向您请安了,跟您竟然有五百多年没见面了,我们尊卑有序,敬拜不能不分品阶。劳烦您派遣信使过来,请您在那边稍稍等会儿,我很快就过来。因为之前受命要去蓬莱巡视一下,我现在马上就去,去完就回,回来后就亲自过来拜见您,希望您到时还没离开。”

    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半于远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上作髻 (1) ,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彩 (2) ,又非锦绮 (3) ,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皆世之所无也。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坐定,各进行厨 (4) ,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 (5) ,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食之 (6) ,云:“麟脯 (7)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8) 。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复行扬尘也。”

    【注释】

    (1) 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2) 文彩: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3) 锦绮(qǐ):彩色的丝织品。 (4) 行厨:指所携带的酒食。 (5) 肴膳(shàn):指饭菜食物。 (6) 擘(bāi):用手撕开。脯(fǔ):肉干。 (7) 麟:麒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地上走兽以其为尊。其形象一般为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是传说中的瑞兽。 (8)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成语“沧海桑田”即源于此,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译文】

    这样过了两个时辰,就听到麻姑来了。来的时候也是先听到人马喧哗的声音。来到后,麻姑的随从仙官只有王远的一半。麻姑来到后,蔡经也引全家相见。麻姑是个很漂亮的女子,看起来年龄像十八九岁的样子,她头顶上盘了一个发结,其余的头发下垂到腰间。麻姑衣服上的色彩和花纹都很艳丽,但是又不像丝织品做的,非常光彩耀眼,无法形容,都是人世间没见过的。麻姑进来拜见王远,王远起立迎接。坐定后,各自呈上所携带的饮食,都是用金盘玉杯所盛放。食物大多是用各种花所制成,因而香气四溢,充满屋内外。王远撕开一块肉干,边吃边对麻姑说:“这是麒麟肉。”麻姑说道:“自从上次接待您之后,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了。刚去蓬莱,又看到海水比我们上次相见时浅了约有一半,这不是又要变成山陵陆地了吗?”王远感叹:“圣人们都说,大海中又要扬起尘土了。”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等,时经弟妇新产数日,姑见知之,曰:“噫 (1) ,且立勿前。”即求少许米来,得米掷之堕地,谓以米祛其秽也 (2) ,视其米皆成丹砂 (3) 。远笑曰:“姑故年少也,吾老矣,不喜复作如此狡狯变化也 (4) 。”远谓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美酒,此酒方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俗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斗水 (5) ,合升酒搅之,以赐经家人。人饮一升许,皆醉。良久酒尽,远遣左右曰:“不足复还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 (6) ,乞酤酒 (7) 。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 (8) ,五斗许。使传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麻姑手爪似鸟,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之。”远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莫见有人持鞭者。远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注释】

    (1) 噫(yī):表示感慨、悲痛、叹息等语气的叹词。 (2) 秽(huì):污浊的,肮脏的,丑恶的。 (3) 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4) 狡狯(kuài):儿戏,游戏或玩笑。也形容人诡诈,机灵。 (5) 斗:中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