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神仙传译注最新章节!

   孔子回来后,沉默了三天不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他。孔子说:“我遇见人家的心思像飞鸟一样飘逸时,我就构造一个弓箭去射他,没有不成功射落的;如果别人的心思像麋鹿一样敏捷跳跃时,我就构造一只奔跑的猎狗去追逐他,也没有不咬到嘴里并拿住他的;别人的心思要是像潜在深渊里的鱼一样深藏不露时,我就是构造一个带钓钩的绳子投下去,也没有不钓出来并制服住他的。至于龙,乘着云气往来,遨游在天空之中,我就追不上了。现在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惊得我张着嘴合不上,吐着舌头缩不回,精神恍惚,都不知道他人在哪里。”

    阳子见于老子 (1) ,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 (2) ,所以致射也。”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3) 。”

    【注释】

    (1) 阳子:即孙阳,字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善相马。 (2) 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猿猴。 (3)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几句:这几句化用《老子·二章》中的一段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道家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状态。即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顺其自然,不做过多干预,整个国家也能依道而行,井井有条而不混乱。

    【译文】

    孙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因为身上斑纹太美丽,猿猴因为活动太过敏捷,所以才导致被人射杀。”

    孙阳子说:“请问圣明的君王应该怎么治理国家?”

    老子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劳盖世但却似与自己无关;教化万物却又不使老百姓产生依赖;他有很高的德行但却并不被老百姓所歌颂;没人知道他人在哪里,但他却又无处不在。”

    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 (1) 。关令尹喜占风气 (2) ,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 (3) ,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

    老子有客徐甲 (4) ,少赁于老子 (5) ,约日雇百钱,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辞 (6) ,诣关令 (7) ,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多 (8) ,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

    老子问甲曰:“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 (9) ,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 (10) ,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遣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

    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

    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 (11) ,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 (12) ,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 (13) ,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义,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 (14) ,莫不以老子为宗也。

    【注释】

    (1) 昆仑:原为道教神山,被称为“百神之乡”,相传为西王母所居之处。今昆仑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 (2) 占风气:即风角占候术,是古代占卜术中很重要的一支,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中就专门有“风占”一节,主要通过对风的分析而占卜所要发生的事。 (3) 中国: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 (4) 客:这里指佣人。 (5) 赁:租借。此处意为被雇佣。 (6) 倩:请别人代自己做某事。 (7)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 直:通“值”。酬劳。 (9) 太玄清生符:一种能起死回生的符。 (10) 安息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史记》《汉书》和《后汉书》都对其有记载。 (11) 窦(dòu)太后:即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的母亲。史载窦太后好黄老之说,要求景帝和窦氏国戚都要读老子的书,并用老子休养生息的理念治国,形成了汉代文帝和景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的稳定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12) 谧(mì)然:平静的样子,指国家安宁。 (13) 疏广: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临沂)人,西汉名臣。疏广从小好学,精于《论语》《春秋》,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封为太子太傅。疏广信奉黄老之学,任太傅五年后,因感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之说,称病辞官与侄子俱还乡。还乡后将皇帝所赐黄金遍赠乡里,教化一方。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14) 庄周:即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春秋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道教中也称《南华经》。

    【译文】

    老子将要离开中原,西出函谷关,以便登临昆仑山。关令尹喜占卜风气,得知会有神人来过关,于是清扫了四十里道路,看到老子时就知道是他了。老子在中原时,没有教授过任何人,知道尹喜命中应当得道,于是暂住关中。

    老子有个佣人名叫徐甲,从小就受雇于老子,当时约好每天一百工钱,至今共计欠徐甲七百二十万钱。徐甲见老子要出关远游,不能马上索要到工钱,于是请人写了封文书,拜见关令,告诉他老子欠钱这件事。那个为他写文书的人,也不知道徐甲已经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计算了一下徐甲应该拿到的工钱发现有很多,就许诺把女儿嫁给他。徐甲见那女子很漂亮,特别高兴,所以就把文书呈递给了尹喜。尹喜看到文书后大吃一惊,于是去见老子。

    老子责问徐甲:“你早就应该死了,我当初雇佣你,是因为我官职卑微,家里贫困,没有可以使唤的人,所以给你‘太玄清生符’,让你能活到今天,你怎么还来告我?我告诉过你,到安息国后,一定会计算好工钱用黄金偿还给你,你怎么就不能忍耐一下呢?”

    于是让徐甲对着地面张开嘴,老子的“太玄真符”顿时落在地上,丹书上的文字就像新写的一样,而徐甲则立刻变成了一架骷髅骨。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能再次让徐甲复生,于是替徐甲磕头请求饶他一命,请求自己出钱代老子偿还给他。老子又将太玄符投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尹喜于是给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走了。尹喜同时拜老子为师,执弟子礼,老子于是把长生之术都教给了尹喜。

    尹喜又向老子请示教导和训诫,老子对他说了五千多字大义,尹喜回去后书写了下来,命名为《道德经》。

    尹喜遵照老子的道而修行,也得以成仙。汉代窦太后信奉老子的话,于是孝文帝和窦氏外戚,都不得不读老子的书,读后都大有收益。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候,天下安宁,而窦氏三代也得以保住荣耀尊宠的地位。

    汉代太子太傅疏广叔侄,也深深领会了《道德经》的要旨,知道“功成身退”的大义,同一天弃官回家,广散金钱,布施恩惠,保住了清名和尊贵。至于诸多隐士,凡是遵照老子的道术修行的,都外弃荣华富贵,内养而得寿延年,没有在险恶的世事中遭遇颠沛流离。老子的大道源远流长,润泽所及,洋洋洒洒,怎能不说是天地造就的,万世的师表呢!所以像庄周这样的人,没有不以老子为宗师的。

    彭祖

    【题解】

    彭祖是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传说他活了八百岁,历经尧帝时代至殷商时代,为尧帝时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称其先祖为颛顼,其父为陆终,共有兄弟六人,彭祖排行第三,并说:“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可知按《史记》所述,彭祖当为一氏族,非指一人。据此,清代学者孔广森认为,世传的彭祖八百岁可能是由彭国存在的年限附会而来,并不是彭祖这个人的实际寿命。今江苏徐州境内为古大彭氏国所在地,当地至今有不少关于彭祖的传说。

    汉代之前,彭祖以善于养生和长寿闻名。如《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刻意》篇中则提到彭祖善导引养生术:“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这里,庄子认为彭祖是一类以练习呼吸吐纳、锻炼导引以求长寿的养生家,也因此,后世流传的导引术中多有以彭祖冠名的术势,如《太清导引养生经》中有“彭祖导引图”,明《养生导引法》中有“彭祖谷仙卧引功”等。世传以彭祖命名的著作有《彭祖经》,还有《道藏》中收录的《彭祖摄生养性论》,都是有关养生的专著。战国楚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提到彭祖为帝尧烹调野鸡汤,所以一般也认为他善于食疗养生。

    彭祖的故事也见于题为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收录,二者文字内容相似且都比较简略。但是却已将其神仙化。如《列仙传》描述彭祖:“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迄,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葛洪此篇对彭祖的描述则详细得多,尤其提到彭祖精于房中术,是《列仙传》所无。

    房中术本是汉以前以讲述性生活保健和生殖健康为主的医学知识的总称,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房中著作就有八家,一百八十六卷,可见其内容之丰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其书多散佚,清末学者叶德辉从中外古籍中辑出《素女经》《素女方》等,编纂而成“双梅景 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问》《天下至道谈》也属于房中养生的专篇,《十问》中尚记载有王子乔与彭祖的对答。

    关于彭祖精于房中养生术的说法,汉代之前未见记载。《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房中八家,并无以彭祖命名的书,直到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而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他简略地提到了彭祖与殷王、采女的故事,并说此传说来自《彭祖经》,可知当时即有《彭祖经》传世。

    关于《彭祖经》一书,应是后人编纂的以彭祖命名的书,今已佚,其中有不少关于彭祖论述房中术的内容,极有可能是汉代之后的人的附会之作,但葛洪对其中的论述较为认可。他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讲到“房中之事”,认为“彭祖之法,最其要者”。而本篇中彭祖的主要观点,即是修道求仙者不必完全禁欲,但对房中之事要掌握好分寸,慎重对待。这些思想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葛洪对彭祖的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有赞赏,如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说:“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欢,然后徐徐登遐,亦盛事也。”一方面又有所质疑,如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

    此篇中,作者借彭祖之口,指出修道不必完全禁欲,但需要掌握好分寸,慎重对待房中术,其思想值得进一步研究。

    彭祖者,姓篯讳铿 (1) ,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2)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 (3) 。王闻之,以为大夫 (4) ,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 (5) ,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 (6) ,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 (7) 。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 (8) ,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 (9) ,摩搦身体 (10) ,舐唇咽唾 (11) ,服气数十 (12) ,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 (13) ,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

    【注释】

    (1) 姓篯(jiān)讳铿(kēnɡ):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的用法。 (2) 不恤:不考虑,不忧虑。 (3) 治身:即修身,即不断地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4) 大夫:古代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全废。 (5) 水桂:即中药肉桂,可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等症。云母粉:又称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璘石等,为硅酸盐类矿物。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说其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主要功效为纳气坠痰,止血敛疮,可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等症。麋角散:麋鹿角的粉,中药鹿角一般用梅花鹿和马鹿的角,功效为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可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等症状的治疗,麋鹿角功效类似。 (6) 窈(yǎo)然:幽静而深沉的样子。无为:语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指顺应自然之道,不刻意作为。 (7) 诣(yì):到,古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 闭气内息:是古代静坐修行到一定功夫时所出现的一种状态,其时,心肺的呼吸变得极其微弱,似有似无,而下腹丹田部位出现一起一伏似呼吸的状态,叫闭气,也叫内息或胎息。 (9) 危坐:古代指两膝跪地,耸起上身的坐姿。后泛指端坐,直身而坐。拭(shì)目:古人用于眼睛保健的一种方法,做法为锻炼结束时,摩擦双手使手心发热,再用手心捂住两目,轻轻揉动。 (10) 摩搦(nuò):搓摩、按摩的意思。 (11) 舐(shì):舔。咽唾:即吞咽口中津液,古人认为常吞咽津液可以补气,使人强壮。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羸瘦候》:“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 (12) 服气:即食气法,是通过专门的呼吸方法吸纳自然界的清气用于养生。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食气者神明而寿。” (13) 导引:一类通过动作配合呼吸和意识的引导以使关节滑利、肌肉柔和、气血运行顺畅的养生术,也是中医里可通过自我锻炼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西晋李颐在《庄子集解》里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世传八段锦、易筋经即此类。

    【译文】

    彭祖,姓篯名铿,是颛顼帝的玄孙。殷朝末年,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却不衰老。彭祖年少时喜欢清静,不理凡尘俗世,不追求名誉,不装饰车马、衣服,只把养生和修身作为最重要的事。殷王听闻他的德行,就聘他为大夫,彭祖却经常以生病为借口闲居在家,不参与政事。彭祖精通补益、导引之类的养生术,常常吃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容貌一直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彭祖心性稳重,一直不说自己有道术,也不做那些怪异的、惑乱人心的装神弄鬼的事。他清静无为,很少出游,偶尔出去也是一个人走,人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如果有人跟着,他一会儿就不见了。他有车马却很少乘坐,有时候一出门就几百天,有时候几十天,也不带路费干粮,回家后,穿衣吃饭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他常常行闭气胎息法,从早晨一直到中午结束,然后端坐,用手轻揉双目,按摩全身,舔双唇、咽津液,行服气法几十次后,才起身行走,与人谈笑。如果他偶尔感到身体疲倦不舒服,就用导引、闭气的方法来对治病症。他用意念存守身体,从脸、九窍、五脏、四肢到全身的毛发,都要让意念走到。这时会感觉气在体内像云一样运行,从鼻子、嘴一直通达到十指末端,一会儿就觉得身体舒适了。殷王亲自去询问彭祖养生的方法,彭祖不告诉他。殷王送给他的珍宝玩物,前前后后有几万金,彭祖都收了下来,然后用来帮助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自己一点都不留。

    又采女者 (1) ,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 (2) ,为立华屋紫阁 (3) ,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 (4) ,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 (5) ,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 (6) ,此元君、太一 (7) ,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 (8) ,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不思言耳,何足怪问也。吾遗腹而生 (9) ,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 (10) ,流离西域 (11) ,百有余年。加以少怙 (12) ,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冷热肌肤不泽,荣卫焦枯 (13) ,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 (14) ,传言千岁,色如童子 (15) ,步行日过五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食,真可问也。”

    【注释】

    (1) 采女:原为“朵女”,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原为汉代六宫的一种称号,因其选自民家,故曰“采女”。后用作宫女的通称。 (2) 掖(yè)庭:宫中官署名,掌后宫贵人采女事,以宦官为令丞。 (3) 紫阁:道教认为,紫色为祥瑞之色,所以紫阁一般也代指神仙住所。 (4) 辎軿(pínɡ):辎车和軿车的并称,后泛指四面有屏蔽的车子。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軿,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多供妇女乘坐。 (5) 至:原为“而”,据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改。 (6) 金丹:指用朱砂、铅、硫磺等烧炼而成的东西,道教中称之为金丹,认为人吃了有长生不死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宋以后变成内丹名词,指神、气在体内相凝而发生的一种变化状态。 (7) 元君、太一:原为“九召太一”,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元君,一般指女仙称号,《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称:“夫称元君也,皆女子之神也。”《文昌大洞仙经》:“结中元真精魂名元君,即太一元君也。元君谓之雌一,盖女人为之,女仙得道,皆号元君,为最极贵之称。”也有指元君为老子母亲,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而有孕。”太一,又称太乙、泰一、天一等。秦汉时期,太一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天帝大皇,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就是说汉代之前,以“太一”为最高神,春秋两季时对其祭祀,但是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北宋陆佃注《鹖冠子·泰鸿》:“泰一,天皇大帝也。”唐张铣注《文选》中扬雄的《甘泉赋》:“太一,天神也,居于紫微宫。” (8) 交接之道:即房中术,男女交接的方法。 (9) 遗腹:意为父亲死后出生的孩子,此处指没有父亲而出生的孩子。 (10) 犬戎(rónɡ):古代少数民族名,又叫猃狁,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受其攻击而亡国。他们一直与中原华夏民族征战不断,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为“犬戎”和“戎狄”。也有人指其为古羌族的一支。 (11) 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 (12) 怙(hù):原为“枯”,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依靠、仗恃的意思。 (13) 荣卫:也称“营卫”,中医术语,泛指人体的气血。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14) 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大宛山和青精先生,是杜撰的地名和人物。 (15) 童子:古人十五岁成童,二十岁成年,故童子指十五至二十岁,相当于现代标准里的青少年。

    【译文】

    有一个采女,年少时学过道术,懂一些养生的方法,二百七十岁了,看起来就像五六十岁一样。殷王把她供养在掖庭,为她建造高大的紫色楼阁,并用金玉做装饰。殷王于是让采女坐着华贵的马车,去向彭祖询问成仙之道。采女见到彭祖向他拜了两拜,请教延年益寿的方法,彭祖说:“想要让身体飞升进入天界,补入天宫的官位,应当服用金丹,这是元君、太一之所以能白日飞升成仙的原因。但这是最高的道术,不是君王能做到的。其次就是爱惜养护好精神,服用药草,也可以做到长寿,但不能做到驱使鬼神,凌空飞行。不知道房中养生的方法,即使服用药物,也没有用处。关于怎么调养阴阳,可以去推断体会,却不能用语言说清楚,这不值得奇怪地询问。我是遗腹子出生,三岁时失去母亲,又遇到犬戎的战乱,流落到西域有一百多年。加上我缺少可以依靠的人,死过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女,屡遭忧患,身体的元气受到损伤。我常常感到冷热不调,皮肤也没有光泽,气血枯竭,恐怕不能在世间活多久了。我的见识浅薄,不够资格宣传大道。大宛山上有个叫青精先生的,传说有一千多岁了,面貌看起来就像个青少年,一天能走五百多里路,能一年都不吃东西,也能一天吃九顿饭,他才是可以问道的人。”

    采女曰:“敢问青精先生是何仙人者也?”

    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 (1) ,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 (2) ;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此等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有若雀化为蛤 (3) ,雉化为蜃 (4) ,失其本真,更守异气。余之愚心,未愿此已。入道当食甘旨 (5) ,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 (6) 。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 (7) ,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可近 (8) ,嗔喜毁誉不为累,乃可为贵耳。”

    【注释】

    (1) 竦(sǒnɡ)身:竦,通“耸”。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见《卢敖 若士》篇:“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 (2) 茹(rú):吃。芝草:即中药灵芝,古人认为灵芝是仙草,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记载有赤、黑、青、白、黄、紫六种灵芝,功用有别,但基本都能延年益寿。 (3) 雀化为蛤:古代民间传说,蛤蜊为麻雀入海所化,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言:“百年之雀,入海为蛤。”也有指为黄雀,如《太平广记》引《述异记》言:“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蛤。”同时蛤又能化为雀,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雀,麻雀。蛤,蛤蜊。浅海里生长的一种有壳软体动物。 (4) 雉(zhì)化为蜃(shèn):古人以为海里或沙漠里出现的幻景为蜃气所化,所以叫“海市蜃楼”。同时蜃又是雉入海所化,如《礼记·月令》载“雉入大水为蜃”,东晋干宝《搜神记》亦载“千岁之雉,入海为蜃”。这些是古人物化思想的体现。雉,俗称“野鸡”,属于鸡形目体型略大的鸟,栖于开阔林地和田野,成小群觅食。雄的尾长,羽毛鲜艳美丽。雌的尾短,羽毛黄褐色,体较小,善走而不能久飞。蜃,大的蛤蜊。《周礼·掌蜃》注:“蜃,大蛤也。”《国语·晋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 (5) 甘旨:美味的食品。 (6) 官秩:指授予官职。秩,古代官吏的俸禄。 (7) 久视:长久地活着。《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重己》:“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 (8) 五兵:五种古代常用兵器,各家所指不一,此处泛指各种兵器,代指战争、刀兵等灾患。百虫:泛指各种虫兽等灾害。

    【译文】

    采女说:“请问青精先生是哪种仙人呢?”

    彭祖说:“青精先生是得道的人,不是仙人。真正的仙人,有的能耸身跳入云中,没有翅膀也能飞行;有的能驾龙乘云,游走天庭;有的能变化成鸟兽,飞翔在青天白云之中,或者潜入江河湖海游走,或者翱翔在名山大川之间;有的只吸食元气,有的只嚼服灵芝;有的在人世间出没而别人认不出来,有的隐藏他的身体使谁都看不到。仙人常常脸上长得骨骼奇异,身上有着特别的毛发,喜欢住在幽静偏僻的地方,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但是这些仙人虽然有不死的寿命,却避开人情世故,远离世俗的荣辱欢乐,就像鸟雀变成了蛤蜊,野鸡变成了海蜃一样,失去了人的本性,变成了异类。以我愚钝的想法,不希望变成这样。人入道修行就应当享受世间的美味,穿轻巧精美的衣服,精通男女阴阳之事,做一官半职才对。使自己骨骼强壮,面貌和肌肤都充满光泽,年老而不衰败,不断延长寿命好好活着,永久地待在人世间。寒、温、风、湿之气不能伤害,各类鬼神和精怪也不敢来侵犯,刀兵之灾和虫兽之害不能近身,愤怒和喜悦、诽谤和赞美都不牵挂于心,才是最好的修行。”

    “人受气,虽不知方术 (1) ,但养之得宜,常至百二十岁,不及此者,伤也。小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加之可至四百八十岁,尽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人耳。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 (2) ,所以适身也;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 (3) ,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 (4) ,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故有“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 (5) 。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不知其经脉损伤 (6) ,血气不足,内理空疏 (7) ,髓脑不实,体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气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也。夫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 (8) ,阴阳不顺伤人。有所伤者数种,而独戒于房中,岂不惑哉?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 (9) ,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分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故能生产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次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入,治身之本要。其余吐纳、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 (10) ,有含影守形之事 (11) ,一千七百余条;及四时首向,责己谢过 (12) ,卧起早宴之法 (13) ,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学者,以正其身。人受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悴 (14) ,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人为道,不务其本而逐其末,告以至言而不能信,见约要之书,谓之轻浅,而不尽服诵,观夫《太清北神中经》之属 (15) ,以此自疲,至死无益,不亦悲哉?又人苦多事,少能弃世独往山居穴处者,以道教之,终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但知房中闭气,节其思虑,适饮食则得道也。吾先师初著《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为《开明》《四极》《九室》诸经 (16) ,万三千首,为以示始涉门庭者。”

    【注释】

    (1) 方术:专指道教采药炼丹及养身之术。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余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 (2) 不失四时之和:古人认为,人要养生,应该顺应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要求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记》),并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 八音:中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对乐器的分类,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此处泛指各类乐器。五色: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此处泛指各种颜色。 (4) 至人:这里指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顺应自然之道养生而长寿之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把修道的人分成四种层次,依次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其中说“至人”“亦归于真人”。 (5) 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出自《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声色、游乐、口腹之欲会干扰人的本性,从而有害于养生。五音,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此处指各种美妙的音乐。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此处代指各种美味食物。 (6) 经脉:经络和血脉,中医认为经络是推动人体内血气运行的通道,包括主干和分支,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脉为纵行干线,络脉为横行分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黄帝内经·灵柩·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7) 内理:即“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汲汲(jí):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 (9) 阴阳之术:此处指房中术。 (10) 念体中万神:指道教上清派的存思身内之神法,见于道教经典《黄庭内景经》中,它由早期道教《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而来,认为人体中有三部八景二十四神,通过存思体内各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可以让身体阴阳和顺,脏腑调匀,而无疾病。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就是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修仙。存思时要求长时间的专心一致、矢志不移,《黄庭内景经》中说:“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后世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人身中五脏六腑、百官九窍以致毛发皆有“神”,故有“万神”之说,如《太清中黄真经》说:“百关九节皆神宅也,脏腑无邪气,所生即万神。”这里的“神”实际上是道教对人体生命功能的一种拟人化。 (11) 含影守形:原作“舍影守形”,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含影守形,也是存思的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说:“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三洞珠囊》卷五引葛仙公《五千文经序》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含景图》《守形图》各一卷。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四》中则记载有具体的存思“影人”的方法。 (12) 四时首向,责己谢过:即“首过”法,道教中的忏悔法,实施时面朝选定的方向告白忏悔自身的过错,以达到消除疾病或消灾避祸的目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鲁行五斗米道,“有病但令首过而已”。 (13) 卧起早宴:指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起居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春天和夏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冬天则要“早卧晚起”。宴,通“晏”。迟,晚。 (14) 悴(cuì):衰弱,疲萎。 (15) 《太清北神中经》:未见著录,道教中传有《太清中经》,不知是否为同一本书。根据上下文,应该是一本很庞杂的巨著。 (16) 《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为《开明》《四极》《九室》:这些都是道教经书,“指教”原为“指”,今据文意补。《抱朴子·内篇》中有《节解经》《蹈形记》《隐守记》《开明经》,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有《四极明科经》《指教经》,此段疑文字有脱漏或错讹,也有人指“吾先师……以示始涉门庭者”为葛洪所加的注杂入彭祖所说的话中。

    【译文】

    “人受天地之气而生,即使不知道一些养生的方术,但要是做到恰当养生,一般也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没能活到这么大的,就是伤害了生命。稍微再懂点养生之道的,就可以得到二百四十岁的寿命,再多懂一点的,可能活到四百八十岁,要是完全明白了养生的道理,就可以做到不死,但不能成为仙人。养生长寿的道理,只要做到不伤害生命就行。冬天要温暖,夏天要凉爽,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让身体安适;有美女相伴,休闲娱乐,就不产生欲念的困扰,让情志保持舒畅;有车马和服饰维持出行的庄重,知道满足,自然就没有其他欲求,这样让志趣专一;有八音五色,使视听能愉悦身心,这样可以导正心念。凡是这些都可以养生长寿,但如果不能把握住它们,反倒会很快招致疾病。古代的至人,担心无知之辈,不了解事物的宜忌,耽乐放纵而流连忘返,所以从源头上断绝了这些养生方法。因此才出现“上等修道的人与妻子分床而睡,中等修道的人与妻子各盖一个被子,服药再多也不如一个人独卧”;“听多了音乐会损害人的听力,吃多了美味会败坏人的胃口”等等说法。要是能对欲望进行合理地节制和疏导,过多时要节制,压抑时要疏导,就不会减低寿命,还能获得好处。人的这些欲念,就像水火一样,一旦过用,反倒成为危害。不知道人的经脉受了损伤,血气不满,肌肤腠理空虚,脑髓不足,是身体已经处于病态了。所以一旦受到外界侵犯,因为寒邪之气或酒色过度,就会把病引发出来。要是身体的根本充实,怎么会生病。深谋远虑或强行记忆会伤人,忧愁欢乐、悲哀过度会伤人,太过高兴、生气得不到纾解会伤人,一心急于达成愿望会伤人,阴阳不调会伤人。能使生命受到伤害的原因很多,但是至人却特别强调要谨慎房中之事,不是让人迷惑吗?男女相配,就像天地相生一样,所以需要在行房时导养神气,不使身体状态失和。天地遵循交合之道,所以没有终止的时限;人失去了交合之道,所以才会有伤病的时候。能够避免众多伤害生命的事情,得到阴阳养生术,就掌握不死之道了。天地白天分开而夜晚聚合,一年交会三百六十次,因此精气和合,所以能孕育产生万物而不会穷尽。人如果能效法天地,也可以像天地一样长存。其次有服气术,知道这个道术则邪气不能侵入身体,这是修身的根本。其余还有吐纳法、导引术,以及存念身中万神,含影守形这些修炼方法,一千七百多条;还有一年四季的省察,反省自我,忏悔过错,起床和睡觉分早晚的方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修道,但可以用来教给初学者,用来端正身心。人受精气涵养身体,用服气法修炼身体,则身中万神各自安守本位,不这样的话,则气血耗竭,万神会各自散去,到时就只剩悲伤后悔了。人们修道,不在根本上下功夫却追逐细枝末节,告诉他精深玄妙的话而他却不能相信,他看到简明扼要的书,却说内容浅薄,也不用心阅读理解,常常读些像《太清北神中经》一类的书,用这些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到死都没有收获,不是很可悲吗?另外有的修行人苦于受到太多世俗事务纠缠,很少能离世独自往山洞中居住修行,把大道教给了他,最终他还是不能实行,这就违背传道之人的本意了。但是如果能知道房中术、闭气法,节制思想念虑,调理好饮食,则也可以得道。我的老师曾著有《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其又写了《开明》《四极》《九室》诸种经书,有一万三千多条,都是给那些刚刚入门的人作指示的。”

    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之有验。殷王传彭祖之术,屡欲秘之。乃下令,国中有传祖之道者诛之,又欲害祖以绝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西见之 (1) 。王不常行彭祖之术,得寿三百岁,气力丁壮,如五十时。得郑女妖淫,王失道而殂 (2) 。俗间言传彭祖之道杀人者,由于王禁之故也。后有黄山君者 (3) ,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

    【注释】

    (1) 流沙之西:古代指敦煌以西的地区。原为“流沙之国西”,“国”为衍文,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2) 殂(cú):死亡。 (3) 黄山君:相传为商朝末年人,身世不详。传说他整理了彭祖的言论,编辑而成《彭祖经》一书。

    【译文】

    采女把彭祖养生的要领都学会了,把它教给了殷王,殷王试行后很有效。殷王得到了彭祖的养生之术,多次想要秘而不宣。于是颁布命令,国内有传播彭祖养生术的人一律杀掉,他又想把彭祖害死,以断绝彭祖道术的传播。彭祖知道后,就逃走了,不知去了哪里。过了七十多年后,听人说在西方流沙之地见过他。殷王不经常修行彭祖的养生术,但也活到了三百岁,气力强健,像五十岁的人。殷王后来得到一个郑氏女子,和她肆意淫乱,终于失去了道行而死。民间流传说传播彭祖之道的人会被杀死,这是因为殷王禁止它传播。后来有个黄山君,修炼彭祖养生术,几百岁了面容还和年轻人一样。彭祖离开之后,他把彭祖的言论进行了整理,就成了《彭祖经》。

    魏伯阳

    【题解】

    魏伯阳,大致生活在汉桓帝(147——167)时期前后,是东汉著名的炼丹家,其事迹未见于正史,主要记载于此篇及南宋曾慥的《道枢》和五代道士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道枢》里记载魏伯阳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并说他游长白山时,遇真人传授炼丹之法后著书。彭晓则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不知师承于谁,并说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把所撰的《周易参同契》传给了青州的徐从事(从事,对地方长官所聘幕僚的称呼),徐从事又对其进行了注解,并传授给了同乡淳于叔通,才得以传世。近代有人指魏伯阳为汉桓帝时尚书魏朗之子,尚缺乏直接证据。

    说到魏伯阳,就不得不提及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道教中影响很大,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历代多有注解,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十一种,宋代朱熹也曾为其作过注。近代以来,此书在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引起广泛注意。被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前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做过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设有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

    历史上,围绕《周易参同契》是讲的炼制外丹还是修炼内丹,曾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周易参同契》成书后,很多人按其所说的方法炼制丹药,都没有成功,并导致多起服用后中毒致死的案例,其中就包括唐朝的好几位皇帝。直到五代时道士彭晓鉴于历史的教训,以及自身缺乏化学炼丹知识的实践认知,而将其解为内丹修炼的文献,此后附和者甚多,经北宋张紫阳的进一步阐发,以及随后的道教内丹学派的推崇,使得多数人都将其作为内丹文献来解读了。

    但是,从葛洪此篇中,我们明显看出,魏伯阳所炼制的是用于服用的外丹,这个问题,在彭晓之前其实比较清楚。问题出在自魏伯阳之后,因为他的炼丹方法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基本没有人再能炼制成功,导致多起中毒事件的发生,才引起后人怀疑,从而转将其方法解释为炼制内丹。可喜的是《参同契》中所描述的具体的化学炼制过程,已被近代学者破解(详见林中鹏、〔日〕早岛妙听著《中华古导引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周易参同契》的炼丹过程大致为用金属汞和硫磺,先在不密封的情况下,烧炼成黑色的硫化汞,再放到密闭的坩埚一类的容器中,长时间加热转化成红色的硫化汞,也就是中药朱砂的有效成分。因为前者是有毒的物质,后者无毒,在烧炼过程中,如果条件控制不好,漏入氧气,生成剧毒的氧化汞,或转化不完全,没有全部生成红色硫化汞,则人吃了往往中毒而死,这就是促使彭晓和张紫阳等人去反思,把《参同契》指为内丹修炼术的原因。

    关于服丹的功效,魏伯阳曾在《参同契》中说,古人服用芝麻之类的尚且能延年长寿,那么把不败朽的金属汞炼制成丹药服用,则更可以长生了。葛洪也认为:“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况服食乎!”意思是:既然金和水银塞于死人的九窍都能使死人不腐烂,那么活人服用金丹,就更应该长生了。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因条件所限,对所炼制丹药功用认知方面的缺陷。

    虽然魏伯阳没能炼出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但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炼丹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对中国的化学、医药学和养生学等,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成就和活动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

    《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记有《魏伯阳内经》,今已不存。

    魏伯阳者,吴人也 (1) ,本高门之子 (2) ,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3) 。丹成,知弟子心怀未尽,乃试之曰:“丹虽成,然先宜与犬试之,若犬飞,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谓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顾视相谓曰:“作丹以求长生,服之即死,当奈此何?”独一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谓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可更得数十岁在世间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弟子乃始懊恨。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 (4) ,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 (5) ,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注释】

    (1) 吴人:泛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出生的人,此处为周代诸侯国之一吴国所在地。 (2) 高门:指父辈为高官或名门望族。有人据此推测,魏伯阳为东汉魏朗之子,因汉桓帝前后,魏朗曾官至尚书,且也是会稽上虞人,以博学多才闻于世,精于《春秋》《图纬》,时称“八俊”之一,著有《魏子》三卷。 (3) 入山:此山为今安徽巢湖市四鼎山,现存有魏伯阳“白犬试丹”遗迹。 (4) 《五相类》:原为《五行相类》,唐宋祁等《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实为魏伯阳在《参同契》基础上进行的“补塞遗脱”之作,是对《参同契》的补充完善。有指今《参同契》中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 (5) 爻象:指《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形迹。爻,《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为阳爻,“- -”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每一爻和每一卦都有相对应的解释说辞,称爻辞。

    【译文】

    魏伯阳是吴地出生的人,他本来是名门望族子弟,但生性喜欢道术。后来他跟三个弟子进山炼丹。丹炼成了,但魏伯阳知道弟子们心中有疑虑,于是试探他们说:“丹药虽然炼成了,但最好先拿狗试一下,要是狗能飞升,然后人才能服用;要是狗死了,就不能服用。”于是拿给狗吃,狗很快就死了,魏伯阳对弟子们说:“炼丹最怕炼不成,现在既然炼成了,但狗吃完却死了,恐怕是丹药还没达到神明的要求,服用了恐怕也会像狗一样,这该怎么办呢?”弟子们问:“先生您觉得应当服用吗?”魏伯阳说:“我放弃了世俗的生活,离家入山,不能得道的话也耻于再回去了,不管是死是生,我都要服下它。”于是把丹药吃了下去,一入口就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地说道:“炼丹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服下去就死了,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弟子说:“我们的老师不是普通人,服用这个死了,别是有意的吧?”于是取丹药服用,也死了。剩下两个弟子彼此商量道:“之所以要得到丹药,是想求得长生不老,现在既然吃下去就死,还要它干什么?不吃这个丹药,还可以在世间多活几十年。”于是都没有服用,他们一起出山,想要给魏伯阳和死了的弟子求副棺材。二人走后,魏伯阳就起来了,将自己吃的丹药纳入死了的弟子和白狗的口中,于是他们都苏醒了过来。这个弟子姓虞,于是一起成仙而去。路上碰到进山砍柴的人,魏伯阳就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人,让他们寄给两个弟子以表示感谢,那两个弟子看到信后懊悔不已。魏伯阳著有《参同契》《五相类》,共有三卷,内容似乎是为《周易》作注解,但其实是假借《周易》中的爻象说辞,来论述炼丹的原理。但是俗世的儒生,不知道炼制神丹是怎么回事,多从阴阳的角度去注解它,从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思。

    华子期

    【题解】

    关于华子期的详细资料,历代记载不多,除了此篇外,北宋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中称他是秦汉时人,曾师事商山四皓。唐五代杜光庭著《天地宫府图》指“七十二福地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中,华子期治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对此说进行了补充:“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父至焉。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仙之宗。”从以上记载结合本篇大致可以推断,华子期出生于今安徽淮南,后去陕西拜师学习,学成后又去了广东罗浮山,并在那里授徒传道。

    华子期者,淮南人也 (1) 。师甪里先生 (2) ,受《仙隐灵宝方》。一曰《伊洛飞龟秩》,二曰《白禹正机》,三曰《平衡》 (3) 。按合服之,返老还少,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一岁十易皮,如蝉蜕 (4) ,后乃得仙去。

    【注释】

    (1)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为今安徽淮南一带。 (2) 甪(lù)里先生:甪里,复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禄里”。相传甪里先生为秦博士,因逃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迫害,与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隐居于陕西商洛丹凤县商山,因其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重,西汉扬雄首称这四人为“四皓”,后曹植、李白、白居易、陶渊明等都写有关于商山四皓的诗。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向张良问计,张良请出四皓,辅助太子,终让刘邦保留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3) “受《仙隐灵宝方》”几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曾提到这三篇,并称“皆仙术也”。可知是修仙一类的书,具体内容已不详。 (4) 蝉蜕(tuì):蝉蛹在出土后所脱的外壳,一般都保持着完整的外形,可入药。

    【译文】

    华子期是淮南人。他曾师从甪里先生学习,得到了《仙隐灵宝方》。第一篇名《伊洛飞龟秩》,第二篇名《白禹正机》,第三篇名《平衡》。按其中的方法合药服下,人就从衰老逐渐变得年轻,一天能走五百里路,能上举一千斤重的东西,一年之中换了十次外皮,就像蝉脱壳一样,后来修炼成仙而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