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西京杂记译注最新章节!



    (44)鸾旗车:天子仪仗中插着鸾旗的车子,大驾出行时用于前导。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鸾旗》曰:“《通典》曰:‘鸾旗车,汉制,编羽毛,列系帜旁。’《宋朝会要》曰:‘汉制为前驱,上载赤旗绣鸾也。’”鸾旗,旗名,用羽毛编成的赤色旗帜,上面绣有鸾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贾捐之传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颜师古注曰:“鸾旗,编以羽毛,列系橦旁,载于车上,大驾出,则陈于道而先行。属车,相连属而陈于后也。”《后汉书·舆服志上》曰:“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幢旁。民或谓之鸡翘,非也。”刘昭注曰:“胡广曰:‘鸾旗,以铜作鸾鸟车衡上。’与本志不同。”

    (45)建华车:《晋书·舆服志》曰:“建华车,驾四,凡二乘,行则分居左右。”《通典·礼二十四》曰:“晋制,建华车,二乘,驾四马。大驾,分在左右行。自后无闻。”建华车似初见于《晋书》,故此处或又掺入晋制。

    (46)虎贲中郎将:官名,郎中令及光禄勋属官,掌管宫中宿卫及君王出入侍卫之事。本作期门郎,以保护皇帝安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初置。”《汉书·东方朔传》曰:“(汉武帝)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汉书·地理志下》曰:“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颜师古注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通典·职官十一》曰:“周官有虎贲氏,掌领虎士八百人,军旅会同,君宿于外,则守王闲。汉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比郎中。盖以微行出游,选材力之士,执兵从送,期之诸门,故名期门。无员,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领之,故有虎贲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虎贲,《后汉书·百官志二》曰:“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刘昭注曰:“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孔安国曰‘若虎贲兽’,言其甚猛。”

    (47)尚书郎:官名,东汉设尚书台,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台,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

    (48)尚书:官名,战国始置,秦时为少府属官,掌管殿内文书,秩六百石。其机构设于禁中,“掌通章奏”,是沟通皇帝与丞相的重要环节。汉因之。秦与汉初时,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统称“六尚”。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注重利用尚书,常任用宦官为尚书。至元帝时,尚书成为皇帝制衡三公的重要力量。成帝时尚书台正式成为独立机构。《后汉书·百官志三》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可知,尚书台成为皇帝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的核心通道,君臣章奏皆须经尚书。故尚书职位不高但权势颇重,同时还掌宫内图书、秘记及封奏宣示之事。到东汉时,统领纲纪,权位愈重。

    (49)相风乌车:装有测风向的铜乌的车。《三辅黄图》卷五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相风乌,即相风铜乌,古代铜制的乌鸦形状的风向器,是一种安装在高处的固定式候风仪,以观测风向。汪汲《事物原会·占风旗》曰:“《稗史汇编·黄帝传》:‘有相风乌,疑黄帝作。’崔豹《古今注》:‘相风为夏禹所作。’周迁《舆服杂事》:‘相风周公所造。’沈约《舆服志》:‘相风秦制。’明彭云举《山堂肆考》:‘晋车驾出,以相风竿在前,刻乌于竿上,名相风竿,今樯乌是其遗意。’实即占风旗也。”

    (50)殿中御史:官名,掌管殿中供奉等事务的侍御史。

    (51)典兵中郎:即五官中郎,郎官的一种,在宫内时负责门户警卫,在皇帝出巡时充当车骑。中郎,官名,秦置,属郎中令。汉沿之,属光禄勋,掌管宫殿宿卫侍值,分五官、左、右三署,三署之长为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52)高华:为“高盖”,车名。一说指高贵望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高华,《晋书·舆服志》作‘高盖’,车名。此作‘华’,恐误。又高门望族称高华,乃魏晋南北朝的习俗,与汉无涉。且魏晋大驾卤簿也从未言有高门参乘。”

    (53)罼(bì hǎn):天子车上竖立的大旗,在御驾出行时作为仪仗前驱。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罼》曰:“《通典》曰:武王克纣,百夫荷旗以先驱。后汉有九斿、云。《西京杂记》曰,汉大驾有罼在左右。则是汉始置此二物。《晋·舆服志》五时车后次华盖中道,左罼右。《宋朝会要》曰,象罼为天街,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罼如圆扇。”罼,古时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捉鸟兽。,同“罕”,旗帜名。

    (54)御马:皇帝出行时仪仗所用的马,也称仪马。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仪马》曰:“今导驾有御马,分左右。按,自汉有之。《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祀甘泉汾阴,罼左右及节十六,后乃有御马三,则仪马之设自汉始也。”

    (55)节:符节,古代使臣执符节以为凭信,战国秦汉及以后历代皆有,形制不同。亦用于卤簿,为天子仪仗之一,是皇帝出行的标志。《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一曰:“《后汉书》注曰:节所以为信,以竹为之,长八尺,以牦牛尾为眊三重。”刘熙《释名·释书契》曰:“节,赴也,执以赴君命也。”杨伯峻注《孟子·离娄章句下》说:“符和节都是古代表示印信之物,原料有玉、角、铜、竹之不同,形状有虎、龙、人之别,随用途而异。一般是可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无差,以代印信。”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曰:“凡节,守国用玉节,守都鄙用角节,使山邦用虎节,土邦用人节,泽邦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古者安平用璧,与事用圭,成功用璋,边戎用珩,战斗用璩,城围用环,灾乱用隽,大旱用龙,龙节也,大丧用琮。”汉代官吏宣示皇帝诰令,绶以节,以为凭信。使臣出使常持节,以代表国家的信物。《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曰:“(苏武使匈奴,单于徙武北海上,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传》曰:“(匈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56)刚鼓:仪卫之一,置于天子所乘金根车前,以示威严。

    (57)金根车:古纬书谓器车、根车皆祥瑞之车。秦汉皇帝的车辂遂袭其意而命名。称为“金根”,殆因其车以桑根为之,桑根色如黄金,又加以金饰之,故名。《通典·礼二十四》曰:“秦平九国,荡灭典籍,旧制多亡。因金根车用金为饰,谓金根车,而为帝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金根车,秦制也。秦并天下,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焉,汉因而不改。”皇帝大驾出行,则御凤凰车,以金根车为副车。《通典·礼二十四》曰:“后汉光武平公孙述,始获葆车舆辇。而因旧制金根车,拟周之玉辂,最尊者也。……大驾则御凤凰车,以金根为副。”蔡邕《独断》卷下曰:“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后汉书·舆服志上》亦曰:“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汉承秦制,御为乘舆,所谓孔子乘殷之路者也。”刘昭注曰:“殷人以为大路,于是始皇作金根之车。殷曰乘(桑)根,秦改曰金根。《乘舆马赋》注曰:‘金根,以金为饰。’”并对皇帝舆驾的车辆、构件、旗帜等形态做了详尽规定,其曰:“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筒,鸾雀立衡,虡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旗,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驾六马,象镳镂锡,金鋄方,插翟尾,朱兼樊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氂牛尾为之,在左马轭上,大如斗,是为德车。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白马者,朱其髦尾为朱鬣云。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金根车是以金为饰的车,主要作为皇帝乘舆。秦汉及其以后的乘舆制度中,金根车一直居首位,是装饰得最豪华的车辆,并且驾六匹牡马,《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即指这种金根车而言,因而‘驾六’也就成为金根车的标志之一。”

    (58)左卫、右卫将军:即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卫将军,汉代将军名,分为左、右,掌管禁卫,位次上卿。《通典·职官十》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译文】

    汉朝皇帝车驾出行去甘泉宫和汾阴祭祀时,准备了千乘万骑,前呼后拥,由太仆驾车,大将军陪乘,称为大驾。

    司马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辟恶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记道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靖室令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象车、鼓吹乐队十三人,在中间一列。

    式道候二人,坐的车一匹马驾御。左右列各一人。

    长安都尉四人,骑马。左右列各二人。

    长安亭长十人,驾车。左右列各五人。

    长安令的车三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京兆掾史三人,一匹马驾车。分成三列。

    京兆尹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司隶校尉部属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从事分别驾一车。分成三列。

    司隶校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廷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仆、宗正带着从事,四匹马驾车。分左右两列。

    太常、光禄、卫尉,四匹马驾车。分成三列。

    太尉属下的都督令史、贼曹的属官、仓曹的属官、户曹的属官、东曹掾属、西曹掾属,一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三人。

    太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尉舍人、祭酒,一匹马驾车。分列左右。

    司徒的随从,像太尉王公的随从一样,骑马。令史、持戟吏也是各八人,鼓吹一部。

    中护军骑马,在中间一列。左右列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一匹马驾车。分列左右。

    马队一百匹。分成左右列。

    骑兵十队。左右列各五队。

    前军将军。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射声校尉、翊军校尉,三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三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黄门令管辖的前部鼓吹乐队,左右列各一部,十三人,四匹马驾车。

    前黄麾骑马,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八队。左四队右四队。

    护驾御史,骑马。分列左右。

    御史中丞的车一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谒者仆射的车四匹马驾御。

    武刚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九斿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云罕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皮轩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戟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鸾旗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建华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分列左右。

    虎贲中郎将的车两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护驾尚书郎三人,骑马。分成三列。

    护驾尚书三人,在中间一列。

    相风乌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二队。左右各六队。

    殿中御史骑马。分列左右。

    典兵中郎骑马,在中间一列。

    高盖车,在中间一列。

    罼旗。分列左右。

    御马。分成三列。

    符节十六副。左八副右八副。

    华盖,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六队。左八队右八队。

    刚鼓,在中间一列,金根车。

    从这里开始分为二十队,列满道路。

    左卫将军、右卫将军。

    华盖。在这之后的文字腐烂不存。

    119.董仲舒天象

    元光元年七月①,京师雨雹②。鲍敞问董仲舒曰③:“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④?”

    仲舒曰:“阴气胁阳气⑤。天地之气,阴阳相半⑥,和气周回⑦,朝夕不息。阳德用事⑧,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⑨,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⑩,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已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故言息也?,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已后,阴气始生于天上,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歊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21),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22)。雹,霰之流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23),则风不鸣条(24),开甲散萌而已(25);雨不破块(26),润叶津茎而已(27);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28);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29);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30);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31)。云则五色而为庆(32),三色而成矞(33);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34)。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35)。政多纰缪(36),则阴阳不调。风发屋(37),雨溢河,雪至牛目(38),雹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39),而为祲沴之妖也(40)。”

    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邪?”

    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阴阳之时虽异,而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加火极热,纯阳也。纯阳则无阴,息火水寒,则更阴矣(41);纯阴则无阳,加火水热,则更阳矣。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42)。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荠夌枯(43),由阴杀也。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荠夌始生,由阳升也。其著者,葶苈死于盛夏(44),款冬华于严寒(45),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

    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

    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46),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

    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曰:“然则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曰:“月中何日?”

    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47)。朔旦、夏至、冬至(48),其正气也。”

    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

    曰:“然。颇有之,则妖也。和气之中,自生灾沴(49),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

    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邪?”

    曰:“无也,时生耳。犹乎人四支五脏(50),中也有时,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

    敞迁延负墙(51),俛揖而退(52)。

    【注释】

    ①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汉武帝年号。

    ②雨(yù)雹:下起冰雹。雨,下,降落。雹,《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雹者阴胁阳也。”宋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阴包阳为雹。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此事正史未载,或因未成灾。《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凡物不为灾不书,书大,言为灾也。”

    ③鲍敞:人名,生平不详。董仲舒因治春秋公羊学而著名,鲍敞之问,应是学士慕名向董仲舒求教。

    ④气:气象。也指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人的主观精神,或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易经·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⑤阴气:寒气,肃杀之气。胁:胁迫,威逼。阳气:与阴气相对,指暖气,也指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形势解》曰:“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刘向以为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

    ⑥阴阳:本意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反则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互相对立、此消彼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化生,如天与地、日与月、男和女、白日与黑夜等,皆分为阴与阳。雷电雨雪风雹等也是因为阴阳的相互作用而致。《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易经·系辞上》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孔颖达疏曰:“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并以阴阳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西汉时的董仲舒进一步提出“阳尊阴卑”之说。

    ⑦周回:轮回,运转,循环往复。

    ⑧阳德:指阳气。用事:指当政,当权。此处意为控制,支配。

    ⑨建巳之月:指夏历(俗称农历)四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月,夏历以十一月建子,故四月即建巳。

    ⑩阴德:指阴气。

    ?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

    ?疑于:几乎,近于。

    ?日月阳止:时光已到了十月。语出《诗经·小雅·杕杜》,诗曰:“日月阳止,女心伤止。”郑笺曰:“十月为阳。”《尔雅·释天》曰:“十月为阳。”邢昺疏曰:“(郭)云‘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无阳,而得阳名者,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葽,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诗·小雅》云:‘日月阳止。’是也。”

    ?冉:渐渐。

    ?息:滋生,生长。与后文的“消”相对。

    ?二月、八月:二月为春分,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八月为秋分,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言此时阴阳相等,无多少、强弱之别。

    ?差慝(tè):差错。

    ?更相动薄:交替作用,互相消长。薄,迫,逼迫。

    ?熏蒿歊(xiāo)蒸:气蒸发、升腾、流散的样子。

    ?噫(ǎi):呼气,吹气。指气在淤塞后突然吐出,如风般畅通无阻。《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陆佃《埤雅·释天·风》曰:“天地之气嘘而成云,噫而成风。”

    (21)攒(cuán)聚:聚集。

    (22)霰(xià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霰者阳胁阴也。”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阳散阴为霰……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23)太平之世: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董仲舒强调此说,认为天能以灾异或祥瑞表示对人与事的责罚或褒奖,故此句及以下数句皆指出上天对“太平之世”所显现出的祥瑞之兆。

    (24)风不鸣条:意为风未摇动树枝,故亦未发出啸音。此为汉代流行语,典出桓宽《盐铁论·水旱》,文曰:“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艺文类聚》卷一曰:“《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本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条,树枝。

    (25)甲:种子的外壳。散萌:植物的种子长出嫩芽。

    (26)雨不破块:形容雨细如丝,下到地面也不破坏土块的形状。块,土块。

    (27)润、津:皆意为缓慢津润、滋润。

    (28)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春雷乍起,万物惊而萌发,有如接到号令而行动。《易经·说卦》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29)宣示:显示,显现。

    (30)浸淫被泊:逐渐润泽,浸透,披覆。浸淫,浸渍,湿润。被泊,覆盖,弥漫。

    (31)凌殄(tiǎn):清除,消灭。

    (32)庆:即庆云,五色云,古代视为祥瑞喜庆的云气。也称景云、卿云。《艺文类聚》卷九十八曰:“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庆云。非气非烟,五色氛氲,谓之庆云。”

    (33)矞(yù):即矞云,三色云,古代认为象征祥瑞的彩云,外赤色内青色的云气。左思《文选·魏都赋》曰:“矞云翔龙,泽马亍阜。”李善注曰:“矞云者,外赤内青也。”

    (34)膏:滋润的甘霖。

    (35)时:及时,合时,指风雨依照规律及时来临。

    (36)纰缪(pī miù):错误。

    (37)发屋:掀翻房屋。

    (38)至:同“窒”,堵塞,窒碍。

    (39)相荡:指阴气与阳气相互冲击、排斥。

    (40)祲沴(jìn lì):灾害,妖祸。祲,阴阳二气相侵而形成的不祥的云气,古人视为妖氛,不祥的预兆。《左传·昭公十五年》曰:“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杜预注曰:“祲,妖氛也。”孔颖达疏引郑玄曰:“祲,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沴,因天地四时之气不协调而产生的灾害。《汉书·谷永杜邺传·谷永传》曰“六沴作见”,颜师古注曰:“沴,灾气也。”

    (41)更:重复。

    (42)容:应当。

    (43)荠(jì):即荠菜,古称靡草。《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郑注曰:“旧说云靡草,荠亭历之属。”《诗经·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夌(líng):菜藻。《广雅·释草》曰:“夌,菜藻也。”《艺文类聚》卷八二曰:“《淮南子》曰:荠夌冬生而夏死。”

    (44)葶苈:又名葶历、丁历,现名蔊菜。一种野生杂草,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部叶子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嫩茎叶可食。

    (45)款冬:又名款东、颗冻,因其凌寒叩冰而生,故名。菊科,多年生草本,冬季开花,花黄白色,花蕾性温味辛,可入药,有润肺和化痰止咳之功效。罗愿《尔雅翼·释草三》曰:“《楚辞》曰:‘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万物丽于土,而款冬独生于冰下;百草荣于春,而款冬独荣于雪中,以况附阴背阳,为小人之类。至傅咸作《款冬赋》,称其‘华艳春晖,既丽且殊。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则又赏其禀精淳粹,不变于寒暑为可贵,所取义各异也。”

    (46)跻(jī):升,登。

    (47)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48)朔旦:夏历每月的第一天。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49)灾沴:意同“祲沴”。

    (50)四支:四肢。

    (51)迁延:退却、后退的样子。负墙:背靠墙而立。古代时,普通人与尊者谈话结束后,要退后至墙边肃立,以示尊敬逊让之礼。《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墙,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即围墙。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经·郑风·将仲子》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52)俛(fǔ)揖:低头拱手行礼。俛,同“俯”。

    【译文】

    汉武帝元光元年七月,京都长安下起了冰雹。鲍敞问董仲舒说:“冰雹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气生成了冰雹呢?”

    董仲舒回答说:“是阴气逼迫阳气而生成的。天地之间的气,阴气和阳气各占一半,二气和合在一起,循环运转,从早晨到晚间一刻不停。当阳气为主导时,和合之气中都是阳气,这就是地支排列为巳的那个四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阳之月。当阴气占主导时,和合的气中就都是阴气,这就是地支排序中为亥的那个十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阴之月。十月虽然阴气为主导,但阴气并不是独自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阴气,几乎没有阳气,所以称它为阳月。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时光已到阳月了’。四月虽然阳气为主导,但阳气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阳气,几乎没有阴气,所以称它为阴月。从十月以后,阳气开始在地下慢慢滋生,并逐步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阴气开始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阳气日夜不停地滋长,一直到了四月,纯阳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四月以后,阴气开始在天上慢慢生成,并逐渐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阳气慢慢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阴气日夜不停地滋生,一直到十月,全部都是阴气。二月和八月,阴阳二气完全相等,不多也不少。阴阳二气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循环往复,没有出现过差错。阴阳二气上下高低来回运动,相互作用、激荡,气不断蒸腾着,风雨云雾雷电雪雹就这样产生了。气向上冲,就变成了雨,往下压就形成了雾。风是它们呼出的气,云是它们产生的气雾,雷是它们互相搏击时发出的声音,闪电是它们相互搏击时产生的火光。阴阳二气刚开始蒸腾的时候,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像实的又像是虚的,像方的也像圆的。它们聚集起来,结合在一起,积累到一定重量,就变成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风大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加快,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大而稀稀拉拉的。风小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变慢,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小而密密麻麻的。寒冷的月份,雨在天上凝结起来,很轻很小,被风一吹,就变成了雪花。寒气有高下之别,上层暖和下层寒冷,上层的气就聚集起来变成了大雨,下层的云气就凝结为冰雪雪珠。冰雹,就是雪珠一类的东西,阴气突然往上冲,雨就凝结成冰雹了。在太平之世,刮风不会吹响树枝,只会使种子破壳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会砸碎土块,只会滋润植物的叶子和根茎而已;打雷不会让人受惊吓,只会像发布号令一样催生万物苏醒成长而已;闪电不会使人眼花,只是显示自己的光芒而已;雾气不会阻碍人们望远,只是弥漫开来,使大地浸润在水汽里而已;雪不会埋没树枝,只是消灭那些害虫毒物而已。云有五彩色则成为庆云,呈三彩色就成为矞云;露珠的味道是甘甜的,滋润得大地异常肥沃。这是因为有圣人统治,所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如果国家的统治有很多错误,那么阴阳就会失调。大风会掀翻屋顶,暴雨会溢出河堤,大雪会塞瞎牛眼,冰雹会砸死驴马,这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激荡,带来了灾害不祥的妖气。”

    鲍敞问:“四月没有阴气,十月没有阳气,您根据什么知道阴气不是孤立的,阳气也不是独自存在的呢?”

    董仲舒回答说:“阴和阳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样的。阳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阳气;阴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阴气。虽阴气和阳气占主导的时间不同,但阴阳二气却是永恒存在的。这就像一锅水,没有用火烧时,完全是阴的;加火烧到最热时,就完全是阳的了。完全是阳的,就没有阴,把火熄灭,水就变凉了,就又变成阴的了;完全是阴的,就没有阳,加火把水烧热,就又变成阳的了。因此,地支排序在巳的四月虽然完全是阳的,但不能说就没有阴的存在了。只是阳的一方为主导,阳气达到极盛的顶点而已。荠菜、菜藻都枯萎了,是被阴气杀死的。地支排序在亥的十月虽然完全是阴的,也不能说不存在阳气了,只是以阴的一方为主导,阴气达到了顶点而已。荠菜、菜藻开始生长,是因为阳气上升了。举最明显的例子,葶苈在盛夏时死去,款冬在严寒中开花,水是偏阴的却也有温泉,火是偏阳的可也有不热的火焰。因此可知,阴离不开阳,阳也不能完全离开阴。”

    鲍敞说:“冬季下雨一定暖和,夏天下雨必会凉爽,这是怎么回事呢?”

    董仲舒回答说:“冬天的气大多数是寒冷的,阳气从上面上升,所以人们会觉得暖和,而气往上蒸腾就形成了雪。夏天的气多数是暖和的,阴气从下面上升,所以人们就觉得凉爽,而气往上蒸腾,就变成雨了。”

    鲍敞说:“雨既然是阴阳二气间相互蒸腾的结果,那么四月完全是阳气,十月完全是阴气,这样就没有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难道就不下雨了吗?”

    董仲舒回答说:“完全是阳气和完全是阴气虽然是在四月和十月,但只是指这两个月中的一天。”

    鲍敞问:“是这两个月中的哪一天呢?”

    董仲舒说:“完全是阳气为主导的,是夏至的前一天;完全是阴气占主导的,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每个月的初一、夏至、冬至,就是阴阳气最纯正的时候。”

    鲍敞问:“那么,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就不下雨了吗?”

    董仲舒回答说:“是的。有时候也会下雨,但这是妖异。阴阳之气在和合之中,自身产生了灾害不祥的妖气,它会使阴阳违反节令,暖凉失去控制。”

    鲍敞问道:“灾害不祥的妖气会经常存在吗?”

    董仲舒回答说:“不是的,但是随时都可能会产生的。这就好像人的四肢五脏,多数时候会是正常的,等出毛病的时候,四肢五脏都会出毛病。”

    鲍敞退后靠在墙边,弯下身子拱手行礼,告辞而去。

    120.郭舍人投壶

    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①,以竹为矢②,不用棘也③。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于中,恶其矢跃而出也④。郭舍人则激矢令还⑤,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⑥。言如博之掔枭于掌中⑦,为骁杰也。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

    【注释】

    ①郭舍人:汉武帝时宫廷中的倡优,性格诙谐,很受武帝宠悦。《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他曾救过武帝乳母之命,但并未提及其善投壶。投壶:先秦开始流行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礼制,起源于射礼。君臣、贵族聚会宴饮,常常在席间设壶游戏,宾主共欢。游戏使用的壶口广腹大、颈部细长,壶中置放豆子,主宾依次投矢于壶中。如果投矢过猛,矢会触豆而弹出。比赛中设司射一人以裁决胜负,投中多者为胜,负者罚饮,称为投壶之礼。《礼记·投壶》曰:“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三曰:“魏王粲赋曰:夫注心锐志,自求诸身,投壶是也。傅玄《投壶赋》序曰: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②矢:投壶的筹子,一般用酸枣木或柘木制成。以竹制矢,或因竹子质地坚硬。

    ③棘:即酸枣树,落叶灌木,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较枣小,可食,有酸味。树枝上有刺,木质坚硬。古代群臣外朝时,立九棘为标识,以区别等级职位。罗愿《尔雅翼·释木一》曰:“棘,心赤而外有刺,故朝位植之。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盖槐取怀来,棘欲其赤心,而留意于三棘也。”古代在玩投壶游戏时,常用棘做成矢以投壶。

    ④恶:避免。

    ⑤激矢:使矢中壶里后弹起来。激,使跳起,弹起。

    ⑥骁(xiāo):本意为勇猛。此处意为杰出,超群。

    ⑦博:指六博。掔(qiān):握持。枭(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此指博戏中博头上刻有枭头的棋子。古代六博以枭形为贵彩,得枭者为胜,故称枭杰。其他棋子还刻有卢、雉、犊、塞等形状。《史记·魏世家》曰:“(苏代谓魏安釐王)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正义》注曰:“博头有刻为枭鸟形者,掷得枭者合食其子,若不便则为余行也。”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九曰:“古者乌曹氏作博,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彩。博头有刻枭形者为最胜。”另一说认为“掔”应为“竖”。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曰:“‘掔’当作‘竖’。《列子·释文》引《古博经》云:‘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此云‘竖枭’,即竖骁棋也。‘掌’当作‘辈’。”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亦认为本句应为“言如博之竖棋于辈中”,其校注说:“六博戏中,各六子时,有一子到一定时候可转为枭棋,此子必竖起来,以区别于他子。……故卢文弨改‘竖’为‘掔’、‘辈’为‘掌’,皆不明棋理,望文生义而误改。”

    【译文】

    汉武帝时候,郭舍人擅长投壶,他用竹子做成筹子,而不用酸枣木。古时候人们投壶,只求投中,而不求筹子跳出来,所以在投壶中放了小豆,以防止筹子从壶里跳出来。但郭舍人却能让筹子弹跳回来,一个筹子可以弹跳回来一百多次,并把这个筹子称为“骁”。这是说它像博戏时手中握住了枭棋一样,是取胜的骁杰。郭舍人每次替汉武帝投壶,武帝都会赐给他金银丝帛。

    121.象牙簟

    武帝以象牙为簟,赐李夫人。

    【译文】

    汉武帝用象牙做成凉席,赐给李夫人。

    122.贾谊《鸟赋》

    贾谊在长沙①,鸟集其承尘②。长沙俗以鸟至人家③,主人死。谊作《鸟赋》④,齐死生,等荣辱,以遣忧累焉⑤。

    【注释】

    ①贾谊在长沙:贾谊因为得罪汉廷重臣,被汉文帝贬至长沙,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即长沙国,西汉诸侯国之一,高帝五年(前202)以长沙郡置,封吴芮,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②(fú)鸟:鸟名,外形像猫头鹰,又名山鸮、夜鸣、声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集解》引晋灼注曰:“《异物志》有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不能远飞,行不出域。”古人认为鸟是不祥之鸟。故《鸟赋》序曰:“似鸮,不祥鸟也。”集:群鸟聚集栖息。承尘:古代用具,室内悬挂在床上方或座位上方以承接下落的灰尘,以布帛制成,亦有以木板制成,四周缀有流苏以作装饰。刘熙《释名·释床帐》曰:“承尘,施于上,承尘土也,搏辟以席搏著壁也。”又名“帟”,指小帐幕,幄中座上的承尘。《周礼·天官·幕人》曰:“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曰:“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

    ③俗:风俗,习俗。《尚书·君陈》曰:“败常乱俗。”《汉书·地理志下》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④《鸟赋》:贾谊代表作,以人与鸟对话的方式探讨、抒发人生与生命哲理。以四言为主,语言凝练,兼有散文化倾向。此赋作于汉文帝六年(前174)四月庚子日,此时贾谊已谪居长沙三年,又遇不祥鸟临门,心情郁闷,故作赋以自我调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集解》曰:“徐广曰:‘……文帝六年岁在丁卯。’”《索隐》曰:“《尔雅》云‘岁在卯曰单阏’。李巡云‘单阏,起也,阳气推万物而起,故曰单阏’。”

    ⑤以遣忧累:以排遣心中烦扰忧郁。《鸟赋》篇末曰:“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已。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慸葪兮,何足以疑!”

    【译文】

    贾谊谪居长沙时,有一群鸟飞进他的住所,停在他床顶悬挂着的接落尘土的帐幕上。长沙地方风俗认为这种鸟飞到人家里,这家的主人就会死去。贾谊于是写下了《鸟赋》,表示要混同生死,均等荣辱,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扰忧郁。

    123.金石感偏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①,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②,示服猛也③。铸铜象其形为溲器④,示厌辱之也⑤。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⑥。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竿折而石不伤⑦。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⑧。”余应之曰:“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共侣欢然⑨。下石植缆⑩,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掉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又余所知陈缟?,质木人也?,入终南山采薪,还晚,趋舍未至,见张丞相墓前石马?,谓为鹿也,即以斧挝之?,斧缺柯折?,石马不伤。此二者亦至诚也,卒有沉溺缺斧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云无以应余。

    【注释】

    ①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知兵法,擅长骑马射箭,一生与匈奴战七十余次,屡立军功,被匈奴人畏称为“飞将军”。汉武帝时曾任右北平太守,但终身未得封侯。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因迷路错过会师时间而遭追责,因耻于应对刀笔小吏而自尽。《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兄弟:李广只有从弟李蔡,官至丞相,封乐安侯。李广死后第二年,坐侵孝景园壖地,下狱后自杀。冥山:又称石城山、固城山,在今河南信阳东南。

    ②髑髅(dú lóu):骷髅,死人的头颅骨。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烧虎皮饮之、系虎爪、枕虎枕等,都是汉代人认为可以辟邪的风俗。高承《事物纪原·虎枕》曰:“《西京杂记》曰:李广与兄游猎冥山北,见猛虎,一矢毙之,断其头为枕,示服也。《事始》记为虎枕之始。魏咸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题曰‘帝辛九年’。帝辛即纣也,是则商纣之时已有其制也。”

    ③服猛:降服凶猛的野兽。

    ④溲器:小便器。其器即名为虎子,多为瓷制。

    ⑤示厌辱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曰:“故汉人目溷器为虎子,郑司农注《周礼》,有是言。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

    ⑥没矢饮羽:箭没入石中,箭尾羽毛也隐没不可见。形容射箭的力量极大。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曰:“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跃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吕氏春秋·精通》曰:“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高诱注曰:“饮羽,饮矢至羽。”

    ⑦镞(zú):即箭头,箭上端金属之所聚。竿:竹制的箭杆。石不伤:《史记·李将军列传》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与《汉书》之李广传中皆载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出猎射草中石与射虎之事,但俱未载有冥山射虎之事。

    ⑧至诚则金石为开:刘向《新序·杂事四》亦曰:“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此故事与本条李广故事大致相同。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此刘歆所言与其父相左,恐当非其撰《西京杂记》之一证。”

    ⑨共侣:同行的伙伴。

    ⑩下石:抛下石锚。石,石锚,古代止船用石锚。植缆:立缆桩,栓系缆绳。

    ?向者:先前,往昔。大鱼:应属鲸鱼一类的体积巨大的鱼。

    ?怒掉:奋力掉头。鬣(liè):鱼颔旁的小鳍。

    ?陈缟:人名,生平不详。

    ?质木:心性质朴木讷。《汉书·地理志下》曰:“民俗质木,不耻寇盗。”颜师古注曰:“质木者,无有文饰,如木石然。”

    ?张丞相:或指张苍。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汉有二张丞相:文帝相张苍,成帝相张禹。据《汉书·张禹传》载,禹年老,请平陵肥牛亭自治冢茔,肥牛亭在咸阳县西北,渭河北岸。此言于终南山见张丞相墓,终南山在渭水之南,故所见之墓非张禹墓,当是张苍墓。”

    ?挝(zhuā):敲,打。

    ?柯:即斧柄。

    【译文】

    李广和兄弟一起到冥山的北面打猎,看到一只老虎俯卧在地上。李广用箭射它,一箭就射杀了老虎。他把老虎的头颅砍下做成枕头,表示降服了猛兽。又用铜铸成了老虎的样子做成便壶,表示厌弃侮辱之意。后来有一天,他又到冥山的南面打猎,又见到一头老虎卧在那里,他一箭射去,箭头深深地扎进去,连箭头尾部的羽毛都看不见了。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块石头,形状很像老虎。他退后再射,结果箭头破碎,箭杆也折断了,而石块却毫无损伤。就这件事我曾经问过扬雄,扬雄说:“心意最真诚的时候,连金石都会为之感动得开裂了。”我回答他说:“从前有人游东海,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船只摇摆着失去了控制,随风漂流,不知会漂向何方。过了一天一夜,才到了一个孤零零的沙洲上,船上的伙伴们很高兴。他们抛下石锚系好缆绳,登上沙洲煮东西吃。东西还没煮熟,沙洲就沉没了,留在船上的人赶紧砍断缆绳,船又继续漂荡。先前那个孤零零的沙洲原来是一条大鱼,它奋力掉头,扬起鱼鳍,呼吸间波涛翻涌,它游动而去,快得像风吹云散。在沙洲上的人死了十几个。还有我认识的陈缟,是个生性质朴木讷的人,他到终南山去砍柴,回来晚了,急着赶回家,还没到家门口,看到了张丞相墓前的石马,他以为是一头鹿,就挥起斧头砍过去,结果斧头缺了一块,斧柄也折断了,可是石马却毫发无损。这两组人都极其真诚,最终却遭到船员沉溺、斧头缺口的下场,金石的那份诚意感动怎么有偏心呢?”扬雄找不到话来回答我。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