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弥勒上生经瑞应钞最新章节!

    真定府龙兴寺比丘僧 守千 集

    疏。有慧之主者。因正梵文。先释体义。然后翻译。明非强加。自觉之下。方别解觉。

    疏。具一切智等者。如次知法知种姓也。或前本智如遍一切。名为一切。

    疏。如睡梦觉等者。上自他觉。下觉行。共为三觉圆明之义。

    疏。法相理中觉等者。上句除障。此句悟理法相事也。理即真如。次下四对。前三可知。其第四者。即是本后。或又解云。如其所有。知之不增。尽其所有。知之不减。

    疏。标薄伽梵者。此云具德。其德有六。如云瑜伽相应有五。西方外道皆盗此名。加佛陀字。令别于彼。今但所加。

    疏。应化非真佛等者。下辨法身。实是知体说法故也。此依金光。实身名法。通自受用。

    疏。弥勒八相等者。此下例成。前来佛成。权实门中。曾说弥勒。以化影余。例今亦尔。虽标其化。影显通余。

    疏。丰德人闹等者。丰德城 彰此不堪。

    疏。地唯塽垲者。塽疏两切。净也。垲口亥切。高也。

    疏。化身在此等者。前来说佛。既有三身。此说居处。亦复如是。

    疏。事中有二者。事相中也。报化双彰。理者道理。尽理通有三身。所居如身故也。

    疏。因深果远者。难了知也。问。如一乘等岂非深远。答。此约弥勒。示凡夫身。一生成佛。人难了知故。故优波离疑而申请。余皆不尔。问。善财龙女更是难知。何故不先放光说耶。答。彼非正宗。此正宗故。言无由闻见者。今不闻说。将来不见。或皆自今。

    疏。又无明昏夜等者。约此正说。修在五浊。为要见于弥勒故也。不同余经亦示化劫。

    疏。威仪者。行住坐卧。进即是行。止即除三。或此进止约其作业。动运受用。施设作为。引此证于无泛定也。经中事相。不越两意。一为应机利物。二为随应表法。此证利物。后证表法。照须达舍。是利物也。余皆可思。或只表法亦名佛事。

    疏。二月十五日等者。春阳之月。多着常乐。于此入灭而破之。问。正三亦春。何唯举二。答。此取中央。初入后出执不□故。

    疏。涅槃晨朝者。此约六时。初日分也。涅槃为先之所趣故。妙法喻于白莲华故。般若即是中道智故。如次可知。

    疏。出于五浊等者。先解夜。后解初。今佛之下。是总解也。浊者不清。所恶秽也。命劫减劫减促。烦恼见增。众生恶多。皆可恶故。言未度者。释迦未度。

    疏。涅槃从面门等者。面门即口。表语决定。白准前说。般若从于足胁而攻乃至遍身。以表次第断二障故。末后遍尽故如是表。或表说法无乱遍知。

    疏。涅槃四色者。表四涅槃。或表四德常乐我净。

    疏。破七随眠者。六烦恼中。开贪为二。欲贪有贪。为欲界贪。缘外境故。上二界贪。但缘有故。

    疏。表佛法身等者。总相无异。处处皆有表佛法身。即依于此。分于多段。表化身也。

    疏。舍卫丰德等者。已上约其为。此下约其所表。

    疏。诸佛神变等者。化上化化名难思议。亦表弥勒难思议也。或为通妨。云何化光复化佛耶。以此通之。

    疏。等授记故者。皆即同义。故表等记。

    疏。最初成佛者。者字宜移至字之下。写者差也。

    疏。梵萨缚遏剌他悉陀者。此应连下太子之言。是欲举初悉达太子逾城出家对修行等。皆名为初。中间之文是子文也。徇者求也。曹者类也。

    疏。因即勤求者。因卫太子亦求出要。遁者逃也。垂者将也。捐者弃也。迬者摄也。授字传。着合为受字。猖者狂也。蹶者颠也。惨士感切。痛也毒也。

    疏。五人遥见等者。远未见光。

    疏。今与其徒者。二百五十。问。经中俱字因与谁俱。答与其徒俱。问。如何文上得见来至如来会耶。答。皆起用下睹佛光等。

    疏。皆得阿若多义等者。虽得其义。名字不正。

    疏。杜多者。此云洗除。食四衣三。住处有五。

    疏。尊者是彼之种等者。上辨仙姓有标有示。下结得名。

    疏。最后者。第九十一。

    疏。第七梵天者。少净天也。或准梵王劝令往生。即梵众天。合欲天数。排为第七。箪都寒切。箪笥少箧也。婢疋??切。娶也。

    疏。然后灭身者。亦是示迹。

    疏。还为尊者等者。是舍利子为目连说。先有约云。先尝甘露。必同其味。

    疏。补护法衣者。是袈裟也。应是大衣。

    疏。不如智慧之力矣者。但由不知其舍利子亦有神通。故作此语。佛亦且隐舍利子之神通故也。非舍利子无有神通。唯智能尔。

    疏。长爪梵志者。即彼舅氏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言余法者。对前马胜之所说者。

    疏。未生怨王者。即阿阇世王。

    疏。或大者众义者。此上两义。名之为大。次下皆目佛之子故。姨母为主。以是姨母之孙故也。或佛有财。得大生名。

    疏。菩提觉义等者。二俱目境。作相违已。然后有财。是取人也。誓求菩提。度萨埵故。名弘誓语。其第二解。萨埵直目能求之人。故依士释。第三能求目人功力。虽亦依士。人法别前。其第四解。可作持业。体用别故。或作相违。智悲别故。或本后别。本智远亦利有情故。其持业者。亦可通尔。

    疏。是北方常喜世界等者。已成佛故。或尔将来。言已成者。已成因也。

    疏。神用无比者。此解妙字。

    疏。此二因缘者。二菩萨也。下辨二别。引经证异。

    疏。答声闻等疑等者。下为二义。或四义也。

    疏。一切大众等者。上句等字。已等八部。此句连上。以为总文。更意该余人类等也。又 二句通前诸众睹光而集。文多以少从多相科也。

    疏。田父者。蟾蜍别名。即虾?也。

    疏。如是等辈等者。此下属解众集之文。通上诸处。如前已解。

    疏。由佛智悲等者。外人问云。其傍生等。云何来集。下答可知。但由下结。动即有情。植即木植无情也。问。云何无情亦获利益。答。由佛出世慈悲福德。风雨调顺。故皆沾益。

    疏。将说深经等者。于示相中。授凡夫身。经一生已。便成佛故。亦教下凡。生内院已。便不退故。余经皆无。名之为深。恐不信故。先出舌光。表无虚妄。令生信也。余经虽各互无所宗。皆无此中因果疾尔。其善财等。虽颇类此。然非正宗故非等。准此名深。

    疏。舌广薄相。此第二十六。?乳表切。米汁也。[米*定]堂练切。

    疏。破诸众生等者。上解千字所表。下解光字所表。

    疏。第二有多化佛者。问。上两句经岂不漏科。答。亦表佛故。所表名佛。同入科名。

    疏。皆说清净者。此句连下菩萨之名。又转显下陀罗尼也。直至法字。目其所说。对佛故也。若对其言法。目所诠之陀罗尼。

    疏。约教法。中间四字。是 陀罗尼上之德。

    疏。此三解中等者。科简三解不同所以。

    疏。超分别心言说道故者。非泛离言名为超等。此约胜故不能尔也。

    疏。识达简择等者。上体下义。于义之中。约法约名。如文可知。

    疏。四别者等者。此初复次。不必约于教理行果。初二但是约有空别。有依圆故。可以生喜。无遍计故。是由慧也。故慧之空。倒堕依士。于此二境。而总持故。名陀罗尼。性者因义。解脱目果。如次易知。下第二解。初二同前。后二为别。自利利他辨才解脱。皆且约果。其第三解。并约因位。别配可知。其第四解。初之二种。当于教理。以名有空。忍名无碍。能了达故。性无挂碍。咒名解脱。能解自他之缚结故。复名无相即咒。便离诸分别故。难思议故。名离分别。

    疏。如幽赞中等者。唯指总持。彼有略说。赞字传差。

    疏。欲明授记不虚等者。对举前唱。方解此文。恐外问。释迦既自陈说。何故先示化佛。次下通之。

    疏。佛以法义等者。方解此唱。至亿字已后之两句。解总名也。

    疏。因行久圆等者。问。何故应时得尔多耶。下先立理。四句文也。释迦下辨。由此下结。

    疏。此明请记者。前立无语。为听授记。不尔何故况佛自了。

    疏。表结使俱已者。于住立中有二解。初合一意。共表半满无作故也。以此连前。约其三德。戒德智德断德。不开恩德。复解两字。即为二意。两个或字次第是也。初解住字约其住定。连前次第。是其三学。下总解中。只有三学。无其三德。后或字下。是解立字。起立而表欲上生也。问。与经从座而起何别。答。彼约从座。此约来至。佛前住立从座起者。不必在于佛前住故。

    疏。已出生死者。初从座起。三学如前。当生即是。后解立字。当果即是。总所为也。正为记当得成佛故。

    疏。虽此轨仪等者。恐外问云。此中但是示其威仪。如何有此所表事相。疏举可知。后之两句。是引证文。无垢称有此说故。

    疏。一生补处等者。恐外问云。佛既慈悲。大众已集。何须待请方说耶。下答此意。四句立理。四句翻释。后之四句。连前而结。言示相者。指示内宫外院之相。言严因者。严即果相。

    疏。从座起者等者。上解亦字。下解余表。波离自表当得菩提。

    疏。为显成佛等者。上辨相状。下辨所表。或直因业。

    疏。举昔生今问者。此之一唱。皆是举昔。以此生起今之问也。生下经文。

    疏。前言世尊等者。两唱世尊。所目有异。前即波离呼世尊也。此即谈往世尊说记。世出世下。方解字义。据理合言世出世尊现示在世。略云世。

    疏。控御身语等业者。提控制御。不令泛坠。

    疏。近执明究律藏等者。下明偏此发问所以。

    疏。往昔佛在等者。下举昔说。总结大意。抄以次字属于上句。邻次于我。属下甚好。

    疏。显今徴问者。显即举也。此唱上三句举今。后唱上五句举今。各后二句。徴其后也。言处。即目界地等处。国土即目净秽土也。常说界等。不言国土。说净秽文。无总处语。故如是科。问。处言脱总示指。何失况其极乐名界名土。答。且随多即。不尔重。

    疏。波离下器等者。下辨不了起问之因。揣初委切。度也。

    疏。小宗说于等者。下解举今两行文也。见道十六。修道二九。故三十四。如余广说。

    经。成佛无疑者。仰推强信。认自不了。故无疑心。

    疏。受姨母之妙服等者。上解出家无定。下解□断贪痴。

    疏。理深难测者。自不了也。非是敢疑。问。何故前言未遣心疑。答。不了名疑。或可疑者疑其无定不断贪等。非疑成佛。不曾为解。彼得定等。贪等有无。于彼生疑。问。既疑定等。何问生所。答。此疑意云。如是散乱贪痴之人。生何国土。能修断等。而得成佛。不生胜处。不成佛故。具贪等者。难生胜处。故如是问。终不疑当成佛事也。

    疏。但以菩萨等下。辨波离之所不了疑之因。以显不契问者情也。知此不可更起问也。由此菩萨元来问者。

    疏。波离不知等者。此下总结亦有二。文无定有。或真者实义。

    疏。然且成佛之先等者。上约波离是真不可为此问。下约波离亦是示现。此先立理四句文也。次下结会。既必同知。故是示现。以彼不同计执者故。狭恐是狭。带也兼也。相中带尔。故是示现。或只为狭。不现实智。偏于示相。名为狭也。

    经。如来应正遍知者。自称三号。明无虚妄。

    疏。如过去佛等者。如者同义。

    疏。应受世间等者。余虽受供。是未应也。烦恼尽者可同此类。

    疏。正知遍知者。作二义也。所择可知。

    疏。如次配之等者。此配三号。涅槃名断。因断证故。来至涅槃。故是断德。应有三义。其受供养。即是恩德。以佛如来不假食故。其余二应是相须也。知智可知。为此三德。偏举三号。不须摄尽。

    疏。诸法莫先者。莫犹无也。先者上也。

    疏。理事遍知等者。理遍为正。事遍为等。合为正等。故但三义。或正当也。其等齐也。其皆遍知方正名等。因之等觉。未正等也。第三正觉。即是择邪。此上一解。同于幽赞胜空所解。下第二解。同幽赞如应所解。不知幽赞何为别叙。

    疏。或智断德等者。下为四义。前言诸法。不望其人。此言二德。总择一切。不言恩德。其于应中。亦通余故。其断小乘不断习故。等觉亦尔。其余随应。有所不尽。上正对邪。下正正当。等约二空。正当约满。

    疏。佛自称三德等者。显无虚妄令生信也。

    疏。初答生处等者。经中总相言兜率天。天即趣故。兜率欲界。下经叙其严饰宝等。故是净秽。有作是说。此对报土。名之为秽。对余天等。名之为净。今恐天宫只是净土。有小化身。来于人间。亦现秽土。其丘坑等。名之为秽。众宝等成。名为净故。

    经。尔时兜率天上等者。问。当佛记时。彼诸天子在佛会不。有说在会。各各长跪发誓愿故。有说在天。下经自云已略说故。今取后解。但于天上发愿故也。下牢度神亦于天上礼十方佛。以不言对释迦佛故。并是天上预知尔也。

    疏。夫诸天等者。此为问辞四句文也。举劣况胜。何须他作。

    疏。欲显福异余天等者。下答有二。初显果胜。后显因胜。其显果者。以外显内。外用他造明内果胜。不尔即须自用力故。如是故令他重内身。譬如王等。其显因者。显其宿因。宿因不胜。如何无功而他来成亦如王等。故此不可直为三段。

    疏。预知欲生者。天上预知。若在佛会。即现见知。问。此诸天神先居何处。答。旧本宫殿先不先。故而居于彼后。方愿造内外院也。

    疏。一诸天植因发愿者。植言种植。总该一切。下子分中。行因植因。行即先行布施者也。植即现今种植故也。即现天冠变宝宫故。如现种田多便见苗。偏以植名。文中植字是木植也。非此所用。传者差矣。应用植字。乃种稙也。又骨殖字。亦为种殖。即移裁也。若从于稙。即初种也。

    疏。修行之所因者。愿之行也。此段之中。但有其行。后段是愿。此言所因。因者为也。其为有二。即下所列。即于天上行布施时。为满檀度。便为供养。有此二意。一自初发心须修此故。二亦为供养补处菩萨。下稙因中。有此二不。

    疏。故应稙因者。是恐无福供养故也。不唯宫院。

    疏。因者檀度等者。此言因者。非其为义。是形下愿。亲者名因。疏者名缘。更兼此唱。以天福力。由此三故。成天宫等。

    疏。因缘之果等者。此下果起。言冀在良田者。田即是因。有财得名。其因元从福田得故。此上辨相。此下辨表。先解表五。修余之下。解其表亿。十度各有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时多时满时。如是成百。百互相助。即成其万。资者藉也。问。五上添万。如何成亿。答。但表多故。言其亿者。亦且举故。有经本中。更有万字。五百万亿。更难积数。准下宫成五百万亿。此中必定无其万字。不可一子只造一宫。一造其万。方知胜故。有解。万行各感一千。以显一因感多果故。今谓此数尚犹未足。如是但积成五亿故。应以万行。遍十业道。以为十万。又此一行。招其一万。如是积成百亿之数。历前信等五百亿也。又或十业亦成万行。成前万行。历于十地。其数足成。

    疏。或是菩萨等者。此上皆是约其实盛。此下二句。是约化作。准字之下。是其详断。其报土中。佛虽非实。其土亦说实盛。前解为胜。

    经。发是愿言者。问。此句云何不在后唱举。连前标后令文相接。故标于后。文布在前。疏主为文。如此者多。

    疏。栴檀者等者。疏解取珠。色栴檀珠得此名也。下解表无别栴檀。

    疏。神珠施者等者。此下解表其珠圆满能如意故。以表其果。顶冠表贵。问。神珠为是冠上珠耶。为别珠耶。答。据经疏意。身所著珠。顶所戴冠。二物各别。脱字两用。

    疏。恒无间故者。直身而住。不动摇故。是无间义。

    疏。上明修行等者。法前生下。合其四唱。共成三轮。问。如何已前唯是身业。答。其施多用身运故也。以少从多。非无其语。由身业因。得神变轮。由语诚谛。得记心轮。由意清净。得教诫轮。广如章辨。

    疏。慈氏广以智悲等者。先解大心。二句立理。一句结成。情怀结心。广大结大。下解众生。解已会多。依今合云有情故也。

    经。此人来世等者。问。来世在天。何言成佛。答。不言已成。尚言不久当成故也。问。疏中何故言其未来。添今来字。义岂仍同。答。来是后来。对现更来。即是将来。此即便是未至现在。名为未来。字多义同。

    疏。我于彼佛等者。上解上半所为之人。下解下半正为发愿。于中二解。初解宝字。只目天冠。与前不同。故须会之。后解宝字。别目神珠。与前无异。可爱之下二句之文。解经庄严国界一句。是下生时之国界也。

    疏。供具者等者。下文宫等应皆得名供具者也。言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什物之中。应有宫等。什者难也聚也。受用之物。皆名什物。

    疏。变宝冠等者。下解所表。

    疏。所愿同故者。明须要尔。又可准尔。

    疏。或宝谓如意珠等者。宝冠二字。各目一事。故先所遗。

    疏。何故行因等者。各各脱身栴檀摩尼。

    经。如是诸天子等者。行中已该云五百亿及各各故。其次愿中。只云我今故。恐疑莫唯一天。故重显之也。问。五百亿言。必贯于下。何须疑耶。答。文相隔故。集者恐尔非佛已。问。合并稙因亦恐疑耶。答。是相连文云长跪等。已在其限。疏且约彼为标愿故。只言愿也。

    疏。结集之家者。准此已前。皆是佛语。唯此集者恐疑加也。

    疏。五百万亿者。以一天子化作万宫。故五百万。其一天子。各修万行。故化万宫。积成万行。如前已说。

    疏。既有十地等者。此下总解有十所以。以有三因。下引证文。唯有中一。初十地。后约十力。疏主理加。言凡夫者。有漏兼总唯凡夫故。又此且约劣者言之。又本为接下凡生故。

    疏。宫有十重者。以宫为首有十重。如前所列。非宫独十。又宫内外。有其十重。重者重数。非如恒重。

    疏。宫谓法菀等者。此下正解第一重也。宫即宫菀。以由菩萨于中说法。加以法字。非于字有法字也。又宫谓菀。亦是属释邻近之名。菀即园故。宫谓室故。如解寻云。寻谓寻伺。为择寻谓寻思者也。此中为择宫商等宫。故如是文非字及义。宫得名菀。

    疏。初地真智等者。真如名宫。初得偏配。且约地释。余十善力。略不配对。如抄具明。

    疏。内修五根等者。此下明表。与能造者所表皆同。以其一因得多果故。疏结句中略其万字。其意且只表其五也。又已如前积至天子。以其天子有五百亿。每个造万。成五百万。今此且举五根之数。其余之数。今准积之。结略万字。亦不相违。

    疏。有七重垣者。问。疏科园字云何相当。答。有经本中。是此园字。问。下重广中。是此垣字。亦成相违。答。园菀即总。垣墙即别。外绕为垣。内捍为壁。今此总说。宜此园字。或据所表。二字皆得。表戒防非。不用内物。可此垣字。园字又总。故皆可用。问。其宝如何表发光耶。答。□上有光如慧光故。

    疏。此各七者者。于前宫因增此七也。

    疏。三地能照等者。此解亦约名法光故。慧光能照。三乘为三。教理行果四法为四。共为七支。支分义也。问。既取其光。何异第四。答。此兼教等为宝故别。下第二解。是约十度三地行忍。其忍有三。开第三忍为五故七。

    疏。如幽赞者。赞字传差。上卷幽赞辨别五想。

    疏。四地修得等者。慧焰为光。其四谛智出世间故。正似莲华出淤泥也。初二三化相同世间故。不类此间百行五明余地何无。答。由修精进。偏说百助。是精进胜。独又百也。定莹净故。偏说五明。有作是说。双运为明。兼世工故。问。既由精进。云何只百。其五地等。皆言其五。初地加万。其第十地。又只言百。答。初地非多。余于一一而渐增故。二三增七至第四地。顿增百亿。由精进也。此地明门。是其亿故。次后余地增五百亿。还由五根。至第十地是增百亿之无数也。无数即是阿僧祇故。其增既多。不相违也。问。以何表之。答。十度圆满。相助成百。遍前万行。成其百万。三无数满。故各无数璎珞等也。问。其二三地单七易知。如何以后皆增百亿。答。本分之行。皆有百亿。如招天子更助已修故如是也。其二三地。合而招之。

    疏。思风动树者。行支招故。此及七地。不说表五。应同前也。下准此知。问。既五表同。如何见增。答。转转修故正是五上渐渐增义。

    疏。八地相土等者。由在故择胜者现。

    疏。近阎浮树等者。此中化者似彼故也。此亦可表始第三劫近菩萨也。

    疏。出生善根者。女能生子故为此也。

    疏。此上十严等者。下总科释。先依随文。十地配者。下例十善及十力智其等等取十度等也。

    经。时乐音中等者。下重显中。逆次为之。势相接也。疏主如此多分逆次。盖仿经也。华严列众敬德。亦是逆次。

    疏。第二重显前严者。十中显四。其音乐。前只总言。此中广出所说法音。其树。前中但言七宝。此下广出所生之果。果上色等。或色。前中唯云叶有。此下广出果上者故。又前但云有五百亿。此又举胜摄众色故。前解为胜。其光广出右旋出音。垣广高厚。问。宝全可尔。其宫亦有大小几宝。何故不广。莲华及女。为问亦尔。答。彼无别表。故不重显。此有别表。如下疏辨。

    疏。不退有五者。十信第六。十住第七。初地八地。如次前四。第五即是二乘无学。下指此经随应皆通。然多约初。

    疏。法轮之行等者。此下有二教行五体。此初约于教行相对。既有之字。取行非轮。法轮非行。故唯目教。

    疏。正法轮者等者。此下翻释。兼遣外疑。恐疑何知不取正轮。其释意者。正轮连行。必相即故。既有之字。故轮非正。言摧灭等者。三义解轮。明正在行。不言运轮。教上显故。摧灭在于王首行轮。

    疏。说彼五位等者。又成要行。转成可知。

    疏。一自性等者。八圣道支五蕴功德教及三慧四谛理等二转依果如次为五。

    疏。即摄初三者。行因因行非境果故。下第二解行目行相。故通五体。问。虽子分二。并以法轮即是其行。岂不违经。答。此以之字。作语助词。不同前解。约其隔法。既是两解。故不相违。又此泛属。非是经上法轮之体。经上法轮。但属教故。问。经上此是为所演说。云何有教。答。说亦说教。如言彼曾作此说。问。此何表。答。表生彼已决定不退。问。准下疏说。此是一乘进行发心。何故前言通五不退及三乘耶。答。应是两经。五不退中。无发心故。若并发心。有六不退。

    经。其树生果等者。树上生果。故是广树。虽添果色及以颇梨摄叶所有五百亿色。然非广出叶上之色故。但属树。此即众色表诸乘也。一切皆入颇梨果色。即表皆入一乘之果。

    疏。谓红赤色等者。问。既言根本。何不取白。答。是果色故。白不为上。此约摄入。红赤为本。摄彼白等。作红赤故。白摄红赤。自亦变故。不同法华约可变为根本。显字之下。是明所表。问。何用二色。答。会二乘故。定不定故。不同法华但要现一。

    疏。右旋婉转者者。此即是其围绕之相故表不离。其智如宝。宝上有光。光不离宝。疏以智慧光明相连。智慧连上所不离也。光明连下。及以慈悲。皆不离智。皆随光明而右旋故。此由四地精进尔也。故云行该。疏未无其不离言者。以连光明。义准知故。乍似慈悲。为所不离。不顺经文。或所流出。不要婉转。此及智慧。为所不离。智慧有光。便名光明。不尔未无不离言故所言右者。用之先故。又其便故。如次慧悲。

    疏。大慈大悲等者。问。此说大慈无嗔不害为体。大悲无嗔无痴为性。有处。大慈无嗔无痴为体。大悲不容为性。又有说。慈无痴为体。悲用无嗔。岂不相违。答。应是二法皆用无痴。不害无嗔亦随举用。准涅槃经第十五中。有数复次。但言无嗔。故不相违。拔苦与乐遍三法故。问。如何说言。为显慈悲二相别故。立彼无嗔不害二耶。答。彼约无量。此约大故。问。何故不同。答。其四无量是假慈悲不用明解。设之无失。此大慈悲是实慈悲须明解故。不尔误说成过失。问。如何假实。答。假但作想。实者实利。故实利者误而成失。问。何不是慧。答。慧但别境非善位故。胜引可尔。问。四无量中二法各一与乐拔苦。其大慈悲岂不亦尔。答。无量相狭各用一法。大者相广。不害无嗔。各有二用。非大慈悲二用互通。问。在于何位。答。辨涅槃经第十五说。无量乃至凡夫二乘。大者唯在初地已上。名一子地。胜实利故。问。纂第十一唯第十地及以佛地。其义云何。答。各就一胜。并不相违。纂依瑜伽第四十四。说具四义。方得大名。一缘甚深难了苦境。二长时积习。三猛利作意。四最极清净。具此四义。方得大名。故不相违。经中但约实假而说。纂前自云随所来处一门中增。问。彼位无量与大何。别。答乃至佛位亦有假。想不同实。利故二差。别。问云何如来但有假。想。答观有未堪实利者故。希利假想。非不能实。余有假想。是未能实。

    疏。一有情缘等者。从浅入深。从劣归胜。而为二解。初约二无。后约二有。于约无中。初二遣我。一实一假。云假有情。是遣实我。第三遣法。其约有中。初二依他。后一圆成。既不遣执。言有情中。以总摄别。法便目教。第三不见一切依他利有情时。即便能泯一切有相。问。岂唯本智作慈悲耶。答。疏缘无相。问。尔利于谁。答。利而不见。名为大利。

    疏。弥勒慈尊等者。此下入经。便为所表。

    疏。垣谓垣墙者。恐[((冰-水+臨)-品+口)/皿]总园。故先辨体。方明高厚。是所广出。

    疏。此四严中等者。初既说行。故是进行。第二生果。是进已亦名进行。初约所说。二约喻上。见其进行。又初发心。与前随文说五不退及以三乘。有少不同。或亦无异。发心之言。不唯初发未至果位。金刚已前。皆得此名。如瑜伽论次第。瑜伽通辨前六之次第。故立六名。云发无上正等菩提心六。已前通说一切行故。今此亦尔。其五不退。皆得名也。皆非果故。又前所言通三乘者。谈其始也。此约欲令入一乘故。因即有三。果即唯一。正相契合。问。第二证果如何有色。答。要摄众色入果色故。皆是其果。问。第三破胜宁见慈悲。答。慈悲为破。

    疏。造宫之中者。守护宫故。皆入此科。因守护故。两树说法。又亦入之。

    疏。显内具五力等者。五力五戒。而二解。不拘凡圣。多分约凡。但力稍狭。内即四魔十恶相对。外即非人水火等别。横灾即约水火等也。五百亿等。皆准天子。可以知之。

    疏。信戒闻舍者。闻唯闻慧。下慧思修。亦不为重。舍即舍施。或是行舍。由平等故。偏立为财。前解为正。是圣之因。亦得圣名。经自然有风者。菩萨大悲。不假击劝。名为自然。问。八地假劝。应非自然。答。彼非自然。此表慈氏已过彼已成佛故。掁者触也。名训双举。

    疏。所执法体等者。此我别者。此体彼义。空宽我狭。又空遍计于依他上无有实我。今是后义。

    疏。由此能令等者。即此所说而得此名。取所说理。不用法体。

    经。牢度?提者。此云善贤。言即从座起者。有说。天上亦无坐故。预知慈氏而欲生故。但见外宫。遂从座起。发愿补内。此礼十方。求持故。非释迦前。

    疏。慈氏内院等者。科名依下愿文而立。狭故通妨。堂既从彼而立其名。余者邻近而得名也。又如识言。

    疏。欲解广大者。举体释义。为未来世诸有情故。又自求佛。并名为大。此且一解。更有一解。信胜解也。

    疏。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者。欲合大神纵夺而辨。此为纵也。下夺。唯约无漏如神。妙字释神。菩萨为大。所言一者。是一乘也。此言菩萨。非唯慈氏。慈氏为主。余感之。

    疏。亦是凡夫等者。此却通凡。既发大心。亦大亦一。又一目首。犹如一滴积成大海。是故如神。

    经。自然出珠者。表化任运。

    疏。宣妙义舍者。妙善义法。舍即堂也。

    疏。表亲尊重者。额即表尊。于此出故。又表其亲。神亲慈氏。珠表贵重。

    疏。内院宫宇等者。通释偏言法堂所以。其栖止房在法堂。比如十地经。

    经。如紫绀摩尼等者。如如意珠。表里映彻。透其内外。劣色不现。或映珠色。但现光耀。名为映彻。

    疏。作宫中有八者。宫上之事。并名为宫。于子分中。其珠现宫。又合之也。余者因此展转而现。故珠不作大文别科。

    疏。如紫青色等者。不要色似。但要明净透彻相似。额珠即碧红色故。

    疏。持戒坚牢者。七支各感七重故尔。

    经。一一栏楯者。即钩栏。也纵曰。栏横曰楯。先言所成。后言能成。梵摩尼者。净如意也。此所表者。七支戒上。万亿遮戒纵横无犯。净如意也。

    经。九亿天子等者。表其九定。根本未至。共为九故。取其定戒。上地无女。故以子表。亿数准其百行为之。道戒慈悲。通利五趣。五百亿女性慈故。细数唯说。

    经。一一天子等者。天子如定。能运神通。遂化莲华。圣财所助。故成七宝。出泥莲华。莹净光明。现诸乐器。如化佛等。说法之具。皆由定起。后说法时。却由智悲。故女执之。喜而歌舞。说诸法也。鼓者击也。不假击发。慈悲深故。自然准此。不作是说。何故天子化华乐器。天女执之而歌说也。无量诸众。只表其多。又无尽故。不以名数。

    疏。未离苦者等者。悲慈喜舍。如次配之。于彼断修而生喜也。舍贪嗔痴。早成佛也。或泛苦乐断得四。

    疏。亦云知苦等者。问。如何闻此亦发大心。答菩萨通故。

    疏。此由圣行等者。问。前说其宫四十九重七支戒成。云何与此悉皆不同。答。且各随义。皆未为尽。或前约表。此约感得。问。圣道解脱及以八戒。如何行相次第感之。答。且约增相。实通感之。问。其增者何。答。一一皆有相似行相。如抄略明。恐繁且止。问。八戒云何却列为九。答。欲合二教。有教不说非时食故。即用前八。即报恩等有开时。食却合香鬘歌舞作唱。取前八者。将食助之。故如是列。

    疏。圣凡众行等者。此下所说。以智为正。问。戒思招感。何非正耶。答。据胜体中。唯智为正。其有漏者。思为克性。戒等为助。其无漏者。悉名为智。别分同前。或别有漏克体取智。

    疏。不尔等者。若不由智。何异余耶。

    经。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者。不唯琉璃以为崖岸。更有如是宝珠共成。此即表于涅槃之上五分法身。为五百亿。因之万行。转至果位。果行相资。且次一信即成万万。是其九亿。又以利人示行摄一倍增之。即为百亿。五分百为五百亿。在涅槃上。故云合成。仍只名为琉璃渠者。以从胜故彼色映故。如云木塔。非不用余。

    经。八色具足。八色之渠。皆具八水。准此渠色。各各别也。非一八色。故疏解云。即前八色皆悉具足。

    经。其水上涌等者。六句经文三节相为一义者。渠在门外。渠内生华。水在渠中。华根而入。华心而出。游于殿内。梁栋之间。经文承上。已言其水。先举所游。举已却辨。渠中生华。华出此水。故下疏云八色之水从华而出。问。游已何去。答。经上不说。有作是说。化缘终毕。却去于渠。从华心入华根。而今恐但为器。甘露等或但自息。问。所表者何答。渠表涅槃。具八不故。众宝合成。具三事故。有八味水。常乐我净。及四涅槃之功德故。涅槃经第三末说。于大涅槃。有其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凉。五不老。六不死。七无垢。八快乐。以此初解前。前言八色即常乐等。非常乐等。如是八中。皆有八味。如是皆在四谛教外。名为门外。于此渠中。出生四智。犹如四华。亦诠不及。是在门外。于四智中。出生大悲。为化生故。却游门内。缘于三界之梁栋也。[尸@干]极为栋。取梁极处。表至有顶皆所化也。又横槚曰梁。竖柱彻脊者。名之为栋。表于三界横竖皆遍。如是悲智。共如华流。以次变化。如天女也。以慈悲故。但如其女。所化真相。严不足云。似菩萨执持机器。有五趣故。云五百亿。随机说法无亏名满。变化亦现。二利具足。利他为先。故为其右。尚在无为。名如住空。实出三界。云从水出。正为大乘。故云尔也。佩者带也。复者更也。于右肩上。已有璎珞。故云复也。以显利他必自利故。自利满已。更利他故。

    疏。水色交映者。圂而难辨。名为交映。

    疏。三心受故者。七防三世成二十一。合此三心。成二十四。有说。三品名为三心。于胜思中。更分三品。有说加行根本后起。

    疏。从八色水而出等者。展转从也。非今在水。

    疏。不可凡心等者。难详断也。

    经。自然得此天女侍御者。不假顾等。名为自然。世所偏爱。故独举女。非不得余。但爱侍举不爱余事。又显得此慈悲故也。

    疏。清净法界等者。以化从本。座为所依。为表法界座量故四。其由旬者一十六里。每德之中。合四德故。明互容也。

    疏。三乘妙行者。表其众色。

    疏。四百宝严饰者。经云所成。成莲华也。不同第二。

    疏。五放光明等者。经云百亿。百行助智。每一成亿。又由五通。以成万行。而为杂华。成五百亿。所言帐者。即表定也。以离八风吹尘坌故。

    经。时十方面者。表遍为也。言百千者。即是十万。十方各尔。积成百万。当中界梵王来也。以表所利。进退得所。以得其中。其小梵数。应等于此。而不言之。下言百千。十万贯至。亦准此说。取彼界内无数有情。若男若女。各修众行。欲证真如。名布座上。其众行中。五根出生。而为其女。以信为手。执净慧拂。去尘蝇故。而居定内。帐如定故。问。如何大小。答。总持在于三地已得。四辨九地而方得故。铃声说法。总持摄录。故如是表。

    经。持宫四角等者。持者任也。又护持也。宫角安柱。令不损故。名之为持。表四念住。护一切行。而不损失。护持诸行。诸行还来助其念住。故却楼宝珠庄严。其行重重。又如意故。或只护戒。楼阁戒也。戒如珠圆。得如意故。言百千者。摄善法戒。有百行故。律仪十善助之成千。又以十度相助成百。故云百千如是悉皆如意成就。摩尼交络。如是皆以慈悲为本。以表天女悲用教手乃至说法。故曰所表。次第如是。

    经。有百万亿无量宝色者。自成宫下其色之数。计如此也。言无量者。亦是数名有百万。今无量宝色。此表十地所见之佛。此尚大数。以其十地见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数故。女数同此。或色亦同。准疏解意。但取色同。慈悲如女。无慈悲者。不成佛故。

    疏。亦有未生等者。有两类人。此亦有在释迦会下而发愿者。

    经。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者。问。此牢度为在彼天。为佛会时。答。亦在彼天。此标句言时兜率故。牢度大神。造宫已时。在彼天上。有五大神。问。当佛说时。是已造宫。造宫了时。弥勒未生。于后更有十二年故。又前牢度造座之时。弥勒未生。云何梵王及天女等。侍立帐内。答。此四百年当彼一昼一夜。今十二年。可近等彼十二时中之时内三分之一。假使彼中预待半日。何不可耶。不可菩萨先生于彼方严饰故。

    疏。内修五蕴者。问。余处言五。多以根等而为表示。今何约蕴。答。此表有情。故以蕴表。蕴聚义故。以此五蕴。以配五神下。

    疏。解脱知见者。此中解脱。却目真如。依主释也。此见即知。表亲证故。

    经。身雨七宝者。七宝珠也。次下便牒为宝珠故。言散宫墙内者。显戒不离涅槃宫也。又显持戒只为涅槃。异诸世间。故言宫内。上自利德。下表利他。由具戒故说法悦人。又慈悲故。不待外缘。不鼓自鸣。

    疏。起四无量云者。华如云故。名华为云。经云华故。

    疏。无量众德等者。百行相助。以为百百。皆具十度。以助定蕴。积成百千。定居其上。如盖幢幡。定引通。摄引有情名为导引。

    经。名曰香音者。其音破臭。便名为香。言作百宝色者。慧成百行。

    疏。七漏者。漏者失也。失诸功德。名之为漏。其念即取念恶境者。思推准此。根即眼等。取染境故。恶除见外余诸烦恼。亲近约亲恶友之者。如是慧蕴。皆除之也。

    经。自然住在等者。心既决定。任运而住真如之上。

    疏。离邪解忧苦者。既正决定。何忧苦哉。

    疏。饶益者等者。训下二句利生之文。

    疏。求大菩提教之行者者。经中音字。即是教也。诠菩提故。名菩提音。下者是求菩提音者。此者是其所饶益也。劝助亦尔。

    经。身诸毛孔者。本智如身。有生灭故。又实不故。犹如毛孔。水为智用。于智之上。有五忍故。疏言众德。如此出生有情善根。有所不同。有二十五。颂曰。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相与净居。四空并四禅。释曰。开修罗趣。梵王无想。其五净居。却只为一。成二十五。问。无想北洲云何善根。答。谈佛悲心。又有解云。无想初得。亦有心故。北洲傍生。亦少有善。问。如何归念。答。虽言出有。但要善根。是所归念。此是出生他音声故。名归念也。又自出生。随其所应。所有善根。必自归念。由大神也。地狱之中。续善根故。

    疏。智顺正理如正音声者。其正音声。是顺正理。以由正智顺正理故。感此音。下所出音是此得名。问。第五从所出为名。余何不尔。答曰不然。应作是说。皆从所出而以为名。第一出宝。更由高显。加以幢名。第二出华。加以德称。第三出香。是喻其音。第四出于如意神珠。既其如意。故具喜乐。第五文中。只出音声。亦加正字。正者圣也。出世间故。故皆相似。但以前三。从首出者。第五在末。第四是初。义音取也。

    疏。出世间声者。此解正字。天魔之后。是天魔王之皇后也。彼音虽胜。然是世间。故此胜彼。

    疏。或五大神等者。此下总解。前来随文。是约五蕴。下约五戒。及约五通。故致或言。配释行相。恐繁且止。所云凡者。是通凡也。不云唯尔。所言感者。但是引义。非如思业。虽言福处。是结由因。名为结因。

    疏。二种相资等者。二种相资。共成其数。非是相资各成五也。

    疏。下明内身等者。此虽配经。未是此唱。亦属泛解。此即指下九品行者。非指弥勒。其离系。果复非约于九品之因。是约生彼。修不退因。得离系果。其等流者。是假等流。通凡及圣九品及余。故置等字。其士用果。通人及法。法即前来九品等因。人即大神造宫等也。

    疏。此中总说等者。下正人经。先显文略。有其二相。一者。但总略标。不别列释。十善即是三乘十故。二者。但总说生。不别显示何业招何。事相多故。是故下云不能穷尽。

    疏。然诸善法等者。此下释妨。外人问云。常说十善。摄善尽不。初二句答。外又问云。十善业道。宁有所择。次下文答。大意答云。业道即狭。要招总故。泛言即宽。是善皆摄。此言重者。择不定业。及唯加行。不至根本。不招总故。或可但择不定业者。

    经。若我住世等者。唯此叹词。及前结文并科云答。已前并是佛说天上。非是集者见而集也。故牢度等。并在天上。佛说之也。又变彼时不必即是说时变也。

    疏。日月岁数者。瑜伽有十。此但例三。应刹那等。此不约也。

    疏。三劫行因等者。一生补处有实有权。故文二节。各两句也。下说求生。实约下凡。

    疏。即是凡圣等者。此下牒之归其略说二因。即前三劫。十善或因。凡圣内外即是内宫外院。有说两品即是凡圣。有作是说。即是内外。或可合三以为二品。如上下乘及十力中根上下力。

    经。当作是观者。久在于此。义标于下。疏主科文多分如此。欲令文势相拘引也。不尔何缘于示人中。置观言也。下说戒等。皆名观故。或此标能作。故科为人。下属所作。故科为行。

    疏。略有三种人者。据下所解。但约大乘。据实第三亦通二乘及以人天。下说通为三乘等故。

    疏。一者菩萨行法等者。问。不厌及乐二何别耶。若但遮表亦是文繁。答。生死境宽。度一切故。天宫境狭。自托胜故。又是利他自利别故。于乐天中。疏为三义。皆约自利。第三故字。是转相成。故但三义。

    疏。三者等者。此中疏且约菩萨解。前约大器。可生净土。而不生彼欲利有情。后约量小。不能生彼。且生兜率。亦是大乘之人。如此或疏后节是通小乘。或其前节亦通小乘。小乘亦救苦有情故。然彼不名利他行者。受佛教敕。恐犯戒故。既自恐犯。故非利他。前解为正。端者度也。

    疏。其观者何者。此生下文。乘前问起。

    疏。二持八戒者。经云八斋。斋者净义。八并名斋。戒之异名。故今云戒。教名不同。八戒之名。如前已列。

    疏。三持具足戒等者。出家五众成道器故。不许分受。名为具足。在家二众。许分受持。然其分者。若开三种。不名律仪。但名处中。虽皆在彼。二众戒摄。约相从也。又约不开处中者也。问。四分律中。唯说比丘及比丘尼受具足戒。此通五众。岂不相违。答。此约随应。一众之戒。必具足受。名为具足。故通五众。彼约通论。具戒支条。已上更无。名为具足。故唯二众。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不求断结者等者。疏且从劣之所未作。以类于胜。而作六行。伏断而解。理实此亦未求无漏断道故也。此约但且求见慈氏。其断道等。在别愿也。

    疏。广劝生中者。下内果中九品行是。

    疏。虽修此因等者。外应问云。据前牒云。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云云。如是戒等。即名为观。观是思推。岂不相违。疏一句从。四句为夺。必假尔也。外又问云。若尔云何经文牒观为行。行实非观。后五句答。准此文意。行名为观。从前导说。修行之时。一一思推。愿生兜率。行实非观。然待于观。皆得观名。多见此文。观为首言。说观为正。戒等为助。遂只端坐思惟生也。今谓此人。大有错误。且如说言。诸入法者。以信为首。其为正行。不知何耶。不可不取智戒思等。又其凡夫。招彼内外所有果报。莫不由行及以戒等。但由思惟。便可得耶。又其圣者。亦不只由假思惟尔。故解此言。观为首者。是其前导。如信为首。修一切行。行为正因。由观导引。名之为观。又如忏悔。说为惭愧。亦如损力益能转中。亦说由习胜解惭愧。其修定者。名为作意。皆是约其前导而说。非是正体。若据胜体。即可尔也。其克正者。是要诸行。量其凡圣所得果报。其体是何以辨诸行。何者为正。何者为助。问。如其信戒名为现观。论自说言。助现观故。名为现观。此何不许。答。彼约入见。以观为正。此约招果。其观不尔。问。求西方者。有十六观。观水树等。此何不许。答。彼亦是助。助正合说。有其十六。以彼后三是三六故。又彼兼约引定而说。此不论定。故不同也。今勒已后求内院者。勿只端想而望生彼。应须修行随修想之。若不尔者。今此疏云一一思惟。一一之言。目于何耶。又其内果劝修中云。如是等人。乃至应当系念念佛形像。如是岂不指大行耶。又灭罪中。彼经亦云。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皆是系念。行行名观。无孤观也。若其懒堕。不修众行。但思惟者。唯感梦尔。必难得生。应思欲生而持戒等而不犯等。恐其犯等不得生故。故而专谨也。如此即是。不尔亦他。他犹别也。不正名邪。非必邪见。下疏且约下凡劣支。求西方者。名之为他。其实他言。不唯尔也。

    疏。病重行阙者。疏主不责无诸烦恼行不阙者求生西方。今此但云病重行阙。病重即是烦恼具缚。行阙即是未有六度四寻思等一切之行。名之为阙。应劝今时求西方者。应自揣然。勿赖经中下下生者有破戒等。遂恣其情。待念十声灭罪得生。恐误尔也。有罪忽赦。世有希奇。望赦作罪。国法不许。遍观今之求西方人。多如望赦与作罪者。不了经意。是约先修其行已成。误有所失。临终翻遇。遂有尔也。又不尔者。即令临终结少远因。亦胜不续善根之者。别时意趣。是在于此。如说发心即便成佛。又如一称南无佛等。及如戒品已具足等。如是之例。其来多矣。

    疏。一问此没者。上之六字。是总文也。五字此没。末句生彼。

    经。却后十二年者。问。却犹返也。退回为义。如云却步却欲等事。今此向前有十二年。何故不云更后十二云却等耶。答。次置后字。正是却义。佛意是约渐向于衰。是背行故。名为却后。又今记已未便得生。却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