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弥勒上生经瑞应钞最新章节!

    真定府龙兴寺比丘僧 守千 集

    夫其科者。本要别其义类。须是识其阶降。譬如排其皈从切要知其生所。而其名者。元在简于他滥。当可了其增添。犹若续其枝叶且与见其连隔。如今此中。只于疏题。除其卷目。有其四阶。一者能释所释对。初十一字是其所释。未有疏时。已有此名。故为其一。疏之一字。是其能释。疏是疏条解释义故。造疏之后。加成其名。如是不可先以经字合疏字了。然后合于观等五字。故作释时。通连上字。依主释也。于所释中。复有第二能诠所诠对。初之十字。是其所诠。经之一字。是其能诠。虽其经体一文二义。而于要者正在听闻。又其相对解释之家。多云能诠。略其所诠。亦不相违。此字正是所说所闻。于其名中。滥于众经。又要宗趣。故添所诠共为一名。亦依主释。于所诠中。复有第三能观所观对。观之一字。泛虽通所。今此题中。只要能观。其次九字。是所观也。此经虽亦说其弥勒上生之事及天宫等。然本只为劝其九品行人忻生。故合释时。以能所观。倒堕依主。复于所观九字之中。有其第四能生所生对。初之六字。是其能生。次之三字。是其所生。或以器界。名为所生。如到家中家名所到。然其天者。光洁自在神用名天。知足者天正在有情。此以器界而得名者。全取他名。有财释也。或旧天人名知足大。一天总名。今此天主。生彼众中。别到总中。名为生彼。亦如处所名所生义。此对立能所之称。今此题中正辨能生。令人忻恋菩萨故也。由是亦作倒堕依主。上解是约从外向内。若约从前向后解者。即可先作能所观对。次能所生。方能所诠。后能所释。又或于彼能生之中。立为一对。举人彰用对。弥勒菩萨举其人也。上生之言。是彰其用。以其弥勒即是菩萨。弥勒菩萨即是上生。持业释也。望下兜率天之三字者。倒堕依主。兜率天之弥勒菩萨上生故也。余问如是离合两重倒堕。余皆隔之。只有其观。云何可应经之所诠。答。经诠具备。说正并兼。离合拣滥。隔兼存正。观倒如此。不相违也。问。经中具有九品之行。今此题中何处见有。答。在观字中。问。系念思惟一义可尔。修功德等。云何名观。答。修余行时。亦恒观故。所有诸行。并名观。如唯识言。故下疏云。以观为首。并名为观。又如信戒现观之名。作邻近释。邻近亦有全取他名。然此正要九品之行。其行名正。正观察为助。不同现观信戒为助。助得正名名为现观。何以故。彼说现观。有其六种。故以现观而为其正。此说造因招感得生。须九品行正为招感。不可只以观察之行。而能招彼殊胜身器。问。既于观字。见其生因。云何不说行人能所。但说菩萨能所生耶。答。经意是令观于菩萨。忻同生彼。而造其因。菩萨所生。便是行人之所生故。更不别说。其造因者。即是行者能生之身。既非别类。于所观中。无由别说。如是题义。于经所诠无不具足。不相违也。上来且略随其自情。释疏题已。所有离合。有异旧解。于来鉴者。宜详韵焉。其余参差。至文当辨。

    又支述作之者。临时为文。各有广略。展缩不定。量其机器及自胸怀。然须达其宗趣。事在合宜。所患太过而以哉。太展即忘本。太缩即难解。如此经中所说之义。无非性相及以因果。展转推寻。义门无量。假使尽其寿命。亦不能穷极如是。宁及本为生天者哉。且如三境。何须论其所观。何者。诸如是等。但知行行管取得生诸尔。而以若随解释。展转无穷。恐失修习生天之业。故但随疏略释大纲。作九品之由渐定得生之要者矣。诸来勿责。问。经置外题。不假开卷。令人速辨。理在不疑。诸经题上。多有此状。又四笔相叉。不知何者。答。此是当于三个梵字陀罗喃也。此云持转。师子觉云。即是持义。依经修习。任持善根。不堕恶道。天亲解云。即是转义。依经修习。转凡成圣。转小成大。乃至成佛。共为拣异俗书故也。出律文。问。经论疏钞。四等之名。所为之文。有规格乎。答有。经即随根就义。直以长行偈颂。更无引他解他文义。论乃便以论量性相。或叙经教。而以释之。多分不引他文解义。但有自解文义了已。引他为证。

    疏是疏条为义。多分引文解义。然具次为门。抄乃漏略不备之义。多分临时随释。而不及具备。故云漏略不备之称。漏即脱也。心力不及。故有所漏。此为劳也。即谦也。或劳谦别。力不及故劳也。有力故谦也。略者少略。劳谦亦尔。共为不备。或随自力。或先已释。或其易解。并可略之。又随但义。但只消解。不必头尾标结具足。于此疏抄所立之名。有是疏而自谦为抄。有是抄而他奖为疏。如略纂等。自呼为抄。他奖为疏。对法疏等。本分是疏。自谦为抄。问。讲说解释名义何殊。答。讲即论量。说乃宣吐。字从于言。发之于口。解者是其免离之义。又分也开也。释者是其除脱之义。又去也远也。此之二名。字不从言。发于三业。如离怨等亦名解释。然于此中。非关怨等只恶。解释先所不了诸有疑滞及以诘难文义者也。所不了等。犹如怨等。得此言教而解释之。上法题已。

    人名之中。先举所依。京者大也。此有四。今取长安旧西京也。亦是数名。彼中居家人及京数。故以为名。有财释也。风俗通云。京非人力所成。天地性也者。叹胜之词。非关字义。大慈恩寺者。即是长安十大寺中之一寺也。高宗大帝。为报慈母养育之恩之所建也。寺者司也至也。从九寺中之鸿胪寺而为名焉。沙门息恶。有其四种。具如余辨。撰亦集也。问。说作述撰四名何异。答。说即口谈。造即起本。并非先有。名说造也。先有名述。通本无本。撰即集。集旧成本。名之为集。今世所传。撰胜于集。但在人情。非关字义。问。有题言述。人下言撰。人法相对。何见不同。答。形先为述。示今为撰。若论新旧皆有也。问。如今疏文。云何旧有。答。皆出他典。或闻他说。名为旧有。非关此本。问。如唯识疏。经论相对。本释相对。名为述造。及其论疏。何旧何新。答。经谈初证。叹胜唯新。论约从经。自早唯旧。以论对经。彰叙经故。名之为述。虽不全文。义必尔也。然不如疏引文解义。或叙他义。为自释文。却名为造。本释相对。如对疏也。又其释论。必牒本论。是叙本论之意故也。问。撰之一字。为能为所。答初作三段。唯目能撰。人法分故。两段科者。可作所撰。显法是谁人所。故归撰已。可为法题。而作持业。若取能撰。只相违释。本抄之科。只为三段。准善师等。可作两段。今别删补。合为两段。恐未知者令知有尔。非只为令异旧故也。其余文义。诸皆解已。虽有二褒贬。恐繁皆止。

    疏。原夫者。发语之端。入文之势。若依字义。原者始也夫是语词。穷其经旨。始自真如。展转流之。由此名为等流正法。自受用身。证于法身。法身净已。智于如上现起化身。说此经故。故便示如包罗通遍。

    疏。性质杳冥等者。今或性者。诸法体性。质者体也。真如是诸法之体故。名为性质。此体深远。幽微难及。名为杳冥。所以超于蹄迹言不及也。教如迹故。越于物象。非世间物喻所喻故。虽然如此。然乃包含诸法。诸法之总主也。上约本来法性。下就当为觉性。此非唯是出缠。前亦非唯在缠。但以超言非境而为对也。上即超于言象。岂出缠者不如此也。下是耳目非境。岂在缠者视听之也。上即摄末归本。下即以本末。如是宁由在缠出。若以觉字为出缠者。岂非本来觉性者也。直成佛时。为觉性乎。但云出缠号大法身。不约出缠方为觉性。诸后思之。

    疏。方智云于縠月等者。此下四句。余莫能知。初之二句。菩萨犹迷真。第十地亦未明证。先喻后法。方者比也。其第十地。名法云地。智如云故。此云之智。名方智云。或可解云。方者大也。大法之智。如似云故。名智云。以此菩萨观于真如。似隔罗縠而观于月未明故也。有佛地障。故是犹迷。问。何故此地智如其云。有三义。一者含其众水。二者能蔽虚空。三者充满虚空。智亦三义。一者智能含藏总持等水。二者智能隐覆如空。粗重二障广大如虚空也。三者智能充满如空。法身智上功德。如水遍故。

    疏。假慧刃于藂筠等者。此之二句。声闻不测。亦有法喻。举其利根亦未知证。假者藉也。或假设也。言慧刃者。慧如刃故。是利根人。有束或超。劈竹断者。一竹可尔。于其多竹。不能顿尔。藂即多也。筠即是竹。今取多竹不能一刃而劈之尔。声闻之人。但证生空。不能证于法空理故。此是不测。不顿断也。对上縠月见而不明。今此藂筠劈而非顿。揆者度也。与察大同。神之与灵。皆训妙也。理即真理。机者要也。并目真如。大义可知。

    疏。至道圆而粹容显等者。此下二句。二身齐证。初之一句。得自受用身。后之一句。证得法身。皆由解脱至极道圆而获得故。粹者纯也。容即身仪。故此自其自受用身。实际真识。并是真如。净即出缠。故是法身。彰即明也。显智已证。净即离障。由智证明。故得离障称法身也。

    疏。然后者。证实身已。然后随机。现其权身。

    疏。俯提十地等者。初彰随机变现。后明变现仪范。初有四句。二句他报。二句化身。他报应于十地。俯者下也。佛居其上。俯而接之。现其佛身。疏谓分疏可了之义。自受法身。人所不了。故云疏。海目。此且举目如四大海。更有眉如五须弥等。为文难具。言宝方者。显是净土唯实所成。他报唯现居净土故。下辨化身。控亦提也。挺者出也。为接三乘。现出化身。化身通被三乘众故。化身如山。魔不动故。又如须弥。最尊高故。多居秽土。名为垢域。现丘陵等。名之为秽。非关有漏。

    疏。若鸿钟等者。上法释已。下四句喻。虽有两事。并通他化。能现之身。如钟如月。所现之身。如声如影。其如钟者。能现之身。内离所执。名之为空。如钟内不虚不能发声。又其实身慈悲之体。本欲利他。即如其钟。外受扣击。名之为受。本未受扣。亦未发声。扣击即是机欲缘也。其如月者。能现之身。内离二障。名之为证。如月不澄。即无其光。又其实身。发利他用。即如其月。外发光辉。即现其形。不发外辉。影亦不现。今复略云虚非执。证即离障。受即待机。辉即发用。上辨能现。所被别者。扣击器清。皆是机故。扣击即是根熟。启请待度等缘器清。即是众生。无有不信等障。根熟无障。方乃现也。鸿者大也。皎魄月也。循者顺也。肆者恣也。纵放之义。今取实身纵恣现于权身者也。或可二喻他化有别。他报无有阴生之相。如直钟处出于声也。化身降生母等如器。虽器喻机。机有母等。故可别也。

    疏。故有者。乘前标后。由前应机。其二身他化不同。故有仪轨。二身亦异。若依前解。远承法说。若依后解。亦近承喻。

    疏。绍隆报佛等。下示仪范。先示。后结。示中有二。由彼二身各有初后之二相故。文有两节。于他报中。初即受职成佛。后即趍座说法。无有处天及下生故。于化身中。初即处天。后即降生。初之四句。辨其初相二身之文。各有二句。绍即继也。隆者盛也。前佛成处。名之为隆。继绍彼隆。名为绍隆。言甄台者。甄叔迦宝为台座故。其受职时。在此座上。名之为于。纂亦继也。业即基业。大同绍隆。贻者遗也。离本而现。却留粗身。令机得遇。名之为遗。遗身在紫绀摩尼殿兜率天也。贻字有本作移。详之。

    疏。抚根熟而趍座等者。此下二句。辨其后相一身一句。抚者恤也。趍者赴也。他受用身。不从天下。直趍其座。成佛说法。化身翻此。降即下生。迹即纵迹。处胎等相。皆踪迹故。

    疏。斯乃者。斯犹此也。指上仪状。乃是语词。指已方结。结文亦别。然须影显。三际之言。亦通化身。一生补处。亦通他报。宏者大也。灵者妙也。无文说于化身灌顶。故受职言目于他报。直顺此经一生补处。故后但结化身者也。此但结至。故有下文云仪范故。不结已前随机变现。详之可知。或可言之在近。势连远起。问。一生补处他报何有。答。准法苑章。亦义准有。如彼具明。不烦示之。问。尔化身何处之身。名为一生。又所补处。为天为人。答。准法苑章。补阙佛处。即在人处。非关兜率。其一生者。非是指其成佛之身。更有一生。方补处故。于此义中。或约大生。即指菩萨。欲往兜率。在佛前身。为名一生。更有人天一往来故。两本两中。共为一生。或约小生。即指天上。菩萨之身。唯有下生。一中本故。中本别言。或四或二。今约一期。合之为一。名为一生。问。如是皆是菩萨之身。如何顺此佛身耶。答。此对他报。并名化身。化身亦有因之与果。相从随举。不须具言。体例皆尔。不相违也。

    疏。今此经者等者。经体虽二。下叹便亦兼其行果。从经出故。故有四喻。如次应知。或于义中。亦摄行果。抄断非胜。今唯取此。教如一雨。能普洒故。理若其河。三兽度故。六行似舟。运越河故。其果如车。引出宅故。果中有二。一者天果。二者涅槃。车虽通余。今且喻果。但云引故。其河对兽。要其济义。度时有济。直喻此经。其河对舟。要其溺义。以舟越之。喻经所拔。轸是车后之横木也。今举要车。问。六行如舟。如何合数。答。随数言之。六为六个。非必一舟。要其六事。不尔唯有上上生故。或船底船相船舍槔棹坠石稍公为六。六度六事且具举之。亦无妨碍。

    疏。虽复探幽晓秘等者。此上四喻。叹经功能。此下之文。潜通妨难。于中有二。初通前唯赞此经妨。后转通但益一时妨。初近三行。于中有二。初正通。后释成。外人问云。前来四喻。诸经皆具。何唯牒此而赞之耶。或外问云。且如华严涅槃等经。研核性相。广谈因果。此经之中。皆无所有。如何以喻斯偏赞耶。疏两句为夺虽者。文含得失。即纵夺也。探者取也。线经华理。其涅槃等。别经名异。大义意云。探幽深之性相。晓秘密之果因。实在其余涅槃等经。若据拔此末世没溺之有情顺生天之机器者。唯在于此经尔。是以偏赞而以哉。筌者目教。取鱼之器。而为喻故。叶即贝叶。上书其经故。与前线华。随?举示。

    疏。所以金光夕烛等者。此下释成。何以得知。先释拯溺。一行余也。下经自叙放光现华。放光除闇。表断黑因。华示六行。表当有果。显依此经易而成之。其果可准。故偏赞之。慈氏威力。不退转故。外即初夜。烛者照也。旌者表也。景者明也。徒者徒众。芳谓芬芳开扸之义。蘤即华也。前即面前。纷即乱也。亏犹虚也。后即当义。实即果实。

    疏。妙祥之俦波委等者。下释有机。菩萨声闻二句文也。委者赴也。善唯识云累也。累累而来。今或委托。如波迅广倚仗之也。举下众集。如波如云。故是符顺至如此也。

    疏。虽则禀训一时等者。下是第二转通但益一时妨。由上但云妙祥之俦鹙子之辈。外人问云。如是所益。近而非多。何假如是赞之者乎。又或问云。所益若此。云何下言未来世等。疏答意云。初禀虽狭。传之即广。非唯一时如是赞也。禀教之机。但列一时。经为津梁。实至千祀。为津桥梁。祀即年也。且举其千。实至万余。意取下言未来世也。夏名为岁。星行一次。云问呼为祀。取四时一终。周名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义。或祀传差。宜从纪字。以十二年。名为一纪。正像末三。一万二千。是千纪也。今至末法。以二千年余有许多盛行大利。何但千祀。

    疏。若夫天宫圣境等者。此下并是释题之文。题中有其兜率言故。又其指文云题衡故。此先别赞兜率天已。然后具次解释题文。至兜率处。但翻便止。由前已略赞之故也。天宫觉菀。并通内外。宫菀并是菩萨为主。故彰圣觉而为名也。言因严者因华果实。故因名严。神者如也。属京之地。名为京畿。此例知尔。叶者合也。菩萨合其无边之德。号之为德。此德游履于园菀故。名为德履。或菀目外。但是菩萨之所游故。宫即目内。正所居故。

    疏。匪心枢而揽观等者。上略赞胜。下彰难尽。初之一句。心缘莫穷。次之一句。语赞无尽。语随心故。枢其心如此。便名为枢。斯大意云。如枢之心。既不能观之得尽。故语至极亦不能赞扬得尽者也。光亦是赞。此即约胜。我此缘说不能尽尔。作如此语。非关自相离言故也。

    疏。教府自陈等者。承上自己心言不尽。指如教藏。自陈赞扬。于此释题上息尔也。教或此经。或通余经。府即藏故。衡即秤衡。称量轻重。正符于此。赞扬胜劣。故此序文赞文名衡。当释题故。名题衡也。

    疏。六事齐修等者。二句举体。二句归名。六事如经。二因之言。有为行愿。有云中下。此等多说。以观为正。行为助因。今恐招感正要六事。所言二者。是愿及观。以此二种。为六事行之前导也。摄引不令六事之行归于余处。如是愿观。名之为助。其六事行。为正因感。以正从助。而得名者。如七作意。修定之者。须加行定。是其正要。作意为助。然从作意以为名者。修习之时。彼用胜故。又如忏悔。虽体是悔。然云惭愧。又彼损力。益能转体。正唯是慧。亦云由习胜解惭愧。损本识中。二障云云。并皆不曾言其正体。但从邻近胜者为言。正同此中言其观也。其观之言。摄六事。邻近得名。然行为正。观为助引。于修行时。不敢离故。离观修行。便名为邪。故其正行。从助得名。问。中下修者。如何不说。答。此且从胜。实皆名观。又其中下。所列诸行。亦有六事。此中皆摄。并名观也。问。如是三品。有何差别。又直与下疏文相违。九品之中。不皆具故。答。下疏约正为头。修习如是六行三业十事。以分三品。若要得生。须是诸行互相助成。又其三三。细分九品。内一二等。如何无助。孤示得生。其彼果报。相非轻故。无因果生。非道理故。且示一相。有无戒者得生彼乎。故乃分品。约头约正。若其相皆有六事。招果内外。无非思业。得生于彼。阙行不可。于此义中。应极思择。至下更辨。

    疏。母志悲缠蠢类等者。三因得名。如余具辨。缠者绕也。不离之义。蠢类即是下劣之虫。以例于余。尚以悲心。不离于此。何况于余。故是至慈。怀生即是有情异名。怀含情识。或烦恼故。

    疏。道圆上果等者。下解菩萨。二句辨位。二句器名。实已成佛。示迹为因。故为菩萨。言祈觉者。得菩萨名。言运生者。得萨埵名。此即且依弘誓语也。假即非实。结归示现。

    疏。光洁自在神用名天等者。三义名天。如文易见。此多目情。有辨器界。菩萨生彼。约到彼处。约到众中。并名生故。

    疏。此由补处天宫等者。此下总释立题之意。先举所观。后举能观。大意令人观之修行。求生瞻奉。必获愿也。言补处者。此是菩萨。当于题中弥勒菩萨。言天宫者。当于题中兜率天也。合下端居利化之语。即见上生二字之义。此总意云。此由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宫之中端居。利化诸有情也。此为所观。令人修习祈观得生。无失误也。

    疏。经者摄也等者。列其四义。次第解已。结归二义。契理契根。名之为经。摄常及法。即利物也。乃是契根。贯即诠真。是其契理。有处说云。摄则集斯妙义。贯又御彼庸。与此相翻。随释无违。二皆可对情及理故。言樊笼者。云樊训笼也。云樊是深密罥碍之义。烦恼若此有作烦字。言百灵。神圣也。无改曰常。言千叶者。金枝玉叶。是王者也。上皆举胜。以例于余。

    疏。第一佛成权实者。佛之身说并名为佛。无不摄尽。问。何故成字安之在下。常及圣教言成佛故。答。是两门故。故安于下。下文先辨佛之权实。后方辨于成权实故。佛即直辨三身之体。成即辨其从因至果。其佛地经是先辨其五法三身。次后例其十地分证。故附于彼。如是为文。若不尔者。倒其成字。有何义意。不为文章。非语顺故。故就义门。恐同常言。唯为一义。置之于下。遂令览者起异论端。至下当知。

    疏。权谓随机接物等者。此下释权实总义。事理未尽。名之为权。称于理事。名之为实。抄分两对。不依次第。随机名权。迬真名实。是胜鬘经。接物名权。究理名实。是法华经。今或解云。只依次第。配其二经。随机究理。是法华经。接物迬真。是胜鬘经。其法华经。二权一实。随机说有三乘究竟。二乘实未得究竟故。究不究竟。皆为究竟。事理未尽。故是其权。穷理唯有一乘究竟。故是其实。此法华也。其胜鬘说四实一权。为接二乘归于大乘。说唯有一。无有二乘。既实有三。事理未尽。故是权也。称实有四。故四是实。此言一乘。是其权者。乃是胜鬘。指于法华所说一乘。名之为权。非自胜鬘所说一乘亦名为权。胜鬘自说真如名一。此之一乘。出生四乘。及摄四乘。皆尽理故。不同法华说一无二。故彼是权。其胜鬘经说一乘亦是实也。此上约说辨其权实。约身辨者。法华经意。随机变现。非实修成。名之为权。究理修得。名之为实。即自受用。名之为实。彼未说有自性身故。胜鬘之意。指于法华接物别说自受用身。亦名为权。不归法身。别说之故。为接物故。尚拟二佛。是不尽理。名之为权。依自所说。摄相归性。只立法身。名之为实。一人只成一个佛故。是尽理也。善师解云。随机本为接物。究理便是迬真。各唯一义。似于标释。非两对也。今作两对。配于二经。次第亦好。名义虽有。可互属之。随义就意。亦无失也。

    疏。佛之身说者。说通所说。故不言教。所说二乘。亦是权故。问。法华亦说。定姓二乘。既实有尔。不归大乘。如何说三。不亦名实。而名权耶。答。皆说究竟。实不究竟。故亦是权。胜不曾说为究竟。但说有尔。故是其实。

    疏。即涅槃经半满教也者。此约未会二乘归一。大乘为满。说二空故。二乘名半。唯生空故。若会之时。不分半满。皆为一故。

    疏。若如来随彼意欲等者。指法华经说为实者。为方便说。方便即是权巧说之。未尽理也。

    疏。即说唯有等者。此是疏之释胜意。

    疏。谓大乘独觉等者。下引胜鬘所说四乘是实者也。言无闻者。无闻慧也。无三乘故非法器。言成熟者。令彼成熟。是化度也。以人善而化度之。

    疏。若以色见我等者。此初一颂。遣如色等见于佛也。我即是佛自性法身。仍须摄相归性之门。并自受用。两句示情。一句遣之。生即众生。断道彼如色等求见佛者。如是众生。是众生是游履于邪断道也。故不见。末句为结。彼论释云。如所不应见不可见。颂上三句。如所不应见。其不可见是末结句。色等名所。若如于彼不应见也。

    疏。彼如来妙体等者。此第二颂。上之三句。法身体妙不应见也。亦须相通自受用。末之一句。粗识不知。故不可见。识显粗故。导师之言。是变化身。此是道师之法身也。显不应见。彼论释云。如彼不应见及不见因缘。因缘即是所以之义。即当末句以识粗故。上之一句。释前三句。彼目妙体。既是法身。故彼体性不应见也。

    疏。彼论释云等者。此颂非是释次前经。是承前经断说得疑。既非见等。如何名佛。如何有说。经自断云。无有定法名阿耨等。此是释彼。于此颂中。亦自受用。摄相归性。总名法身。故但应化。非真佛也。应机现佛。名之为应。现趣类身。名之为化。有云合言并自受用非真佛者。非文意也。应云但说法身实处。摄自受用。说自受用。名为权处。是约离本别说之也。上句遣身。次句遣说。亦是示现。非实说故。又恐疑云。既云应化非说法者。莫其应化全不说法。故次经云。如来所说法。不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今此颂云。说法不二取。二即是其法也。下句又释。能说无实。所说离言。故上说云。非说法者。

    疏。以法身为实等者。金刚经中。摄相归性。其自受用。亦名法身。金光明经。其义正同。下言二身但是应化。无自受用。

    疏。此以受用为实等者。法华未说自性法身。说自受用。名之为实。实修成故。所言化者。即通他报。非实修成。变现起故。

    疏。有二四句者。其初四句。不论随类。约是佛相。名之为佛。方乃于中辨其四句。小化无受法乐之义。不得名报。第二四句。既辨随类。名之为佛。是佛相者。便名为报。故小化身亦入俱句。或初四句。约受法乐。似自受用。方名为报。不通小化。于唯化中。影略随类。第二四句。但是佛相。便名为报。即通小化。其自受用。及随类化他受用身自性法身。如次四句。两下皆同。唯小化身二有别也。又法苑章。应化相对。而为四句。其他受用。不名为化。为此相违。各随一义。亦无过失。彼约应现佛身之者。名之为应。现五趣身。名之为化。故丈六身。六应亦化。先现为人。后成佛故。今此但约变现所起。名之为化。故他受用。亦得名化。不相违也。

    疏。一者法身称实等者。问。须要摄相归性之者。其自受用。已在实门。下言余二。报化之二。报通自报。是不相违。一自受用。自相对故。又不合前金刚经说。自受用身名为权故。答。摄归性者。对别说者。亦成实权。一人唯成一个佛故。名之为实。离法身外。说自受用。隐于法身。故是权迹。设别说二。亦是一人成二佛故。亦是权迹。问。若尔分三身者。法身亦权。何故法身一向名实。答。本中分末。隐本一故。摄末归本。无遗一故。问。前难虽遣。后难如何。与其金刚正相违故。答。如胜鬘经。指于法华一乘为权。此亦如是。是约金刚。指法华者。别自受用。名之为权。法华未现自性身故。金刚摄已不别说故。有作是说。有生灭者。名之为权。无生灭者。名为实。故自受用名之为权。今谓不尔。若只性相为实权者。恐非此中实权大旨。故此标中。但云称实。释中但云诸法体实。并无唯无生灭言。言事相权迹者。唯说事相为佛之者。是权宜也。为彼未了本法性故。权且说之。

    疏。二者法身等者。约为二身。与前不同。亦是实行修成名实。问。法华既未说于法身。如何此中二身为实。答。亦兼余教。又可显之。又彼密说法身为实。如说世间相常住等。

    疏。唯佛与佛等者。上列二身。下立十义。结归总名。二句一句一句二句二句。次下五义。各唯一句。所有二身十义既同。是故同名实身者也。言是身之本者。为化本。言俱离差别者。不同他化各有等降。言功德智慧等者。此自受用。同于法身。法身不言。或功德言。可目法身。言不可以色形等者。约无形量。二身为同。无头足等别处形量。言都无分限者。前无边者。约别法用。此约总身。或前约穷际不尽。此约遍于十方。言起尽者。无字贯下。此约粗相。他化二现。粗生灭故。

    疏。他受用身等者。翻前所说。一一应知。

    疏。故佛地论云等者。上辨佛权实。下辨成权实。总门名为佛成权实。不顺常云成佛之名。意在于此。若顺常言。必不推寻有两般也。若不尔者倒之何益。非为句顺。易呼吸故。成字在上。即易呼故。故意是令生异论端。佛及成中。各有权实。单言其佛。直论其佛。不论修因。若其成。是有能成修因者也。即是为文。先果后因。又此成中。亦连其果。虽单言成。意成佛也。此指佛地身之文。结证于前。便生于后。下于此二。辨其成故。诸无此义。应思细用。此下并说修成相。故然说法身不可言成者其。体初有生故名成即。不可也泛。成就成即。亦通尔问。此。经一卷论。有七卷但。说真如及其四智。无此权实二身之文。如何证前。如何生后。答此非引文。是约义言。彼说五法。即证二实。又于平等及成事中。说现受用及变化身。故二是。权此证前。也彼经至后。又说十地得无生忍。分证一味。即是能成。此生后也。彼论文第七卷中。亦有实色化色之语。化即权故。化当身故。影法身也。不尔云何于此引之。初言其故。必是连前。次下牒此。而以解之。故知此文。更是起后。下文大分。是彼论文第七中义。五法三身。即当佛故。经说十地。即当成实。论说现化。次第应机。即是成权。请细勘之。

    疏。然此实身等。者于辨成中。先实后权。于此实中。又先举其所成之体。四句文也。此通二身。是与向下成权之文。正相翻。勘之自见。虽举身上。要无方处。与权相翻。对举之也。其自性身。依法性土。虽体无二。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亦名身土。本真法界既无方处。立为身土。亦无分限。以义遍体。名遍法界。或此法界。是目虚空。自报可知。并非唯东或唯西故。名无方处。权身不尔。

    疏。法身本有等者。此下别解。二身既别。二义有异。皆先示之然后辨成。此之二句。法身本有。又复共同。

    疏。凡由忘覆等者。将拟解成。先举不成。未发心前。无期限故。一向不成。所言藏者。含藏为义。虽不名佛。含藏佛义。名之为藏。如来之藏。依主释也。

    疏。由近善友等者。下解成位。仍连将成修因者也。有处说其烦恼为藏。此中不用。胜鬘只依真如之上。分两位故。

    疏。但可说证等者。恐外疑云。既言法身本来是有。如何至果方得成耶。疏二句答显证名成。非生成成。故不相违。外疑云。无漏皆证。十地已然。何唯佛果。名为法身。又三句答虽证未圆不名法身。十地之中。圣道不圆。未具足有诸功德故。

    疏。自受用身等者。四句之文。形前法身。而标举之。两义不同。修成非本。人别非一。既标举已。然后方辨修成次第。

    疏。从凡夫位等者。下有三位。未成将成已成别故。亦先辨其未成之位未发心也。

    疏。由近善友等者。下至菩萨坐中成正觉已来。皆是将成之文者也。发心已后。未成佛前。有期限位。皆是将成正觉之位。非唯邻近名将成也。此近三行。而为总举。此初一行。以义释之。以下引证。金刚已来。皆令种增。既未成佛。皆名为藏。十地皆以佛为善友。听佛法故。

    疏。阿梨耶识等者。阿赖耶识。毕竟不实。亦可断故。名之为空。此能摄藏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从果为名。名为如来。如来之藏空即如来藏。又胜鬘中。亦以烦恼毕竟可断。?藏法身。名空如来藏。作释虽同以前所解。然非此中正所用也。此中藏识。名之为藏。不取烦恼。教文时意。亦不相违。

    疏。具足熏习等者。下不空藏。即以无漏种子为体。因果相对。因为果藏。大同前来在缠真如。故下对辨二经之名。然此是约发心已去。方得藏名。故云具足熏习种子。具七最胜熏习之者。或具足有大乘心者。皆得其名。直通金刚。不同前来取未发心已后十地之中未名法身。名为藏不。答。分名法身。法苑亦说十地之中。立三身故。亦可分得。在缠之名。前唯说凡。名之为藏。又此漏种子同故。

    疏。发心修行等者。上依总解。此下约位。仍先指广。然后略辨。如心经疏。引瑜伽论。具广明之。不能多引。

    疏。在地前位等者。下正依位。于地前中。先辨正修。由此之下。是其华报。有身有土。如文可知。

    疏。至初地已上等者。于地上中。亦辨华报。先后立阎浮六天初禅邪见。但并后三名之为十。十地菩萨。如次可知。

    疏。然未无漏等者。两句二义。不全无漏。设无漏者。亦未圆满。不同佛位。两句释成不同所以。实身正是第八变故。彼未无漏。此亦应尔。又其五八未成无漏。故未圆满。问。百四十种因已得几。答。唯此相好。在因分得。余但佛位方乃得之。

    疏。生他受用等者。此下辨土。悲智两增。皆生他报。有悲增者。随类土故。如梵网经。于第二地。说千叶等。准前显后。明有大小。或显身有其大小。非证随类。

    疏。金刚道后等者。金刚心中。更无华报。唯有通前之实报也。此下亦是将成之位。虽说权得无漏相好。是明此位不远而得。非显已得之位次也。直至下引瑜伽了已。次下文云。金刚心位。身犹有漏。云云。方是已成之位。已成之文。却举前因。连前辨后。文例极多。此中却是形后辨前。如唯识颂。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仍是辨其十地位故。

    疏。然诸菩萨等者。已上总辨修习与成。此下别辨变易位处。先明得舍。是约于位。后明居处。是约其天。先得位中。智增悲增二类可知。言如入灭定等者。入灭定处。必伏烦恼。不受分段。须资变易。故示灭定。以明变易。

    疏。其变易身等者。下辨再资。因位不舍。即须再资。

    疏。乃至金刚转位方尽者。此方辨舍。转若起义。正舍名舍。或此转言。是目转舍。同金刚舍可通已舍。

    疏。由此七地等者。下辨居处。唯明悲增。准智增故。又此唯明直往之者。其渐悟者。处不定故。唯广果者。处最胜故。非净居者。声闻处故。

    疏。资此下地等者。此上辨生。此下辨资。亦有初资及以再资。所言下者。对大自在。或对净居。

    疏。将至金刚等者。下辨后往成佛之处。非是辨舍。前已辨故。又引证皆唯处所。不曾言舍。金刚位前。已至于彼。名之为将。

    疏。出过三界者。随其无漏助因说故。又约最胜。或约从佛。

    疏。现报利益等者。不论远修。但对金刚不死成佛。名为现报。虽舍有漏。不名死故。摩醯首罗。智处生身。其业必是地前所造。望此天身。既经生死。为后报。其果亦胜。又依成佛。名为利益。问。如资加位。入见不死入变易后往彼者。应亦现报。答。其直往者。必生广果。方资变易。故无现报。此解不然。其渐悟者。应有此尔。应作是说。此业既是感总之业。必无现报。问。应有顺生。答。此非约于四业中者。但约对于造业之身便受果者。名为现报。其隔生者。皆名后报。即顺生业。亦名后报。此解为正。言智处者。成佛之处。独得其名。是智之处。摩醯首罗。即是智处。其第十地。舍此处生。智处生。

    疏。金刚心位等者。下辨已成。虽举金刚。但欲对辨佛位故也。

    疏。此所修生等者。此下大文结归权实。法报二身。称实智境。故名实也。如者合义。即是智境冥合之义。或犹似也。皆无二取。名之两如。

    疏。彼二权身等者。下辨成权。亦先对举他化二身。形前实身。彼无方处。此即有也。虽举差别。随宜与现。意要方处。或兼形前二身别文。舍此权身。下无结文。此标举文。义足见故。云随宜故。

    疏。只如他受用身等者。此下辨成。只犹且也。如是指词。未论化身。名之为只。又于化报。且明身土。更有诸相。在后辨故。又皆尚略。故名为只。初三行余。是其化报。举其菩萨见化为理。以显他报身土大小。言百佛者是目大化。一大化佛。王一大千。一大千中。百亿小化。此理之下。是释文也。所言百亿。是其小化。指前未言其一大化。百亿小化。明前一佛是一大。此一大化。百亿小化。其百大化。有其百个百亿小化。如是共为一化报座。应初地也。

    疏。此受用佛等者。此下是辨化身之文。前虽已有二化之言。欲显受用。此下方正总别辨之。此总文也。于中。先土后见。于见之中。言此前者。是其加行。略无百亿资粮之言。次然有下。或上二句。都连下标。二化别辨。由此下释机有胜劣。故云阶降。佛见大小。是由此也。此虽言身。文连前意。意亦显土。或自为彼所现之下。便是身量。疏主为文。往往逆次。土中报化。身中化报。此判极妙。

    疏。初地所见等者。约座辨佛。

    疏。初地菩萨等者。菩萨之身。与佛量等。名为相称。或现师资等其半者。名为相称。不尔即非不同地前。亦有不能等其半者。即不相称。故云多也。

    疏。初地已往等者。外人便问。云何地前身不等佛。或有与佛不能相称等半之者。入地决定。与佛相称。或名相称等其半者。疏答意云。已得无漏功德定故。不同地前。未得无漏。阶降颇多。或有极劣。不能相称。或不等半。

    疏。分段变易等者。外又问云。菩萨亦有分段变易。云何皆能或等佛半。其分段者。应须小故。疏答意云。粗细虽别。其量亦同。先其小者无漏资故。此言大者。或等佛半。便名为大。形今人趣之身量故。佛身极大。故等半者。由资而大。

    疏。于十王位等者。此第二解。亦复不定。与地前同。言或受不受者。内既有受。身量同彼所随类故。此即尚有不能等其佛身半者。佛极大故。初地所见。他受用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故如是文。问。前念加行等于大半。云何后念便增尔多。答。初得无漏资故如此。如前已解。

    疏。正智证如等者。便明缘智。

    疏。如十百明门等者。依瑜伽论四十七说。一一刹顷。证百三摩地。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二见百如来。三动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等。四化为百类。普令他见。五成就百类所化有情。六若欲留命。得百劫住世。七见前后际百劫中事。八智见能入百法明门。九能化自百身。十能现百菩萨眷属。初三摩地。势贯于下。

    疏。若至二地得千法门者。过前倍。问。已后诸地皆十倍耶。答。准十地论。不唯十倍。彼十二卷。后十卷后十卷中。别设十地。一地一卷。于初地中。一念证得百三摩地。诸如是等。二地千。三地百千。四地亿。五地千亿。六地百千亿。七地百千亿那由他。八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九地阿僧祇百千佛国微尘数。十地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准此所说。三地四地六地。并是百倍。五地千倍。七地那由他倍。其那由他。亿亿为之。八九十地。形以前地。不见所倍。不同所以。后当具述。若皆十倍。其数极少。至第十地。只得万亿。已上之亿。皆约千万。即是俱胝。俱胝俱胝是那由他。小乘多以十万为亿。名为落叉。

    疏。其佛处座大小相称者。其量非等。多等其半。菩萨身量。亦等佛半。名为亦尔。或身不必等其座半。但小于座。随应相称。菩萨与佛。身难等半。相称亦尔。非以半半名为亦尔。云如化弟子等者。报佛亦有。上实菩萨。同化菩萨。其化菩萨。等半相称。此虽由业。如由佛心。显定然也。不尔何须指如此例。

    疏。我今卢舍那等者。此下引证。又其逆次。此第二地。两句他报。两句大化。四句小化。

    疏。亦如阿弥陀佛等者。却证初地。

    疏。法华亦云等者。此下二文。不见何地。即为总。冬殊亦是化菩萨故。未见化作何地菩萨。故亦是总。或其多分悦初说故。引在初已。又此二文。证他受用之随类故。其量大小处所不定。文殊是在华严会故。是随类也。问。二地已下。何无别释化身之文。答。数虽渐多。其量等初。故不别之。但于其中。有因之者。

    疏。故华严会等者。但取不见。明是他报。不要引出见者为证。引出见者。但是文殊。非是佛故。问。文殊等觉。何在初地。答。现者不遮又但随类与以为证。不证何地之随类也。

    疏。后得所观等者。此附金刚。权实之义。依别后得。双运相从。入于见实。问。此与前云正智证如云云何别。岂不相重。答。前约见不见。此约见权实。问。后得岂不见自受用。答。此且约唯权唯后得。本唯缘实。尽理后得通缘权实。如是双运。随义别说。

    疏。若第十地等者。上辨初二。下直超辨前十地也。文可详之。

    疏。然此等土者等。下辨诸相。先报。后化。报中三节。此辨女等之恶趣等生者。等。无根等即是八难。下引证中。先证女人无根二乘。后证畜生。余者例准。此中大意。要无处胎童子等相。

    疏。鼓音王经等说等者。此下会违。外人问云。既无女人。何有父母。既无下会。此中虽有父母之言。但为会于女人而来。非正是辨无父母。故下更略辨无父母。

    疏。有解等者。前解弥陀唯是报土。此师是解阿弥陀佛通其报化。虽弥陀土有其女人。然亦报土无其女人。不相违也。但弥陀土通报化别。下引释迦。亦有报化。如弥陀故。然于报土。无化父母。

    疏。然华严经云等者。却成前解。于报土中。有化父母。不须弥陀通报化说。或其有解。说阿弥陀通其报化。此又证成报土之中有化父母。二义相合。弥陀通化。释迦弥陀报化皆有化父母也。此中意云。摩耶是母。又说含容必是化为菩萨来集即报土。

    疏。观音授记经云等者。下引此经。是辨先有处天之相。故引末云。不说先住何方云云。于此经中。只有说云。处座成佛。观音势至。二人皆尔。

    疏。所以者何等者。下释不现处天所以。此处为菩萨。此处便成佛。故先处知足天来为大菩萨。不须先令久希望故。欲令之下。对举弥勒。是为小器久令忻乐。方令得见。故先处天。然后下生。

    疏。其他受用等者。下乘前经。辨无父母。三句牒示。直坐台座。不说余事。明无父母。举此事已。两句对结。

    疏。且如化身等者。上报下化。略辨四相。文中先举彼机国土。以为不同报土所以。故云且也。

    疏。将成佛时等者。辨生知足。不生余天。如文可知。所云将者。形在释迦会下已前。已前非将。又在兜率。亦得名将。对正成也。

    疏。只如释迦等者。下生相也。欲辨下生。先示在天。云只者。且指此二。不论余故。下云三际。故无只字。

    疏。三际成佛等者。降魔相也。其道树等。因便故云。或兼对之。座唯金刚。报佛七宝。言降魔不同者。先后不同。如余处。辨或四二。等魔军不。同指如彼文。

    疏。金刚座道等者。成道相也。示现亦作如是相故。此非说实。文隔越故。问。理虽可尔。文上如何见是示相不是实证。答。云利生故。明是示相。

    疏。今上生经等者。已前泛辨。下入此经。既云其成。故非大文。此中先遮法身二报。此遮法身之理。但可证者。真如理也。连下见意。亦非之下。别遮二报。即字之下。遮已归本。

    疏。虽标化佛等者。恐外问云。云何说权。不说其实。宁得成于实利益耶。疏下通此。见权显实相相似故。如见水月了天月故。

    疏。自受用身等者。此下释成。先说权实。故未之相。以为道理。以实现权。权似于实。权不离实。故可显之。

    疏。虽复等者。下转通妨。外又问云。以权显实。权身既多实身。应二句为夺。意不越前。今再牒之。欲申下文。大意可知。

    疏。如月出云际等者。初之四句。喻虽复下。当前三行。器成之下。喻见者下。大意有二。其初意者。以实现权。如月现影。睹知月见似真如可影显也。其后意者。喻其化身。虽千百亿。实身唯一。顺翻可知。

    疏。真权两体等者。此合喻也。合归权实。故知之下。勿此相连。是却结此唯是权也。

    疏。故钵经云等者。此以二文。合证弥勒是权实。此即先示文殊不知。后证文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