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尔雅注疏最新章节!

    [疏]“释乐第七”。○释曰: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な之形。木,ね也。白,歌也。又象锺磬也。”五声者,商、角、宫、徵、羽也。《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又云:“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锺,木曰?。”此篇总释五声之名及八音之器,故名“释乐”也。

    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详。○徵,之矢反。)

    [疏]“宫谓”至“之柳”。○释曰:案此文则宫一名重,商一名敏,角一名经,徵一名迭,羽一名柳。但未见义所出也。注“皆五”至“未详”。○释曰:云“皆五音”者,案郑玄注《乐记》云“杂比曰音”,谓宫、商、角、徵、羽清浊相杂和比谓之音。“单出曰声”,谓五声之内唯单有一声,更无馀声相杂也。然则初发口单出者谓之声,众声和合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之乐,则声为初,音为中,乐为末。此云五音者,举中而言也。云“之别名”者,谓重、敏、经、迭、柳是宫、商、角、徵、羽之别名也。云“其义未详”者,以《尔雅》之作以释六艺,今经典之中无此五名,或在亡逸中,不可得而知其义,故未详。案孙叔然云:“宫浊而?,故曰重也。”孙氏虽有此说,更无经据,故不取也。

    大瑟谓之洒。(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洒,所蟹反。)

    [疏]“大瑟谓之洒”。注“长八”至“七弦”。○释曰:瑟者,登歌所用之乐器也,故先释之。《世本》曰:“庖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其馀四弦谓之番。番,赢也。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熊氏云:“瑟两头有孔,其在?下者名越。”《乡饮酒礼》云:“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注云:“越,瑟?孔也。”《燕礼》云:“小臣左何瑟,面鼓,执越。”注云:“越,瑟下孔也。若用之祭祀,则练其弦,疏其越。《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郑注云:“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孔也。画疏之,使声?也。以其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声浊也。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也。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故也。其大者别名洒。孙叔然云:“音多变,布如洒出也。”郭云“二十七弦”,未见所出。

    大琴谓之离。(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

    [疏]“大琴谓之离”。注“或曰”至“五弦”。○释曰:《琴操》曰:“伏羲作琴。”《世本》云:“神农作琴。”《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琴之大者别名离也。孙叔然云:“音多变,声流离也。”云“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未详长短”者,或人言琴有二十七弦,是琴之大者也,但未详其长短耳。云“《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者,此常用之琴也,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文武二弦为少宫、少商。又《琴操》曰:“广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滨,言其服。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法天地。然琴为乐器,通见《诗》、《书》,故此释之也。

    大鼓谓之{卉鼓},({卉鼓}长八寸。○{卉鼓},坟。)小者谓之应。(《诗》曰“应?县鼓”,在大鼓侧。○应音膺。)

    [疏]“大鼓”至“之应”。○释曰:别鼓大小之名也。鼓之大者名{卉鼓}。《周礼鼓人职》曰:“以{卉鼓}鼓鼓军事是也。”其小者名应,言声应于大鼓也。李巡云:“小者声音相承,故曰应也。”孙炎云:“和应大鼓也。”注“{卉鼓}长八尺”。○释曰:知者案《考工记》<韦军>人为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卉鼓}”。后郑注云:“中围加三之一者,加于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以合二十版,则版六寸三分寸之二耳。大鼓谓之{卉鼓},以{卉鼓}鼓鼓军事。郑司农云鼓四尺,谓革所蒙者广四尺。”注“《诗》曰”至“鼓侧”。○释曰:“应?县鼓”,《周颂·有瞽》篇文也。郑笺云:“?,小鼓,在大鼓旁。应,鼙之属也。”案?,引也,谓击小鼓引乐声。

    大磬谓之[QY57]。([QY57]形似犁钅官,以玉石为之。○[QY57],虚骄反。)

    [疏]“大磬谓之[QY57]”。○释曰:磬,乐器名也,以玉石为之。《世本》曰:“无句作磬。”《释名》云:“磬,罄也,声坚罄罄然。”《考工记》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是其制也。大者名[QY57]。孙炎云:“[QY57],乔也。乔,高也。谓其声高也。”李巡云:“大磬声清燥也,故曰[QY57]。[QY57],操也。注“[QY57]形”至“为之”。○释曰:《字林》云:“钅官,田器也。”自江而南呼犁刃为钅官,此[QY57]形似犁钅官,但大尔。云“以玉石为之”者,《左传》云:“玉磬纪?。”又八音谓磬为石。故知“以玉石为之”也。

    大笙谓之巢,(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谓之和。(十三簧者。《乡射记》曰:“三簧一和而成声。”)

    [疏]“大笙”至“之和”。○释曰:《世本》云:“随作笙。”《礼记》曰:“女娲之笙簧。”《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有十三簧,象凤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高也。言其声高。小者名和。李巡云:“小者声少,音相和也。”孙炎云:“应和于笙。”注“列管”至“九簧”。○释曰:瓠,匏也,以匏为底,故八音谓笙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钅叶也。笙管必有簧,故或谓笙为簧。《诗·王风》云:“左执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时验而言也。注“十三”至“成声”。○释曰:云“十三簧”者,郑司农注《周礼》亦云“十三簧”,相传为然。云“《乡射记》曰:三笙一和而成声”者,彼郑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大篪谓之沂。(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篪,池。沂,银。)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