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楞严经观心定解最新章节!

即心王。元即陀那识也。前之七识皆从陀那识生。七识之生灭既破返归陀那之元。二已灭下明其长短。对前行阴故云已灭生灭。云精妙未圆者盖真与非真择焉而未精也。识阴未亡生灭细相仍在。如后文云流急不见非是无流。故前文以瀑流喻之。前云真非真恐迷。今正起迷之人也。三出其所证。言根隔合开者。若消磨六门则根相融泯。今诸根虽隔已能合开。只一隔字显是未消之相。与真六根互用者云泥迥隔。补遗云。诸类通觉是达其觉性。不同前文已获其同是唯识也。即中云行阴若存甲长发生曾无觉悟。此行既消则与类生通觉。行阴尚通他人。觉体岂不通乎。上合开惟在于己。今通觉则通他人。觉知通?通承自他。工夫到此能证入于圆元。即指诸根自他不隔之地为圆元。

    ○二因计成过二一正叙。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文分四。初正明起计。所归即上还元。计此元为本心能生诸法是真常因。此以非真为真生灭为常。又有能生所生岂非谬见。二是人下定彼计名。诸法为能因圆元为所因。与外道因常而果无常其义正同。三辨其伴侣。彼黄头外道立冥谛为能生二十三法为所生。又冥谛亦为所归不相类乎。虽云伴侣未必全同。以此云觉知彼云冥谛故也。义势相似成其伴耳。四斥其邪谬。迷佛菩提者。菩提曰觉。觉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今执有法从一因生能所差别故云迷也。忘正知见故云亡失。

    ○二结斥。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前文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今立真常因而生胜解即成所得是取着也。或云能入圆元即圆元为所归之果。今谓指能生法是为所归之因。指能证心计为所归之果。

    ○二能非能执二一行尽识现。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妙是忘相之智。是人识精虽现未能忘相故云未圆。

    ○二因执成过二一叙执。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初正叙所执。于识还元故云所归。览者取也。自体即我身也。法本无我而揽为我身岂非我见。因见识体遍于十方便谓有情众生。皆从此出。于此法门印持忍可名曰胜解。次是人下定彼执名。彼谓我为能生而他不能故称能非能执。三辨其伴侣。摩醯首罗是大自在天。现无边身则众生皆在其中矣。四斥彼迷谬。佛菩提由无我智显。此人执我即迷佛觉。何由得正知见乎。

    ○二结斥。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能为心者结上邪执览为自体等也。计我心为能生故曰能为。成能事果结上无边身为伴侣也。是人将感自在天能现无边身之果。以彼有现无边身之能事故。既执识体必有隔碍岂曰圆通。涅槃如城有防非御敌之义。妙乐云。非宽敌急见逼思遥。今第二人方起见惑是背涅槃城矣。俱舍云。于他胜谓己胜为大慢。若生色界顶天谓众生从我身流出。纵遇圣贤必谓己胜非大慢乎。我遍圆者计一切众生皆从我生故我心周遍。又因前薄有圆解而生此计故受圆名。然我遍圆之名通因通果。能为心因也。能事果果也。由因至果已成种性。盖于佛法外自成一种类矣。

    ○三常非常执二初行穷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计生过二一正叙。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不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文中初出其执。始因行灭于识还元。如息波归水但是所归。复计以为常住之法是我所归依此倒计也。又识是自心而反疑为彼其倒逾甚。前文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此明真心起妄遂成虚空。今竟谓从识阴流出。其都起宣流之地是生灭而非真常也。既惑不生谓不知有真常之理也。亦迷生灭者谓生灭为无生也。有所归依计得安住则其迷深沉而不可醒。次是人下定彼执名。温陵云。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三辨其伴侣。资中曰自在天与前不别。此天现有生灭妄计为常。今在生灭中早计安住正其伴也。四出其迷谬如文。

    ○次结斥。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将来必生计自在天故云成妄计果。以无常为常疑自心为彼曰倒。薄有圆解仍得圆名。

    ○四知无知执二一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执成过二一正叙。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初正明起见。因知立解便不许有无知之法。十方是知遍之处。草木是知遍之物。此人所以执草木有知者。彼谓识心是知而识体圆遍更无不知。盖未达性觉妙明元无识性。一念不觉晦昧为空。空是晦昧之法。依空立界故器界皆无知。由未达此斯起谬执。或云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此草木为人之类也。贤妇化为贞石蚯蚓化为百合此人为草树之类也。此经十二类生亦有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然此皆偶然之事不可为常。而定谓有情无情互为转变则大谬矣。温陵云。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云无择遍知。次定彼计名。此以无知为知故名知无知执。三辨其伴侣。婆吒或云?阇。此翻避。霰尼亦云先尼。亦云西你迦。此翻有军。二外道之名也。四斥其迷谬。菩提须破晦昧。而今谓。晦昧之物即是觉体岂非迷与。孤山曰问。前说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何异此文邪执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体无二(云云)孤山之说转觉迂远。如荆溪初立无情有性。次文即云。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据此则知佛性中更无无情明矣。特因点示世人所云无情正是佛性周遍之处故云无情有性。若达佛性即无情。岂与今同。

    ○二结斥。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温陵曰。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五生无生执二一行穷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计生过二一正叙。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文为四。初正明起计。六根互用但能随顺未得真证。温陵所解是也。然一根既现诸用并欲变现诸尘。是使圆融变化一切发生。言便于者讥早计也。识阴未破性中七大未显。而徒求四大之用爱之乐之。不得则崇事外物以求发生。欲借外尘以发自心本具之尘故云发作本因。如一星之火能使燎原。四大咸然。以外引内为发本因亦犹是耳。立常住解者。谓本因既发即是常住。地水火风从古至今未曾欠少计以为常。不如其是事非理也。二是人下定彼计名。欲生诸用而竟不能生故号生无生执。三辨其伴侣。三迦叶波今已从佛。诸婆罗门邪党尚繁是其俦类。云求出生死者。计得水火常住之理即免轮回未必出于三界之外也。四斥其迷谬。性中七大清净本然是佛菩提。今迷此菩提而失正知见矣。

    ○二结斥。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佛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言计著者。计外物能发自心之用。因之崇事水火是迷自心所现而从物求冀也。如是则以缘木求鱼之因妄冀常住之果岂可得哉。生颠化种者。变化之元本从心出。而反从物求是颠倒化理。又立妄求因结求火光明等。求妄冀果结求出生死。根尘各遍为圆通。依正未一是不圆通。事水火非涅槃之道。

    ○六归无归执二一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计生过二一正叙。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古解云。明中虚者前云罔象虚无是也。恐未必然。前文谓识阴尽则见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为本。今识阴未尽安得雷同。盖明是识阴之明。此识阴明中妄谓虚无一物耳。岂能破识阴乎。从明而计虚者亦谓此明能消诸尘垢也。以有色即碍明故计明中虚耳。离尘不能离识但欲识中虚无何补于事。非破也。破灭十二类之群化也。不但依之而且为归依。上依是依托。下归依是尊重意。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诸舜若多总举四空为同类耳。从无想天来生空处名诸舜若多。前文云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是也。长水曰永灭依即明中虚也。此计空为所归依处即涅槃也。此明中虚实非所归而计于归故云归无归执。孤山曰归于无归故曰归无归执。舜若多主空神也。

    ○二结斥。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非灭群化为圆虚无心。永灭依为空亡果。圆虚无者。此之虚无总该八识及十二类故名为圆。而引业所牵当证空亡之果不但立论而已。空亡果应即是四空等天。但彼天因修定生今因计明中虚而生别号空亡果耳。有无不合则非圆通。当以转识为涅槃今则非也。断灭种者。该于因果。虚无即发能招报之因。空亡即发得所招报之果。如此因果为断灭见之种。凡此种字皆该发得境上因果二事。前后例尔。夫空亡断灭尚历然辨发得因果不同况他境哉。

    ○七贪非贪执二一行尽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计生过二一正叙。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幽溪曰。识体遍依遍正遍身遍心故曰圆。吴兴曰。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固身常住同识之常也。同于句同识精之圆也。精圆二字竟指识体。身本无常实不可贪。以为长久今坚贪着故云贪非贪执。温陵曰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

    ○二结斥。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皆涅槃城。生妄延种。

    命元是第八识。前文云观由执元其义是同。固妄者唯欲固其妄身。补遗云。趣长劳果恐取劳苦之义。庄周曰。劳我以生。今求长生延命非法性身秪成劳苦之果耳。妄延者。不知法身亘古亘今而欲希延寿命故曰妄也。

    ○八真无真执二一行穷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计生过二一正叙。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缓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命是识体。通真通俗故曰互通。通真则事相销尽。通俗故可留尘劳。以有神力故化诸欲境。美女为媛。真无真者。孤山云将欲复真而反恋于俗也。吒枳迦罗即斫迦罗。此翻轮山。前称大幻师故可为神力变化之伴。交光之解支离不可用。长水真际俱有解不暇多及。

    ○二结斥。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桐洲云。邪思因者。于定中发此邪念不能善察由此炽盛起尘劳事故同天魔。

    ○九定性声闻二一行穷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解起着二一正叙。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前云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即命明也。此人顺前境界更不别起邪计。分别下文有三重。初是了达世出世因果。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惟求下趣向小乘。但祈感应故见苦而后断集。欲证灭而始修道。居灭下既得果已不复前进。若思前进即回心罗汉非声闻种也。增上慢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又不及定性声闻不过成其伴侣而已。未得谓得亦可称为无闻。然是人下秪是判属定性非谓至此方成小果。桐洲云。无闻僧者妄执小道以为究竟。故与夫谓四禅为四果增上慢人为害一揆。桐洲之意竟以住小乘者为无闻上慢矣。

    ○次结斥。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圆精应者圆指识体遍该。在识体中以祈求精洁之应而为因心。是牒上唯求感应等也。成趣寂果牒上居灭已休等也。生缠空种结上是人则堕等。

    ○十定性缘觉二一行穷识现。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因解起着二一正叙。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文中亦有三重与声闻无异。识精之体洞三世彻十方消六入一名曰圆融。远离爱取名曰清净。觉明者如前章曰命明。命属因果不离感应。今既胜前别得觉明之名以成缘觉之体。如后所说即以觉为因心明为果心。然其义亦互通。亦可以初悟为觉。深知缘起为明。是以因缘之悟为觉明也。盖佛悟因缘显法。支佛悟因缘生法。故支佛以集为初门。胜声闻以苦为初门。发研深妙者。推十二因缘究竟灭除无明成自然慧是深妙也。以此为因涅槃是果。住果不进。幽溪曰。支佛所证偏真涅槃与声闻无异但能侵习耳。然有独觉缘觉二种不同。今云成其伴侣未必因行同于二种也。前云缠空今云不化。均是定性不回心者。此亦今经破定性声闻之明文也。此即止观用十乘观法观二乘境也。夫圆顿止观并破二乘住果。非法华三昧而何。且二乘住识精为泥洹即堕无为坑而不能起用。今经破斥又是方等弹诃之教意。故此经以方等被开成醍醐为相也。

    ○二结斥。

    是名第十圆觉?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于圆融觉明而生胜解即是圆觉?心。圆须指识。觉须指因缘之悟。了三世因缘亦了百千万世因缘是成湛明果。言觉圆明者。因缘之悟仍不离识而能遍了三世也。不化者。谓成定性不能超过识精。长水云。证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用。二乘住识精为泥洹即堕无为坑而不能起用。今经斥破又是方等弹诃之教意是也。

    ○三斥邪结正二初斥邪二初显过二一结由识。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交光曰。中途一句前八意多。因依二字意兼前后。于未二句后二意多。

    ○次具明过二一八境。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正辅行所谓因观发昔。宿习现前之发得能招报心。经文显了。人不细心会通经论故致此经两章千秋迄无定判也。秪如自言满足堕无间狱。正因发得以招苦报之果岂不了然哉。吴兴曰。大妄语别指前八也。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别指七是外道。八是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二乘异此故云不进。

    ○二二乘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二劝示。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岐路。

    将此下显教。法门谓辨魔法门。十种皆称见魔。保绥下冥持。身心入佛知见该六根互用之义。长水云。入佛知见证真位也。从此谓从观识中成就道业。吴兴曰。言见魔者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起界内邪见。后二违中道理起界外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又前八中七纯是见。八具见爱。以留尘劳生胜解故。问。前受阴尽已超见浊。何至行识二阴又发诸见耶。答。前约断位得意生身者言之。今在伏位于二阴区宇中发也。此五阴文若迷断伏之义虽有妙辩其何以消之。

    ○二结正二一示法门。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吴兴曰。如是法门且指识阴禅那现相。过去诸佛无不觉了入佛知见故曰乘此心开。

    ○二明超能二一标示能超直至等觉。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发得能招之境既不住着。自然正观圆明任运流入真因位也。六根互用有似有真。从似入真直至金刚干慧。孤山之释最是。然未可定判在七信。或在十信。或在初住。经云从互用中其言甚宽。不杂无明故曰圆精明心。根身器界悉皆清净故云发化。据识阴若尽之言诚是已登初住。从此超入等觉后心即圆人善超也。孤山据六根互用有似有真故兼用似位耳。而以初住为正。

    ○二委示能超直至如来。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不但直入真因抑且直入极果。此因观破发得能招报以明修证一番事毕也。金刚干慧是等觉后心。故直超等觉而入妙觉。孤山曰。妙庄严海是福究竟。圆满菩提是智究竟。归无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脱。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纵不横三德秘藏于兹具显。此正由用圆顿止观观别能招报中发得等境而证入也。何者。盖圆解修证皆复本来有何可得。而因修发得五十境中一一皆由有得有爱而现魔孽。今既皆观破。则自当归本来之无所得矣。

    ○三结劝钦承三一总结示。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总结详辨五阴中因观发得魔境之意。

    ○二劝两根二一利根宜精识。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推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罔两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前云洗心非正落于邪见今与相反。从奢摩他至魑魅句皆与前文对映。五十种魔孰非心垢。心垢至销灭是明内魔不生。天魔下明外魔不入。无乏少者。有此辨魔之法则助道无乏少也。下劣恐指二乘。以彼证小涅槃无心向大故。

    ○二钝根托秘咒。

    若诸末法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吴兴云夫返妄归真非行不克。行之大略唯信法焉。从闻法而入者曰信行。从思惟而入者曰法行。然其二行必假相资。今云未识禅那。即法行者未识五阴禅那现境也。不知说法谓不知以信行而资法行也。由是之故名为愚钝。若于三昧好乐修习。佛虑斯人为魔所恼。故嘱阿难劝持神咒也。即中云。行人不知空假之定在一心中名未识禅那因此不知法相。然是法行人故乐修三昧。此法行中之钝人非法行中之利根也。又未识等不过明其愚钝而已不知说法即不能辨魔。问。如上辨魔已详修三昧者自能依文简辨何云不能辨耶。答。今经所言亦其大概而魔说多种。在利根者推广今经之意故皆能辨。非钝所能故今云汝恐同邪也。汝恐同邪者谓或为邪说所动。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指外魔也。

    ○三令钦奉。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正观总无明心若发宿习众境纷现。若生住着即如来修证皆不究竟坚固。今既详明不令住着。则正观心任运流入。是为修行最后要紧垂范也。前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既答十方如来正观阴入一心三观最初方便已。今则更详十方如来修正观时发得魔境使不住着则一切事方得竟竟坚固。又为十方如来最后垂范也。不必依孤山夏满说经前春示灭之说。详发得能招报竟。

    ○二更断余疑。即上所详发得能招报五十阴魔中有未尽之义更加问答料简以释明之。非别有疑事可断也。要之五十发得境中天魔外道邪鬼妖魅似乎外来害人。殊不知此等诸境皆由正观阴入之人心不自正妄生取着故发宿习以致外邪得入也。故结出五十阴魔皆是妄想则非外来可知矣。为二一疑问。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知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问有三。初问未蒙等者意欲如来再为细示。二问顿渐。三问因界浅深。谓色以何为边际。乃至识以何为边际。

    ○二答释二初正答所问三初答五阴妄想二一正答又二一总答二一明真如本净妄生诸法。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死生苦道也。尘垢业烦恼也。真妄合生正是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前文殊偈中先生空界后成有情。今亦如是。乃至者追溯五阴以前之事。迷头如迷真。认影如生器世间。吴兴曰。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三谛融通云无尘垢总名本觉圆净。此单论真性也。乃至下单论妄想生起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发生世间。所以尔者。无前单论则不知离义。无后合明则不知即义。幽溪曰。文中先明真觉无妄。次明妄以发生。三明真妄合生。非初二节不足以彰离。非后一节不足以彰即。离则真妄并行而不相害。即则真妄体融而不相碍。不相害则妄可去而真可复。不相碍则妄无相而其体真。空华之喻最好研详。波水之譬犹堪取象。

    ○二明因缘自然二计虚妄三一立。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文有三重。妄元无因一也。于想妄中立因缘性二也。不了妄想当体全空遂计妄想为能生也。迷因缘者称为自然三也。桐洲云。立因缘性谓自他共性并下自然则四性备矣。言自然者五阴皆自然而有也。

    ○二破二一总破二计。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二乘众生计五阴为因缘。外道众生计五阴为自然。不但二乘计因缘恐别教亦然。

    ○二别破二计二一破因缘。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补遗云。谓若只知妄从真起则有妄想因缘可言也。若能了妄即真无妄可起则妄想因缘亦无可言者矣。

    ○谓若知妄从真起便谓真因妄缘而生五阴。若了妄即是真岂复有因缘和合而复生五阴耶。

    ○知妄等者。谓见有妄法生起可说妄之因缘。若不见有妄法何因缘可论耶。

    ○二破自然。

    何况不知推自然有。

    ○三结。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如来说五阴以妄想为因。谓所生五阴能生妄想皆不可得也。

    ○如来发明五阴本因。而此因缘元是妄想心中所见。故说五重皆妄想也。

    ○二别答五一明坚固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因父母淫爱之想而流赤白二滴故云因父母想生。汝在中阴时心无淫想岂于父母想中而传命耶。此文大意明身从妄想所生而已。齐想中传命四字明妄想生身已竟。酢味登高等。举身由想动以验身从想生。口水足酸皆从想生。前境不至而体即为动可谓虚矣。可谓妄矣。必非下反显也。是知现前色身总是妄结与口水足酸无异。但因妄想窒碍牢固而不可拔故成色耳。色元不坚在妄想中即名坚固。汝体必非虚妄通伦者。体与虚妄伦类相通。此句明身由想生故还为想动。指想中传命为通伦也。

    ○二明虚明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点前色阴妄想其中已具受阴。补遗云。想味临高而令真酸受涩此言因想生受。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此言因受动色。如言心受爱境则身业运动有所为也。长水曰。照境而虚通无碍故曰虚明。益损之受由想而生岂非第二妄想。长水释中以即此至酸涩是牒前。由因下是正显。不及吴兴之说。而吴兴配文又不如补遗也。

    ○三明融通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由汝下明身为念伦。念虑之言应该王数。而想亦在其中矣。良由六识取境之用全在于想。故于想中总举王数。前明色则与想对辨。今明想则与形对辨。初句正明念能使身。身非下反显也。身实也。念虚也。然身是念之类。苟非其伦何为念所使乎。前色中已明想中传命此受生之始。今总举寻常日用皆为念所役也。种种取像句正明想阴。身是有相之法既为念伦故想还能取像。又形既为念之一类故心生于内形取于外。心生形取想之用也。昼想夜梦想之相也。想一动而色心皆动故云摇动妄情。言融通者。内心外境融通为一。此妄想中之融通非二谛融通之比。

    ○四明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运运即念念也。行阴通乎七识以生灭为体。是十方十二类同分生机。而亦色心所共故已多不觉。其见之形体者。甲长等是生。气消等是灭。属不相应行故无觉悟。阿难以是真非汝诘者。七识全是妄法妄亦自心所现不可谓非汝也。如必下决其非真。真心是觉而彼不觉岂非妄乎。念念不停即指甲长发生等。以不觉故名幽隐也。又非色非心是名化理。故以是真非汝诘之。上既就色阴论迁流。下复遍历诸行。此化理实是妄想曾无觉悟故云幽隐。此文有二意。化理下正明行阴。阿难下是非双诘明其虚妄。即汝非汝幻妄极矣。则汝下结出迁流之故。由于念念不停也。长水云。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知虚妄。

    ○五明罔象妄想二一正辨识相。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文中初句反徴。精明湛不摇处即陀那微细识也。离行阴之曾无觉悟故曰精明。离行生灭故云湛不摇处。于身不出见闻觉知此句顺释。意明下文睹奇物者即是精明之体也。见闻觉知出于念虑之外。念虑已属想阴中收非今所指。前行阴尚不自觉岂识阴而反杂念虑乎。今以前五识及第六现量未起推测可为精明之用。用即是体。但陀那与现前六识粗细实分。良以阿难习漏未除。及末世众生未阶深位。非举浅验深则根源不显。又五卷中十方如来同云。唯汝六根更非他物。诠显楞严大定必在六根。初心行人当依六根证入。所以根隔是凡夫相。六根互用即顿超十地之基也。若实下反显。言精真则不杂妄岂为妄熏。人情谓既离生灭又无念虑何得非真。故须辨之。何因下正破。以寻常所见易于忽忘故以奇物言之。忆忘俱无者。始必有忆则有忘时。后既无忆并不说忘。问。既有忆忘等语验前见闻觉知亦该比度。答。正破文中止云记忆宛然。记忆二字应属比度。然不过借显含藏之用而文意实不在记忆也。若见闻觉知四字前文亦属见大。如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是也。则此下结显。以精了湛不摇体即是见闻。为彼所见还为彼所藏。故自睹之后即念念受熏。忆忘俱无正是熏习之时。第八名含藏识良由于此。有何筹算者。言受熏不止奇物而已。

    ○次更显微细。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此湛下因其非常判其非真也。文有法譬。望若恬静。故行人至此多误认为真常。是知生灭有二。爪生发长生灭犹粗。流急不见生灭最细。前想阴犹是粗想。今识阴名想之元即是细想。指最初不觉心动方成识阴岂非想乎。非汝六根等者。以真如之体不即六根。亦不离六根。非六根至于极妙无由复真。六根互用则根隔已消。是知生相无明从此分分得灭。识阴由兹而尽。古人判此为相似位力用尚短。但前文云。从互用中能入金刚干慧。据此何必非深位耶。妄灭之后即名庵摩罗识。楞岩三昧至此成矣。故汝下结成妄想。见闻觉知指六识现量也。中串习几指陀那识。湛了内者。前云此湛非真。今味内之一字此湛又不止于非真。正所云真非真恐迷也。识体兼真。而受习之处乃是非真。众妄之本特受罔象虚无之名。五颠倒中是心颠倒。以是细想亦名颠倒。佛眼所择佛地方尽曰细微精想。正陀那微细识也。

    ○二结答。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二答诣何为界。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或云因者五妄想为五阴之因。界者五妄想因各有界畔。即中谓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因。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此因界之解也。浅深者色浅而识深。边际即界限。谓法至此而尽也。但举色空尽色之量。下四亦然。长水云。色谓形色。空谓显色。俱色阴摄。妄色妄空互形显故。略举色空摄一切法。资中云。触有苦乐离则是舍俱名为受。记则取诸法之相。忘则取昏昧之相。故俱名想。吴兴云。三相迁流俱属行阴。略举生灭以摄于异。湛入合湛者。上湛字是见闻觉知。下湛字乃指识体。见闻逆流合乎陀那细识是归识之边际。但举见闻识阴未尽。合陀那识识体尽矣。上湛为浅下湛为深。上可例知。

    ○三答并销次第三一约生灭。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重叠者谓非一时生起。如巾之结必由次第。孤山曰。约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着衣也。故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约灭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衣也。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二约理事。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谓真如之理。顿悟之时乘此悟门五阴之相皆消。事谓修证之事。阴既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若超断者如鹰隼摩空虽甚捷疾亦必从风至高。则次第在其中矣。彼次断者其义可知。古解云初信则并销五阴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则渐除五阴中迷事之惑。此说最当。若作见思俱断则事理在一心中。并消之时事障亦尽。然不无次第也。盖悟理者如知巾体是一则无五结。约事则五结事殊解应次第。故下即引巾结为例。

    ○三喻巾结。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吴兴曰。所指前说亦有顿渐二义。巾体是一以喻真性悟则成顿也。巾结有异以喻妄想除则成渐也。前文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是次第结义。复云因次第尽即次第解义。总是第三答中意耳。又重举巾结以喻阴妄。如来巧说冷然可会。有六根法喻则六根之数不虚。有五阴法喻则次第之言复合。非根阴两重不足以尽一巾之喻。

    ○二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心得开通是自觉。传示将来是觉他。前阿难启请云最初方便。后佛问诸圣圆通复云最初发心。此经之意欲使凡夫修道速证圆理而已。此中云传示将来末法与前文照应。令识等者。谓令识五阴皆妄想所成则自然厌此五阴。识妄是知苦。深厌则断集。涅槃属灭。不恋属道。正宗竟。

    ○三流通分二。一结劝流通二。一以施福较劝。二以成佛正劝。初又二。一约施福较显二。一问。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遍满等者。上满字指虚空满。下满字指七宝满。谓七宝填空而尽其处。承事供养者。谓承事座下身心供养。熏闻云。问中三意。一遍满下举种子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以此三多为较量本。即中云谓初举七宝多。二举佛多。以如是宝奉上诸佛自然心无虚度。故此文中但有二意与下答相应。

    ○二答。虚空珍宝答上宝多。佛土充满答上佛多。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者明其可以供诸佛也。然以上句生下句。虚空既无尽则珍宝无边。昔有下举劣况胜。七钱甚少对显七宝甚多。少施而感轮王位者以佛福田胜故。轮王之福七宝具足千子围绕。况尽空珍宝供微尘如来福宁有量耶。言虚空既穷谓尽其处。佛土充满皆施珍宝者谓施佛时遍其国土皆是珍宝佛佛咸尔故云皆施。

    ○二举功德劝通二一灭罪功。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消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波罗夷此云弃。亦云不可乐。弃故即现无僧用。不可乐即当入地狱。大乘十弃。于杀盗淫妄外更加酤酒等六。有此重罪安得有此法门。借以校量功德耳。瞬息者堕狱之速此方狱坏更至他方乃至尽十方无间也。法门指楞严法门。末劫乃难弘法时。未学是无所开晓。一念者机教相应之一念也。一念虽暂而能化所化机教相合则自利利他靡不具足。末劫中作此难事诚为希有。言成安乐国者以果显因也。前则十方阿鼻皆其所生。今则尽十方土皆安乐国故云变。

    ○二生福德。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言百倍等者。以前施福但为一倍。今胜彼百千万倍等。施福太多乐果无尽反为成佛之障。今自他皆得首楞三昧直成佛果故能胜之。又施宝但满虚空。而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今自他皆证大觉能包虚空施福不足言矣。

    ○二以成佛正劝。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前文云。开示未学恐疑利他方获此福。故复依显密教明自利福深。如我广说者。谓广说其福报也。次依我下因上明诵经持咒未具三慧。今更具思修二慧则自利利他必不缺少。依我教言思也。如教行道修也。三慧具足疾成菩提。直成者应上直心酬我之语。从发心至成佛永无诸委曲相何魔事之有。此科所说遍该经意故以为结文焉。

    ○二结益流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皆大欢喜是结益。作礼而去是流通。长水云。二十五圣及妙吉祥虽各有说功归于佛皆名佛说。兴福云。此听法欢喜者可列为三十六众也。即中云三善道各有比丘等四。成十二众。历三乘即三十六众。此方亦有三乘他方亦有四众盖巧说互显耳。圣仙大力既超于人即附天趣故但三十六众。言圣仙童子者。以仙趣而得圣果且是童真也。初发心三字彰此经所被意在凡夫修道。有真位发心。有似位发心。今是内外凡发心而已。圣仙大力皆此土机。鬼神最多举大力以统之。皆大欢喜。通该凡圣。准大论云。有三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据此则前二属应。后一属机。幽溪云。若论经叙佛说此经已皆大欢喜惟在所说之法。但此法非机莫叩非应莫说。感应交显故具三义也。即中云大论三句义该四悉。三义即世界。能说人即为人。所说法即对治。依法得果即第一义。又此经扶律谈常带权说实。即偏解圆咸沾妙益故大欢喜。作礼者顶戴大法。而去者此方他土随力弘经。所谓二十五人百金可托。故作礼而去四字正是流通也。

    灵耀自惟庸鄙无所堪任。独忏罪往生之愿。默勤于大士前耳。丙午。猥蒙天溪老人托以衣拂。且与楞严诸解命之曰。楞严不遇智者判释。竟成千秋疑案。诸家注疏云云。而未揭观心的旨。汝其悉心成解启迪后昆。不惟山教功臣。寔亦报佛恩德。耀思寸管窥天。万难仿佛。师命莫违。惭惧拜领而已。癸丑秋。应海潮楞严之讲。即事剖判。盖此经。既的是止观总别观心之法。则握管者。惟在点会佛祖同心之妙。不当更赘他论也。大科两章。起尽一贯。如日月丽天人皆知见。至于销文解句博采诸长。而遵用幽溪即中成说居多。如图画者神情既肖匡廓已成。其填彩着色不妨借手他人也。戊午春首事剞劂。庚申冬厥功告成。计刊随经。定解十卷。大纲一卷。科章一卷。总十二卷。不敢言发前圣之未发为千秋定解。庶几合佛祖之心观以请证后之知音耳。切念灵耀生死庸流。轮回下品。贪嗔痴毒现行与种子俱存。惑业苦障此生及后身还债。方勤正念忽杂爱缠。暂起福门难逃互用。得绳具缚。无端空入频伽。补特伽罗。一任蛾投火焰。往生有愿。接引何年。惟愿竭斯尘识上报佛恩。了尽因缘普沾含识。耀则自从无始乃至今日。惑业苦障悉得蠲除。自从今日乃至成佛。戒定慧品常得增明。往生净土。亲见弥陀。方至娑婆广度有情者。

    庚申冬日。传天台教观嗣兴第五世住嘉禾楞严讲寺随缘比丘灵耀。书于大树方丈。

    首楞严经观心定解卷第十(终)

    楞严经问答

    清 净挺着

    收于阅经十二种之第六故不载于此。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