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楞严经观心定解最新章节!

    ○二明诵咒除习二一结前文。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前阿难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阿难摄心之言早已问戒。故佛先说持戒所以应阿难之请也。入三摩等者。欲入三摩地必须修学妙门。妙门即是耳门。从门入奥如是而后可谓求菩萨道。皆持戒后事也。先说之先对后诵咒立坛。先持之先对下一切枝叶。入坛而后修学圆通入三摩地然以戒为基址可不先说乎。四根本戒既除一切枝叶自去可不先持乎。心三即意贪瞋痴备举十重也。大乘摄心为戒自兼心三。若口四但枝叶耳。故四重若持则该心口。不失遗者谓于戒不漏失。是则未入道场已远魔事矣。

    ○二明今意二初略显诵持利益二略示道场方轨初文分二一劝诵持。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如来藏心超出群有永离诸相。四眼二智所不能窥故称无见顶相。无为心佛者此佛正是无生灭如来藏心所成也。又不但从顶现且从顶发辉。不但发辉且坐宝莲华所说。温陵曰。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心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仍邪。欲洁而偏染。不教而能。不愿而为。隐然若有驱?而不能自已者宿习之使也。德隆而福轻。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数病数恼。绵然若有机缄而不能自释者宿习之召也。兹非一生一劫之缘乃无始来念念受熏者。故非神力莫能脱之。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体绝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神咒从此流演故名心咒。无见顶者。华严九地知识自说为佛乳母初生疾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幽溪曰前说律仪以制现业。今说神咒以除宿习。不独设教周圆亦见慈心独至。苟非有此说宿习现前果将何法以治之乎。准温陵师有宿习之使。有宿习之召。苟能持此神咒则罪灭福生。然宿习藏之于心非心咒而弗改。宿习有之于为非无为而莫治。今以大白伞盖体相用以临之。将三惑以俱忘。四魔而共灭。尚何宿习敢潜藏于其间哉。

    ○二显利益。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较量中先举登伽爱习深厚尚成罗汉。言宿生则非一生。言历劫即非一劫。次举淫女及无心修行因咒力故资其宿善尚证无学。又登伽速证无学。彼方举行邪咒今以正咒破之。彼是当机故得速证。阿难但是旁益而已。幽溪曰此中较量咒力之义有四不同。一汝等在会显非一人。既为比丘爱习则薄。二约人品贵贱。登伽淫女为品则贱。声闻佛子为品则贵。三者彼无心修行其心则劣。今求最上乘其心则胜。第四应云大小果位不同。登伽闻咒速证无学。阿难发愿决定成佛。后举譬者。尘扬顺风其事非难。喻藉咒成佛有何艰险。不必以尘喻习及以风比咒也。

    ○二略示道场方轨二一方便。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清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

    承上决定成佛故云欲坐道场。前科显诵持利益谓之略者以对后文广显也。此科示道场方轨谓之略者亦以对次文广示也。方轨文二。今文正明方便。准止观于正修前具二十五种方便。一具五缘。二呵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用对今文略皆具足。如云先持比丘清净禁戒即持戒清净也。戒成就已着新净衣即衣食具足也。建立道场必择闲林深谷即闲居静处也。专心入坛一心行道即息诸缘务也。选第一沙门以为之师即近善知识也。经云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即呵五欲也。始于三七日六时行道如是不寐后则端坐安居经一百日即弃五盖也。端坐安居必调心不沉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是为调五事也。坐禅之时必须具足乐欲精进志念巧慧一心即行五法也。是则此经不惟正修与止观?合即方便亦复大同。未结界前先诵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结界方法此经不说。应准大悲经或以刀画为界。或以白芥子散掷四方为界。或以想到之处为界。幽溪大师山中道场则依后法以想为界也。长水云今此持戒应通大小。若出家者除戒体本净当须忏净。如更禀菩萨律仪弥益其善。若在家者或受近事戒。或但受菩萨戒。以下文有白衣故。真际曰诵咒百八表灭百八烦恼也。

    ○二正修二初一修。

    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二明证。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心灭贪淫则专至于第一戒也。持佛净戒即先所受比丘戒等也。持戒之后更须发愿。天如补注曰。求佛灌顶。今佛现身名为感应。既得感应心必开悟。孤山曰佛本是无心净故有。水清月现感应自然。若见此相当观空寂。是佛显然。是魔则灭。幽溪曰经中开众为三。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即白衣檀越。然白衣近事男或可同坛进修。若比丘尼必欲行道自当别置道场。如古之法华圣尼必有成法。交光乃许白衣女亦可同坛。此则内违律制外招讥嫌。本图利益反致损之。幽溪据经云白衣檀越不通女人必有深旨。尚须再考。

    ○三明结坛立行二初广示道场方轨二重宣佛顶咒辞初文二一请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众生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此阿难问结坛轨则之详也。或云悲诲即四种清净明诲此说太局。应知从初卷来无非无上悲诲。以圆教法门是如来无上之诲。从悲心出。故曰悲诲。心已开悟者指上多番开悟。自知句温陵曰知咒力冥加圣果可期也。幽溪曰自知修证无学道成者谓佛世不必建坛也。而有四义。面奉慈容故。亲承圣教故。根器淳厚故。已登初果故。末世反是故须建立。幽溪此释亦指咒力加被故知无学可期。此句复含二义。一者自知修证之法。二自信如此修证必登无学四果之位。次为末法请建立道场者。前阿难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今摄心之法已得闻矣。若立道场必须结界。其清净轨则非佛自说何由知之。言清净者即如下文牛粪为场十香涂地等。

    ○二答示二初别示二初明坛法二一立场方法。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夫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楞严坛法古有表示。但所表尚有未尽今重以观心释之。文中先取之取取其牛也。山中肥腻香草表首楞严经。饮雪山清水表楞严大定。其粪微细表万行。可取之取取其粪也。雪山或表圆教。然考大经云。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经。今亦例彼。以雪山为如来。表行人能入佛境界也。大力白牛者。考文句以大白牛譬无漏般若。今谓雪山表佛境异即属法身。法身中道之理超出如山。离二边无明故如雪。行人依之而起般若之智具大根力故表白牛。非此纯白之法安与大白伞盖相应耶。肥腻香草是圆顿教典。谓般若大智从教而得也。雪山清水者是性具之定。智与定合能见佛性。而言其粪微细者从无分别理无分别智起无分别之用具足万行非微细乎。此显即秽无秽。更和栴檀以表解脱。三德既具方是道场。次简云。若非雪山者未入佛境界也。则无分别用反成魔事。如大经云。纵使大火焚烧身首终不求救舍念法心。此以无分别而成佛事。苟末代众生谓淫杀盗妄于道无碍。以此为无分别行反成么矣。别于下乃佛预指末代修行。如东震旦等不近雪山亦无白牛故为别立此法。乃表圆机。有云表别机者非也。平原表众生心地。穿地五尺表破五住烦恼。黄色之中土表信心以显中信。如上雪山白牛喻上根性。法华龙女方是其人。此不易得降此尚有圆机。但依心性中理以起中信。云上栴檀者即指上文和合旃檀之语。既以黄土而当牛粪可不和栴檀耶。此中十香须表十信。虽未破无明登住当以圆信历此十心。细罗为粉亦万行也。方圆者理圆而矩方。丈六表十六刹那。八角表八忍。忍者人也。谓八人地中具十六刹那耳。下文云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则为十六刹那明矣。坛者起土为之方与圆合为丈六。问。十六刹那但在小乘今何入大。答。法华释信解品。谓信解之名准小望大即属圆教修道之位。是则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初住见道至十六心即为第二治地住之向也。问。既具十六刹那何云八人。答。前十五心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此属须陀洹果。至第十六即名斯陀含向。有云在菩萨位中十六心但名八忍惟如来得智名也。问。前粪和栴檀用表解脱。今之十香何配十信。答。解脱之法亦可从十心而得。作此配会于义无违。

    ○二供养方法二初坛中供物二初昼夜常供三一坛心庄严。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坛心置莲华者。法华三昧为今经之宗也。现前一念具佛知见离思量分别为法华三昧之体。或云金银铜木随丰俭为之不必具用此四。即中谓木茎铜叶银须金台共为一华。金表灭智。银表道。铜表苦。木表集。木能生长故表集也。铜附于木故表苦也。金最贵而银次之以对道灭其义可知。苦集即道灭乃无作四谛之义如莲华之出泥不染也。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因果在一心中即莲华也。钵为盛水即无漏性水。八月是秋之中表得中道理水。水中安华叶者。叶以表权理水是实。实中有权盖同体权实之义。或云八月亦表八正。大经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如八月露水。

    ○二八方庄严。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此第二层。取八圆镜者上下八镜为一坛之主。今先列八镜以表行人之八忍也。须知八忍从四谛立。又四十五位所得法华三昧皆八人地所成故云围绕华钵。法华八王子亦表八人地耳。镜外下为第三层。施十六莲华者八人地中十六刹那一一皆是法华三昧。如法华十六王子皆于八方成正觉也。十六香炉表十六心皆是解脱。纯烧沉水表竖穷实相。无令见火者寂灭忍也。盖火是因缘生法。今实相理是因缘所显非因缘所生故不令见火。

    八王子配八忍者。经云。一名有意此苦法忍也。四谛中苦有阴质故有意即苦忍也。经云。二名善意此集法忍也。集为不善以善破之。三名无量意此灭法忍也。灭则无量故得此名。四名宝意此道法忍也。道可尊贵故云宝也。经云五名增意此苦比忍也。从苦法忍增成苦比忍也。六名除疑意此集比忍也。疑为惑首故应除之。七名响意此灭比忍也。灭法忍如声灭比忍如响。八名法意此道比忍也。道是轨则故云法也。圆教八忍乃初发心境界。故八子皆名意。盖取发心毕竟二不别也。

    十六王子配十六刹那者。法华云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即中云此配苦法忍苦法智也。苦必三相迁移而佛名不动是子动中证不动也。达苦即乐故云欢喜应配苦忍明矣。须弥亦不动义。智在忍上故须弥顶是苦法智也。经云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此配集法忍集法智也。集是烦恼。闻师子音五住烦恼皆裂故属集忍。从忍发智则具师子之相。经云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此配灭法忍灭法智也。经云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此配道法忍道法智也。四谛中惟道谛最尊故道忍称帝。惟道清白故道智称梵相也。经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此配苦比忍苦比智也。弥陀在极乐国达苦即乐应属苦比忍。第二可知。经云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此配集比忍集比智也。梵语多摩罗?此云性无垢贤。烦恼及业皆垢秽不贤之法得集比忍可以治之。又集则四心流动。得集比智即不动如须弥也。经云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此配灭比忍灭比智也。灭则自在得此名也。经云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配道比忍道比智也。道忍无畏能坏怖畏。至十六道比智圣果已圆故于忍土而得菩提。此十六名配十六心绝无矫强览者知之。盖圆教十六刹那是初发心境界。大经云不离初发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之谓矣。

    ○三分置供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此第四层。上来文中取数惟八与十六最多。初云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则能供所供皆在其中矣。次云八月露水及八圆镜各安八方。镜外莲华香炉数各十六亦兼能供所供。莲华为所香炉为能。今文八味十六器则惟能供。良以期心初住故皆属意。于八忍十六刹那岂容他释乎。白牛乳即譬佛性。大经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上味也。而置十六器中岂非佛性在十六刹那中耶。乳为煎饼表经融炼。然八味皆十六者明八忍中一一各具十六心。苟非圆初发心岂彼彼互具若此。或云围绕华外者是坛心所置之莲华非镜外十六莲华也恐未必然。此第四层有一百二十八数在外明矣。佛及大菩萨究竟此八忍十六心故以为供。

    ○二两时别供。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温陵云。佛以日中受食故日中致享是也。而云中夜例之岂中夜亦受供欤。应知佛住中道故中日中夜皆表中道。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古人以为三五和合。半升是五。如大经婴儿行有五句。一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所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至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是为五句。又五句者。第一义空为一句。不思议假为第二句。有即是空为第三句。空即是有为第四句。不落有无为第五句。酥三合者。如大经云。一指二指三指皆见。即三谛也。蜜从华出华是大乘之因。酥从乳出密酥皆可喻习果。小火炉是镕炼之处乃喻现前一念。假缘而起故号火炉。三即是五同在一念。以香浴炭及令烟尽表除习气也。仁庵云。投酥蜜于炎炉必有釜也。烧令烟尽炼纯使无余嗅也。兜楼婆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也。幽溪曰白茅香台山处处有之出香琳峰者佳。

    ○二坛外庄严二一列诸位。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四外者坛之四外。苕溪云。西域当阳皆取东向。所云左右则右尊而左卑也。此方敷置或可随宜。应以尊居右卑居左。如大论以舍利弗为佛右面弟子。目连为佛左面弟子。不惟西域此方古者亦以右为尊也。即中云此经在灌顶部中录出毗卢为主故须张卢舍那。盖法身无相即以胜应兼法身耳。举五佛以该诸佛。举二菩萨该诸菩萨。此佛菩萨中之要也。古注谓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断障。故观音与金刚藏当安左右。蓝地迦青面力士。军茶利金刚异名。毗卢神变经云。右边毗俱胝。手垂数珠鬘。三目持发髻。尊形犹皓素。圆光色无比。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具如桐洲注。

    ○二悬八镜。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八镜以表行人八忍。今八镜以表诸佛八智。诸佛不离初发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恰与行人八忍相对。此科在列诸像后故表诸佛八智明矣。然不但初后皆八。真因真果诸位靡不从心而得岂非重重相涉乎。感应道交在其中矣。初明坛法竟。

    ○二示诵仪二初修二初行道二初明成就二一明助行。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提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专持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前卷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亦无优劣。又云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彼等修行实无差别。故须咸礼。然菩萨罗汉之名亦不拘于二十五也。初七六时诵咒云一时常行一百八遍者。长水云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皈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恶鬼病等诸难。至四百十九句云跢侄他此翻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句唵字去方是正咒。如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遍正诵此心咒耳。吴兴云此说未当。所言每一时诵一百八遍者误也。前文自说常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常行一百八遍斯是行道遍数耳。又云诵咒但诵唵字以下恐非经意。据吴兴说盖以绕坛为行道也。第二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者。此心既发必须相续。不尔恐成遗忘故勖之以无间。愿教。吴兴曰如梵网经十大愿等(云云)。即中云初二七中虽但云持咒礼佛发愿必具五悔。言五悔者。一忏悔破大恶业罪。二劝请破谤法罪。三随喜破嫉妒罪。四回向破为诸有罪。五发愿破邪倒罪。即导前四令至所在。能行五悔令至菩提况灭罪乎。第三七一向持咒则纯依佛不思议力。镜交光者表感应道交。圆人至此多入初住故承佛摩顶。

    ○二明正行。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清净犹如琉璃。

    修三摩地恐即指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身心清净如琉璃者。泐潭云观行成就也。吴兴云此观行净或六根净。然经意何必不指六根真清净位。

    ○二示不成。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此反显道场成就必由于师友也。

    ○二坐禅。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

    苕溪曰。天台止观示四种三昧。一曰常坐如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如佛立三昧。三曰半行半坐如方等法华。四曰非行非坐如请观音等诸大乘经。今经所属亦半行半坐也。幽溪云今经道场初三七日则专于常行。后一百日端坐安居则专于常坐。是则一经兼乎两行也。

    ○二证。

    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须陀洹者十六刹那进趣见真是第二依人。故大经云第八人者不名凡夫。纵圣果未成谓未成须陀洹。而自知成佛不谬是初依菩萨。大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又云是名凡夫非第八人。前云身心清净犹如琉璃是过于须陀洹者也。应是三四依位。

    ○二总结。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二重宣佛顶咒辞三初阿难述请二如来宣说三述愿加护初中二一阿难请。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不以难事苦之曰憍。未证无为者。在小乘则三界惑尽名证无为。在大乘则二死已断名曰无为。天如补注曰。昔阿难密承咒力得解淫难故曰冥获而未闻。今乃重请显说意在悲救此会及当来也。

    ○二大众请。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二如来宣说二初现化佛说咒。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耳(云云)

    前云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今云肉髻即无见顶相也。熏闻引无上依经云。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涌百宝光即从顶发辉也。次云千叶宝莲等即坐宝莲华也。补遗云。此第六番放光。百宝光表百法界。千叶华表千如。有化如来坐华表千法同一觉性。从佛顶现表千法是佛所证无上之法。化佛顶又现十道百宝光表千法门佛理齐也。然初从佛顶现化佛又从化佛现金刚密迹擎山持杵表此神咒即生善灭恶之用。孤山曰。诸经神咒例皆不翻。自古人师多有异说。天台会之不出四悉。一云咒者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此世界义也。二云咒者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不相应者即执治之。此为人义也。三云咒者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如微贱人奔逃异国讹称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王往欣之。其人语曰。若当瞋时应说偈云。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即对治义也。四云咒者诸佛密语惟圣乃知。如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实。谓盐水器马也。群下莫晓惟智臣解之。咒亦如是。秪一法语遍有诸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即第一义也。具此四义故存本音。五不翻中即秘密故不翻。于四翻中即翻字不翻音。天如补注曰。孤山所引四悉者四悉檀也。悉遍也。檀施也。佛以四法遍施众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随方异说令生欢喜益也。二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对治悉檀者破恶益也。四第一义悉檀者八理益也。

    ○二述功德劝持二初举果人由此自行化他二初正示三初备列众义又二一总明出生果德。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佛顶光聚者。前文云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又化如来顶放十道百宝光明故是光聚。伽陀云讽诵。咒亦名颂。五会曰章。细分曰句。从法生佛故曰出生。

    ○二别示十种功能十一成正觉。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诸佛得此咒故八相成道。因此咒心为因地入道之门。该乎兜率降神入胎出胎出家逾城等相也。

    ○二降魔外。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幽溪曰金刚降魔必执宝杵。金刚王宝觉义亦如之故言执也。金刚杵指山山崩指海海竭表当人观照般若断除疑惑觉心不昧。

    ○三应尘土。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凭据是乘义故云坐宝莲华。运动是乘义故云应微尘国。又乘者。法华明诸法空为座。此言诸佛以咒心为所坐之法。乘以运载为义。坐宝莲华是载。应微尘国是运。

    ○四转法轮。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含者具德为本也。

    ○五蒙授记。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持此咒心者念力曰持。授记者果与心期曰记。是以佛之记心而成众生之记心也。又持以握持为义。盖依手持以摩顶也。自果未成者。言记佛自凡入圣。初入分果未成妙觉故蒙佛记。是以忆咒不忘成佛果之可忆耳。又虽自果未成。而能持此咒即能持将来之佛果故佛与记。

    ○六拔群苦。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冤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消散。

    依取依赖义。此中八苦与常不同。常途以生老病死足爱离冤会求不得五盛阴为八。今以三涂及盲聋喑哑足余四为八。有声无字为喑。声字俱无为哑。孤山云灌顶经云。大横有九。小横无数。具如桐洲注。此文八难亦与常途不同。今以贼兵王狱水风火饥为八。自既依赖神咒以道化他。他亦依赖之也。

    ○七事知识。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随取随顺之义。带果行因事善知识。又十方分证诸佛须事极果如来。

    ○八摄亲因。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行名进趣。亲因是宿世受化之人。从小向大是进趣义故闻秘藏。从乘此咒心至此皆转法轮事。又曾受化者为亲因。多住小乘须闻秘藏方是进趣之义。

    ○九入涅槃。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诵谓刹那无间之义。因此咒心刹那无间故从成佛直至涅槃。

    ○十付佛法。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如今佛重说神咒即传此咒心也。阿难是持法藏人故云付佛法事。法事即结集法藏及怜悯人天为世间依也。使佛法究竟住于世间护持不失。以咒力故戒律清净。桐洲注曰。传持之义直至灭后偕前第九同涅槃相也。

    ○二指广结名。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吴兴曰总言咒心者即前文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所说心咒也。亦是秘密藏中精要之语故曰咒心也。幽溪曰。经之前四卷则显诠藏心。入华屋以来则修此藏心。今说神咒则密诠藏心。入坛持诵则修此藏心。是则咒名摩诃悉怛多般怛啰而义翻大白伞盖者以此。所以咒心亦准显诠。而说文有十一段。初段总名出生果德。后十别开十种功能。须知事虽有十心惟一种而有三义。量廓沙界曰大。即空不空如来藏咒心。体绝妄染曰白。即空如来藏咒心。用覆一切曰伞盖。即不空如来藏咒心。昔印海法师尝以天台十乘妙观消咒心十因义多勉强。每怪山教诸师往往强以止观配释楞严名义多不相循。类似捕风捉影。由此不能服于物论致使台教与楞严本相符合者而反成乖隔。岂非欲流通之反壅塞之乎。大率欲以台教释楞严者。必属文义相符参同于圆觉三观。印定于本有心宗。如函盖之相应水乳之相冥。不知孰为楞严孰为台教然后为得也。祗如楞严一经要而论之不外天台所立十乘观法。惟第一不思议境而有两重。一显。二密。显如初卷至四卷约常心以开圆解。密如坛法庄严种种取像皆不思议境也。第二真正发菩提心文见两处。一则当机赞佛继之发愿而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此总该四弘。一则坛中专心发菩萨愿我毗柰耶先有愿教。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亦有两处。显则自请入华屋以来讫于耳根圆通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莫非善巧安心止观。密则依坛诵咒。坛是不思议像。咒乃不思议体。观之缘之忘情绝解。正以止观安心于不思议境也。第四破法遍。竖而言之则一经所明三惑无所而不破。横而言之如圆融三谛十界无所而不非。第五识通塞。如一切诸法无非涅槃。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则于通成塞。若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则于塞成通。是故修大定者有塞须当破。有通须当护。第六道品调适。苟于觉路通而不塞当于坦途中使道品调适。即万行中三十七道品一一称性踏于大方行步平正也。第七对治助开。耳根法门固为正修。若有獘病亦须对治。或以六度治六蔽。如以四种律仪以治贪欲。持咒以治宿习。经云具足万行则何行而不修。第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所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即其事也。次研七趣辩阴魔乃别约二种能招报心以明修证。一一必须十乘具足。如止观例历余心及发得九境皆即十观成乘也。盖十乘观法为如来开佛知见之大途通乎实相之指要。无此则不足以称大乘。缺一则不足以成正教。即小乘经中若关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者无不具之。如曰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佛乘最上乘。凡一言乘必如法华具足十乘方可自运运人以至道场也。

    ○三更说别名。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幽溪曰前云佛顶光聚从所依而立称也。盖此神咒依化佛所说。化佛依光明示现。光明依顶发辉。则此摩诃萨怛多钵怛啰秘密伽陀所依在顶故曰佛顶光聚。今曰名如来顶则直就顶法而言之也。

    ○二劝持。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上须陀洹既在大乘。此阿罗汉未必专在于小。故坐道场之言亦指破无明惑。温陵曰上显如来境界。此明亦摄渐修。下显持咒之益也。

    ○二举因人以此灭恶生善二初广明生善灭恶二一总劝受持。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氎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诸世界则不止于娑婆一界又有多土。今尽举诸界中土故云随也。又云随国者指桦皮贝叶为随国所生也。

    ○二别明功德二一标。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长水曰世间凡夫奉信此咒必能背尘合觉渐明出世间智。三乘妙心顿获开悟。

    ○次释十一能除诸难。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着。心得正受。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大毒小毒者。大经九云。譬如良医善知除毒无上咒术。若恶毒蛇若龙若蝮以诸咒术咒药使良。用涂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惟除一毒名曰大龙。据大经此文则毒有大小明矣。心得正受者。不受诸受故曰正受。以邪受不能动故恶咒不能着也。熏闻云。厌鬼名眠内不祥伏合人心曰厌。蛊蝮中虫谓蛊行毒也。正法华有蛊狐。旧维摩经有妖蛊。左传云皿虫为蛊。并音古。上但云小大毒今备举诸毒。幽溪云。此显神咒有灭恶生善之力用也。如有诵持者水火不能焚溺大毒小毒精魅恶鬼所不能害皆灭恶力也。心得正受咒诅毒药入口反成甘露。诸恶鬼王领恩守护皆生善力也。

    ○二能生诸智。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熏闻云那由他此当万亿。俱胝此当千万。见应师音义。后文所列金刚藏王菩萨数与今合。一类相聚故曰种族。非以菩萨而兼种族也。下列诸金刚众方是眷属。行住坐卧常在菩提心中名决定。发彼神识。彼指决定心者。补遗云。金刚藏王得如来藏心。去惑纯精阴密神速发彼持咒人神识。即中云神识既发即能见道。是人下更言发宿命也。既识宿世无数劫苦则道心增盛。若更知未来即是天眼。

    ○三不堕恶趣。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赞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长水云第一劫者发心修行之初时也。直至菩萨最后身时于其中间不落杂类。或生人中亦非贫贱。以持尊胜法故身尊胜也。

    ○四具诸功德。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