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楞严经观心定解最新章节!

    ○五观音观耳根。若依三科七大次第此应在那律眼根之次。今以圆通义广正是此方便宜。备显修证之门。广出化仪之相。故于最后别列一章也。亦二一叙悟缘起又二一值佛受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观是大士本有大光明藏意密鉴机。世是三十二应身密普现。音是四无碍辩口密说法。皆由大士证得中道应本故能三轮不思议设化无穷也。此直作一句呼之正指圆中应本。若观字作一句。世音作一句读。则大士普观十法界机呼之即应。如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若观世作一句。音字作一句。则大士先观十界机叩不同而为说法。如云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而为说法是也。此二属慈悲与拔假观也。若直呼观音二字。即大士初闻佛教音声。而入心成观。观即能观之智。音即所观之境。境智双冥直破十界五住二死之真空荡相观也。如云初于闻中入流忘所乃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是也。具如普门肤说。此三观妙门乃十方三世如来得成菩提之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故古佛亦名观世音。今佛亦名观世音。正前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入门必假耳闻乃起修中之最初方便。世有执方便而为真实。极力排斥三观者。是斩绝诸佛观音圆通法门妙庄严路矣。复有法华化他楞严自行之辩。须知楞严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则即自行而为化他矣。又观字有平声去声二义。如云观去声。诠其体独标能想之心。观平声。显其用兼召所对之境。止观云以观观昏即昏而朗。则二义皆须用也。亦如普门肤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此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涅槃二十二卷十功德中第七功德文云。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又今文三慧与余门有异。凡秉教者皆从耳根得闻。不定从耳根悟入。观音亦从耳根得闻则与余二十四门同也。复从耳根悟入则与余二十四门异也。

    ○二备显修证二一述修证二显圆通初中二一入空。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前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据此经文先空次中。见与见缘下空也。此见及缘下中也。今菩萨入三摩地其文亦然。当以空中二理判定此文。从初于闻中至空所空灭空也。从生灭既灭至上合下合中也。言初于闻中者盖约假以立空中。令从闻根假法而入即最初方便也。若闻所闻尽则此闻根亦空之矣。非执在耳根而可得圆通也。吴兴分此文为四节。谓亡前尘。尽内根。空观智。灭谛理。即中云。菩萨修时元必从闻动静入。言入流者。入者返也。前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此文即入流之正解也。凡夫耳根流逸奔声即是向外。今不起分别名为入流。自因明立所以来所之为害久矣。今虽闻声不起分别始亡声尘之所。所入既寂是工夫得手之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是寂也。此时非不知动静但不起动静之相。若不知动静即非耳根。若分别二相即属耳识。识起故能生惑业。今则虽闻动静不起前尘之相也。但菩萨本从根入而先亡动静之尘者。由尘发知。尘脱则根必拔故先亡之也。次尽内根者。夫由尘发知因根有相。二法为偶存一不可。前尘因根有虽已亡之。根苟不亡终非解脱。良由亡智有亲有疏故曰渐增。如分别不起尘相既亡。此时根虽了然亦安有相。是闻与所闻而俱尽也。乃正从耳根而入。既入之后根相全亡。应知凡夫闻声时元无根尘之相。起念执取根尘始生。今菩萨适复其本。故涅槃云。虽见男女无男女相。虽见五阴无五阴相。纵使耳识入复即分别而破分别。不然便起惑业况耳根乎。故于此根不起后念即破根尘入闻性矣。闻性即心。莫言不用。三空观智者。尽闻牒前根尽之义。不住正明宜空觉照也。后知不起分别元无觉照。譬如凡夫分别未生之时有何觉照。因空根尘权立能觉。对病以设药。病去而药亦亡。若病去执药药反成病。故能觉其所觉之智至此并空。则本元自复矣。四灭谛理者。空觉即上空觉照之体极是圆满。并空亦空如前火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所空指上根尘及智。能空即是谛理。良由分别既亡岂执空理故有极圆之称。只一无分别心任运有此四重之义也。何者。对尘而不执尘则亡尘相。在根而不执根则亡根相。岂在智照而执智照。在谛理而反执谛理乎。问。理本寂灭复何灭乎。答。若谓寂灭此灭犹生。但破其情非破其理。如智论云。不破圣人心中所得涅槃。为未得者执成戏论是故须破。维摩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是也。观此。可知大士初步工夫必先破去根尘方得入空之门。奈何正脉必执圆通在耳根耶。正智论之执成戏论净名之执病不除也。得大士先亡根尘之旨。则圆通可修而入道有门矣。

    ○二入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如来本妙觉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生灭者。上来四重展转生灭。以前生后以后灭前。最后之灭与生相对亦复须灭。因之寂灭现前。寂灭者中道之理也。长水判云此之观门即是圆修一心三观。初于闻中假也。亡前尘净内根空观智灭谛理空也。寂灭现前至超越二边中也。问。若尔。即有先后何名一心。答。大论释三智文云。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正虎溪曰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也。忽然下释明寂灭。先双遮。次双照。世闻是俗出世是真。超越二边宁非中道。从来解者不知空中相接遂失中道之义。十方下是双照。圆明是中体故能双照而获二殊胜。菩萨本深迹大至此示为等觉能上合本妙觉心。谓本有妙觉之心也。慈能与乐。下三十二应孰非与乐之事。又以位在菩萨故下合众生同一悲仰。悲谓悲苦。仰是慈仰。大圣无我先忧而忧。然悲有二义。在众生则苦恼而生悲。在菩萨则拔苦而兴悲。又众生则仰赖于菩萨。菩萨则仰叩于法身。其义皆同。下十四无畏无非拔苦事也。

    ○二显圆通三一三十二应三一总明。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同慈上合中先总明三十二应。空中之道必由假显故先云如幻。是观耳根为幻俗也。言闻熏闻修者。前云闻思修。今易思为熏。思似有心熏则任运。缘心自在故宜易之。古云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然据后十四无畏中有熏闻成闻等言岂得专以声教释闻。盖以闻性而熏余根余尘。亦以闻性而熏耳识声尘并熏闻根。皆成闻性故曰熏也。依闻而修复曰闻修。工夫虽由观假而入所显真性犹如金刚。此喻真性不坏能摧破无明也。三十二应即以法界无碍身云普现十法身圆应群机也。幽溪曰二闻字即所观之境。熏修二字即能观之观。言熏修者。熏谓熏习。修谓修治。盖此法门乃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全性起修则以本觉之性而熏习乎始觉。全修在性则以始觉之修而修习乎本觉。如是而修即为无为亡情绝解。一切结惑拟之即销故称为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二别列三十二一现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初应菩萨。入三昧已进修中道无漏。有定之慧不同声闻故曰胜解。将欲圆满名为现圆。现佛身者。须八相成道五时说法。问。既云胜解现圆必将自证何假现身。答。感应道交如啐啄同时以令其速证也。孤山云菩萨别圆机也。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圆。乃至若进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大士皆现佛身为说顿法令得分真究竟解脱。然大士所以能现佛身者以上合诸佛同一慈力故也。

    ○二现独觉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证无生名为独觉。经名麟喻者如大经云麒麟独一之行也。妙是亡相之义。妙明即空观也。真空之理朗然自明故曰妙明。言胜妙者。最胜真空之理过诸有学。将欲现前也。

    ○三现缘觉身。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独觉皆能侵习。但见佛不见佛禀教不禀教之殊耳。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断十二缘即还灭也。缘断而胜性现。胜性即空性谓最胜真空之理过诸有学。前独觉中言胜妙而不言胜性。后声闻中言胜性而不言胜妙。似以侵习称妙禀教称性。四谛十二缘皆是佛说不可更改故云性也。又前之独觉亦观因缘。如华飞钏动皆是观缘悟道。但不闻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以此法相非佛不能说故。又支佛根利不制分果。而有学无学之殊者。以历三生六十劫判也。

    ○四现声闻身。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携李曰三果俱属有学。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故曰得四谛空。初果后进断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曰修道入灭。最胜真空之性将欲圆满。大士现身说法令其速证。

    ○五现梵王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孤山曰梵王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文中欲心等有尽作淫欲解者。未必然也。欲心欲身希欲之欲也。欲尘淫欲之欲也。欲心明悟。谓悟明初禅之法如五支八触十功德等。又梵王能说出欲论。又有觉观语言之法得为千界之主非悟明而能若是乎。因不犯欲界之尘而身根清净。解脱者令离欲尘也。

    ○六现帝释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乐行十善即是欲为天主。彼天横有三十三天而帝释统之。说法谓说十善法也。

    ○七现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顶天。具云婆舍?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宫殿亦自在天摄。

    ○八现大自在天身。

    若有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曰。大自在华严称为色究竟天。即色顶摩醯首罗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自在。未必然也。

    ○九现天大将军身。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上举正统此明臣辅。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是天中力士。大论称坞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复有韦纽天此云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何妨菩萨随机俱现。

    ○十现四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此云持国。居黄金埵。领乾闼婆富单那。南方毗留勒叉天王此云增长。居琉璃埵。领鸠槃茶薜荔多。王有九十一子。西方毗留博叉天王此云广目。居白银埵。领毗舍阇毒龙等。北方毗沙门天王此云多闻。居水晶埵。领夜叉罗刹。制此鬼神不令害人故称护世。妙玄云。不杀戒生四天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

    ○十一现四王太子身。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国太子。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也。

    ○十二现人王身。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者往也。人皆归往也。四轮粟散皆人之主。手鉴云金银铜铁四轮王如次王四三二一天下。若中下品十善报为粟撒。小王众多如彼粟故从喻立名。又言粟散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王喻亦尔。以上化下物无不从。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抑又佛法兴隆增长精气。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严正无诸疾苦。三善法精气。谓修施戒信等。

    ○十三现长者身。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者儒佛两出。天竺以积财巨亿为长者则惟富而已。亦有为富不仁者不足以尽此名也。韩子曰厚重自居谓之长者。以对轻薄待人谓之小人。则指其德号。史记汉高祖封侄为调羹候。曰为其母不长者耳。王陵母对使者曰。汉王长者宜善事之。推此则候王之位可力取。而长者之名难幸邀者也。盖候王举世直名与之而貌事之。长者则实与之而心服之。故云世间推让。此儒名而儒解也。若佛经长者则具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此本维摩经文。然须分世出世闻长者。世间长者。姓则三王五帝之后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威。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出世长者如维摩经云。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姓贵)得无生忍。(位高)辨才无碍逮诸总持。(大富)称无所畏降伏劳冤。(威猛)善于智度通达方便。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智深)久于佛道心已纯熟。(年耆)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行净)住佛威仪心大如海。(礼备)诸佛咨嗟。(上叹)弟子释梵世主所敬(下归)。

    ○十四现居士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居士亦儒佛两出。今先分释二宇。六书精蕴云。上之十字。一乃数之始。十乃数之终。举十则摄尽世间千万之法。如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举凡世间千万森罗之法皆吾分内所当知者。十下用一者皆当以一贯之也。故士乃美称。如云彦士髦士。秀士文士。多士博士。都人士。上中下士。贡士。进士。三代无生贵故世子皆初就元士之位。以卿大夫候王天子皆以士为本如绘事后素然。故居四民之首也。今士上用居字者。尸即屋也。屋下所蕴者乃千古圣凡同禀一真也。如云居天下之广居。此居字非谓大屋乃指古圣贯道德仁义皆吾分内所当怀蕴也。天竺以守道居正为居士。而礼记玉藻云居士锦带。郑康成注云道艺处士也。岂非逢掖章甫天纵多能之谓乎。若佛经所出。梵语迦罗越。即维摩居士大品经中居士是也。补遗云。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云居士。得之矣。今世措大家闻呼居士便愠为佛家轻菲之称。殊不知皆儒书极尊极贵之目也。名言。华严云风雅典则语也。

    ○十五现宰官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国城也。大曰邦。邦封也。有功者封于是也。邑即是县。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

    ○十六现婆罗门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婆罗门梵语也。此云净行。西域四姓之一。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名净行。东土即黄冠道士伦也。周时李伯阳初生发白名老子。着道德五千言。庄周着内外杂篇号南华经。汉子房从黄石受书辟谷山林即全真之[白*方]。后汉张道陵之从老子受云中科教为天师。书写符录为人驱役鬼神。时号三斗米张。即正乙之[白*方]也。后全真分二类。一炼养。二服食。正乙分二类。一符录。二科教。更有南宗修性。北宗修命。茅山道士。江西天师之别。所修金丹之外千余旁门。其法既繁其类亦伙。咒禁算艺调养方法。皆其旁门数术也。大士为度此类。亦现身其中为师为主。如摩利支天元是大权应现。而为净行尊为斗母无不可也。

    ○十七现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好习三乘远离家狱。尸罗曰戒。毗尼曰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恶。比丘此云乞士。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从檀越乞食以资身命。戒有二百五十条。名义如初卷。

    ○十八现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尼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即女比丘也。比丘尼戒五百条。谓触八覆随持止身过。又尼戒八弃。杀盗淫妄与比丘四弃戒同。其触八覆随者。触谓与男身触。八具八相。谓与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覆覆他罪恶。随随举大僧供给衣食。

    ○十九现优婆塞身。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以五戒自守堪任亲近出家比丘者也。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优婆塞经说。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故。好学此者现清净男与说此法。

    ○二十现优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亦以五戒自守堪近事出家比丘尼者也。

    ○二十一现女主等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女主即天子之后。周礼天子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国夫人如云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命妇谓因夫荣而受封诰者也。大家如曹世叔妻号大家之类。

    ○二十二现童男身。

    若有男子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十三现童女身。

    若有女人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十四现天身。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诸天方乐。而能厌乐是乐出天伦。虽欲出本伦而于三乘中实未有定身之处。故菩萨且现同类身则易于化导。

    ○二十五现龙身。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下七种虽有神通福德均名恶趣。各有苦恼故皆欲脱去。

    ○二十六现药叉身。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药义此云轻捷。此有三处。海岛。空中。天上。度亦脱也。

    ○二十七现乾闼婆身。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乾闼婆此云香阴。新翻寻行。熏闻云帝释乐神也。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欲作乐此有异相。

    ○二十八现阿修罗身。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此云无端正。以女美而男丑故从男彰名。新翻非天以谄诈无天行故。净名疏名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苕溪云准普门品八部此阙迦楼罗。即金翅鸟。恐在下文杂类中收。

    ○二十九现紧那罗身。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一角因呼为疑人。天帝丝竹乐神。小劣乾闼婆。新翻曰歌神。

    ○三十现摩诃罗伽身。

    若摩诃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诃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罗伽。什师云地龙。肇公云大蟒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瞋小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

    ○三十一现人身。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补遗云。天龙等皆言乐出其伦而人谓乐人修人者乐入其类。或欲出其伦。皆随而应之。

    ○三十二现非人等身。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水曰。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销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下精神化为草木金石等。上皆非人也。霅川云。除人道外余五悉号非人。有形色界。无形无色界。有想空识二天。无想无所有及非想天。幽溪曰。此经三十二应身与法华普门品同。其所说法则异。彼为流通法华纯说佛法。故其文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此经为显从妙体起妙用无刹而不现。无法而不说。以泛应言之则楞严沤和之用广。以大体言之则法华实智之本大。一施权。一显实。事不雷同。一叙因。一叙果。道非崖异。

    ○三总结。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温陵曰。迹示同类心绝爱见名妙净。依无作智起大神用名妙力。无作无为随缘之应名自在成就。正一月在天影临万水也。但此与普门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或曰圣言之略。或曰观音已是菩萨何须更现。地狱苦重不可度也。智者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又准释论菩萨亦化地狱。则无碍身云具现十界也。

    ○二十四无畏三一总明。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与法华有同有异。三十二应是人十四无畏是法异。三十二应是慈十四无畏是悲同。三十二应是福十四无畏是慧同。三十二应是应身十四无畏是法身同。三十二应是如意珠身十四无畏是药树身同。三十二应是显益十四无畏是冥益同。三十二应是权十四无畏是实同。三十二应是迹十四无畏是本同。三十二应是缘十四无畏是因同。三十二应是断十四无畏是智同。三十二应俱显。十四无畏显机冥应也。

    ○次别列十四一从音得无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菩萨音尘已销何必自观。众生观声。菩萨加以观智故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又众生所观音声即是称观音之音声也。众生观此音声菩萨亦观此音声。机应皆观寻声赴救也。吴兴谓圣人无已惟物是利。故以观音之智加彼观声之机。于苦得脱不旋踵矣。菩萨正以观众生之音得名也。交光非吴兴而自作如字之释不亦异哉。

    ○二从眼根得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别行疏释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二恶业火通三界。三烦恼火通三乘。火难既然。下皆仿此。

    ○三从耳根得无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六根互用听即是观故曰观听。温陵曰。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故见业交则见猛火。闻业交则见波涛。今知见旋复则无见业。观听旋复则无闻业。故水火不能烧溺也。

    ○四从灭妄想得无畏。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起时计有冤恨。妄想断灭冤亲等视。何杀害之有哉。众生自忘杀害则他不能害。今以被加与自忘杀机同也。前后无畏多从脱根尘得。唯此无畏从灭妄想而得。

    ○五从六根销复得无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闻成闻。六根为闻所熏皆同于闻性也。然古人皆云熏于妄闻成其闻性。恐不可违。同于声听者。外来如声。内根同听。刀段段坏似音声之念念灭也。割水吹光似听闻之无隔碍也。义疏云。刀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力大。

    ○六从闻熏得无畏。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闻熏精明等。如四卷云。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妄法不起纯一精明。此明周遍法界烁彼幽暗。药义等类咸受幽气。故虽近傍而不能视。前四自入鬼国。今是鬼来恼人。药义如前。罗刹云可畏。鸠槃茶厌魅鬼。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

    ○七从销音得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音销听返所以离诸尘妄。尘累缚人如枷锁禁系。尘妄既销枷锁咸绝。温陵曰。音性圆销则内无所系。听返入则内无所累。故枷锁自脱也。

    ○八从圆闻得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前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故长水云音能劫心害善为贼也。灭音圆闻故得遍生慈力。以音销之故贼不能劫。又普门品云。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据此偈贼心生慈故不劫矣。即中云灭音故无六尘之贼。圆成一闻故生同体大慈。自心无贼外亦无贼。因遍生慈力贼起慈心。夫音闻两立则物我成敌。今灭音圆闻则内外无待。故能遍生慈力无复怨敌也。

    ○九从离尘得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承第八来故云不劫。闻性所熏声尘尚离色何能劫。然只据众生闻根色质不能为碍尘即成空亦有离尘之义。故以闻熏眼而色不能劫也。众生色根重非闻不能熏眼也。

    ○十从纯音得无畏。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纯音无尘者。性中本具之音了无尘相。前云灭音圆闻又音性圆销。故知今云纯音者乃音遍法界是音之本性耳。根境圆融者。根境皆性圆融无二也。瞋由违情而起对境而生。音性纯净无违无对不瞋矣。

    ○十一从旋明得无畏。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覆。销尘则无蔽。旋明则无覆。故外之世界内之身心凝融朗彻离痴暗矣。性障即痴也。阿颠迦此云无善心。内业有十。而坏灭法身惟淫怒痴为甚。故举三以兼余。

    ○十二从复闻得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闻性朗耀色质尽空故云融形复闻。闻性元不动而到。故不动道场而涉入世间。形碍既消故虽涉入而不坏世界。不用开门为不坏。涉入世间不坏世界是从法起应。又为法王子多能干事则属权智之用。

    ○十三从根圆得无畏。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十方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六根解脱无非圆通是六根皆得圆通。以圆通故明照无二。此是法身之体故含十方界也。明照则为大圆镜智。含界则为空如来藏。此属实智。实智属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当知此是法身境界故能承顺秘密法门。

    ○十四从妙门得无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百亿日月即千个百万也。修法是自行。垂范是化他。言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即属权智。各各不同是权智不同。此与观音实同权异。以诸菩萨权用有偏。惟观音体用皆圆胜诸菩萨。此举所较。由我下次举能较。即中云身心微妙含容。如前云六根圆通含十方界。又身心之言该十八界则尽摄二十四种圆通。是则周遍法界之言当该七大。能令下正较量。法华疏云圆人惟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也。又别行疏云。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同入实际。实际正等是故无异。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与观音无别。盖法华为流通本经故智者二疏约待绝二妙之义互显。其文格偏等圆相待义也。实际正等绝待义也。况复本论以法性释等。今经为对诸圣说圆通本根校量胜劣。然则两经义不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岂唯见智者未晓。抑亦观天亲弗明矣。世尊下结所以无缺欠为真圆通。孤山曰此方众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受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知行位虽齐对境有异。总河沙数但敌观音一人。故使持名二福正等。从来观音耳根利于诸圣之余根。而反就众生说者是举所化显能化也。

    ○三总结。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三四不思议二一总标。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前三十二应是菩萨往应众生。十四无畏是众生来叩菩萨。今四不思议虽亦是感应。而正明菩萨。自所证得。心不能思。口不能议。故云修证无上道。据后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即是已证。然由修方证。或云三十二应是初住境界至此方是等觉位。浅深恐不可定。

    ○次别列四一现容说咒。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妙妙两字确指空中。妙以亡相为义。空亡根尘之相。中亡空假之相。若就前文则入流亡所下是初妙义。寂灭现前下是次妙义。若就本文则心精遗闻是初妙义。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是次妙义。心性真常不杂妄法故曰心精。脱去耳根故曰遗闻。六根圆融了无一相是清净。具诸妙用曰宝觉。夫一根已具千二百功德。况六根互具妙用岂穷。霅川曰。首表法身超出二边。臂表解脱提拔众苦。目表般若照了万境。皆云八万四千者即障显德也。障即八万四千尘劳。偈云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法界成一千。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共成二万一。四心各具二万一。共成八万四千数。清净宝目者。能除他垢曰清净。令他得益曰宝目。身手目咸有慈威定慧之相见必利益故能救护。现容说咒其相如此可思议乎。

    ○二形咒无畏。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七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闻即初于闻中。思即入流亡所等。于三慧中但言前二盖省文耳。如声下譬也。闻思如声。六尘如垣。六尘不能系缚如垣不碍声。盖妄形已尽真形如声之无碍。以真形全是闻性也。形与声类故以声为喻。故我下明不思识。承上文来重言现形诵咒。既一切不能拘缚何畏之有。微尘国中皆施无畏可思议乎。此与前十四无畏不同。以前不云微尘国也。光师云根如声之无形此妙语也。以无碍故无刹不现故曰妙能。以无碍故令他无畏。碍则有畏。不碍何畏。

    ○三令众求哀。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能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本妙圆通清净本根者。上谓本来自妙。下谓圆通清净。本惟耳根。耳根利则机应捷。本根清净则一切无著。故令众生舍身珍宝。夫一切众生以财为命。悭心最难破。舍心最难发。而所游之处皆舍身珍宝。可思议乎。

    ○四己他愿满。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过去已成正法明如来即究竟觉。虽成佛果行菩萨道愿无不满。能供如来则满己愿。能应诸求则满他愿。可思议乎。又供佛珍宝安知非即众生所施之珍宝乎。己他满愿亦因能克果之义。吴兴曰此四不思议前二属应。后二对机。应中备显形声二益。初文虽云说咒而正示形益。即应身功德也。次文虽复现形而正示声益。即名称普闻也。机中具明因果二相。先明修因。则六度之中略举布施俾求福故。后明感果。则世出世愿靡不成就令得乐故。

    ○二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身根圆照似简他根。缘心似简耳识。缘心自在者。系缘法界不须作意也。因入下似总结上文所说。因入下因也。成就下果也。其言入流者。能脱根尘可谓入流也已。吴兴曰。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又悲华经云。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随迹之名。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补遗云。今正释出观音之名。于闻听中用观观其闻性方成圆明。从德立名故不云闻而云观也。是则云观已兼其听矣。由我以观为听故能圆明。前云观听旋复亦此意。观听十方圆明观周普也。称名周遍世音普也。此见普门之义。经自初卷辨见所显独在眼根。大士从耳根入而云由我观听者。六根互用双收二根。则见道修道之文咸归一辙也。

    ○四放光现瑞印可。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粉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初放光。即时下现瑞。现瑞中表三德。五体放光。放全体之光。十方佛总诸圆通。十方菩萨各入圆通。故远灌其顶以明道之不二。又十方佛既从二十五门入今佛与大众亦然。故微尘佛亦放光来此灌顶。以表所入法门无非无上顶法无相真理。菩萨罗汉不言顶者省文耳。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表七大皆如来藏。正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也。微尘诸光其光交接互相笼罩故曰相罗。喻宝丝者。以宝丝为重重相映。如光之彼彼互彻。金刚三昧从性体得。是大经十功德中第六功德。经云。譬如金刚若在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色亦不定。所以今经下文即云天雨百宝莲华乃至虚空成七宝色也。又金刚三昧者。虽见男女无男女相。虽见五阴无五阴相。故下文又云大地山河俱时不现等也。雨华至不现表般若。唯见下表法身。梵呗下表解脱。又青黄赤白四华表四十位。国土合一表大众俱入一法界。既不见诸界自然成一界矣。二十五种圆通不一故华具众色。自行化他赞叹随喜。合成百宝。二十五门一一皆是金刚三昧咸具因果故以百宝莲华表之。青黄赤白等正明色之不定也。证圆通后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化成宝觉真空。亦以金刚三昧其色不定或成色也。

    ○五佛敕文殊简辨三一佛敕文殊二奉命简辨三时众获益初中二一示圆融。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最初成道方便者。所从之门即方便也。长水云。修行之要入实为期。今皆实证故无优劣。据曰劫相陪便成前后差别。既各证果有何前后。吴兴曰。夫如来藏性元无异乘。以根有利钝故教分大小。约三谛言之。则小教所诠者真也。大教所诠者中也。而此真中遍在一切俗谛之上。即前所悟十八界及七大也。当知三谛具足名如来藏。俗谛不空。真中俱空。故二十五圣中凡声闻所证。或析俗见真或体俗见真皆分入空藏也。菩萨所证。或离俗显中或即俗显中皆全入空藏也。今以藏性融会全分无差。即同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也。既以此文为开显。下拣圆通必是别教无疑。问前释观皆圆通云是一心三观。今何言别。答。观音自圆。拣选自别。既云简选优劣非别而何。应知此经元教初机之人自当分别。不可直作纯圆而释。

    ○二明须拣二一为阿难。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易开悟者即当其根。

    ○二为未来。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每一世界必有所宜。而此界所宜何在。菩萨乘因也。无上道果也。何方便门使因果得易成就。所从之根名为方便。前四卷第二决定义中云。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陪。直至今文尚未拣出圆通本根。兹欲的示华屋之门故命文殊拣选。又前文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亦无优劣。故佛不自拣。降佛已还每为根局。则选圆通是菩萨因人之事。文殊应命不亦宜乎。

    ○二奉命拣辨二一述敬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二正说偈二一通明所证理又二一从真起妄。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欲选圆通先原始要终以明迷悟之大途。觉海之觉即四卷中性觉本觉之觉也。海字亦可从喻。亦可从法。觉体无涯称为海耳。此是性体。而云澄圆者。或谓同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未必然也。明字自在下文岂可强对圆字。若以澄字当妙。则元妙之妙何以释之。澄是澄寂。圆是圆满。觉字即下成众生之本。澄字即下成国土之本。但下文全妄。此处全真。在性中澄寂之德义含本有依报。依正不二故名曰圆。次句圆澄觉三字犹言一体之依正也。元妙者元来无相故以为妙。次言元明照生所者。至此方用明字。盖三谛中有一谛能生诸法俗谛是也。性觉妙明中有一字能生诸法明字是也。若以前二句为真中二谛。今元明为俗谛亦无不可。前非无俗合俗而为真中。元明即是真中合真中而为俗。明必有照照必生所。即是因明立所也。照性亡者。从觉明而成晦昧也。迷妄有虚空是释明照性亡耳。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而成世界。先成无情之国土。次成有情之众生。想澄者。妄想中有澄静之体。盖全觉海之澄而为妄想之澄。知觉是正报亦全觉体而为知觉。文殊皆引第四卷文以立三谛之体。此七大十八界所由来也。

    ○二返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幽溪曰。前依第四卷文明从真起妄。今一行半明返妄归真。盖众生未见道时。非惟迷万法本。空抑且谓物大已小。此二迷展转相因而有。惟不了万法本空故有天有地有依有正。一堕于有则谓依大正小。身大心小。所谓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能见道者。则了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从大觉而生虚空。依虚空而立大地。依大地而妄立众生。所谓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此中且破物大己小。若破万法皆有又在下二句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者。前文云。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后文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何况空中所有国土。灭沤方为修道。沤灭正言证果。此二句正破于有。有破则万法之体空。体空则大小之计亡。惟一宝觉真心本元之性矣。

    ○二别显能入门二一总述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前明迷悟大途竟。下正简圆通。二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