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圆觉经句释正白最新章节!

    罽宾沙门 佛陀多罗 译

    震旦沙门 弘丽罗峰 着

    神州沙门 弘赞在犙 较

    二行断绝妄清净开二。一离幻绝妄开二。一决疑离幻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四。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普贤菩萨从如来因行成于顺觉。悲念众生迷无执有不能俱遣有无不得顺觉。无以修习如来因行。有所兴问希佛教益。令不迷无乃不执有知所离幻成于顺觉修习。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准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请教所修开二。一正问离幻。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当文三句正问离幻。大悲世尊一句。愿为云云一句。闻此云云一句。例释准前。圆觉清净境界者。有无圆离。遍满住持十方随顺如虚空性常不动摇无于起灭知见。云何修行者。请决圆离有无得于随顺修习。此句直问所修。

    二反彰离幻开二。初幻灭难开二。一设难同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当文三句设难同幻。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彼众生者。若拟辞。知如幻者。者字即人字。言知如幻之人。如幻指所缘境。身心亦幻者。言知幻人之身心亦尘缘影像无有实性。此句指身心同幻。云何者。疑问之辞。以幻者。以幻身心为能修性。还修于幻者。远离如幻之妄境。此句彰疑幻不能离幻。伏请世尊开示离幻妄之身心。以成离幻。

    二设难同灭。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当文二句设难同灭。若诸云云一句。云何云云一句。若诸幻性者。该指自他依正。一切尽灭者。幻性虚妄非常住法。则无有心者。如幻之心应同幻灭。谁为修行者。心为能修。既无于心更谁为于修行。此句彰灭无修。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者。说修行如幻则有于修行此之修行更属谁为。此句彰修非灭。伏请世尊开示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为所修法。合文上科共成初难幻灭科竟。

    次迷修难。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当文二句次迷修难。若诸云云一句。曾不云云一句。本不修行者。本由也。由于迷妄不务远离诸幻境界。常居幻化者。轮转因果虚妄生灭。此句生死所由。曾不了知者。无所从有其了知。此以了知原始于心。既幻灭无心即无所原始。得曾有其了知。如幻境界者。能所缘境。令妄想心者。能所缘心。云何解脱者。了知幻妄则除攀缘无所分别息心达本得乃解脱。既无了境幻妄之知。则逐境生心益滋妄想何能息灭有其解脱出所轮回。此句解脱无因。伏请世尊开示离诸身心之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前合初难幻灭科共成反彰离幻科竟。在初疑难同幻非所修。同灭无所修。次疑难同轮由迷幻以极彰显诸幻妄法定非在所修习者。伏请世尊开示离幻为顺觉方便。顺觉乃因地法行。是所修法。连合正问离幻科摄属请教所修科竟。

    二请益得离。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当文二句请益得离。愿为云云一句。令诸云云一句。作何方便者。教之以修何法成就离幻方便。渐次修习者。离于所离离乃能离缘尘幻垢增进清净。此句请有开示。永离诸幻者。不迷所修随顺净觉得乃无离。此句结益得离。前合请教所修科共成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摄属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述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例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开二。一赞请所修。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

    当文三句赞请所修。通列二句。汝等云云一句。如幻三昧者。知一切法如幻体性则不迷轮得正住持。

    二赞益得离。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当文一句赞益得离。合文上科共成赞请教益科竟。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共成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所修开二。一幻灭觉显开二。一示幻生灭开二。一幻生因觉开二。初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当文二句初标。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皆生如来云云者。示幻生所因。显幻灭所还。令不疑幻灭无心迷于修习。

    次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当文一句次喻。空华虽从空有。然无裂空之空华。喻明幻化虽依觉生。无有动觉之幻化。合文上科共成幻生因觉科竟。

    二幻灭还觉开二。一即喻显空。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当文一句即喻显空。空性不坏者。无有随空华灭之虚空。

    二合喻彰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当文二句。合喻彰觉。众生云云一句。诸幻云云一句。还依幻灭者。境生心生。境灭心灭。一切心生由境幻生。一切心灭由境幻灭。非别有依何别有灭。此句合明上喻空华灭句。觉心不动者。诸幻生非动觉生。诸幻灭无动觉灭。此句合明上喻空性不坏句。以决幻性尽灭无心修行之疑。合文上科共成幻灭还觉科竟。前合幻生因觉科摄属示幻生灭科竟。

    二。示觉隐显开二一示觉由隐开二。一隐成依幻。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当文一句隐成依幻。依幻说觉者。本幻影之身心生灭有无说于觉性有无。亦名为幻者。所说之觉总属妄觉生灭知见。故乃随相生灭乍有乍无。不得名觉总名为幻。

    二释明依幻。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当文二句释明依幻。若说云云一句。说无云云一句。若说有觉者。本幻现之身心说有觉知心性。犹未离幻者。身心幻垢总出无明妄计。今执身心说有觉性。岂不还依无明。此句有幻。说无觉者。本幻灭之身心说无觉知心性。亦复如是者。如说有觉之未离幻。盖身心既属无明。身心灭但是无明灭。何关于觉。今乃于身心灭说无于觉。岂不迷无明以当觉性。此则即是无明故未离幻。此句无幻。合文上科共成示觉由隐科竟。

    二示觉缘显。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当文一句示觉缘显。是故者。依幻说觉未得离幻之故。幻灭者。于幻无依身心寂灭忘诸能所离于言说。名为不动者。能所清净言语道断即是实相住持。前合示觉由隐科共成示觉隐显科竟。连合示幻生灭科摄属幻灭觉显科竟。答所请问之云何修行于圆觉境界者。

    二离幻除幻开二。一标指应离开二。一应离妄境。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当文二句应离妄境。善男子一句。一切云云一句。应当远离者。应宜也。决示修习在于离幻。一切幻化云云者。该指自他依正所有色法。

    二本离妄心开二。一推本全一。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当文一句推本全一。由者本也。坚者。八识坚住不变体性。执持者。八识含藏种子受熏名目。远离心者。七识不缘外境无始时来唯执八识体性为我。故者。与由字义相呼应。推明得远离幻由于八七全一冥用不行。以故六识无依不起分别。随顺圆照远离虚妄。

    二详次离用开二。一离能幻用开二。一离六分别。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六分别。心如幻者。六用意识分别妄心。亦复远离者。六识逐境缘生。既知境性虚妄断攀缘想。末那归于种位即除对境分别六识用冥。故乃远离。

    二离七执我。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七执我。远离为幻者。七为六依。六离缘染。依七执内自我缘念真如成性。故七识即属远离心。然七识所内执我属八见分无自体性故名为幻。亦复远离者。七缘六八为相。六离缘染无于幻相。七离外种半分末那内种半分末那所有执心亦渐虚明。故乃远离。合文上科共成离能幻用科竟。

    二离所幻用开二。一离八妄性。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当文一句离八妄性。离远离幻者。言离于远离之幻。以八识妄性属根本无明。非同七识依他。又性唯无覆心具遍行于善恶染净因缘平等无违拒。非同七识不缘外境。一类执八识见分为内自我。又八识同五现量。不同七识非量。种种各别。故与远离七识异住为离。幻者。八识妄性迷心相有。心相清净迷有为妄无体依住安立相分故云幻。亦复远离者。所妄生于八识。能妄由七强执。无七强执八即无于转现相智相续相无所资熏滋妄种性。故乃远离。

    二离性清净。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当文一句离性清净。得无所离者。断本无明住自觉性照境不二。即除诸幻者。无二能所见相冥寂显发清净得无离性。合文上科共成离所幻用科竟。前合离能幻用科摄属详次离用科竟。以识乃有为性属生灭法故云用。连合推本全一科管于本离妄心科竟。接合应离妄境科该在标指应离科竟。

    二喻显得离开二。初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当文二句初喻。譬如钻火一句。两木云云一句。初句立喻。次详喻。钻火喻应离幻境。两木相因喻八七冥一。火出喻离六分别。木尽喻离七我执。灰飞喻离八妄性。烟灭喻离性清净。此中喻意渐次法因火从木。出犹六依七根。故火喻六。木喻七。灰虽木烬成本土质。犹七冥性归种八识。故灰喻八。烟本火出。犹诸幻以分别见生。故烟喻诸幻。然常情法必烟先灭后乃灰飞。今言灰飞烟灭者。以灰存即土留碍。有土留碍则木依根。有木依根即火存炽。有火存炽烟何得灭。故必灰飞始得烟灭。方足喻当离性清净。以离性清净者。离于离性则乃清净。离性是灰飞义。清净是烟灭义。

    后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当文二句后合。以幻云云一句。诸幻云云一句。以幻合喻两木相因。修幻及亦复如是合喻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此句合明。诸幻虽尽云云。此句结显。以离幻除幻得乃净觉常住故不入于断灭。盖坚执持远离心是以幻。离诸妄境妄心是修幻。合文上科共成喻显得离科竟。前合标指应离科摄属离幻除幻科竟。答所请问云何以幻之诸疑难者连合幻灭觉显科管于示教所修科竟。

    二示益得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当文四句示益得离。善男子一句。知幻云云一句。离幻云云一句。一切云云一句。知幻即离者。幻体无明知性觉照不相对立。不作方便者。决定知即决定离。若有未离还由未知。盖以幻从无明立知破无明性幻无依立。故乃即离无功用行不别有其方便。此句决之务知于幻以离于幻。不须外觅方便答请作何方便之问。离幻即觉者。幻无体性迷觉建立。不迷于觉斯离于幻。既离于幻原住自觉。何不即觉。亦无渐次者。全幻全觉无二住地。彼离此即不异境界。故乃即离即即无于渐次。若未即觉还未离幻。此句决之务离于幻以即于觉。不须外觅渐次修习答请渐次修习之问。依此者。依于离知即觉之为修行。如是者。得能离知即觉以为修行。乃能云云者。则能离幻清净得入正觉平等住持。此句决修离幻。前合示教所修科入总长行列示科竟。

    二重颂总挈开二。一序欲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例释准前。

    二述说偈言开二。一挈旨所修开二。一挈旨幻灭觉显开二。一挈旨幻生因觉。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二挈旨幻灭还觉。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二挈旨离幻除幻开二。一挈旨标指应离。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二挈旨喻显得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二挈旨得离。

    觉即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方便亦如是者。离即无方便也。重颂文竟。前合长行共成序述世尊垂答科竟。连合序述菩萨兴问科摄属决疑离幻科竟。言决疑者。以菩萨问意在请决圆觉境界云何修行于幻垢身心申所疑难见诸幻妄非所修所。世尊答教幻灭觉显乃为决所修行。

    二示法离幻开二。一序述菩萨兴问开二。一序问蹑次。

    于是。

    此序显普眼菩萨从顺觉因行有所修行在于离幻之得无所离。悲念众生无明痴暗无能知于离幻有其得无所离之即除诸幻。乃为兴问希佛教益。令正思惟成就修行悟入圆觉。

    二序问周三开二。一序述仪音开二。一序问威仪。

    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句释例前。

    二述请教益开二。一请教能修开二。一请思惟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当文五句请思惟修。大悲世尊一句。愿为云云一句。演说云云一句。云何思惟一句。云何住持一句。菩萨修行者。离幻修习。渐次者。离幻始终。此句总问。云何思惟者。分别离幻。盖不得所分别了达于幻无以离幻。此句承佛开示知幻即离知字兴问。云何住持者。觉遍满相。盖不晓了觉遍满相。何能知于诸幻尽灭成就觉显。此句承佛开示离幻即觉觉字兴问。以有离之知斯有即之觉。乃佛教菩萨之所依以修行者。众生恐有未知故又为于别问。

    二请开悟修。

    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当文一句请开悟修。众生未悟者未悟乃离幻思惟以即于觉。作何方便者。即请教示云何思惟。普令开悟者。得所即觉住持。合文上科共成请教能修科竟。

    二请益方便开二。前述迷失。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

    当文四句前述迷失。世尊一句。若彼云云一句。闻佛云云一句。即于云云一句。无正方便者。无于离幻之离。无正思惟者。失乃离幻之觉。此句述生前迷。说此三昧者。不动觉心。心生迷闷者。迷无离幻之知。闷乃事理遮障。此句述生中迷。不能悟入者。觉心不成开显。此句述生后迷。所以如此前迷者。欲得佛示正方便思惟简别妄知邪思故以知性思心属虚妄体相非净觉实性。用之修习。在如钻火因木期于火出木尽。若其不知本取木尽。收功永离诸幻。则是以生灭因求不生灭果。无有是处。普眼菩萨深恐众生迷闷于此。失能修方便。故为请益。

    次请悲诲。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当文二句次请悲诲。愿兴慈悲一句。为我云云一句。愿兴慈悲者。如来大悲原以众生迷觉。故今于生迷觉请佛兴慈运悲。此句求哀生迷。假说方便者。知性思心究如木尽。今但因之离幻如但因木生火非执木为究竟法。故云假说。此句请有教益合文上科共成请益方便科竟。前合请教能修科摄属述请教益科竟。连合序问威仪科管于序述仪音科竟。

    二序结终始。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句释例前。前合序述仪音科共成序问周三科竟。连合序问蹑次科入总序述菩萨兴问科竟。

    二序述世尊垂答开二。一长行列示开二。初序赞许开二。一赞请教益开二。一赞教能修。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

    当文四句赞教能修。通例二句。汝等云云一句思惟住持一句。余释准前。

    二赞益方便。

    乃至假说种种方便。

    当文一句赞益方便。乃至者。相因而至之辞。以请教意本在得正思惟以得正住持。恐众生不能开悟于正思惟失正住持故兼请说方便。是以如此加赞。种种方便者。说身心幻垢。及说离诸幻垢。开示非一。合文上科共成赞请教益科竟。

    二许答嘱受开二。一嘱令谛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句释例前。

    二受教默然。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句释例前。合文上科共成许答嘱受科竟。前合赞请教益科摄属初序赞许科竟。

    次述正答开二。一示教能修开二。一修行成就开二。一标果求觉。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当文二句标果求觉。善男子一句。彼新云云一句。指新学菩萨者。以请教意在云何思惟乃能得正住持是为初学菩萨兴问。故此标指。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求本性觉不慕差别果证。

    二示因离幻开二。一修行渐次开二。一离幻修行。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当文一句离幻修行。应当正念者。中正其念不邪依倚。前章之坚执持远离心是为正念。盖七八识心冥用全一斯能不随境生心逐物迁转中中流入有其正念。远离诸幻者。幻境幻心一切远离。此该行因终始故标修行。

    二离幻渐次。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当文三句离幻渐次。先依云云一句。安处徒众一句。宴坐静室一句。先依者。修行本始。奢摩他者。梵语。此翻止。即定之初名。是寂静义。能令三业诸恶烦恼成寂静故。故下文释云至静为行。乃教先依此行次持戒以固之。然定有大小邪正。故标如来以别之。若不依定持戒则不能为圆觉方便。又即此能成定共戒故。坚持禁戒者。身口无犯。是乃先心而后身口。令三业俱寂而入定住。此句离动相之渐次。安处徒众者。各教静摄不相对偶无于系属。此句离人相之渐次。宴坐静室者。不烦起作远阓闹场令逸忘身。此句离我相之渐次。皆乃息缘摄身得以摄心。除于事障渐伏理障得以远离诸幻。修佛菩提之所必先依者故云渐次。合文上科共成修行渐次科竟。

    二思惟住持开二。一离幻思惟开二。一思惟无身开二。一谛审合离开二。一审执和合。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当文一句审执和合。恒作是念者。谛审谛思无乍忘时。我今此身者。指自身相。四大和合者。指自身相所依立处。云大者。地水火风四各周遍。云和合者。己身若唯地大无水大者如干麨灰无团聚理。若唯水大无地大者如湿油水无坚实性。若唯地水无火大者如阴处肉团每自烂坏。若惟地水火无风大者宜不增长无所动摇。今皆不尔。故见己身于彼四大和合为相。然此乃迷妄身所成执处。今将破执故先从审。

    二审在各离。

    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

    当文五句审在各离。四皆归四句。四大各离一句。所谓者。审自身分又有其专名定目之所称谓。发毛等之皆归于地者。以皆具质碍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地大离立。唾涕等之皆归于水者。以皆具流动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水大离立。暖气归火者。以显现炙热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火大离立。动转归风者。以明见飘摇相不可指属余大。此句风大离立。四大各离者。既本自归何相和合故本各离。此句总承上四明决各离得乃现在身相无其和合者。于中水火二大云精气暖气者。以气有润湿温暖二相。现二大形。故成分指。又精之在人身无定属处。男女欲火熏触百骸暖气生润故有精出。是精本属气分。人身暖气周遍一身遇触摩处更见热炙。是暖亦属气分。故云气。然气本和合有尚见不相和合之大相。四大无于和合诚可明决。合文上科共成谛审合离科竟。

    二通达虚幻开二。一知处体虚。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

    当文二句知处体虚。今者云云一句。即知云云一句。今者妄身现前身相也。当在何处者。何处安立也。此句求身无处。语意与我今此身二句意相详审。以素执现前身相于四大和合为所立处。今既四大咸各离相无和合处则现前此身成无安立。即知者。即无安立处知之也。此身毕竟无体者。有体必有立处。既无于处则乃无体。毕竟无体者。彻底无有之辞也。此句知乃体虚。

    二了相同幻。

    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当文一句了相同幻。和合为相者。现前身相。实同幻化者。虽有实无。此以无处则无体。无体宜无相。今身无于体处有其形相。此相何相。与诸世间幻化之相以无体处有实为不异。是乃了相虚妄得无身见幻垢迷执。合文上科共成通达虚幻科竟。前合谛审合离科摄属思惟无身科竟。

    二思惟无心开二。一审心缘相。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当文三句审心缘相。四缘云云一句。六根云云一句。似有云云一句。四缘者。业识趣生于父母流爱四大精血缘因纳想立己身分。假合者。四大现在各离所成身分和合之相实同幻化。妄有六根者。根依身立身缘既假根相无真。此句审根生缘。六根四大者。指胜义浮尘二根。中者。胜义根乃明暗动静妄尘所发居中之见闻觉知。外者。浮尘根乃蒲萄朵新卷叶之四大相。合成者。有于四大浮尘根。与映声映色之胜义根。中外相依乃流逸揽尘具六根相用。妄有缘气者。根门中外所吸之尘影。鼓发之见闻觉知。于中积聚者。揽根门尘影知见成立缘虑意根于身内肉团空处及五门根中此句审识生缘。似有缘相者。有积聚之意根。乃发分别之意识。意根属能缘相。然此缘相。本根门缘尘影气包揽成立。幻化同相非是实有但似有耳。假名为心者。缘虑意根乃迷情所妄认为心性者。既相似有。名亦假设。无一真实。总属妄缘。此句指本根识缘相为心缘相以见虚妄。

    二决心无相。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当文五句决心无相。善男子一句。此虚云云一句。四大云云一句。于中云云一句。毕竟云云一句。此虚妄心者。指似有假名之根识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者。意识分别全缘境有。无尘发知即无于中所积聚之妄缘气不得其似有之缘相立假名心。此句发明无尘无心。四大分解者。现在相离本无和合。无尘可得者。无四大和合即无于能吸揽之根何有所吸揽之尘。此句推明无能无尘。于中缘尘者。即于中积聚之缘气。各归散灭者。缘尘本迷根大吸揽妄有。今审大解。无根吸尘。无于积聚。还本各归。成于散灭。此句推明无所无尘。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者。依似有相立假名心。离似有之缘相。更别不得所有之缘心。故云毕竟无。此句决明无尘无心。合文上科共成思惟无心科竟。前合思惟无身科摄属离幻思惟科竟。

    二离幻住持开二。一示灭无灭。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当文五句示灭。无灭善男子一句。彼之云云一句。幻心云云一句。幻尘云云一句。幻灭云云一句。彼之众生者。指思惟无身心相之众生。幻身灭故者。即于四大各离知身无体。幻心亦灭者。即缘尘散灭无心可见。此句能缘幻心无所依寄。幻尘亦灭者。即无尘可得。此句所缘幻色一路涅槃。幻灭亦灭者。无明惑破。此句能所空华得无起灭。非幻不灭者。实相住持。此句不动觉心清净当前。句中凡四故字俱属推本。三亦字一不字俱属因致。本此灭得此灭本此灭得此不灭也。心尘幻灭之灭得于身心尘之灭者。众生分中心居身内。境因心生。所立照亡。原相因迷惑者故今得相因开解。非幻之不灭得于幻灭者最初不觉迷真非幻成幻无明。无幻无明即本非幻。

    二喻灭无灭开二。一喻显。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当文一句喻显。磨喻离幻。镜喻圆觉。垢尽喻诸幻灭。明现喻非幻不灭。盖自性大圆镜智常照法界。隐于尘不失于尘。故幻灭不灭是磨垢尽镜光明现之义。

    二合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文三句合明。善男子一句。当知云云一句。垢相云云一句。当知者。应以磨镜去垢之义知所为垢而磨灭之。身心皆为幻垢者。晦空暗色杂诸妄想有身心相。此句示知在磨之垢。垢相永灭者。身心相灭断本无明。十方清净者实相开显平等住持。此句示知所现之明。盖不知身心为垢相则不知磨镜尽垢于何尽之有其明现。若其磨垢不尽而镜明现无有是处。合文上科共成喻灭无灭科竟。前合示灭无灭科摄属离幻住持科竟。连合离幻思惟科管于思惟住持科竟。接合修行渐次科该在示因离幻科竟。纶合标果求觉科统归修行成就科竟。答所请说菩萨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之旨。

    二方便开悟开二。一离幻方便开二。一示令知幻开二。一责愚迷幻开二。一标显愚迷开二。初喻显开二。一喻本净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当文二句喻本净觉。善男子一句。譬如云云一句。清净称珠自相取譬觉相。摩尼梵语。此翻离垢。称珠自性取譬觉性。映色随现称珠圆用取譬觉用。五色取譬五阴。随方取譬十方。此中喻意。在珠本一清净故乃随映随现。当于映现见珠清净。

    二喻迷执有。

    彼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当文一句喻迷执有。尼摩以清净故映色。岂实有色。迷见实有由于愚痴。彼者。简异智慧之辞。此以珠无五色人所通晓。迷见实有众信愚痴。故以为下愚痴之况。合文上科共成喻显科竟。

    次合明开二。一合喻显觉。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当文二句合喻显觉。善男子一句。圆觉云云一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