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最新章节!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马莳云:“按此篇言十二经之脉,故以‘经脉’名篇。……凡《内经》全书之经络,皆自此而推之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全篇从生理言,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内容;从病变言,包括十二经脉所生病证,以及三阴三阳气绝死证;从诊断言,则有人迎、寸口虚实之诊;从治法言,则有针灸补泻之治。全篇可分作五章。

    【讲解】这是《内经》讲“经脉”最为完整的一篇文献,除了经脉的循行之外,还涉及了病证、诊断、治法等内容。从生理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十二经脉、十二经别;从病理角度,列举了十二经脉的主要病证、三阴三阳气绝气终的病证等;从诊断方面来看,文献讨论了人迎诊、寸口诊;从治法方面来看,对各经针灸补泻的治法都涉及了。所以这一篇文献不单纯讲经脉循行,应该是包括经脉的生理、病证、诊断、治疗等系统内容。

    原文就不细讲了,大家很容易懂。对每一经的循行和病证大家要熟悉,比如手太阴肺应该出现些什么症状,足太阳膀胱应该有些什么症状出现,这关系到临床辨证,大家应该弄清楚。

    第一章 经脉之生理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这节解释了什么是经脉,并阐述了经脉的重要性,所以“不可不通”。

    【讲解】“经脉”的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功用?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原文中有“禁脉之言”,这个“脉”字应该改为“服”,即“禁服之言”,是指《灵枢·禁服》这篇文献,此处若为“禁脉之言”就不好理解了。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是说要掌握针刺这一技术,首先要搞明白经脉理论,这是针刺的基础。“营其所行”,要知道经脉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如何分布的,如哪些经脉从头到足,哪些经脉从足到腹,哪些经脉从腹到手,哪些经脉从胸走手等等,这就是“营其所行”的意思。还要“制其度量”,在《灵枢·骨度》篇中,专门讲经脉之长短,在人体运行需要多少个时刻,这些都是“度量”的范畴。“内次五脏,外别六腑”,这是讲经脉的表里关系。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在人体中,“精”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成后发展为脑髓,脑髓可灌溉五脏,故五脏均藏精。“骨为干”,人体要靠骨架来作为支撑。“脉为营”,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要靠经脉。“筋为刚,肉为墙”,筋把大小肢体联系起来,即“为刚”之意,肌肉就像墙一样把人的身体支架包裹起来。“皮肤坚而毛发长”,肉之外有皮肤和毛发,整个人体就这样构造起来了。“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通过胃,水谷精微化成营气、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所以“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经脉到底是什么呢?“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决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理论是一门“不可不通”的知识,临床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经脉的知识。所谓“能决死生”者,十二经脉之绝气是“决死”,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决生”,即在生理上“经脉”沟通了脏与腑,在病理上,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以通过“经脉”反映出来。下面还提出“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关系,从人迎、寸口来观察,也能“决死生”。不管是内伤还是外感,病邪都要通过经脉表现出来,在表、在里、在脏、在腑,都不能离开经脉来谈。所以下面在讨论每条经脉的循行时都列举了相关的病证表现,因为经脉是百病的处所,此即“处百病”的意思。有了经脉的理论知识,就可以通过经脉来“调虚实”,虚则补、实则泻,从哪里来调,还是要从“经脉”来调,例如用药要看“归经”,针灸治疗更要循经而治。

    总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经脉”对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章 经脉之循行

    【原文】从“肺手太阴之脉”至“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分叙经脉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可分作十二节。

    【讲解】第二章分述各经脉的循行。先讲经脉的循行,接着讲相应的病证表现,每一经都是这样表达的。《难经》据此提出每一经都有“是动”病、“所生”病,例如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什么叫“是动”病?什么叫“所生”病?《难经·二十二难》文中云:“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就是说不管内伤、外感,病之中期、晚期,凡是其邪在气分,则为该经的“是动”病,凡其邪在血分,则为该经的“所生”病,这是《难经》的解释。

    《难经》的这种发挥有没有道理呢?还是要依据《灵枢·经脉》所述来解答。先看“所生”病。《灵枢·经脉》所述是有规律的,在“所生”病中,凡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所生病均为本脏所生。至于六腑就不一样了,如“大肠”不是主大肠所生病,而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胆经是主骨所生病,《难经》与此认识一致;小肠是主液所生病,膀胱是主筋所生病,心包络是主脉所生病,三焦是主气所生病,《难经》与此说法就不一致了。五脏“所生”病就是其本脏的病变,至于六腑“所生”病,有主血所生的,有主气所生的,有主津液所生的,有主脉所生的,有主骨所生的。由此看来,《难经》对于“所生”病均为“血也”的解释没有什么根据,至少《灵枢·经脉》中没有这层意思。历史上有的医学家不认同《难经》的这种观点,我也认为《难经》的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临床意义。

    再看“是动”病。这个“动”是“变动”之意,是相对经脉的正常循行而言,经脉受到病邪的侵袭,就叫做“是动”病变。如肺病变就会出现“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肺主气,肺气不降则胀满,满则胸痛,缺盆位于胸部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瞀”是“麻木”之意,“臂厥”是因为两臂之气厥逆,两臂之气即为肺气,肺之气系于肩背,肩背是心肺的所主部位,所以临床上心肺的病变都会出现肩背的疼痛。后面所云“主肺所生病者”,与前面没有分别的意义,这些表现都是肺脏不能宣发肃降引起的,而不是所谓的“血分”的问题。咳、上气、喘咳、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肩背痛等,是肺之经脉所在,为肺气盛而有余的表现;“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小便的问题与肺主“治节”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不能治节则小便数,“欠”是肺气不宣的表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呼吸都短了,溺色变,为此诸病。由此看来,“是动”病是气分的病变,肺本身主气,“所生”病还是气分的病变,看不到血分的问题。所以,是动病、所生病没有区别的必要,认为“是动”病是一种性质,“所生”病又是一种性质,《难经》的这种解释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持。

    治疗仍然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但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针”和“灸”还是有区别的,虚证者多用灸的办法,不盛不虚者则循经取穴而调之。

    关于诊断,文献云:“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由此可见“寸口脉”和“人迎脉”有做比较的意义。

    第一节 手太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肺经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

    第二节 手阳明经之循行及证治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大肠经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

    第三节 足阳明经之循行及证治

    【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髪)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胃经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

    第四节 足太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提要】脾经的循行、病证及其诊治。

    第五节 手少阴经之循行及证治

    【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