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知识论最新章节!

底基础上。

    5.感觉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 。可是感觉融洽有非常之靠不住的时候,有时感觉虽融洽而判断不一定对,命题不一定真。感觉上的融洽也许只是感觉者不感觉到有不融洽的情形而已。而不是感觉到或积极地感觉到融洽。我们一想就想到主观方面的种种问题;也许感觉者感觉迟钝,也许感觉虽不迟钝然而没有训练,也许感觉者既不迟钝,也不缺乏训练,不过当其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另一问题上面去了。这一类的情形的确可以形成消极的感觉融洽。这种消极的感觉融洽只是不感觉到有不融洽的情形,而不是积极地感觉到有融洽的情形。消极的感觉融洽当然不表示判断底对或命题底真。视为真假底标准底融洽是积极的融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大容易辨别这两种不同的融洽,要辨别它们,我们得假设我们底或感觉者底注意力集中在真假问题上面;由此我们更觉得真假是要有所求然后能得的。

    6.积极的融洽仍有相对的情形 。积极的融洽不但是感觉融洽而且是所感觉的底融洽。此所以它是货真价实的标准。虽然如此,所感觉的底融洽仍有相对的情形。从前认拜神求医而病愈是很“自然”的事体。其所以把这样的事认为自然者,因为人们在从前相信神是可以医病的,病不会自己好的,而病底好是神底帮助所致。人们既相信这些命题,求神与病愈和他们行动与盼望所显示的思想当然融洽。在现在我们也许不承认这些命题为真,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们形成一意念图案;从前的思想是此图案中的思想,这思想与事实融洽也就是一图案底理论和事实底融洽。这融洽是积极的,可是它相对于一时一地底意念图案。不接受此图案的人不至于感觉到这融洽。在后一时期我们也许会中止接受从前的意念图案,我们虽可以拒绝接受从前的意念图案,然而我们无法取消从前的人对于这图案的信仰;这显而易见也就是我们无法取消从前的人所感觉到的融洽。我们只好承认这融洽(积极的融洽)是相对于一时一地的。结果是现在谈融洽也只是相对于现在的融洽而已,它不能取消从前的融洽。

    7.融洽底精粗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的融洽,和在试验室中的融洽,可以有很大的分别。这分别似乎与所谓融洽不相干,有分别的似乎是融洽底精粗。精粗牵扯到范围底大小和程度底高低。现在我们不从感觉着想,只从所感觉的着想。所谓范围是就所感觉的底成分底多少而说的,成分多的为范围大,成分少的为范围小。所感觉的底成分多而又彼此融洽底融洽比成分少底融洽要难能可贵得多。所谓程度是就所感觉的底某一方面而说的,例如温度。所感觉的底温度上的“差不多”比不上寒暑表上的温度“相等”,关于前者的融洽程度低而关于后者的融洽程度高。融洽底精粗分别很大。精的融洽视为标准,比粗的融洽靠得住,虽然所谓融洽没有分别。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融洽比不上试验室的融治。虽然如此,试验室的融洽虽精,它底精虽牵扯到种种工具底引用,然而它仍逃不出感觉底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此所以我们说,融洽底所谓仍然一样。

    8.在演进中的融洽 。融洽底精细是在历史上演进的。知识愈多,理论愈严,工具也愈精,而所感觉到的底融洽范围愈广,程度愈高。从前“太阳”从东边出来这一命题,也许只和太阳从东边出来那件事实在经验中融洽而已;现在决不止于两方面底融洽而已,所牵扯到的有太阳系,有引力,有物理学底理论,有化学和数学底成分,有地球绕太阳底路线……问题,所得到的融洽感是接受了严格理论之后的融洽感。现在的人所得到的融洽感虽不取消从前的人底融洽感,然而就精细说,现在的融洽有好些比从前的融洽要精细得多。此所以本条表示融洽底精细是在演进中的。粗的融洽也许比较地靠不住,精的融洽也许比较地靠得住。融洽既有愈来愈精底情形,它也可以愈来愈靠得住。它虽然愈来愈靠得住,然而它仍不是充分的条件。融洽这一条件虽满足,而一命题不必就真。照本书底说法,命题底真不在历史演进中而融洽在历史演进中,后者决不能成为前者底充分条件。精的融洽虽比粗的融洽靠得住,然而粗的融洽仍然是融洽;比较地靠不住的融洽决不能是真命题底充分条件。融洽既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不能不另找别的条件。同时融洽虽不是充分条件,然而它是必要条件;在经验中积极地不融洽的命题不是真的。

    B.有效

    1.有些命题没有当断定时的融洽问题 。有些命题是普通所称为假设的命题。在这里我们也统称为假设。假设可以是普遍的命题,可以是限于时地的普通命题,也可以是特殊命题。关于假设,一主要问题是时间。就普遍的假设说,命题本身当然没有时间问题,命题底断定和证实证明都在时间中,都有时间问题。就限于时地的普通的假设说,命题本身有时间问题。它所断定的有时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命题底断定,证明及证实都是在时间中的,也都有时间问题。前一方面的时间不必是后一方面的时间;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在现在断定春秋时候底普通的经济状况是如何如何的。不但如此,我们所注意的尤其是断定底时间,和证实或否证底时间,也不是同时的。也许在t1 断定的命题,在t2 局部证实,在t3 证据增加,在t4 遇例外……等等。特殊假设之有时间问题更是显然。特殊的假设所断定的或者是已往的事实,或者是将来的预计,或者是同时而不同地的情形;假设本身有时间问题,而就证明或证实说,它更离不了时间问题。对于这类的命题,我们不能在断定时马上就得到所感觉的底融洽或不融洽。

    2.假设不只是一种 。前此我们已经提到,假设不只一种。有些是英文所谓postulate。这一种我们可以撇开不谈。有些是所谓assumption,就假设它的人说,他们都认它为真;假设它的人或者认为它是不必证明或证实的,然而它总逃不出真假问题;它既有真假问题,当然也有这里所论的标准问题。有些是所谓hypothesis,这些是有待于证实的,当然逃不出真假问题。也许我们比较地习惯于传统逻辑学中归纳那一部分所谈的假设,那里所谈的假设,在无形之中,限制到研究学问上所有的假设。我们现在所谈的不限于研究学问方面的假设,它包括日常生活中行为或行动方面的假定。本段所提出的假设,范围非常之广,此所以它包含上条所说的不同的命题。可是,无论假设是哪一种假设,无论所假设的是哪一种命题,不同的假设有一共同点;假设者,或所假设的命题底断定者,虽以为该命题是真的,然而不知道它是真的。断定者不知道所断定的命题为真而又认它为真,此所以它是假设。一命题底成为假设,除命题本身外,总有许多别的因素。

    3.一命题之所以成为假设底理由 。一命题之所以成为假设底理由想来很多,我们在这里不预备讨论。有两个理由,我们得提出一下。一是选择。选择就是在某一标准上平行的可能中,例如就A说甲乙丙丁底可能中,我们以另一标准去取其一而舍其它,例如就B说我们取甲而放弃其它。选择当然牵扯到个人底性格,历史及环境。在同一客观的条件之下,一人之所选择不必是另一人之所选择。(虽然我们常用“人”这一字,我们所注重的实在只是选择者,我们底讨论不限制到人。)选择不必是自由的。它虽然不必是主观的,然而特观的成分颇重。选择底理由虽不同,然而在生活中需要选择总是一样。一是信仰。信仰是非常之麻烦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谈语言文字所表示的信仰,只谈行动或行为方面的信仰。生活既需要选择,影响选择的主要成分是信仰。我们现在不谈信仰底来源,也不谈所信仰的底后果,我们只表示信仰是普通假设底重要理由之一。我们在行为或行动上的信仰是我们所不容易逃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根据我们底信仰(叫作习惯也行),在综错杂呈的情形中,划分出一条生活底路线来,我们总不能不有假设。在任何时地,断定者所断定的命题中总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假设。

    4.所谓有效 。这里的有效是相对于假设而说的。一假设在断定时没有所感觉的————命题和它所断定的实在————底融洽与否底问题,因为该实在还没有感觉到,或者如果它是属于将来的,它还没有发生。要谈融洽,我们只能谈断定时底感觉融洽。如果所假设的命题是素所习惯的,则断定它的时候,断定者大概能够经验到感觉融洽。不然的话,感觉融洽不一定能够得到。无论如何,在断定的实在未感觉到或未发生之前,没有所感觉的底融洽问题。这时候虽没有所感觉到的底融洽问题,然而断定者也许有在假设之下所应有的行为或思想。如果这行为没有事实上的障碍,或思想没有不一致的情形,这假设就暂时地或局部地有效。假如我有朋友到昆明,他要我去接他。火车常常误点,我预计它要慢到半点钟,所以照原来的钟点计算我迟去半点钟。假如在路上我看见平常客栈接客的车子还没有动,或路上碰见另一朋友而他说火车还没有到,这都表示我原来的假设暂时地或局部地有效。在所假设的实在还没有感觉到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假设有有效或无效问题。一假设也许继续地有效,也许慢慢地无效,也许从来就无效。此中情形相当复杂,我们不必一一讨论。等到命题证实,假设完全有效。

    5.研究学问方面的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所假设的命题大都是特殊的,一小部分也许是限于时地的普通命题。差不多没有普遍的命题。近乎宗教式的信仰虽在日常生活中有职责,然而我们不把它视为假设。假设一普遍命题大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大都是研究学问中的事。研究学问总逃不出假设,即所谓自然科学也仍然一样。除历史学外,所假设的大都是普遍命题。对于一问题我们可以假设p,在此假设之下,q,r,s……等等是真的,我们要从试验或观察中去发现q,r,s……等等底真假。为达到此目的,也许我们需要另外的假设,如X,Y,Z……等等。也许这些是马上可以设计去试验或观察的,如果它们证实,则原来的假设局部地有效。假如q,r,s……等是假的,p这一假设推翻;假如它们之中有些证实,则在该阶段上,p有效;假如它们都证实,则无论以后的情形如何,在某一时期p总是有效。研究学问当然也有选择,信仰或习惯成分,但是一门学问总有它自己的方法,训练,工具,以为遵循。在研究学问底程序中,假设底选择所牵扯的主观或特观成分比较地少。这些成分还是有的,不然的话,独特的发现不至于产生。

    6.有效与融洽 。这里所说的有效是有临时性的。一假设完全证实,它当然依然有效,但是在此状况下,它不只是有效而已。只是有效的有效总带点子临时性。只是有效的假设,大都是我们以为将来也许会推翻的命题。等到这临时性取消,这有效不单是有效,同时也是一整套经验底融洽。这就是说,这命题一方面是我们在经验上所习惯了的命题,另一方面它也是在理论上我们所接受了的思想。后一方面牵扯到下段所要讨论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单就前一方面说,我们又回到融洽问题。前此已经表示融洽是在时间上演进的,有效也是。即在同时间内,研究学问上的有效大都比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来得精细,虽然所谓有效仍是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内,只要知识有进步,有效和融洽一样也成为范围加大,程度加高的有效。有效也有因知识增加而内容丰富的情形,它也是相对于时间的,在一时间认为有效的,在另一时间不必认为有效。有效是有临时性的,总有当其时在感觉上行得通的情形,即令后来的有效比前一时的有效来得精细,来得丰富,它仍不能取消前一时的有效。这就是说,以tn 底有效为标准,在tn 无效的命题在tn-m 不必无效,我们不能因p在tn 的无效,遂取消它在tn-m 的有效。显而易见,当其时行得通的感觉后来无法取消。

    7.长期有效 。有些假设也许是长期有效的,有些也许是长期融洽的。直到现在,“太阳从东边上升”是长期融洽的,虽然“太阳绕地球而行”早已不融洽了。归纳原则“至少”是长期有效的。本书底说法是以归纳原则为真的命题,但是好些人不赞成此说,有些人也许根本不认它为命题。虽然如此,此原则仍继续地引用,仍继续地有效。继续有效的命题底有效分量当然特别地高,继续融洽的命题底融洽分量也特别地大。直到tn 为止的长期有效或长期融洽的命题,虽然我们无法担保tn 以后的情形如何,然而就tn 说,它们对于真假底贡献,比一时有效另一时无效,或一时融洽另一时不融洽的命题要大的多。在tn 我们认直到该时为止长期有效的命题为真,大致说来,总没有多大的问题。就融洽说,情形也是如此。虽然如此,然而单就有效说,它也不是真命题底充分条件。无效虽假,而有效不必真。单就有效说,它和融洽有一样的情形。

    C.一致

    1.所谓一致 。命题虽可以单独地提出或单独地断定,然而它决不能单独地有。一命题总牵扯到别的命题,它总逃不了它和别的命题底关系。一致是就命题与命题底关系而说的。以上所说的融洽和有效都不是就命题与命题底关系而说的。所谓一致就是多数命题底彼此无矛盾。我们可以分宽义与狭义的一致。宽义的一致是命题(多数)底无矛盾,狭义的一致是相干的命题底无矛盾。就真值蕴涵说,命题都是相干的。我们既谈命题彼此相干与否,我们只能引用别的工具以表示所谓相干。我们可以利用一类似Moare底entailment简单地叫它作蕴涵。如果p,q彼此不蕴涵此彼,或没有蕴涵关系,则p,q不相干,否则相干。直接和间接的蕴涵都计算在内。在本段我们所注意的不是宽义的一致,只是狭义的一致。我们底主要题目是真假底标准,而比较能用的工具是狭义的一致。

    2.一致说底困难 。用为标准的一致不是形上的一致,这一点前此已经提到,此处不赘。一致说我们也不赞成。一致说底困难就是一致不表示命题底真。真的命题的确一致,但一致的命题不一定真。不一致的命题有真有假,可是谁真谁假,显而易见不能靠一致去决定。我们一向就承认假的命题可以一致。不但假的命题可以一致,而且假如我们给一套命题加以范围把它们圈起来,假的命题还可以一致地假。本书只承认命题可以一致地假,可不承认有一致的“假”的逻辑。路易斯似乎曾有此主张,本书不赞成此主张。所谓假的命题可以一致,只是说p,q,r……等等可以一致而又都是假的;所谓它们可以一致地假,只是说它们彼此有蕴涵关系,成一有系统的假的命题。这当然不是说有“假”的逻辑或“假”的一致。这一点有讨论的价值,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它。我们所论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之所以能一致地假者,因为它们在逻辑上的关系不靠它们底真或假。真的命题固有此关系,假的也有。既然如此,一致说当然不能接受。

    3.一致说虽不能接受,一致仍是一标准。 一致说虽不能接受,一致并不因此就毫无用处。与一命题一致的命题虽不必真,然而与一真命题一致的命题的确是真命题。这里所说的一致是狭义的或积极的一致。相干的命题与对象底符合的确牵扯到那些命题底一致。此所以一致说虽不行,然而一致仍是一标准。这一标准和以上两标准不一样。以上两标准都是求之或得之于命题范围之外的。融洽是命题和对象在感觉上的融洽,有效是命题在行为,动作,或结果上的有效。一致不能求之或得之于命题范围之外,它只是就命题一方面而说的,不是就命题和它底对象底关系而说的。单方面的一致何以是符合底标准呢?照本书底说法,所与本来是有法有则的,事实既是接受了的所与,也本来是有理论结构的;理没有冲突,事与事之间也没有冲突;此所以与真命题相干而又一致的命题也是真的。相干的真命题既必然地一致地真,一致总是真底一成分。这就是说,它是符合底标准之一。我们只承认它是符合底标准之一,而不承认它就是符合或它就是真。

    4.一致与一致感 。上条已经表示一致和其它两标准不一样,可是除上条所说的不同点之外,还有一重要的不同点。融洽虽然有感觉的融洽和所感觉的底融洽底分别,然而融洽仍逃不了感觉成分。融洽虽有普遍的所谓,然而感觉底和所感觉到的底融洽都是特殊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而特殊的融洽和特殊的感觉在经验上是分不开的,虽然它们是不同的分析成分。此所以对于现在不融洽的,我们不能说“它们”从来没有融洽过。就特殊的现实说,它们从前也许曾经融洽过,而当它们被感为融洽时,它们的确融洽。虽然就普遍方面说,融洽和融洽感是不同的分析成分,然而就特殊方面说,它们是分不开的,有效底情形同样。长期有效不一定是老是有效,长期无效也不一定无时有效;有效和有效感既分不开,有效总有当时当地的情形夹杂在里面。一致没有这情形。它是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命题总是样型;命题显现虽在时间中出现,而命题不在时间中演变。对于命题我们没有某时某地底问题。命题底一致也是样型的,它也不是某时某地底一致。在某时某地我们也有一致感,可是这是对命题显现说的,不是对于命题说的。一致和一致感不但有不同的分析成分,而且因为所感是样型,它没有特殊时地底成分,它和某一时某一地底特殊感可以分开。感和融洽之为融洽相干,感和有效之为有效也相干,但是感和一致之为一致不相干。一致不必在理论上为感觉者所感觉。

    5.后来居上 。在研究工作有进步或知识有进步这一条件之下,融洽和有效都可以日就精细,融洽感和有效感也因此细腻起来。就这两标准说,它们都后来居上。可是这后来居上是就纵的时间上由已往到现在而说的,不是把时间横切一片段而说的。从前认为融洽的,照现在的标准看来也许不融洽;从前认为有效的,照现在的标准看来也许无效;后来居上底意思是如此的。可是,从前认为融洽的,照从前的标准仍为融洽,虽然从前的标准没有现在的那么精细;从前认为有效的,照从前的标准仍为有效,虽然从前的标准没有现在的那么精细。此所以现在不融洽的或无效的,我们不能说它们从来没有融洽过或没有有效过。一致不然,它是样型,它不在时间演变中,它没有后来居上的情形;有此情形的不是一致而是一致感。一致感是在时间演变中的,后来的一致感比较地接近一致,它也比较地精致。一致本身是超时空的。一致感虽有进步,而一致无所谓进步。一致这一标准一方面是站在时间外的,另一方面是站在时间中的。它底后来居上的情形和其它两标准是不一样的;以现在的一致为标准,不一致的命题我们可以说它们从来没有一致过。现在的不融洽不能取消已往的融洽,现在的无效不能取消已往的有效;可是现在的不一致取消已往的一致。

    6.符合底标准 。本节所讨论的融洽,有效和一致都是符合底标准。没有一标准是充分的,任何一标准都是必要的。这三标准也是符合在经验上的分析成分。符合说底毛病之一是照像式的符合,我们这里所谈的符合根本不是照像式的。符合说底第二毛病是我们不能经验到符合。照本书底说法,它没有这困难。命题所断定的对象本来就在经验中,而在经验中的对象没有因被经验而改变它底性质。把这里所论的标准视为符合成分,这些成分都是在经验中的,它们既都在经验中,符合或部分的符合也在经验中。假如这些标准不但分别地是符合底必要条件而且合起来是符合底充分条件,则它们在经验中也就是符合在经验中;假如这些标准合起来仍不是充分条件,则它们虽在经验中而符合只是部分地在经验中。针对于这一点说,我们要分别符合和符合感。这些条件合起来是充分条件,但是符合感底充分条件不必就是符合底条件。关于这一点,下节从长讨论。

    在这里我们要说几句总结的话。本书不赞成融洽说,有效说或一致说,所采取的是符合说。本书以符合与否为真假底定义,以融洽,有效与一致,为符合底标准。如此说法的融洽不是融洽说所说的融洽,如此说法的有效也不是有效说所说的有效;所谓一致也许和普通所谓一致没有多大的出入,所谓符合一定和普通符合说底符合不同。下节继续讨论符合底时间性和超时间性。

    五、符合感底时空性和超时空化性

    A.对错真假与时间

    1.命题与判断底分别 。论命题底时候,我们已经表示判断和命题底分别。判断是事体,也是活动。在这件事体中,或在这一活动中,判断断定一命题为真。命题不是一件事体也不是一活动。因为判断是事体,是活动,它是在某时某地发生的,它是相对于时地的;命题不是事体,也不是活动,它没有发生问题也不相对于时地。判断既相对于时地,当然是有史的,当然是在历史上演变的;命题既不相对于时地,当然是无史的,当然无所谓在历史上演变。判断与命题既有如此的分别,相当于判断的对错,和相当于命题的真假,也有分别。判断既是一有意识的活动,当然有对错问题,判断本身既是相对于时地的,对错也是。命题本身既不是相对于时地的,命题底真假也不是。证实证明是表示对错和真假底工具,它们所表示的,就判断说,是对错或对错底意义;就命题说,是真假或真假底意义。对错和真假难道从来不碰头吗?果然它们从来不碰头,论真假就不必提到判断。

    2.就所断定的命题说,判断总是以它为真 。在一判断中,无论断定的命题究竟是真是假,判断者总以它为真。以一命题为真总是以为它与事实或固然的理或普通情形符合。对于判断,我们也是利用证实或证明以为表示符合底工具。所表示的既是符合,当然也有符合底标准或分析成分。就一方面说,判断底对错和命题底真假底标准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融洽,有效和一致;从另一方面说,对错底标准和真假底标准不是一样的。判断中的符合是以为符合,是判断者所认为符合的符合,是判断所感觉到的符合,这符合是否究竟为符合,大有问题。判断中的符合既然是如此的,它底融洽是以为融洽,或认为融洽或感觉到的融洽,这感觉到的融洽究竟是否融洽也大有问题。有效和一致底情形同样。真假底标准是融洽,有效和一致,不是所感觉到的融洽,有效和一致而已。就前一方面说,标准一样,就后一方面说,它们不一样。判断既以所断定的命题为真,照本书底说法,当然也以此真为符合,既认为此命题与事实或普通的情形或固然的理符合,当然也认此符合为融洽,有效和一致。现在我们分别符合与符合感。前者是对于“真”而说的,后者是对于“对”而说的。

    3.对与真底合一问题 。重要问题当然是对与真底合一与否。对于这一问题,有两不同的答案。主要点在时间。我们称川流的时间为纵的时间,称横切的片断的时间为横的时间。在任何横的时间,以证实或证明为工具,以表示的符合感,就是相当于该时间的符合。严格地说,既谈时间,就不能谈究竟,谈究竟就不能谈时间。可是,我们不能不在时间中谈究竟,而在时间中谈究竟,我们只能以相对地最后的时间为标准,以这样的时间为标准,就是在任何横的时间上,以该时间底标准为标准。我们自外于我们底感觉,在任何横的时间所感觉到符合就是该时间底符合。就任何一横的时间说,感觉到的融洽就是融洽,感觉到的有效就是有效,感觉到的一致就是一致。说在任何横的时间符合感就是符合,也就是说,在任何横的时间,符合感和符合合一。符合感和符合合一就是对与真合一。结果是就任何横的时间说,判断底对就是命题底真。这里所谓任何是的的确确的任何,它毫无例外。所要注意的是横的时间。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所谈的时间是tn ,则我们所谈的只是tn ,既不是tn 以前,也不是tn 以后。这就是说,任何判断者,在tn 时底任何判断中,以tn 时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判断一命题为真,在tn 不但该判断对而且该命题真,这里说以tn 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就是表示在tn 时,该判断者感觉到融洽,有效和一致。

    4.就纵的时间说 。就纵的时间说,情形大不相同。川流的时间不在任何现在上打住。现在只是由已往到将来底一个站而已。在这一站上看已往,它是最后的时间;而在这最后的时间上,融洽与有效都是后来居上的;一致虽不后来居上,一致感也是后来居上的,证明或证实也是后来居上的;符合感一方面也是后来居上的。符合感既一方面是后来居上的,则以现在的符合感为标准,则从前的判断在从前虽对而所断定的命题不必真,有些命题简直就是假的。假如我们把任何一现在视为一横切的时间,则该时间所认为真的命题就是真的命题。如果有以前认为真而在该时认为假的命题,则该命题从来没有真过。我们可以在现在这一站上往后看,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后之视今正如今之视昔。在现在所认为真的命题,将来不必认它为真,将来果不认为真的命题,即令它现在被认为真,它也从来没有真过。对于已往,现在虽后来居上,对于将来,现在可不后来居上了。就将来说,现在的判断虽对,所断定的命题,我们虽有理由断定其为真在将来我们也许发现它是假的。这就是说,任何判断者在tn 时底判断中,以tn 时底证实或证明为工具判断一命题为真,在tn+m 我们也许发现该命题为假。就纵的时间说符合感和符合不必合一,这也就是说对与真不必合一。请注意,我们只是说它们不必合一,而不是说它们一定不合一。

    B.标准底时间性

    1.环境与历史底影响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有它底环境与历史底影响。知识者在一时一地,总免不了要接受一些历史所传授给他的,和环境所供给他的种种等等。这些种种等等之中,只有小部分与知识相干;与知识相干的可以分知识工具,方法,习惯,信仰,……等等。这些接受下来的项目之中,有些是跟着地点不同而不同的,有些是跟着时间而变的。跟着时间而改变的之中,有些无所谓有无进步的,有些是有所谓有无进步的。无论如何,在任何一时期,有相当于该时期的方法,工具,习惯,信仰……等等。这些都是该时期底接受标准。所谓接受是接受所与底激刺,使接受与还治,成为知识经验。这些标准既有时间底限制,接受了底项目和还治底能力当然也同样地受时间限制。不但证明证实这样的工具有与时间相对的情形,而且符合底标准也有。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些标准底时间性。

    2.从融洽说起 。融洽似乎最富于时地底彩色。一时一地所认为“自然”的,另一时或另一地也许认为“怪”。所谓“自然”一部分的意思就是感觉上的融洽,所谓“怪”一部分的意思就是感觉上的不融洽。相干于符合的融洽也有为时地所限的情形。以某一时代底方法,工具,习惯,信仰……等等为标准,天圆地方这一说法在感觉上是融洽的,天圆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就方向说,地也有不得不方者在。“水中有鬼”在某一时期也是与经验或感觉融洽的命题;你可以看得见他,可是你抓他不住,你和他表示好感,他也和你表示好感;你笑他也笑,可是你作要打他姿态,他也作要打你姿态……等等。开天辟地之说,在农业社会中,对于大多数的人似乎也有某一时期所有的融洽;这也许牵扯到以“比喻”为推论工具,这是一普通情形,但是在此情形下,农夫既免不了要辟地,这大地也很自然地非有辟者不行。在这里我们以时期划分标准,不过是要表示一种相对的情形而已,我们并不主张这不同标准的时期有一定的先后。今日的中国有廿世纪底人物,可是,从思想,情感,趣味,气质着想,也有宋元人物,这不同的人物底分类是以不同标准的时期为标准而分的。我们所注重的是标准底相对性,我们谈不同的时期或地点,只是简单地表示这相对情形中的所对而已。

    3.有效底时间性 。有效底例子在生活底各方面都有。上面说的“水中有鬼”那一思想,只要加以探讨,试验成分,就成为有效底例子。假如水中的景况头一个结果是使视觉者惊跑,惊跑之后有勇气的来“水中有鬼”这一假设,而来此假设之后,继之以探讨,试验,上条所说的情节都可以视为这一假设之下所应该有的情形,这些情形现实就表示这假设有效。现在有相当教育的人大都不承认此假设为有效,但是这不是从从前某一时期底信仰,习惯,方法,工具等等着想,或者这不是从承认这假设为有效的人底态度着想;以他们底标准为标准,这假设当然有效。老妈子脖子转动不灵,并且在转动时发痛,她以面棍去敲门框以求止痛,过了相当时候,脖子好了。脖子底好是一件事实,对于有病者,这件事实也的确是她所盼望的结果。但是敲门框是否有效呢?对于好些人,敲门框与止痛毫不相干,可是对于相信这办法的人,这两件事体当然相干。不但就他们底信仰说,而且就他们底证实工具或方法说,敲门框可以止脖子痛是一证实了的思想。这样的例,我们会认为迷信,我们认它们为迷信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所谓“有道理”只是我们引用我们底标准而已。我们在现在能够利用我们现在的标准,为甚么从前的人不能利用当时所接受的标准呢?有效标准既有时间性,有效当然也有。

    4.一致感底时间性 。这里所说的是一致感。一致没有时间性,一致感有时间性。在这里我们不谈一致,只谈一致感。一致不靠感,而一致感不能不靠感。一致虽是样型,虽没有特殊成分,而一致感是事实,它有特殊成分。这特殊成分是一时的感觉者之所有而后来的感觉者所无法取消的。这感觉当然也牵扯到一时一地底方法,工具,信仰,习惯……等等。一致感和一致底关系似乎相当复杂。有不一致的而感觉者感觉它一致,霍布斯对于“四方了的圆”感觉到一致,当时的算学家虽可以表示他所感觉到的并不一致,然而他们没有法子否认他底一致感。有本来不一致的而感觉者虽没有积极地感觉它一致,也没有积极地感觉它不一致,只消极地不感觉到不一致而已。大部分的情形是经验不够丰富,知识不够广不够精,意念图案不够细与宽,思议底能力不够大,使相对于一时间的命题,彼此之间,表面上一致而实在不一致。“太阳绕地球而行”,相对于某一时期底经验,知识,意念图案,思议能力等等,表面上和别的命题是一致的;对于这样的命题底一致感是非常之“自然”的;可是等到情形改变,意念图案加大加精,前此的一致感就不能维持下去了。前一时期的一致感虽不必维持到后一时期,而后一时期的人只能说前一时期所感觉到的“一致”并不一致,不能说前一时期底“一致感”不是一致感。一致感也是有时间性的。

    融洽,有效和一致感既有时间性,符合感也有时间性。判断底对错是有时间性的,一时认为真的命题,另一时,可以认为假,一时认为假的,另一时可以认为真。但是真假底情形不是如此的。

    C.标准底超时空化

    1.所谓超时空化 。这里所谓超时空化不是脱离时空而是独立于特殊的时空。上条已经表示三个标准底时间性,它们既都有时空性,它不能超时空,它们只能超时空化。所谓超时空化,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后来居上。后来居上只是就以前说而已。设以tn 为某现在,tn 时的感觉者以tn 底标准为任何以前时间tn-m 底标准,这当然不是说tn 底感觉者要求tn-m 底感觉者接受tn 底标准,这只是说,tn 底标准底准确性不限制到tn 而且超越tn 以前的任何时间 tn-m ,后来居上不是对以后说的。设以tn+L 为将来,tn+L 底感觉者也以tn+L 底标准为任何以前的时间,如tn 或tn-m ,底标准,这也不是说,tn+L 底感觉者要求tn 或tn-m ,底感觉者接受tn+L 底标准,这也只是tn+L 底标准底准确性或引用范围,不限制到tn+L ,而超越tn+L 以前的任何时间,包括tn 和tn-m 在内。这就是所谓超时空化。我们不愿意利用感觉者底心理来表示这标准底超时空化,因为感觉者底心理也许只表示一部分的情形。假如感觉者底心理是以时间为打住在他底“现在”上,他会认他底标准为超时空的标准,他也许不意识到将来的可能的不同的标准。这里的超时空化不是就感觉者底心理说的,是就标准在时间上的改进说的。

    2.融洽和有效底超时空化 。融洽和有效都是横的时间底标准。它们虽可以是长时期的融洽或有效,它们仍是横的时间或时期底标准。普通我们会说,一时有效的另一时不必有效,或一时融洽的另一时不必融洽。同时我们也表示过,后一时的不融洽不能取消前一时的融洽,后一时的无效不能取消前一时的有效。设以 tn-1 ,tn-2 ,tn-3 ,……tn 为横切的时间,它们都各有融洽和一致,单就横切的时间说,它们都各有各底标准,彼此无从比较,也无所谓后来居上。单就横切的时间说,标准不能后来居上,当然也不能有本段所谈的超时空化。要一时底标准超时空化,根据前条所说,就是要以tn 底标准为tn-1 ,tn-2 ,tn-3 ,……等等底标准;这虽然不是说,要tn-1 ,或tn-2 ,或tn-3 ,或……底感觉者接受tn 底标准,然而它的确是说,要tn 底感觉者以tn 底标准为任何以前的时间底标准。这要求如何说得通呢,我们如何可以说,假如tn-1 底感觉者生在tn 时候,接受tn 底标准,他会放弃他在tn-1 时所承认的融洽或有效?这要求说得通与否底条件是知识有无进步。知识有进步,这要求就说得通。

    3.融洽或有效的命题底数目增加 。所谓知识有进步有宽限度的意义,也有狭限度的意义。知识底进步总牵扯到真命题或认以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在思议中增加。狭义的知识是至当不移的知识,宽义的知识是知识者认为知识的知识,狭义的知识有进步是思议中的真命题底数目增加,宽义的知识有进步是思议中认以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增加。无论照狭义或宽义说,知识总可以说是有进步的。知识有进步是简单的说法,在本段我们仍以命题底真假来表示知识有进步。设在tn-m 知识者发现若干真命题,而在tn 所发现的真命题底数目增加,则相对于tn-m 说,tn 时的知识有进步。这是狭义的知识有进步,它牵扯到断定在求知底历程中的确有真命题底发现。这说法本书赞成,本书认为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tn 的真的特殊命题,而这些命题永远是真的。在tn+m 时,这样的命题底数目增加。可是我们不必如此说。我们以为真的命题虽不必真,真的命题虽不必是我们以为真的,然而所发现的真的命题总同时是我们以为真的命题。我们只承认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已经够了。设在tn-m 知识者认若干命题为真,而在tn 所认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增加,则相对于tn-m 说,tn 时的知识有进步。这说法并没有承认我们已经发现了任何真命题,假如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命题的话,它们在表面上也只是长期融洽,有效和一致而已。可是,照此后一说法,出现于思议中的有效或融洽的命题底数目的确是可以增加的;承认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就是承认这样的命题底数目增加。

    4.一致感底重要性和周密性也增加 。融洽或有效的命题底数目增加,单就融洽或有效说,并不足以帮助它们超时空化。融洽或有效仍只是横切的时间底融洽或有效而已。单就融洽或有效说,它们仍不能后来居上。它们所以能后来居上者,因为数目增加连带地增加了另一成分。命题底数目和一致感有密切关系;命题底数目愈小,一致感愈不重要,数目愈大,一致感愈重要;融洽或有效的命题底数目增加,一致感底重要性也增加。大致说来,情形是如此的。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命题底数目增加,彼此相干与否底或然率也增加,这或然率增加,一致与否这一问题底重要性也增加。不但一致感底重要性增加,一致感底周密性也增加。这里所谓周密性所包括的情形非常之多。命题底数目小,一致感也许只是消极的,周密性增加,积极性也增加;命题底数目小,一致感也许只是对于少数命题的一致感,周密性增加,一致感底宽度也增加;其它的情形不必一一提出。所要注意的是周密性增加,一致感中所感的“一致”愈逼近一致。一致是样型,它不是在时间上演变的,它本来就是超时空的。愈接近一致的一致感愈超时空化。这一点非常之重要。我们现在不单谈融洽或有效而谈符合感。符合感中,这里所讨论的三个标准都有,符合感之所以能超时空化,完全是因为其中的一致感超时空化。在符合感中的融洽是和一致感相连的融洽,它借一致感底超时空化而超时空化,在符合感中的有效也是和一致感相连的有效,它借一致感底超时空化而超时空化。有一致感底超时空化,融洽和有效都超时空化。

    5.符合感底综合性 。前此的说法大都是分析的,我们分别地提出融洽有效和一致。现在我们要表示符合感底综合性。在符合感中,这三分析成分不是彼此独立的。这当然不是说它们不是我们所能单独讨论的,这只是说,它们彼此之间互有影响。显而易见,有效的命题和别的融洽的命题易于使我们感觉到一致,在符合感中,该有效的命题也给我们以融洽感,融洽的命题和别的融洽的命题一致,而就不在某一场合的感觉者说,他虽不感觉该命题融洽,然而他很容易感觉其为有效。这已经表示融洽,有效和一致底相互影响。但是,这样的影响不是本条所要特别提出的。本条所要特别提出的是另外一点。在真命题或我们认以为真的命题底数目增加之后,感觉者思议中所有的意念图案一方面范围加大,另一方面组织加精;而对于客观的实在,感觉者底辨别能力加大,使比较囫囵混沌的成为条理分明的。在此情形下,一致感这一成分增加,而融洽和有效不只是一命题底融洽或有效而已,它们都同时是一意念图案和客观的实在融洽,或一意念图案对客观的实在有效。一门学问是针对于客观的实在给我们以符合感的意念图案。意念图案愈组织化,愈理论化,符合感也愈综合化。

    本段底主旨在表示,真假底标准虽在时空中,然而它们是超时空化的。符合感中的一致感成分愈重,符合感中的分析成分愈综合化,这些成分愈综合化,符合感也愈超时空化。此所以在任何横的时间上符合感就是符合。

    六、知识底进步和真理底完成

    A.知识底进步

    1.本知识论底对象 。本书开始就说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知识那样的知识为对象。这样一来,好些问题撇开了。显而易见,我们没有知识可能或不可能底问题。假如有知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它所要求的也只是分析知识是如何如何的事体或经验而已,它决不至于要求我们徘徊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找出理由去证明知识不是不可能的。就本知识论说,知识是它底所与或与料。与料总是有的。在本书,知识之有或“有知识”不是一须要证明或证实的命题。碰巧我们现在有知识。这与本书底主旨不甚相干。在论道那本书里,我们已经表示过,现实历程中一定会有知识出现,它究竟何时出现不是论道那本书所须要讨论的问题。本书也不必讨论何时有知识,它所讨论的是知识底理。现在有知识只是一特殊情形而已。现实底历程中既有有知识的时候,我们对“有知识”这一命题我们不必费功夫去证明或证实它。

    2.真命题底发现 。前此论标准底超时空化的时候,我们只假设宽义的知识有进步。在那时候,我们只表示所谓超时空化底解释,我们用不着肯定知识有进步。现在我们不但肯定有宽义的知识而且肯定有狭义的知识。有狭义的知识就是得到了或发现了真命题。真的普遍的命题得到了或发现了与否,也许是一相当复杂的问题。真的特殊的命题底发现不是。“中华民国卅六年十一月卅日那天北平天晴”是一真的命题。它底真是满足了标准的真。我就是断定它的人,它与当时的情形符合;它和我底别的方面的经验融洽;它本来用不着提到有效或无效,可是,假如这问题发生,我可以用许多方式表示它有效;它的确和别的同样真的命题一致。这样的真的命题之有,照本书底说法,是毫无可疑的。只要知识经验继续,这样的真的命题底数目底增加也是毫无可疑的。我们要意识到真命题永远是真的,新的发现底增加并不减少旧的发现。假如真命题不永远是真的,这日积月累的可能就不必现实,真命题既永远是真的,这日积月累的可能就成为事实。不但真的特殊的命题如此,真的历史总结也如此。“民国卅六到卅七那年清华大学逻辑甲组底学生没有一个有白头发的”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真的命题底发现是毫无可疑的,它们底数目底增加也是毫无可疑的。

    3.所发现的真命题中普遍命题底有无 。以上所谈的限于真的特殊的命题和真的历史总结。除此之外,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真的普遍的命题呢?本书认为所发现的真命题中有普遍的命题,或一定会有普遍的命题。普遍的命题确有麻烦处,我们认以为真可以被继续的经验所推翻。就是长时期不被推翻的命题,我们也不敢担保它们继续地不被推翻。可是,在知识达到某一阶段时,我们的确可以说,我们认以为真的普遍命题之中有些的确是真的。我们当然要注意到阶段,可是,我们虽注意到阶段,然而我们所谈的并不是特殊的情形。我们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某一阶段,知识者有普遍的真的命题底发现。就人类知识已经达到的这一阶段说,“凡人皆有死”这一命题是真的普遍的命题。其所以如此的理由下段要讨论,在本条我们只表示这样的真的普遍命题底发现而已。这当然不牵扯到其它的普遍命题。也许在任何阶段,大部分的普遍命题只是我们认以为真的命题,只是有刺探性的预备着推翻的命题,这类的命题底数目不因真的普遍命题底发现而减少。

    4.知识底进步 。我们现在要表示,只要有知识,只要知识经验继续,知识总是有进步的。有知识这点,我们不再讨论。知识经验继续这条件非常之重要。我们可以来一非常怪的假设,以表示知识经验底继续底重要。假如世界上的人把教育————不但学校教育,任何教育都在内————打住一百年,人类大致不至于灭绝,人类虽不至于灭绝,然而要知识重新达到现在这一阶段,也许要好几千年底功夫。原子弹消灭一两洲底影响,没有这假设底影响大。原子弹把美洲或欧洲消灭了,亚洲的人在一二百年内可以使知识恢复到现在所有的程度。知识经验底继续底重要如此可见。只要这经验继续,知识总会有进步。有知识就是有真命题底发现,知识经验底继续一方面是保存与整理已有的发现,另一方面是从事于新的发现,新的发现有时寓于旧的发现底整理之中。新的发现底多少虽无法决定,而新的发现之有,毫无可疑。别的东西是否有进步是另一问题,它们也不必随知识底进步而进步。这里所谈的进步,差不多只是就量方面说而已,因为我们所注重的是所发现的真的命题底数目底增加。知识底进步当然不只是真命题底数目增加而已。

    B.各方面的意念图案

    1.图案底形成 。论意念和思想底时候,我们已经提到意念图案。在思想相当发达的时候,意念不但数目增加而且意义坚决。除逻辑上的关联我们不必提到外,任何意念总牵扯到许多别的意念,而它本身又可以分析成许多别的意念。任何意念本身就是小的图案。这小的图案来自所与也还治所与。这一意念与一些别的意念相干,与另外一些意念不相干。这相干的意念成为一方面的意念图案。这图案中有意念,有概念,有意思,有命题。意念图案是四通八达的,它底关联脉络就是意思与命题。它也是得自所与,也是能还治所与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分别低限度的“觉”和高限度的“懂”。对于X所与,我们能以蟋蟀去接受它,可是也只能以蟋蟀去接受它,我们只是低限度地“觉”其为蟋蟀而已;但是假如我们不但能以蟋蟀去接受它,而且能够把关于蟋蟀的意念图案去接受它,例如它底形色状态如何,动作如何,大致的大小比率如何,大致能斗与否,它应如何养,如何喂,……,则我们不仅有低限度的“觉”而已,我们还有相当高的限度的“懂”。这种“懂”,就思议说,就是意念图案底形成。这种图案中的关联脉络不只是逻辑的,而且是得自所与的,这图案中一定有真命题或我们认以为真的命题。

    2.在图案中的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 。在一方面的意念图案相当发达之后,我们不但有认以为真的命题而已,而且有真的普遍的命题。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在比较精确的图案中,有些意念已经凝固成一概念。这就是说,有些意念已经成为一四通八达的小图案。上段三条曾说,“凡人皆有死”是一真的普遍的命题。“人”这一意念虽没有成一完整的大图案,或在一完整的大图案中,然而就某某方面说,它已经凝固成一小的图案,而在此小图案中,它和“无死”是有冲突的,它和“有死”是凝结起来了的。假如以后有许多方面都像“人”而又长生不死的动物出现,假如同时有另外方面的理由让我们保留“人”这一概念,我们不会以“人”这一概念去接受这些动物,我们会说,它们虽长生不死,然而它们不是“人”,所以它们没有推翻“凡人皆有死”这一命题。也许有人会说,如此说法我们只表示人不至于长生不死而已,这不等于表示“人”这一概念底继续引用。我们也许放弃旧概念,建立一新概念,而且用“人”字去表示这一新的概念,把这一新的概念引用到许多方面像从前所谓“人”而又长生不死的动物上去,“人”就可以长生不死了。请注意,在此情形下,原来所谓“人”的动物仍然都是有死的,仍然都不能长生不死。意念底凝固化也就是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而真的普遍的命题底发现也就是概念底形成。

    3.在图案中的新的真命题底发现 。前些时我们已经说过,知识进步,我们不但根据经验去发现真命题,并且还可以根据理论去发现新的事实。知识愈进步,后一种现象愈多。所谓根据理论去发现新的事实,就是根据一方面的意念图案,遵循它底意念底关联,某一命题非真不可;后命题既非真不可,则必有证实该命题底事实。该事实底发现当然又回头证实该命题之为真。这现象在科学史上已经是发生过多少次的事。一门科学,就思议说,就是一方面的意念图案,该门科学底理论就是该图案中的意念底关联,根据理论去发现新事实,就是根据该图案底意念底关联去发现新事实。有些发现是意外的,例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他所盼望的不是新大陆。有些发现完全是事先所盼望的,例如某行星底发现,这种发现直接地证实一命题之为真。这固然是发现新事实而同时也是新的真命题底发现。这些新命题之中有些是特殊的,有些是普遍的;但是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它们底根据都是意念图案。意念图案底发现也就是这些真命题底发现。这里所说的意念图案一方面有内部的一致;假如这图案中有些命题是真的,则根据此图案底一致,我们说某一命题非真不可;另一方面又和客观的实在符合,根据此图案所断定的实在情形,我们可以证实某一命题之为真。

    4.意念图案所给予认以为真的命题底真底或然率 。本条底标题非常之敖牙,这在作者是不容易免掉的。有些命题我们有理由或有根据认它们为真,例如在at1 ——bt1 ,at2 ——bt2 ,at3 ——bt3 ,……atn ——btn 情形之下,我们认“A——B”这一普遍的命题为真。这些情形,直到tn 为止,可以说是证实这一普遍命题。但是“A——B”究竟是真的不是呢?它在tn+m 时会不会推翻呢?一部分的问题,在论接受总则时已经提出,不再讨论。现在所注意的是“A——B”这一单独的命题(为讨论底方便计,我们假设有这样的命题),和在一意念图案中的普遍命题底比较。二者都是我们认以为真的命题,问题是它们底真底或然率底大小。大致说来,我们会说,单独的命题底真底或然率比在一意念图案中的命题底真底或然率小。显而易见,推翻前者只推翻一命题而已,推翻后者则大部分或整套的意念图案都得推翻。对于一命题,我们弄错了,是比较容易的事,对于一整套的意念图案,我们弄错了,是比较地不容易的事。这还是就没有十分凝固的意念图案而说的,就十分凝固的图案而说,我们可以担保该图案中的命题不至于推翻,至多我们只能限制它底有效底范围而已。

    C.意念图案底推翻,修改,凝固化与形成

    1.图案底推翻 。图案有大小。任何意念本身都是一图案,它总是多数意念底关联,而它又牵扯到别的图案。现在我们不谈这样小的图案,只论相当大的图案。小的图案,我们常常发现,我盼望它们能够引用的时候,它们不适合于所盼望的用途,我们会取新的意念以代之。例如“天鹅”这一意念从前和“白色”这一意念有某一种的关联,此关联即“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命题之所表示。后来发现“黑的天鹅”。所谓发现“黑的天鹅”,一部分的意思就是,承认该命题之为假,而另一部分的意思就是,原来“天鹅”这一意念已经舍而不用。小意念图案底舍而不用就是本节所谓推翻。大意念图案也可以有如此的推翻。以地球为中心而日月星都绕地球而行底意念图案现在已经推翻。这种被推翻的意念图案一方面固然是和客观的实在不符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念图案本身不精紧。它底推翻不一定是该图案中所有的意念底放弃,也不一定是该图案中所有的命题底被否证。有些意念确被放弃,有些命题确被否证,而主要的仍是图案底推翻。可是一意念图案底推翻总不单是一意念图案底推翻而已,它总牵扯到另一图案底局部的出现。图案底接受或推翻就像意念底取舍,舍一意念必有另一意念继之而兴,推翻一图案也必有另一图案相继地出现。

    2.图案底修改 。一意念图案有它底中心思想或主要脉络,以地球为中心的意念图案就以太阳绕地球而行为主要脉络之一。这种主要的脉络或中心思想底推翻就是该图案底推翻。一不紧凑意念图案不止有中心思想而已,它还有非中心的思想。这类非中心的思想大致是中心思想所申引出来的。这种申引当然不是逻辑的,而是联想的,经验的。这种由中心思想申引出来的思想或者和客观的实在不符合,或者和中心的思想不一致,或者和客观的实在符合,或者和中心思想一致。无论如何,这些非中心的思想可以推翻,而中心思想不必推翻。在这情形下,我们只好修改意念图案。修改一意念图案当然也可以说有新的图案出现,不过这新的图案中的中心思想仍是旧图案中的中心思想而已。此所以我们称此新的图案为旧的图案底修改。就思议底历程说,我们差不多无时不在图案底修改中。推翻图案比较地是少见的事,修改图案比较地是常见的事。现在的学问无时不在图案底修改中。图案底修改也像意念底修改,不过范围底大小不同而已。上条所谈的“天鹅”那一意念,就颜色方面的要求说,已经为“黑的天鹅”所推翻,可是就形式及别的方面说,新的意念是旧的意念底修改。新的意念不是旧的意念底改变,意念底修改只是我们底舍旧取新,其所以我们称这取舍为修改者,因为两意念中的主要分析成分是一样的而已。

    3.图案底凝固化 。意念总带点子探讨性,试用性;在探讨性或试用性未解除的时候,我们底取舍频繁,只要有不适合的情形,我们就放弃旧的意念,取新的意念以代之。可是意念本身是一小的图案,假如它能够继续地引用,它底分析成分底关联愈来愈精密,愈来愈紧凑,而它和别的意念底关联也同样地精密紧凑起来;在这情形下,这一意念凝固成一概念。凝固化的程序不必是各方面同时并进的,大致说来,它是由浅而深,由小而大的,这就是说,它可以在一方面概念化而在另一方面没有概念化。“人”这一意念,就和“有死”这一意念底关联说,已经概念化,而就别的方面说,还有许多没有概念化的。大的意念图案也可以凝固起来,也时常在凝固化底程序中。一意念图案底凝固化,就是该图案中一部分或一方面或多数方面的意念,已经凝固成概念,或一部分的或一方面或多数方面的命题,我们已经发现其为真命题。在求知底历程中,我们既志在修改图案,有些意念愈来愈凝固化,而凝固成概念的意念也愈来愈多。就图案本身说,愈修改愈凝固化。在这里我们只注重这历程。一门学问就是一方面的意念图案,它也有它底试验性,探讨性,愈研究,一方面所发现的事实愈多,另一方面,该门学问底各方面或各部分底关联也愈精密愈紧凑。一门学问愈进步,它愈系统化,而就意念图案说,一门学问底系统化,就是该学问底意念图案底凝固化。

    4.意念图案底形成 。以上论意念图案底凝固化。意念图案当然也可以完全凝固起来。意念可以完全凝固成概念,例如欧克里几何式的“四方”一意念图案,也可以完全凝固起来,形成至当不移的意念结构。这当然是从凝固化底极限而说的。这极限在事实上也许是达不到的,或非常之不容易达到的。这当然是就相当大的意念图案说的,小的图案可以简单到普通的意念,例如“今天”这一意念,这样的意念形成概念就是一小图案底形成。大的图案不容易形成为一至当不移的结构。也许欧克里几何是一近乎结构的图案。形成结构的图案一方面有和一部分的客观的实在符合底情形,另一方面有纯思议的演绎系统所有的结构。因为有前一方面的情形,这意念结构不是闭门造车,因为有后一方面的情形,它又出门合辙。它底引用底范围底大小,引用的时候底多少,我们都可以不必计较;我们可以把它束之高阁备而不用;可是,一旦有用,则它不至于不适合。其所以如此者,因为它是已经成为结构的图案,它已经有先验性。只要当前的实在是合乎此结构中任何一概念的实在,因为此结构中任何意念底关联都是至当不移的关联,此结构中任何其它的概念也就同时引用。一意念结构决不至于有一部分适用而全体不适用底可能。也许有人会问:假如一意念图案形成结构之后从此就不引用了,我们又如何办呢?请注意,这和该意念结构不相干。在此情形下,它不复规律或摹状实在而已,在思议底历程或结构中,它依然保留它规律思议底作用。这里所说的既是一方面的意念图案,结构也只是一方面的结构而已。

    D.知识与真理

    1.知识底极限 。知识之有,本书根本不讨论。所谓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知识少的就是能够断定的真命题少,知识多的就是能够断定的真命题多。知识论总同时是一关于真假底学说。照本书底说法,真命题永远是真的,它是可以保留的,可以传给后代的。知识当然也是,在求知底历程中,知识日积月累,这当然也就是说,能断定的真命题愈来愈多。一类知识者底知识发达,不必是该类中每一知识者底知识同样地发达。应付环境固然是求知识底目标之一,但是知识丰富的知识者不一定单独地善于应付环境。知识丰富的知识类,的确是比较地善于应付环境。别的目标也许还不少,但是在这里我们都不必提到。目标不是极限,我们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极限。知识底极限是无可再求的止境,无可再求至少是所有的可能的真命题都已经发现;但是极限不止于真命题底总数而已,它还包括真命题底关联。后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得到无外的完整的意念结构。上面所论的是一方面的意念图案,即使此图案形成为结构,它也只是一方面的结构而已。现在所谈的是所有各方面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总结构。此总结构果然得到,知识就到了极限。到了极限的知识一方面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它底精切准确底程度也达于极点。我们现在称此总结构为真理。

    2.真理底性质 。前此已经说过此总结构是至当不移的结构。真理当然至当不移。说它至当不移已经充分地表示它底性质。但是我们还是要特别地注重两点。头一点我们要注意,真理根本不能变或根本无所谓变。有些人喜欢把真命题或真理和历史联系起来,认为真命题随着事体底生灭而改变,真理随着历史而演变。如此说法的真命题只能在它真的时点上真,如此说法的真理也只能在它真的时点上真;时点既无量地短,它在有量时间上决不能现实;真命题既只能在时点上真则真命题根本得不到,真理既只是在时点上真它当然也不能是知识底极限。如此则日积月累底效果完全取消。我们在这里要表示,真命题是可以得到的,并且它是日积月累的;它底总结构是至当不移的,不是随历史演变的。第二点我们要注意的是真理底客观性。真命题是客观的,不是我们所创造的,也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真理也是客观的,它反映概念和命题范围之外的整个的客观的实在,它也不是我们所能创造或修改或左右的。就它是客观的说,它当然也不是相对于人类的,更不是相对于个人的。如此的真理才是货真价实的真理,才是尊严崇高的真理。关于它还有很多别的点可以提出,但是在这里我们都不提出。其所以我们提出这两点者,因为就知识论底立场说,求知者求知底最基本的原动力就是真理在这两点上的性质。这两点不具备,求知者不会求知,而且即令他求,他也得不到任何结果。

    3.真理得不到 。请注意这里所谓真理和真命题不一样。真命题是一条一条的,或一丝一丝的,它是分开来说的,它不是真命题底总结构,它和真理不一样。真命题是可以得到的,有知识就是得到了真命题,同时当然也是得到了意念图案,可是有知识不是已经得到了真理。真理是概念或真命题底总结构。总结构底得到,要各方面的意念图案都要成结构,而且这无量数的结构联合起来成一总结构。这样的总结构总是得不到的。虽然如此,它不一定是我们所说不得或思议不得的。习哲学的人对于一条一条的真命题不见得有多大的兴趣,可是他们对真理或真命题底总结构底兴趣非常之大。习哲学就是求对于这真理有所见,而一个人底哲学就是他对于这真理的所见。上条论真理底性质已经是对于真理有所陈述,有所思议,若是一个人对于真理得到了一意念图案,该意念图案就是他底哲学。该意念图案决不会形成结构,所以哲学既不会终止,也不会至当不移。哲学总是继续地尝试,继续地探讨,不过它和别的学问不同,它是对于此总结构有所尝试,有所探讨而已。就真理之得不到说,它和别的学问底命运同样。

    4.可是知识仍有进步 。别的学问和哲学有大不一样的地方。真理或概念底总结构虽然得不到,然而真命题或一方面的概念结构是可以得到的。只要有知识,只要知识经验继续,真命题总会继续地发现,一方面的意念图案总会比较地接近该方面的概念结构,这当然就是说,知识有进步。知识既有进步,哲学方面的知识也有进步。任何一方面的概念结构,在现在也许尚且是没有已经得到的,但是在理论上它是可以得到的。只要知识经验继续下去,在相当的时候,有些学问一定会完成到决不至于为任何经验所推翻的程度上去。知识底极限虽达不到,知识底历程并不因此失去意义,这一点非常之重要。即令我们不谈用处,即令我们只谈为知识而知识,知识总有积累底效果,新异的发现。我们这里所谓知识,没有让科学或哲学和日常的知识分家;照本书底说法,科学或哲学底知识依然建筑在日常的知识上面。如何建筑法也许有枝节上的困难问题,但是没有分家之后而又要合起来所有的困难问题。

    这一整本书可以说是正觉底分析,不过开头注重正,现在注重觉而已。说知识有进步,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正觉有增加;说真理得不到,也就是说,知识老有进步,不同的正觉老有增加。本书可以说是始于正觉,终于正觉。假如我们对于其它的觉有兴趣,我们可以回到其它的觉上去。果然如此,我们实在是在知识底立场上去论其它的觉。在那种场合下“官觉达它”也许是非常之有用的意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