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论衡全译最新章节!

    【题解】

    本篇着重论述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引导改变的。王充认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的气形成的,“禀气有厚泊(薄),故性有善有恶”。但他更强调人的善恶本性是可以改变的,“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亦在于教,不独在性也。”实现这种转变主要关键在于教育、劝告、引导和勉励,因而他特别重视教育和法制的力量,“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先进人物的表率作用,王充认为是不能忽视的,“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他还认为,在实现其转变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锱,不练自黑。”

    【原文】

    8·1论人之性(1),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2),令渐于善(3)。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4)。

    【注释】

    (1)性:这里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王充认为,人性禀气而成,有的天生性善,有的天生性恶。

    (2)近:疑衍文。上文“善则养育劝率”与“恶则辅保禁防”,正反为文,可证。

    (3)渐(ji1n坚):浸染。这里指逐渐变化。

    (4)性:本性,天性。这里是天生的意思。

    【译文】

    研究人的德性,一定有善有恶。善的,固然开始就善;恶的,还能经过教育、劝告、引导、勉励,使他们成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亲的,都会仔细观察臣与子的德性,善的就培养、教导、勉励、引导,不使他靠近恶的;恶的就教育、安抚、制止、防犯,使他向善的方面逐渐转化。善的向恶的方面逐渐转化,恶的向善的方向逐渐转化,就会成为和生就的品行一样。

    【原文】

    8·2召公戒成曰(1):“今王初服厥命(2),於戏(3)!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4)。”“生子”谓十五子(5),初生意于善(6),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诗》曰(7):“彼姝者子(8),何以与之(9)?”传言(10):“譬犹练丝(11),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12)。”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13),墨子哭练丝也(14),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生麻间(15),不扶自直;白纱入缁(16),不练自黑(17)。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注释】

    (1)递修本“成”后有“王”字,可从。

    (2)服:从事。厥:其。初服厥命:开始从事自己的使命。这里是指开始执行自己的政务。

    (3)於戏(w&h&乌乎):同“呜呼”。

    (4)罔(w3ng往):无,没有。引文参见《尚书·召诰》。

    (5)十五子:古礼规定,君主十二岁行冠礼,十五岁生孩子。参见《淮南子·氾论训》。生子谓十五子:这里的“生子”是指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十五岁的君主。(6)意:意愿,意图。

    (7)《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8)姝(sh&书):美好。子:人。

    (9)引文参见《诗经·鄘风·干旄》。

    (10)传: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诗经》的注释。

    (11)练丝:洁白的丝。

    (12)毛传无此文,疑为鲁诗说。

    (13)杨子:杨朱,战国对魏国人,战国初哲学家。又称:阳子居,阳生。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受”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守别人。杨子哭歧道:据《荀子·王霸》记载,杨子走到岔路口说:如果走错半步路,误入歧途,继续走下去,就会和正道相差千里,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伤心地哭了。

    (14)墨子哭练丝:据《墨子·所染》记载,墨翟见人染丝,感叹地说:染什么颜色,就成什么颜色,再也不能变回来,因此,染东西不能不谨慎啊。他认为人的操行也是这样。

    (15)蓬:草名,即飞蓬,一种容易倒伏的草本植物。生:疑重出。本书《程材篇》有“蓬生麻间”,可一证。伦明录宋本“生”字不重出,可二证。

    (16)纱:轻薄的丝织物。缁(9资):黑色。

    (17)练:这里是染的意思。

    【译文】

    召公告诫成王说:“现在王开始行使自己的使命执政,呜呼!就像刚独立生活的人样,没有不在其刚开始的时候就打好基础的。”“生子”是说十五岁的人,刚开始独立生活就要立志向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是善的;开始独立生活就愿意向坏的方向发展,最终是恶的。《诗经》上说:“那个美好的人,拿什么赠送他?”传注说:“比如像洁白的丝,用青色染料染它就是青色,用红色染料染它就是红色。”十五岁的人他们像丝一样,会逐渐转化为善的或恶的,如同青色染料、红色染料染白丝,会使它变成青色、红色一样。一旦染成青色、红色,就跟真的颜色没有区别。所以杨子怕走岔路而哭泣,墨子怕丝染错颜色而哭泣,这大概是伤心一旦离开了正道或本色,就不能再改变。人的德性,善的能变成恶的,恶的也能变成善的,就像这种情况。飞蓬长在麻中间,不用扶持自然会直;白纱放进黑色的染缸,不用染色自然会黑。那飞蓬的生性不直,白纱的质地不黑,但由于大麻的扶持,黑色的染缸,使它们变直变黑。人的德性就像飞蓬和白纱一样,在逐渐浸染之下,善恶是会改变的。

    【原文】

    8·3王良、造父称为善御,不能使不良为良也(1)。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庸师服驯技能(2),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3);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4);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5)。”“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6)。”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7)。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8)。105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9)!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10),被服圣教(11),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12)。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13)。其尤甚不率者(14),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15),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16),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17),聒贤圣之耳(18),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19),阖导牖进(20),猛气消损,骄节屈折(21),卒能政事,序在四科(22)。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注释】

    (1)王良、造父善御,当然“能使不良为良”,故前一“不”字疑是衍文。不良:指不好的马。(2)驵(3ng脏上):粗。驵工庸师:这里指一般的马夫。服驯:使马顺服。

    (3)罢(p0皮):通“疲”。驽(n*奴):劣马,跑不快的马。

    (4)比:并列,紧靠。比屋:一家挨着一家。

    (5)引文参见陆贾《新语·无为》。

    (6)引文参见《论语·卫灵公》。

    (7)竟:终,尽。

    (8)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食邑在柳下,谥号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以上参见《孟子·万章下》、《孟子·尽心下》。

    (9)敦:诚恳地。

    (10)用:才能。参见《吕氏春秋·遇合》。

    (11)被服:蒙受。

    (12)渐渍(h@字):浸染,这里是逐渐感化的意思。

    (13)闾(l+驴)巷:小的街道。这里指社会上。

    (14)率:顺服。

    (15)子路:即仲由(前542~前480年),春秋末年鲁国卡(今山东泗水东)人,孔子得意门人之一,以政事见称。参见《荀子·大略》。

    (16)鸡:指似雄鸡头式的帽子。豚(t*n屯):猪。这里指似公猪尾巴式的东西。参见《史记·弟子列传》、《抱朴子·勖学》。

    (17)杨:这里是噘起的意思。吻:嘴唇。

    (18)聒(gu#锅):嘈杂,刺耳。

    (19)磨砺:磨刀使其锋利。引申为磨炼。

    (20)阖:疑与“闿”繁体字形近而误。章录杨校宋本作“闿”,可证。闿(k1i开):开。牖:通“诱”,诱导。

    (21)节:事。屈:屈服。折:折服。

    (22)序:排定秩序。这里是列入的意思。四科:孔子把他的得意学生,按其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以后儒家评论人物均按此分类,称为四科。序在四科:指子路被列入“政事”之中。参见《论语·先进》。

    【译文】

    王良、造父被称为善于驾驭车马的好手,能把不好的马驯成好马。如果只能驾驭好马,不好的马不能够驯服,这只能是普通马夫驾车的本领,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可以让世人称赞呢?所以说:王良一登上车,马就不会疲塌跑不快;尧舜治理国家,百姓不会狂妄愚蠢。传注上说:“尧舜的百姓,能挨家挨户地被封赏;桀纣的百姓,要挨家挨户地被诛杀。”“有夏、商、周这样的百姓,所以三代能够按正道而行。”圣明君主的百姓像那样,凶残君主的百姓像这样,归根到底在于教化而不在于本性。听到伯夷的品格,贪恋的人会廉洁,怯懦的人会立志;听到柳下惠的品格,刻薄的人会厚道,庸俗的人会宽容。仅仅是听到他们品格崇高,就有的变得有节操,何况是亲自接触本人,面对面地诚恳地告戒呢!孔门弟子七十人,都有胜任卿相的才能,他们蒙受圣人教诲,文才得到精心培养,智慧和才能超过常人十倍,这都是教育训导的功绩,逐渐感化的功劳。他们没有进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只是社会上平凡而不出奇的人。其中尤其最不顺服的是子路。世人说子路是做事没有恒心的庸人,在没有到孔子门下学习时,头戴鸡冠,臂挂猪尾,凶猛无礼。听见朗读书的声音,就摇头摆尾,噘嘴怪叫,吵闹之声直刺读书人的耳朵,可恶到极点。孔子把他叫来,并且教育他,逐渐感化、磨练、启发、教导、诱导、进取,这样凶暴的气势消失了,骄横的现象收敛了,终于能办理政事,列入在四科之内。这就是改变本性把恶人变成善人的证明。

    【原文】

    8·4夫肥沃。。埆(1),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2)。。。而埆者性恶(3),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地之高下,亦如此焉。以钁、锸凿地(4),以埤增下(5),则其下与高者齐。如复增钁、锸,则夫下者不徒齐者也,反更为高,而其高者反为下。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6),勉致其教令(7),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8)。善以化渥(9),酿其教令(10),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往善,犹下地增加钁、锸,更崇于高地也,“赐不受命而货殖焉(11)”。赐本不受天之富命,所加货财积聚(12),为世富人者,得货殖之术也(13)。夫得其术,虽不受命,犹自益饶富。性恶之人,亦不禀天善性,得圣人之教,志行变化。世称利剑有千金之价。棠谿、鱼肠之属(14),龙泉、太阿之辈(15),其本铤(16),山中之恒铁也,冶工锻炼,成为铦利,岂利剑之锻与炼乃异质哉?工良师巧,炼一数至也(17)。试取东下直一金之剑(18),更熟锻炼,足其火,齐其铦(19),犹千金之剑也。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20)!古贵良医者,能知笃剧之病所从生起(21),而以针药治而已之(22)。如徒知病之名而坐观之,何以为奇?夫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

    【注释】

    (1)肥:养分丰富。沃:灌,浇。。。(qi1o敲):土地瘠薄。埆(qu8确):土地不平而贫瘠。

    (2)树:种植。

    (3)。。:(qi4o窃):土地不平。

    (4)埆(ju6决):大锄。锸(ch1插):铁锹。

    (5)埤(p@皮):矮墙。这里指高处的土地。

    (6)彼:根据文意,疑“犹”字之误。

    (7)致:致使。教令:秦法,对诸侯王公的告谕称教,对下层官吏及百姓的告谕称令。这里是教化的意思。

    (8)之:疑“不”字之误。根据文意,疑“将”后夺一“与”字。

    (9)以:通“已”,已经。

    (10)酿:酝酿。这里是培养的意思。

    (11)货:做买卖。殖:繁殖,增殖。货殖:做买卖牟利。引文参见《论语·先进》。

    (12)加:根据文意,疑“以”字之误。

    (13)在前面《命禄篇》中,王充认为“命”是不能改变的,端木赐“转货致富”是命定的,而不是因为他“术善学明”。这里又说他未受天命而是“得货殖之术”致富。前后关于“命”的观点有矛盾。

    (14)棠谿(x9西):即堂溪,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以出铜铁,铸造利剑著称。《盐铁论·论勇》:“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谿之铤。”鱼肠:古代的一种名贵宝剑。参见《史记·苏秦列传》、《淮南子·修务训》注。

    (15)龙泉、太阿:古代二种名贵宝剑。据《晋书·张华传》,相传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使人在丰城狱中挖地得二把剑,一把叫龙泉,一把叫太阿。

    (16)铤(t!ng挺):未经冶铸的铜铁。

    (17)一:专心。

    (18)东(東):疑与“束”形近而误。束:束带,腰带。直:通“值”,价值。一金:指价值便宜。

    (19)齐:整治。铦:锋利。

    (20)奚:为什么。患:担忧,忧虑。

    (21)笃(d(堵)剧:病危。

    (22)已:停止。这里是治好的意思。

    【译文】

    肥沃与贫瘠,是土地的本性。土肥而有水浇灌的,本性美好,种庄稼长得很茂盛。土地高低不平而瘠薄的,本性恶劣,要是深耕细锄,多加粪土,努力加上人的功夫,以帮助地力,这样种下的庄稼与那肥沃土地就会相类似。地的高低,也同这道理一样。用大锄和铁锹挖地,把高处的土填到低的地方,而那低处就会与高处平齐。如果再用大锄和铁锹继续挖下去,那么低处不仅是平齐,反而会变得更高,可是那高处反而成了低处。假使人性有善有恶,就像地有高有低一样,如果努力使他接受教化,不善的就会和性善的人一样。并且好德性已经变得深厚,培养着他的政教风化,使他变得善良,这种“善”就将更应该比过去的善更善,如同低处增加大锄和铁锹去继续填土,就会比高处更高一样。“端木赐没有承受禄命却做生意发了财”。端木赐本没有承受天给予的富命,所以做生意发了财并有积聚,成为社会上富有的人,是因为他掌握了做生意牟利的一套方法。掌握了这套方法,即使没有禀受禄命,还是会越来越富裕。性恶的人,也没有禀受天给予的善性,只要得到圣人的教导,志向和操行就能改变。世人称赞利剑有千金的价值。像棠谿、鱼肠、龙泉、太阿等宝剑,它们本来是未经冶炼的、山中的一般铁矿,经过冶炼工人冶炼锻造,就成了锋利的剑,难道利剑的冶炼锻造用的是特殊材料?这是因为工匠技术高明,又经过认真多次的冶炼才成功的。试拿佩在腰带下一把普通的剑,反复熟练地锻造,使锻烧的火保持足够的温度,再把它整治锋利,就如同一把值千金的宝剑了。铁矿石是天然的,尚且被锻炼的人改变了原来的本质,何况人还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只是贤圣还没有对他们加以锻炼罢了,为什么要担忧他们的天性不善呢!古人尊重良医,是因为他能知道危重的疾病从哪儿产生,并且用银针和药物治好它。要是光知道病的名称就坐等它好,那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人有不好的德性,那是性与命的疾病,没有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救治就想叫他们改变,岂不是太难了吗!

    【原文】

    8·5天道有真伪(1),真者固自与天相应,伪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何以验之?《禹贡》曰“璆琳琅玕”者(2),此则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烁五石(3),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璆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4),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5),知巧之意加也(6)。阳遂取火于天(7),五月丙午日中之时(8),消炼五石铸以为器(9),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比真取火之道也(10)。今妄以刀剑之钩月(11),摩拭朗白,仰以向日,亦得火焉。夫钩月非阳遂也(12),所以耐取火者(13),摩拭之所致也。今夫性恶之人,使与性善者同类乎?可率勉之,令其为善;使之异类乎?亦可令与道人之所铸玉,随侯之所作珠,人之所摩刀剑钩月焉(14),教导以学,渐渍以德,亦将日有仁义之操。

    【注释】

    (1)天:疑当作“夫”,形近而误。道:这里指万事万物产生的原理和方法。真:自然形成的。伪:人为的。

    (2)《禹贡》:《尚书》中的一篇。“玕”后《太平御览》卷八○五引《论衡》文有“璆,玉也。琳,珠也。琅玕,珠之数也。”可从。者:《尚书·禹贡》无此字,可从。

    (3)消烁(shu^朔):熔化。五石:据《抱朴子》记载,指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

    (4)随侯:指周代汉水东岸姬姓随国的一个君主。

    (5)教:法术。

    (6)意:意义,含义。加:超过。

    (7)阳遂:据雀豹《古今注·杂注》上说,是利用阳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参见《淮南子·天文训》。

    (8)五月:复历五月,古人认为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丙午:古人用天干(甲、乙。。壬、癸)与地支(子、丑。。戌、亥)相配纪日。今人记日说,五月某日;古人记日则说,五月丙午日。按阴阳五行说,丙和午都属火,所以认为“五月丙午”这天是一年中阳气火气最旺盛的日子。

    (9)消炼:熔化。消炼五石:据《抱朴子·登涉》记载,古时炼铜铸器要加入五石。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