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观世音经笺注最新章节!

缘而觉悟之,故曰缘觉。

    大乘义章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

    玄赞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

    【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分二类,一为缘觉,一为独觉。

    楞严经: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

    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谓之声闻,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胜鬘宝窟上末: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教者也。

    【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以上现佛身,现辟支佛身,现声闻身者,此现四圣之身也。不言菩萨身者,以已现故。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

    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为色界之诸天总称。

    法华经方便品:诸梵王及诸天帝释。

    毗奈耶杂事二十:梵王捧伞,天帝持拂。

    【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

    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四面各分八天,中央为帝释所居,即忉利天之主也。居须弥山顶之喜见城,统率三十二诸天。

    【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以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自在天,欲界顶天,梵语提婆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六天之上,别有魔宫,亦自在天摄。

    【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

    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华严称色究竟。智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

    【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

    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三天,各领鬼神,镇护四方。

    【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

    毗沙门,为四天王之一,住于须弥山之北腹,其神七宝庄严衣甲,其面形甚可畏,领夜叉罗刹二鬼,使之恼人。

    四天王为帝释之外将,在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揵陀罗。此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名护世四天王。其所居,谓四王天,即六欲天之第一天处最初也。今但言毗沙门者,举其一而概其余也。

    【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自现梵王身至毗沙门身,此为现六凡身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

    除转轮王之外,悉谓小王,所谓粟散王也。

    【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六: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

    长者,积财具德之通称。

    法华玄赞十: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

    长者有十德,法华文句五: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耆年,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

    在家之佛弟子名居士,如香山居士,东坡居士,六一居士是也。

    居士梵语迦罗越。

    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

    天台观音义疏: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慧远维摩经疏一: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嘉祥法华义疏十一: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

    法华玄赞十: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

    楞严别行:宰是主义,官是功能义,三台以功能辅政于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称宰官。

    【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宋赵清献公与富弼书曰:伏维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逸闲休,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能专诚求所证悟,则他日为门下贺也。此岂非现宰官身与宰官说法耶?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

    婆罗门为天竺四姓之一。

    希麟音义八: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行者,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

    仁王经良贲疏中二:婆罗门此云净志。

    俱舍光记一: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诸众生,爱诸术数,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小王身,至婆罗门身,此现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

    【应以比丘、】

    比丘者,凡出家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总名也。旧译乞士,曰熏士。

    智度论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受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维摩经注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本名焉。

    【比丘尼、】

    女子出家,而受具足戒者之通称也。

    慧琳音义二:出家女之总名。

    【优婆塞、】

    旧作伊蒲塞。后汉书楚王英传: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涅犉经八: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名优婆塞戒。

    【优婆夷身得度者,】

    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之女子,名优婆夷。

    【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四众身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妇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也。

    【应以天、龙、夜叉、】

    天为诸天,龙为龙神,诸天与龙神与夜叉,为天龙八部众之三部也。

    【乾闼婆、】

    乾闼婆与紧那罗,共侍奉帝释,司奉伎乐者。紧那罗法乐,乾闼婆修乐,为八部众之一。

    注维摩经一:什曰:乾闼婆,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

    天台净名疏二:乾闼婆,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

    文句二下: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修乐之神也。

    【阿修罗、】

    为八部众之一,尝与帝释战斗之神。

    名义集二: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

    西域记九:阿素洛,旧曰阿修罗,又曰阿须伦,又曰阿苏罗,皆讹也。

    法华文句五:阿修罗,此云无酒,又曰无酒神。

    【迦楼罗、】

    为八部众之一。

    法华文句二下: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

    慧苑音义上:迦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也。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得吐食之,其龙犹活,此时痛楚出悲苦声也。

    【紧那罗、】

    乐神之名,为八部众之一。

    注维摩经一: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法华文句二下: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

    【摩睺罗伽、】

    一作摩呼罗伽,为八部众之一,大蟒神也。

    慧琳音义十一: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曰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人非人者,似人身而非人身也。详目紧那罗、摩睺罗伽注。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楞严经: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以上现八部身也。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

    执金刚神即金刚神,执金刚杵护佛法之神祗,为山门两胁之力士。

    行宗记二上: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此指愿护佛教,乐为力士之类。

    【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大成云:说摧邪辅正之法,令其成就也。然以上三十二应,与楞严互有异同,如天中彼有四王太子,今经则无;妇中彼多女主及国夫人,今经亦略;至若此经执金刚神,彼则不列。盖以菩萨妙应无方,神化莫穷,各取易信易见,以成三十二数,实各无尽。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

    楞严经: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释通理曰:虽曰以种种形,惟是一真;虽曰游诸国土,不离当处。亦如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尔。知此意者,方可与说三十二应。

    【度脱众生。】

    超度生死之苦而解脱也。

    无量寿经下: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法华经序品: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

    楞严经六: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六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以上结三十二应,诫当供养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

    宝珠即摩尼珠也,译作如意珠。

    智度论五十九: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法华经: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心性宝性,无有污染。

    【璎珞,】

    连宝玉为身之饰也,又可作宫殿之饰,梵云枳由逻。

    玄应音义:吉由逻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

    【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

    仁者,又单称仁,呼人之称。

    大日经疏四:梵音尔你,名为仁者。

    中庸:仁者人也。

    【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

    愍,音闵,悲也、怜也。

    【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

    法华文句二:有僧伽之四种:一比丘,二比丘尼,三优婆塞,四优婆夷。

    法华玄赞一: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四沙弥尼。即出家之四众也。

    光宅法华疏一: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出家四众也。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

    魏书释老志曰: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释伽年三十成佛,导化群生四十九载,乃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而入般涅槃。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

    释迦此翻能仁,姓也。牟尼此翻寂默,字也。

    佛者,梵语佛陀之略称,华言曰觉者,亦曰智者,以具自觉、觉他、满觉,三觉故,得一切种智故。

    释迦牟尼共有十号:一曰如来,二曰应供,三曰正遍知,四曰明行足,五曰善逝,六曰世间解,七曰无上士,亦曰调御丈夫,八曰天人师,九曰佛,十曰世尊。经中曰佛曰世尊曰如来,皆释迦也。

    【一分奉多宝佛塔。】

    释迦在灵鹫山说法华经,说完正宗分,至流通分,忽有一宝塔,从地下出现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宝如来全身之舍利。(舍利即佛体之化石也。)塔中发声,赞叹释迦,证明法华。

    法华经见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横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又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莲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又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本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

    身进退无碍,曰自在。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亦曰自在。

    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唯识演秘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神力又谓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

    法华经序品偈:诸佛神通,智慧稀有。

    如是神力者,指上文现三十二身说法也。

    【游于娑婆世界!」】

    此正结答问意也。

    以下本为秦译所缺,后人据隋译本补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偈,极艺切,佛家所倡词句,谓之偈。偈之为言竭也,摄义已尽之意。

    天台仁王经疏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又偈,即颂美歌也。限定字数,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总必四句方成。

    【「世尊妙相具,】

    特妙之相貌曰妙相。释通理曰:世尊妙相具者,赞佛万德庄严,为过来人故。过来之人,自能知来者行履,故重问也。

    如来有三十二妙相:一、足下平满。二、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三、手足柔软,如兜罗棉。四、两足一二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足跟广长圆满。七、足趺修高广满,与跟相称。八、双[月+耑]渐次纤圆,如鹿王[月+耑]。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蜜。十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十一、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昧中上昧。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如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柔软如绵。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我今重问彼,】

    彼字指观音言。

    【佛子何因缘,】

    梵网经下: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法华经譬喻品: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

    分佛地论:一由佛教力,彼圣道生,故名佛子,能绍佛种,不令断绝,故名佛子。

    嘉祥法华疏四:大机既发,有绍继之能,为佛子义。

    法华文句九: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能得佛,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名为观世音?」】

    以上四句偈,为无尽所问,以下为世尊所答。

    【具足妙相尊,】

    具足者,具足圆满也。

    【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

    观音所行各种功德,不曰观,不曰视,而曰听者,因五根可以互用之故。详见观其音声下注。

    【善应诸方所,】

    应即楞严经谓令我身成三十二应也。

    诸方,即诸国土也。

    所,处也。

    【弘誓深如海,】

    具弘誓愿谓之弘誓。又为佛菩萨之弘大之誓。

    无量寿经上: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法华经普门品:弘誓深如海。

    文句十下:弘,广也。誓,约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

    法界次第下之上: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历劫不思议,】

    劫,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详前注。

    理之深妙,事之希奇者,以心不可思,以言不可议。谓之不可思议。

    维摩经慧远疏: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

    智度论: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华法经,谓如食顷。

    维摩经注一: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感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

    【侍多千亿佛,】

    金刚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释通理曰:历劫二句,显自修行胜,言菩萨因地修行,所历之劫,已至不可思议,所侍之佛,已至多千亿数,其行可谓胜矣。

    【发大清净愿。】

    俱舍论十六:诸身语义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

    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我为汝略说,】

    佛遗教经: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维摩经,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

    【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

    释通理曰:闻名必称,以口业为感,见身必礼,以身业为感,心念必观,以意业为感,三者皆能致应,故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等之别。总称曰诸有。

    法华经序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仁王经中:永无分段超诸有。

    大乘义章八:生死果报,是有不无,故名为有。

    佛地经五:逼恼身心名苦。

    大乘义章二:逼恼名苦。

    苦分二类: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谓之内苦,恶贼虎狼等之害,风雨寒热等之灾,谓之外苦,见智度论十九。

    涅槃经十二: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又见三藏法数三十三。

    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之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受苦,八忧苦,九病恼苦,十流转大苦。又见释氏要览一。

    观世音大悲陀罗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以上十二句,乃世尊总述观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愿,度苦众生,由灭苦得名也。

    【假使兴害意,】

    他人假使兴害我之意。

    【推落大火坑;】

    恶趣之可怖者曰火坑。

    观经定善义:三恶火坑,临临欲入,又以火坑譬五欲之可畏。

    杂阿含经四十三: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

    中阿含经五十四: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

    【念彼观音力,】

    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之力。

    【火坑变成池。】

    观世音大悲陀罗尼: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以上八句,首举三灾之难,以下别颂救难,乃十四无畏,但傍举诸难,故文无次。

    【或在须弥峰,】

    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

    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

    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释通理曰:初能脱怨贼,必约须弥为言者,以须弥上临虚空,下瞰大海,此上能救,余者可知,亦举难况易之意,为人推堕者,是人非怨即贼,以推堕欲致命故,暂时如日住空,若怨贼既去,则如日还升也。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起世经二: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旧译曰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横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

    无量寿经上: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

    无量寿经下:金刚围山。须弥山王。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孟子:拔一毛而利天下。

    韩子: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淮南子: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

    广绝交论: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以上八句,乃傍举险难也。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以乐与人之心谓慈心。为四无量心之一。

    以上四句,乃烦怨贼难也。

    太平广记,宋太原王元谟,爽迈不群,北征失律,军法当死,梦人谓之曰:汝谓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何日可得,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剌史。

    法苑珠林十七:沙门法禅山行逢贼危,欲害之,唯念观音,挽弓射之,放箭不得,贼遂归诚,投弓于地,知是神人,怖舍逃逝。

    【或遭王难苦,】

    遭遇国家丧乱,殉难之时。

    【临刑欲寿终;】

    临,及也,谓正当其时也。如临行,临别,临刑。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法苑珠林十七:沙门道集于寿阳西山游行,为二贼所得,缚系在树,将欲杀之,唯念观音,守死不辍,引刀屡斫,皆无伤损,堒贼怖走,集因得脱。

    以上四句,乃颂刑戮难也。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以上四句,乃颂囚系难也。

    法苑珠林十七:晋窦传者,河内人也,永和中并州剌史高昌,冀州剌史吕护,各拥部曲,相与不和,传为昌所用,作官长护,遣骑抄击,为所俘,执同伴六七人,共系入一狱,锁械甚严,克日当杀之,沙门支道山时在护营中,先与传相识,闻其执厄,出至狱所,候视之,隔户共语,传谓山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相救,山曰:若能至心归请,必有感应,传先亦颇闻观世音,及得山语,遂专心属念,昼夜三日,至诚自归,观其锁械,如觉缓解,有异于常,聊试推荡,忽然离体,传乃复至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无心独去,观世音神力普济,当令俱免,言毕,复牵挽余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开户走出,于警徼之间,莫有觉者,便逾城迳去。

    法苑珠林十七:宋张兴者,新兴人也,颇信佛法,尝从沙门僧融昙翼时受八戒,兴常为劫所引,夫得走逃,妻坐系狱,掠笞积日,时县失火,出囚,路侧会融翼同行,经过囚边,妻惊呼阇梨何以赐救,融曰:「贫道力弱无救,如何?唯宜勤念观世音,庶获免耳。」妻便昼夜祈念,经十许日,于夜梦一沙,以脚踏之,曰:咄咄可起,妻即惊起,钳锁桎梏,忽然俱解,便走趣户,户时犹闭,警防殊严,既无由出,虑有觉者,乃还著械,寻复得眠,又梦向沙门曰:户已开矣,妻觉而驰出,守备者并已惛睡,妻安步而去,时夜甚闇,行可数里,卒值一人,妻惧避地,已而相讯,乃其夫也,相扶悲喜,夜投僧翼,翼藏匿之,遂得免,时元嘉初也。

    【咒诅诸毒药,】

    念诵咒咀神之咒而杀人,即起尸鬼,亦即毗陀罗也,为印度之一种外道。

    书:否则厥口诅祝。

    【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藉诵念观音名号之力,其害反著于本人,本人即使用咒诅毒药之人也。

    以上四句,乃颂咒毒难也。

    图书集成神异典一百六卷引东坡居士曰:观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诅,念观音之力,而使还著于本人,则岂观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总没事。

    按经语不可妄改,附志于此,以备参考。

    法华大成,譬喻经云: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水,田家事忙,不及与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招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诵守口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莫能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东坡云,还著失慈,当云两家都没事。吾不意东坡之高明,而出此鄙俗语也。还有一言,有事有理,事则邪不胜正,慈能制凶,今以正念观音,自然还著,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己身;将头触火,反焦己额;不期然而然,非菩萨加罚于彼,亦非行人起愿心著彼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以上四句,乃颂罗刹鬼难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法苑珠林:宋元嘉初,有黄龙沙门昙无竭者,诵观世音经,净修苦行。与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艰险,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免。

    【蚖蛇及蝮蝎,】

    本草:蚖与蝮同类,即虺也。虺,毒蛇也。大者长八九尺,扁头大眼,色如土,见人则升头逐之,性极毒,旧与蝮蛇混为一类,俗称土虺蛇。

    蝮,毒蛇,多居湿地,长尺余,头大,形如三角,颈细,毒牙如管状,全体灰暗,有褐色斑纹,至尾则骤短小,毒性颇烈。

    蝎,俗作蝎。蜘蛛之属,长三寸许,青黑色,颚上有触须一对,如蟹螫,头胸部颇短,腹部环节十三,后端大环节狭小如尾,末有毒钩,遇敌则向上弯曲,注射毒汁,生息于尘芥中,捕蜘蛛小虫等为食,并螫人。

    【气毒烟火燃;】

    然,如此也。言毒气如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以上八句,乃颂毒虫难也。

    【云雷鼓掣(音尺)电,】

    释通理曰:雷鼓掣电者,谓雷震如鼓击之声,电飞如牵掣之形也。

    【降雹(音薄)澍(音注)大雨;】

    雹,雨冰也。雷雨时,云气为电冲激,入高空冰雪线界,凝为冰点雪片,又旋转团结而成冰块,与雨杂下也。小者如豆,大者如拳,能伤禾稼牲畜。

    澍与注同,水流射也。

    说文:时雨澍生万物。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以上四句,乃颂灾变难也。

    已上皆救外难,下救内难。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

    佛智之不可思议称妙智。无量寿经上:妙智无等伦。

    【能救世间苦。】

    世,迁流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名曰世间。世间有二义:一有情世间,人类是也。二器世间,国土是也。

    以上四句,乃总颂淫怒痴,皆众生内分业苦也。

    【具足神通力,】

    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有五神通,六神通,十神通之别。

    法华经序品:此瑞神通之相。

    大乘义章二十本: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

    【广修智方便,】

    十种神通: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宿命通)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天耳通)三,出生智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他心通)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通。(天眼通)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以上五者,谓之神足通,)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漏尽通)见晋华严经三十八,探玄记十七。

    【十方诸国土,】

    四方,四隅上下,谓之十方。

    【无刹(音察)不现身。】

    刹,译为土田,国,处等。

    大乘义章: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盖乃处处之别名也。

    玄应音义: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

    法华文句记曰:刹者,应云刹摩,此云田,即一佛所主土也。

    现身,佛菩萨化现种种之身也。观音有三十二应身。应者,随感而应。皆由众生所感,自然而应也。

    【种种诸恶趣,】

    众生以恶业之因,当趣恶处,名曰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谓之三恶趣。于三恶趣加入修罗,谓之四恶趣,以人与天,(修罗属于天)加入三恶趣,谓之五恶趣,故曰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大乘义章八末,地下牢狱,故曰地狱。

    俱舍颂疏世间品: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义翻为地狱。以地下有狱,故此正翻也。

    法华文句:地狱此方语,胡称伊犁者,秦云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观,无利。故曰无有。

    地狱有三大类:第一类曰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八寒地狱是也。第二类曰近边地狱,十六游僧地狱是也。第三类曰孤独地狱。

    鬼,饿鬼也,常受饥渴之苦之鬼,曰饿鬼。

    大乘义章八末: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畜生,犹言一切世人,或为啖饭,或为驱使,畜养此生也。

    大乘义章八末:言畜生者,从主畜养以为名也。

    梵网经下: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生老病死苦,】

    法华文句六: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

    【以渐悉令灭。】

    以上八句。乃总颂现身说法也。

    【真观清净观,】

    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名曰空观。即真观也。为五观之一。既除见思之粪秽,而于清净之身。断尘沙之惑。名曰假观。即清净观也。为五观之二。

    【广大智慧观,】

    已断无明之惑,而得广大之智慧,名曰中观。即广大智慧观也。为五观之三。

    【悲观及慈观,】

    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以拔众生之苦。即悲观也。为五观之四。以上之三观观众生,与众生以乐。即慈观也。是为第五观。

    【常愿常瞻仰。】

    法界次第,志求满足曰愿。

    瞻仰者,以恭敬之心仰见也。

    法华经方便品:瞻仰两足尊。

    维摩经上: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以上四句,乃颂结显观智也。显菩萨应物观照。故有五观。

    【无垢清净光,】

    无垢,清净而无垢染也。又谓之无漏。

    法华经法师品: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

    【慧日破诸暗,】

    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以慧日譬之。

    无量寿经下: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

    法华经便品:慧日大圣尊。

    众生之无知无明,谓之诸闇。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能伏灾风火,】

    释通理曰:灾兼众厄,惟风火为最。故偏举之。然风火等灾,皆由众生烦恼所感。既诸闇尽破,故能伏也。

    【普明照世间。】

    以慧日之普明照世间。

    以上四句。言观智之用也。

    【悲体戒雷震,】

    心欲救人之苦,曰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曰大悲。以大悲为体,故名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

    释德清曰: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将说法。先以雷震。惊动群机。以慈意而兴广大法云。

    【慈意妙大云,】

    欲以乐与人,曰慈意。

    法华玄义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大日经疏一: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

    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京房易飞候,视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

    黄庭坚诗:大云在九丘。

    【澍甘露法雨,】

    澍同注:详前。

    光明文句五: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啒为不死药也。

    妙法能滋润众生。故以雨譬之。

    无量寿经上:澍法雨。演法施。

    法华经序品: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涅槃经二: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以甘露法雨譬如来之教法。

    涅槃经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故曰烦恼。

    智度论七: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注维摩经二:肇曰:七使九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

    止观八:烦恼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又与心作烦,令心得恼,即是见思利钝。

    大乘义章五:劳乱之义,名曰烦恼。

    烦恼为烧智慧之火,故以焰譬之。

    以上四句,乃颂应机说法之象也。

    【诤讼经官处,】

    诤与争通,讼也。

    后汉书:平理诤讼。

    【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释通理曰:诤讼则心忧刑罚,军阵则命虑兵戈,皆可怖可畏事也,念彼观音,仗慈力而顿消宿怨,罢讼解围,感圣化而各悔先心,故云悉退散也。

    以上四句,乃颂由灭烦恼,故能散众怨,观照之力也。

    【妙音观世音,】

    俱舍光记二十:音声妙,故名曰妙音,梵云惧沙,旧云瞿沙,讹也。

    此句之妙音,指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之音而言。

    【梵音海潮音,】

    法华经序品:梵音微妙,令人乐闻。

    法华文句: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

    华严经: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

    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时梵童子告忉行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以海潮譬音之大者,又海潮无念,且不失时,故曰海潮音。

    楞严经二: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义疏: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言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音如梵音如海潮音,胜于世间一切之音,故须常常诵念。

    【念念勿生疑,】

    以上五句,乃颂依德立名,劝持获益也。

    【观世音净圣,】

    净圣,清净之圣者也。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依怙有所依赖也。

    大宝积经二十三:世间大依怙,以此乘出离。

    【具一贰功德,】

    一贰概括事物之称。

    一切经音义:说文云:一贰,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贰字宜从十。说文十为数之具,有从七者,俗也。

    大乘义章九:言功德,功为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天台仁王经疏上: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法华经化城喻品偈文: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慈眼视众生,】

    佛菩萨以慈悲之心视众生,曰慈眼。

    【福聚海无量,】

    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之福德无量之语也。

    【是故应顶礼。」】

    顶礼,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

    归敬仪下: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以上七句,乃赞德劝皈,以显利益也。

    【尔时,持地菩萨,】

    佛欲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使持地菩萨作窦阶三道,见观佛三昧经六。

    宝云经曰:地有十一义: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不惊。菩萨持心如此,故以为名。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

    即指此经而言。

    【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释德清曰:观音以无作妙用,应诸众生,故云自在之业;无处不现,故云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

    释通理曰:自在之业,即指如上所说,以十四无畏等,皆菩萨盛德大业,表见于世,故名为业。又以其任运成就,不假思缘,故名自在。如是自在之业,成自神化通融之力,发自圆通普发之门,故云普门示现。神通力者,持诵能感圣应,修习功超余门,故云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

    此经即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众中八万四千众生,】

    众指听妙法莲华经者而言。

    西天之法,显物数之多,常以八万四千为言。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法华经药王品:火灭已后,收拾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

    胜鬘经: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智度论: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

    止观一: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门。

    法华经见宝塔品: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又妙音菩萨品: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又曰: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又曰: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智度论二: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

    【皆发无等等】

    维摩经佛国品:无等等佛自在慧。

    维维摩经一: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自尊,故言无等等。又曰: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

    贤首心经略疏:独绝无伦,名无等等。

    智度论四十:无等等,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

    净影疏:佛比余生无等,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复言等。

    法华文句十:无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无等而等也。

    法华经嘉祥疏十二:佛道无等,唯佛与佛等故,名此道为无等等,所以名佛为无等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无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无上正等正觉。

    按:言觉知真正平等之一切真理,为无上之智慧也。

    法华玄赞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四十: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净,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按此段华严经,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确解,学者宜熟读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