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月沙集最新章节!

才也。人之彥聖。我能好之。則天下有德之人。皆當各得其所。而天下之德。皆其德也。是乃君子而好善者也。又有人於此。其爲人也便佞而猜嫉。人之有才。不能容焉。則天下有才之人。皆當莫售其技。而野有遺賢矣。人之彥聖。俾不通焉。則天下有德之人。皆當遯世無悔。而君子明夷矣。是乃小人而無忌憚者也。人君能絜矩而用前一人則治。不能絜矩而用後一人則亂。夫孰不知用君子而治。用小人而亂哉。治固人所欲也。亂固人所惡也。而古今天下。率不免見誤於讒佞。使一小人進而衆君子莫能用。是無他。蔽於私而不得其好惡之正也。惟仁人之心一。純乎天理之公。故愛以天下。惡以天下。苟有媢疾之人。則必擯斥之。不使善人蒙其害。而又痛絶之。不使小民被其毒。其所以禁伏兇人。安保黎民者至矣。仁人之施其利。博哉。如或不然。見賢則知所當愛。而惟其愛之之誠。有所未盡。故見之而不能擧。雖擧而不能先。見不善則知所當惡。而惟其惡之之誠。有所未盡。故見之而不能去。雖去而不能遠。是乃知所愛惡。而未盡其愛惡之道者也。知所愛惡者。本然之心也。不能盡其道者。私欲蔽之也。其爲害。終至於優游姑息。莫能卞別。君子雖或見用。而日益疏外。小人雖或小却。而得以攀附。畢竟郭公之亡國而後已。可勝惜哉。至於陷溺迷惑。失其常性。善者人所同好。而此獨惡之。惡者人所同惡。而此獨好之。拂戾乖僻。常反於人。則是乃不仁之甚者。其不免於亡身喪國也宜矣。若夫所謂忠信驕泰者。是又摠結上文得失之義。而申言能絜矩與不能絜矩之得失。蓋得衆失衆。在於善與不善。而忠信乃得善之道。驕泰乃失衆之道。忠信則能絜矩。而天理之所以存也。驕泰則不能絜矩。而天理之所以亡也。其下則再言理財之道。蓋食者。民之天而政之先也。爲國者。固不可一日廢其講也。其所以損上益下。崇本節用者。自有正路。民知力本。野無遊食之氓。則生之可謂衆矣。使民以時。不擾三農之功。則爲之可以疾矣。此乃養財之源。而民之財所以足也。官無素飡。朝絶瘝宂之濫。則食者可以寡矣。制節謹度。恒戒侈用之弊。則用之可以舒矣。此乃節財之道。而國之財所以裕也。夫如是則不傷財不害民而食恒足矣。是以仁者。不私其有。以公其財於天下。故財散而人自歸之。此所謂不求利而自無不利也。不仁者。惟貨是圖。而專其利於一身。故財殖而禍先祟焉。此所謂求利未得而害已隨之者也。惟其如是。故上之人。苟能有愛人之心。而發政施仁。制民之產。則下之人。必能先義後利而忠乎上矣。下旣忠乎上。則天下之事。自能成遂。寧有義而後其君者乎。事旣能遂。則家國安平。府庫之財。可長保矣。是乃爲善之利也。其引孟獻子之說者。蓋言與民爭利之非。而申戒厲民聚財之禍。繼之曰。寧畜盜竊之臣而亡己之財。不忍畜聚斂之臣而剝民之生。是卽絜矩之義也。自古人君之不務絜矩而務乎財用者。皆由於聚斂之小人。如用聚斂之小人。則凡所以頭會箕斂。失人心而干天怒者。無所不至。雖有智者。亦無以善其後矣。此則兼言理財用人之道。而益致戒乎君子小人之卞。義利理欲之分。蓋至此而國家治亂之由。人心向背之幾。係焉。故此章之義。務在能絜矩以平天下。而於用人則與民同好惡。於聚財則不專其利。皆所以推廣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則明德明於天下而天下平矣。

    附王通判講語

    通章分作五段看。首二節。論平治在絜矩而求其義。凡好惡用人理財。皆包括在內矣。樂只三節。統論好惡公私之得失。先愼乎德八節。卽理財以明好惡公私之得失。秦誓五節。卽用人以明好惡公私之得失。末五節。雖言理財得失。而用人亦在其中。戒務財用之小人。不可使爲國家分明。亦是說用人無非推廣絜矩之意也。通章以絜矩爲綱。以用人理財爲目。以好惡貫凡好惡之公與得。便是絜矩。好惡之私與失。便是不能絜矩。

    首二節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亦有見於心之同而已。上能老吾之老。以孝敎家。國人亦觀感而興起於孝。上能長吾之長。以弟敎家。國人亦觀感而興起於弟。上能恤吾之孤。以慈敎家。國人亦不悖而興起於慈。觀此而國人之心。不異于家矣。天下之心。獨異于國乎。是以平天下。君子必有絜矩之道以處之。推心之所欲。以度人心之所同。欲裁成有方。使天下各遂其孝弟慈之願。而截然其均。平斯已矣。絜矩之義何如。人之所處。不能無上下前後左右者。其勢也。而不能無惡于上下前後左右者。其心也。反之於心。而上下前後左右之所施。不能無惡于己。則亦推之以心。而上下前後左右之所惡。不使復加於人。夫我旣不施其所惡。則人自各得其所欲。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無不均之嘆矣。所謂絜矩之道蓋如此。以此而平天下。則興起於孝弟慈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

    樂只君子三節

    是道也施之好惡。達之理財用人。而一得一失。固治亂之所由係者。嘗觀南山有臺之詩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君子何以謂民之父母也。民心有好惡。惟父母能體之。君子絜矩而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則上以民之心爲心。保其民如保赤子。民必以君之心爲心。尊其君猶愛其父母矣。此好惡能絜矩之得也。節南山之詩曰。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蓋言有國者。民所瞻仰。好惡不可不愼也。苟不能絜矩。而辟於所好。辟於所惡。則禍及天下。怨歸一人。爲天下之大僇矣。惡在其爲民父母耶。此好惡不能絜矩之失也。一好惡也公之則得。私之則失如此。顧人所召何如耳。文王之詩曰。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蓋言殷之先王。有道而得衆心。則能得國而配上帝也。非所謂好惡之能絜矩而爲天下戮者乎。有天下者鑑此。則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是故君子先愼乎德八節

    夫絜矩之道。固在於公好惡。然國之大務。莫重於財貨。此正人心好惡所係。尤不可以不絜矩也。是故君子知有國之不可不愼。而愼之將奚先哉。先愼乎德而已。德本明通也。吾謹之而先之格致。以啓其端。德本公溥也。吾謹之而先之誠正。以踐其實。愼德則能有德。而絜矩之本立矣。由是民歸於德。有人矣而無分民者。亦無分土。不有土乎。由是任土作貢。有財矣而周乎利者。亦周乎用。不有用乎。夫以愼德爲先而有人有土有財有用。如此之德。固運治之樞。治國平天下之本也。本則當內也。若財。不過平治之末務耳。末則當外也。苟或以德爲外而不謹之。以財爲內而欲專之。將見利風一倡。民皆趨起而爭奪矣。非爭鬪其民而施以劫奪之敎乎。如是而民亦不可保矣。吾知外本內末。而財聚於上。則民皆離心于下。苟能愼德而財散於下。則民皆歸心于上。財聚而民不散者。有是理耶。然民之旣散。財亦有不得而終聚者。是故言以悖理出者。亦以悖理而入。正猶財貨以悖理入者。亦以悖理而出。觀諸詞命而務爲財計者。可懼矣。又況天之視聽在民乎。康誥有曰。惟命不于常。蓋言天下有愼德之君。而能絜矩以公財貨者。善也。善則有人有土。得人心而得此天命矣。若不善。則財聚民散。失人心而失此天命矣。信乎天命無常。而欲祈天永命者。毋徒以外本內末爲也。嘗觀楚書曰。楚國不以白珩爲寶。惟以觀射父,左史倚相二善人爲寶。又觀諸舅犯曰。亡人不以得國爲寶。而以哀痛盡愛親之道爲寶。則所謂不外本內末者。兩見於霸國矣。況行王道者。其可外本內末而不知絜矩哉。

    八節皆就財貨。論絜矩之道。外本內末三節。對先愼節看。上是能絜矩之得。此不能絜矩之失也。財聚節重上句。財散只是不聚斂而專之于上。民聚只是不離散耳。言悖節上二句。起下二句康誥。結上五節之意。得命失命。就上文民聚民散看出來。楚書二節。上是輕財重賢。下是輕國重親。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五節。

    絜矩之道。豈獨財貨然哉。至於用人。尤有不可苟者。秦誓曰。若有一介臣語。其外斷斷誠一。若無他技可稱其心。則休休然坦夷平易。而於天下之物。無不包何如其容也。是故人有以技鳴者。則視人之有。無以異于己之有。人有以彥聖稱者。則好之自心。有甚於口之所言。寔能容天下之有才有德者矣。以斯人而用於國。則群賢效用。必能保我子孫於靈長。而黎民蒙澤。亦庶幾有利矣哉。若彼小人。見人之有技。媢嫉而惡之。視若己有之者不同。見人之彥聖。沮抑之。使不得通。視中心好之者不同。是不容天下之有才有德者矣。以斯人而用於國。則善類沮抑。必不能保子孫與黎民。亦曰危殆矣哉。以此觀之。有容之臣。所當好也。媢嫉之臣。所當惡也。惟仁人。至公無私。故於媢嫉者放流之。逬諸四夷之遠。使不得同居中國。夫妨賢者旣在所惡。則容賢者必在所好矣。此正所謂唯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而能盡其道也。此非好惡公之極而能絜矩者乎。若夫見有容之賢而不能擧。擧而不能先。是以輕忽怠易之心。待休休有容之士。其嫚孰甚焉。見媢嫉之不賢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是以忠厚長者之道。待媢嫉多忌之人。其過孰諉焉。此非知好惡而未盡絜矩之道者乎。若彼媢嫉之人。人心之所共惡而反好之。休休之人。人心之所共好而反惡之。是謂拂人好善惡惡之性而失民之心。失民心則失天命。而大僇之禍不免矣。此非好惡私之極而不能絜矩者乎。合而觀之。君子處父母具瞻之位。其所以修己治人者。有絜矩之大道焉。是道之得失。何以乎。亦曰以誠而已。使以誠存心而忠焉信焉。則盡己者必能推己。循物者必能體物。大道於此得矣。使或以僞存心而驕焉泰焉。則循己者必以人從己。縱欲者必以欲病人。大道於此失矣。大道得則得衆得國。得天命在於此。大道失則失衆失國。失天命在於此。欲絜矩以公好惡者。當求之此心矣。

    五節。是就好惡中提出用人以明絜矩之道。秦誓節。是擧可好可惡之人。下三節。方是好惡斷斷無他技。作一句。讀在外面看。乃不逞才能之貌。休休一氣。說如此容。正形容心之休休。放流節。惟字不可忽。註至公無私。當入在首句仁人內。下文只引孔子成語證之。二能字。要在仁字裏面生出來。見賢節。重不能先不能遠。上須一氣。緊緊說下。註中知好惡。故曰君子。未能盡愛惡之道。故曰未仁。上文所引有臺,節南山二詩。止說得好惡之公私。故秦誓至此。又引用人一事。申言好惡公私之極。大道指好惡能絜矩說。君子是治人者。治人離不得修己。故註兼言修己忠信句。繳上仁者能好惡人說。驕泰句。繳上不仁者拂人之性說。忠信驕泰。推高一層。皆以心言。只是一念好惡之誠僞也。始言國之得失。存乎民心。繼言命之得失。存乎大道。此言大道之得失。存乎吾心。故語益加切。

    生財有大道五節

    此下復申前理財用人。以廣絜矩之意。夫理財絜矩。固與民同好惡。而不至於起爭端矣。然財利者。國家經費之所係。豈能一一而廢之乎。亦以其生財者。自有正大之道。而無用於聚斂之私爲耳。蓋天下之財。以生而蕃。以食而耗也。必驅天下之民而歸之農。生之者旣衆矣。然食之不可衆也。又必簡天下之賢而受之祿食之。欲其寡焉。天下之財。以爲而充。以用而竭也。必寬其力役。而不妨乎耕作之期。爲之者旣疾矣。然用之不可疾也。又必量入爲出而不濫。夫經用之費用之。欲其舒焉。夫惟生之衆而爲之疾也。則有以開財之源。惟食之寡而用之舒也。則有以節財之流。由是財之入無窮而其出有限。一歲之生。常不盡於一歲之食。一歲之爲。常不盡於一歲之用。足國足民之道。皆在此矣。斯則順民情欲惡之端。而上下咸賴。體王道公平之制而樂利無私。此天下之計也。萬世之計也。而其道莫有大焉者矣。又奚必以外本內末爲哉。然是道也。豈可以易能哉。惟愼德之仁人。格物致知。而本末之辨以明。誠意正心而內外之原以審。將見以一人而養天下者。自以天下而奉一人。有土有人。可以當父母之任也。得衆得國。可以勝配帝之責也。非以財發身而爲能絜矩之得者乎。彼不仁者。不以一人利天下。惟以天下利一人。則身蒙大僇而峻命不保矣。非以身發財而爲不能絜矩之失者乎。一得一失之間。君子當辨之早矣。夫身之榮辱。由於財之聚散。要之身之發者。卒亦未嘗無財也。蓋君以愛民爲仁。民以急君爲義。而仁又義之倡也。君不仁而民不義者有之矣。如爲君者。輕徭薄賦。旣好仁以愛其下。則爲民者。必輸悃效忠。自好義以報其上。上下感應之機。有必然者。若曰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豈有是理哉。故君有事而爲之終者。義也。下旣好義。則視君之事。猶己之事。凡爲君而生之。以足其食。爲君而爲之。以足其用者。皆代君有終矣。好義而事不終者有之乎。君有財而民爲守者義也。下旣好義。則視君之財。猶己之財。凡入之府庫以待食。輸之府庫以待用者。皆與君共守矣。好義而財非其財者有之乎。夫仁者。散天下之財。而卒享天下之財如此。若不仁者。以身發財。非惟身不可保。而財亦非其有矣。然則利其可專也哉。然以財發身。固仁者好仁之心。亦由所用之得其人耳。嘗觀獻子有言曰。鷄豚者。民之所養以爲利也。旣以蓄馬乘而食君之祿。則不當復察鷄豚。以奪民之利焉。牛羊。亦民之所養以爲利也。旣以伐氷而家有厚祿矣。則不當復蓄牛羊以奪民之利焉。至於百乘之家。祿之尤厚者也。不當蓄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剝民之財而民被其害。寧有盜臣。竊己之財而禍不及民。蓋聚斂之臣與盜臣。均非國家之所宜有。而仁者之心。舍己爲民。故寧有此而無有彼也。夫察鷄豚。蓄牛羊。蓄聚斂之臣。皆利也。而獻子鄙焉。不察鷄豚。不蓄牛羊。不蓄聚斂之臣。皆義也。而獻子取焉。此其言豈徒謂夫食祿之當然哉。正謂有國者不可專利于己。而以貨財傷天下之公。當公其利於民。而以大道通天下之志。由其所不察而達之。一無所察焉。由其所不蓄而達之。一無所蓄焉。斯則爲天下之利也。萬世之利也。何必殖利以自私哉。仁者以財發身。蓋有見於此矣。且行義未嘗不利。若專於求利。則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故爲國家之長而務財用之私者。未必其君之過。皆由興利之小人。倡爲豐財富國之說以導之也。彼小人者。以聚斂爲長策。以掊克爲善謀。若使之治國家。則民就窮而斂愈急。必至於離下民之心。傷天地之和。天災人禍。雜然竝至。當是時也。不惟小人救之而無及。雖有休休之大臣。大道之君子以繼其後。而勢不可爲。亦將無如之何矣。夫用小人而有無及之禍如此。此所謂有國者不可以小人聚斂之利爲利而啓菑害之源。惟當以大道生財之義爲利而收發身之效也。是觀理財之失者。由於用失其人。則理財之得者。可知矣。欲絜矩以理財者。蓋審於此哉。要而言之。絜矩者。平天下之要道也。理財用人者。絜矩之大端也。能絜矩則能理財用人。能理財用人。則親賢樂利。各得其所。以凡興起於孝弟慈者。自無不均之嘆矣。經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寧復有餘蘊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