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唯识名词白话新解最新章节!

    【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别境心所之一。慧即智慧,是明白拣择,《成唯识论》曰:‘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简择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简择其得失,而推度决定,故简择即慧的自性,由拣择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业用。在愚昧心中,疑惑心中,则不能起慧。再者,邪见之流,以其痴增上故,不能简择,亦不起慧。

    【慧光】俗家姓杨,定州长芦人,十三岁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为圣沙弥。初习律部,四年后讲摩诃僧祗律。菩提留支与勒那摩提译出《十地经论》,慧光参照梵本,悟其奥旨,在相州南部弘扬地论,以勒那摩提学说为宗,形成相州南道派,慧光为该派初祖。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城,改任国统,东魏天平四年(五三七)示寂于邺城大觉寺。

    【慧沼】唐代唯识宗二祖,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川)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十五岁出家,曾亲炙玄奘法席,后转依窥基学唯识,深入堂奥。因为他住在淄川大云寺,故人称淄川大师。窥基示寂后,圆测著《成唯识论疏》,与窥基见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之说,以显法相正义。他曾先后参加过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担任正义,多所刊正。他的著作除《成唯识论了义灯》外,尚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因明入正理论义篆要》、《金刚般若经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劝发菩提心集》等多种。示寂于唐玄宗开元二年(七一四),世寿六十五岁。

    【慧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谓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称为慧学。因为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乃慧之作用,为发此慧而进修,故称慧学。参阅‘三学’条。

    【嗔心所】嗔又作嗔恚、嗔怒,为三毒之一,十烦恼之一,系指对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嗔心所,为心所有法的根本烦恼之一。《成唯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嗔恚心由我执而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是违逆我意者,我即拂然不悦,进而忿恨恼怒,暴跳如雷。语云:宁起贪见如须弥山,无起嗔恚如芥子许。因为贪中含有爱(贪染之爱),而嗔中含著破坏的成分。见《成唯识论》卷六。

    【嗔火】嗔恚之热恼如火,故称嗔恚火。又嗔恚能烧尽一切功德,故譬之以火。《增一阿含经》卷十四曰:‘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嗔盖】五盖之一。盖为覆盖之义,是烦恼的异名。嗔恚能令人发激怒之情,盖覆心性,妨碍禅定,故以盖作譬喻。参阅‘五盖’条。

    【增上慢】七慢之一。修行之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叫做增上慢。参阅‘七慢’条。

    【增上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乃一切有为法,生起或结果之间接原因,凡有强胜之势用,能成为他法生起、结果的助力者,皆称为增上缘。如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之力用,于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又如田、粪、水等,于诸苗稼等,皆有成办之助力,故称为增上缘。《大乘义章》卷三载:‘增上缘者,起法功强,故曰增上。’增上缘可分为两种,一、与力增上缘,指能促成他法之生起者。二、不障增上缘,指不妨碍他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万法无一不具有此缘的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为人知觉,依旧有其增上之影响,故增上缘较所缘缘更普遍。然增上缘之范围亦有所限制,即:一、一物不能影响自己,亦即一物不能为自身之增上缘。二、有为法不能作为无为法的增上缘;此因无为法原本即是无生之法,故不属四缘之范围内,自然亦不受增上缘所影响。

    【遮表二门】佛经文字,有遮诠、表诠二门。遮诠门,谓遮遣其所非;表诠门,谓显表其所是。《宗镜录》三十四,辨空宗相宗之相违,其十异中之第六谓:‘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再如《二教论》谓:‘中观等息诸戏论,寂灭绝离以为宗极,如是之义意,皆遮情之间,不是表德之谓。’

    【遮诠】以否定的方式来表达的,谓之遮诠。佛教中、特别是空宗,通常以此方式表达最高的真理、或觉悟的境界。因为真理或悟境,都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对境界,而我人的语言、概念,都是相对性的,只能表达相对性的现象,不能表达超越相对性的绝对理性,基于此,唯有以否定方式表达。如说赤色,不直说赤,而说非青、非黄、非白,以表达是赤。

    【乐受】为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见《成唯识论》卷五。

    【乐果】涅槃之妙体,离一切生灭,谓之乐;此妙乐为菩提所得之果,故称乐果。《观经玄义》曰︰‘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